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专业20篇)

时间:2023-12-18 21:34:49 作者:念青松

读后感是表达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评价和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读后感佳作,它们展示了作者对作品深入的思考和感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在一个阳光的明媚的下午,我怀着好奇,轻松的心情走进了《苏菲的世界》,去认识这个神秘未知的世界,探索其中无穷的奥秘。

有点羞愧的是,作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我二十六岁才第一次读到,作为一个对哲学无感的人,书里的许多比喻让我对哲学有了好感,比如,魔术师的帽子,白兔子,开篇绝好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吸引了,然后是各大哲学家的登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如果把他们的哲学理念全都铺陈开来讲的话,想必我就看不下去了。这本书归根结底,是一门哲学入门书,不适合哲学家看,适合我们普通人看,看完了对哲学立马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这么多哲学观念我们一一看下来会发现,有许多哲学的理念是相互矛盾的。我觉得这一点很精彩,作者由此告诉我们应该辩证她去看待历史哲学。这就好像黑格尔说的“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从前的真理,也许过些日子就不是了,现在不是真理的,也许过些日子就是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与时俱进。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之前应课程要求,浏览过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及黑格尔的《美学》等高大上的哲学书,坦白说,光是哲学这个词就已经够我烧脑筋了,对涉及这两个字的东西总是抱着崇敬的态度敬而远之的,刚好在《理想国》,《美学》和《判断力批判》之后坐实了我的这种敬畏感,读完之后,除了怀疑自己的智商,就没有更深刻的感受了。

可是《苏菲的世界》很不一样。

我想说,我喜欢《苏菲的世界》,尽管它也会有让我怀疑自我智商的时刻,这种时刻,尤其是和苏菲比较时,会问怎么连一个不满15岁的初中生都不如?大概是因为我喜欢小说,《苏菲的世界》就算是做为单纯的小说,我也会觉得很好看,从一开始,当故事的进行展现着苏菲的好奇心时,也成功的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和苏菲一样会好奇这个哲学导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选中苏菲而不是乔安或者其他孩子?刚开始是收到信,后来又收到转寄席德的明信片,我突然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因为我想到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我想这可能也是个发生在时空交错间的故事,曾经有过一刻的失望,好像看破别人的小把戏“也不过如此”的感觉,可是很快,跟着苏菲发现原来还真有人,这在否定我之前的推测的同时,又一次引起了我更强的好奇心,我迫切的想快点知道,这是我第一次这样热忱于一本涉及哲学的书。

说来什么条件都有好有坏,《苏菲的世界》一方面用它小说的形式和构思引起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但同时也是因为他这样引人入胜的形式构思,让我更多的关注故事的发展而忽略了他的内容,这对于小说是成功的,但对一本哲学书籍来说又是失败的吧。

除此之外,这本书引人思考是毋庸置疑的,不论思考的深浅。也许我不会过多纠结世界是否存在?或者各个哲学派别对错,但我会跟着苏菲一起怀疑,一起联想自己的常识,满怀探险的惊喜而又充满知识,这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当苏菲开始意识到或者是怀疑自是被虚构出来的故事中人物时,我突然又想起了刚刚更新完的美剧《西部世界》,少校是苏菲和艾伯特的上帝之手,而在我们眼里少校和席德也不过是作者这只上帝之手的杰作罢了,那么作者又是那只上帝之手的杰作呢?我们之外难道就不会存在上帝之手吗?是的,就这样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存在问题,突然会有一种很轻的感觉。

整本书下来,我不禁又想到了《盗梦空间》,《苏菲的世界》里也存在着几层世界,苏菲和艾伯特的一层,席德和少校的一层,作者这一层的,作为读者又是一层,而那一层才是真正真实的,我们真的确定吗?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一些对比,苏菲与艾伯特师生间和席德与少校父女之间,以及艾伯特和苏菲母亲,苏菲和同龄的席德与乔安,还有一个我在想,作者选择苏菲和席德的年龄的用意,14未满15的初中少女。

