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说课稿全册(实用21篇)

时间:2023-11-27 07:59:00 作者:紫衣梦

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基本工具,能够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成功案例,看看其他老师是如何编写教案模板的。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引出课题。

思考:

看了课题你知道是谁在呼风唤雨吗?

它又是怎样呼风唤雨的?

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意图:通过用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引出课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更方便理解。

1、出示本课生字新词,让学生自读,要求把课文及字词读通、读顺、读准。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让学生自主识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1、思考:

为什么课文开头就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句。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呼风唤雨”在文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指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谁来呼风唤雨?

(是我们人类)。

它靠什么呼风唤雨?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思考:“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发现:本来就存在的。

发明: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方法。

2、在古代,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

(古代的人类社会还比较原始,我们的祖先只能通过神话来寄托他们美好的愿望。)。

3、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变化起到了哪些作用?

4、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哪些发明是“千里眼”?哪些发明是“顺风耳”?

千里眼:望远镜、监控器、雷达。

顺风耳:手机、收音机、电话。

腾云驾雾:飞机、火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话是唐朝诗人岑参的诗句,文中用这句话来形容20世纪的成就,能够让我们更加形象地了解到20世纪取得成就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变化之大。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向学生交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一环节是影响目标达成度的关键,我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准备分三步进行教学。

教师打开幻灯,出示自学提纲:

1.划出最能表现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句子,并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达丽玛的神态如何?她当时怎么想?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想想完成自学,再用议议的方式进行检测交流。疑是思维的开始,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而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经历教师从扶一放、学生从仿——创的过程,教师出示问题,示范质疑,让学生有路可循,为第二步的学习质疑作好铺垫。

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了解乌汉娜老师是如何给达丽补课的,接着让学生模仿第一段的自学问题,给自己、同学们提出问题,师生经过筛选补充,教师用幻灯出示自学提示:

1.“用——”划出最能表现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句子。并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达丽玛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学生带着问题继续用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的学法自学第二大段。最后师生交流。

在交流问题2时,插进有感情朗读训练。“达丽玛望着老师严肃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能让心跑向大草原了。”这个句子是值得深究的一个句子;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我分四步进行。一读句子想:这句话围绕哪个词来写;二读,这句子围绕“发誓”写了什么内容?三读,这句子表达了达丽玛怎样的情感。通过读读、想想、议议让学生懂得达丽玛之所以决心要专心致志地听课是乌汉娜的行为、精神感动了她,在这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声音读出来,即四读。

达丽玛是怎么做呢?这个问题文章没有正面叙述,而是通过乌汉娜老师和达丽玛之间的对话表现出来的。教学时.她俩的对话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指名分角色朗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及时矫正;优生示范读;自由读;检测性指名分角色读,在有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让学生懂得乌汉娜为了达丽玛的进步激动不已,她觉得自己伪努力有了收效,从而感受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真诚的爱,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其中的作用。

这一环节是“扶”的过程,让学生模仿质疑,质疑后师生讨论、筛选、补充问题,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有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悟出学法。

1.分小小组自学第三大段。自学后质疑;释疑。(简单的问题小组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学后向老师质疑。)学生自学时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适时加以点拨,提醒学生抓住可疑标点,不理解句子,结合课题,文中内容加以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释疑。

重点解决第三段中“……”的作用和课文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文中的“……”表示达丽玛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语意未尽。为了让学生理解其含义,我先创设情境,打开幻灯,指着“达丽玛”叙述:假如这就是你,旁边是你的老师。有那么一天,你落下了课,放学后老师为你补课。补充课,天色已晚,老师不放心就护送你回家。天下着毛毛细雨,老师解开衣襟把你搂在怀里,虽然是春寒料峭,可是你却感到—阵阵温暖。到了家,老师浑身湿透了。你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望着老师的背影渐渐远去,你此时此刻是怎么想的呢?学生练笔,写后讲评。学生学习了一、二段后,对老师的优秀品质有了较深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练笔,这是读的延续、深化、升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引起共鸣,为最终突破难点,作好情感的准备。

教师因势利导组织讨论:春天的雨点指的是什么?草原上勃勃生机又象征着什么?最后教师小结:教师对学生的爱犹如春天的雨点。达丽玛在爱的浇灌下,像草原上的春草一般,萌发出勃勃生机,天天向上,茁壮成长。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从知识方面、学法、情感方面读读自己的收获以及不解之处,其目的是强化目标达成度,提高课堂效率。

作业是根据第2课时的第1、2两个目标而设计的,旨在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荷兰一向以“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散文,全文围绕“牧场之国的荷兰”来写: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荷兰田园那诗情画意的美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3.学习第2自然段,凭借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4.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对荷兰的国花郁金香进行扩写练习。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对荷兰的郁金香进行扩写练习。

在《泉城》、《九寨沟》两篇课文教学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味。教师的责任重在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激励学生读好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几个鲜明、生动的画面描写了荷兰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分析,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找到自己感受比较生刻、比较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通过交流加深印象,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师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知道整体感知,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对荷兰的国花郁金香进行扩写练习。进行拓展性训练,促进学生积累内化课文语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一)揭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谈话引出课题,让学生谈谈看到“田园”,看到“诗情”分别想到了什么。利用已经学习的课文《泉城》进行比较,理解“田园诗情”的意思。

2.指导学生明确,在本课中“田园”就是指荷兰的牧场,然后来谈谈对荷兰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难读的词句或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两遍。

2.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指名学生认读,及时纠正读音,然后齐读词语,为课文阅读打好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在词典的帮助下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所以,读准词语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来谈谈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先让学生练习朗读,然后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采用“××××图”的形式来高度概括课文内容。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下列句子的写作方法:

(1)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

(2)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3)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五)拓展延伸,培养写作兴趣。

2.就以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为开头,大胆展开想象。可以从花的数量、颜色、姿态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可以模仿文中描写奶牛的方法。

草原奶牛、郁金香

低地骏马家畜

水、花、牧场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傍晚挤奶

夜晚平静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要讲的课文是四年级语文手抄《电脑住宅》。

《电脑住宅》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是本册最后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这篇课文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一共八个自然段,首尾两个自然段都是概括说明,二至七自然段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具体介绍电脑住宅的各种设施及其使用功能等,全文条理清晰,叙述有序,结构合理。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读多思,教师不宜讲解过多,所以用一课时的时间学习。

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他们热家科学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全文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的。第1自然段先总体说明了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第2至7自然段从住宅的周边设施、进入住宅的程序,以及会客室的布置、厨房意志力、卧室"休息系统"的使用、浴室的装置等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了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本部分为重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的特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带拼音的6个二类生字。

(2)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科学产生兴趣,并乐于探索科学知识。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4)发挥想象,设计一栋自己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教学重点: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一栋理想的电脑住宅。

(1)图文结合,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2)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段落结构,有条不紊地进行教与学,做到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

(3)针对略读课文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注意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运用“读读、想想、看看、画画”等方法学习。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理解、想象、实践等能力。

2、在你的想像中,未来世界里的住宅是什么样的?(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或“高级”的住宅就是智能型的住宅,即电脑住宅。)板书课题。

3、其实这种智能型的住宅,已经问世了。世界上第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由一位日本人设计,座落在日本东京市中心。这样的引入简单,直接,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分层次提出目标,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也不同,所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交流这所住宅留下的印象,如果让你给这个题目加上一个修饰词,你会加什么呢?(神奇、高级、舒适、方便)。

2、认真读,边读边划,弄清1)这所住宅有哪些设施?2)这些设施怎样工作?

