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通用17篇)

时间:2023-12-18 05:58:14 作者:LZ文人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教学计划范文是经过多位资深教师认真编写和实践总结的。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

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化学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如何依照规律书写常见单质和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提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化学式的含义。

【难点】。

知道化学式及其中所含数字所表示的微观含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我们在之前已经了解了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化学式的概念。

【教师投影】氧气o2、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稀硫酸h2so4、硫酸钡baso4。

【教师提问】这些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合和数字表示。

【教师引导】我们把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的式子叫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

【教师提问】刚才那些化学式都表示了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表示了一种物质。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教师投影】水的微观图。

【学生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出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

【教师引导】以水为例,说说化学式h2o的各种意义。

【学生回答】表示水这种物质,由两种物质组成,由氢氧两种原子够成。

【教师引导】(1)表示一种物质:水;。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4)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教师提问】符号h、2h、h2、2h2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h:氢元素或一个氢原子;2h:2个氢原子;h2:氢气(一种物质)、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2h2:2个氢气分子。

【提出问题】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前面的数字表示该种类的个数。

3.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小组讨论】单质:(1)金属:铜cu、铁fe;(2)固态非金属:碳c、磷p;(3)稀有气体:氦he、氖ne;(4)双原子分子:氧气o2、氢气h2;其余都是化合物。

【提出问题】这些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稀有气体、金属或固态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单质需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

【学生回答】(1)当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省略不写;(2)氧化物化学式书写时,一般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个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学生回答】kcl氯化钾,fe3o4“四氧化三铁”;化合物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某化某”,如kcl氯化钾,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元素原子个数,例如fe3o4“四氧化三铁”

环节三:巩固提高。

2n2表示什么及so2的读法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化学式,预习下节课有关化合价的知识内容。

四、板书设计。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通过对《元素》的课堂教学,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知识接受情况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既定任务。

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内容比较多,各个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2、需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少讲多练,多精选习题,充分巩固。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在各个方面还有不足,也会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多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课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课采取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虽然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时,教师已经进行简单的点拨,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了《原子结构》之后,对于原子的分类是由质子数决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元素的定义。

(3)通过平时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有一定了解,对本课题的教学易于接受。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胃药达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我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几种常见的酸》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掌握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它们的用途。

2.了解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等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理解复分解反应。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2)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变化。

(3)复分解反应。

2.难点。

书写有关酸的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以实验、讲解为主,配合一定的练习。第二课时以学生的阅读、自学为主,由学生发现、归纳并总结出其他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投影1.什么是酸?2.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这在它们的化学性质上能否也表现出相同之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板书】。

一、盐酸(hcl)。

【实验】。

观察浓盐酸注意观察打开盛放浓盐酸的瓶塞时的.现象(为增加实验效果可在瓶口轻轻呵气)。注意闻气味时的操作。

【阅读】。

课本。并回答下列问题:

【板书】。

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的无色液体。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投影】。

讨论:浓盐酸应如何保存?敞口放置的浓盐酸其质量和浓度各有什么变化?

【板书】。

2.盐酸的化学性质。

(1)盐酸跟紫色石蕊、酚酞等物质的反应。

[学生实验]。

盐酸与指示剂反应,注意滴管的使用。

【板书】。

紫色石蕊溶液遇盐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盐酸不变色。

【投影】。

练习:现有盐酸和水两种无色液体,如何用化学方法检验它们?

【板书】。

(2)盐酸跟金属的反应。

【提问】。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药品是什么?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说出反应的现象。

【板书】。

zn+2hcl=zncl2+h2↑(现象为:有气体生成,固体逐渐减小至消失或金属溶于酸)。

【投影】。

练习:写出镁、铝、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3)盐酸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实验】。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的危害,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分析一些病例,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到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三、教学难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元素与健康。

学生积极列举各种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中分别含糖类、维生素、蛋白质、油脂、无机盐、水。

讨论营养素中含有的元素有碳、氢、氧、氮、钠、氯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的积极性。

新课讲授26分钟。

展示人体中各种元素存在形式的图片。

[提问]:人体中各种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追问]:这些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多少?