想想自己差不多15岁时,初中二三年级的时候,刚好是憧憬自己长大而又总是不太喜欢成人为人处世的时候,对于比自己小的又总是容易扮成小大人的样子,就是出于这样一个极力标榜自己,将自己独立于成人和小孩子之外的时候,我不知道这和作者这样选择苏菲与席德的年龄是否有关,但在我看来是有的,这是一个有成见的年龄,但又不失孩子气,我这里所谓的孩子气是觉得这个年龄依然可爱和充满好奇心,最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极力渴望独立,所以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更像是天性,它不同于太小时的无意识或者被动的求知,也不同于完全长大后的功利性求知,那可能是最好的求知状态,我认为正是这样的年龄成就了这样的苏菲和席德。

最后,当我将它作为一本小说一口气看完之后,我想它值得我们重新打开作为一本西方哲学史再来一遍。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们从未尝过饥饿的痛苦,我们在饱足时就不会感到愉悦。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如果没有冬天,春天也不会来临。

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则世界将不再存在。

谁有权利说别人相信的东西就是“迷信”呢?

知道自己无知,也是一种知识。所见过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对某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自信满满的人。

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

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害羞——或不害羞——最主要还是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所致。

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男女之不同犹如植物与动物之不同。动物具有较多的男人性格,而植物则较具女人性格,因为女人的发展基本上是属于静态的。女人主要是透过生活(而非读书)吸收思想,借此获得某种教育。男人为了在社会上争取一席之地,则必须勤练技能、苦心研读。

罪恶感一直停留在超我之中。

人的一生都充满了欲望与罪恶感之间的冲突。

如果某件事情与我无关,我就看不见它。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今晚,怀着好奇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翻开了《苏菲的世界》。本以为这么厚的哲学书会很枯燥。可不知不觉间,我已沉浸在这本书中了。

书中的主人公苏菲,是一个平常的女孩。然而,一封突如其来的信注定了她的一生不会这样平凡下去。她在书信中,开始了她的哲学课程。

在第一章中,两个问题吸引了我:“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初读时对这两句话嗤之以鼻。可细细品味,似乎又另有深意。“你是谁?”我就是我啊!苏菲起初也是这样想的,但她的哲学课程给了她不一样的看法。

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所有的生物,都是出生在兔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稀奇……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逸,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仔细思考,我不也正是如此吗?小的时候,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惊奇,总喜欢刨根问底。是从何时开始,我对一切失去了当初的热情了呢?我想,这本书,这堂哲学课程,也会让我重向兔毛顶端攀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不能确切的解答,但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发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就没有思考过,关于这种对事物本质的问题就怎么没有思考过。这时发现,原来是我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不想去了解这些本质的问题。在书中,艾伯特开始给苏菲介绍哲学的时候就说到哲学家的一个条件——好奇心。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有求知欲望。

那为什么才来到这个世界二十年我就对这个世界没有了好奇心?是我对这个世界都了解了,这个显然不是的,那为什么不了解这个世界又不好奇了。书中说的是我们习惯了这个世界,所以没有了好奇心。反观我们的生活,来寻找答案。

在高中的时候,我每天都做很多的题目,学习很多的东西。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我很早的就把它学会了,但是我学习勾股定理不是为了去了解三角形,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而是为了我的考试,作为学生我学习它们就是想考一个高分。上了大学以后,我学习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如经济学中的很多原理。但我学习这些东西也不是因为我想了解这个世界,想要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主要是为了我以后的生活,为了我以后有一个好的技能来让我过上好的生活。我的父亲是一个中学数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下来,他对中学的数学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那他对于这些东西的学习和了解是出于对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吗?这显然不是的。我们这样做其实是顺应一个社会的规律而已,那就是中学生要学习什么,大学生要学习什么,老师要做什么,学习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适应我们周围的环境而做的事情。我们从小就开始了为适应周围的环境而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在这种长期的生活在,我们终于适应了周围的环境,但是周围的环境也把我们和谐了。我们只知道如何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如何去顺从这些规律现象,但是我们却从来不去真正的认识了解他们,所以我们长大了,都只会顺从了,却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所以我们是因为长大了,习惯了这个世界,从而失去了好奇心。但是如果们想让自己进步提升就要想哲学家一样的思考,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保持求知欲,那样我们才会不断的进步。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亲爱的苏菲:

