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专业19篇)

时间:2023-11-27 18:54:25 作者:LZ文人

通过学习体会,我意识到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实践。小编专门整理了一些成功者的学习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迪和鼓舞。

积极心理学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本文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论述了积极心理学对我们的启示,从而让积极心理学能更好成为人类的福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身心健康和谐消费心理咨询积极幻想。

1引言。

提到心理学,人们可能更多的是想到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和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长期以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和病态人格及异常行为,而正常行为却常被忽视。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品质,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活得更幸福和更有意义。于是,积极心理学便应运而生,并从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哈佛等众多高校,积极心理学是最受欢迎的课程,足以说明其影响力。

究竟我们能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什么?得到哪些启示?答案很多,本文将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此之前,我想先对积极心理学做个简单的介绍。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为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seligman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他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在1998年《apamonitoronline》的一篇文章上,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3个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患;(2)让人生活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3)鉴别和培养天才。由于心理学界过去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所以现在有必要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从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积极心理学有三大基础任务。第一是研究积极情绪;第二是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当然能力也很重要,如智慧和运动技能等;第三是研究积极组织系统,例如民主的社会、团结的家庭以及言论自由等。

3.1关于身心健康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运用有助于人们更长寿。人可以活多长以及那些情况会缩短人的寿命,是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有太多的混淆变量使科学家无法分离出真正的原因。但在修道院里,修女们过着有规律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吃同样的食物,不吸烟也不喝酒;他们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史;拥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和医疗条件。很多混淆变量在此都被剔除,但是这些修女的寿命和健康情况仍然有很大的差别。当研究者把180位修女的自传拿出来研读时,一个惊人的差异显现了。欧潘修女(98岁仍然很健康,几乎没生过病)用了“非常愉快”、“很开心地期待”这两个表达幸福感的积极字眼;相反,丹那莉修女的自传中找不到一丝积极的气息。再请对这些修女的寿命毫不知情的人,针对其自传中所传达出的积极感受进行评分时,发现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90%超过85岁仍然活着,落在没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34%的超过85岁仍然在世;同样,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到94岁时仍有34%的人在世,而落在没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11%仍然在世。以上差异真的是来自她们自传中所传递出的幸福感的不同吗?这种差异也许是因为她们表达出幸福感的程度、对未来期盼的程度、虔诚奉献的程度,甚至是自传写得好坏的程度等变量引起的,但是研究发现这些变量都不相关,唯一相关的是她们在自传中所表达出的幸福感的强烈程度。上述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中有关幸福感的研究,对人们能更加长寿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治疗虽然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但它的实践却在上世纪的20年代初就已出现。积极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指出,长期以来的心理治疗一直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对病人的病痛的评估或治疗上,大量研究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病人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致力于修复病人有缺陷的习惯、动机、大脑和悲伤的童年。积极心理治疗则与此相反,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自身的各种能力上而不是集中在病人的疾病上。积极心理治疗有一个预设:病人有生病能力的同时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疗者的任务是激发和巩固病人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消除病人生病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是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从而弥补传统心理治疗的空挡,体现出更大的人性意义,病人更容易接受,治疗效果也更好。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什么都失去了的、抑郁的或想要自杀的人,在意的不仅仅是解除痛苦,他们更需要的是美德、生命目的和生命意义。引发积极的情绪会帮助我们抵挡令人痛苦的心理疾病。积极情绪就像防震保护层一样,使我们不受伤害,使我们在悲伤绝望中重新崛起。好的心理治疗不仅能疗伤,还能帮助人们发现并培育自己的优势和美德。

3.3关于和谐消费问题的启示。

和谐消费旨在塑造和谐健康的消费市场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它的基本原则与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和主旨是相符合的。和谐消费的要点是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和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强调了消费者是和谐运转的消费系统中的核心;尊重他人,强调了在满足个人消费需求的同时,要限制贫富消费差距过大;尊重自然,强调了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

积极心理学也强调以人为本,旨在揭示在既定的物质财富水平下,如何通过改变物质财富(作为外部因素)的呈现方式和选择手段,最大化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它可以为引导正确消费,控制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现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会使商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制造出由大量的废弃商品及商品包装组成的垃圾,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违背了尊重自然的'原则;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违背了尊重他人的原则。因此,积极心理学通过对外部物质财富的呈现方式和属性对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揭示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性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的危害,揭示和谐消费所应具备的特点和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出引导和促进和谐消费的建议和启示。

3.4关于积极幻想研究的启示。

积极幻想这一概念是由taylor和brown于1988年最早在学术界提出的,他们认为积极幻想是个体在生活中或面临威胁性情境、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一种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的消极方面的认知过滤,这种过滤是以歪曲表征的方式投射到个体的自我意识中。因为积极幻想显示了个体对现实的积极把握和乐观知觉,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一种保护,所以虽然它是对现实的一种背离,但它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适应。

积极幻想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心理健康领域、调节心理资源领域、恋爱关系领域和跨文化领域。它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夸大个人对现实的控制感和对未来的盲目乐观。积极幻想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有助于个体在威胁情境下或应激事件中获得良好适应,特别是随着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幻想正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也将更好更多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4总结。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带给了人们激情、挑战和质疑。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发展和前进的,但它无论怎么发展,最终目的都是要造福于人类。心理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积极心理学更能有效帮助人们发展自身优势,促进自己与他人的成长。通过全体心理学工作者前仆后继的各项研究工作,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学一定能成为人类的福祉。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要关注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积极力量是指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它不仅是一种静态的人格特质,还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效分析并做出合理选择。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多方面探寻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首先是多方面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个问题之所以会产生,原因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它,即我们心理上怎样去归因。如果我们把原因归结为可控的、暂时的,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反之则会出现消极的态度。

其次,所谓消极向积极转化,很多时候更主要的是指人们要从消极(不幸或困境)中寻找到某些积极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品质等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们在工作中也面临很多困惑,一些过去常用的方法现在不太管用了,在工作中付出了很大心血,但有时收效甚微,让老师们常有挫败感。

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问题无能为力时,为什么不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方式试试呢?如果我们能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抓住教育教学点滴,潜移默化的进行积极品质的培养,如在大扫除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团结友爱;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信——让他们从小建立自信,自强,互爱,乐观向上的良好品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积极心理学

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突出。研究从大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倦怠问题出发,分析学生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表现。结合积极心理学,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战胜英语学习倦怠问题。在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974)提出了“职业倦怠(staffburnout)”一词,认为在长期压抑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将会产生疲惫和损耗的症状。他和richelson(1980)给倦怠下定义为“当个体不得他人所认同且没有给予相应回报时,个体产生的慢性疲惫、抑郁和挫折感。”

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普遍存在。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课堂上睡觉、不认真听课、玩手机或讲话;不尊重老师;拒绝回答课堂提问和完成课后任务。此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态度上,认为英语学习单调乏味,学习缺乏热情,注意力、兴趣降低。第二,情感上,失败挫折感越来越大,成就感低下,逐渐消沉懈怠、厌倦沮丧,自我消极。第三,在行为上,对英语学习的价值感出现了偏差,行为上逐渐远离。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主张“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此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愉快、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强调人对过去要满意,对现在要感到幸福,对未来要充满希望,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主观体验;倡议人要有爱心、宽容心、勇气、创造性、智慧等积极的特质;同时把人与社会、社区、家庭、学校、媒体等联系起来,呼吁礼貌、责任感、职业道德和群体意识。

为了解决大学生英语学习目标不明确,迷茫不安定的因素,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将大学英语学习目标多元化、具体化。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比如: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积极词汇,在参与互动过程中是否能展示自己,是否掌握了中外文化差异,在使用某种学习方法上是否获得预期的效果,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大学英语的学习不再像初中和高中一样,偏重于语法,偏重于学生如何高出好的成绩;而是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和译这方面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具体到英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课程内容的色彩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富有幸福感的。

3.积极的认知过程。

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需要脱离原有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说教过程,而要有新的突破与创新。教师的教学需要变被动接受知识为师生之间和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和掌握知识,同时学会学习。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创造性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研究和探索,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开发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认知过程的创新首先可以是不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全盘托出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学习内容上时不时的“跳一跳”,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反而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可以是多角度的,形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思维创新模式。还可以是合作性的。教师可以寓教于乐,采用活动教学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与其他学生合作探究,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

教师要多鼓励和肯定,少批评和讽刺。教师不能总对学生们说:“youaresostupid”,“whydoyoudothat”,而应该多说:“welldone”,“that’sgreat”,“bravo”。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的想法,用启迪幽默的话语使紧张的心情得到释放,让积极的事物和感觉驱走消极和抵抗,教师要积极引导,善于发现,善于作积极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心,提升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们在态度上认可自己,克服消极倦怠的'学习心理,以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调动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

5.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表情、目光、肢体所表现出的愉悦、温和、亲切与平易近人,使师生间的角色差异变小,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会减少甚至消失。在教学中的尊重、分享、快乐和体验等积极因素,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课堂外的情感碰撞与心灵感悟,会打开了师生间的感情通道,敞开学生的思维之门;激发学生表现出争先恐后、想亲自一试的欲望,从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要消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倦怠现象,急需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力,挖掘英语学习的潜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幸福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以此来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形成师生共有的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它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对消极、障碍、病态心理等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幽默、愉悦、希望、好奇心、谦虚、审慎等,利用各种现有的方法探讨这些积极情感体验的机制和影响;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宽恕、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正直、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诚等,探讨这些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如积极的工作制度怎样促进和谐的工作环境等。

