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服务业论文(专业15篇)

时间:2023-12-09 13:05:19 作者:笔砚

服务月是为了鼓励人们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针对不同的志愿服务需求和人群,小编为大家分类整理了一些服务月志愿服务项目,供大家选择参与。

新型工业服务业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小城市;科技服务;发展思考。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逐渐提高。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纷纷加快了科技服务业发展步伐。

一、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服务业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也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服务能力,总体来看,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还处于初步成长阶段。

1.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持续扩大。目前,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主要由科技服务载体,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研发机构、专业检测机构等组成,包括孵化器、工程中心、综合服务机构、各类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地方经济贡献率日益加大。

2.服务载体不断加强,空间布局日趋扩大。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骨干的综合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不断聚焦,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迅速,实现了市县区的全覆盖。

3.服务能力不足,区域差异较大。中小城市科技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为产业集群提供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但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仍然不到位。从市场规模和完善度看,区域差异较大,发达地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出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成化服务模式,个别区域发展仍然比较落后。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普遍面临着诸多瓶颈制约和现实难题,主要表现在:

1.总量偏小,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服务机构数量不足,科技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在产品检测、科技评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交易、高层次人才培训等专业领域,只有少数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机构,法律咨询、知识产权服务、审计、风险投资等业务机构较少。区域性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不足。

2.内容单一,服务程度较低。科技服务业中的政府背景比重较高,民营科技服务机构相对较少,科技服务业发展活力不足、动力不够。科技服务内容相对比较单一,综合性、高层次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的科技服务机构相对匮乏。

3.管理体系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准入、淘汰机制尚未建立,缺少行业机构评估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同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方式、服务能力、服务信用参差不齐。科技服务机构自律组织、自律机制发展相对滞后。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为实现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

1.建设新型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后盾,加强产学研金(金融)介(中介)的有机结合,全力构建“以研发业为主体,设计、检测等技术服务业为支撑,科技中介业为补充”的新型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

2.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发挥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鼓励加快产学研结合步伐,通过科技计划引导,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化工程,支持企业开展难题招标等方式,引导产学研联合攻关和建立起产学研联盟。支持大中型企业,到“十三五”末期应全部建成市级以上技术中心。

3.加大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重点,总结和借鉴先进地区产业聚集区公共研发平台经验和做法,支持龙头企业和科研实力强的研究所、大学,在优势产业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为产品升级换代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4.积极发展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把加快解决小企业“技术力量弱,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难”的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惠及民生的一件大事,加大扶持力度,整合、集中科技服务机构力量,选择一批工业产值过百亿元、小企业密集的行业,建立一批面向小企业为主的行业技术服务中心,并通过资助、奖励等方式予以支持,为小企业技术创新开拓新局面。

新型工业服务业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现代服务业,同时也是一种高集聚、高辐射、高就业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及提升区域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政府开始实施调结构促增长的新型战略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带,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占gdp比重不断上升,然而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却存在盲目性、规划缺乏全局观念和统筹思想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进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本文在外部性理论、产业关联效应理论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专业化集聚以及多样化集聚指标,深入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揭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本文首先从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方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次从马歇尔外部性与波特外部性视角出发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最后从雅各布斯外部性角度来阐述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和多样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而集聚专业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则视专业化程度而定,当专业化程度较低时,集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专业化程度较高时,集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即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知识外部性和产业关联带动效应中,生产性服务业厂商的集聚能够有效的促进同一产业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知识的扩散和传播,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构建计量模型,通过建立面板数据ols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专业化和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集聚专业化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从长期来看,由于专业化程度的较高,其影响逐渐有正向变为负向作用。而集聚多样化程度的提高则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集聚专业性;集聚多样性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

1.3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构。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3.3研究结构。

1.4本文的主要贡献。

1.4.1预期的研究成果。

1.4.2创新点以及不足。

第2章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文献综述。

2.1.1国外研究。

2.1.2国内研究。

2.1.3文献评述。

2.2相关理论。

2.2.1外部性理论。

2.2.2产业关联效应理论。

2.2.3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第3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研究。

3.1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及分类。

3.1.1生产性服务业概念。

3.1.2生产性服务业分类。

3.1.3生产性服务业特点。

3.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

3.2.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概念。

3.2.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研究。

3.2.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2.4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势分析。

3.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机制研究。

3.3.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促进经济的增长。

3.3.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3.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样化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增长。

3.4本章小结。

第4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影响实证分析。

4.1模型设定及变量与数据说明。

4.1.1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

4.1.2模型设定。

4.1.3变量与数据说明。

4.2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4.2.1ols参数估计方法。

4.2.2描述性分析和单位根检验。

4.2.3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4.2.4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

4.2.5回归结果分析。

第5章结论及相关建议。

5.1研究结论。

5.2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新型工业服务业论文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国内的经济发展已经和世界接轨,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随着金融深化的不断加剧,银行客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客户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他们掌握了更多的金融知识,因此对于金融服务的鉴别评价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下,银行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了,客户现在对于金融服务业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融资的收益和成本上,他们也同样要求金融服务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可以节省时间并尊重他们,这样,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业要求的提升,银行就只有通过创新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而才能拥有更多重视长久的客户,来保证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如今客户的主动权也越来越大,客户在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也就是说,客户在选择金融服务的时候有了更大的可选择空间,银行若想吸引客户,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服务创新。

1立足市场及客户,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金融服务业之所以要进行创新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为此,金融服务业在进行创新的同时,应该立足于市场及客户,这样才可以最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金融服务业创新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也是无可厚非的。客户是金融服务业得以生存的最根本保证,而客户的要求则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息息相关的,因此,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必须根据市场要求进行创新,积极开发出符合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创新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和客户的需要。一旦推出的金融产品有市场、有客户、发展前景可观,那么我们就应该尽量使之尽善尽美,成为吸引客户的“亮点”;反之则要尽快转型,发展其他的金融产品。只有这样,随着市场和客户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创新,才可以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并可以取得很好的发展。

2提高员工素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在银行这个最为普通的金融服务业中,柜台是对外服务的窗口,与客户的接触最为频繁,也是最为密切的,可以说在客户心目中,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如何完全是取决于柜面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的,为此,加强柜面人员的服务管理,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金融服务业进行创新的重要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对员工的金融知识的教育。客户在选择某种金融产品时,很多时候,对这种金融产品是一无所知的,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就成为了客户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对象,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员工自身的金融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客户咨询的金融产品,或是想办理的某种业务,工作人员对客户的询问表现的一无所知的话,只会引起客户的反感,从而造成客户的流失,那么对于该银行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利用培训班、网络学习等形式,带动员工学习各种新业务、新知识的热情。使得员工可以熟练掌握金融产品的相关知识,对于客户的询问可以对答如流,并为客户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升竞争实力。这才是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最根本目的。其次,还要强化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银行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有足够的金融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热情的服务态度。要让客户在银行办理业务或是购买金融产品的同时,可以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才是拥有忠实长久客户的最佳途径。为此,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使工作人员树立一种正确的工作观念,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员工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主动热情工作观。只有从思想上提高员工的认识,才能指导员工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才能真正实现金融服务业的创新。

3完善金融服务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制度创新。一套有效的金融服务机制,是增强金融服务水平的有力保障。因此,要进行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的创新体制,则会成为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创新组织建构和制度依托,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金融理论实践水平的人才,则是当务之急。只有为金融服务业培养出一批这样的人才,才可能适应目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各种要求。当今社会,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要求已经开始进入快节奏的氛围之中,客户要求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面对这种要求,金融服务体制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满足客户的这种需求。创新金融服务体制,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从而满足客户的各种新的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自身的客户满意度,从而顺利实现金融服务机制的创新。

国内金融服务业创新面临的挑战。

1银行的经营压力加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金融服务业中,促进了金融工具盒融资手段的不断创新,使得金融市场的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金融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复杂化,使得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要求也加强了,由此就加大了银行的经营压力。

2模仿和借鉴的创新多,原创性的创新少。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形式主要是吸收、模仿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虽然这种创新的速度很快,可以快速的为国内的金融服务融入新的元素,但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外国的经验之上,很多内容其实是不适合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的,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应该建立在国内金融市场的现状,这样才可以真正满足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由此,应该大力发展国内原创性的创新,对于外国相关经验的借鉴,应该适量,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国内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创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的日益繁忙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忠实长久的客户,金融业的创新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总之,无论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争取客户的角度,国内的金融服务业创新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简单阐释了金融创新的几个途径以及创新过程中存在的挑战,这些内容相对来说是不全面的,仅仅只能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出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创新道路,相信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一定会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极大的拓宽创新的途径,促进金融服务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新型工业服务业论文

3、中国股市流动性风险研究。

4、基于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

5、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与资本结构关系研究。

6、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7、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及经济增长影响之实证研究。

8、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研究。

9、中国利率期限结构及应用研究。

10、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

11、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

12、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研究。

13、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探讨。

14、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

15、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路径选择研究。

16、中国平安集团并购深发展银行协同效应分析。

17、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研究。

18、化妆品行业研究报告。

19、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案例分析。

20、黄金价格波动与美元、石油价格波动的联动分析。

21、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研究。

22、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度分析。

23、银行同业业务扩张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影响。

24、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25、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研究。