感谢你愿意与我分享哲学家的来信,更要感谢你如此信任于我,而把你和哲学家之间的小秘密告诉给我。

我真的如此痴迷于这一封封往来的书信,以至于今早醒来,一张宏大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不知你是否发现,在很久很久以前,一条潺潺的小溪从古老的奥林匹斯山上流下。漫过古希腊中心广场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巨擘,冲刷着中世纪的经院教堂,席卷着启蒙时期的康德、笛卡尔,佛洛伊德……在人类的大地上汨汨地涌动着,越来越宽阔,越来越深邃,像人类的血管一般蔓延开来,给养着这片土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灵魂。我们吮吸着长大,我们的血液中,我们的身体内出处散发这他们的芬芳,而我们却全然未知。正如哲学家在信中所言,“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正因为如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

读完这些书信,让我最为惊讶的是,在古老的西方与古老东方之间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我不得不承认在人们无法解释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敞开思想的翅膀,任它驰骋。试图利用超能力来解释这周围发生的事情,譬如打雷、下雨等等。希腊神话就此产生并广泛传播,在遥远的东方国度里同样有着这样的神话:女娲娘娘利用泥土仿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世界本来混沌如一颗鸡蛋,是一个叫盘古的巨人在中间挥动他手中的巨斧,上面的部分成了天空,下面的部分成了土地,世界就此产生。当然你不会相信,因为你已经知道这是神话故事,是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世界中的。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即便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着太多太多无法解释的事情。因此,当这些事情发生时人们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们相信科学一定能够给予充分的解释,但这往往需要漫长时间的等待。另一方面,人们并不希望等待,他们更愿意给出自己的想象,这种想象之中往往伴有超然事物的存在,如神话般解释这我们这个世界。这便是哲学家所言的“深化的作用便是为人们不了解的事物寻求一个解释”吧。

再说说自然派哲学家。他们认为“水”或者“空气”是万物之源,亦或者世界是由某种无限定的元素组成的。恩陪都的“四元素”说令我十分惊异,因为,在遥远的古代中国也有着惊人相似的学说——“五行说”,即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苏菲,你想想在20xx多年前的古代希腊和距离上千公里的古代中国,产生了如此相像的思想。(范_文_先_生_网)我想这应该说明了这种学说可能更多基于现实吧,人们看到了生命于水中诞生便产生了水是万物之源的思想,同样看到泥土中冒出的新芽,便认为土是万物之源。因此,自然派哲学家已经和神话完全不同了,他们的学说更多的贴近了当时人们的具体生活。说到自然派哲学家,我更加惊讶的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居然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就已经提出来了。而今这成了一种被广泛传播的理论,在初中的化学、物理课本上广泛的教授。但唯一不同的是它是否真的是最小的单位呢?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显然不是,人们在小小的原子内部又找到了各种粒子,按照现如今的解释,物理学界认为世界上拥有62种基本粒子,就在去年人们还为了预言与发现了希格斯粒子而欢呼雀跃呢。但这个亘古的问题依然实实在在的摆在我们面前,这62种基本粒子就不可再分吗?那么到底有没有德谟克利特所说的这种不可分的基本最小单位呢?看来20xx多年的发展,我们仍然在找寻答案的路上呀。