在创建阳光校园的过程中,我们注入了积极心理学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我们始终坚持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主导,通过教师培训、家长学校、校园心理剧、心理拓展训练、团体辅导课、同伴互助、个体辅导、青春期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积极思想,增强学生的“力量”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自我建设能力。

(一)转变理念,优化管理。

我们在理念上做到了三个“转变”:一是变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单一模式为强化生命教育的综合预防模式;二是变学校心理教育单一取向为积极整体心理教育取向,大力促进学生自我心理建设能力的提高;三是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创建环境,营造氛围。

在德育内容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思想。我们把中小学生自我心理建设能力的培养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升了学校德育教学的内涵,为学校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罗伯·崔比说:“欣赏性探询是提升成功循环的过程,而非仅仅修正错误。它能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帮助人们获得自我实现感,而非陷入充满忧虑与阴暗的宿命的泥潭。”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推行“欣赏式班级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搭建平台,促进成长。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

学校教育向学生传授自我开发、自我提升能力的方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们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为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提供大环境,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使其获得这些能力,并逐渐掌握开发自己能力的能力,以便学生个体将来能够积极面对生活。

课堂教学为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提供主阵地。学生的喜、怒、哀、乐大部分发生在课堂上或者起源于课堂之中,所以日常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健康辅导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的教育过程。为此,我们在学科教学上提出了并试行这样的五大理念,即语文课堂重在求善,数学课堂重在求细,科学课堂重在求真,英语课堂重在求实,体音美劳班会课重在好学。同时,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建设进行有效评估,提出后阶段的辅导方案。

家庭教育为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提供大展台。为防止出现“5+2=0”的现象,我们必须要用好家庭环境这块资源。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最有效的利用方式就是让家庭和学生一起去体验积极情绪,感受积极心理学的无穷力量。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场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始终都有较强的统摄力,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一)全新倡导快乐教学。

积极的心理场能产生巨大的激励效应。在快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双方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因而能在学习中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拥有获得知识后的自豪和神圣感,这种心境通过内化、迁移,最后积淀为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经常引导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

学生所接受的视听信息的质和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场”的质量,所以,教师要善于深入体验教学内容,用生动、活泼、形象、幽默并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把握学生的情绪,时时掌控课堂教学进度,做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一)阳光的节日伴成长。

紧紧围绕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六一、国庆、中秋等法定节日,开展“阳光节日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乐翻天,在快乐中展示才能。如“集邮活动”“口琴齐奏”“剪纸艺术”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实践,在实践中全面发展,让节日的阳光伴随他们度过幸福的学校生活。

(二)阳光社团添力量。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们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推出各式各样的“阳光社团”,由具备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辅导工作,以最好的.力量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全面发展。如成长社团、航模社团、德清方言研究社团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接受美的陶冶,充实自我,展示自我,丰富才情,快乐放飞梦想。

(三)阳光假日助飞翔。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阳光假日活动”,让学生们直接体验和感受,丰富亲身经历,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如礼品包装、模拟法庭、自护自救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可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在家人与老师指导和同伴的互助下,自主选择,创意实践,多元展示。

(一)优化心理环境,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创设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调动学生自觉参与到积极心理建设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墙报、名人字画、阅报栏、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开展积极心理科普宣传活动,校园里随处可见“积极心理的十大标准”“心理小故事”等美文,使学生处处感受到积极心理、阳光心态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追求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积极调适情绪,提高自我分析水平。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实践—自我评价”这四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归因,促进他们形成更为强烈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运用团体辅导课对学生进行积极有利的归因训练。

(三)倡导助人自助,提高自我疏导水平。

我们以“三助”模式(即合作互助、咨询他助、调节自助)为主,通过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分析水平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疏导能力,教会学生掌握“三大调控策略”——行为调控、认知调控和人格调控。

(四)注重家庭氛围,提高自我完善水平。

我们还通过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应用技巧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分为“巧妙引领,主观幸福”“智慧塑造,积极人格”“善用激励,事半功倍”“积极沟通,共享成长”“平常心态,精彩人生”五大块,广受家长欢迎,提高了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技巧,改善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的自我完善水平不断提高。

运用积极心理学,创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阳光校园,有利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积极、健康发展;有利于师生在积极参与“阳光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有利于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

师幼互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师幼互动,发现目前幼儿园师幼互动存在一些问题,如师幼互动中教师缺乏积极的互动观念;师幼互动中教师缺乏积极反思与提升;师幼互动中教师不注重营造积极环境氛围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国内外很多研究者所公认的,良好的师幼互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师幼互动有利于教师向幼儿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有利于幼儿认识世界,增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师幼互动提升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在互动中学会了分享、协商、谦让和友爱;良好的师幼互动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安全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同时,良好的师幼互动对于教师也同样重要,不仅有利于教师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且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文章从积极心理学教育的视角出发研究师幼互动,希望通过不同视角为构建良好师幼互动提出建议。

不同的学者对于师幼互动有不同的解释,本文在对师幼互动的内涵研究之后分析如下:第一,师幼互动发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之中。在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之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互动。第二,师幼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这两者必须发生接触。第三,师幼互动是一个循环过程,一方发起另一方反馈,发起者再发起,反馈者再反馈,就一个话题进行轮换形成一种循环的过程。

影响师幼动的因素大致分为三方面,幼儿自身的因素、教师方面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第一,幼儿自身因素,主要是指幼儿自身的一些因素导致师幼互动的状况。比如幼儿的长相、能力、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在师幼互动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由于幼儿自身的这些原因导致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对幼儿采取不同方式和态度。

第二,教师自身的因素,主要是指由于教育观念、管理观念、受教育水平、学历层次、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学反省能力等对师幼互动产生的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幼儿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会使教师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能够深入的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在活动开展中不注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这都促使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第三,环境因素,幼儿园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制度规范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班级规模和师幼比。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师幼之间、教师之间以及与家长和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幼儿园制度规范环境是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一日生活的安排和常规的培养,这都是影响师幼互动的重要因素。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最先由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劳拉·金提出,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比较有效和成熟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的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和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等方面。

1.关于积极情绪和体验方面的研究。这是积极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人类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目前研究者在主观幸福感、快乐和爱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众多的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开来的,人类的情绪比较复杂,很多情绪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一致性。积极的情绪对人产生一定的作用,例如,fredrick提出积极的情绪可以拓展人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增加人的体力,提升人的智力和社会协调性等。

2.关于积极人格特征的研究。积极的人格特征成为很多研究者研究的热点。hillson和marie借助问卷研究的方法,发现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相对应,他们对两种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并且发现积极的人格特征由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两方面构成。可见具有积极人格特征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也表现的更加积极。

3.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研究。很多的研究都表明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人的健康有益,拥有积极情绪的人往往愿意相信一切结果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面对压力、疾病等事件时,拥有积极情绪的人面对压力时更加乐观向上,更加愿意沟通交流;当面对疾病时,拥有积极情绪的人更愿意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医生,接受治疗和锻炼。

4.关于创造力与培养天才方面的研究。目前也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如guilford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包括发散思维和变换能力。但由于创造力研究比较复杂,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

1.师幼互动中教师缺乏积极的互动观念。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在进行师幼互动时往往不注重与幼儿互动的质量。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往往表现出反应较慢,有时候对于幼儿的互动意向和互动信号不能及时作出反应,有时意识到幼儿有这方面的互动需要却由于倦怠不予理睬,有时候由于这方面的知识缺乏故意回避幼儿的发问,没有给予幼儿所需的互动。

2.师幼互动中教师缺乏积极的反思与提升。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缺乏一定的反省、反思、学习、提高的能力。由于平时幼儿园工作较多,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反思和反省时间的现象,只是忙于应付工作和检查,这也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去反思和学习必要的师幼互动技能。比如在教师互动中缺乏表达能力和互动方法的提升。

3.师幼互动中教师不注重营造积极环境氛围。师幼互动中幼儿教师不注重积极反馈,往往消极反馈较多。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相比于其他国家幼儿教师更多的使用批评和惩罚的方式对待幼儿,一些教师较多的使用否定词语“不要”。师幼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重视规则,少情感交流。教师更多的是维护良好的教学常规,或者处理个别行为问题,教师的注意力也多停留在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和控制上,使得整个师幼互动紧张、消极和被动。良好的师幼互动需要教师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便于幼儿表达自己和发挥创造性。

(一)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更新师幼互动中教师观念。

积极心理学认为不应该过多的关注人的弱点,而应该积极的去发现人的优点,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人心中积极的品质和正能量,才能产生积极的结果。幼儿教师关注师幼互动中的一些细微的成绩,哪怕是学生在互动中的一点小小的进步,如多说出一些词语,一些句子,或者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安排得当促进了师幼互动的质量,也应该感到满足和喜悦,幼儿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积极观念,才能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教学工作中,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1.积极的儿童观。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要用一个积极的心态,放下心中的消极情绪,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真正的走进幼儿,细致认真的观察幼儿,捉住恰当的教育时机,真诚的与幼儿互动。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权利和义务,幼儿具有独立的人格,教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与幼儿建立民主协商的人际关系,满足幼儿“小大人”的自尊。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耐心的对待孩子的提问,平等的倾听回应。

2.积极的教师观。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应转变教师观,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愿意为幼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用乐观积极的心态与幼儿建立关系,增强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提升对幼儿互动行为的领悟能力,积极关注幼儿的互动愿望,捕捉有利于幼儿多向互动的因素。教师积极进行角色转变,启发幼儿主动的多向互动,充分的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而不是简单的问答。