26、我国商业银行结构型理财产品风险研究。

27、融资融券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

28、经济转型下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

29、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以m银行为例。

30、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

31、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

32、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3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研究。

34、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研究。

35、我国房地产信托模式研究。

36、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7、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与防范。

38、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39、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0、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影响因素分析。

41、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42、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定价研究。

43、科技金融的融合机制及对策建议。

44、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45、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创新研究。

46、我国国际融资租赁业发展研究。

47、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研究。

48、量化交易在中国股市的应用。

49、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对策研究。

50、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及监管对策。

5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研究。

52、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

53、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54、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研究。

55、基于内部控制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56、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融资效率研究。

57、基于协整的股指期货套利研究。

58、金融排斥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结分析。

59、我国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有效性分析。

60、全球融资融券模式比较及对中国启示。

61、层次分析法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62、小额贷款的模式与信贷技术研究。

63、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在国内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

64、股指期货价格发现作用的实证分析。

65、基于eva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研究。

66、对我国企业外汇风险暴露的实证研究。

67、生命周期理财理论在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应用。

68、我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69、我国上市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实证研究。

70、广东工业产业中知识溢出效应的空间经济计量实证研究。

71、中国信贷市场金融加速器效应研究。

72、中国经济转轨中的中央控制力:作用及其调整。

73、非线性数学期望下的随机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74、基于多目标决策的数据挖掘模型选择研究。

75、新国际分工视角下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相关性研究。

76、银行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分析。

77、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异化与回归研究。

78、人口老龄化下的德国金融体系研究。

79、我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定价及财务风险研究。

80、信用风险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

81、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研究。

82、社会网络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

83、后危机时代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问题研究。

84、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85、中国住房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机制研究。

86、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早期预警模型研究。

87、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88、认股权证定价模型和方法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89、保险投资研究。

90、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和投资组合选择的影响研究。

91、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92、广东省外经贸结构、问题及转型研究。

93、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94、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研究。

95、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96、商业信用与中小企业融资。

97、我国民间借贷发展及其监管研究。

98、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99、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策略研究。

100、保险业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101、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

10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03、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104、光大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105、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实证研究。

106、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

107、关于a公司融资租赁的案例分析。

108、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调研报告。

109、万科房地产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110、第三方支付的风险控制研究。

111、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冲击。

112、国内影子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

11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小微贷款业务的思考。

114、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115、欧债危机的成因、影响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116、我国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与风险研究。

117、中小企业私募债信用风险研究。

118、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模式研究。

119、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研究。

120、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建设。

121、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研究。

12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性研究。

123、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24、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125、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

126、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

127、巴塞尔协议下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研究。

128、私募股权投资以并购方式退出的研究。

129、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

130、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研究。

131、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132、中国创业板公司ipo定价与抑价研究。

133、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研究。

134、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35、股指期货对我国股票现货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136、不同成长阶段下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37、基于现金流的企业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138、会展业发展模式研究。

139、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140、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战略发展研究。

141、我国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研究。

142、服务外包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143、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

144、我国信用评级问题研究-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145、基于问卷调查的居民家庭保险需求行为研究。

146、天津滨海新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问题研究。

147、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148、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研究。

149、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创新的研究。

150、消费者网络银行使用意愿实证研究。

新型工业服务业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已成为我国大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出口占我国外贸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严重滞后。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我国1996年仅为31.2%,接近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此外,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劳务出口、远洋运输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一个薄弱环节,与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

第二,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新兴行业少,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不足,严重阻碍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进程。表现在服务贸易上,我国服务贸易额仅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1%,而且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三,服务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服务的社会化、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低,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农村落后于城市,内地落后于沿海,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广东、四川、上海、河南、北京等省市的服务业比较发达。

第四,服务业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外资企业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是,缺少一部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一些重要的服务部门如旅游、卫星发射等领域尚无立法或立法不完备。此外,已有的法律法规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对在华外国服务机构服务提供者的规定较少或没有规定。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规范文件,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影响到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入世”后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

加入wto意味着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将向前推进,会给我国服务业带来重要影响。具体到每一个行业,由于开放程度、竞争力、劳动、技术、资本密集程度不同,因而受影响的强度也会不一样。

(一)电信。电信产业是我国通过引进、开发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高新技术特点的新兴工业,基础电信由政府垄断经营,其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我国的电信产业主要集中在以南京、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区,特别是南京的电信产业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至1998年年底,包括移动电话在内,我国拥有电话用户总数1.1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10.64%,1998年通讯业务收入达2295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94%的全球电讯市场已经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直觊觎着我国巨投资研究2000年第4期3大的电信市场,急于利用直接投资方式兼并我国电信工业的精华。“入世”后,电信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例如目前仅可以进行设备交易的美国电话公司,在中国“入世”时可以拥有中国电信企业49%的股份,两年后这一比例可增至50%。可以预见,“入世”将对我国电信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国内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外商进入不会承担“普通服务”的义务,不会去边远地区架设电线,为获得丰厚的利润,他们将在大城市开发业务,因此,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通等处于主导地位的电信运营商就会面临转变观念、提高竞争力的紧迫问题,关键技术的缺乏和管理机制的转变,将是困扰我国民族通信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二是可为设备制造企业创造新的商机。中国电信设备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和透明度都很高,在引进设备和技术时遵循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在与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著名跨国企业的合作中,中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相应的技术人员,因此有助于设备制造企业生产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从而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扩大效益;三是由于产权明晰、服务质量的提高将使用户受益。从国际电信发展经验来看,电信市场自由化进程将导致电信资费迅速下调。如1994年,英国的前国有企业———英国电讯在实行开放和民营化的过程中,电话费平均下降50%。

(二)金融业。按规定,“入世”后两年,外资银行可以为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五年以后可以向个人提供服务;允许外国金融公司在基金管理企业中持股33%,3年后增至49%。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三大政策性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多家股份制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但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能力比较弱,监管范围窄,力度小,标准不统一,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远未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资产回报率远低于西方银行平均2%的水平,国际竞争力与外资银行相距甚远。因此,“入世”后我国金融服务业将面临空前的挑战和机遇:第一,导致中国金融格局呈现巨大的变化。开放后中国金融市场不会在短期内出现剧变,因为现有商业银行在全国拥有14万个网点,国企在改革期间和中资银行的依存度较大,预期外资银行不可能在短期内从中资银行中抢走大量客户。但是,在华外资银行在税务、经营体制和管理经验以及分配激励制度上较国内银行享有优势。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步伐加快,外资金融机构将越来越多地享受国民待遇,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意味着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将不断增加。预期外资银行进入大陆市场,在今后5至10年将改变我国的金融格局。第二,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进入,将促使我国金融业加快改革步伐,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增强机构和个人的守信度,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竞争能力,通过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相结合,逐步建立起适应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金融企业,推动我国金融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三,加入wto将有利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在外资银行不断进入的同时,加快中资企业和银行“走出去”的步伐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通过海外中资银行业的发展来促进海外中资企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中资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第四,加入wto可能会使我国商业银行遇到强大的人才竞争压力。外资银行在中国拓展业务,首先需要的是大量熟悉银行业务、拥有众多客户关系的资深银行职员,他们会以高薪、出国培训机会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大量国内银行的优秀人才。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收入方面的巨大差距将导致许多优秀业务骨干“跳槽”,而人才的流失又将恶化中资银行的相对竞争地位。

(三)旅游业。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优势资源是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这些都是难以转移到国外去的,因此吸引消费者前来我国接受服务的“消费者流动”的旅游业前景将十分广阔。从目前旅游业开放程度来看,我国加入wto对于一些开放程度相当高的行业特别是饭店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对旅行社行业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目前获利颇丰的入境和出境旅游业务。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入世”将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业在开放中深化改革,规范秩序。进入国际市场,需要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而开放可以为我赢得更有利的外部国际环境,这就为体制、管理与经营尚有差距的旅游企业带来了调整和完善的机遇,有利于我国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服务4投资研究2000年第4期贸易秩序,将国内旅游贸易与世界旅游贸易融为一体。第二,有利于入境旅游市场的扩大。世界贸易组织对环保产业有各种保护条款,我国环保产业将因此进入黄金时代,从而改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国外游客。此外,“入世”后,国外企业会抓住商机,进军中国市场,由此带动商务旅游的繁荣。第三,我国旅行社行业受到冲击,将会影响旅游业效益。wto要求国际贸易对等服务,在旅游业表现为人员要有进有出,因此我国将逐步放开公民出境旅游。同时,随着旅游业的扩大开放,行业竞争加剧,外方旅行社将撇开我方旅行社,形成海外客源一条龙服务体系,这些都会引起收入的境外转移,从而影响我国旅游业的效益。

