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实用19篇)

时间:2023-12-24 12:00:36 作者:BW笔侠

为三年级学生设计的课堂教学计划,需要做一个详细的总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三年级教案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第一段:基本练习,

流程一、基本练习。

ppt出示(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一个等腰梯形)。

1、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你能说说屏幕上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吗?(暂停)。

2、师: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边讲解ppt边闪动平面图形的边线,接着ppt导入平面图形每条边长的数据)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会算吗?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12厘米,你们算对了吗?

流程二、引入课题。

ppt出示。

2、师:对了,计算出篮球场和草坪的周长,谜底就会自然揭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ppt出示课题)。

第二段: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流程三、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ppt导入:上面图片中左上角篮球场放大充满全屏,并标明数据,成下图:

1、师:我们先来研究篮球场的周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怎样算篮球场的周长?然后试着列式算一算,最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算法。(暂停)。

2、师:同学们一定想出了很多种算法,老师这里收集到几种,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导入:(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

3、师:第一种算法是把四条边的长顺次加起来;第二种算法是把相同的数放在一起加,第三种算法是先算两条长是多少,再算两条宽是多少,最后加起来。其实,这三种方法都是按照周长的概念计算的。也有同学是这样算的,你们看的懂吗?互相说一说。(暂停)。

ppt导入:

(4)26+14=40(米),40×2=80(米)。

4、师:因为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所以也可以先将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加起来,再乘上2,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5、师: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现在你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吗?在小组里说说看。(暂停)。

第三段: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流程四、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师:下面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ppt出示:上面图片中右下角草坪放大充满全屏,并标上:草坪的边长是20米。

2、师:请同学们自己先列式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暂停)。

ppt导入:

(1)20+20+20+20=80(米)。

(2)20×4=80(米)。

第四段:教学想想做做1、2、3、4、5、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第1、2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1、2两题。在动手做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你准备测量几条边的长度,然后再动手测量、计算。(暂停)。

2、师: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只需测量一组长和宽就行了。而正方形四条边全相等,所以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时只要测量一条边的长度。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这是想想做做的第3题:

1、师:请大家在作业本上计算每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比一比谁的算法最简便。(暂停)。

2、师:我们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是这样算的吗?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4、5题。

1、师:下面我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ppt出示:

2、师:先想一想,计算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就是计算镜子的什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暂停)。

3、师:镜子的形状是长方形,计算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就是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暂停)因此做这样一个镜框,应该需要大约6米的铝合金材料。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6。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动手拼一拼的游戏。活动要求是:用4个边长1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暂停)。

2、师:老师也和同学一起拼,你们拼的方法和老师一样吗?(边演示课件边说明)。

4、师:下面我们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拼成的长方形长、宽各多少厘米?(暂停)。

5、师: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6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边说边导入两个长方形)。猜一猜它们的周长会相等吗?再算一算验证你的猜想。(暂停)。

6、师:比较拼成的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7、师:用6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行,也可以拼成两行,由于拼法不同,长宽不同,周长也不相等。

第六段:全课总结。

流程九、课堂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前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可能在理解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上遇到困难。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迁移规律,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层次清楚,并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

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交流量的方法。再通过“试一试”运用测量面积时的经验思考出一个给出长和宽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最后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练习中先安排看图计算,再安排运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中重视了面积的估计和测量。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而不是由老师灌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呆板的机械的学习只能让学生觉得无趣没有生气,所以这节课里我主要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知、去总结,一切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不断探究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

1、观察比较,进行猜测。

在课的一开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教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进行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会和它的什么有关,从而引出新课。

2、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糸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实际应用,提高估计意识。

在练习中设计一些实际应用和估计的题目,使学生学以至用,提高估算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让学生来猜猜这两张纸面积可能是多少平方厘米?并用摆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的方法来验证。

这一次我先让学生利用刚才寻找到的规律,先在作业纸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算算有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再次验证刚才的结论。学生就会想到“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排面积单位,然后再沿宽摆,就可以知道能摆几排了”这样的方法。

1.在运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1.小练习。说说什么形状?用什么公式?怎样计算的。书p84第1,2题。

2.比赛,这9格小格每个都有一道题,做对一题可以看到图片的一个角。看看谁先把题目都做对,看到最后的图片。

4、挑战题,帮奶奶设计游泳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根据面积,拉动画面选择合适的长和宽,一种根据面积和周长,选择合适的长和宽)。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有关系,有()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小结: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上课时间:5月9日,累计课时:44。

教学内容:教材第74到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情境图,每个学生准备宽度相等的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认识面积的含义。

1、出示情境图问:从这副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2、这些物体都有它的表面,大家进一步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3、指出: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本封面的大小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问: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拿出准备好的两张卡片,问:你能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吗?