(二)积极心理学促进幼儿教师更积极的自我发展。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充满挑战和收获尊重的`职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持续的发展动力。幼儿教师每天面对天真无邪的幼儿,是需要贡献自己巨大热情和精力的。面对幼儿一双双好奇的大眼睛和充满探究的纯真想法,幼儿教师感觉到自身的责任和动力,幼儿教师需要乐于学习、反思、也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笔者认为促进积极的师幼互动应着手以下几方面提升:

1.提高教师的情绪智力。积极心理学提示幼儿教师首先了解自己的情绪;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释放压力,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和蔼可亲,表现出真实和善良,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幼儿的情绪。

2.提高教师表达能力。幼儿教师每天与幼儿发生互动,教师语言的输出质量直接决定着师幼互动的质量。因此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时,应注意语言的使用。首先,改变对幼儿的称呼。如,教师为了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对幼儿的称呼,变“某某某小朋友”为“宝贝儿”或者叫其小名。其次,改变课堂言语,教师与幼儿互动中应注重情感言语的使用,少一些指令性较强的语言;对幼儿评价时注重鼓励幼儿的闪光点并多以鼓励为主;教师还应鼓励幼儿主动发问并积极的关注幼儿的问题;向幼儿提问时少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尽量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增加幼儿的表达欲望。

最后,改变体态语言。教师与幼儿互动中,体态语言也很重要。幼儿通过体态语言感受到教师是否真诚。师幼互动中良好体态语言应该是教师面带微笑,尽量蹲下身子平视幼儿,与幼儿交流;请幼儿发言时最好用手掌做出邀请的姿态;对于幼儿精彩的回应需要表扬时,应面带笑容、真诚的鼓掌或者“亲亲”、“抱抱”幼儿。总之幼儿教师应发自内心的与幼儿进行互动,不能流于形式或者走过场。

3.掌握师幼互动的恰当时机和有效方法。

良好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掌握恰当的互动时机和有效的方法。首先,教师在创设活动时应做到了解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预设重点的互动内容并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其次,教学中重视幼儿生成瞬间,积极回应幼儿生成;最后,捕捉恰当的互动时机,当教师发现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不专心、遇到困难难以深入时就要给予幼儿积极互动。

积极心理学提示我们教师要利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影响幼儿,教师应该利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幼儿,力求为幼儿营造一个温暖充满关爱的环境。积极心理学要求幼儿园教师首先以积极情绪感染幼儿为幼儿创造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环境氛围,提高幼儿参与互动的水平。幼儿教师一定要注重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在环境创设中多花一点心思,使幼儿感受到自由、安全和愉悦。另外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还要合理的投放充足的材料引发幼儿积极思考,去创新,去探究。教师还应该抓住恰当的时机去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同伴分享互动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

进入21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出现,与传统心理学注重人类的消极面不同,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的积极的品质,主张挖掘人性中的积极因素,通过不断地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使人类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那些有利于个人、团队、组织繁荣的因素。积极心理学为高职学生管理乃至整个高职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为培养人格健全服务社会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依据。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科学、规范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上都发生了突破性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遇到了困惑,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和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给了很大的启示。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过多的关注了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负面的、消极的、病态的'一面。受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以往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高职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认为高职学生由于录取分数很低,素质差。于是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的品质特征,付出爱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审美情趣、坚韧、宽恕、创意、远见、信仰、有天赋以及智慧。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

传统心理学过多的关注了学生的消极面,作为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对学生的行为问题上,管理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管理观念落后、模式单一,手段陈旧,效果不佳,管理者疲于应付,学社叫苦连天。在管理模式注重用严明的制度、行为的限制、批评、惩罚等手段,使学生常常处于消极情绪之中。积极心理学认为认识培养个人积极品质的途径就是增加个人积极情绪体验。

大量的研究也表明,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能够促进人的活动,能够形成一种动力,激励人去努力,而且在活动中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中,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快乐的来源与友谊、紧密的亲属关系、合作性联盟等分不开的。一个成长与周围充满着爱、支持、赞许的环境中的学生,他们更多地体验到的是关怀和支持,他们更容易形成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反过来,如果生活在批评、否定、限制、暴力、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形成顺从、压抑、自卑、反抗的品质。作为高职学校学生管理者,关注学生群体的社会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将人类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但由于高职教育历史短,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或几所中专合并而成。

但在管理中,往往把视学生为管理的客体,过分的强调管理者的权威地位,制度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管理理中的作用,学生自我管理是一种被动的自我发展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开发,压抑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也失去了自我管理相应的技能练习机会。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倡导高职学生自我管理以谋求个体的幸福为出发点和目的,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及责任意识,主张让学生真正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体,使自我管理的主体、客体以及过程得到统一。

学校的管理者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智能,鼓励倡导支持协助学生建立自身的资源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制订长期和系统化的能力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目标管理、情绪和压力管理、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等积极资源管理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

积极心理学从群体层面看,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它涉及公众的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主张前置式的管理策略。认为学校管理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学校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优势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

用对积极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对学生的缺陷修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及找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对学生更多的持接纳、鼓励、尊重的态度去激发学生的才华和潜力,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促进学生改变,发挥学生正向或积极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视野,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树立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观、管理观。

要更加注重学生情感及体验,让学生更快乐、更幸福、更自信、更乐观的去学习去发展。

要注重学生爱得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责任心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是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公民。

积极心理学

高校体育是一门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课程。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有效开阔高校体育教学视野,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应制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充分发挥教师的能量载体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它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品质,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所以应该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重点研究。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它一般会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研究主观层面,就是研究人的主观感受,特别是人的主观幸福感,它所强调的重点是人的积极心态,人要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抱有乐观的心态;其次是个体层面,它所强调的是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比如人的力量和美德等;最后是集体层面,强调对组织系统如学校、家庭等进行积极的研究,强调建立这样的组织应本着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同时将个人的幸福感作为组织建立的最终归宿。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很多领域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价值观。

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自身的情绪和态度对自我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具有积极态度和情绪的人来说,他们的自我观念较强,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健康的水平,面对逆境和挫折能轻松应对,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就高。但是对于具有消极态度和情绪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生活不是很满意,难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在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不自信和自卑。积极心理学将人的积极发展作为重点,同时强调积极评价人性,积极开发人的潜能和积极品质,将人固有的美德和力量及潜能作为出发点,对人的一些积极心理现象进行解读,从而更好地激发人内在的优秀品质,让人们能更好地学会分享快乐和幸福,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让个人的生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教师可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适切的学习目标,从而提供给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内容。同时,也需要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中,一般都是由教师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大学生和教师都是一样需要发展的个体。教师应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大学生,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让大学生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师也是教学中的客体,也会受到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客体,固然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但是也可以是主体,要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优秀品质影响和感染教师。积极心理学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影响作用,使得教师和大学生都能充分调动自身和彼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二者间关系的协调发展。

(一)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让大学生能在大学期间锻炼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为以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设定提高大学生价值目标的要求,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符合每个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自身能力水平,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的积极潜能,都具有积极向上的能力。这种观念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对于体育比赛来说,最终比拼的是人的心理素质,也就是人格的比拼。对于每个人来说,其人格中都会有积极和消极的因素。积极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会对人格造成影响,分别是智慧、勇气、友爱、正义、节制和卓越。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品质的养成需要依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而其中最好的体验方式就是进行体育运动。运动是人的天性之一,人在运动中能得到不断的锻炼。在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活逐渐被简化,如手指轻轻一点键盘就可以购物,运动也变得越来越缺乏。运动缺乏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让人们逐渐滋生了郁闷等不良情绪。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适当进行体育项目的设置,让大学生能充分体验运动带来的积极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能量载体作用。

教师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不再是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播,同时也是传播给大学生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客观而又全面地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能准确地对大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判断,清楚地知道哪些是符合积极心理学要求的,哪些是不符合其要求的,并根据大学生的不同表现合理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同时,教师也要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赞美,让大学生能更加自信地参加体育学习,并充分体会运动带来的乐趣。教师还需要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真对待体育教学工作,让自己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大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热情、进步情况等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首先应对大学生的进步进行重点关注,让大学生能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体验到进步带来的成就感,进而鼓励自己继续努力,从而带动自身的进步。积极的教学评价可以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为自己的进步自豪,从而让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会在好的环境体验中得到积极的情绪,所以,环境和人的情绪有着较大的联系。人的积极品质的养成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活和社会环境。高校体育文化环境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及道德情操的重要表现。校园体育文化多姿多彩,大学生就会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所以,高校可以积极建设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体育是涵盖了众多学科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教学的视野有着重要的开阔作用。实践证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是卓有成效的。

作者:周斌单位: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

〔2〕张忠秋.运动心理学在竞技体育领域的研究发展与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xx,(3):7-13.

