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实用15篇)

时间:2023-11-19 06:55:04 作者:紫衣梦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实用15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防和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现代音乐和电影》教案

1.知识目标:通过对爵士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音乐发展与时代的关系。通过对好莱坞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世界电影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爵士乐,使学生不仅从音乐角度,还要从历史角度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达,提高学生从多学科视角上综合欣赏、理解音乐的能力。通过教师引领学生探寻好莱坞称霸世界影坛的原因,提高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并理解爵士乐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丰富学生从音乐世界体验人生的情感。客观而公正地评价现代流行音乐。在感受好莱坞大片过程中,形成对他民族性格及精神世界的正确理解。在好莱坞称霸世界影坛原因的探寻中,激发学生振兴中国电影的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爵士乐和好莱坞电影。

教学难点:理解爵士乐中的情感表达、探寻好莱坞称霸影坛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教师:这首交响曲反映了哪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

教师导入: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说明了除文学和美术之外,人类情感还可以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来宣泄。到了现代,自然科学中的电学、光学与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形成了电影、电视等新的艺术形式,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起来了。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

一、爵士乐。

1.爵士乐是怎样形成的?(运用课件演示历史线索,教师讲解)。

a.“起源”:非洲。

爵士音乐的旋律基础,源自非洲。

b.诞生地:美国南部(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北美种植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奴隶思念遥远的故乡和亲人,沮丧、无奈与绝望的情感始终伴随着他们。在田间、在劳动之余,黑奴们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以表达他们孤寂、哀怨的心声。这就是爵士乐的由来。)。

c.形成过程:非洲特色+欧洲优点。

黑人奴隶在保留非洲音乐特色的同时,吸收了欧洲音乐的优点,创造出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爵士乐。

2.爵士乐具有哪些表现特征?

演奏者可以即兴发挥,自由自在地演奏。尤其是不规则的切分节奏特点,就好像他们对现实社会不停地敲击,所形成的风格和特色特别丰富多彩。

3.从爵士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人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二、好莱坞。

1.电影是怎样诞生和发展的?

a.产生:1895年12月28日,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观看。

b.发展:形式上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单一银幕到多种银幕,功能上由单一的娱乐功能到教育、传播等多种功能。

2.好莱坞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美国西部片有什么特征?(教师作些补充介绍)。

a.兴衰过程:

b.美国西部片特征:美国人对西部扩张的一种追忆,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个人英雄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部发现金矿,美国东北部居民大量涌入西部荒原,促使西部经济繁荣发达,但由于法制不健全,强盗歹徒横行,再加上印第安人的反抗,使得移民不得不用枪杆子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就产生了大量火爆浪漫的故事。

一开始,常常是善良的白种移民受到暴力的威胁,英勇的牛仔奋起反抗,歹徒略占上风,牛仔救出美女,产生爱情,最后经过殊死搏斗,将歹徒消灭。其间,再穿插一些西部土著印第安人的风情民俗,显得绚丽多彩,热热闹闹,很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还导致了牛仔服流行于世界各国,至今长盛不衰。

3.好莱坞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电影之都”?

4.奥斯卡金像奖由来如何?

a.全称: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

b.第一届:1929年。

课后小结。

20世纪的巨大变化冲击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各种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这一时期艺术作品的欣赏,在让学生认识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了解到:不同的艺术形式以及不同的艺术流派,都是特定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亚非拉的奋起》教案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等历史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2、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有前几课我们了解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而且也使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纷纷掀起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亚非拉不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而且使资本主义列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亚非拉地区长期深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与经济掠夺,但是二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亚非拉地区纷纷走上了民族独立发展,以及为摆脱经济上压迫的斗争道路,其中亚洲走在最前列。

(展示板书: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1、印巴分治)。

(1)战后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历史上看,二战前,除日本以外的亚洲诸国,都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由于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奴役,它们具有要求民族独立解放的共同愿望。其次,二战前及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对东亚和东南亚进行疯狂侵略,被侵略地区的人民纷纷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抗击侵略者。这对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二战结束,一些国家抓住日本投降后殖民统治崩溃的短暂时机,迅速掀起了争取独立的运动。但是,英、法、荷、美等帝国主义却卷土重来,妄图恢复殖民统治。这样,民族解放运动也就不可避免了,它迅速从东亚、东南亚、南亚,扩展到西亚。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印巴分治。

(3)谁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独立?

印巴分别独立,但是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下,几度用战争来解决。在印巴分治过程中,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印巴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仍是不时诱发地区冲突的悬案。印巴矛盾与冲突,成为南亚地区和平的最大障碍。当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后,印巴缓和逐渐成为主流,虽然最终和解为期尚远,但毕竟双方的关系开始趋于和解。

(展示板书:2、印度经济的发展)。

印度独立后的经济发展的情况:

(展示板书:3、亚洲其他地区的独立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亚洲新兴民族国家发展民族经济铺平了道路。但是,亚洲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最先起飞的是新加坡、韩国。

师:就在亚洲国家纷纷独立,并走上发展道路的同时,非洲地区也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师: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

师:二战结束后,非洲地区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潮:从50年代到60年代,有39国获得独立;70~80年代,有9国获独立;90年代纳米比亚独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取得最终胜利。

展示板书: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师:非洲独立运动,大致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二战结束至50年代前期,一些北非国家先后取得独立。其中重要的包括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阿尔及利亚的独立等。