我想你可能和我一样惊讶于在20xx多年前的东西方哲学竟然有着如此多相通之处,并且悄然发现,似乎即便再古老的哲学也似乎能沉淀于现在的生活中。至少似乎在现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看见古典哲学的影子,我们的脑海中或隐或现地浮现过古典哲学家们曾经苦苦思索的问题。只是我们在一闪而过之后便敷衍于匆匆的生活,变得漠然,再无那颗好奇之心,那颗求索之心。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些人,如你一样,保持着童真般的好奇,解读着周围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已然点亮了心灵归宿的明灯。

好了,苏菲,时间不早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原谅我的懒惰,更原谅我多年来未曾提起的沉重的笔。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是一个十四岁的挪威女孩儿,她像许多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有许多不凡的经历——莫名闯入生活的哲学老师,开启一段深奥却有趣的哲学学习课程;种种超自然现象的发生,以及一封封送给彼岸一个名为席德的少女的信。

这绝不是空洞无味,好高骛远的无病呻吟,而是我重获新生时,那对我的存在所做的一次审视,让我发现了那么多生活的细节美,好像一个瞎子真正看到了世界,鲁钝的又变得锋锐了。

这本书以历史时间线为纵轴,涉及了许多历史,科学知识,同时也写了许多名人和哲学家的故事,让我得以与伟大的灵魂对话。这本书让我的思想变得更有深度;对问题的看待,更加全面;健全了我的人格,丰富了我的视野,让我如痴如醉。随着近代哲学史讲演完毕,苏菲的冒险也告一段落,一个荒诞而伟大的结尾给了读者最后的结语,如果苏菲所谋求的真相是她只是一个书中人物,来自本书中另一个人物的笔下,那么我的生活与世界是否也只是一个缸中之脑的故事,苏菲和她的老师逃出了书本的故事,开始了无人可知的冒险,。而我能不能逃出框架,明白“我们都是星尘”这句话的深意。

我想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这个世界需要哲学,而我们的生活更需要哲学,让我们打开《苏菲的世界》,领略哲学之美。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风弥漫,秋雨缠绵,手捧诗卷,漫步在古典文学的精彩词句中,沉浸在现代著作的浩瀚华章中,心生氤銮,如细雨湿润心灵之空,不再浮躁,不再忧伤。

翻开《苏菲的世界》,我感觉颇奇怪,一个女孩不断收到来信,探讨哲学的问题。读着读着,才感觉其中的奥妙。哲学,是我们混沌的宇宙中,那轰然一响!如星尘的我们,从此知道了智慧的美丽!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思索什幺才是“真实的自己”。有时担心自己的人生是否只是南柯一梦,或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呢?也许自己就像苏菲一样,像爱丽丝般去梦游仙境?或者我单单只是一个思想体,只有精神,没有实体,并非真实存在?然而,这似乎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团。书本一开始所提及的问题:“你是谁?”让我陷入无止尽的思索。曾单纯的以为“我”就是我的主人,然而,真是如此吗?以往,当自己陷入人生难题时,就会以玩笑来自欺,以自责来疗伤。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反而陷入“自己是谁?”,反倒希望自己就是苏菲,由作家来告诉我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完成更精彩完美的演出!

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遇困境,不自弃,遇顺境,不骄傲。踏实做事,不妄自菲薄,不自卑低迷,永远做最真实的自己。

如果说《苏菲的世界》是哲学填空题,《论语今读》就是严谨有趣的问答题。作为一个公民,既要有公德,又要有私德。加强自身修养。但也有人说,道德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何必要遵循呢?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也。”又何必怕遥远呢?在我们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表现在细节,却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应该从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食不语,寝不正,席不正,不坐。”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吃饭和睡觉都要遵循一定的礼仪。“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牺牲精神。一个人有志于“仁”,他就会终身实践,毫无怨恨,毫无遗憾(“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为了追求“仁”的最高境界,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光明磊落做事,心中有天地,心中有他人,做谦谦君子,这是孔子要告诉我们的。

