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通用22篇)

时间:2023-12-04 16:06:02 作者:GZ才子

教学计划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如果你想了解如何写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计划,下面是一些建议和范文,供您参考。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先乘除、后加减”的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探索小括号的作用及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需要几只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得到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玩吗?都是怎么去的?你们坐过船吗?有一些小朋友正要乘船出去玩呢!

(出示情境图:书中第17页图。)。

教师行为:看看这幅图,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活动: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

(评析教师通过与学生亲切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同时,还培养学生独立读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独立探索。

学生活动: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教师行为:关注学生参与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方法。

2.小组交流算法。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比较、借鉴、反思。

3.全班交流。

教师行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教师行为:看看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想说点什么吗?请与组内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学生活动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讨论,给予适当点拨。

(评析教师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确定运算顺序后,产生请小括号来帮忙的内在需要。)。

教师行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

4.探索出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活动:在本子上脱式计算(29+25)÷9。

教师行为:展示一名学生的书写,并请这名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先独立想一想,可以相互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评析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及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活动:选择一道题,脱式计算。

(四)实践活动。

留意身边的、生活中能用到小括号的数学问题,想办法解决它,并记录在数学日记中。

(评析教师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从而去应用它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本节课我结合“过河”这一情境,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本节课教学层次清楚,给学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全班交流以下算式的算法:a.29+25=54(人),54÷9=6(条);b.29+25÷9;c.(29+25)÷9;d.29÷9+25÷9,使学生探索出正确的运算顺序,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以及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人教版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

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

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出示图3。(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学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

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5块糖放在一起)。

你们想说什么呢?

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

(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二、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1、引导。

师: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里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面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用乒乓球代替)。(学生拿出学具)。

2、数一数。

师:有多少个小碗?

3、说一说。

师:老师会让你们干什么?(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成5份)。

4、分一分。

师:小组同学合作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在5个小碗里。

5、小组展示不同分法。

(1)1个1个地分;

(2)2个2个地分;

(3)3个3个地分。

6、师:你们更愿意选择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师:大家表现得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组同学一捆铅笔。(送铅笔)。

学生提出疑问:我们怎样得奖品呢?

要求学生想出解决的办法。(先数数有12枝铅笔,再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得几枝?)小组合作完成。

2、练习三第2题。另两种分法错在哪里?

3、开放练习。

师:你们都有奖品,老师也希望有奖品,你们每个组数出3个汤圆给我吧!你们还剩几个?(12个)。

老师的问题是:这12个汤圆你准备请多少人来吃才能够平均分呢?看看有多少种答案?

分组上台展示不同答案。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四、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教学准备:

糖课件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出示“份”字:小朋友认识“份”字吗?它由哪两个部件组成的?(人和分)这节课我们就人人来分东西。

2、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师:昨晚老师去喝喜酒了,分到了一些糖。老师想把这6块糖分给两个小朋友。看谁的分法多。(板书:把6块糖分给2个小朋友)。

师:这些分法都是把6块糖分成了几份?(2份)。

师:你最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每人同样多)。

这种分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平均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平均分的概念,在潜意识里都有平均分的思想。设计让学生分6块糖,通过比较3种不同的分法,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每份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师:这节课就来研究平均分。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不是平均分的每份不一样多。)对,只有每份同样多我们才叫它是平均分。板书。“每份同样多”。

(2)判断是否是平均分。

师: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现在来判断以下分法是否是平均分课件。

a:(一个一个出示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再让学生判断。)。

它是怎样平均分的?手势圈一圈,说一说。

再出示:把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

b图:(两个两个的,再两个两个的,再一个一个的分,把10个梨平均分成2份。也先判断,再说说,再出示表述句。

c图:(1个、3个、5个)不是平均分。哦,每一份是不一样多的。那你有办法使它也变成平均分的吗?(移多补少)小朋友真能干。

d图:(2个、2个、2个、2个出示)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更清晰平均分的特点。同时一个一个,几个几个的出示。为下一个环节“操作”打好基础。

二、实践操作,理解概念。

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随处可见,小朋友会不会真正的平均分呢?下面就请小朋友帮助老师一起分一分。

(1)分一盒礼物(学生不知道总数)。

a.感受分的过程。

老师带来了一盒小礼物,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想要把它平均分给我们班的3个小朋友。你想怎么分?(学生可能说没法分,不知道每人几个。或者说需要先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引导学生想到先一个一个的分,或先分几个再分几个。)小朋友,真聪明,就算老师不告诉你一共有多少个,也能想出办法进行平均分。

b.说说是怎么分的。用表述句说,先同桌交流,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学生已学过乘法口诀,在“分”之前就能用乘法口诀知道“分”的结果,这个设计环节当不知道“分”的物品总数时,就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冲突。不得不激起学生去思考“分”的策略。同时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一个一个分的必要,而不是由老师强加给他。也能更好的理解分的过程虽然不一样,但是分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本质意义。