积极心理学

众所周知,积极心理学是在上个世纪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所提出来的一个新型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重在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对这种心理学进行使用可以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人们恪尽职守的在企业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比较重要的,管理者通过对员工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可以使得员工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态度,帮助员工获得工作的幸福感,进而与企业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契约。

1.1引导员工对问题作积极解释。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得人们花费很多心思对其进行处理,但是这对于人们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人员进行管理时,不需要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掩饰起来,相反可以将这些问题展现在员工面前,这样员工就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然后采取比较积极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因为一个问题的发生必然有其原因,这时候把这些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看成是暂时的,那么员工就会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的看待这些问题,如果企业员工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那么就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的引导员工全方位、多角度的对问题进行积极看待和解释,督促员工更好的采取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就可以发挥积极心理学的有效作用。

1.2认同发展目标,点燃员工的希望。

确立目标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如果企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那么企业的目标就可以指引每一个员工更好的发展,而且还可以点燃员工心中的希望,认为在这家公司里工作很有前途,会恪尽职守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由此可见,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是调动员工积极的有效手段,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与此同时,企业的发展目标的确定可以使得每一个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得到确定,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高,这对于企业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因此,无论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企业管理者都应该给员工打气,鼓舞员工,让员工看到未来光明的发展前景,点燃员工的`希望,从而更好的带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2.1建立有效的赏识激励机制。

企业对员工的赏识对于员工而言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使得员工更加忠诚于企业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员工积极工作态度的提升,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实际发展情况在企业内部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赏识激励制度,通过这个制度增加员工的满意度,激发员工恪尽职守的工作激情,让员工能够不遗余力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2尊重员工,平等对待。

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欣赏是由很大的技巧的,需要用心设计赏识激励机制,赏识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尊重,因为尊重能够赢得人心。在对员工进行尊重的情况下,员工才会觉得自己跟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才会不遗余力的为企业发展做贡献。比如,企业的管理者在和员工一起参与活动时,应该积极的深入到员工内部,跟员工多交流,平等对待每一个员工,这样可以增进企业间员工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减轻员工内心的工作压力,让基层员工觉得自己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很大;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还应该给予员工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员工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员工真正的体现到工作的快乐,使得员工幸福感满满,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绩效目标。

3.1帮助员工悦纳自己。

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帮助员工积极的悦纳自己,让员工重视自己所拥有的。同时,管理者要使用积极心理学方法对员工进行激励,让员工正确的看待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决,而且还需要教会员工如何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优势;另外,企业通过对员工个人的鼓励可以使得员工更好的悦纳自己,让员工觉得自己在企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好的前景,这样就可以使得员工的幸福感大大提升,带动员工更好的恪尽职守的在企业内部做好管理者分配给自己的工作。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竞争力,拓展员工的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从而全面的提升企业的发展空间。

3.2帮助员工摆脱现实主义,学会失败。

积极并不全是指一个人要完美的做好每一件事情,积极同时也包含着无为,无为是道家的学说内涵,无为并不是代表无所作为,无为在是代表人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这是一种面对现实所做出的积极的心态。在现实社会中,竞争是比较激烈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利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员工摆脱现实主义,教会员工学会失败,毕竟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够让员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及时的采取办法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循环渐进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员工学习到工作的要点,让员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工作优势。

4.1给员工信任与亲密感,营造快乐的企业心理氛围。

首先,给员工信任是员工积极工作的前提,因为员工的工作被认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员工也会更好的进行自我激发,全身性的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其次,对员工进行信任可以可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经典之处。众所周知,企业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跟员工打好关系,增强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亲密感,让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责任,带动员工心甘情愿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如果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员工对企业的内部发展和发展趋势进行猜疑时,企业管理者需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尽量减少员工对企业不必要的猜疑,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带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使得企业内部更加凝聚。

4.2实施积极的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要求做好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国积极的与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给予员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组织一些活动,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更好的打造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满足员工的归属感,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带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另外,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让企业的管理者了解到员工的实际工作需求,帮助人员处理这些需求问题,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凝聚力,带动企业经济更好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积极的利用积极心理学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强化每一个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带动企业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上所述,可以知道企业上层领导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积极的采用积极心理学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内部管理制度,而且还可以带动每一个员工恪尽职守工作态度的提升以及工作兴趣的提升,强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带动企业经济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成绩。

作者简介:

蒋超,出生年月:1988年5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积极心理学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如其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所倡导的那样,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它打破了既往偏向重视治疗和改善负面情绪的观念和做法,转而重视个人积极乐观情绪、积极意义及内在动机等特质。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美德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

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我们可以营造一种能够促使学生的积极本性生长发育的环境,通过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快乐和成功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自觉成长。

滨海小学自建校之日起,便确立了“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着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怀、开阔视野、自觉精神、合作能力”的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生命自觉”班级建设,旨在通过建设一个具有正确的人生信仰、浓厚的学习风气、良好的班级纪律、同学间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班集体,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尊重、诚信、责任”的品质,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并不只是让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是要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品质。我们始终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办法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尊重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内心的自豪感。

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既是“生活育人、制度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化解思想教育“言传”脱离“身教”难题的重要抓手,还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与自我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渠道,这源自班级公约所秉持的人人平等、自由意志、义务责任、诚实信用、对话协作等契约理念。

滨海小学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推进“生命自觉”理念的构建,是建立在师生共同成长需要基础上的顺势而为,整个班级公约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公约的制定,每一条班级公约都要经过学生的讨论与认可,以此形成全体同学约定俗成的规章,便于学生自觉遵守。比如,一年级某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如下公约:“你拍一我拍一,学校建成不容易。你拍二我拍二,团结友爱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保持安静记心间。你拍四我拍四,墙壁不能乱写字。你拍五我拍五,值日不能太马虎。你拍六我拍六,上下楼梯要靠右。你拍七我拍七,垃圾分类不乱弃。你拍八我拍八,爱护桌椅要常擦。你拍九我拍九,节约用水齐动手。你拍十我拍十,环境大家来保持。”这样的班级公约,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条文不多,内容简明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当然乐于执行和遵守。

设置班级小管家。滨海小学的“班级小管家”由学校大队部组织少先队员产生,其任务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管理心爱的班级。每个班设置文明协调员、卫生督察员、图书管理员等职位,涵盖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学生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使管理真正落实到人。通过班级小管家管理体制,每个学生都承担了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人人都参与管理,人人都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观念,推动他们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求得新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主张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因为这些情绪不仅能使个人精神状态改观,还能给整个组织带来变化,从而有助于组织的兴旺和发展。将这一原理运用到“生命自觉”班级建设中,就要努力营造积极融洽的教育氛围,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滨海小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文化的设计,包括选择班级象征物、班徽、班级口号,甚至班级服装的设计,也由学生共同完成。此外,学生还共同参与制定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如“值日班长责任制度”(每天设班长一人,具体负责当天的行为规范等常规事务),还配套推行“班干轮换制”(班干、组长、科代表每学期调整一次,可民主选举,也可毛遂自荐)。如此,通过营造积极民主的班级文化氛围,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是在环境中体现出来的,而好的环境能够塑造积极的品质。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倡,组织要努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个体积极品质和正面思考的环境,通过集体影响个人,提升个体的动机和目标。对于学生而言,生命历程中生动、有趣、令人兴奋的集体活动,不仅能在当时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还有可能成为成长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滨海小学独具特色的“校长主讲—主题班会—学生心得—家长参与”四段式“国旗下的课堂”,引发了同学们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周一下午班会课上,各班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校长的讲话,联系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一年一度的“七色童年,缤纷梦想”缤纷节系列活动,以班级学生全体参与为宗旨,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上台展示的机会,让孩子们学会表达自己,欣赏别人,培育阳光、自信、包容的个性;父亲俱乐部则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父亲缺位,父爱缺失的现实,以班级家长为单位,倡议广大父亲参与到班级管理与家庭教育中来,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如父子诗歌朗诵会、父子气象观测、父子同放风筝、父子登山活动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因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生命自觉”班级考评体系更注重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出真实、完整价值判断的评价模式,具有重视评价过程中的生成价值、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尊重学生个性等特点。相较于量化评价,质性评价更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由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我们认为,“生命自觉”班级的评价,应强调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真实的观察与描述,才能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评价多是教师评学生的线性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单一,而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主体之一的“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质性评价倡导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消解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对立状态,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也是评价主体。

在“生命自觉”班级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作为考评指导员的班主任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评。班主任则从旁指导,对评价过程进行监控,引导学生不断成长。班主任还注意组织学生开展互评,让他们互相提醒,互相学习。放手让学生操作评价,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提升学生对自我、他人的责任意识,也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此外,主动参与评价显然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生命自觉最为基本的前提。

“生命自觉”班级评价不是以预定的目标、标准为导向来评价对象的,而是将评价焦点由结果转向过程,用动态的视角研究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发展变化,努力改变以往将评价活动看作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程度进行检验的狭隘思维。

“生命自觉”班级评价强调诊断、重人、重发展的质性评价,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者,他们除了精心设计、精确定义“生命自觉”班级量化考核指标外,更关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了怎样的思维训练、行为养成,得到了怎样的生命成长。

在教育创造中丰富、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自觉提升,是教育事业赋予每一位教师的最高价值。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生命自觉”班级建设尝试,既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更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将不断努力前行。

积极心理学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政治功能,重视灌输式的说教与高压式的管教,忽视了学生健康人格和积极品质的塑造,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缺乏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初目的,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教育效果不佳的困境。积极心理学主张以发展为导向,着重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思想美德等积极方面,关注人的正面力量,它的兴起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对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从主观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指人类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即能幸福满意地回忆过去、快乐而充盈地感受现在以及积极乐观地憧憬未来,主要研究人的幸福感、满意感以及快乐感,引导个体建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从个体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理论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存在两个独立纬度:正性的利己主义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主要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造精神和能力、与他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审美体验,以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世界等等,研究人的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个体能够有效地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第三,从群体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公众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成长及其经验的获得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基础上,积极的环境,是构成积极品质的重要的支持力量,这就要求人类个体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以及积极的公众品质,主要研究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一)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过于突出政治性,强调教育的矫治功能,忽略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和个性需求,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容易引导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对其“敬而远之”,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价值、人生意义、自我实现,关注人的自身潜能的挖掘,重视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从而使人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理念突破和超越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往往能更加深刻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情感鸣,使其乐于接受并践行道德规范,这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提高。