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结果如何?能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三、教学试一试:

1、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出示两个图形,问:如果直接看。我们很难比出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小,请大家想办法比一比吧。

2、自画图形,比较大小。

每人画一个平面图形,再与同桌比,看谁画的图形面积大。

指名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第2题。

集体交流比较结果。

3、做第3题。

出示题目问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些?为什么?

集体交流比较的结果和方法。

4、做第4题。

问:图形中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

5、做第5题。

五、总结。

问: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知识?有了什么收获?学生活动。

观察后请学生回答。

请学生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和凳子面,比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同桌互相说说。

学生发言,对不规范的加以纠正。

学生自主探索比较。

组织学生展示,充分地交流。

学生尝试比较,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画图比较。

学生分别摸摸练习本的封面,三角尺的面。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哪个面积大,哪个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的方法。

学生独立描一描、涂一涂,同桌互查。

学生小组合作并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面积单位(1)。

上课时间:5月10日,累计课时:45。

教学内容:教材第78到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及平方分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和含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操场平面图,内有篮球场图,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体育器材室图。

谈话: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仿照这种说法说一句话吗?

2、利用你桌上的书本、文具盒等测量你的课桌面有多大。

那我们也不知道书本和文具盒的大小,就还是不知道课桌面的大小。为了准确地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现在全世界统一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那么这些单位各有多大,下面我们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识。

老师板书平方厘米cm2。

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哪部分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出示第78页的两个长方形,说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老师板书平方分米dm2。

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面接近1平方分米?

2、谈话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多大?

老师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出示1平方米的物体,初步感知大小。

举例子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1平方米的大小里能站多少个同学?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3、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面各用哪些面积单位测量比较合适。

全课总结: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活动。

学生尝试说说。

分小组实际操作、交流操作结果。

学生回答,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号cm2表示。

学生摸摸1平方厘米多大。

画一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估一估普通邮票面积大约多大?

学生拿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dm2.学生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学生找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回答。

学生验证,在实地站一站。

学生独立填写,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回答。

面积单位(2)。

上课时间:5月11日,累计课时:46。

教学内容:“想想做做”第3到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面积单位,能直接计量或估计面积大小,逐步提高对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2、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教学准备: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

问:我们学习了哪几个常用的面积单位?

老师板书: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问:这三个单位用在用时要注意适宜,那你认为怎样算适宜?

二、巩固练习。

1、做第3题。

说清要求。

集体校对。

2、完成第4题。

说清楚要求。

3、做第5题。

理解题目意思。

4、做第6题。

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估计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第7题。

问:周长是指什么?

集体交流。

交流后对比周长和面积的不同求法。

5、完成第8题。

说清楚画的要求。

三、完成思考题。

要求说明一下。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学生分组用小正方形拼摆。

交流反馈。

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一量。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估计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先拼成书上的图形,再独立求它的周长。同桌互查,交流。

求它们的面积。

学生独立画一画。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地阅读,理解其中的意思。

上课时间:5月12日,累计课时:47。

教学内容:教材第82到8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或薄塑料板,1张电话卡或其他类似的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较大,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比较大的面积较大,这说明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会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1。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4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再一切看摆出的每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分别填写在自己第82页的表格里。

2、教学例2。

问: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出示右图问:你准备怎样测量它的面积?

请学生说说结果。

4、教学82页的试一试。

5、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问:你认为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老师据回答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还可以表示为s=a×b.

6、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老师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或s=a×a。

问:计算正方形面积需要几个条件?

