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17篇)

时间:2023-12-05 16:04:32 作者:笔砚

在教案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要素,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高中教案范文,请大家共同参考和借鉴,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案

我们称古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古希腊语中民主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_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_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

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转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运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

教学过程。

一、袁世凯专权。

明确指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况。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但是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因此,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以阻止国民党组阁,扑压革命势力,并派北洋大军南下,从而导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称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面派手法,唱拥护共和的高调,行独裁专制之实。政治暗杀手段,武力镇压,先发制人,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独断专行,解散国民党、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其独裁专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过上述分析进而归纳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为: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支持(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例,目的在于换取日本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

四、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但是,护国运动并未_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然而,护国运动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从另一方面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小结。

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征惩罚。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阅读课本、制作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纪事年表、思考讨论: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观原因?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实现帝制?袁世凯复辟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等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设计一系列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袁世凯专权。

1.政治:控制内阁。

2.军事:削弱革命军。

二、二次革命(19)。

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2.宋教仁案。

3.善后大借款。

4.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窃取正式大总统。

2.袁世凯独裁。

3.袁世凯接受日本亡中的”二十一条"。

4.袁世凯称帝。

四、护国运动。

1.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讨袁。

2.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3.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书

style="color:#125b86">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2、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

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二、改革内容:

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案

一、抗战开始时间的问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抗战阶段: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中日_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_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三、抗战特点:中国抗战的特点是“全”.全体现在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种作战方式各种正义力量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如何体现。其次是一场持久战;最后是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抗战的伟大体现:从抗战的历史意义分析出,国内意义:中国的抗战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意义有: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五大国,并担任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抗日战争纪念馆的_情境模式,围绕重点、难点及亮点精心设计问题群,促进学生互动讨论、辩论纠误,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将本课内容设计为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师本人将担任抗战纪念馆馆长,并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课题。

说学法:

学生以参观抗日战争纪年馆的形式来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节内容,四位同学将担任抗战纪念馆分馆馆长并做好为其他同学讲解的课前准备。其余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在体念中自主、互动学习,进行知识的辨析和迁移。

说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以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方式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说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教中有评,评中有教,体现一种过程引导、及时反馈和激励鞭策的教学理念。

3、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屏弃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一纲一本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标为依据,参照教学指导意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的课堂教学观可以概括为“六点论”,即凸显重点、破袭难点、呈现亮点、追踪热点、教的有效点、学的轻松点。

说教学目标:

在“六点论”课堂教学观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主要是体现“合理”性,可能性,避免“假、大、空”.

过程与方法:角色扮演法、材料法、图片法、图示法、研究性学习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科学、合理、客观评价事物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信心,体会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含义。

说教学重点:

分析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原因、表现及结果,探究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确立依据:因为她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和后方),全国各阶级、各阶层都参加了战斗。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来看,中国是个弱国,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是近代一次全民族反对外敌入侵又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说教学难点:

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确立依据: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来看,中国是个弱国,日本是一个强国,因而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受到镇压时,英勇反抗,没有受“扶清”的束缚。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势力席卷京津地区。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说,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汇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变策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与帝国主义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致性,这是他们暂时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首先要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战斗往往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注意。可利用电脑动画讲解。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即下令剿灭义和团。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原因外,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造成义和团迅速失败的主观原因。二是八联军占领北京后,分区占领。侵略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以下史料可供参考使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远消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远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适宜瓜分的。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经常不断的反抗。”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最后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欧美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国家确立。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等等,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在和资本家的不断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运动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用来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

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第一国际的建立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巴黎公社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其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重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课重点。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为自己挖掘了坟墓。

巴黎公社是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说“想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请看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代表着时代的最高峰。

同时,公社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和研究。

难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本课难点。

学生不容易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要分析透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

巴黎公社不同于以往的无产阶级运动,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些都体现在巴黎公社的原则中。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要紧密联系工业革命影响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阐明矛盾发生的根源及不可调和性,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并对经济危机、早期工运特点加以解释。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从历史条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由学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则,并得出结论:巴黎公社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同时,也有局限性;公社的原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可适当增加些资料,吸引学生兴趣和进行革命主义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

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

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

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

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

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

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案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

2.主要成就。

师: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请同学们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年代内容国别。

