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诗心得感悟范文(15篇)

时间:2023-11-09 11:45:10 作者:影墨 最新古诗心得感悟范文(15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要着重突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感悟,而不仅仅是描述事情的发生和结果。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从他们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和教益。

古诗教学的感悟

1、泉眼无声息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开头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头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花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蜻蜓早已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花相依相偎的.情景。

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首句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仅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着几重山了,不远了,暗示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4、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5、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四句写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人生感悟的古诗句

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10、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11、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5、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6、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7、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8、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9、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20、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2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2、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3、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6、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7、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9、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0、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3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4、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5、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6、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37、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8、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3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0、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李商隐《陈后宫》

41、 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42、 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何承天《战城南》

43、 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44、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孔夷《南浦·旅怀》

45、 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後。——潘希白《大有·九日》

46、 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简长《送僧南归》

47、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49、 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50、 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51、 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5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3、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54、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5、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56、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7、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58、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59、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60、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感悟人生的古诗句

3、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送张琥》。

6、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苏轼《琴诗》。

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8、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9、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0、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15、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1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9、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2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2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2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24、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5、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26、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27、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28、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2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

30、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诗教学的感悟

在听了兰石女和林培春两位老师的诗歌教学《十五从军征》之后,说说自己的启发和感悟。《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叙事诗,讲述战争的残酷及漫长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怎样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在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的授课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却有两种方式是一样的。即引导学生去想象情境,进入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从林培春老师的教学中。学习到了教学古诗的一种方法。她首先让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做到字正腔圆。这是第一读。接下来,她让学生认真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的节奏。第二次读。最后,再读古诗,读出诗的味道。通过这三读,有层次地读,多种形式地读,为接下来的学习古诗做了好的铺垫。

在课后的反思中,也有老师指出,读出诗的味道的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读不出来,这个时候教师进行泛读,带着学生读出那种味道,胜过于让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读却也还是读不出那种味道。

接下来的`教学,用四次形式不同的想象体会诗歌的情境和情感。第一次想象,一个十五岁离家打仗到八十岁才回家的老者,心情会是怎样的?学生不难体会到激动、着急、担忧的种种心情。反思中,就有老师指出,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十五岁的少年在家时的情景,和现在的情境进行对比,就更能体会老者那种物是人非的忧愁。第二次想象,在听了乡里人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教师出示了几组图片,让学生能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那种画面,进而进一步体会乡里人和老兵的的心情。第三次想象,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朗读,走进老兵的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时,学生闭上眼睛,隔绝了外界所有的干扰,进行想象,并且教师要求学生在想象之后,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又达到了练笔的效果。第四次想象,如果你是一个路过的乡邻,看到了老泪纵横的老人,你会问他什么?在这里,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一学生问:你在谁而哭?其他学生回答:为死去的战友而哭,为乡里人而哭,为老百姓而哭……通过四次想象,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了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在这次听课过程中,学习到了古诗教学应以读为主,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学生的想象不仅是想象文字所带来的画面,还应想象文字背后的东西。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斟酌自己的语言等。

读古诗感悟心得体会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汉字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古诗是常常出现的,从小学习到中学,大家都会学习各种各样的古诗。当我们读古诗时,除了欣赏其美丽的言辞外,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背后的寓意,从而获得心灵的启示。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读古诗的经历和感悟。

读古诗有时是一种沉浸的体验,每一个字都充满感情的极致表达,唤起读者的共鸣。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描写天上繁华的画面令人感到美丽,然而其中透露的对家园的思念却令人感到深深的伤感。当我读到诗人所写下的想念之情时,我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体验到了古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底蕴。

第三段:读古诗的启示。

古诗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了情感上的共鸣,更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道理。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变化无常的道理。每一次读这句话,我都会深深地感到人生的短暂,并且引起我对于时间的思考。古诗也将我们从繁华世界中解脱出来,让我们回归内心,寻找内心的平静,提醒我们时刻保持谦逊、纯净和淡泊,不要被物欲所左右。