三、组织练习。

4.做想做第1题。

5.做第2题。

先明确要求。

3、完成试一试的两道题。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四.总结。

问: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两组长方形。

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彼此交流,各自填表。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学生回答提问。

学生各自测量课本上的例题2的左图。小组内交流。

学生各自在书上测量,可与同桌小声议论。

学生在小组交流想法,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各自估计,记下估计结果,再测量计算来进行检验。

先用卡片测量书封面各有几个卡那么大,并计算封面的面积。指名说计算结果和测量方法。

面积单位的进率。

上课时间:5月16日,累计课时:48。

教学内容:教材第85到8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记住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2.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知道有哪些面积单位?

哪个是最大,哪个最小?你能比划出它们的大小吗?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又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识。

1.探究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拿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问它的面积是多少?

问:边长1分米也就是多少厘米?那它的面积怎么算?

两个答案难道不是同一张纸片吗,讨论。

问:从刚才的学习过程里你发现什么没有?

老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厘米。

问:你能猜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3,做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讨论:两题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完成第3题。

四、总结全课。

布置作业:1、

想做第4题和和补充若干。

2、完成思考题。

学生活动。

学生比划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大小。

学生回答出是1平方分米。

学生回答是100平方厘米。

学生讨论得出,是同一张纸,只是测量边长所用的单位不同而已。两种计算结果都是正确的。

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小组里讨论后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里说说想法。

学生在书上完成,汇报交流。

指名读题,问:合多少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独立做题,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练习八(1)。

上课时间:5月17日,累计课时:49。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的第1到5题。

教学目标:

加深对面积的理解,熟悉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通过对比理解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面积的概念。

问:什么叫物体的面积?

二|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才可以算?

正方形呢?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八第1题。

老师强调:在摸桌面时候要用掌面去摸面的全部。

2、做第2题。

先指出要看清楚需要填什么单位再仔细想应该具体填写什么。

3、做第3题。

集体校对。

4、补充练习。

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大约长18()。

一张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一个操场的面积大约是400()。

一张明信片长30(),宽20(),面积是600()。

三、面积计算的练习。

出示一个足球场长90米。宽4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一块正方形菜地,边长15米,它面积是多少?

集体交流。

实际应用:

集体评讲,对比分析理解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四、总结全课,作业布置。

练习八的第4题和第5题。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面积的概念。

学生回答是长×宽。

学生回答是边长×边长。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填写完成表格。

学生口头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个别订正。

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后完成解答。

新课标第一网。

练习八(2)。

上课时间:5月18日,累计课时:50。

教学内容:教材第88页的第6到10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对周长、面积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完成第6题。

老师说明要求。

问: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2、完成第7题。

问:整块地是什么形状的?哪部分的面积大呢?

要求学生把两部分蔬菜地的周长用笔勾画出来。

问:从中你发现什么没有?

归纳: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不一定相等。

3、完成第8题。

理解题目意思,问: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集体校对。

4、完成第9题。

操作。

全班校对。

5、完成第10题。

说明要求。

集体校对。

6、完成思考题。

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7、全课总结。:今天主要练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校对。

学生回答是长方形的,

指名回答。。

学生动手画。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都是8平方厘米。

学生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用小正方形摆出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算出各自的周长。

学生计算少年报的面积(同桌合作)。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完成此题的画图。

学生回答收获。

我们的试验田。

上课时间:5月19日,累计课时:51。

教学内容:教材第90到91页。

教学目标。

1、对所学的有关面积计算、分数和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增强灵活地组合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谈话揭题。

出示图,理解题目意思。

二、参观交流,解决问题。

场景一:麦地。

问: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问:你能根据搜集的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这麦地的面积是多少?

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各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

场景二:花房。

出示花房,问:来到花房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问: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全班交流。

场景三:菜地、玉米地。

出示图片问:你想解决怎样的问题呢?

老师小结: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的人。

综合观察,自主提问。

出示整体组合场景。

问:你能估计出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吗?可以怎样想?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

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了解的信息。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讨论。学生各自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信息编写成完整的数学问题,然后解答。汇报交流。

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前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可能在理解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上遇到困难。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迁移规律,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层次清楚,并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课本第77~78页例2。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一、复习引入,自学反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教师点拨,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课件出示:例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2、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3、完成课本第79页1、2、3、4题。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用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尺子、课件等。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被提出来的,又是怎样加以推导论证的。

1、复习中设置障碍,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乃是求知的前提。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存在的关系,再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为推导公式作铺垫。