展示人体内元素含量图片。

学生从图片中获得信息:o、c、h、n元素以水、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占人体质量的96%;ca、p、fe、zn、i等元素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含量小于4%。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获取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通过观看图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播放一系列视频,请学生从视频中找到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

活动一:观视频学新知。

学生兴致勃勃地看视频找知识点,然后积极展示。

培养学生搜集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活动二:用新知析问题。

对于这些具有驱动型的问题,学生兴致很高,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出钾、钠、碘、氟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驱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学生理论联想实际,认识到钾、钠、碘、氟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讨论]:有人认为尽可能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营养品。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活动三:互交流得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对,因为过量摄入微量元素也会使人生病,并能举出例子。

正确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活动四:说收获谈感悟。

学生积极踊跃地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学会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营养保健知识等等。

通过说收获、谈感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1.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自制酸碱指示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酸碱指示剂的变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常见的有石蕊和酚酞。石蕊试液是紫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酚酞溶液呈无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2.下面同学们能通过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来验证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在下表里。

(1)同学们两人一组,相互之间说一说自己的实验方案。老师随时纠正。

(2)填完下表后,同学们说一下被检验的各种物质是酸还是碱。

3.酸溶于水叫酸溶液,所以酸一定呈酸(填“酸”或“碱”)性;碱溶于水叫碱溶液,所以碱一定呈碱(填“酸”或“碱”)性。所以都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它们的酸碱性。

【小组讨论】。

1.试总结如何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酸性溶液和酸溶液有什么关系?碱性溶液和碱溶液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

1.酸溶液的溶质一定是酸;酸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酸,还有可能是盐,如氯化铵、硫酸锌等。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碱溶液的溶质一定是碱;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还有可能是盐,如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包含碱溶液。

2.盐溶液有可能呈酸性,也有可能呈碱性,还可能呈中性。

【跟踪练习】。

1.把氢氧化钠、二氧化碳、食盐分别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变化依次是(c)。

a.紫色蓝色红色b.蓝色红色无色。

c.蓝色红色紫色d.红色蓝色紫色。

2.对某无色溶液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b)。

a.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颜色变红,则该溶液呈酸性。

b.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保持无色,则该溶液显酸性。

c.加入mg粉,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d.加入caco3固体,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学习指导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体验一下并填写下表:

(2)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指示剂;。

(3)试验指示剂1-2种在下述4种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小组讨论】。

1.在第一步中,为什么要加入酒精?此过程是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出现“万紫千红”的花?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况。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文档为doc格式。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1)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生活中的化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课程必须面向社会生活。

(2)本课题的教学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或三个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或大组收集3~4种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指导学生展开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设计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利用学生所学知识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和创造潜能的问题链。促进学生参与探究方案设计,这样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争论中迸出思维的火花。

九年级化学《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做到如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说明文的枯燥,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提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学时以读为主,将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上,鼓励学生边读边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讨论,弄清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试着编写小标题,拟定详细的提纲,使学生学习掌握读书的一种方法,为今后学生自能读书打下了基础。

4、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注意向学生渗透一些简单的说明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潇洒“走”一回——《水就是生命》教学反思。

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创新选拔赛(课堂教学)已经四天了,总想为这次参赛写点什么,事情一忙,就耽搁了,利用几分钟还是提笔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我执教的是五年级的《水就是生命》。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的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说明文一般趣味性较低,如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练、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呢?准备课时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1、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命的关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说明文用词准确,积累好词佳句。3.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能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拟出提纲。4.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节约水的教育。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三个环节的读,第一环节让学生初读,读通读准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二环节让学生精读课文,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感悟水的重要性。第三环节让学生再读课文,联系实际谈学习收获。采用的教学策略有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主探究等,希望能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不会显得枯燥并且学有所得。

预设总是美丽的、理想的,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又会发现很多问题,留下不少遗憾,也更进一步引导着自己不断地进行反思。