3)这些设施有什么功能?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找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对电脑住宅就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了。

3、点拨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4、教给学生学习段落的方法,以便于下面环节中的自主学习,所以先以大门外的风向标为例,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研究一下,它是怎样工作的?有什么功能?谁来交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小组共同合作,选择这些设施中的一种完成表格的填写。选好发言人,进行全班交流。小组其它同学可以进行补充。通过填一填,体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小设计师们,可以对原来的这所住宅中的某个设施进行加工,也可以对资料中没有写出的其它地方进行设计。资料中已有的,就不必重复。

四人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以电脑住宅小主人的身份,介绍小组设计的电脑住宅。一个小组交流时,其它小组都是评委,看哪个小组的设计的住宅最神奇,最方便。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原则,激励学生重新组织语言,实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协调发展,使优生大显身手,让差生在优生的带动下也调动起学习和表达的积极性。

是什么给予这座住宅这样神奇的功能?——电脑。

课后,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以“我设计的电脑————”(教室、商场、学校、医院……),为主题来进行设计,设计方式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把自己的设计写出来。这道延伸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用结合的教学思想。既教给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爱科学的情感,实现听、读、说、写的互动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学生学习的思路及课文重点部分的内容,边分析课文边点击板书电脑住宅的设施、工作、功能的重点词句,边让学生概括,这样板书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课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我觉得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条理清楚,有针对性。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井底之蛙》这篇课文讲了一只生活在浅井里的青蛙觉得自己很快乐,在听了生活在东海里的鳖述说大海的辽阔后,感觉自己很渺小。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重点,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疲倦、邀请、瞠目结舌、渺小”等词语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井底之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加强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悟文章的寓意:什么样的快乐是大快乐?

文章通过浅井之蛙与东海之鳖的对比,来表现青蛙的可笑、可悲、目光短浅,这是课文的重点,课上以质疑为主线,采用多种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寓意,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自读自悟并质疑。

二、运用朗读的多种训练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体会感情。

(1)首先教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第一段,要求学生找出具体表现青蛙快乐的句子,指导学生把朗读的语气和青蛙的心情(快乐、骄傲)联系起来读。

(3)要求学生找出动词,体会“躲、托住下巴”的好处。指导学生重读关键词,同时指出“安然休息、绵软舒适”要轻读,训练学生朗读时有轻有重,进一步体会青蛙的快乐与骄傲。

三、学习第二段,体会东海之大。

(1)指名让学生读鳖的话,质疑:为什么鳖的一番话,让青蛙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读懂鳖的话,思考这个问题。

(2)通过鳖的话,我们知道了千里之遥,已经是很大了,可是海的大不能用它来形容;千仞之高,已经很高了,海却比这还要深。大海真的好大啊!

(3)师提问:这么大的海,你能用一个词来描述大海的辽阔吗?

四、创设情境,学习古文的朗读方法。

(1)利用配乐师范读古文,让学生体会其韵味。学习朗读古文的方法:要注意停顿,抑扬顿挫地读。

(2)指名让学生读,作出评价。

五、拓展性延伸,体会寓意。

(1)师总结:庄子写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不能像青蛙一样做一只井底之蛙目光短浅,安于现状。

(2)今天海鳖又带着青蛙走出了井口,青蛙看见了什么?想一想,回去写一篇想象作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是以爱科学为主题的,前两篇是让学生体会对待科学的态度,后两篇是让学生懂得对待科学的方法,《维生素c的故事》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则富有情趣、生动感人的科普故事,文章不仅向读者介绍了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给人以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以生动的情节让人感触颇深。

为渗透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制定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说出哥伦布情感发生的变化和原因;能运用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了解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朗读中感受体验哥伦布的心情,朗读交流中积累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朗读中理解奇迹,知道维生素c发现的经过。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文领悟到对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为了实现以上三维目标,使学生学有收获,我依据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认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地思考与研究。

课堂中实施目标时,我力求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让学生先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也就是vc的发现经过。学生通过回忆再次明确文章的脉络。

第二板块:认识“怪病”

让学生在阅读第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怪病,引导学生说出怪病的得病原因,症状等方面的内容。体会“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可怕。在此基础上教师话锋一转说:怪病虽然可怕,但它阻挡不了航海家远航探险的脚步,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哥伦布,跟随他一起去经历一次危险而难忘的奇迹之旅。这段进入新授的导语,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第三板块:体会心情

这一板块是学习课文3-6自然段,我采用读中感悟来达到体会人物心情、理解奇迹的目标。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找出描写哥伦布心情变化的有关词句,接着引导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说哥伦布的心情变化。然后细读每一小节,读后交流哥伦布心情变化的原因,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的段落语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遇到怪病时哥伦布既忧心忡忡,进退两难,又茫然无助的复杂心情;体会到哥伦布听了船员的请求后心中既感动,又自可奈何别无良策;体会到胜利返航时哥伦布伤心欲绝,悲痛欲绝的沉重心情;体会到奇迹出现时哥伦布惊讶万分又欣喜若狂的激动心情。

第四板块:感悟道理

这一板块也是以读为主,读远航结束时哥伦布的想法和做法,谈体会。让学生体会到哥伦布急于揭开秘密的迫切心情,结合几句名人名言,从中懂得生活中碰到奇怪的事情要善于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往往就是新的发现开始。人们就是对哥伦布提出的这个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终于揭开了野果子中的秘密。这一部分我只是简单处理,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从研究成果中你了解了维生素c的哪些知识。

第五板块:作业和课外拓展

设计了三项作业,第一项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复述课文,二、三两项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17 维生素c的故事 发现

十分沉重

噙着眼泪 思考

越来越沉重

又惊又喜

一……就…… 研究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本文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静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从在花园里流畅地走,极其准确地伸向沾有露珠的月季花,拢住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起头张望。一条是作者的感受,从惊叹,到感动,再到对人生发出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缤纷世界。

1、在品读中积累好词好句,通过品读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能有感情地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受盲女孩对生活的热爱,体会盲女孩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

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在开课前让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盲人的体验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盲童安静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可叹之处。2、我采取抓住重点词句和联系上下文等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安静热爱春天的心灵;接着是探究体悟,触摸春天。我让学生运用刚才指导的读书方法对含义深刻的句段自主探究体悟,感受安静是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进一步激发情感,受到启迪;最后是升华情感,珍惜春天。我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安静理解中心句,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或感悟。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表达,从安静到自己,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