2、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学具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掌握一些数学规律,有利于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利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操作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

3、在思考、讨论、分析、验证中,得到结论。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懂得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5、在练习中,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技能形成。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层次清楚,题型多样,并体现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均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1、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课件出示面积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小结方法)。

3、提问:要想知道黑板、教室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要想游泳池、菜地、森林、操场、知道中国土地的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使学生悟出: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

4、教师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一)、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生操作发现规律。

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1)组长主持活动,活动中互相配合,控制音量。

(2)用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个数可以不同),并照表做好记录。

(3)思考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活动反馈。

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结合反馈结果师板书黑板上的表格:

3、抽象概括。

(三)、验证与拓展。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

思考: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板书)。

1、计算78页“做一做”

3、告诉茶几面积,猜长和宽(出示课件)。

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对折一次后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备用)。

收获是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年级(上册)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本单元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的内容目标,一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二是体会并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三是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见,面积的意义、面积的计量单位、面积计算公式是本单元的三大教学内容。对面积意义的教学要重体验领悟,对面积单位的教学要重实际应用,对面积公式的教学要重探索过程。

全单元教学内容分五部分编排,第74~77页教学面积的意义,第78~81页教学面积单位,第82~84页教学面积计算公式,第85~86页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第87~91页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已有经验,初步建立面积概念。教学面积的意义编排了两道例题,先教学物体表面的大小是这个面的面积,再教学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它的面积。教材里没有关于面积的定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面积的含义,逐步建立面积的概念。

第74页例题结合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有的面大些、有的面小些-物体的面的大小是这个面的面积”这样的认知线索,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面积的含义,教材分三个层次编写。第一层次分别看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比比哪一个面比较大,并告诉学生: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首次引进“面积”这个词。教学这个层次的内容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各个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可以让学生指一指哪里是黑板的表面、哪里是课本的封面,感知物体的“面”。还要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或者闭眼想想黑板面有多大、课本封面有多大、感知物体的面有确定的大小。二是仔细体会“黑板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这句话,把已有的感性经验提升成数学概念。三是在知道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促使认知迁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准确地体会面积的含义。第二层次是分别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较两个面的面积谁大些、谁小些。这个层次的教学紧接着前一层次,加强对面积的认识。在学生分别摸了课桌面和椅子面以后,要让他们说说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什么是椅子面的面积,然后比较这两个面的面积。这个层次的学习有迁移、也有模仿,是学生体会面积意义的重要环节。第三层次是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个层次的教学比较开放,一方面让学生反馈对面积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第75页的例题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二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本例题的学习,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例题出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讨论,什么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什么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引导认知迁移,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然后讨论,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前面例题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时,使用的方法是观察,因为相比的两个面大小差异很明显,一看就知道。本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差异不明显,凭观察难以作出判断。于是,要采用别的比较方法,如把这两个图形叠起来比一比,或者用同一张纸条量一量,当然,学生还可能想出其他方法。如果两个图形不便重叠的话,用同一张纸条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它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对后面学习面积单位有积极的影响。“想想做做”第3题是在方格纸上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些,用图形有几个方格那么大的方式描述图形的面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图形的面积是它的大小,另一方面又为以后用面积单位计量面积作了极好的铺垫。

2.体会并应用面积单位。

第78页例题教学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先提出的问题是“你知道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吗?”由于学生曾经用自制的纸条量过图形的面积,所以例题的这个问题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自选工具来测量课桌面的面积,而且选用的工具各不相同,如用数学书摆、用文具盒摆……各人选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得数不可能一致。为了能有一致的答案,需要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进而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

教材编写还有这些特点:第一,重视培养学习能力。教材详教1平方厘米,简教1平方米,带出1平方分米。以1平方厘米为重点,讲述它有多大,并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学1平方米时,教材的叙述比1平方厘米简单,1平方米有多大?留给学生去想象或制作。至于1平方分米,则安排在“想一想”里让学生自己描述、比划。

第二,通过语言描述、图形表示、实物比拟等多种活动,建立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在教学1平方厘米时,除了画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仔细观察,体会它的大小外,还要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特别是“同指甲面的大小差不多”,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并记住1平方厘米的大小。1平方米比较大,教材让学生在地面上画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形,试试可以站多少个人。这项活动学生感兴趣,能帮助学生感受并记住1平方米的大小。“想想做做”第1题再次说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通过身边熟悉的实物,帮助学生把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有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1平方分米虽然留给学生自己学,教材仍提醒学生用手比划一下它的大小。