(2)分12个。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一共有12个,你还一个一个地分吗?你是怎么想的?请你用小圆片代替来分一分。汇报。分别用12个磁铁展示。并说说你是几个几个分的。

(3)抽象平均分的概念师回顾分法,并圈出份数。重点理解份数与每份的意思。

师拿掉磁铁,让学生说说刚才是怎么分的,请生用圆圈来表示。

板书: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个。

(4)分法多样化。

a画一画刚才我们摆了小圆片将12颗糖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4个。如果不摆小圆片,你能想象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又是几个吗?(指名几个)。

你能用水彩笔把分的结果画下来吗?如果有困难的也可以先分一分再画。

b.反馈。展示不同的分法,并说一说是怎么平均分的?说说表述句。

c.小结:为什么这些同学分的过程不一样,份数也不一样,我们都说他是平均分呢?(因为每一份的个数都一样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点理解份数与每份的意思,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模型。充分感知分法多样化,并发展数学语言。强化理解平均分的本质是每一份同样多,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全面性。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判断是非,概念辨析。

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在对的()里打钩。

2、变式练习,拓展思维昨晚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了,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你们猜我们一共分到()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还可以平均分给()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

3、结合实际,扩展概念外延把下面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大小各两个)。

四、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1、找一找在教室里有没有平均分的现象。

2、说说平时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课堂实录

生1:2根2根2根。

生2:1根2根3根。

生3:1根1根1根。

1根1根1根。

你喜欢那种分法?为什么?

生1:我喜欢2个2个的分,因为这样公平。

生2:我也喜欢每只兔子都是2根这种分法。

师:象这样每份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刚才我们是怎样把6个萝卜进行平均分的呢?(把6个萝卜平均分分成3份,每份2个。)。

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让我们在图上来找到它吧。

判断(用手势表示对或错):

课件出示:

练习(1)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问学生有没有平均分?每份是()个?

练习(3)出示2个鱼缸,一个鱼缸有1条鱼,另一个鱼缸有2条鱼是不是平均分?

练习(4)出示下面的图,第一层2盏灯笼,第二层1盏灯笼,第三层3盏灯笼。

oo。

o

ooo。

是不是平均分?

师:那怎么把它变成平均分?

生1:把第二层1盏灯笼移到第一层去,平均每层3盏灯笼。

生2:从第三层移1盏灯笼到第二层。平均每层2盏灯笼。

师:刚才你是怎么判断平均分的?

生齐说:是否同样多。

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个。

生1:5个。生2:3个。

师:你是怎么想到3个3个分的?

生1:三五十五。

师:那是否所有的苹果都能平均分呢?那老师现在要把一箱苹果平均分成5份,你也能用乘法口诀来解决吗?这些苹果又是该如何分好呢?学生小组讨论。

生1:到黑板上示范分,先2个2个分,再1个1个分。每盆3个。

学生拿出苹果学具,把苹果平均分,分好后用“把6个萝卜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这样的话说一说。

先学生独立操作,再反馈。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已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学会了测量,但少数学生对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有待进一步的巩固与熟练。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三、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四、课堂小结。

略。

人教版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平均分(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ooooo。

第二种分法:oooooo。

第三种分法:oooo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一、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

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

二、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5题: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怎样分是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发展、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1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知道“倍”的含义。

一、复习旧知。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

3×8=2428÷4=7。

二、学习新知。

1、摆小棒认识倍。

第一行摆:2根。

第二行摆:3个2根。

我们就说第二行小棒的数目是第一行的3倍。

第一行摆:4个圆。

第二行摆:8个圆。

8里面有(2)个4,

第二行的圆片数目是第一行的圆片数目的(2)倍。

8÷4=2。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法?(除法)为什么?

一倍数就是每份有几个,倍数就是就是有几个这样的一倍数。也就是平均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三、练习(46页情景图)。

1、鹅()只松鼠()只孔雀()小猴()小鸟()小鸡()。

2、摆一摆,圈一圈,再填一填。

1)鹅是松鼠的几倍?

2)小鸡的数是松鼠的几倍?

谁是一倍数?求12里面有几个2?

3、说一说。每一题找出总数、一倍数。列式。说明算式的含义。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找准一倍数,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四、巩固练习。

1、老鼠是猫的几倍?(猫是一倍数,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蜻蜓是蝴蝶的几倍?(蝴蝶是一倍数,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6,用除法计算)。

2、淘气的身高是机灵够的身高的几倍?