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品读重点词句时,有意识地借用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让学生猜想安静的心中有什么事物,什么颜色,不仅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深化点缀了“多姿多彩”,为引出作者发出的感慨,揭示的道理渲染升华。2、课外拓展:课前叫学生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或对生活生命有关的名人名言。课内外的结合,再次深化了作者揭示的人生真谛。3、小练笔——课堂感言,培养学生动笔的能力,读写相结合,在写的过程中对作者揭示的道理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看着同学们一双双闪亮的眼睛,听着他们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慨我真的很激动,同学们已经被盲童安静的神奇灵性,缤纷的内心世界打动了。是呀!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不可思议”层层推进,学生感受着盲童安静的心灵,那种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追求,从挖掘一个个重点词,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真正感受到了来自学生心灵的震撼。当同学们闭着眼睛,在音乐的伴奏下,那一个悄然合拢……那一种惊讶……。我动情地读着,学生入情入境,已悄然走进了安静的心里,安静的心中此刻有什么?有花、有蝴蝶、有草、有阳光、有小伙伴……这就是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在一次次的点拨中,我周身的热血也随之沸腾,也情不自禁地跟同学们读着“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另外课外资料的补充不仅充实了课堂内容,又是从课文走向生活的一个阶梯,学生补充着自己收集的资料(有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及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这一次,我和同学们又再次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整堂课回旋着的是:我们对生命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不管是文章中的安静和作者,还是我、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被这人生的真谛所震撼着。

这么一篇感人又发人生省的文章,可惜的是我的过渡语不够流畅,这浓浓的情感因我的几个疙瘩和突然的停顿而大打折扣。

通过这次上课,我一定会扬长避短,迎接下一次的教研课,上出自己的风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春联》这篇文章介绍了春联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春联“对仗及音律美”的特点,为了使学生通过学文懂得诵读春联,既是学习又是享受,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 贴春联,激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何开头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根据本课实际,我在开头就创造了一个节日的氛围,一曲热闹的《拜新年》伴着爆竹声声,迎面是一幅大红春联和一个倒帖的福字,同学们马上被带到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气氛中。当大家大声念着黑板上的春联时,学习春联的欲望也大大增加了,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之中。

二、 读春联,重积累 苏教版语文注重积累,厚积累尚能博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 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课文中介绍了四大类春联内容,为了使学生既爱读爱学,又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积累内化。我首先知道学习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先感知描写的内容,再让学生体会从哪里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这样学生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词“芳草绿”、“杏花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同时有加深了对春联描写的内容的印象。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我组织学生自学其余4幅春联,自读自悟,了解内容,感受春联描写的意境。学生兴趣浓,效率高,学习效果好。接着我开展一个春联展示会的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春联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并读给大家听,告诉大家这幅春联所描写的内容,可以从哪些词上看出来。因为能站在前面亲自的春联,学生积极性很高。展示的春联内容丰富,各不相同,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既是在展示自己的春联,同时也在积累别人的春联。从教学过程来看,由导到放,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极富实效。

三、 品春联,拓视野 作为小品文,就应该让学生有所得。基于这一点,我把了解春联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作为另一个教学重点。教学上不老生常谈,仍然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特点,在读中体会特点,读出感受,读出语感来。精选名联是教学上的关键。如了解“对仗”,我选了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说明。音节上的停顿,自然把对仗的词语划分开来,学生一读就感知了对仗的特点。再如要了解 春联音律美,我精选浙江海宁观潮亭一幅名联——“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朝潮落,朝朝落,朝潮朝落”——来说明。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不仅有理解后的高兴,更有了解这些名联背后故事的愉悦。为他们提供了阅读的必要知识,开拓了他们今后阅读的空间,为学生真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打下了兴趣的基础。

(一)导入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大家一定要仔细听,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能经常听见它。

放录音(恭喜恭喜)2、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2(春节)春节里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大门上还会张贴大红…… 齐读(春联)

5、下面请一、二组看上面一副春联,三、四组看下面一副春联同桌进行讨论。 出示幻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6、引读:我们测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是……出示:“我们测览……百花园中”

7、分组朗读。边读边想:这一段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指名回答,适当点拨。

3、看春联第二个特点前老师先读一下这几副春联,你们听听老师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4、这就是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黑板出示: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齐读

5、谁能任选一副春联读出它这个特点。个别、集体

6、读了这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春联,使我们感到了一种声律美。 板书:声律美

(四)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五)小结(六)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的五副春联。当地摘抄下来。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在说教材中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材分析。

《赏花》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内容丰富。在全书中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友情的可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所带来的快乐,学生可通过学习,从而增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中《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新年礼物》讲述的是亲人之间的爱。《古井》讲述的是乡村中,邻里之间的关爱。而《赏花》和《炊烟》这两篇课文讲述的是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关爱。

《赏花》它截取了一群盲人游客在孤独与寂寞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时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而且看到了盛开的油菜花,飞舞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这一小片段。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文章题目为“赏花”但非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和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本文文字浅显,学生能够读懂,但是它表达的情感有时很含蓄的,学生不容易去体会。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外界事物具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同时在这一时期他们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长及,能够胜任更复杂的学习任务,而且他们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在快速发展。但是他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还不能完全的了解,没有形成明确的是非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向正义、有道德的一面引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正确认识本课“履,厢,售,票,氛,岔,夕,限,弥”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索,票,盲,夕,郊,岔,梅,亭,驾,旷,夕,限”12个生字。b.能逐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通过学习课文,抓住文章脉络,以达到提高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对文中词意的理解和朗读、默读、复述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真情。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文中盲人们能够复述课文。难点:理解车内气氛变化的原因,感受课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温暖与亲情。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景法。

学法:品读法,合作交流法。

本篇课文的难点就是让学生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学生难以感受到的情况。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与创设情境法,对于学生们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文章当中盲人们的心理变化过程,我讲主要采用讲述法,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学习第十三自然段中,我将采用创设想象的情景法,让学生们想象,盲人除了“看到”了梅林、小河、百灵鸟还可能看到了什么。

教学活动是交与学的双边互相促进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主要采用以下的学法:合作交流,在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上我会让同学结成小组,采用合作与交流的方法。如:“车厢中除了弥漫着花香,还有什么?”这个问题在四年级的学生看来是比较抽象的,原文中没有明显的固定的答案,这就需要多位同学共同探讨,一起合作才能得出答案。品读法,本文的语言比较质朴,有人物的对话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者之间流露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但这些不是能很容易地感受到的,必须学生去细细品读才能得出的。如:本文中的第四自然段“秀子想: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沉闷的气氛呢?有主意了!他决定为盲人门当一会特别的向导。”这描写的是秀子的心理活动,同学们只有细细品读才能感受到秀子要帮助盲人们的决心,才能感受到秀子的善良和爱心。