卢棱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应有的地位而大声疾呼,教育应以儿童的生理、心理为依据,以儿童的本能、需要、潜力、爱好为基础,帮忙儿童发展其本能和各种器官,透过他自己的活动,使他的身体和心灵能够按照自己的自然成长过程而得到发展和完善。他的“自然后果”法则也是抓住了儿童喜欢尝试、冒险、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儿童在实践中尝试,在结果中获得知识。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打破了千年因袭的教育陈规陋习,把儿童从一个理解塑造的动物,变成了一个主动理解教育的活泼的人。卢梭的儿童观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解放儿童应从四个方面着手:让儿童主动探索学习,让儿童创造性地学习,把儿童从传统的师生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儿童从家庭、教师和社会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来。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取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取;教育中要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作为老师,一定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诵读经典,让我们就从中寻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断地创新,为教学寻求合理之道。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一开始,我真的以为这是一本侦探小说,否则怎会如此引人入胜读着读着,才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我今年12岁,上五年级,在我的概念里只明白有哲学家的存在,并不明白哲学是怎样回事。妈妈说,哲学这个词,解释起来有点复杂,能够打个比方,医学家研究怎样治病救人,植物学家研究怎样栽培植物,使花开得更好看,果实结得更丰满,味道更鲜美,史学家研究国家政权怎样兴盛怎样衰亡。哲学家呢,不研究具体的东西,他们会把刚才那些学者的成果进行一一比较,发现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国家政权也好,它们都得贴合一个生长、兴盛、衰弱、死亡的过程,没有例外。哲学家就会把这个过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动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学应当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规律的一门学问。

如此说来,哲学应当枯燥乏味、神秘而深奥的,可《苏菲的世界》却如此生动,它刻画的苏菲就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孩,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不断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从苏菲身上,我也开始学会了思考,人必须得坚持一颗“好奇”之心,我明白天是蓝色的,草是绿色的,这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让我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就像学习,对书中的知识、教师传授方式,从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个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对事物探索的精神,进而我们的思维开始被固定,最终因为惰性变得呆板,毫无创新可言。

多对这个世界问几个为什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存在着。《苏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读的,它所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哲学,更多的还是关于生命等的有意义的问题,它让我学会了用哲学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认识自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光看封面机灵古怪的小人跃然纸上,让我恍惚间以为这是一本童话书,这不料想这是一本哲学书,一本厚厚的令人爱不释手的哲学书,里面大有乾坤。

随时讲哲学,但并不生硬,有种让人一看就想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是前所未有的,令我想要深度去探知探索的一本书。

我爱这本书,爱她的一切,她让我懂得哲学。

书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们应该带着书前进。学到老,活到老。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如果遗产是物质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但如果遗产是精神的话,那么它不但不会同时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发扬光大。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我在寻觅,寻觅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能令人毫无倦怠之感地穿梭于哲学的长廊之中。我想一部书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记录哲学、见证历史的文献题材作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味同嚼蜡的。但是,有困难才有奇迹,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劳作与发展中,常常释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令人难以置信,在几乎没有任何哲学底蕴的冰天雪地,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作家。当然还有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断断续续的20个小时,我试图将自己洗白,置身于每个时代,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中,去了解,去理解。有冲突,很艰难,却总有那么几秒,让我豁然开朗。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大概就去了我的潜意识里。我,又混沌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哲学的发展史,不,它本身就是。只是用了小说的形式,让我们在学习哲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哲学的思考方式,来一层一层剥开真相,发现故事。这点很赞,我们从未置身事外,我们是参与者。

艾伯特和苏菲,原来他们不过是书中的人物,一举一动都是别人的写作,而这个别人,正是席德的父亲,一个存在于作者笔下,刚被我读完的人物。(而作者是谁,我又是谁,是否存在于某个录像带中,又被别人观看着呢?)我们存在于不同时空中,互不联系,却又互相影响着。

我思故我在。用一颗好奇的心去发现世界,用批判的思考去看待所有看起来正确的事物,保持思维的敏锐性,像个孩子般敏感,从此创造自己的生命。而生命,理应有意义。

我是谁?

我们是谁?