1、由于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不熟悉,造成有些环节出现“分枝”。

2、教师本身对于教材不够熟悉,备课不够充分,造成教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时,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成了本节课最大的败笔。

3、留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不够,使得学生不能潜心读书,静心思考,课堂显得较沉闷。

4、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较弱,尤其对于说明文的教学还有待博采众长,不断地学习、提升。

一堂课下来,虽然留下了许多遗憾,但是我觉得它们都是美丽的,有价值的。因为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要准备课、思考课、分析课、反思课,这过程中我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相信下次我再教学说明文以及设计其他课时,我不会感到如此吃力。

总之,上课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头看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就当是潇洒“走”一回。因为它让我以旁观者的身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发扬优点,“消灭”缺憾。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

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内容,让学生记录实验情况以及探究结果,并从中应道学生如何由实验来分析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方法。

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并结合“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去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以便于让学生懂得要保护金属资源。

[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

难点:对铁的锈蚀防护的“活动与探究”的结论的辨析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owerpoint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题内容;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钉锈蚀”实验,观察并记录铁钉锈蚀情况。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

[教学过程]。

二、金属资源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人类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数以亿吨计金属。然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据估计每年全世界因生锈而损失的铁就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所以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重大问题。

[学生]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的锈蚀条件的“活动与探究”,完成实验报告。在课堂上回顾实验步骤,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与学生探讨设计的目的并对学生的设计给予评价。

汇总实验如下――取5枚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5支试管中进行下面实验:

在试管1中加入稀硫酸溶液,浸没铁钉后,倒去溶液。

在试管2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使铁钉一半浸没在溶液里。

在试管3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球上。

在试管4中注满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塞紧橡皮塞。

在试管5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碱石灰),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

(注意)试管5需要事先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教师]提问:通过探究小结使铁制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小结:1.导致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水和氧气同时存在;2.加速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酸或者氯化钠。

[教师]了解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才能知道如何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因为如果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能防止铁制品的锈蚀。

[学生]讨论得出防止铁制品锈蚀的建议: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教师]引导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分析: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什么防锈措施?

[教师]简单介绍一些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1.“穿外衣”――加一层保护膜。

如:刷漆、涂油、电镀、烤蓝。

2.“增强体质”――改变其自身的内部结构(合金)。

如:不锈钢、不锈铁。

3.改变腐蚀环境通过具体数字,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分析结束后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把握实验的关键,培养学生实验中认真、细致、严谨的实验态度。

防锈方法的确定,可以结合第七单元学过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运用知识的思路:了解反应的条件――促进或破坏反应的条件――达到某一目的。

(二)金属资源保护。

[教师]金属的防腐可以有效保护金属资源。

[学生]讨论:既然金属资源丰富,为什么还要保护金属资源呢?

[教师]课件展示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和我国金属资源概况。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防止金属的腐蚀;

金属的回收利用;

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如废金属回收、电子垃圾的回收、废电池回收等等。

[学生]汇报交流,积极探讨金属的回收利用。让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金属资源:丰富与有限。提高学生的资源意识。同时利用金属资源的回收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金属回收的活动中去。

二、金属资源的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实验报告: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水和氧气。

3.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二)金属资源保护。

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1.防止金属的腐蚀;

2.金属的回收利用;

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2、判断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

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

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到)。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一、溶液。

[投影]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投影]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指出]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发育]。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投影]活动与探究二:

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比,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生活常识对物质性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推断相应的性质。

3.学习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

实验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铁丝、木炭、硫黄。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展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讨论。

得出结论:性质决定用途。

列举生活中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2】回忆上节课内容,氧气有什么用途吗?

【展示】氧气的用途。

回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回顾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新课教学。

(35分钟)。

【引入新课】体现了氧气的什么性质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氧气的性质。

【问题3】物质的性质包含哪两部分?