三、“入世”后我国服务业应采取的对策。

(一)认真研究和掌握wto的各项规则,特别是《服务贸易总协定》,认真调查、研究各成员新的贸易保护措施。wto是一个大的竞技场,要参加竞技,就必须懂得它的竞技规则。另外,wto虽要求各成员国实行市场准入和公平贸易等各项原则,但并不反对对本国市场进行合理的保护。我国过去是封闭的,并不谙于设防,因此需要向贸易保护主义的鼻祖们学习,了解他们的贸易保护措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鉴于中国经济市场化中的时空差异,我们应对电信业进行必要的、有力的保护与扶持。电信业是集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于一身的行业,其国际竞争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因此国家应自主开发和经营如通讯卫星、程控交换机等事关国家和经济安全的电信工业部门,不能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要大幅度地增加对国有电信企业等民族电信产业的投入,制定必要的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对电信工业发放风险贷款;国家要加强对电信服务业发展的规划、调控和监管,制止无序竞争和行业垄断。

(三)加强金融监管,加速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工作,努力拓宽我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覆盖面,抢在外资大规模进入前占领制高点和新阵地。这就要求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和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特别报告制度,建立科学的金融业内竞争规则,以消除恶性竞争带来的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保监会应该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这样既可以减少存款人因为金融机构倒闭而造成的损失,防止金融机构因经营困难发生挤兑而失去渡过难关的机会,还有利于丰富我国金融保险机构开拓新业务的经验。

(四)摒弃传统式工作思路和常规化工作方法,在营销理念、金融工具、管理体制、传导机制等方面推陈出新。随着wto范围的扩大,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银行业要在这个大潮中勇立潮头的唯一出路就是抓好金融创新,这样才能构建新的操作模式,才能形成自身经营特色,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才能开拓生存发展空间,也才能应付wto带来的许多挑战。当前,首先要面向市场积极开拓,在经营理念上创新,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整体营销体制,加大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主动向客户推荐和出售自己的服务;其次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金融工具上创新。

(五)积极创造条件,使上海、深圳、香港等地成为外资银行和大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集结地。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是中央最近作出的重要决策之一,吸引跨国公司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来源,也是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知识与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上海、深圳以及香港等地应把吸引大跨国公司的投资、技术与自己的地域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优势结合起来,鼓励大跨国公司与自己的大企业联合。应采取得力措施,加快为外资银行和大的跨国公司落户、云集上海、深圳等地创造条件。

(六)根据wto透明度原则的规定,完善立法规范问题,把原来主要依靠内部行业部门行政条令进行管理的做法,向国际通行的依靠公开的行政法规和法律来管制市场的方向靠拢,使中国服务市场管制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七)抓紧人才培训工作,尽快拥有大量符合电信、金融保险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并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外部条件。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建立服务业人才高地是当务之急,而健全人才政策来保护人才以防止人才流失是重中之重。

新型工业服务业论文

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综合性强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也在国内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是把服务业的发展和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既要借鉴以前的经验,而且要开辟新的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依靠的是方便的交通和廉价的运输成本加之对海外的开放,中西部依靠的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矿藏的开发,那么,在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面临金融危机和国际趋势的挑战的双重压力下,怎么发展适应中国国情和国际需求的服务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以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西部地区作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后方,为东部地区输送资源矿藏等,并且国家开发西气东输等工程,西北地区也为东南沿海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使得东部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现在的发展阶段,国家就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且降低服务业的门槛,对服务业要加大支持,并制定适应当地的服务业发展的计划,并且加大投入,维护其稳定的发展,支持服务业产业的合法化,并利用法律保护。

新型工业服务业论文

【论文摘要】所谓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主要指技术含量不高、从业人员门槛较低的服务业类型。本文从简单劳务型服务业的人员特点着手分析,接着阐述了该类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行业的影响。最后结合实际论述了要发展这类服务业应该采取的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类型也越来越多。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业、家政业等这类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服务业,以及银行业、保险业等满足人们高级需求的服务业。这两类服务业发展的成熟度不同,从事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同,所以在分析时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我们把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服务业称为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主要指技术含量不高、从业人员门槛较低的这类服务业,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餐饮业、休闲娱乐场所、家政行业等。本文主要谈谈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目前的简单劳务型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低,资本要求很小,无严格的组织形式要求。通常这类型的企业规模很小,多为个体民营企业,资金人员都不多,真正形成规模经营的企业很少。而且发展也不稳定,成立得快、解散得快,经营状况有好有坏。

1简单劳务型服务人员中存在的问题。

简单劳务型服务业有着自己的行业特点及用人规律。虽然这类型的企业为社会解决了很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是其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1.1非正规就业问题严重。

从总体上看,这类服务业的就业人员非正规就业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1)很多没有正式劳动合同,雇佣关系不稳定;(2)劳动时间的弹性较大;(3)工资不固定且较低;(4)法律保护力度小,权利救济途径少;(5)就业门槛低,吸引了大批半文盲、低素质的求职者,80%左右为初中以下学历。

1.2员工流动率高。

据调查,餐饮服务业员工流动一般在15%~20%,最高可达到30%左右,而且流动在加剧,流动速度、频率在加快。员工流动率大让企业不得不不断引进新员工,这使得管理难度加大,而且还增加了管理成本;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经过严格的招聘、认真的培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工作人员,然而随着员工的流动和不断的重新培训,久而久之,在经济效益上也会大打折扣。

1.3忽视人的发展。

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人的发展,把员工只当是维持正常经营、赚取利润的工具。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这样做是很不利的。管理者队伍也通常是从底层慢慢提拔上来的工作出色者,这种员工对工作的了解是很透彻,但是通常学历偏低,没有经受过管理方面的培训,仅凭个人理解去领导和激励下属。

2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人力资源发展措施?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更快更好地发展简单劳务型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类服务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能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另外,打工者通过接触、学习城市文化,能提升农民的素质及文明程度,推动其家庭及下一代的发展。可以说,简单劳务型服务业的壮大是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2.1搞好招聘工作。

企业不应该只看重应聘者的外貌特征,而应更多地考虑应聘者经验、技能、工作态度等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只要本身对其工作有一种正确的心态,即使自身外表形象略差一些,也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从招聘渠道来讲,企业可以同教育部门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大中专院校建立联系,按实际需要提出用人计划,便于学校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各层次人才。对于厨师之类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有意识地从其它企业中退下来的或停薪留职的人员中招聘一些,并给予待遇上的优惠。还可以适当招聘下岗员工。因为下岗员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而且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机会,虽然名义上是临时工、季节工,但流动率远远低于正式工,有利于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

2.2重视培训,提高素质。

简单劳务型行业服务人员人力资本的缺少是导致其工资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简单劳务型服务业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十分突出,服务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市场发展的需求。因为中高级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初级服务可以仅凭经验劳动,中级服务需要较多的知识和技能,高级服务则要求专业化的知识和能力。而简单劳务型员工的求职主体是来自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与失业工人,这些人的素质普遍偏低,通过培训使他们获得知识技能,增加其人力资本,就变得十分必要和急迫。

2.3全方位激励员工。

在服务业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因此,这种类型的企业应该实行人本管理,努力营造一种以人为重、尊重人、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发展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比如可以给予员工充分的尊重并使其认识到其所提供服务的重要性;提供员工一个参与决策的机会;营造适合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等。

参考文献:。

[1]徐金宝浅议饮食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5。

[2]陈淑君,赵毅重庆饭店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xx.1。

[4]尚晓玲柔性管理在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xx.23。

[5]彭李科试论当代酒店服务业厨房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j]职业圈20xx.06。

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经济论文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及发展的必然性。什么是工业化?以及工业化的实现标准和评价指标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有统一的认识,即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也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转变为先进的工业生产的社会。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所谓工业化道路,也就是怎样建设工业化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特点,建设工业化的道路也各不相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人类社会实行工业化自世纪年代开始至今,全球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七国集团的美、日、德、法、英、意、加以及经合组织中的其它个成员国,还有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共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要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以后进而提出:“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有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目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工业化认识的加深,逐渐将工业化同商品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等结合起来。五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工业产出比重也超过了总量的。但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那个阶段?发展模式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改革?是迫切需要真正分析和正确认识的。目前,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大致有以下几个指标:

(一)人均或水平。年按汇率换算,我国人均为美元;人均按世界银行图标集方法计算年为美元;这两个数字按年美元换算,都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但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方法)标准,据世界银行计算,年我国人均为美元;年我国计算的人均为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比率换算成年美元,我国应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人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关系。如果综合国际其它国家的历史数据相比较,我国人均或水平所对应的工业化阶段,大致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与中期第一阶段之间,是相对比较低的。

(二)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划分工业化水平的一种方法: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把工业化水平分为非工业国(以下)、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半工业化国家(―)和工业国(以上)等四类。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比重较小的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值额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一产、二产和交通、通信、商业)等的增加值。按照这一方法计算,我国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约为,属于半工业化国家。

(三)结合城镇化水平来看,根据钱纳里等的研究结果,一般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以上。而我国年城镇人口比重为,按这个指标,我国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但如果平衡考虑通货膨胀、美元贬值,以及我国人均的水平,我国目前的工业化程度应高于城镇化对应的这个水平。因此,综合以上几个指标,从总体上分析,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回顾我国五十年来的工业化历程,可以分两个阶段看: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考虑历史原因和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一直沿袭的是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片面追求发展重工业、以农哺工、“剪刀差”造成两大部类失衡积累、过分强调自力更生、追求高速度的粗放式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虽然在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也重视了比较优势的发展研究,工业的市场化程度、外向化程度,也决定性地提高,但主体思路却走上了发源于西方工业革命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特点就是生产体系前端的高投入、高消耗。