第四段:古诗的教育意义。

古诗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含义涵盖了数学、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例如,唐婉的《题诗壁》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数学精髓,通过古诗,我们学习诗词、汉字、语言、音律、意象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读古诗,我们能够领悟诗人那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泱泱华夏的精神文化传承,让我们走近历史、了解文化。

第五段:结语。

通过阅读古诗,我们能够升华情感,领悟人生,感知中华文化的深度。在这个充满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的时代,可以借此机会读诗闲话,悠然度日,感受内心的宁静,从而实现自我提升的目标,虽然一切可能都只有瞬间的光影,但那颗感悟的心,经历了时光的冲刷,反而更加显得清晰而美好。让我们从这个神奇的古诗世界中寻得自己的心灵依靠,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远。

必背古诗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古诗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必背古诗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我的学习生涯中,必背古诗带给我了很深刻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选择合适的古诗。

在背古诗之前,要先选择适合自己的古诗。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这些古诗语言通俗易懂,且字数较少,更容易记忆。在掌握一定的背诵技巧后,可以选择较难的古诗,如《滕王阁序》、《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这些古诗语言深奥,需要多加练习才能记忆。

二、掌握背诵技巧。

背诵古诗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通过朗读古诗,将诗句按照大小、长短组织形成诗句的节奏,可以更好地帮助记忆。另外,将句子结构化,根据诗意设置关键词,帮助记忆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此外,多进行刻意反复练习,这样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背诵出古诗。

三、感悟古诗意蕴。

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古诗包含的文化底蕴,领略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比如,《夜泊牛渚怀古》一诗中的“人生如梦”,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将进酒》一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则告诉我们要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不留遗憾。通过深入理解古诗,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启迪我们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问题。

四、古诗对于语言表达的影响。

背诵古诗不仅仅是为了文化传承,也是对于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古诗所要表达的信息,需要通过巧妙的语言组织才能让别人理解。通过背诵古诗,可以不断地进行语言优化,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背诵中,也可以学习到一些汉字的用法和意义,这对于汉字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

五、背诵古诗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

古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背诵古诗,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物,而且也可以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差异。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时期的古诗文化都不同,这些古诗的背诵和学习,也是对于中国文化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背诵古诗是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环节。通过背诵古诗,不仅可以加深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背诵古诗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

读古诗感悟心得体会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仅包含了富有深刻意义的哲理和道德观念,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自己的阅读体验中,读古诗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也感悟到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第一段,古诗中的情感表现。

在古诗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情感描述,借助文字表现出心灵深处的悲欢离合。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表达了当时处境困顿的李白对人生的抱负和向往;杜甫的《登高》则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震撼与感慨,都让读者深受感触。从古诗中我们感悟到,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内心表达方式,也是造就人性美好与深层魅力的根本源泉。

第二段,古诗中的哲理启示。

除了情感表达,古诗中也充满了哲理启示。这些含蓄却深刻的哲理观念,是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出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启示、反思与思索的机会。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莫将同心比清水,高山流水皆有之”的名句,引发我们思考关于人际交往以及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等课题。感悟到这些哲理观念,则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独立和成熟。

第三段,古诗中的审美意境。

古诗中的审美意境,古人称之为“境界”。境界作为一种审美心理状态,是读者在赏析诗歌时,从作品中感知到的情感氛围或想象空间,也是诗人通过语言和艺术手法所营造的一种审美感受。例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让人感觉到一种温馨平静的氛围。感受到这些境界,则让我们的审美情致得到升华和增强。

第四段,古诗中的人生智慧。

古诗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往往可以为我们解决心中困惑,指引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更好地前行。比如杜甫的《登高》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句子,告诉我们,人生有始有终,人生精彩由自己决定。又如,《饮中八仙歌》中诗人王之涣论述了人生应对困难和岁月流逝的态度,那就是“策杖客棹徐行去,临风胡雁又何妨”。感悟到这些人生智慧,可以让我们更加从容和自信地面对人生。