电力1866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德国。

70年代电力成为新能源。

十年代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

内燃机。

交通工具七八十年代汽油内燃机德国。

80年代本茨制成汽车德国。

90年代狄塞尔制成柴油机德国。

19飞机试飞成功美国。

通讯。

手段40年代有线电报开发成功美国。

70年代贝尔发明有线电话美国。

90年代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意大利。

化学。

工业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瑞典。

80年代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3.特点。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年代内容国别发明人。

1765珍妮纺纱机英国哈格里夫斯。

1779骡机英国克隆普顿。

1785水力织布机英国卡特莱特。

1785改良蒸汽机英国瓦特。

1807轮船美国富尔顿。

1814蒸汽机车英国史蒂芬孙。

生:(议论并回答)。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正像恩格斯所说,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19世纪科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发生的地域范围及其对各国的不同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就逐项进行分析。请一个同学读教材总结的第一个特点。

生:(读书)。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命性的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仅仅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就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总结。请同学们读一读。(放投影)。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摘自[英]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生:(读材料)。

师:他所说“科学时代”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不对?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科学时代就是指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第二个特点。

生:(读书)。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请学生读教材,总结特点之三)。

生:(回答)。

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产生。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主要形式。

生:(找出几种不同的垄断组织)。

师:(归纳、简化)。

流通领域:卡特尔——分割市场(初级)。

辛迪加——设总办事处协调(中级)。

生产领域:托拉斯——合股经营(高级)。

3.影响。

师:从垄断组织产生的途径,同学们可以分析垄断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总结)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显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这些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步伐。总之,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这些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四,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案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_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_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_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_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二)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_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_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_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_措施”的解决方案。

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_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_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__。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_、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高中历史教案

1.了解艺术的起源、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了解秦俑、敦煌雕刻艺术的历史概况及其代表作、艺术特征;了解米开朗琪罗、罗丹其人及其代表作。比较中国秦汉时期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从中了解中西方雕刻艺术风格的差异,进而了解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通过剖析艺术作品背后的不同历史背景,了解不同时代社会文化、思想、风尚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2.引导学生从观察艺术品入手,综合该艺术品所处时代、地域、文化等历史因素,理解艺术风格差异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发动学生寻找比较的个案,如中西绘画、不同时代的书法艺术、中西建筑等,分析、归纳信息,形成观点,分析艺术与社会、文化、政治、风尚、时代的关系。

3.通过欣赏不同时代、地域的雕刻艺术,激发学生喜爱艺术、欣赏艺术的兴趣;通过欣赏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重点:中西方雕塑艺术的美学特点差别。

难点:雕塑艺术与不同社会、文化、政治、风尚、时代的关系。

说明:

1.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的差异,会使人类对自然、人生采取不同的态度,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从雕塑艺术这一个案,可管窥中西美学思想迥异之门径,领略东西方艺术的不同魅力,故为本课重点。

2.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注重意境,三国以后的中国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教造像艺术上,这些造像艺术是文化交流的产物;西方雕塑的源头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追求逼真与完美,它经历了从中世纪的“宗教的婢女”到20世纪初“由神殿走向世俗”的流变过程。可见,雕塑艺术是不同社会、文化、政治、风尚、时代的反映,故为本课难点。

1.讲授“艺术的起源”。

(1)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讲授“艺术”的概念。

按照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维兰的说法,“艺术是人类一种专门行为的产物。它是我们想象力创造性的运用,它有助于我们阐明、理解、欣赏生活。”

(2)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起源。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两方面思考。

艺术在它的萌芽、早期,是带有极大实用性的,拿船工号子来说,现在看来这些号子节奏明朗,很好听,具有纯粹的审美价值,但在航海期间,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能统一行动、鼓舞士气。可见最早的艺术与人们的宗教、图腾意识有关,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无意识地创造了最初的艺术,包括壁画、器皿上的纹样、简单的石雕像等,并且建立了最初对于美的追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渐出现了社会分工,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食物的采集与生产,成为创造艺术的工匠,在后,更有专职的艺术家出现,所谓艺术,除了有人们不同的审美情趣外,还形成一定的技术来表现之,两者相得益彰;因此,考察历代艺术可以从中管窥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态以及文化特征,也可以看到文明的发展程度。

2.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中国秦汉时代和古希腊时代的雕塑艺术。

(1)通过比较观察(具体材料参见材料三、材料四),请学生谈谈对两者风格区别的观感。

2.古希腊人物雕塑注重解剖结构,准确而科学地描绘人物的形态,秦汉时期的中国雕塑则注重气韵,特别是汉朝的雕塑重神韵,重动感,显示了中西审美情趣的不同。

(2)讲授秦兵马俑的艺术特征。(笔者一直认为秦兵马俑的雕塑不是中国先秦至汉代的主流艺术特征,而有其陪葬品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因此要单列出讲授)。

通过观察秦兵马俑的照片,提问学生:这些秦俑与其他秦汉时期的人物雕塑相比有何不同?