1.游戏导入。引出新课。

针对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我将以一个小游戏的环节来导入我的新课。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一起来玩“画鼻子”的小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把参与的没有参与的学生都吸引进来,这样能够让老师更好地掌握整个课堂,这个游戏能让学生知道平常很容易办到的一件事,在没有眼睛的辅助下我们很难办到,但是这个游戏因为它的气氛太活跃,若掌握不好将会于整个课堂的气氛形成偏差,所以在学生做完这个游戏之后,我会让他们闭着眼睛走回自己的座位,然后让其他同学听一下他们闭着眼睛走回座位的感受。这样在学生得到另一个信息,在眼睛看不见的情况下,人们会紧张,无助与害怕。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篇课文秀子为什么要帮助盲人乘客,和盲人们情绪变化的原因,为学好本课作铺垫。

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我会范读第一遍的课文,这样学生会把自己不会的生字标上拼音。在老师范读之后,让学生自己去读,读的过程中标上自然段。但这样仍不能解决全部的生字词,接着我会出示课件,展示出本文需要学生会读会写的生字和需要理解的词语。

a.在学习会读的生字时,我会采取老师正确领读,学生齐读,指名读的方式。b.在学习会写的生字时,我会采取比较生字的学习方法,如本文中的“夕”字与“多”字的比较,“郊”与“效”的比较。采取这样的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又处理了易于它容易混淆的生字。

c.在学习词语时,在学生理解之后再用来造句,学会灵活运用。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解决生字词之后,学生读课文就不再困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即概括课文大意。在这里不是让同学们复述课文,而是能够知道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这篇文章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中得到了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帮助,从而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只有在学生们整体感知之后才能更好的跟着老师细细品读课文。

在了解大意之后,老师需要检查学生的读课文情况,根据这篇课文对话较多,我会采取分角色的朗读方法。这样老师能知道学生哪一个生字哪一个词读不准,加以指导。分角色朗读,不是让学生通篇的把课文念出来,而是让学生成为这个角色,人物具备的情感他也得有,如“秀子兴奋地说:‘是啊。现在没到结梅子的时候,还只开着花哩’”这里学生需要读出秀子的兴奋。这样,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融入这个角色,更能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与感情。

4.品读课文,感受真情。

在这个环节是我讲课的重点环节,让学生品读课文,老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如第一段中,“秀子吃了一惊”,秀子为什么会吃了一惊?第二、三自然段中“车厢内,充满了难以名状的沉默”“车厢内任然沉默着”乘客们为什么会沉默?思考盲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从秀子的心理活动、语言、神情当中得出秀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乘客在秀子的帮助下又有什么反应?最后一段“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除了花香,还弥漫着什么,这些都是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才能得到答案的。也只有去细细品读之后才能感受到这篇课文当中流露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温暖与真情。

5.复述课文,深化理解。

在品读课文之后我会让学生按照出示的词语,抓住本文的脉络来复述课文,比如让学生根据车厢里气氛的变化由沉默到欢腾到流泪的过程复述。因为只有在品读课文感悟真情之后,学生对课文才能有深入的理解,内心当中也有一定的情感积淀,现在让学生复述水到渠成,而且能够再次深化他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学生复述课文是不等同于看着课文读,他必须先考虑说什么,再考虑如何说,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这是一个记忆,理解,分析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6.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在复述课文之后,我会让学生逐步从文本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课上感受到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学以致用。

(1)积累文中生动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本文中有很多好的语句,如:“百灵鸟在滴哩哩地唱歌呢!”,“左边是一片金黄色的油菜地,一只只白蝴蝶在捉迷藏哩!”这些语句都很生动活泼。学生会很喜欢这些句子。司机在文中的一段话:“路边开满了紫罗兰花,美丽极了。我想,至少也得让大家闻闻花香吧,我就采了些来。”这句话质朴却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友爱与真情。让学生们把这些语句摘抄到自己的摘抄本上,帮助他们养成,看到好的词语,语句都积累起来的习惯,再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能够达到逐步提高他们写作水平和欣赏语文之美的水平。

(2)找一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故事读一读。

让学生们知道这样的爱这样的美,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当中,而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因而可以加强他们对于生活有更好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心有感动,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爱,从而能够让他们热爱生活。

(3)在生活中多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

在这里,是要让学生成为施爱的主体,在学习课文之后,学生会对书中人物秀子产生一种莫名的崇拜感与喜爱。这时让他们在生活中也像秀子一样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他们会很乐于接受,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到自己对于别人是很重要的,帮助他人是幸福的,慢慢地会形成他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在这里我会提醒一下我的学生,遇到不在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时,不能勇为,而是巧为,要寻求大人们的帮助。

7.板书设计。

本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明线,一是暗线。明线是秀子的活动,暗线就是盲人们的反应,两条线索互为交叉,既是盲人们的沉默让秀子有了做一回特别向导的决定,又是盲人们积极的反应,让秀子更加努力去帮助他们。这篇课文当中还有一个人物活动,就是司机,他在文章最后给盲人们捧来了鲜花,让人问问到了花香,整个车厢被花香弥漫。我运用这两条线索和最后司机的活动,设计了这堂课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不但直观,而且让学生能够整体掌握文章的脉络。

真司机:捧来鲜花情。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本课是一篇散文,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描绘出具有“牧场之国”称号的荷兰的美丽的田园风情。你看,碧绿的草原,黑白的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的夜,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全文仿佛是荷兰风光片的解说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篇课文通过几个鲜明、生动的画面描写了荷兰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课文描写的景美、语言美,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分析,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词语引路”为突破口,采用品读感悟,口语练说,再现情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品味、感悟课文,体会牧场的美景。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像,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

本篇课文虽然描述的是外国的异域风情,但是课文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和我们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接近的,成群的牛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这些都是我们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所以在这方面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荷兰王国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了解文章脉络,品味、感悟课文语言,体会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积累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荷兰美景的赞美与向往。品味、感悟课文语言,体会文中的美景和语言美,丰富积累学生的语言。

(一)有效地落实字词教学、整体感知。

本课本课是《田园诗情》的第一课时,一上课,我就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而没有先进行字词教学。其实在试教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把文中的生字、新词和课后四字词语分层出示,引导学生从字词的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如哪个字在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等等。我发现,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和查阅工具书等方法进行预习后,大部分字词都能理解、掌握,无须教师过多地引导,而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如何有效地落实字词教学呢?薛法根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中有几个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所以在字词教学方面,我没有对每个生字、新词逐个分析指导,因为通过预习,学生对字词已经有了一个认知、理解的过程。我们只要抓住学生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也可与以前学过的字词进行联系、比较,来加深对生字的理解,还复习了旧知。在教学课后四字词语时,我重点指导了“骠悍强壮”的“骠”,从这个字的音、形、意三方面进行学习。因为“骠”字容易误读为biao,这个词的意思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是形容马儿体魄强健,跑得快,所以借机强调是“马”字旁。然后用换偏旁的方法复习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强调不同的偏旁表示不同的意思。并把“骠悍强壮”的“骠”,和肥膘的“膘”作比较,突出读音的异同,使学生印象深刻。当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时,我对其他同学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边听朗读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进入文本。学习课后四字词语后,再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对荷兰的印象,这其实也是学生对文本的一个回归,一个整体感知。这个教学环节这既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同时也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文本语言创设了一个情境,尽最大努力落实课堂教学中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地引导学生品读文字。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如何引领学生品读文字,感受荷兰牧场的诗情画意呢?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以“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欣赏图片,从“极目远眺”感受到什么?然后想一想“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让你感受到什么?脚踩上去有什么感觉?再亲手摸一摸丝绒,感受到碧草的柔软舒适,最后让学生读出感觉。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读一读这些方法来引导学生感悟荷兰草原的大、绿、美和柔软舒适,最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荷兰牧场美丽如画的诗意。