在该生产体系中实行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并伴随着环境的高污染。这种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大,在处理经济和环境关系上一直是“先污染、后治理”。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前端投入不仅依靠对本国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而且还通过开辟殖民地和在世界不平等贸易秩序中的优势地位,大量掠夺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并且在后工业化时期,他们又凭借在前工业化时期的积累,在工业污染的内部治理的同时,还进行所谓“外部治理”,即凭借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将污染工业转到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工业化启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先行工业化国家当时的外部宽松环境,也不可能象其它工业大国家哪样将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外化成国际现象,却必须承受由先行工业化国家利益膨胀而转嫁过来的种种不利影响。

加之,明显的人口压力大、技术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和资金不足的“后发劣势”背景,继续沿袭这种传统工业化模式必然加速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尖锐。从国际共识看,普遍认为这种模式是一种不。

可持续发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损坏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人类文明进步要求必须摒弃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另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外贸依存度也已是世界最高国家之一(年我国外贸进口依存度为、出口依存度为),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要求必须提高民族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浪潮,迫使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工业化质量;还有沉重的国内就业压力等等。

再者,从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来看,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结构也很不合理。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对世界上个国家多年中工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美元以上(年美元),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而我国目前的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为、、,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生产结构中一产略高,二产过高,三产明显偏低,而就业结构中,一产高出,二产低,三产低近。这说明工业发展主导力不够,导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失衡。工业化中期以后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将更加艰巨,知识经济的挑战又迎面而来。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必须更新工业化思路,以新的高效工业化机制推动实现现代化。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适时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将其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的八大任务的第一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要求我们未来的工业化进程必须作到(一)建立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结构;(二)坚持清洁的生产方式;(三)进行生态综合经济区划;(四)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技术路线;(五)加大“非物质化”的资源(主要是知识和技术)的投入,调整工业产出结构。可以说,这是目前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必须强调:所谓“化”,决不是仅限于技术层的、工具的改变,而是包括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分工格局、管理体制,一直到思想观念的全面变革。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县域经济,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自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中国历朝历代的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始终把县郡的发展与治理作为治国安邦最根本的工作。“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

县域是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只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国力,也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只有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历史作用和社会效应。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一个重大关系:一方面,没有高技术、大都市和大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没有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就不可能解决好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年全国县域经济的总量达到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全国县域人口总数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这说明县域经济已是名符其实的“国本经济”和“民生经济”。县域,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供应地,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已经成为各县域经济及其财税增长的主体。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我国总量,而且根本上提高我国绝大数人口的收入,直接解决基层农村的非农化就业问题,极大地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新型工业化带动的县域非农化就业,直接推动城镇化进程,这不仅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促进,而且也是对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因为目前个工业国总人口才亿,相当于我国的县域人口,而这些县域人口只有通过新型工业化进程才能同当代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直接接触,步入现代化历程。我国县域国土面积有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国土总面积的。这就是说,县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是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因此,只有通过新型工业化来改变县域中小型企业的粗放生产和经营,才能从最本上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我国的环境综合保护效率,优化人居环境,为城市及其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区域分布不均衡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问题,工业分布严重地偏聚于大中城市,县域内工业规模都比较少而小,通过新型工业化壮大县域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失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总体特征是自组织发展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县域间的经济状况相差非常悬殊。

据年底的统计数据,个县域中,有超过亿元的,也有亿多一点的;年财政收入有超过亿的,也有不足千万元的。县域经济的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的差距上。笔者××年底参加中共梅州市委“县域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考察广东丰顺县,该县一年的农业税才万元多一点,而一个电声厂一年的税收就有多万。珠江三角洲某些县的一个大厂的税费贡献就相当于粤东一个贫困县的年总数。

因此,只有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县的追赶步伐;而要使贫困落后县的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根本的措施就是想方设法积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而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性的依赖最为明显。大多数发达县是依靠其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而这种区位优势是外在的、不可持续的,要取得持续的发展和竞争优势,必须靠强化内部机制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各县域强化经济内部良性运行机制的必然选择。有专家将全国的县域经济分为五种类型:沿海开放型、城郊型、传统农业型、山区型和牧区型,这是明显地根据区位状况来划分的。区域依赖性必然导致过分的资源依赖性和封闭性,造成全国县域经济系统发展的块状分割,不利于横向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这种分割化状况,也造成我们对县域竞争力的评估只能仅限于流量指标(县域总量、人均、人均财政收入和年财政收入、年增长率等),没法使用存量指标,没法反映县域后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情况,因此,目前所谓的“综合竞争力”指标其实也只是现实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系统在时空演化上分为三种状态:一是传统阶段,城、乡分离,自组织发展;二是发展中阶段,城、乡对立,向心运动;三是一体化阶段,城乡融合,共生和谐。目前只有沿海及靠近大城市的少数县达到一体化阶段,大多数仍处于传统阶段和发展中阶段。如果仅靠各县传统积累而追赶发展,是没法协调互补的。

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利用新技术装备新产业将区位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用知识化组合工业化,这样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冲破区位阻隔,达到资源互补利用,全面促进县域经济综合平衡发展,连通大中城市,突出比较优势,形成团状产业集群,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三、当前县域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障碍县域经济毕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局部,而且是相对欠发达的一个局部。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而县域经济同时还带有几千年自然经济的传统烙印,十分严峻的“三农”问题以及体制方面的种种阻碍,使得县域新型工业化历程注定更加艰巨更加困难。

(一)工业化水平低,突出表现为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设施严重落后。虽然我国经济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和城乡差别的存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总水平一个档次,即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不排除相当一部分县域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主要标志除大多数县域人均在美元之间外,突出表现为县域经济主体仍然是传统“二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不是新兴的“三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和普及化,主要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升级而发展的,并把工业化进一步推向更高的程度。但县域工业企业迟迟不能解困,或者效益不高集聚度差,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缺乏基础。

根据美国信息经济学家马克尤里波拉特的研究,信息的产业化是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涉及广泛的领域,主要包括供给信息的市场(知识生产和发明性产业,信息流动和通信产业)、市场的信息(调查协作性产业、风险经营产业)、信息的基础设施(信息处理和传递服务,信息产品制造产业)三大类。目前,我国县域工业不仅没有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反而还需要“弱质”农业的反哺,这种状况与信息社会对工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县域经济“二元结构”的内外矛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制约着新型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

(二)县乡财政困难使县域政府失去支持发展信息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应有的财政力度。现行财税体制,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现象十分普遍,加之体制因素造成的机构臃肿,使许多县连公务人员工资都不能按期发放。根据李昌平的研究:目前中国千多个县,有个县有多个科局,全国近万个乡镇,每个镇个部门,县乡干部大约有多万人,每年工资需多亿元。全国约有多万个行政村,万个自然村,村级干部约多万人,年工资需多亿元。县级科局每年需万元运转费,乡每个部门每年需万元运转费,全国总计多亿元。广大农村地区公共品安排每年需千多亿元。

另全国县乡村债务总计达千亿元,每年利息需亿元,六笔总计多亿元。而我国目前总量万亿元,农口块约计,约亿。我国农业人口为亿多,生活费用每人每年按最低标准元计,约亿元,两者相抵剩亿元,正好弥补上面的开支(尚还不包括教育、文化及公益支出)。这说明,我们目前的县域社会经济管理是高成本、低效率。如果没有财政转移支付和乡镇企业的贡献,我们的县乡政府就没法运转,根本就没有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工业化。

(三)县域消费市场的萎缩使新型工业化缺乏牢靠的社会基础。我国县域消费品市场与全国同比,年、年、年、年、年分别是、、、、年间持续下降了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跌,每年以近个百分点下滑,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年,城乡收入差距为:,重回改革初期的水平,农民及农业消费是县域消费的主体,农民的“返贫”将进一步制约着县域消费市场的启动。县域企业的技术能力有限,产品主要依赖本地市场。没有充满活力的县域消费市场支持,新型工业化就没有牢靠的社会基础。

(四)县域企业集聚度差,尤其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这种小而散的布局不利于信息技术推广和信息设施建设,使新型工业化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由于县域交通设施薄弱,使企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没法发挥,“小工业”“大农业”矛盾非常突出。“五小工业”没法禁止,随便开采资源,没有有效的环境治理保护,严重地恶化了县域环境,为新型工业化发展设置了许多人为障碍。

(五)技术环境、劳务素质和基础设施等等都在不同程度障碍着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四、县域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探索众所共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首先从县域经济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县域这个层次,因为其行政、经济、社会管理手段比较完备,具有统揽市场经济的功能,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同时,因为县域也是我国计划经济比较薄弱的.环节,多种经济成分易于共融发展,易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也因为其资源禀赋较好,整合资源的余地较大,易于形成产业优势和集聚优势;加之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及其潜力较大,易于形成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的良性互补发展机制。这是发展新型工业化比较有利的环境因素。虽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相对不足,但产业进入壁垒低,反进入力量薄弱,基本上不存在许可限制;创办成本小,生产成本也低,市场约束少;无工资刚性约束,劳动力成本弹性大。这些都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充分发展。