回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述】研究物质性质时通常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部分。

倾听,感受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将已有的旧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

【讨论】根据物理性质的特点及生活常识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阅读】阅读教材,并提炼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问题4】请你总结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总结记录:

(1)无色、无味气体。

(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氧气可转变为淡蓝色液体和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

【讲述】气体的物理性质一般按照:

(1)颜色、状态、气味;

(2)密度;

(3)溶解性;

(4)三态变化;

这几点进行描述。

倾听,记忆。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气体物理性质的归类方法。

【学生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

操作,观察现象。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问题5】木条复燃的原因是什么?木条和什么物质作用导致复燃?

讨论、记录: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木条复燃是木条与氧气反应的结果。

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思考本质的习惯。

【演示实验】1.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2.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3.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观察现象,区分不同。记录: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展示】正确的文字表达式。

书写:文字表达式。

【问题6】同一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

讨论,分析原因。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讲述】1.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2.在不同的反应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各不相同。

倾听,思考,记录:

1.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硫燃烧实验:水吸收有毒气体so2。

铁丝燃烧实验:水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帮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原因。

【问题7】观察上述三个文字表达式,填写表格。

讨论完成表格。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讲述】化合反应的概念(基本反应类型)。

寻找规律: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氧化反应。

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讲解】1.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可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

倾听,记录,通过课本实例进一步认识氧化反应。

【问题7】1.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吗?2.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

思考。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无必然联系。认识到两种反应的类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得出的。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小结。

(5分钟)。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氧化性。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爱护水资源》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继空气之后又一环保素材,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水资源概况,一方面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说明淡水的分布不均匀和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强化学生的爱惜水、节约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包括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方面,内容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替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有关水资源图片的观看、在充分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对收获的信息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上升到实践的高度上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性和有限性。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2)让学生从理论提高到实践的高度去认识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1、不管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我们拥有的水资源认识不会那么的全面,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的危害性、工业农业对水污染状况不会那么的全面了解。

2、城市水污染程度大,但农村学生体会不够深切;农村的水资源比较短缺,但水的污染程度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整体感性认识。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讨论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直观全面的掌握知识。

1、教师方面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方面自主分成小组,积极讨论,推荐一名胆大、叙述能力强的同学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

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课堂上:

1、通过展示一些水资源短缺的资料图片,使学生认识我们对淡水资源的渴求。

2、通过讨论谈谈在我们身边如何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讨论工业、农业、生活上不合理使用水资源对地球造成的污染,从而使学生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去保护环境。

3、通过一些具体的严重水资源污染事件,如“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等来认识环境污染对社会和群众带来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

4、鼓励学生通过课后进行社会调查,制作环境小报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

1、创设情境

(1)先播放一组有关“水”的丰富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水资源对生命、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水存在形式和分布状况,面临的污染和浪费情况,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有效举措来治理污染、节约用水。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思考题:a、我们说水资源是丰富的,为什么又说水是全球性危机呢?b、教材两个人均水量表说明了什么问题?c、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d、水的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我们怎样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组内探究,合作学习。

(3)展示“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图片,“松花江流域苯污染”图片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资源紧缺的现实意义和治理水资源污染的严峻形势。

(4)展示三幅自制的节水宣传图片,增强学生的自觉的节水环保意识。

2、学生互动学习

(1)如何正确认识水资源是丰富的同时又是短缺的这一辩证关系,各小组同学在讨论探究基础上选代表作阐述。

(2)对工业农业生活上对水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水污染以及我们如何采取有效节水治污措施举例加以说明,每一组同学在讨论探究基础上选代表作出自己的阐述。

(3)每一组学生提出我们学校具体的节水环保计划。

3、板书设计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

2、淡水资源极度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质。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实验中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能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完善化学知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完善知识,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2分钟。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六、问题情境创设。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七、教学活动过程。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八、教学活动流程图。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始。

教师给出的特征及相关知识。

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出组成。

溶液的物质分类。

教师展示溶质、溶剂定义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同学讨论回答。

同学记忆反。

课件展示。

符号说明: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

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讨论交流。

结束。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阅读材料。

教师提问,溶质分散在溶剂中还可能形成什么?

教师展示三种混合物性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