草原上自由自在奔跑的情境。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沟渠、小溪,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小山丘、泥沼地,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充满了对草原、骏马的向往之情,完全进入了情境。最后想象自己就是这些奔腾在草原上的骏马!读出驰骋在草原上的豪情。以图激情,以读促悟,有效地引导学生品读文字。

(三)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

这篇文章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而“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是全文中的中心句,其中“牧场之国”则是作者重点描写的。所以教学时,我先出示文章的中心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荷兰牧场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学结束时再以“到了晚上,荷兰的牧场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呢?”引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最后回归总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起感受总分总结构的妙处,这就是这篇课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本堂课重点学习的是荷兰白天的牧场风光,也就是课文的2、3、4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一致,因此教学时具体分析指导第2自然段,从具体的词句中引导感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读出感情。然后学法迁移,学习3、4自然段,体现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对文本的解读除了要知道“写了什么”之外,还应了解“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如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把牛犊比作顽皮的孩子,突出了小牛的顽皮可爱;把老牛比作牛群的家长,写出了老牛的仪态端庄,这样写使文章更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因此,在学习描写奶牛不同姿态的语句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草原上的奶牛还会干什么呢?你能像作者一样用“有的奶牛,仿佛。”来说一两句话吗?学生掌握了构句方式和规律,说起来有章可依,就不觉得难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还落实到写,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的读写结合。

(一)“读”领风骚,“读”中生情。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在课堂上,当学生通过默读,自主学习,充分自读体会后,我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让他们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我顺势引导“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学生再读时已经有了些许进步。接着其他同学可以再补充自己的体会,再读,这样,学生们读得越来越好,而且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体会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这样,一节课就在美妙的朗读声中度过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感悟到了荷兰的田园美景。

(二)抓住关键词语悟情。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在教学中,老师如果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摒弃繁琐的分析,取得的教学效果相当好。因为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既简单,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本课时,当让学生读词语“剽悍强壮”时,刚开始孩子们不理解词语的意思,我就展示了一幅骏马奔驰的图片,接着我继续问:“你体会到了什么叫剽悍强壮?”学生说骏马有力、强壮等,然后我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这些体会读出来,他们一下子就读好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从读中感悟到了荷兰这个国家的美,连动物都生活得如此惬意,真好!

(三)课件费时,准备不足。

开始的课件播放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让学生感受体会荷兰的美丽、祥和、宁静,但是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不大,而且使第一课时的时间更加紧张,以至于到最后有部分环节在下课铃声响了以后才完成。板书时也出现了问题,“田园”写成了“田原”,这些都说明我在做课件和整个教学过程中还不够仔细,对教学设计还不是很熟悉,没有做到熟记在心。特别是过渡语和评价语言还比较欠缺,需要向大家学习。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该文是新课标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x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第一课时目标如下:

1、通过预习,自主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引导生随文章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课前布置生熟读课文,自学字词,圈点出疑难之处,同时写下读文后的感受

(一)开门见山,点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课文

1、导入:昨天请大家回去熟读课文,你们都读了吗?今天有没有信心在课堂上读好?接下来就请你们来展示风采了。

[此处激励士气]

2、学习1、2两段

(1)自告奋勇读1、2两段,请其他学生说这位同学的优点,并给他一些好建议。

(2)这两段话描写了什么场景?(可联系插图)

师生小结板书:瓜藤攀檐鲜花轮放雨后春笋(联系课文具体句子,读之,简之)

(3)闭目想象场景

2、学习3、4两段

(2)这段话又写了什么场景?

小结板书:鸡鸭觅食

[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总结经验,这也是一种自学能力的培养]

3、学习5、6两段

(1)请坐得最端正的xx同学来读5、6两段话,余生闭目想象画面。

(2)你看见了什么场景?

板书:惬意晚餐虫唱梦甜

4、回顾全文场景,齐读板书,找出场景相关时间

齐读末段,呼应全文

(三)质疑问难

生自由提问,师生讨论解决

相机指导一两个句子,通过读来体会乡村之美,感受作者自然而然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喜爱之情。

(四)再书感受

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美妙的句子,请你再把课文慢慢地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补充在昨天预习时写的感受后面。

(五)布置作业

1、词语抄写一遍

2、生字2遍

(此处以检查自学情况为目的)

1、整理课文,提出场景,或者解决疑难,通通围绕阅读展开,总体思路无误,具体实施后觉得还可多读,在朗读指导上多下点功夫,以读悟文,以读体情。

2、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低沉,是否平时的我过于生硬严厉?民主!幽默!

3、某些环节的全体参与度不足,问题设计应更有梯度,教学语言应更生动浅显,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人人分分秒秒有事可做。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平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习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绿叶的梦》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家用诗意的题目、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全文紧紧围绕“绿叶”来写,通过孩子们的绿叶之旅,为我们展现了孩子们自由、疯狂、快乐、探险的童年生活,读来令人向往。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与绿叶有关。完全具有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绿叶随处可见,但现在的孩子往往不去关注,更没有书中所描写的那种生活经历,所以,这篇虽然写的是儿童生活,但距离现在的儿童生活、尤其城里儿童生活相距甚远。但是本文语言生动形象,通篇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这种快乐,孩子是能够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感受的到的。

依据《课程标准》和文本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启蒙、标本、洋溢”等词语的意思。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整体把握的主要内容,抓住描写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和绿叶快乐嬉戏的场面展开想象,体会绿叶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和作家所要传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乐于像作家一样热爱生活,关爱自然。

4.了解顿号、省略号的用法。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第五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

1、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帮助理解,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2、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依据年段教学重点和文本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整体把握的主要内容。

2、体会绿叶带给孩子的独特感受。

学生能够根据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初步感受孩子的快乐,但是在头脑中建立画面却有些难,依据学生学情,教学难点是:

通过点拨,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画面,从而确实感受到快乐并能读出来。

以读为主,读悟结合、读想结合

边读文边想象画面感受快乐

抓重点词语感悟快乐

绘声绘色读出快乐

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绿叶。

一、从玩具谈起,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少玩具,这些玩具一般都是花钱买的,它们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当代女作家葛翠琳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童年是贫困的,“没有穿过一件合身的衣服,没有见过一种从商店里买的玩具”,但是童年又是快乐的,大自然里的许多事物,都是她们的好玩具,尤其是绿叶,更是她的好玩具,更令她着迷。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作家的童年,感受那缤纷的《绿叶的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内两人一组,合作读文。要求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到读错的地方立即指正,并帮助他多读几遍,达到通顺。

2、小组赛读:每组指定一名同学参加赛读比赛。依据读书情况对小组进行评价。

3、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并强调“秆”与“杆”的区别,“戒”字里面的部首,“垂”字的笔顺笔画。

4、谈感受: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5、理清的内容:这篇每段都与绿叶有关,那么,围绕绿叶,都写了什么?