基于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现实状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首先理顺以下几个思路。

(一)新型工业化应该首先通过县域经济增量发展来实现。因为县域经济底盘少,涉及的利益面广而复杂,存量改革风险较大,因此,应该首先积极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工业总量增长壮大县域经济总量,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建立,再进行存量调整,强化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工业运行质量,按照县域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同知识化组合工业化,用集团化促进工业化,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和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开放,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特别是县域)发展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胸怀。开放的目的,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协作链,壮大工业基础,为新型工业化开辟道路。

(三)尽快建立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各县域决策层要在充分科学分析基础上,发挥专家论证和民主机制,建立前瞻性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和专题规划,突出搞好县及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综合规划应该包括发展战略规划,产业规划、交通网络规划、乡镇驻地规划、县城建设规划和城镇区位功能规划等。利用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以壮大园区经济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积极以园区为载体,将乡镇企业集中起来,发挥乡镇工业的集聚效应;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面发展,加快机械、造纸、食品、纺织、建材等行业的技术和产品换代,提升产业竞争力;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培育一批高知名度企业,打造知名品牌。通过园区招商,将外来企业集团聚到园区,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县域中小型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调整结构,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加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要充分利用目前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和优势企业将非核心产品扩散的趋势,在明确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配套经济,扩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外延。

(四)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绕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依靠农业产业化。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壮大县域经济,推进现代化进程。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本来,农民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直接采用者和受益者,理应以其自身的科技需求欲望引发强烈而直接的技术行为。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的学习和掌握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一定的创新和冒险精神,而这些恰是目前我国一般农民所缺少的,结果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民对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有一种本能的拒绝感、离异感和观望感。因此,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农民素质不提高,新型工业化就缺乏应有的后续力。创新农村就业分流机制,引导一部分农民去发达城市打工,将先进操作技术和思想观念带回农村。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县域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深加工引导种植业特色化、市场化,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将乡镇工业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项目为抓手,加大乡镇工业投入,培育规模经济,壮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基础。

可持续发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损坏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人类文明进步要求必须摒弃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另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外贸依存度也已是世界最高国家之一(年我国外贸进口依存度为、出口依存度为),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要求必须提高民族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浪潮,迫使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工业化质量;还有沉重的国内就业压力等等。

再者,从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来看,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结构也很不合理。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对世界上个国家多年中工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美元以上(年美元),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而我国目前的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为、、,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生产结构中一产略高,二产过高,三产明显偏低,而就业结构中,一产高出,二产低,三产低近。这说明工业发展主导力不够,导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失衡。工业化中期以后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将更加艰巨,知识经济的挑战又迎面而来。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必须更新工业化思路,以新的高效工业化机制推动实现现代化。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适时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将其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的八大任务的第一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要求我们未来的工业化进程必须作到(一)建立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结构;(二)坚持清洁的生产方式;(三)进行生态综合经济区划;(四)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技术路线;(五)加大“非物质化”的资源(主要是知识和技术)的投入,调整工业产出结构。可以说,这是目前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必须强调:所谓“化”,决不是仅限于技术层的、工具的改变,而是包括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分工格局、管理体制,一直到思想观念的全面变革。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县域经济,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自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中国历朝历代的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始终把县郡的发展与治理作为治国安邦最根本的工作。“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

县域是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只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国力,也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只有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历史作用和社会效应。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一个重大关系:一方面,没有高技术、大都市和大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没有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就不可能解决好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年全国县域经济的总量达到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全国县域人口总数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这说明县域经济已是名符其实的“国本经济”和“民生经济”。县域,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供应地,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已经成为各县域经济及其财税增长的主体。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我国总量,而且根本上提高我国绝大数人口的收入,直接解决基层农村的非农化就业问题,极大地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新型工业化带动的县域非农化就业,直接推动城镇化进程,这不仅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促进,而且也是对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因为目前个工业国总人口才亿,相当于我国的县域人口,而这些县域人口只有通过新型工业化进程才能同当代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直接接触,步入现代化历程。我国县域国土面积有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国土总面积的。这就是说,县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是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因此,只有通过新型工业化来改变县域中小型企业的粗放生产和经营,才能从最本上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我国的环境综合保护效率,优化人居环境,为城市及其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区域分布不均衡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问题,工业分布严重地偏聚于大中城市,县域内工业规模都比较少而小,通过新型工业化壮大县域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失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总体特征是自组织发展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县域间的经济状况相差非常悬殊。

据年底的统计数据,个县域中,有超过亿元的,也有亿多一点的;年财政收入有超过亿的,也有不足千万元的。县域经济的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的差距上。笔者××年底参加中共梅州市委“县域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考察广东丰顺县,该县一年的农业税才万元多一点,而一个电声厂一年的税收就有多万。珠江三角洲某些县的一个大厂的税费贡献就相当于粤东一个贫困县的年总数。

因此,只有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县的追赶步伐;而要使贫困落后县的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根本的措施就是想方设法积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而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性的依赖最为明显。大多数发达县是依靠其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而这种区位优势是外在的、不可持续的,要取得持续的发展和竞争优势,必须靠强化内部机制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各县域强化经济内部良性运行机制的必然选择。有专家将全国的县域经济分为五种类型:沿海开放型、城郊型、传统农业型、山区型和牧区型,这是明显地根据区位状况来划分的。区域依赖性必然导致过分的资源依赖性和封闭性,造成全国县域经济系统发展的块状分割,不利于横向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这种分割化状况,也造成我们对县域竞争力的评估只能仅限于流量指标(县域总量、人均、人均财政收入和年财政收入、年增长率等),没法使用存量指标,没法反映县域后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情况,因此,目前所谓的“综合竞争力”指标其实也只是现实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系统在时空演化上分为三种状态:一是传统阶段,城、乡分离,自组织发展;二是发展中阶段,城、乡对立,向心运动;三是一体化阶段,城乡融合,共生和谐。目前只有沿海及靠近大城市的少数县达到一体化阶段,大多数仍处于传统阶段和发展中阶段。如果仅靠各县传统积累而追赶发展,是没法协调互补的。

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利用新技术装备新产业将区位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用知识化组合工业化,这样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冲破区位阻隔,达到资源互补利用,全面促进县域经济综合平衡发展,连通大中城市,突出比较优势,形成团状产业集群,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三、当前县域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障碍县域经济毕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局部,而且是相对欠发达的一个局部。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而县域经济同时还带有几千年自然经济的传统烙印,十分严峻的“三农”问题以及体制方面的种种阻碍,使得县域新型工业化历程注定更加艰巨更加困难。

(一)工业化水平低,突出表现为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设施严重落后。虽然我国经济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和城乡差别的存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总水平一个档次,即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不排除相当一部分县域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主要标志除大多数县域人均在美元之间外,突出表现为县域经济主体仍然是传统“二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不是新兴的“三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和普及化,主要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升级而发展的,并把工业化进一步推向更高的程度。但县域工业企业迟迟不能解困,或者效益不高集聚度差,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缺乏基础。

根据美国信息经济学家马克尤里波拉特的研究,信息的产业化是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涉及广泛的领域,主要包括供给信息的市场(知识生产和发明性产业,信息流动和通信产业)、市场的信息(调查协作性产业、风险经营产业)、信息的基础设施(信息处理和传递服务,信息产品制造产业)三大类。目前,我国县域工业不仅没有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反而还需要“弱质”农业的反哺,这种状况与信息社会对工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县域经济“二元结构”的内外矛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制约着新型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

(二)县乡财政困难使县域政府失去支持发展信息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应有的财政力度。现行财税体制,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现象十分普遍,加之体制因素造成的机构臃肿,使许多县连公务人员工资都不能按期发放。根据李昌平的研究:目前中国千多个县,有个县有多个科局,全国近万个乡镇,每个镇个部门,县乡干部大约有多万人,每年工资需多亿元。全国约有多万个行政村,万个自然村,村级干部约多万人,年工资需多亿元。县级科局每年需万元运转费,乡每个部门每年需万元运转费,全国总计多亿元。广大农村地区公共品安排每年需千多亿元。

另全国县乡村债务总计达千亿元,每年利息需亿元,六笔总计多亿元。而我国目前总量万亿元,农口块约计,约亿。我国农业人口为亿多,生活费用每人每年按最低标准元计,约亿元,两者相抵剩亿元,正好弥补上面的开支(尚还不包括教育、文化及公益支出)。这说明,我们目前的县域社会经济管理是高成本、低效率。如果没有财政转移支付和乡镇企业的贡献,我们的县乡政府就没法运转,根本就没有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工业化。

(三)县域消费市场的萎缩使新型工业化缺乏牢靠的社会基础。我国县域消费品市场与全国同比,年、年、年、年、年分别是、、、、年间持续下降了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跌,每年以近个百分点下滑,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年,城乡收入差距为:,重回改革初期的水平,农民及农业消费是县域消费的主体,农民的“返贫”将进一步制约着县域消费市场的启动。县域企业的技术能力有限,产品主要依赖本地市场。没有充满活力的县域消费市场支持,新型工业化就没有牢靠的社会基础。