第五段,古诗中的历史印记。

古诗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中有许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学、思想、艺术等方面。因此,读一首古诗,往往可以为我们打开通往历史的一扇门。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落日楼头,雁荡群鸦散”一句,就把我们带进了唐朝的建筑和自然风光,让人想象望着远处的飞鸟和暮色,简直如同亲身经历一样。感悟到这些历史印记,则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古诗和古代文化的深层内涵。

结语:

古诗是一种跨越千年的文化宝藏,其中蕴含的丰富道理和人生哲理,让我们感动、激励和启示。通过阅读古诗,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把握审美意境,以及借助古人的智慧来处理人生中的种种事宜。在读古诗感悟心得体会中,我感觉到自己的内心被丰富了,对一些事物和价值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我相信,这种阅读体验是十分有益且鼓舞人心的。

感悟人生名言古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感悟人生名言古诗范本,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

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7.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史记》。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2.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8.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9.好学而不贰。——《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1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秦伯》。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1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1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1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1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1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1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宋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1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1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1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2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2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2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2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2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2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2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2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2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2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2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23.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2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2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2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2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2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29.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3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古诗》的探究感悟

1、泉眼无声息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开头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头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花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蜻蜓早已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花相依相偎的.情景。

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首句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仅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着几重山了,不远了,暗示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4、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5、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四句写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感悟人生的古诗句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6、志当存高远。

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1、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2、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1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4、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6、而今已成昨日事,花如她她似花。

17、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

18、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

19、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

20、岁月如白驹过隙。

2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4、纸上悲欢难堪月,轴尽待收浮生卷。

26、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2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如梦,路短短,何不释然看淡。

28、良辰难再,人生中大好的时刻,不要去作旧梦重圆的事。

29、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30、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1、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32、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33、三春花事早,为花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

3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6、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古今。

3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39、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知他是晋耶?

4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41、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42、逆天反道世难休,轮回万载心依旧。

4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4、三春花事早,为花须及早。

4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3、有志者事竟成。

4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5、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4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7、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化扇。

48、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49、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50、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感悟人生的古诗句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励志的人生才会更加出彩。有关人生感悟,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3、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清·魏子安《花月痕》。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6、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8、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9、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1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1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2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2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2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2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2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2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2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范晔《后汉书》。

2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3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31、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3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3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3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3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3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3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3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4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4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4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4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

4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4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4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4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4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5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5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5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5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54、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满江红》。

55、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5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57、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5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59、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6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刘基《卖柑者言》。

62、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63、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64、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65、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66、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昔时贤文》。

68、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吴承恩《西游记》。

69、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吴承恩《西游记》。

70、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吴承恩《西游记》。

感悟人生的古诗词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我的感想:

这首诗,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了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也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古诗》的探究感悟

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李约)【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5、【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唐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6、【题目】八阵图(唐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7、【题目】观书有感(宋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8、【题目】拟古(明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9、【题目】论诗(清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10、【题目】草(唐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

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

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1、【题目】寄兴(宋戴复古)【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12、【题目】雪梅(宋卢梅坡)【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13、【题目】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

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3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4、【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15、【题目】感怀(明杨基)【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

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

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16、【题目】赤壁(唐杜牧)【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7、【题目】蚁(唐元稹)【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18、【题目】读《陈蕃传》(宋杨万里)【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

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

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

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19、【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

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

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

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

“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

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x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更多【人生感悟古诗】阅读。

人生感悟精选范文。

鲁迅人生感悟。

人生感悟图文。

描写人生感悟的段落。

佛说人生感悟语录。

简短人生感悟经典句子。

人生感悟的.句子带图片。

人生感悟古诗词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古诗》的探究感悟

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李约)【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5、【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唐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6、【题目】八阵图(唐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7、【题目】观书有感(宋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8、【题目】拟古(明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9、【题目】论诗(清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1、【题目】寄兴(宋戴复古)【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12、【题目】雪梅(宋卢梅坡)【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14、【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15、【题目】感怀(明杨基)【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16、【题目】赤壁(唐杜牧)【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7、【题目】蚁(唐元稹)【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19、【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20、【题目】小松(唐杜荀鹤)【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人生感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