是几十亿年前宇宙爆出来的一点火花。

也是星尘。

很美。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哲学在多数人的眼里,可能没多大用.毕竟它不是物理,化学和数学.它也不会像物理一样给世界带来多大的实质性贡献.但如果哲学可以引领科学的走向呢?那就会很神奇了.但是,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哲学是怎么是两个不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呢?.它是怎样使苏菲转危为安的呢?如果你想知道的话,那就打开书和哲学大师们一起思考那些大师们思考的问题和没有正确答案的人生意义.

在哲学的大家庭中,有一群人,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总结他们的循环和变化.这群人被大家叫做“自然派哲学家”他们其中有个代表,他就是德谟克利特斯。这个人在哲学论坛上留个大家的是atom其本意为不可分割的,克里斯不像其他哲学家们认为万物不可分。

他认为,万物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而物体被误限分割以后就会得到一堆atom,同理这些atom也可以组成世间万物,在克里斯的派系中atom是不会被摧毁的当它组成的物质被摧毁后,他便和其他的atom组成新的物质,举个书上的例子:在你身上的某个细胞中就可能有一个aton来自几亿年前的恐龙。

本来这只是克里斯的一个哲学构想,但是几百年后这个构想竟然被证实了。克里斯的时代没有电子设备,但是他用哲学的推断在大脑中模拟出了和原子学说相似的推理。这就是哲学引领科学的例子之一。

话说,在哲学的世界里师生关系无非就两种,一种是师生传播,另一种便是学生“踢馆”。有关于第二种做法的.记载讲的是柏拉图versus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在亚里士多德的学员中带了二十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概念主义者,他认为概念是最美的,永恒是最美的他经常幻想蓝天,太阳,上帝。还凭着这些想象在哲学论坛上圈了一堆粉丝,并且开办了一所学府。相反柏拉图更加理性,相比于亚里士多德的“诱惑”他更喜欢从实际角度出发。他经常研究花鸟鱼虫,得出理论,他就是个自然派哲学家。带着自己的成果他常常在亚里士多德的学府里“拉帮结派”。

终于有一天学府里的两个派系开始了第一次碰撞,那一天亚里士多德正在讲课:“永恒是最美的,人们给这种美取了一个名字,那就是概念。譬如太阳,它是永恒的,他是美的。蓝天,他永远是蓝的也是美的,花美中不足在它的局限,时间对她的局限,草草美中不足在他的渺小。”

这是柏拉图反驳说:“我认为,美不需要永恒,没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是流动的。花会枯萎是为了给果实蓄能,在期间它是美的它就是美的。太阳一成不变人在变,文化在变,永恒不是没的”就这样有关于什么是美被两派吵了几百年,直至今日,还有人为此争论不休。

是什么是哲学如此有活力呢,这要归功于他的广泛性,它没有标准答案。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读完了《苏菲的世界》,让我初步了解了哲学。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

书的内容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非常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让人们发觉到世界上还有非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不只是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责任。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作者带领读者跟随一个可爱聪颖的小女孩从远古罗马畅游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那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讨论的题目以及这些哲学家们的经历和遭遇,都详细的收录书中,生动自然的将整部世界哲学史演义出来。内容广泛却不紊乱,作者细心的将书中内容分成多章节,每节都有题目点出章节的中心内容,或深藏或巧露,每一节都阐述蕴含了它的真理,诠释了看似高深难懂的哲学问题。这样的分节让读者读来轻松,也就自然容易接受书中的观点,理解作者的用意。

感受最深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能够在谈话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点,使其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99年,他却由于过于直言,被他曾指责过的上层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苏格拉底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即使到了生命的结束也要坚持真理。他重视良心与真理,敢于为了真理而战,为了真理而牺牲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非常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苏菲的所到之处,处处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弥散着哲学的气息。在这样一本小说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极具魅力。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生涩难懂,但其实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学。这本小说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越来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

但《苏菲的世界》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哲学史,本身也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随着探求进程的步步深入,使我了解到更多的哲学原理。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在欣赏一部人类文明通史的真实演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今天,我拿起了《苏菲的世界》这本怪异而又神秘的.书,读完后,我想了很多很多......