(四)县域企业集聚度差,尤其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这种小而散的布局不利于信息技术推广和信息设施建设,使新型工业化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由于县域交通设施薄弱,使企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没法发挥,“小工业”“大农业”矛盾非常突出。“五小工业”没法禁止,随便开采资源,没有有效的环境治理保护,严重地恶化了县域环境,为新型工业化发展设置了许多人为障碍。

(五)技术环境、劳务素质和基础设施等等都在不同程度障碍着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四、县域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探索众所共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首先从县域经济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县域这个层次,因为其行政、经济、社会管理手段比较完备,具有统揽市场经济的功能,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同时,因为县域也是我国计划经济比较薄弱的环节,多种经济成分易于共融发展,易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也因为其资源禀赋较好,整合资源的余地较大,易于形成产业优势和集聚优势;加之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及其潜力较大,易于形成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的良性互补发展机制。这是发展新型工业化比较有利的环境因素。虽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相对不足,但产业进入壁垒低,反进入力量薄弱,基本上不存在许可限制;创办成本小,生产成本也低,市场约束少;无工资刚性约束,劳动力成本弹性大。这些都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充分发展。

基于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现实状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首先理顺以下几个思路。

(一)新型工业化应该首先通过县域经济增量发展来实现。因为县域经济底盘少,涉及的利益面广而复杂,存量改革风险较大,因此,应该首先积极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工业总量增长壮大县域经济总量,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建立,再进行存量调整,强化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工业运行质量,按照县域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同知识化组合工业化,用集团化促进工业化,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和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开放,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特别是县域)发展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胸怀。开放的目的,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协作链,壮大工业基础,为新型工业化开辟道路。

(三)尽快建立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各县域决策层要在充分科学分析基础上,发挥专家论证和民主机制,建立前瞻性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和专题规划,突出搞好县及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综合规划应该包括发展战略规划,产业规划、交通网络规划、乡镇驻地规划、县城建设规划和城镇区位功能规划等。利用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以壮大园区经济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积极以园区为载体,将乡镇企业集中起来,发挥乡镇工业的集聚效应;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面发展,加快机械、造纸、食品、纺织、建材等行业的技术和产品换代,提升产业竞争力;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培育一批高知名度企业,打造知名品牌。通过园区招商,将外来企业集团聚到园区,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县域中小型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调整结构,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加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要充分利用目前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和优势企业将非核心产品扩散的趋势,在明确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配套经济,扩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外延。

(四)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绕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依靠农业产业化。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壮大县域经济,推进现代化进程。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本来,农民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直接采用者和受益者,理应以其自身的科技需求欲望引发强烈而直接的技术行为。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的学习和掌握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一定的创新和冒险精神,而这些恰是目前我国一般农民所缺少的,结果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民对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有一种本能的拒绝感、离异感和观望感。因此,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农民素质不提高,新型工业化就缺乏应有的后续力。创新农村就业分流机制,引导一部分农民去发达城市打工,将先进操作技术和思想观念带回农村。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县域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深加工引导种植业特色化、市场化,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将乡镇工业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项目为抓手,加大乡镇工业投入,培育规模经济,壮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基础。

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经济论文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文摘编号:1005—913x12-o010-ca。

摘要:新型工业化是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转型,当代新型工业化应致力于实现三大根本性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前提和保障,当前黑龙江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应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中心,注重工业技术创新,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所有制结构、区域及城乡结构等方面实现根本的改善。

分析新型工业经济化道路发展的趋势的论文

摘要:作为工业机器人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控制系统对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制约作用。本文首先概括与总结了机器人控制系统相关的研究成果,重点对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开放性的软件以及开放式的硬件实现方式较为详细地进行了阐述。接着对于多机器人协同控制应用现状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了其在该领域将来的发展趋势。

在制造业发展过程当中,工业机器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当前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对生成需求日益提升。一方面,工业机器人要求具备更加理想的柔性以及开放性,另一方面还要求其具备与工业生产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使工业机器人能够与不同生产设备形成一套综合的控制系统。当前工业机器人技术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与物理学科息息相关。当前对于我国科研机构而言,工业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科研课题。不论是运动学,还是动力学都和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工业机器人在低速平稳运行当中,工业机器人惯性力离心力都是非常微弱的,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摩擦力、重力是影响工业机器人稳定性以及动态性的主要因素。这就充分显示出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和物理学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所以本文从物理学角度对于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

1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相关概述。

1.1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

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机器人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机器人本体,第二部分是控制系统,第三部分是驱动,最后一部分为传感器。因此,从总体上来看,硬件部分以及软件部分共同组成了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对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在指令传感器的基础上进行控制,进而使机器人完成相应动作或者任务。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主控单元,第二部分是执行机构,最后一部分是检测单元。在以上三个部分当中,作为整个控制系统核心和关键的主控单元,对机器人进行运动学计算、进行运动规划以及插补计算是其主要的功能。通过以上流程,主控单元将运动控制指令向执行机构进行传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系统开放性制约着机器人的开放性。这是因为工业机器人所有动作指令的发出者均为控制系统。

1.2开放式控制系统。

在研究领域,还没有一个针对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开放性的权威公认的定义。对于开放性,ieee曾经做出过这样的定义表述,在不同平台之间,系统在应用的时候能够自由的进行移植,而且能够与其它系统实现相互交互,为用户提供的交互方式是一致的。对于开放性系统,库卡机器人集团创始人也曾经进行过定义。开放性系统,计算机和操作系统运行环境是商业化的标准,同时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硬件以及软件接口具有开放性,而且计算机与操作系统的控制器也应当具备开放式的结构,呈现出标准化模块化的特征。也就是说,用户在使用过程当中,对机器人仅需通过简单的指令就能够进行操作。与此同时在工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于系统也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进行修改,通过这种修改,能够对新的需求予以满足。在与机器人有关的相关研究课题当中,控制系统一直以来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对于机器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自身技术以及功能。随着在工业生产过程当中,机器人应用广泛性不断增强,对于工业生产系统而言,机器人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部件,将生产线上的各种设备的控制系统通过互联网或者工业总线进行有效的连接。对于现在生产装备而言,形成一个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控制系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整个控制系统信息数据的流通传递共享起到了显着的加速作用。但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当中,由不同厂家的设备组成生产设备,当前要将大部分设备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全面的自动化,系统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因此,在当前的工业生产过程当中,设备的开放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除了受自身技术发展影响之外,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放性等其他影响因素的制约。整体上来看,主要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到其开放性。第一,开放的自动化设备。控制器在工业生产系统当中,会给用户生产者诸多好处,包括可扩展、可联网、可移植等等。此外,控制系统开放程度增强的可行性随着当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商品化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增强。迄今为止,针对何谓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放性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具有权威性统一性的定义。整体上来看,开放式主要体现在可扩展性、互操作性、可移植性可增减性三个方面。可扩展性指的就是第三方设备生产者能够增加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使得功能得到扩充。互操作性的就是控制器的核心部分,能够与外界的一个计算机或者多个计算机进行信息的交换。可移植性则指的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机器人的应用软件能够相互之间进行移植。可增减性则指的是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机器人系统的性能以及功能能够非常便捷化的进行增减。如果要实现上述特性、要求,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应当是标准化的体系结构应当具有开放性界面。

1.3控制系统的开放性概述。

当前在国际上,开放式控制系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在工业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领域,展开了非常激烈的竞争。gngc研究计划之后,美国为了推出模块化控制系统,又制定了omac开发计划,希望通过该计划的实行来提升本国的自动化装备水平。欧盟对控制系统的开放性要求进一步增强,也在积极推行osica计划。在该领域,日本也正在积极部署,日本的很多装备制造业企业联合推行osec计划,该计划推行的主要目的是使得控制系统结构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日本的科研机构在整个自动化领域之内,根据自身的研究成果,与美国欧洲等国家在该领域的相应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交流。在相应设计标准上达成一致。在应用方面,工业机器人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因此,要使相应的标准完全统一的困难是非常大的。然而,部分统一标准在特定应用领域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半导体工业自动化制造设备领域,已经有了标准化交互界面,该交互界面由上层监控系统与机器生产者用户,以及上层仿真软件商品进行交互信息的共享。现阶段,在市场当中,开放性水平已经成为了商品化工业机器人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放性是必须的。得出这一结论,一方面,是出于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工业领域自动化发展需求。但是,不论是从技术实现的可能性角度来看,还是从技术成本角度来看,追求严格意义上的开放性体系结构是没有必要的。目前,在工业生产过程当中,机器人系统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而且技术进步速度也是令人瞠目结舌。要制定一个完全的绝对的开放标准,是根本没有办法实现的。现阶段在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领域,探讨和研究的重点是可行的控制系统开放式结构,使得控制系统的开放程度在现有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2工业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的实现方式。