(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有助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工作思路直接决定了工作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和死板,过于重视管理轻视育人,注重结果忽略过程,重修补学生存在的问题,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这种“修补-改错”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因而往往收效甚微。积极心理学专家认为:“人内在的积极品质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武器,在预防工作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提升大多源于引导个体自身去塑造各项能力,还不是直接修正个体的各项缺陷”。因此,在这种理念取向下,教师要转化教育理念,从肯定学生的角度入手,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积极品质的开发,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预防学生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符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将教育与学生的幸福、尊重、自由、价值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注重学生自身潜能的激发,重视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并引导使之内化成各项能力,这种价值理念取向符合当代教育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的本来功能和使命,因而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方法,巧妙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特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教育,在学习中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增强幸福感和满意度。对此,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和经验的获得都是通过一定的环境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注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第一,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装饰校容,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主要包括学校的总体结构和布局规划、校园建筑和校园绿化、课堂设施、办公设备以及后勤保障设施。因此,一方面,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为广大师生创造整洁、安静、优美、积极的校园物质环境,促使师生工作学习身心愉悦。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师生规范师生自身行为、道德修养,爱护校园一草一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确保师生工作、学生、生活秩序的稳定,增添师生的幸福指数。

第二,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化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是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主阵地,主要指校风、教风、班风等方面。首先,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内形成的价值观、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严格制定一套积极的班级规章制度,并加以认真落实,以规范学生行为。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构建文明健康的寝室文化。寝室是学生集生活、娱乐于一体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寝室、品质生活”的寝室文化理念,明确“扬德尚美,育己善行”的寝室文化宗旨,积极倡导良好的寝室文化习惯,提升寝室文化的质量和品位。最后,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教师要借助具有教育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校园网络,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主、自强、自信、自主,树立文明意识、政治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充分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讲究熟练运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学在工作方法上强调个体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以及情感需要的重要性,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时,教师要注意将政治性与情感性巧妙结合起来,充分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工作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创造力。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情感激励法,即通过激励激发学生学生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积极心理学认为,巧妙地运用情感激励法,有助于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好品德。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适当地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尊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首先,要注重以情育情,情理结合。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因素和自身的情感因素,情理结合,以理服人,以情育情,以情感人,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开启学生心灵之门,鼓舞和启迪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注重深入浅出,积极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座谈会,或电子邮件、qq、微信、短信、电话等平台与学生进行探讨人生、规划未来等话题,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精神世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使其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朝着正面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最后,注重榜样激励,塑造自我。教师可以借助先进人物榜样的人格力量,震撼、感染、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敬佩、信赖之情,优化学生心理,强化学生行为。

第二,借助情景感悟法,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情景感悟法,即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认知规律,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获得感悟和启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要创设教育情境,触情生悟。教师可以紧扣教学内容,借助语言描绘、多媒体展示、音乐渲染、典型事例分析等手段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触情生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感知、记忆、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其次,要驱动积极情绪,以情化人。创设情景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情景交融,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进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如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爱的奉献》、《感恩的心》等歌曲,渲染情境,营造情景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最后,要诱发积极情感,形成积极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品质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会、角色扮演、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自主组织、策划、编排、表演,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在自主参与、实践体验过程中,感受学习乐趣,积极乐观地面对困境,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总之,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型的育人理念,以发展为导向,着重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思想美德等积极方面,强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开放、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优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积极心理学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有关中职教育政策的逐渐出台,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中职教师的热门话题。中职酒店专业教师作为实用技能的传授者,在其专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目前中职酒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专业发展从学校共同愿景、良好工作环境舒缓压力、骨干教师榜样作用、有效培训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积极心理学是(positivepsychology)是研究人类的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是着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品质的一门学科。b.lfredrickson提出管理心理学家应当努力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感等积极情绪,这些情绪通过影响组织中的他人和顾客给整个组织带来变化,从而有助于组织的兴旺和发展。所有这些不同领域的研究都表明,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可以使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支都更加注重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使得治疗、咨询、培训、教育、人际交往更为有效和顺畅。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唐玉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升华。朱新卓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情意等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与成熟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仍为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从教育学维度提高教师应有的从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另一部分是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对其职业生涯设定目标,最大限度实现其人生价值,即最大程度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发挥工作积极性、整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

中职酒店专业教师作为实用技能的传授者,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品德合格、专业技术过硬的酒店服务人才的神圣使命。他们起点不一样,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工作热情较高,教学设想丰富,但专业技能不熟,实践经验不足;只有极小一部分是直接来自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虽然专业技能较强,实践经验丰富,但教育理论知识又比较欠缺,不能较好的演绎课堂。鉴于以上情况,中职酒店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作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忽视教师专业发展。酒店专业一直是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教学任务普遍较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将课程内容较好的呈现在课堂上,同时还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违规行为及其突发事件,最后導致教师身心疲惫、心力交瘁,敷衍了事,逐渐对工作产生倦怠、工作热情减退,从而忽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2.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不了解。中职酒店专业教师多为年轻教师,往往只关注教育教学能力,而忽视了自身专业发展,对专业发展路径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专业发展的停滞不前。

3.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力,中职酒店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学科型”人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实践经验缺乏,企业化程度低,而中职酒店师资培训又大多借助高校内的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内容理论性强,但难以适应当前酒店业发展的要求。

4.职称推荐名额有限,工作积极性不高。无论教师有多么优秀,或早已达到评审要求,如果没有名额或没有已评为高级教师的教师退休让出名额时,是无法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很多教师,特别是是年轻教师,看到晋升无望,出现懈怠抱怨,逐渐形成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

(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舒缓中职酒店教师的心理压力。

压力是把“双刃剑”,适度的压力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动力作用,而过度的心理压力则能造成教师的身心疾病。因此让教师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工作,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能得到一定的舒缓是很重要的。第一,要增加对酒店专业的投入,增加专业教师人数,增加各类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信心,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第二,学校教研室要经常性地开展活动,促进教师相互交流,教师间的互相支持能大大降低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第三,学校适当开展教学比武活动,多给教师展示才华的机会,多给肯定性评价,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心。

(二)利用骨干教师特有优势,发挥其榜样带动作用。

骨干教师是优秀教师的代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专业发展特质,具有较强的专业敏感性、很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骨干教师有着追求事业成功与成就的强烈欲望,他们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的教师,在学校中能起到楷模的作用,甚至成为其他教师借鉴和效仿的榜样,能产生示范、辐射的作用,能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个人。逐渐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发展势头,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的有效机制,调动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立有特色的中职酒店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提高培训的质量与针对性,加强培训考核,规范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带薪培训,建立多元化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保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多种途径吸引酒店接受专业教师顶岗实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心理学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在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把“成为幸福、快乐的人”作为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帮助小学班主任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促进小学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构建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的积极环境。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在20xx正式提出的,他们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从个体自身的实践、个体认知的改变以及个体对自身的评价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使个体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一经提出,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

1.目标是要帮助人达到理想的幸福状态。

积极心理学把发展和提高人的积极潜能,帮助人达到理想的幸福状态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一理论注重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追求就是帮助所有人尽可能地达到他可能达到的完美的发展状态。

2.强调个体的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体验,认为积极体验可以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来说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快乐和充实(对现在)以及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注重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认为积极心理品质越多,越有利于其预防和克服心理疾病。所谓积极心理品质,是指能够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心理特性:能够促进工作或学习绩效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能够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有利于心理保健。在此定义下,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正确的认知图式、自信、开朗、爱、负责、主动、热情、乐观、合理企望、坚强、勇敢、善良、诚实、信任、友好、理解等。

4.重视积极社会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很大,积极的环境能够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个体积极经验的塑造,因而重视积极环境的构建。积极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使人的智力得以发展、创造力得以发挥的社会环境因素。

1.明确把“成为幸福、快乐的人”作为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把帮助小学班主任成为幸福、快乐的人作为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而不仅仅达到较低层面的目标——帮助小学班主任预防和解决他们的消极心理问题。因为拥有幸福感是小学班主任成功地完成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小学班主任保持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的源泉。一个经常体验到职业幸福的小学班主任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乐业”精神,会很主动地去管理班级,并乐观地看待和积极应对所遇到的工作困难。相反,一个虽然没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班主任,但由于没有感受到小学班主任工作所带来的幸福,不能把小学班主任工作作为自身自觉追求的一项事业,只是在领导的压力下承担小学班主任工作,应付式地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就不太可能把一个班级管理好。因此,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使小学班主任成为幸福、快乐的人。

2.帮助小学班主任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弗瑞德克森提出的积极情绪“拓展—构建”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拓展并构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的作用,也就是为即时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资源,如使个体在当时的情景条件下反应更准确、认知更全面、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等。根据这些理论创造机会帮助小学班主任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帮助小学班主任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来体验积极情绪。例如,引导小学班主任改变归因风格,从积极的方面来解释事件,能更多地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因为影响个体情绪的决定因素不是客观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这件事的解释和理解。又如,开展问题研讨活动帮助小学班主任发泄不良的情绪和压力,可以帮助其更多体验积极的情绪。