读完后,我觉得苏菲就是代表着人类本身,她对宇宙和世界的探求代表着人类对哲学和世界的认识以及探索。所以优秀的世界观是人类的探索活动提供正确的引导。我们应该像苏菲学习,要做一个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敢于发现的人,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生活中探索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探索,需要经受种种的挫折。一个人需要在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渐渐成长。新东方学校的俞敏洪曾经历过两次对自己有转折意义的失败。一次是连续两年高考失败,一次是出国留学梦的破灭。不过,正是这些磨难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于是他抓住了生命中的一次机会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失败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炼人们的意志。正如腐朽的土壤中一样能够生长新鲜的植物,腐朽的土壤也一样能够为植物提供丰富的营养。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是写给15岁的孩子们看的。我今年才看到,嗯,所以我今年15岁。

这本书有两条线,一条线介绍了从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到战后存在主义哲学的漫长的西方哲学史历史进程,一条线讲述了少校为了给女儿过生日,通过写作创造出苏菲这个人物以及她的故事后,将苏菲的故事装订成册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女儿,但他笔下的苏菲却产生了自我意识,从书中逃离的奇妙故事。

这两条线的交织和互相推进,使得这漫长的哲学课也变得生动有趣。对于孩子们来讲,在窥探苏菲的秘密的过程中,顺便了解了整个西方哲学史,是一举两得的阅读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轻松愉快。所以这本书的科普价值很受世界各国推崇,比如德国这个哲学家的国度,就毫不吝啬的给了这本书很多高级别的文学奖。

像我这种非哲学专业的门外汉,虽然二十年后才读这本书,读完也收获很多,一点儿也不觉得此书幼稚—而且我读了好久呢,因为信息量太大,没办法一目十行。

回想我学生时代,那时候我就很喜欢哲学,初中和高中的暑假我都会买一堆哲学书自发性的学习,但缺人指点,因此学的也很不成体系。不过我通过这本《苏菲的世界》捋了一遍西方哲学史后,发现自己除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没深入接触过以外,其他学派从冷门到热门都自学过了,给自己鼓个掌。

然而哲学和我研究生读的文学一样,都是在这个功利社会中受人冷落的学问。文学的地位甚至比哲学还高一些。哲学已经很过时了,就像拉丁语一样,早在一百多年前,哲学的时代就已过去,现在的哲学只剩落日余晖,靠反射往日的辉煌苟延残喘。

借用熊逸老师在“得到”《哲学的尴尬与〈时髦的废话〉序言》的所说的:

原本属于哲学范畴的研究被细分到其他各学科里。比如,以前哲学研究的“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现在在遗传学家手里,以前哲学研究的“宇宙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现在在物理学家手里,即便是那些偏于文科的哲学内容,也被语言学、逻辑学、政治学、心理学瓜分掉了。

但在功利的社会里,研读哲学对个人来讲也还是有些用处的。它可以让你在各种生活境遇中保持一种“抽离感”,有助于在遇到各种不顺的时候能保持较为良好的心态(毕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吧?),这点儿其实很重要。有些人碰到有些坎儿,翻不过去,气出毛病,花钱治病,全家受累。读点儿哲学,想想我们都是宇宙大爆炸后飘落的一些些星尘,想想庄周梦蝶,焉知谁在梦中,想想哲学世界之高远与人生之渺小,再回头看很多生活中让人心浮气躁的小事情,就会超脱许多。不过都是星尘而已。所以哲学家们普遍长寿,比如康德,那个年代活到了75岁,堪比当今时代活到150岁。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在家整理书柜的时候发现《苏菲的世界》弱弱的放在书柜上。初中的时候看过一半,当时想的是,这些人到底在讲什么,有很多奇怪的词看不懂什么意思,所以就搁浅了。