2.1硬件实现方式。

从硬件结构的角度来看,开放式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基于pc总线系统,第二个部分是基于vme总线系统。在很多方面pc具有突出的优势,例如开放性较强,具有非常理想的软件开发环境,具有较为良好的通讯功能,成本不高。所以对于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而言,当前很多机器人厂商将主要研究和开发对象,其中与基于pc总线系统。因此,基于这一硬件结构的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应主要包括四种硬件实现方式。第一种硬件实现方式为pc+运动控制卡。第二种硬件实现方式为基于ipc+运动控制卡。第三种硬件实现方式为基于plc的控制系统。最后一种硬件实现方法为基于通用pc+工业实时以太网。第一种硬件实现方式对于pc实时性要求不高,具备开放性这是其主要优势。然而这种硬件实现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对于运动控制卡的要求比较高,同时dsp也需要搭配。对于这种pc+运动控制卡的控制系统的研究比较早。对于机器人运动控制,我国研究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所设计出来的机器人运动控制器对其运动控制的可靠性进行了大幅度提升。机器人动态运动通过国外研究者的不断研究开发得以实现。国外研究学者开发的自由度机器人控制系统平台同时可以实现与环境的快速交互功能。第二种硬件实现方式影响简单,整体结构也比较紧凑,这是其显著优势。除此之外,开放性和兼容性也更加理想。这种模式与上一种模式的区别在于,机器人在pc机上进行运动学求解轨迹规划以及插补算法。这种模式对于控制卡的数据处理压力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缓解作用。与此同时,机器人工控机与运动控制卡在该模式下分工明确,对于基于ipc+运动控制卡的控制系统,我国很多学者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如六轴工业机器点位、轨迹控制的实现等等。第三种硬件实现方式在硬件的连接方面特别简单,联网功能也非常强大。所以基于plc的控制系统可以对多机器人通过互联网实现监控。对机器人,我国学者在abplc的基础上,实现了运动控制。最后一种硬件实现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控制效率高、可拓展性强。主要是因为网络化发展是工业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将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在该领域的研究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机器人控制器的分布式网络以及计算机的分布式网络。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对于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网络的监控。

2.2软件实现方法。

现阶段,在软件功能的实现方面,大部分研究机构的基础主要以硬件开放式架构为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放式纯软件控制技术艺来实现相应的软件功能。通常情况下,在工控机windows或者linux环境下,开放式软件控制进行运算,全部的运动控制运算以及逻辑运算,通过软件本身的内核来完成。数据的传输以及信号的传输由硬件负责。一部分学者开发出了通用软件包,适用于机器人控制,该通用软件包程序是开源的,通过互联网能够对程序进行下载。此外,一部分学者此外针对纯开放式软件控制技术,也有一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探讨。在纯开放式软件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我国研究学者开发了纯软件开放式控制系统,并基于该控制系统,实现了六种工业机器人的控制。

3基于开放式控制系统的多机器人协同。

针对基于开放式软件架构以及硬件架构的多机多机器人协同用之运动控制,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相对是比较丰硕的`。例如通过多层等级式的控制体系结构,天津大学的宋伟科实现了多机器人的系统与主控系统的实时任务调度。对于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系统的离线编程系统,廖彦京平等学者进行了开发以及研究。国外主流机器人公司目前已经研究开发出开放式结构控制器,该控制器基于pc和实时以太网。motoman通过大量的实验,研制出双机器人协调焊接。kuka公司实现了机器人在车间的实践应用,将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奔驰车间,通过自己研发的irc5控制器,abb公司与robotstudio机器人的编程与离线轨迹规划软件,通过双机器人协调焊接,在开放式结构控制器方面,实现了三台机器人的精准联动。对于软件接口以及硬件接口,正是由于开放式控制系统进行了标准化定义,因此在标准设计基础之上,所设计出来的第三方软件以及第三方硬件在向控制系统集成过程当中实现就比较简单了。这对于厂商的依赖性起到了大幅度降低作用。所以,在自身生产需求的基础上,企业能够对设备相应的增减。现阶段,在工业焊接、工业焊接、喷涂以及零部件的装配等领域,多机器人均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4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对于整个控制系统而言,机器人硬件系统能够提供比较理想的物质基础,硬件部分是软件部分工作的平台。对于工业机器人整个控制系统的性能以及扩展性而言,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在模块化以及开放性原则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如图1所示的硬件部分。控制系统硬件结构通过上图能够看出,主要通过两级计算机架构的形式来实现控制系统的主体,这种形式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完成相对较为复杂、精细的作业任务,对于相应的任务,能够较为精细、快速、可靠地进行分解,能够并行完成任务。在硬件架构的顶层,利用了具有成熟、可靠以丰富的接口的工控机作为上位机。在需要更换下位机的选择合适的接口即可。除此之外,上位机的储存容量以及运算速度也有要求,这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机器人轨迹规划、实现插补算法以及正逆求解机器人。同时,在具体需要的基础上,工控机可以选择主流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为了在软件层面,提供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扩展空间,可以安装比较成熟的软件工具,例如,可以配置可视化的软件开发环境,例如qt、microsoftvisualc++等。开发出承担机器人控制软件功能的人机交互界面。对于下位机而言,采用了由galil公司推出的dmc-2163运动控制卡,运行独立,能够对六个电机同时进行控制,与上位机等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rs232以及ethernet等接口进行,运动速度快、可靠性高,为了在完成指令程序的过程中还能够具备向控制卡中下载、烧录等功能,galil还在独立于上位机运行的控制卡中封装了指令解析器。

新型工业服务业论文

摘要: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营改增”环境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环境较以往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对“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税收筹划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营改增”;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

1合理税务筹划对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目前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期间,做好税务筹划至关重要。一方面,合理的税务筹划能够有效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盈利水准。“营改增”的全面实施能够让服务业企业减轻税务成本,有利于企业将资源转移至创新上,从而对企业成长产生正向激励作用,间接提升企业利润率。另一方面,合理的税务筹划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现代服务业投资。在税收制度不断调整的情况下,做好税收筹划能够让服务企业占据先机,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营状态,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本,从而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2“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的影响分析。

“营改增”是我国现代服务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税务调整变化,“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增值税税率提升至6%。现代服务业包括认知服务业、咨询服务业、鉴证服务业等行业,税赋税率由以往的5%营业税转变为现在的6%增值税。(2)企业可通过进项税额抵扣降低税负。通过进项税额抵扣,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税负。当然,不同行业所获得的效果存在着一定差异。以咨询服务业为例,其主要流动性成本为人力资本,所涉及的项目大多数并不是经常出现税收的项目,进项税额抵扣额度相对有限;饮食行业则有所不同,可通过采购支出抵扣销项税额,其税负压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缓解。(3)税负转嫁。在新税收环境下,一些企业可与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价格博弈,以劳务或产品的方式将企业税负转嫁。

3“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相关建议。

3.1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若服务企业能够获取的进项税额相对较少,意味着企业能够从销量税额当中抵扣的税额也会有所降低。当税率由之前的5%(营业税)提升至6%(增值税)以后,在税基不变的情况下,服务企业所要上缴的税额自然有所上升。在上述情况下,服务企业若要真正意义上从“营改增”当中获益,则需要适当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首先,服务企业可以借助存量资产折旧来促进资产更新。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存量资产无法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只有增量资产才能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服务企业可加快内部固定资产折旧,并适当购入新资产,以获得更大的抵扣额。其次,服务企业要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在“营改增”环境下,增值税发票十分重要,是企业进行税额抵扣的重要凭证。在企业税务管理过程中应该给予增值税发票管理高度重视。最后,服务企业要合理筛选供应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服务企业尽可能从一般纳税人供应商采购固定资产或原材料,从而获得增值税发票,扩大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以此来降低税负。

3.2合理应用税收政策条件。

现代服务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条件,进一步提升税收筹划成效。一方面,服务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税收政策、行业政策调整方向,尽可能降低课税税率,以此来获得更大的税务筹划空间,或通过降低税基的方式来降低税负。另一方面,服务企业要与税收管理部门进行密切沟通,保持良好的交流关系,从税收管理部门视角来审视税务筹划工作,确保税收筹划与宏观方向一致,降低税收风险,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3.3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素养。

在“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环境较以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财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企业要督促财会人员了解新知识,快速掌握“营改增”改革内容,不断提升财务技能水平,以适应新环境要求。当然,税收筹划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除了财务部门外,还需要其他部门共同配合,才能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让税收筹划真正意义上发挥作用。首先,企业可聘请外部专家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系统性地讲解“营改增”相关知识以一系列影响、变化,让财会人员能够快速适应新形势变化。其次,企业应该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并与其他先进企业进行交流,鼓励财会人员进一步深造,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最后,企业可将税务筹划与绩效考核机制适当联系起来。对于一些在税务筹划当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其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若相关人员由于税收筹划不到位而影响到企业运营效益,则扣除部分绩效作为惩罚。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督促财会人员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其岗位胜任力,促进税收筹划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4结语。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营改增”的全面实施为现代服务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整个市场稳定运行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现代服务企业而言,适应新的税收环境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企业要重视税收筹划工作,通过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合理应用税收政策条件、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素养等举措,增强自身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宗赢.浅谈“营改增”的全面实施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以生活服务业为例[j].商业经济,20xx(1).