3.促进小学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小学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于小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有以下的重要意义。首先,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疾病起到预防的作用。当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占主导地位,而消极心理品质较少时,个体就不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例如意志坚强的小学班主任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能勇敢地面对并积极想办法克服,不容易产生无助、焦虑等消极心理。其次,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提高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效率。例如,一个自我效能感高的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会表现得更加自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采用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再次,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提高小学班主任的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个体拥有较多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其乐观地解释客观事件,感受更多的幸福而不是痛苦。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小学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一是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具体做法是在一位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若干名想发展和培养同一种积极心理品质的小学班主任组成一个团体,对这个问题进行交流,每个成员敞开心扉地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成功的做法与途径,从而达到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二是观察学习法。主要是为小学班主任树立学习的榜样,让他们观察榜样的行为举止,从而培养出榜样身上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

4.构建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的积极环境。

首先,要为小学班主任构建积极的学校管理环境。学校的各方面环境由于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成为导致小学班主任出现心理问题原因之一,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要创建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的积极工作环境。也就是说,学校领导在要求小学班主任完成学校的教学管理任务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关注并尽可能满足小学班主任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合理需要。例如,提高小学班主任的收入待遇,消除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为小学班主任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满足其自我提高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机制,帮助小学班主任感受自我的价值,满足小学班主任自我实现的需要;创设良好的同事人际关系,满足小学班主任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其次,引导和帮助小学班主任构建积极的家庭环境。小学班主任扮演着多个角色,例如在家庭中承担着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等角色。这些角色所承担的责任有时候与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产生冲突,冲突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导致小学班主任的心理出现问题。所以学校领导要注意了解小学班主任的情况,在他们出现一些角色冲突的时候,引导他们构建积极的家庭环境来解决冲突。例如家人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和班主任一起分享工作上的成功和喜悦,一起承担和应对面临的压力,将有利于班主任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其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积极心理学

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这些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是我们最该学习和拥有的态度和品质,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充满光明,未来也更为广阔。

很荣幸这学期选修了《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感慨很多,收获也很多,体会也非常的多。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里,符老师声情并茂,运用发人深省的故事和道理,结合典型案例和自身的经历,为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深刻的积极心理学课。她丝丝的话语,有如甘露,沁人心脾。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洗礼,最重要的是使我懂得了如何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是一个胆小自卑甚至有些忧郁消极的女生,生活中稍有不顺,就会有挫败感,就会有失败和恐惧的感觉,甚至是一帆风顺时,我也总担心失败了会怎样,即便是在阳光下,我也不能发现自身的积极品质,经常陷入一种抑郁的情绪当中,害怕与人相处,不敢面对别人的视线。但是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的性格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变。首先,我对于自我具有了肯定的态度,接纳自我的不同方面,对生活感觉积极;其次在我的生活中,我的生活有了目标和方向感,觉得现在和过去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同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最后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有希望就有光明,只要心中握有这可贵的希望,就能够自我激励与命运抗衡!

经过一个学期的积极心理学的学习,我获益匪浅,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材中的关于布拉斯威尔的故事。布拉斯威尔是20xx年参加《美国达人》选秀的一名职业歌手,但是在一场离奇的车祸里,他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大夫说他这辈子都别想再唱歌了,应该首先想着学会说话。失去了声音的歌手无异于常人失去了臂膀,他开始从头学习发音,学习说话,学习唱歌。之后的生活中,他的生活分外艰难,还要供养三个女儿。但是他没有失去希望,他选择去参加比赛,目标就是获得奖金来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初赛时,由于声音的问题,他的表象并不出色,但是他没有放弃,完全的投入到比赛的演唱中,动情处时眼睛透着伤感,甚至还闪着泪光。现场的评委都被他打动,大声的赞扬了他的演唱和演唱中露出的真情实意,同时称他“有着最美的笑容,还有一种可贵的希望从眼睛中透射出来,他激励了所有人”。

这个故事是最令我精神振奋的故事,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强,也看到了期盼,又看到了不灭的希望,我更看到了一个男人的责任感。为了家人,他站上了阔别多年的舞台,从咿呀学语开始,到自如的放声歌唱,如果没有惊人的毅力和对生活的希望,他不可能做的到,他的参赛,不仅仅是为大家唱了一首歌,而是演绎了一段人生的奇迹,更是给大家上了发人深省的一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人是不能没有希望的,一旦希望破灭,人的精神便会崩溃,失去了精神支柱,人也就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了,而只要一丝希望尚存,虽然未必能够实现,但在充满希望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希望和鼓励而精神倍增,就会平添许多生活的勇气。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一份希望,或是得到一份有力的帮助,让自己有充足的`精神,足够的理由和信心生活下去,从而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赢得生活的美满幸福。

有兄弟两人,哥哥叫乐观,弟弟叫悲观,两个人一起洗手,一盆清水端过来了,两个人洗了手,但水还是很干净,这时,悲观说:“水还是这么干净,怎么手上的泥还是洗不掉啊”,乐观却说:“水还是这么干净,原来我的手一点都不脏啊”。几天后,兄弟俩又一起洗手,洗完了手,盆里的清水变得很脏了,悲观就说:“水变得这么脏啊,我的手怎么这么脏啊”,乐观却说:“水变得这么脏,瞧,我把手上的泥全洗掉了!”。一母所生的兄弟,面对一样的问题,因为拥有不同的心态,所得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生活中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不陷入完美主义情节,遇事冷静,懂得控制情绪。人生中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过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让悲伤包裹自己!

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这些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我们要学习拥有这些态度和品质,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充满光明,未来也更为广阔!

通过这学期符老师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导,我学会了很多,符老师讲述的知识和道理是我的永远的收获与收藏,让我获益匪浅。以后要是有机会,要多学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努力把自己的人生摆个好姿势。如果可能,也可以帮助别的人,走出困惑,找到希望。

可是这门课程只开设18个学时,我觉得课程时间太短无法使学生学习透彻积极心理学,同时也不能满足对心理学极为热爱的同学的求知欲望,希望这门课程可以增加学时,希望积极心理学在每一个学子的心中延伸,希望每一个学子都能有一份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明天。

参考文献:《当代积极心理学》主编刘翔平第七章希望。

《心理统计》作者韩昭。

《人的价值与潜能》马斯洛。

《真实的幸福》白灵。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与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不同,它不是把研究视野专注于消极、障碍、病态心理等负性方面,而是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用一种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并以此来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1.普遍重视智育,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由于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及从众心理的影响,很多家长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又把智育狭隘等同于提高成绩,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评价孩子标准单一,只以学习成绩论好坏。家长对孩子有意识的家庭教育都毫无保留地放在学习活动管理上,尤其注重“主科”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监督、检查与补习,八年级后,还存在重理轻文现象,相对重视物理、化学,把历史、地理、生物、政治、音乐、美术等视为“副科”,忽视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

2.家长缺乏心理学知识,不注意呵护孩子心灵。

不少家长喜欢以自己的要求代替孩子的需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缺乏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孩子因为成绩没达到家长的“标准”,家长很少给予赞赏,给孩子的往往是批评责骂、摇头叹息,导致孩子缺乏自我价值感及安全感,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让最有学习力的青春期在无心学习,一无所获中度过。也导致孩子不愿敞开心扉,亲子关系紧张。

3.情绪教育的缺失。

情绪教育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不应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也应当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指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延迟满足、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我国的情绪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较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更加重视青少年理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绪智力的培养。

1.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

当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后,就能体会到生存发展的快乐。也许自己的孩子不是一个天才,但却可以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才。作为家长,首先应该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提供环境激发孩子在该方面的潜能,之后还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取得进步、获得赞赏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切忌硬性塑造。所谓的硬性塑造就是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设计孩子的一生,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

2.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弱点。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懂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要以为这样是浪费了孩子的精力,也不要认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类似的想法已经过时了。实际上,人在帮助别人、履行职责的同时也会感到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快乐。因此,家庭教育千万不可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先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教会他们如何用心灵感受生活中的善与美,激发孩子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爱的情愫,让他们在良好品格的形成中体会到自我成长的快乐!