前面列出的秦汉雕塑艺术以写意为主要特征,而秦俑则写实。

提问学生,对此有何解释?

可以引导学生从秦人立国之本的文化风格与秦俑的作用来解释。

1、秦人有明显的务实精神,这种精神在价值观、伦理观、文化艺术方面表现得相当明显;

3、从现在的考古发现看,出土秦俑近万件,作为大规模的陪葬器物,要大规模生产,分工合作。秦俑的主要构件由拼装组成,现在研究,发现秦俑的主要构件往往造成多组不同的造型风格,由此构件间通过排列组合,形成秦俑大共性下的个性,这种规模生产的结果使得工艺技术越来越精湛,秦俑的写实风格愈加成熟。

3.讲授敦煌雕塑艺术。重在论述外来文化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风格流变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发展重在文明之间的交流。

(1)引导学生思考敦煌雕塑艺术兴盛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本质上在于中国人彼岸世界精神需求的缺失,实际是因为战乱动荡的时代人们对于宗教慰籍心灵的需求。

亚历山大东征给印度带去了古希腊的风格,促使印度人用一种理想化的方式去塑造他们的觉悟者,犍陀罗艺术也传入了中国。在此,可以强调文化交流、融会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

(2)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敦煌雕塑艺术的美学魅力。敦煌艺术庞大难以全面涉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下面一二话题展开:

a.比较北魏与盛唐时代造像人物形象与服饰,可见唐代的敦煌艺术经过几百年的本土化后,呈现出纯正的中土风格。

b.从佛教造像种类入手,如六朝时期弥勒造像最多,反映了战乱年代的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而到唐代,供养人的造像多了起来,甚至有同菩萨造像势比高的情况,这反映了和平年代人们精神生活的世俗化。

4.引导学生比较文艺复兴时代的雕塑艺术以及罗丹的雕塑艺术,探讨艺术风格变化背后蕴藏的社会历史背景。

(1)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回忆文艺复兴的时代特征。

文艺复兴的雕塑艺术风格承袭了古希腊、罗马的传统,并有了新的突破。写实风格仍然为当时重要特征。

(2)引导学生比较米开朗琪罗与罗丹的雕塑。谈谈罗丹雕塑的特征。

罗丹的做法不再如古典时代的雕塑,呈现完美、如真实般的人体,而是有意造就粗糙表面和粗犷表面造型的颇有个性的风格,不回避人的体格缺陷、性格弱点。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

罗丹所处的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古典、浪漫主义走向印象派的时期。工业时代的产品整齐划一,加之照相技术的出现,那种最大程度还原人体造型的原则受到了冲击,艺术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些艺术问题。(罗丹的雕塑思想详见教材分析)。

5.小结本课内容。点明导言中提出的教学要求:

(1)艺术与时代思想、文化、风尚间的依存关系;

(2)剖析中西艺术主要风格的差异。

高中历史教案

关于教学目标,大家都比较熟悉,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书写教案时为了给后面的教学过程留足时间,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形成固定模板,这样就可以在考场上迅速下笔,具体模板如下:

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建立在考生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但是如果考生对高中教材不是特别熟悉,我们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技巧。

一般情况下教学重点我们可以确定为过程类,简言之,不管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一般都是某个历史事件的进程、某次改革和王朝采取的措施或者某些人物的观点。

教学难点我们会设置为意义、影响或者本质类,因为这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

很多考生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写教学方法,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要写,尤其要写那些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法、情境实践教学法等等,但是需要注意一点,教案中写到的教学方法,范文,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予以落实。