第三,重视用1平方厘米计量面积的实践活动。“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计、再测量图形的面积。无论是估计还是测量,都需要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比试,估计的时候是想象比试,测量的时候是操作比试。第5、6两题利用数方格的办法说出图形的面积,也是利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用面积单位计量面积的实践活动,既加强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又为探索面积计算公式打下了基础。第2题,在填上适当的单位时,体会计量线段的长度应该用长度单位,计量面的大小应该使用面积单位。在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时,又一次体会了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

3.探索面积公式。

过去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把很多精力都放在应用公式的计算上。新课程认为,应该加强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因为接受和按公式计算并不困难,而探索这些求面积的公式,有利于发展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在探索公式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研究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编排的两道例题和“试一试”设计了探索面积公式的过程和活动,反复感受、逐渐清晰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宽的关系。第82页上面的一道例题通过摆长方形,初步感受长方形的长、宽与它的面积有关。这道例题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开放。要求每组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3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大小不作规定。这样,全班就会摆出许多大小不同的长方形,为感受长方形面积与长、宽有关创造了充分的感知材料。二是设计了一张表格,引导学生注意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是有关的。尤其是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这一栏,它的个数既是长、宽的乘积,又是面积的数量,拉近了长、宽与面积的距离,沟通了联系。

第82页下面的例题,通过测量继续体会长、宽与面积的关系。先量出长、宽的厘米数,再在长方形里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面积。这样,就能体会长是几厘米,沿着长一行能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是几厘米,沿着宽能摆这样的几行。例题非常重视长方形面积量法的多样和优化,从两个方面得到落实。一是左边的长方形里只摆5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摆。可以再摆7个小正方形,把长方形摆满;也可以再在长方形的左上角摆1个正方形,从而看出每行摆4个,摆3行。右边的长方形完全让学生独立测量,也留出了多种摆法的空间。二是组织量法的交流,在交流中优化量法。沿着长、宽各摆一排的量法,有利于体会面积与长、宽的关系。

“试一试”的特点在“想”,看着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想它的面积是多少。一要想用哪个面积单位来计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二要想怎样测量,沿着长量会怎样,沿着宽量又会怎样;三要想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在想的过程中应用了两道例题里获得的方法和经验。加强了长、宽与面积的关系的体验,发展了形象思维。

在充分操作、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安排小组讨论,清晰长方形面积与它长、宽的关系,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设计了“总结规律-建立模型-符号化”的教学过程。

“想想做做”减少了求积笔算的份量,因为单纯地套用公式进行竖式计算的价值不大。加强了估计,第2题要求先估计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计算。通过计算检验估计得怎样么,逐步提高估计的能力。第5题估计黑板面和教室门正面的面积,既是用估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估计的习惯。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4题用面积是46平方厘米的电话卡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这是测量工具的一次拓展。利用面积已知的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估测其他面的面积,和利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在原理和方法上,都是一致的。

4.发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例题首先呈现一个边长为一分米的正方形,但不注明条件,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必然会先测量边长,然后运用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在测量边长时采用的长度单位可能是分米,也可能是厘米。于是得到的面积分别是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10×10=100),通过交流,就会发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接着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学生可能用类似的方法通过计算推导出来,也可能运用迁移直接得出结论。

“试一试”让学生运用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换算。由于学生已进行过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那些换算的基本思考方法可以迁移运用,所以学生尝试计算是可行的。教材还安排学生交流换算时的想法,这是为了加深对换算方法的理解。由于学生还没学习除数是100的除法,教学时不应要求学生列出换算算式,只要求借助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进行推理。例如7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由于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700平方厘米里面有7个100平方厘米,所以可以换算成7平方分米。“想想做做”第3、4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可以进一步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实用价值。

5.经常区分周长与面积。

周长与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意义不同、计量单位不同、计算方法不同。周长与面积是平面图形的两个不同的量,容易混淆。因此,教材十分注意帮助学生区分周长与面积,并把这种区分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里。