3.培养孩子勇于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

挫折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挫折事件,知道在成长中遇到点困难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孩子因为缺乏生活经验,他们所想的和想做的与实际往往有很大的差距,这时就要教育孩子做好对付挫折的心理准备,这样,他们在挫折面前就不会惊慌失措,就能够沉着应付。另外,就是要注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孩子能正确对待自己,能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有一股“我能”、“我会”的劲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是孩子顺利克服困难的第一步,这种良好的心态也会促使他们将来在纷呈复杂的社会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4.营造家庭的乐观氛围。

在影响儿童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家庭显然是最重要的。它是儿童的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主要的家庭关系,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联系可能就是与父母的关系。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自身的乐观态度随时都可以带动孩子。首先父母之间要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爱,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温暖和幸福。儿童对外界事物是非常敏感的,父母间不经意的争吵,都会引发孩子的不良情绪反应。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20xx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第二批立项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xx]ghb0691,课题名称: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学生幸福人生观的探究。

积极心理学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阶段高职道德教育效果很差,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不高。对此选择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问题。对高职道德教育现状进行深入概述,分析心理学教育在高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现阶段高校学生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现象,心理学指出这主要是由于道德教育与学生人性现状相偏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因此,将心理学教育应用于高职道德教育当中十分必要。

有研究资料指出,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道德不良现象,失德行为偏多。首先,在生活当中,学生对同学、教师甚至亲人表现冷漠,缺乏必要的关心;其次,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学生的作弊现象极为严重;此外学生暴力、侵权、计算机犯罪等失德行为众多,为社会稳定及和谐造成不良影响。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高职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因此,教学无法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其次,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只注重讲解,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展开,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此外,高職道德教育不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缺乏针对性。

因此,将心理学教育应用于高职的教育当中,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道德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心理学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主张以学生的实际感受和心理变化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在让学生感受到关心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以社会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心理学教育在高职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升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度。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只有对社会道德规范形成高度的.认同,才会在认识和情感上产生将其内化为自身道德规范的意识,并追求自身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行为相一致。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应使用心理学对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学生心理与道德教育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对思想道德规范进行深入了解,并能够将晦涩的思想道德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提升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同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二)促进社会思想道德内化。

学生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认同到内化的过程,不是屈服于社会思想道德的强制性,而是在内心深处将社会思想道德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内化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道德绑架,将规范化的社会道德强行施加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社会道德形成自己的认识才能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化。

(三)营造关心的氛围。

从心理学上讲,关心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主动自觉地形成关心、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从而促进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这一关心理论强调了关心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教育当中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关心,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社会思想道德带来的益处,因此会主动投身于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当中,在生活和学习中更注重发挥关心、理解和尊重的作用。因此,将心理教育运用于高职道德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关心氛围的营造。

由于高职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且教学模式落后使其教学效果很差,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很差。而将心理学教育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同和内化,为学生营造一个关心的氛围,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积极心理学心得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在于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消除症状,修补缺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的性格优势。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抗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预防机制。“个人优势”概念的提出将让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势,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学校育人环境中不再是注重克服人的缺点,而是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

在《积极心理学—团队活动课操作指南》第一章中,主要围绕“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两方面来设计班队活动,从中可以看出设计活动的老师处心积虑的要学生认识自我,不仅要自我挖掘,还要让同伴挖掘。在学生对自己优势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优势发挥的余地和控制不好的后果。最后还以“模拟招聘”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优势和社会职业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分析和鼓励学生如何正确的运用自己的优势立足社会。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不得不让我佩服这位老师,如此用心良苦的为学生树立心目中的微小自信。

回顾自己开学以来在七1班的活动设计,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贴标语、做战旗、标榜样等,只是形式多停留在浅层次,没有太多的深化作用。记得在开学初分小组时,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我能为小组做什么?”大多数学生们的答案十分空洞,有的说:“我可以为小组争光。”“我可以为小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能为小组加分。”回答中丝毫看不到学生对于自己优势长处的描述。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个回答就是“我能给小组人员提出他们想不到的阴谋诡计,我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最新的信息,还能为大家创造出一些好玩的东西。”至少我能从这个学生的回答中看出他很自信自己的鬼点子和鬼把戏。

第一次阶段考试后,我觉着学生们彼此之间应该有更多地认识了,就重新规划他们书写小组的档案表,同样的列出了一项必填栏目:“你的优势”。结果仍然让我觉得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在集体中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甚至将自己的优势直接就表达成学科优势,“我数学好。”当然我不能否定他的这方面优势,可是总觉得我们的孩子缺乏对自己性格优势的判定和肯定。我想也许我们老师和家长也是有很大责任的,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路途中也许受到过老师的压制、也许受到过家长的谴责,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某些特性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长久之后,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这份特性的认同和骄傲,他们慢慢地变得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我班的何先文学生,先天的乐天派,无论何时都是咧着嘴乐呵呵的,哪怕批评他,它具备一般学生没有的抗打击能力,也许会被一般人看成是傻乎乎的,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他的优势。他喜欢笑,我鼓励他学会各种类型的笑,告诉他要找机会在班里为他开一次个人表演会;他喜欢古代历史故事,我鼓励他看《三十六计》,告诉他要让他在班里搞一次三十六计的故事会;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会换来他多大的变化,但是我觉得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毕竟这些都是他乐意去做的,这是他的个人优势。在我个人的教育理念中,我不拒绝个性,我更不会拒绝一些有特殊优点的学生,我的目标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这种优势,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自己具有这样的优势,相信自己可以出色。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究竟怎么样才算幸福?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但真正快乐的人又有积极情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情感是我们重要的生活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下,不仅无法学习,而且要经常处理情绪问题,这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对待过去方面,提高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提高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提高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二、积极人格特质的塑造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有助于人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心理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物质,其中成熟的防御机制是一方面。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往往会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退缩、压抑、文饰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积极、理性地思考问题,甚至导致其出现消极的行为,一厥不振的心理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努力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学生成熟防御机制的形成,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

三、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促进学生幸福感的产生。

马斯洛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最有可以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肯定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良的行为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验证了这一点。当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是幸福的,开心的,家人给予的是鼓励与支持,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话,学生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都较为稳定,而且行为方式都会是积极向上的。所以,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与帮助,让他能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许多理念与方法都影响着我对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工作等问题的思考,为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我会继续将不同的方法用于实际工作中,积极引领学生前进,促使学生正面向上,努力成长!

近期,我在图书馆借来了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积极心理学》。在读这本《积极心理学》之前,我觉得心理学的书,往往会联想到心理疾病、障碍等问题!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心理学包括还包括许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对人生、社会的态度以及对人对己是很有道理!

本书主要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以及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获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二是指导人们如何增强这种积极体验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运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这才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日益荒漠化的心灵最需要的甘露。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在学习了积极心理学之后,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认识自己方面。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积极或负面的情绪。因此,在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要积极地面对!第二、活动方面。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在参与的活动时要积极做好本分,这才能体现活动时既愉快又有意义。第三、态度方面。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纠正自己身上所出现的各类情绪和行为问题,来改变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往正确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第四、做事方面。人们往往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务,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人们可能会因参与过多活动而牺牲掉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实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五、身体方面。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益处。没有键康身体就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因而,学习、研究“积极心理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处的。有健康的心灵,才会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学习和研究积极心理学,是我们每个人必需做的事。

在听胡媛艳和葛缨两位老师讲课的时候,总会多次听到两位老师谈到《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于是我对它产生了一些兴趣,这个月把它从图书馆借出来,阅读一番,并写下这篇读后感。

积极心理学,以“愉悦与幸福”为主题、关于美好生活的一门科学,着重研究那些能使生命更有价值意义的东西。这本书主要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以及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获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二是指导人们如何增强这种积极体验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运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在看了这本书之后,还是思考了一些东西:第一是认识自己方面。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情绪,因此,在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时要积极地面对。就像这学期,事情多且杂乱,基本上每门课都要做课堂报告,还有实验课的实验,水电校的工作,对于各种考核的准备。难免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但还得去面对,面对了才能做好。第二,活动方面。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在参与活动时要积极做好本分工作,这才能使活动既愉快又有意义。还是以这学期为例,各种任务都是分组完成,只有先做好自己本分才能去帮助别人,促进团队任务的完成。

第三,态度方面。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纠正自己身上所出现的各类情绪和行为问题,来建构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第四,身体方面。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益处。没有键康的身体就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尤其是到了大三,没有了早、晚自习的限制,就更加颓废,也没有锻炼。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除了对自己的思考,这本书还引导我对社会层面的思考,我觉得当前的大众文化,及主流媒体取向,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过于关注、赞扬,以金钱为意义核心的成功标准,并以此为基础的成就建设、工作取向、物质享乐;忽视了对于道德修养、灵魂信仰、生命归属感等精神世界的思考与讨论。整个社会,多了一些浮华,少了一些深刻。

第二是太过局限于对社会、人性问题,缺点及阴暗面的发掘与批判,就像一个演员的出轨,一个知名运动员的出轨,弄到全国人民都知道,沸沸扬扬。

整个社会,多了一些阴郁,而少了一些对于美好生命的关注。在科技极速进步、物质极大繁荣、人类愈加富裕的同时,生命厚重感的缺失,以及幸福快乐的减少。这说明了人们在不断满足自身欲望的过程中,心灵却更加空虚起来,只能再次投身到谈论批判别人的过错,成为一些制造网络暴力的键盘侠。而炫耀、攀比性的物质消费,便似乎成了主要的精神安慰。

家庭、爱情、友谊、人际关系,在金钱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走向功利、淡漠。在人际关系圈不断扩大的同时,是更多的寂寞与孤独。在社交媒体网络泛滥的今天,是我们明辨是非能力的下降。我们的思考能力在不断地丧失,变得轻信、盲目。

在对待社会问题及自身的幸福感缺失的过程中,我们已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形成习惯性抱怨、随性地批判的行为模式。却没有思考问题的产生本质,以及如何解决自身存在的缺陷。社会财富大量累积,却使得生活安全感在不断丧失、生存压力在迅速增大。在为工作、生存而愈加勤奋、辛苦的同时,身体、思考、道德、灵魂的惰性,却在工作之余的生活中不断增加。

金钱,已成为信仰。而这种信仰,存在于整个社会,甚至充满着我们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可以体现。从小爸妈让我们努力读书,读书的目的呢?是为了挣钱。从小老师让我们努力读书,读书的目的呢?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好挣钱,当然也为了我们以后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的目的呢?是为了更好的挣钱。现在到了大学,满眼是各种技能训练,训练当然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厉害,可目的呢?是为了学校的名气,为了挣钱。技能训练当然是重要的,可是思想的教育更不能缺少啊。