时至今日我才发现差点错过一本奇书,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启蒙读物。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到马克思,这些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一代一代的促进着哲学和社会的发展。想分两点谈谈读完这本书的思考。

关于容错率:

我很喜欢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结尾处小孩指着没穿衣服的皇帝说:你明明没穿衣服啊!哲学家们在社会中就扮演者小孩的角色。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是骗人的。对,现实社会是怎么样的?苏格拉底因为求知,与当时世界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就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送往法庭。以否定神的存在和诱导青少年误入歧途的罪名,判以死刑。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苏格拉底代表着雅典的良心,当雅典法庭把自己的良心判处死刑的时候,这个城市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如果在当时社会,我也不敢肯定苏格拉底的思想就一定是对的,并且认同他的做法。苏格拉底只是触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统治。包括后来的哥白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话说回来,看着这本简易版的西方哲学史又觉得很神奇,一个观点被提出来,不久之后又有人对其进行批判,柏拉图认为世上的一切都应该像姜饼人饼干(有些想吃姜饼人饼干)的模具一样有个完美的模型,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反对,先有具体的型而后抽象出一个共性。就看着这些哲学家一代一代的推动着世界的思想的发展。世界是存在容错率的,直到现在容错率越来越高,也是经过长达两三千年的努力。

这让我联想到北京听过一个关于文学的讲座,讲的大概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整个讲座老教授都没有否定陶渊明的隐士精神,以及高尚的情操。那个诗句从他的解释中和当下主流思想大相迳庭。大概的意思就是,在医术古籍中,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肯定了菊花的药用价值,而陶渊明的故乡,有山,但是山不在南部而在北部,那为什么陶渊明要写“悠然见南山”呢?这里的南山指的是寿比南山。也许陶渊明采菊花是为了服用,延年益寿,寿比南山。

虽然我和其他人讨论过,但是好像他们都觉得这是无稽之谈,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我还是应该好好学习,不要去听一些乱七八糟的讲座…这件事件想知道真相,怕是只能去问问陶渊明本人了。这个教授也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罢了。

关于统治与被统治:

因为这本书,看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周边历史。在这里也和朋友们分享一下。我们知道古代中国经历过几次南北的朝代更替,北方游牧民族总来欺负南方农耕民族,这个就挺有意思的。后来看到古希腊,也出现这样的情况。

传闻中师从亚里士多德的亚历山大一路南下席卷整个中东,要是没有喜马拉雅山脉,不知道和古中国直接产生交集就是如何,扯远了。马其顿构成了一个超大的帝国版图。他们凭借武力征服了古埃及、波斯等等,这些城市中有很多都城都叫亚历山大。那么去征服的一方就一定是文明比较进步的一方吗?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就在亚历山大对他国进行侵略的时候,其中也包括犹太这个民族。大家都知道犹太教中演化出来的基督教正是在这个时候从中东传到了欧洲,成为欧洲第一大宗教。

基督教对欧洲的统治是思想上的统治,比侵略更可怕不是吗。所以到底是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脑子里要有东西,才不能轻易被人控制就是这个道理。脑子里没东西的时候,就应该看一些主流思想,才不会被洗脑。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哲学书——《苏菲的世界》,在我看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

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接触到一点皮毛。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

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

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

而正当我们略显疲惫之时,本书的副线却又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

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如果你是一位书迷,那么至此你肯定猜到了。

是乔斯坦读者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

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

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

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在上学期间就经常听到《苏菲的世界》,跑了几次图书馆都一落而空。这么抢手的书,难怪会这么热,尽管不知道这书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内容,但还是想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碰巧,在入住华农宿舍期间,我刚好看到的堂妹的书架上有这本书……。

《苏菲的世界》可以说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这本书记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走进了哲学,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拂络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仍不断接受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了。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所积累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找到答案。

《苏菲的世界》无疑给我们中国的很多不畅销的哲学著作敲了钟,或者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自身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资料。

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