教学过程是考生在写教案的时候最头疼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考生不知道到底该写什么,另一方面是因为考生在思考怎样既能把教案写出来,又能帮助自己试讲或者说课。为此,我们将教学过程整理出思维导图便于大家理解。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们建议考生先将导入方式写上,如情境导入、经验导入等等,这样考官在看教案时会非常明了,接着,把教师活动、问题和学生活动写上,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设计感,以防考生把教案写成教学实录。

(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们建议考生按照知识的逻辑层次展开,一般情况下,历史知识的层次比较清晰,分为背景、过程和影响。在明确了知识点之后,每个知识点下面的书写就可以分为教师活动、问题和学生活动三部分,我们以高中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大家举个例子。

(三)小结作业。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比较简单,考生不需要花过多笔墨去渲染,只需要写上你采用的小结方式和作业即可。

板书是考生在写教案时特别容易忽视的一项,我们要在这里给大家强调,教案中板书设计出彩了,你的试讲会更游刃有余。大家不要采取特别老套的提纲式板书,如果不能保证特别有新意,那么大家最好采用线索式板书,这样线索会更清晰,框架也更完整,我们以高中《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给大家举例子。

以上介绍了教师招聘考试撰写技巧,大家能够对教案撰写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祝大家考试成功!

高中历史教案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

(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高中历史教案

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出现了交子。

过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版图最大,那么元代的商业发展又如何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发达。

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

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路港口发达,文化繁荣。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高中历史教案

(一)历史转折:常量数学―变量数学(初等数学―高等数学)。这是人类认识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二)代表人物及成就:

1、笛卡尔(法)――解析几何学(把变量引进了数学,数形统一)

2、牛顿(英)和莱布尼茨(德)――微积分学(使精密的测量和变量计算有了可能)

(一)成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二)地位: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人类认识第一次对自然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一)吉尔伯特(英)――发表了《论磁学》一书(1600年)

(二)奥斯特(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三)法拉第(英)――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四)麦克斯韦(英)――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19世纪60年代)

(五)赫兹(德)――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1888年)

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它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一)波义耳(英)――英国科学家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17世纪,近代化学创始人)

(二)拉瓦锡(法)――(1)“燃素说”(2)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化学发展步入正轨)

(三)道尔顿(英)――原子论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化学发展时期的开始)

(四)阿伏加德罗(意)――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五)门捷列夫(俄)――发现元素周期律(19世纪60年代末)

(一)哈维(英)――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17世纪早期)

(二)林奈(瑞典)――制定了对植物的分类法(18世纪)

(三)施来登和施旺(德)――细胞学说确立(19世纪早期)

(四)拉马克(法)――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19世纪早期)

(五)达尔文(英)――确立了进化论(提出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原理)(19世纪中期)(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为19世纪三大发现)

(六)巴斯德(法)――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1、伦琴(德)――发明“x设线”

2、居里夫人――提炼出镭(发射性元素)

3、爱因斯坦(德)――相对论(e=mc2)

1、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为基??

2、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政治体制

3、思想解放

4、继承与创新

5、科学家艰苦探索

1、科学是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文明

2、冲击动摇封建迷信思想

3、促进世界整体化

高中历史教案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四)宋元商业。

1.宋代商业。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提问这幅作品是哪个朝代的?描绘了哪些繁荣的场景?

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出现了交子。

2.元代商业。

过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版图,那么元代的商业发展又如何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发达。

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

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

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路港口发达,文化繁荣。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高中历史教案

1、通过问题引领及视频播放,知道三教发展的具体过程。

2、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掌握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对于儒家的影响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辩证看待三教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带来的影响,增强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难点】

佛教与道教发展对于儒家的影响。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图片当中的寺庙是什么时期建立的?

学生回答:汉朝时期。

教师引导并提问:由此我们可知,在汉朝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我国。儒家、道教与佛教在汉朝以后有何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提问: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推行“新儒学”有什么影响?

学生结合所学回答:使得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统治者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回答: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教师补充:除此以外,儒家与佛教也在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

(二)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儒学家主张“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与道教的理论。

教师补充:在唐朝,道教和佛教也因为统治者的推崇,有了快速地发展。

学生回答: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因此当时统治者先后四次进行灭佛。

教师补充:在民间也有很多反佛的杰出代表,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的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虽然这些反佛的措施使得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三)巩固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儒家思想在隋唐以后的发展情况,下节课交流分享。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