第76页第4题,在初步建立面积概念后,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先描出图形的边线,再涂出图形的面积,通过描和涂,体会图形的一周边的总长度是图形的周长,围在边线里的面的大小是图形的面积,从而明白周长与面积是不相同的。

第81页第7题,在教学面积单位后,区分周长与面积的计量单位。通过分别说出三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理解周长是长度,要使用长度单位;面积是面的的大小,要使用面积单位。体会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两种不同量的计量单位。

第87页第1题,在教学面积计算公式后,区分周长与面积的算法。在估计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的时候,想它们的算法,体会它们有不同的计算公式。

第87页第5题,在应用周长、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对意义、单位、算法进行全面的区分。求苗圃有多大和求四周篱笆有多长这两个问题,涉及不同的数学内容和方法,要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

第88页第7~9题,设计了周长相等、面积不等,面积相等,周长不等的现实情境,进一步加强概念。

数学三年级正方形教案

引导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主体探索的能力。

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探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一张课桌。

师:这是一张课桌,我们非常熟悉,每天都在桌上学习。凭你们的经验看看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大?(估算答案不唯一)

看来我们有必要动手量一量它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哪些?

用哪个面积单位量比较好?具体说一说多大是1平方分米。 量一量?

2、电脑显示。

师:这是一个示意图 老师按照同学们的意思用“1平方分米”量这张桌面的面积。

请问:它的面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 ?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共含多少个单位面积,它的面积就 是多少。

对于长方形桌面用每排面积单位个数乘几排就求出它的 面积。

(板书: 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 )

评析: 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估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然的引出动手量。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为学生自主探索做好了准备。

1、感知

师:前几天,我们做了一次关于自家长方形客厅长、宽和占地面积的调查,谁愿意把你 调查的结果讲听听。(板书:客厅长、宽、面积)

师:你是怎么知道你家客厅占地面积是20平方米?30平方 米 ?24平方米?

:有的是爸爸告诉的、有的是妈妈告诉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得到的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板书:长方形面积=长 × 宽)

2、探索

师:引导学生质疑。

关于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师:好学的孩子遇事总爱问为什么。

师:引入探索。

(1)、在探索这个问题之前你们有什么猜测吗?

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关系?)

(2)、好现在就给你们一次探索的机会。小组合作。

可以用18个“1平方厘米”或18个“1平方分米”摆长方形也可以用面积单位摆摆量量手中的长方形。(学生手里有(1)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2)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选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

思考:1、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

3、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的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长×宽。鼓励学生质疑,从而自然引入探索。通过学生的猜测,引出思考题,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活动有目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恰到好处。

3、主动汇报。

谁愿意代表你们组跟大家说说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研究 的?发现了什么?

(边说边演示)

4、电脑显示每排的单位个数和长;排数和宽。

:长是几每排就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是几就能摆这样的几 排。

因为:长× 宽的积表示长方形共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5、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6、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长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表示?

(板书:s=a×b)

1、基本练习。

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长6米,宽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研究正方形的面积 (电脑显示:)

(1)用算式表示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师:通过实践你又发现了什么?

怎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评析:发挥电脑的直观特点,很自然的由长方形面积引出正方 形面积,从而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2)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边长用a表示,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公式表示?

(板书:s=a×a)

:通过同学们摆、画、讲我们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非常好。

(3)练一练:

现在请同学们再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铺的边长为6分米的方砖面积是多少平 方分米?

(4)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长方形纸

这是一个正方形纸

请你认选一个图形求它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自己测。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看书质疑:56页----58页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五、综合练习,深化拓展。

为了美化环境,东菜园小区要重铺大门外侧长12米,宽8米的一段人行道。

请你参谋选择下列哪一种型号的方砖好?

边长4分米的砖。

边长6分米的砖。

边长7分米的砖。

并算一算大约买多少块?