金钱,已成为信仰。而这种信仰,却不能成为我们灵魂的归宿。待到生命的临终之时,也许才终会发现,什么样的东西,是美好的。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我想要什么?我究竟应该怎么活?也许只有明白了这些,在生命终了时,才不会为了虚度光阴、错过了什么而悔恨。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我想要什么?我究竟应该怎么活?也许只有明白了这些,在生命终了时,才不会为了虚度光阴、错过了什么而悔恨。

求不得,放不下,欲海无涯,一切皆为虚幻。我们则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好似沉迷在一个巨大的人生游戏中,而这游戏规则由极少数人所制定。绝大多数都从未怀疑过这套游戏规则,至始至终,在痛苦中挣扎。

我,偶尔思考。

积极心理学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为高校的自身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也是社会安全稳定体系中最敏感的环节,俗称社会安全稳定的“晴雨表”,往往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特性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管理体制、招生制度、学生管理、后勤工作社会化、专业设置、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与此同时,大学生处在对新事物、新思想非常敏感的阶段,同时缺少社会经验,容易导致大学生对遇到问题和挫折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走上极端,其后果也即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构成相当大的危害,更对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造成重大影响。

积极心理学最先兴起于美国,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以此来激发,从而使每个人都能走向积极的心态,培养积极人生。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构建维护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的安全机制,着实促进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

1.1制度建设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目前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在以前的中等专科院校所升上来,由于历史原因,有关校园安全建设的制度都是沿用中专院校的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对于当时的中专院校有一定的促进性和作用性,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招收对象的改变,其难免落后于当前发展的时代,难免不适宜当前高职院的发展。

1.2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

在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突发时间的风险性估计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应对准备,当出现突发时间已经,能不往后的推的,就往后推,能推给别人的,就推给别人,解决突发事件的态度消极,方法落后,能力欠缺等,相互推诿,甚者更有者相互扯皮等。

1.3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良好的安全意识是行为安全的保证。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于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意义重大。大学生安全教育情况欠缺,遇到事故,可能会手足无措,处理能力不足,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等。

1.4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亟待重视。

传统的校园安全主要关注的是校园治安、宿舍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因为时代和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意思,在关注高职校园安全的研究时,必须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围,强化学生心理安全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即拓展了校园安全研究的范围,更抓住了当前高校学生研究的重点。

2.1创建积极的平安校园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环境与他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回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平安校园的氛围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创建积极平安校园氛围,首先要营造有美感的校园,注重校园的清洁与绿化;其次,注重张贴积极的安全标语提示,改变过去以“警示”、“命令”等被动的安全标语和宣传,在校园内张贴积极温馨的安全提示和宣传。

2.2构建积极的平安校园预防机制。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人和事物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修正其缺陷。真正促进平安校园的建设,就必须要改变以往对出现问题后修修补补的陋习,必须建立联动、完善的预防机制,培养师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加强健全安全校园的危机预防机制和应对方案。

2.3打造积极的平安校园应对措施。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人格的特质主要通过个体各种实现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在高职院校,一旦出现危机、安全事件,要改变以往相互推诿的消极解决事情的态度,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高效、联动的有效解决危机事件的工作习惯方式。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成功地运用在教育、医学、管理等方面。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流。以积极心理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教育”为出发点,转变传统的病态心理学取向,探索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建立维护心理安全的保障机制,为维护高职学生心理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维护心理安全的预防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危害高职学生心理安全的诱因和导火索;建立完善维护心理安全的干预机制,有效、快捷地化解高职学生突发心理危机事件。

总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建构维护高职院校的安全机制,拓展了校园安全研究的工作方式,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围,强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从而升华了心理安全研究的内涵。

[1]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4).

[2]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南昌大学,20xx(06).

[3]周文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育(学术版),20xx(02).

[4]汪勇萍.福建省部分高职院校安全稳定的调研与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xx(02).

作者廖朝熊丹丹黄代森。

积极心理学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普遍提高,学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越来越重视,过去被忽略了的“副科”教育,也重新被重视起来,特别是新课改以后,引入了很多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更加强健的体魄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

过去,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尤其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音乐课的教学大多数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课程安排,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只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被动,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必须打破,否则只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激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以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

积极心理学是对心理学的提升,是一种创新。在心理学领域,积极心理学是一场新兴的革命,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主要从积极角度更加深刻地研究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东西。积极心理学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人们的幸福指数,引导人们对事物产生积极心理,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使人类的发展和生活变得更加的和谐与健康。

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乐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互动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开展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由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变为成长式教育,在音乐课中从积极的角度进行教学并且不断了解学生的想法,这不仅是一个教学创新的尝试,也一个给学生们提供了综合发挥、表现自我的平台。

1.加强和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甚至有的学生学了就忘。现在,通过在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学生能够从积极的教学模式中学习音乐,从而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过去的音乐课程学习是比较单一的;现在,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使学生能够从积极的教学模式中学习音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能够更为轻松有效地将所学的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从而得以全面发展。3.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总是给人一种枯燥乏味而且显得繁琐的感觉;但是,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充满兴趣,从而对音乐学习产生热爱之情。

(一)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的方式解决传统心理学所研究内容的学科。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同样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改变过去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例如,通过合唱的方式能够带动其他不喜欢音乐的学生一起学习音乐,这就体现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合唱的方式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等,用这样积极的心理学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互动意识得到培养。

过去,由于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比较单一,就局限于鉴赏课本上的音乐,脱离了课本就对音乐学习无从下手,何况随手对一首音乐进行简单的鉴赏和分析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生活中有些音乐是男女对唱型的,因此,在学习这类内容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a和学生b进行对唱,来达到通过积极心理学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又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组织兴趣小组,学生凭借爱好组成音乐小组、歌词小组、乐器小组等,以相互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课堂得以活跃。

过去的教学模式大多都是由教师主导整个课堂的,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什么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甚至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模式以后就很难再学会独立思考了,也会因此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动脑思考后与教师互动,从而在课堂上能够积极配合教师,踊跃回答问题。另外,积极心理学使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以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音乐课是一个没有界限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墨守成规。通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学生们的潜力得以开发,其互动意识和积极性也都得到提高。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和平台。

[1]梁虹.从内化感知到外化呈现———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xx,36(2).

[2]韦佳佳.心理学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探究——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j].中国教育学刊,20xx(5).

[3]史影.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4]余小俊.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由音乐心理学课引发的思索[j].中华少年,20xx(25).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是兴起于20世纪末的心理学研究新思潮,它消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偏重于研究“治疗心理疾病、从负面来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的片面性,提倡积极的人性论,认为预防心理问题的最好工具是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提升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积极情感体验,主要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机制;积极人格,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在这其中又主要以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为研究重点;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和积极的小系统(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积极心理学的三方面内容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积极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个体体验到更多的积极体验的发展,并形成积极的人格。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区域内,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教育、培训、管理、服务等活动过程中,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为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师生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下面说一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不合理的认识。例如,第一,长久以来,公众甚至专业人士都习惯于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等同于办学条件,认为建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设施就是物质文化建设,其实真正意义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除了外显的办学条件外,还应包括内隐的师资力量、学科结构等;第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很多高校片面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好的校园文化,用学习氛围代替校园文化,或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娱乐活动,通过开展学生活动来代替校园文化,忽视了学生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一,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明建设,把精力放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忽视了学生精神风貌的改善;第二,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大学精神。如功利意识浓厚,学生的学习和校园活动都以是否有直接利益为标准,学校教育也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直接环境因素。“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出了一个积极的方向,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环境,这些研究内容对于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强积极体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主要途径。

1.指导学生规划未来,树立切合自身的目标。目标能增强人们对未来价值的感知,如果人们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期望,并感知到未来价值与目前状况越相关,就越能建立健康的习惯,且在目标的实现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然而,过高的目标会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给自己带来压力;过低的目标不需付出太多努力便可以实现,则难以形成动力。因此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学生自身的条件,要适宜。高校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人生的长期目标细化为具体的短期目标,并在目标的实现上获得积极体验。

2.建立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的人性化管理制度。积极心理学强调激发人的潜能和积极品质,通过激励也提高了学生对未来的预期。因此,在文化制度建设中,要充分注重人性要素,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鼓励和赏识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民主的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

3.丰富课外活动,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课外活动能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转移内心的紧张,提高自我满意度。因此,高校要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的社团建设,不仅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完善自我也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缓和不良情绪。大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形成积极的情绪特质,也在无形与有形中塑造了积极的人格。

(二)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

1.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积__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将难以找到心理的认同对象,会因此而缺乏心理归属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搞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1)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师生观是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伴成长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展现自身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其次要用爱心和诚心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2)和谐的同学关系。高校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为大学生创设人际交往情境。开设相应的课程,如沟通技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品质,如真诚、可靠、信任、宽容等。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通过开设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进行调节,用积极的心理去替换不良心理,化解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采用幸福感问卷、情绪问卷、生活投入问卷、生活意义问卷、生命满足问卷等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科学、客观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刻反映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综合状态。(3)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让学生学会区分自己的正面和负面心理状态,客观地看待自身及冲突对象的品质,改变以往的认知评价模式,消除自身视野的狭隘性。

(三)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1.形成积极的校风。积极向上的校风对于鞭策大学生勤奋学习、塑造积极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校园主体方面,要不断强化学校领导的团结协作意识,强化广大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其“榜样作用”感化学生;学风方面,要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内在的学习自信,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建设积极的班风。首先,班主任要平等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往,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身心健康状况、行为习惯、日常表现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学生成长。其次,要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提高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如通过参加班级或者学校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集体情绪,并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