三、品悟课文,感受快乐

1、学习第一段,引出问题

“一双小手创造了多少可爱的玩具!”中感叹号表达了什么?你能读出来吗?

2、带着问题,品悟3-6段。

出示问题:

为什么绿叶使作者最着迷,请同学们默读3-6段,抓住喜欢的句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悟,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必须给学生独自钻研文本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静下心来走进文本。

通过默读课文,学生会知道,原来,孩子们在采集绿叶的过程中,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疯狂的、快乐的、冒险刺激的,充实的、而且还能收获许多知识,这些都是其它玩具没有的,难怪作者会说:“最着迷的还是绿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因此,在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同时,对于学生感悟不透彻的语句也要适当点拨。在交流中,重点点拨以下内容:

a、星期天,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子。爬大树,钻丛林,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

b、篮子里装满了各种绿叶,嬉笑、打闹,把元宝树叶穿成项链,用金黄色的菟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在旷野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组成我们生活的乐章。

这是孩子们在用绿叶、野花打扮自己。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表现出相应的情景,再想象省略号表示的内容,最后想象画面并读出来。

c、我们每人都想找到一种新奇少见的叶子,因此少不了争强和探险。我们常常有意外的发现,但也少不了刺伤手脚。毛栗子、酸枣树的尖刺儿几乎在每人身上都留下过伤痕。

这段话,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探险的那种刺激感受,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会:你探过险吗?能说说你探险的感受吗?文中的孩子也是一样,乐于探险,探险给他们带来了刺激,同时,也富有乐趣,那偶尔发现的一枚鸟蛋,会让孩子们的嘴咧得老高,发现的新奇的叶子会让孩子们在同伴面前尽情炫耀,这都是绿叶带来的。

d、秋天,树叶在风中飘落,像一群群蝴蝶飞向我们。我们背着筐,扛着筢,奔跑着,欢呼着,搂树叶,堆成垛,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坐下来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

这种情景最热闹了,飞舞的落叶、习习的秋风、欢快的孩子,这是大自然中最富生机的一幅画,最适合读。

理解读:找出动词,背、扛、奔跑、欢呼、搂、积、躺、打滚、翻跟头,感受到孩子的畅快、疯狂,读出自己的感受。

边做动作边想象画面读,读出当时的.情景。

配乐读: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配以教师的恰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入境。

这段话除了感受孩子采集的树叶多、收获颇丰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顿号的用法。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学生采集了不少绿叶,在学生知道顿号的用法后,让学生续写:

我们采集了许多绿叶,( )形的、( )状的、( )形的、( )状… …

既延伸了课文内容,又学会了应用顿号以及作者交换使用同义词“状”“形”的语言技巧。

3、谈感受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对绿叶最着迷了吗?学完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四、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的题目是《绿叶的梦》,那么,绿叶的梦是什么样的梦呢?

绿叶的梦是快乐的梦,

因为

绿叶的梦是

因为

这样的读写结合,是理解的外在显现,既深化了主题,又照应了题目。

五、推荐书籍

《最丑的美男儿》

《翻跟头的小木偶》

六、作业

背诵课文三、五自然段;积累书中喜欢的词语、句子。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写了我在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又像又活。文章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叙议结合,情节生动感人。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可分四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到西湖的玉泉观鱼;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后院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部分(第五至八自然段)讲我看青年画金鱼;第四部分(第九至十四自然段)讲我对青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他是聋哑人,每个星期都来看鱼、画鱼。

本文安排在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对这一单元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本组训练的重点:在阅读中,能边读边提出问题,边阅读思考、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注意情感体验,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大胆提出新见解,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如何做事。为后面学习《全神贯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作些铺垫。

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是: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和聋哑青年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具体表现。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同步进行,让掌握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习作方法。并且学习作者的习作方法。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训练和朗读感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线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并将学法渗透到教学中去。

1、出示挂图,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反复朗读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难点和特点予以理解,以课后作业1、2、3题展开探索、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和作者的习作顺序。

1、以课后作业青年的举止特别在什么地方?展开讨论。

2、抓住重点理解青年的勤奋、专注的精神。学习自读讨论,小组进行交流。

3、师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展开汇报讨论。

(三)美读课文

这个阶段,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达到学生的情文统一,进一步地深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掌握这种工具的关键还在于运用,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目的。通过对文章的重点词句的品析,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比较下面句子的异同,说说句子的意思表达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

(1)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通过对句子的训练,体会重点词语呆呆、静静的含义,体会青年看鱼的专注、投入。

2、细读课文第7自然段,填空,并说出填词的理由。

青年画鱼画得真(逼真、栩栩如生)啊!

通过这些试题的练习,考察学生对第7自然段的理解。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鱼游到了我心里,鱼游到了纸上。

通过对关联词的选用,辅导学生对课文难点的学习,从而让学生理解因为把鱼形记得牢,所以能把鱼画得活。同时让学生知道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材料,才把文章写得如此生动。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板书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学习人物的品质,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结构,从而帮学生理清作者的习作顺序。

板书:

32 鱼游到了纸上

玉泉观鱼 老是呆呆地

一丝不苟

举止特别 忘记吃饭、回家 忘我境界

(勤奋、专注)

游到心里 游到纸上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2、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下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以及教法学法进行具体阐述。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能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课件播放20世纪出现了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们说一说,从而引出这些是20世纪出现的,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生读题。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一环节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要求把预习中勾画的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我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读一读,及时纠正读错的音,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该注意?如:哲翘舌音,程、耕、控是后鼻音要读到位等,接着让学生开火车读、赛读、齐读巩固字音。

3、让学生交流汇报识字方法及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4、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字。因为,中年级课标指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幻”这个字,指出这个字要和“幼”比较注意写正确,教师边说边范写,需要注意的笔画用红粉笔写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提醒学生养成正确写字姿势,把字写工整、清楚,教师巡视指导。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中年级课标中提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步加重默读训练。因此,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每个同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只要进行有效点拨即可,对他们个性化的回答都要给予肯定。对于回答精彩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们才会增强自信心。学生们通过默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引导他们找出课文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教师范读第1--4自然段,范读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激起学习课文的欲望。

2、读一读,想一想。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并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记号。

3、议一议。学生读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4、根据学生的汇报,我用课件出示重点问题: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

生:20世纪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怎样的变化?