[2]张玥.浅析全面“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j].经济师,20xx(7).

[3]孙显光,李薇.“营改增”形势下现代服务业的税务筹划[j].科技与企业,20xx(10).

分析新型工业经济化道路发展的趋势的论文

通过对国际电子政务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对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很有效的借鉴。第一,我国应该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在此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来确立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对相关的基础设施实施统一的规划,促进基础网络的互联和互通,以此来推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集约化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我国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整合相关的公共服务,以此来提升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建设过程的集约化和集成化,对相关数据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不断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使电子政务领域能够为社会公众提更加完善的服务。第三,我国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数据的开放性与信息的共享性,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数据应用的创新。在此过程中,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建设电子政务的成功经验,积极提升政务数据的开放性,将相关的政务数据提供给社会公众,同时制定出相关的政务数据开放政策,以此来实现政务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另外,还要鼓励社会各界对政务开放数据的创新应用,以此来有效挖掘出政务开放数据的潜在价值,促进开放政府的构建。第四,我国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新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此来促进政府部门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的提升。目前,计算机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但改变了电子政务领域的发展模式,也促进了电子政务领域的创新发展。我国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推进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信息技术来加强电子政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相关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要推进相关平台的优化整合,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来挖掘出其潜在的价值,为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和发展策略提供有效依据。总而言之,科技是创新电子政务领域服务模式与服务手段的最有效工具。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建设是尤为重要的。随着世界各国电子政务领域的发展,我国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对电子政务领域开展创新性的改革,不断借鉴发达国家建设电子政务领域的先进经验,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不断应用新型的网络信息技术,创新电子政务建设的模式和理念,以此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立卓.中美电子政务战略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2010(1):10.

分析新型工业经济化道路发展的趋势的论文

针对我国天然气发展的现状、前景以及挑战,笔者认为我国天然气的未来发展中,应做到以下一些方面:(1)持续提升天然气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地位,并将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作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点发展内容。(2)我国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坚持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并举,加强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研究和工程装备技术研发攻关。(3)积极提高对海外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收购,逐步建立稳定的天然气贸易与供应渠道,提高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性。(4)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天然气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采取适当的优惠扶持政策,尽快建成遍及全国的天然气管网和储气库等基础设施,为天然气工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5)我国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所以国家还需要加快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完善,推动天然气工业良性发展。

5结束语。

随着人口整体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在过去的能源开发中,由于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全球的气温逐年上升,给人类的生存带来较大的环境压力。天然气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的能源,其开发与利用都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参考文献。

[1]张强,唐浩亮.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与挑战[j].中国化工贸易,,9(3).

[2]朱雅婷.浅谈我国天然气产业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完善方向[j].法制博览,(6).

分析新型工业经济化道路发展的趋势的论文

摘要:室内设计师把握住时代的特点,正确地分析和理解人们现实生活的现状,逐步形成符合本国民情和国情发展的特色之路。传统设计观的改变带来充满文化与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崭新的作品,给装饰行业注入更多的活力。

关键词:室内设计;时代性;个性化;民族化。

1中国传统设计观的改变。

1.1九十年代陈旧设计观念的影响。

九十年代,中国室内装修刚刚兴起的年代。设计师们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设计中,大多从外刊、资料中模仿外国的东西,生搬硬套。人们盲目追捧豪华繁复的装修风格,高调地营造奢华氛围。设计师过分关注设计的外在形式,一味追求所谓的“风格”“格调”,不考虑实际的经济实力,更不管是否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设计缺少原创性,大江南北的设计风格基本相似。

1.2建筑面貌的变化、新观念的出现。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城市建筑逐步从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脱身而出,回归建筑的本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概念的提出,科技的发展给室内行业的相关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变化。设计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在提高。是改善性需求爆发的一年,大众对家居设计的追求是既讲现代,又讲传统。自然材质、充满文化与生活记忆的传统手工艺成为家居设计中奢侈品。原创性、创新性的室内设计也兴起了,人们过往的审美标准,也正被悄然改变。

1.3国内设计师的觉醒与国际化接轨。

我国室内设计早期发展过程中就和欧美国家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性,设计师是以吸收借鉴西方优秀的设计特点为主。十多年来,虽然室内设计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也在磨砺中前进。国际上平等的交流,国外优秀的设计理念流入。我国的设计师在相互交流中汲取营养相互渗透,重新认识非西欧文明,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他们学会了控制对舒适的过度追求,减少华而不实的设计,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

2“绿色”的选择。

2.1与自然环境匹配的协调观。

新世纪是追求环保、讲究生态文明的时代,“绿色环保”的概念,把人们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提倡简约装修,追求造型简朴。人们学会了更多的利用太阳能,利用大自然来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滥用和浪费等。不采用污染环境的物质材料,装饰上多用织物、木料、石材等天然材料,室内设计更贴近自然。

2.2个性化、个人舒适度的追求。

现在新一代的购房主力是80后、90后。快速的工作节奏使人感到压力大,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这些人对于房屋的装修要求更多,想法更多。装修不再是刷个墙、铺个地板、买张床那么简单,大都想请设计师来提升空间设计和装饰,在私人空间的“家”里生活得更为舒适和放松。

2.3对精心定制设计的渴望。

大工业化生产给社会留下了千篇一律的同一化问题:成品门、成套的'厨房、卫生间等,不需要设计师再进行设计,由卖家直接提供建议,是一件好坏参半的事。电视和互联网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太多的信息让人无所适从。人们渴望精心的定制设计,每个人在生活中会要求有自己的个性,用精心的定制设计来体现自己独到见解。

3新旧结合的启发。

3.1舒适和美丽之间寻找平衡。

室内设计将延续重视本土文化及人文关怀趋势。更多的设计师在恢复和改造老房子项目里尝试用新材料元素诠释古典的形状。人们亲近熟悉的生活轨迹、经典的形状,在舒适和美丽之间寻找平衡。即使是老房子的装修,他们都在问如何重塑传统元素和新材料使用。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技术表达出来,是今天最好的室内设计。

3.2材料的回收与利用。

新旧结合还体现在回收再利用废钢铁、木材、锌等材料上。设计师们喜欢混合材料和饰面,如油漆、天然木材、钢材和木材;又如从乡村收购再利用的木条装饰墙。在同一个房间里融合了传统,现代的元素。

4装饰细节的体现。

4.1重视光环境设计。

如今灯光已经成为设计师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的进步必将带来设计理念的提升,众多传统灯具正在逐渐消失,目前led灯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它真正让灯具进化到数字科技时代,延伸成为电子产业,现代光照设计不单单作为一种装饰品,它以人为中心照明,能够调节人体生理规律,不再是单纯的on与off开关,而是随着人的节奏控制光照强弱与变化,让光像日出到日落一般变化无穷。”灵活多变的光环境设计,开辟了空间性质的新领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良好照明的重要性。

4.2开始注重户外家具的选择。

人们喜欢户外的娱乐活动。以前只给室内部分进行设计,现在也开始注意家的外观设计了。美丽的户外家具,看起来好像可以放在客厅。柳条、编织的藤椅适合任何季节,绚丽的颜色和美丽图案的织物和地毯外,火炉和壁炉延长了夏季,让户外更多的豪华和舒适。

4.3民族图案在现代设计的运用。

摆脱了以往流行的欧式大马士革图案、宫廷风,一些个性化、民族化的壁纸跳入人们的眼帘。墙纸所拥充满热情的民族图案,其特色立体强、墙面就活起来。民族元素成为了设计师们追捧的新对象,民族纹样做成的墙面、民族服饰纹样设计成的地毯,别有一番风味。

5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最大的设计趋势已经在家中厨房得到体现。人们希望拥有一个现代的厨房,用现代科技发挥这空间的最大作用。人们追求整齐、流畅的线条,改造空洞的大空间,使它变得有趣味;将居住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比,如饮食区、休息区、阅读区、品茶区等,人们从简单的物质追求中解放出来,在室内设计中强调精神追求。家居智能化走向舞台的中央,智能技术已成为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元素。现在,开放标准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和更可靠的产品。那些万能遥控器在沙发上就能控制家的一切,最好的形式应该是在手腕上的智能手表、手机进行远距离遥控,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为人们创造出一个舒适理想的现代化居室。

6结束语。

运用各种新材料,仔细考虑照明,对质量的强调,和一个有机的、无所不包的方法来设计,设计师们努力帮助客户创建一个家,不仅设计精美,制作精良,但使一个人,使用者的意志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吕晓庆.当今国际室内设计流行元素分析[d].江南大学,.

[2]张妍.新中国风在室内设计领域的探索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3]赵欣.室内设计中风格设计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

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经济论文

“生态工业”的缘由回眸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只用了短短两百多年,就大大地改变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创造了现代工业文明.但是,随着人口的骤增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危机.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原来相对稳定、平衡的自然生态循环链条被一次次强烈而粗暴地打破.

作者:张珠圣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刊名:社会观察英文刊名:shehuiguancha年,卷(期):2005“”(10)分类号:f4关键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