数学三年级正方形教案

师:假如三个小朋友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动身绕各自的花坛走一圈。你猜,谁最先走完一圈?请用1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三角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2个手指示选择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用3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五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在经过观察和考虑后,大家用打手势的方法表示出自身的选择。大多数同学选择了1,也有选择2或3的。

师:看来,大家的选择不尽相同。面,请前后6人为一个小组,说说各自选择的理由。

生1:三角形花坛虽然只有三条边,但是,它的每条边都是很长的,而五边形花坛虽然有五条边,但是每条边都是很短的,所以,我认为绕五边形花坛走的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生2:我也觉得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因为五边形花坛的一条边是三形花坛一条边的一半,三角形花坛还多出半条边,所以,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师:假如五边形花坛的边长真的是三角形花坛边长的一半,那么,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可是,我看上去好像是超越一半的。

生3:我认为绕四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会最先回到起点,因为四边形花坛的四条边都比较短的。

大家互相争执着,谁也不让谁。这时,教师让电脑演示,同学们的眼睛注视着屏幕上的三个小朋友。随着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的瞬间,同学中发出“耶——,我猜对啦!”的欢呼。

生2:老师,我刚量错了。

师:你刚才是怎样量的呢?

该同学重新进行演示。原来,他是举着一把直尺,手指指着尺上的'刻度,按着同一角度,眯着小眼睛在进行着远距离的丈量。

数学三年级正方形教案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

(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3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数学三年级正方形教案

教材第110、111页周长的概念和例1,“练一练”以及练习二十四第1、2题。

认识周长的含义,理解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的含义,理解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线绳、课件

一、复习准备

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提问:各是什么图形?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长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周长的含义。

看第110页的图,量出它们每边的长。

(1)让学生填在书上,指名回答。

出示:正方形四条边长的和是(8)厘米;长方形四条边长的和是(10)厘米。

(2)引出周长的概念。结合上题说明: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长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3)指名回答:

正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你能说一说上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分别说出各是什么图形。让学生自己描出周长。

3、教学例1

提问:(1)边长指的是什么?

(2)量一量边长是多少。

(3)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吗?

让学生自己计算周长,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两种算法。

板书:3+3+3+3=12(厘米)

3×4=12(厘米)

结合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哪种比较简便?

小结:求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求正方形4条边的和。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相等,所以求塔的周长就是求4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也就是用边长乘以4。

(4)指名回答,算式中的3和4各表示什么?12表示什么?

为什么可以用3×4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量出下面正方形的边长,再算出它的周长。

提问:知道了什么条件,就可以求正方形的周长?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数学三年级正方形教案

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本课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集体交流、比较分析概括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手、脑、口结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学生操作与探究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白板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2)质疑: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图形是否一定是长方形?长方形的边、角藏着哪些秘密呢?(白板演示:使用白板直线工具画出一个长方形)

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适时向学生介绍像这样相对的两条边称“对边”。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色彩功能将两组对边用不同颜色表示出)

生2:四个角也相等,并且是直角。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师:刚刚得到的结论只是我们从直观上的感觉,那么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去验证。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生拿出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它的对边相等呢?(生1:用直尺量,可以看出它的对边相等。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利用直尺工具分别量出长方形对边的长度,验证猜测。)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2:可以通过对折。)

师:你又是怎样验证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生3: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点击三角尺出示三角板,通过旋转、平移测量出每个角都为直角。)

师:有没有量的次数少一点的?(生4:对折两次后再量。只需量一次。白板演示:再让学生上台点击三角尺出示三角板进行测量。)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利用电子白板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后指明回答。(白板演示:利用放大镜将所有的长方形放大,并利用遮屏工具将其他图形遮住。)

2、自学正方形的特征

(1)利用交互白板的直线功能在方格图上画一个长方形,教师再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将长方形的长慢慢缩短,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折纸验证: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片,你能把这张长方形的纸片变成正方形吗?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做就可以得到正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知识拓展: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3、介绍长、宽、边长

(1)介绍长方形的长、宽。

师: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你能给长方形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利用交互白板单击“直线”按钮调出直线工具、围出一个长方形。)

师边指边解释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生紧接着说)长,将长方形短边的长叫(生紧接着说)宽。(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批注功能将长与宽表示出来,并在上面写上长和宽。)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并边指边介绍这张长方形纸片:我的长方形纸片长20厘米、宽15厘米。

师:你能照老师的样子描述你手里的长方形纸片吗?

(2)介绍正方形的边长。

师: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都一样长,所以通常我们将它的每条边的长叫边长。(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使用直线工具画出一个正方形,并在其中一条边上写上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正方形。

三、巩固深化,延伸拓展

1、猜一猜

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边呢?