(1)让学生默读3、4自然段想一想在小组内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谈感受,教师做引导。

如: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如: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如::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如: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小结后,让学生展示课前布置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齐读第三自然段前四句话。

(3)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引用文中的一句诗来形容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忽如”说明速度很快。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出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指导齐读要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4)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我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二者的区别后就暂且放下,到第四段时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找出哪些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奥秘是发现;电视,电话,因特网火车等是发明。这样学生通过说说、读读、找找,主动参与学习,真切、轻松地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5、用赞美自豪的语气再读课文,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交流,在读中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同时,也请你准备好需要交流的资料,下节课,欢迎你展示。

这样的疑问,用“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幻想现实。

千里眼视频。

顺风耳电话、手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飞机。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在本课教学中,我确立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抓住文本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体会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懂得去年的树的丰富内涵。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第一基于文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最大的特点是想象,经过补白文本的想象空间,体会小鸟的心理活动,更好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第二是基于学生。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对话体会小鸟与大树的深厚情谊,在直接阅读中比较容易获得,但课文的主旨,懂得去年的树的丰富内涵,学生难以直接获得,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与引导。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从已知的基础走向未知的获得。

基于这两个目标的确定,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文章的故事性很强,从创设情境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朝夕相处导入,之后以问题链的方式引领学生的思维,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问题一:第二年春天,小鸟寻找树的过程中,与谁进行了几次对话?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基本的了解。)。

问题二:小鸟在与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对话中,分别有怎样的心境?

(引领学生体验小鸟的心境,品悟深厚的感情,为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做好铺垫。)。

问题三:为什么小鸟盯着灯火看了两次?并且单独成段呢?

(两次“看”意味深长,经过想象,加深对这份情谊的深刻体会。)。

问题四:为什么要以《去年的树》为题呢?

(去年的树如果在小鸟的心中成了一个影子,那么在我们读者的心中,她俨然成为信守承诺、珍爱友谊的象征,也引领着我们去倾听这棵树的声音。经过对课题思考,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故事的丰富内涵。教师层层追问与引导,引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取的对话,层层递进的思考,让情感得以升华。)。

以上四个问题呈现思维的递进关系,前面三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向最终一个问题——把握课文的主旨。

基于以上的问题链设计,我经过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把单纯的文本解读转化为引领学生的语文获得:

1.朗读法。

学生体会小鸟寻找过程中不一样的心境之后,带着头饰分主角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品悟文章的情感。

2.情境创设法。

在情境创设中引领师生、生生的对读与对话,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3.想象法。

去年的树虽然变成了火柴,点燃着灯火,可是小鸟儿仍然坚持不懈地寻找树,在给灯火唱歌的前后,她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两次“看”,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比较想象两次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本事。

4.小组合作探究法。

我将以问题引路,在体会文章主旨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交流展学。引领学生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思考、感悟文本内涵,让生命与价值感熠熠生辉!

我认为板书是一堂课的眼睛和灵魂,应当简单而富有启发,我的设计如上,期望这个板书还能点亮孩子们的智慧!(用简笔画呈现)。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资料,多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做为小学语文老师,我深知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而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经典诗文,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当然了开展经典诵读,更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读诗,因为古诗教学就是“三分悟,七分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入境入情,“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1、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堂初始,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直接深入到学生内心,揭开朋友间的不忍离别之情。

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学习古诗的情境中,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导法。“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古人送别三部曲,既折柳、饮酒和唱诗。抓住“柳”字,让学生感受渭城柳色的样子,来表达心中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接着围绕千古名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中的饮不完的酒来表达两人的深厚友情。最后进行配乐朗读《阳关三叠》,进而师生同唱《阳关三叠》一曲。

3、引背。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诗、感悟、配乐朗读、想象等形式,再加上学生也掌握了一些读诗方法,平长仄短的规律,在一遍遍的诵读声中,在一次次的体验之际,不断诵读进而达到课堂上背会这首诗。

4、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教师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短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一课。课文选编了冰心《繁星》中的三首短诗,诗歌意境优美,意蕴深长,分别表达了怀念童年、热爱大海、歌颂母亲的主题,表现了冰心对童真、母爱、自然的歌颂。

1.认识“漫、涛”这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能联系自身感受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是教学的重点,能联系自身感受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运用感性思维想象画面,体会文意,探究情感。多调动学生谈自己的亲身体会,用跟作者对话的心态来学习课文。

(一)情境导入

以星空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引入,将学生带入“繁星”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诗歌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繁星》(七一)

1.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2.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3.理解“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1)学生反复诵读,交流感受。

(2)想象画面,入境感受: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从这几句你体会到什么?(童年的美好、宁静;家的温馨;母亲的温柔、慈爱……)

4.结合“永不漫灭的回忆”,体会诗人情感。

5.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四)学习《繁星》(一三一)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明确写法,体会感情。

理解: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1)反复朗读,自主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

(2)理解写法,体会感情。

学生对比朗读反问与陈述句,体会感情。(反问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

结合实际体会星与光,花与香的关系(自然而生、不可分割),体会诗人对大海的感情。(自然而生的热爱)

(3)领会诗歌类比的写法。

3.感情朗读、背诵。

(五)学习《繁星》(一五九)

1.课件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展示读。

2.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出示诗句: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漫天风雨下,小鸟害怕地躲在巢里,鸟妈妈张开翅膀,紧紧地护住小鸟。)

由鸟儿躲到巢里,你能联想到什么?(家的温暖、安全)

(2)出示: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扑进妈妈的怀里)

联系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关于躲到妈妈怀里的经历。体会母亲的慈爱、温暖,母爱的伟大。

(3)诗中有两个“风雨”,这两个风雨一样吗?(不一样。第一个“风雨”即自然界的风雨,第二个“风雨”是指烦恼、痛苦、忧愁等。)

(4)体会感情,感悟对母爱的歌颂。

3.感情朗读、背诵。

(六)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课下阅读、收集现代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点拨方法与要求,出示示例,帮助学生课下活动的展开。

(七)课文小结

课文选编三首短诗,分别从童真、自然、母爱三方面表现了冰心“爱的哲学”,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童真、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能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本次板书直观展现了三首短诗的主题,从而突出诗歌的核心思想。这样一目了然,方便学生记笔记和掌握所学。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今天,感谢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牵线搭桥,让我们相聚在这里,我代表全体教职员工真诚地欢迎各位老师,你们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生机,为师生增添了一份幸福。感谢领导给予我们锻炼的机会,为我们搭建沟通对话的平台,感谢老师们的认真倾听。下面我就对这堂课的设计意图与大家交流。

当初选择《万年牢》出于三点考虑。一是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在这样公开的场合上略读课文,我需要尝试。二是因为网上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一些教学设计也都是非常简单的,而我需要的是更具有原创性的教学。三是因为在阅读教材时发现课文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三个“万年牢”做,而我的想法是让我的课堂朴实一点,简单一点。在研究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

1、课前让孩子们听歌曲《冰糖葫芦》的mtv,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感,继而产生一种好感。然后围绕冰糖葫芦歌曲和图片进行谈话,从而进入课文。第一次试讲,光让孩子听歌曲,然后以一幅诱人的冰糖葫芦图吸引孩子,通过说感受让他们更靠近冰糖葫芦,喜欢冰糖葫芦,从而能够更快地走进课文,走进“万年牢”。可孩子们说感受时,涉及的只有一种想法,想吃糖葫芦。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认为,给孩子欣赏图片的时间太短,他们还来不及有什么感受。于是我们设想在听歌曲时,同时欣赏一组糖葫芦的图片,这样孩子们的想法感受可能会更丰富,可结果还是一样。孩子的兴趣点是吃。再说,这些图片与课文的内在联系也不大。那天,王老师给出了主意,就用冯晓泉的mtv。