机灵狗的身高是一倍数,就是求9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3、天气调查。

晴天的天数是雨天的几倍?(雨天的天数是一倍数。求12里面有几个3)。

小学数学二年级《平均分》说课稿

小龙的妈妈买了10个黄澄澄的大鸭梨,小龙说:“梨是我妈妈买的,我的应该多,”另外三个小朋友一起说:“我们是客人,我们多才对”最后一个小朋友说:“我们平均分吧”小朋友都同意了他们一起动脑筋,列出了算式“10÷5=2”,最后小龙他们都吃到了香甜的大鸭梨原来生活中也少不了。

一、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

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各种食物若干。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一、说课内容。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引发思考:可以怎样平均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将问题稍加改动: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这个环节从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完成13页、14页“做一做”,根据学生差异,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再让学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四)全课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范老师这堂课,让我感触颇深: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范老师在设计本堂课时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分棋子,分6个棋子,分成两堆,怎么样可以分得公平?学生一开始就分成了2堆,每堆3个。接着又让学生分成3堆,同样要公平地分,学生也和容易得分成3堆,每堆2个,其实学生本身已经会进行平均分了,在课后,范老师向我们透露了在上课之前,他特地进行了学生已有知识起点的调查,抽取了部分同学让他们进行平均分物品,很多同学都会进行平均分,在得知学生已经会进行平均分的情况下,范老师一开始就索性让学生去分,再告诉学生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并在教学中让学生去体会这种分法,弄清平均分的概念,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原来自己这种方法就是平均分。

反观我们有些老师的教学,有些知识明明学生会,还要花大力气去让学生探究,去做一些无谓的引导。比如一年级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对于大部分同学都会计算,那么这时候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呢?范老师的课给了我们答案,低年级学会知识的由来和思考过程缺乏认识,他们会平均分,却不清楚这是平均分,并且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用这种方法?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对于平均分缺乏体验与认识,对于整个平均分的过程没有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范老师通过让学生先分棋子,进行实践操作,再将一些生活的非平均分但是公平的分法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弄清了平均分的概念,真正意义上会用平均分的方法。

二、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本身原有素质基础上,获得和谐和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教育,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基础的形成,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范老师在课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表述,在分棋子的时候,学生两堆分得同样多,学生说成了“一样多”,范老师进行了矫正,应该是“同样多”,对概念的表述的语言应该比较精确,再次,在对每次分物品的时候,都让学生进行表述“把几个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通过个别说、指名说、集体说、集体读等等形式,从而让学生在本课中形成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课结尾,范老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学校进行讲故事比赛,选出了前三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在给这三名获奖者发奖品时,准备了6支钢笔,请学生帮忙分一分?有学生提出每人2支,范老师首先肯定这种方法是“平均分”,但同时提出了疑惑,第一名2支,第三名2支,这样分,你觉得他们会怎么想?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法,第一名3支,第二名2支,第三名1支,范老师又问,这样分同意吗?同学们都表示同意,,这时,范老师提出疑问,刚才我们说平均分是公平的,怎么这里不平均反倒是公平的呢,学生讨论得出名次不一样,也就是取得成绩不一样,所以获得的奖品也应该不同,最后师生进行小结,在生活中,平均分要在不同情况下看,有些不平均分,却是公平的,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平均分。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应当是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的。平均分在小孩子眼里认为是公平的象征,然而在具体生活中平均分有时却是不公平的,就如课中给获奖者发奖品,不平均的分法才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获得成绩是不同的,这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平均分知识。

其实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生活中的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生活背景,是小学数学的一种学习方法,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观点。首先,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我们的数学应该来自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其次,小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注意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并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例如我们在建立长度、质量、面积等概念时,我们不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去亲自测一测、拎一拎、称一称、量一量……这样,在实践活动中建立的有关概念,必将清晰、深刻地印入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再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倘若事先让学生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亲自尝试如何购买东西,再通过课堂上模拟购物,并相互交流,学生一定会获得准确、清晰的“元、角、分”的概念,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不是“题海”大战后的厌倦,而是探索、发现之余的喜悦。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按“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分桃子和分小棒,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多次经历“平均分”,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学生不是很理解怎么分类,出现了很多分法,很难引导到“平均分”概念上去。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中,哪种分法最公平,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有点接近了,我就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感知。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1、层次性突出。

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铅笔、分糖果的生活经验入手。在例一中再次唤醒已有知识,进行无序的分;在认识了平均分后,在试一试里加强动手操作,,强调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

2、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场景入手,再到小棒操作平均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找平均分,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例题教学平均分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无疑也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重视了操作。

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由于平常的训练,课堂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平常我要求孩子小棒同意竖放在数学书的另一角,一旦操作,第一时间一字排开小棒在桌子正中央,通过训练与表扬的手段,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得到很大提高。本课全班统一操作小棒有4次之多,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样的操作有效的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