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o厘米,一条边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让学生说理由。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迅速地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白板演示:利用直线工具画方格,并指名学生上台单击“直线’’按钮,调出直线工具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长和宽吗?(指名学生上台在白板上标出)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

你能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

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拿出6个小正方形)

追问:从6个小正方形中选出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白板演示:指明学生上台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进行拼接。)

4、量一量

五个肘白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该选多大的护卡膜: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o厘米,宽2o厘米;b、长31厘米,宽21厘米。

数学三年级正方形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前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可能在理解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上遇到困难。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1、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迁移规律,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层次清楚,并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数学三年级正方形教案

1、 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 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一)实验,猜想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 )有关系,有( )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他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知识的教育对象时小学三年级学生,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四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认识,并且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应为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概括抽象能力,并会熟练应用公式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让他们应用所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去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根据读讲精炼教学法的理念将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出问题,即让他们考虑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如何计算的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所以我打算运用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汇报的活动,总结推导出计算公式,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为了实现本机可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上一节的内容学习中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因此我创设“学校有两个花坛,小明想知道这个长方形花坛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谁来帮帮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的用已学知识来思考所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将旧知与新知达到很好的衔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学生会想到用绳子去围的方式;会想到用尺子量边长的方式,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既回忆了旧知,有开拓了思维,从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

为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总结归纳等环节,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有认知,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且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他们的思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会得出几种不同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据学生列出的式子,我会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学生讨论后,我出示课件,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课件内容如下: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

(长+宽)×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学生通过总结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养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又为进一步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做了铺垫,有利于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达到教学目标。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对前面的探索过程加以梳理,引导学生说出: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边长。设计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还要让他们明白与问题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请学生回忆本堂课所学内容,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数学三年级正方形教案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简单的换算、解决问题等内容构成。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教材的设计思路由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面积和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

(4)让学生在经历操作、估测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上。

1.在动手操作中认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2.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主题展开。

面积和面积单位

本节教材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两个内容,共由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六构成,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单元主题图:向学生展示了朝夕相处的教室,让学生看到教室里有很多的面。通过主题图的学习,为生的学习活动了良好的示范,有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面积的重要性。

例1:了观察物体的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主要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这种大小在数学上就称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例2:仍然是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过方法在例1的基础有了变化,通过比较的两面墙中贴瓷砖的大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树叶的大小等,让学生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

例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本小节主要包括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用面积公式求面积,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比较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这节教材突出了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例1:是用任意个1cm2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在拼的过程中去发现用的正方形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

例2:是测量出给定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后,再用1cm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长方形,并发现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宽厘米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两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例3:先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再计算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通过教师一句启发性的提问“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很自然地过渡到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例4:有两项任务:一是估测,二是比较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简单的换算

面积单位的换算是面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内容限定在“简单的换算”之内。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一是涉及的面积单位换算在两个相邻单位之间进行;二是较大单位的数是较小单位的数的100倍、10000倍;三是单位换算只在两个相邻的单名数之间进行,不出现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共设计了3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例1:以求大正方形的面积的形式探索1dm2与1cm2之间的进率。

例2:hm2和km2三年级小朋友没有这些相关知识经验的感受,那么探索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hm2与m2、km2与m2之间的进率关系就更难了。因此,教材对这几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作了淡化处理。用“同样地”三字告诉学生,像上面那么去推导也一定能得出1hm2=10000m2,1km2=100hm2。

例3:是面积单位的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简单的单位换算涉及的内容不多,所以只设计了课堂活动,没有设计习。

解决问题

例1:表面上是“估计图中大约有多少只企鹅”,实际是通过估计面积来估计企鹅的只数。这个问题不是要学生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估计过程,获得一些基本的估计方法。

例2:主要是体现解决问题,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给教室的地面铺方砖,需要多少钱?”选用不同价格的砖,需要的钱也就不一样。

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基地

活动内容比较多,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数学方面的,也包括生物、气象等多方面的,一方面让学生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又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个活动可以分为活动准备、开展活动、活动3个部分。

数学三年级正方形教案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你觉得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2)验证。

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过一会在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做任何事都要大胆尝试。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看来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长方形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我们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的,通过比,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别开来,咱们分别给它们一个名称,谁知道叫什么?(如不知老师说明:长、宽并板书)。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