2、对三个万年牢的理解,都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就这个句子本身来理解“万年牢”,第二步再联系课文作具体的理解。比如说第一个万年牢,读着读着,张老师觉得很奇怪,父亲为什么给糖葫芦起“万年牢”这个名字,你再读读这个句子,能帮父亲说说理由吗?孩子们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对第一个万年牢的理解。孩子们,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在这里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针对问题有选择地圈圈画画,并且适当做一些批注。培养学生读书时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习惯。努力做到多种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学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

3、在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时有一个环节,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走正道的生意人。这是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的,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走正道?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挖掘生活中走正道的生意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因为孩子看到太多的坑门拐骗的事情,如果让他们说说身边的生意人,他们会罗列出一大堆不正经的生意人。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想,我不希望孩子接触太多负面的东西。所以让孩子观察社会生活,总是选取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孩子在了解社会过程中,受到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当然,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我们的孩子毕竟小了一些,我总想首先用美去占据孩子的心灵,从而引发他们去崇尚美,追求美。

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把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尊重,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孩子再现父亲和老板对话的情景,这个任务驱使孩子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断,去构思,去创造。任务驱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把父亲做人做事的态度铬记在心。在小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彻底的人文熏陶。学生所写的内容,是他对道德的一种判断,是他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文与道同构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通过对空白点的挖掘,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王崧舟先生说过如何来烹调语文味十足的课,它需要哪些佐料?品词是的,诵读是的,练笔也是的。

5、本来在小练笔结束后,我们过渡“面对老板的行为,认真实在的父亲干了不到一年,毅然辞去了这份相对走街串巷来讲比较安逸的工作,辞去了这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篮叫卖”的日子。孩子们,父亲“提篮叫卖”意味着什么?”有的孩子说:“意味着父亲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意味着父亲会更加辛苦,风里来雨里去。”

孩子们,父亲走街串巷,提篮叫卖,是那么的辛苦,“父亲心里苦吗?”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生活中谁不会碰到困难,关键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孔子曾经夸奖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了解父亲提篮叫卖的辛苦,重要的是父亲面对这些困难的态度。父亲宁愿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心中自有一番乐土。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做事的一种态度,做人的一种态度。因为时间有限,再说毕竟是一篇略读课文,你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要舍得放弃。于是,我们就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尽可能地隐藏在老师的评价语里,希望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点影子。

5、文本三次出现“万年牢”,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父亲如何能做出品质上乘的万年牢?那是因为他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本来以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我们要告诉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到第三处“万年牢”已水到渠成,无须再多言,我只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一切尽在不言中。事实上,我们太理想化了。孩子,毕竟才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整合的能力,他们对这三个万年牢的理解还是一块一块的,需要我们引导把分散的珠子串联起来。所以经过讨论,我们对三个万年牢又进行综合,三个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那天我在试讲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得非常精彩,做糖葫芦做生意就是在做人。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些疑问,你的教学中哪里体现出略读课文,抓的点也不少,挖掘得也不浅。虽然,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事实上,粗知不等于浅知,粗知不等于少知。我们说,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今天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时,我们重点抓了两个句子,“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学生对字词句进行了品读,像“一点儿、都要、甩”等,在这个品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父亲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是因为父亲选料严,工具好,手艺精,这个品读的过程,更是在为理解父亲的认真实在做服务。因为父亲的认真实在才会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通过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白鹅》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保护动物,跟动物交朋友。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划句子、朗读重点语句,并自制直观形象的课件,搜索各类教育资源提供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

本课的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课文优美的语句,及制作非常生动直观的课件,并搜索能利用的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展示作者写这鹅是为了表达自己喜爱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前,我精心地备课,查阅了许多站,找了许多的有利于本课教学的远程教育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设备。通过多媒体的声,形、影像的播放,给学生最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对未见过,未体验过的事有直接感观。如:在教学鹅的叫声这段,为了让学生对鹅有直接认识,我四处搜索网站,终于找到了视频资源优酷网的鹅的叫声,鹅追咬人的网页。我把这些网页链接到课件中,我播放视频资源,让学生从屏幕上直接感受到鹅的高傲,鹅的凶猛尽职,从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再如:为了区别鹅和鸭的步态,我也在网络上搜索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找到了经济网有关鸭和鹅的步态视频资源。特别是“净角”学生平时根本了解不到和想象不到的名称,我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些净角的图片和京剧《打龙袍》,放给学生看,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堂课中,我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和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使整个教学非常直观、形象、便捷、科学、高效。

1、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和利用课件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词语丰富、精彩。在教学鹅的步态这段,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并教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前我搜索大量的教学资源资料,用录像展示、肢体语言的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使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按四步来进行。

1、谈话揭题,引入本课。

在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兴趣提起来,再从旧知识入手,背古诗引出新课,让学生有个知识的迁移。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布置学生自由读书,在读书前,提出读书要求,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反馈中我设计了字、词、句的检查,由易到难,逐步上升。重视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同时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3、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这环节,让学生多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所写的白鹅的特点。能在自读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时让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习3、4两自然段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在这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想像说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理解净角出场进一步理解鹅的步调傲慢,我给学生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表演,模仿鸭和鹅的步态,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鹅的高傲,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4、体会写法,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培养学生随时积累,多背、多抄、多积累的习惯。并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后面的写作作准备。

13白鹅。

姿态: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高傲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根据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我设计简洁性概括性的板书,既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文第二篇课文——《颐和园》第。

二课时。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组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安排教材的,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它在本组文的读写训练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三)课时划分:

针对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品读美文,欣赏美景,激发情感,学习写作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感受景色美和语言美,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教师当导游,学生当游客的形式组织教学,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

2、朗读法。本节课预设以读为本,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从而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联想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和教师美读课文,学生闭目想象画面等形式,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法指导上,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扶到放,先导学长廊部分,在读、想、划、议相结合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张“导游证”,一顶太阳帽,一面小旗子和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教师以导游员的装扮)“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板题)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2、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先指名谈谈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a、当学生读“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b、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比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c、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陶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欣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划一划:划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习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耸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耸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佛香阁:耸立大半收在眼底。

万寿山。

排云殿:金碧辉煌一排排。

湖水:静绿滑。

昆明湖。

……。

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5、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指名读、想象画面读、比赛读、配乐读),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师:“游客们,我们已经游览完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美丽)接着因势利导:“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很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中国人,为此而感到骄傲。”

2、学习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那么,今后我们写游览活动,也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本课时的作业设计如下:(其中1、2为必做题,3、4为选作题)。

1、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2、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3、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如诗歌、对联、图片、故事、传说等),放入资料袋中。

4、选取颐和园中一处景点,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览顺序抓特点。

长廊:长美。

佛香阁:耸立。

万寿山。

大公园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美丽。

湖水:静绿。

昆明湖……。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