4、关注教学细节、有效预设。

本课对于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更何况要学生汇报时用自己的语言,估计学生存在的难度,我进行了有效的预设: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通过提要求,让学生统一运用一定的语言格式,比如例一我让学生汇报时说清楚:分成了几堆,每堆几根?试一试说一说你什么怎么分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迁移,使得汇报有序:分成了几份,每份几根。在例二的汇报中,难度进一步加大,我引导学生统一拿小棒在左手,然后右手拿2根说一说,拿2根说一说:每2根一份,每2根一份……运用这样的语言,学生在理解平均分、汇报平均分来的更有序,语言更有数学味。

5、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试一试进行了有效的拓展:

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平均分的方法,此时,我并没有作罢,把几种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问道:观察一下几种平均分的方法,你发现什么?随着提问,文字消失,几种分法的小棒图清晰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此问不但要让学生总结不管怎么分都是平均分,因为每份根数一样的本质,更看学生能不能发现总根数与份数、每份根数之间的关系,课堂证明,学生是能做到的,两点学生总结的非常好。为除法的渗透和理解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6、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多种形式练习中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实践证明,这样的渗透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在解决气球图问题时,学生汇报时呈现了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意识:有的学生用圈一圈,有的用小棒摆一摆,有的连线,有的直接想乘法口诀、有的用除法计算,还有的用12根小棒每2个一份平均分成6份(试一试)联想14个每2个平均分应该是7人。

7、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进行“平均分”这个概念的教学有点过快,学生在比较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时让学生说的、比的不够充分,什么叫平均分总结的过快,至于一小部分孩子理解消化的并不是很好,从后面个别孩子汇报的语言可以看出来,在这里,要充分铺垫,让概念的引出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从而才能让所有孩子接受。

2、表扬的激励手段必不可少。本以为孩子到二年级了,对于一些物质性的奖励会淡却,尽管课堂对孩子的精神性表扬有过几次,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孩子还是比较小,对于各种形式的表扬还是很需要,对于红花、小能手的表扬手段还是很需求的。或许,这样的表扬更能在后半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校效率。

3、语言还要进一步精炼。数学老师的语言,更应该是千锤百炼,一句不多,一句不少。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通过教学“认识平均分”这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大的不足,如自己没有认真去钻研教材,导致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去把握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表面上看,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师生互动情况都较活跃,但是有很多问题在本节课都没有落到实处。下面我就本节课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作认真反思。

首先,我给同学们创设“猴子分桃子”的问题情境时,大家在这一环节上都表现得很不错。先是让学生说图意,然后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最后交流分的结果,感受答案的多样性。但是我在想,是不是缺乏了要求每人分到一样多这样的环节,其实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懂得对随意分和平均分的区别。

接下来让学生给小猫分鱼时,虽然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在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是缺乏了让学生们交流分鱼的过程,所以从这一环节上就没有让学生的思维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的过程。

在练习题上,特别是“分筷子、分铅笔”,我总是规定学生用统一的方法(画圈)去完成,没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还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去完成,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法都可以。

通过分气球的活动,学生体会在每个人分到气球一样多的情况下,会有一个气球是剩余的。但是在最后做完了这道题时,我都没有问学生剩下的1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很显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时还有剩余的现象。

虽然这一节课有很大不足的地方,但是通过我课前认真的准备,课上认真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当中,循循善诱,从一个总数分成2份到多份,从认识“分”到“分到同样多”,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后面学习除法知识夯实基础。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多钻研教材,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学习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课堂,做一名勤勤恳恳、教学工作扎实的好教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一)是二年级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认识平均分。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一下几个方面:

1、新课伊始,让学生分桃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语言:“你认为他说的怎样,谁比他说的更好?让学生互相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五次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平均分”这个重点是强调了,但要突破还需加强。

2、“分成几份,每份几个”还需加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3、在进行例2的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接着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演示分法,最后又在课件上重演了一遍分法,这里重复太多,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了兴趣。

4、对学生的回答关注度不够,提的问题要尽量简洁易懂,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准确的评价,以及详细的纠正。

5、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时,学生分学具用的时间较长,耽误了一些时间。

6、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有待于教师继续加强练习。

7、整节课下来,都是在强调“平均分”,可是现实中“平均分与不平均分”同时存在,应该让学生明白这点。

总结:这是我在三小的第一节公开课,上完课以后,我发现我很累,原来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一直是我在说,我在提问,没有花时间引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不能做到冷静的思考后再处理。这节课,至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在不停地操作,从操作中体验平均分,在操作中学会表达如何表达平均分,因此,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组织能力更需要加强。

在进行了《有效教学,智慧课堂》后,学校的老师们都给予了很多的评价,让我从中认识到自己很多的不足,今后会继续努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四、总结。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1、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二年级数学的平均分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