1、埃及独立。

1952年纳赛尔率领埃及革命力量,赢得埃及真正独立。

2、收回苏伊士运河。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0多个独立国家。其中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第三阶段,70年代主要是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时期。1975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国人民经过长期武装斗争,赢得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

第四阶段,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1994年,在南非举行了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标志着南非种族隔离制的消除,这揭开了南非历史新的一页。

虽然拉美早在19世纪前期就展开了民族独立运动,但独立后的国家又陷入欧美列强的控制之中,加之本国落后的大地产制和军事独裁统治,拉美许多国家仍处于发展的落后阶段。在控制拉美的列强中,尤以美国最主要。美国通过政治干涉、军事进攻和经济渗透,控制了拉美许多国家。但是,二战后,也有一些国家为了获得真正的民族独立与发展,开始寻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古巴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和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

展示板书: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教案

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革命准备。

方针:《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

策略: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

准备: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5、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6、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

上周我们结束了所有新授内容,本周起初三历史教学进入复习阶段。在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复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呢?下面结合今年的历史复习工作,和大家谈谈备课组的复习计划。

一、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复习进度、教学案的编写、周练的安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时间大约在1月8日-5月10日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考标》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阶段是综合训练,时间是在5月11日-5月27日,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模拟测试,时间大约在5月27日——中考,根据列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六本书,但课时少,虽然《考标》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中考。为了更好地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在以课本为主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案,包括知识结构和习题两部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提纲挈领的认识,习题涉及所有题型,突出重点知识。使所复习的知识得到巩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考标》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七年级第二、三、五、十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单元,九年级上册第四、六、七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四、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我们每两周进行一次周练,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每次周练、月考的内容都是滚动式的,带着学过的内容一起考察,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

(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四、复习进度。

二十周:中国古代史(上册)。

二十一周:中国古代史(上册)。

下学期复习任务和进度另行安排。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重点和难点:

1.重点:《荷马史诗》,希腊剧作家,学者亚里士多德,罗马史学,拉丁语。

2.难点:要分门别类条理清楚。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资料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塑等(激发学习兴趣)。

在借鉴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古希腊人通过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罗马人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并把它广为传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一、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板书)。

1.古希腊神话由什么组成?

(课前可安排积极分子搜集一些资料,上课提问时由他们回答)展示图片。

识记荷马(展示图片)。

2.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

(启发)谁能讲讲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话故事?

学生根据课外见闻积极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视野)。

3.古罗马人在史诗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维吉尔的有关资料。

(过渡)古希腊人在戏剧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腊戏剧(板书)。

(质疑)古希腊两位的戏剧家是谁,他们被尊称为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质疑)希腊史学开西方史学之先河,那么古希腊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展示艺术家们的图片。

三、历史名著(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有哪些历史名著,作者是谁?

(引导)我们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联系中国史,对比记忆。)。

(过渡)古希腊、古罗马在许多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的科学家(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出现了哪些科学家,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识记亚里士多德,一学生朗读他的名言并分析。

(过渡)下面我们来欣赏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艺术的成就。

五、(视频资料)建筑和雕塑(板书)。

看录像欣赏,(提高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引导)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见闻,你还能举出其。

他例子吗?

(启发)这些成就是什么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过渡)我们对拉丁字母并不陌生,比如汉语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拉丁语。

总结归纳并举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体现)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思考回答。

六、拉丁语(板书)。

(回忆)拉丁字母是从什么字母逐渐演变的?它对世界有何影响?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读表格列举出几种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主要文化成就,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反复与曲折的斗争中,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请学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欧洲文艺复兴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文化运动?

新航路开辟的后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文艺复兴不仅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而新航路的开辟,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一、“君权神授”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教师可首先布置学生看书,并思考“为什么会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目重点要讲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概念,他们分别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教师可先挂出《新航路开辟》的地图(或多媒体展示),指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已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在了国际贸易航道的要冲,新兴的资产阶级借此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海外贸易,并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迅速聚敛了大量资本并获得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深入、广泛的发展,由工场主、银行家和大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队伍日益成长壮大。一部分封建贵族受巨额利润所吸引开始转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或投资手工工场,称之为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他们有着共同的迫切要求,那就是自由发展资本主义。而此时,英国的专制王朝在詹姆士及其子查理一世统治期间,大肆鼓吹“君权神授”,巧立名目,任意征税,搜刮钱财。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请学生朗读资产阶级给国王抗议书的摘录部分,加深理解。

二、《权利法案》的颁布。

教师可首先提问:“英国建立共和国后,谁掌握了国家的政权?”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指出:克伦威尔作为资产阶级的功臣,成为共和国的最高执政者,就任“护国主”。他死后,各种矛盾恶化,统治集团陷于混乱,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惶恐不安,把旧王朝的复辟看成是摆脱危机的出路,与斯图亚特王朝勾结,达成妥协。

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立为英国国王,封建王朝复辟了。在讲述这个问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辟”、“反攻倒算”的含义,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

教师在讲1688年政变时,应对学生指出:面对着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也受到损害,他们发动了宫廷政变,欢迎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当时的荷兰执政威廉及其妻子玛丽作英国的国王。1688年政变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得以在英国确立。

在讲《权利法案》的制订时,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权利法案》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它有何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定了议会的大权,这就使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在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之前,先请同学们回顾:“为什么英国会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出这场革命的国内意义。讲述马克思在评价这场革命时指出“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因为在它的影响下,不久欧洲大陆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北美殖民地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也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4)全课讲完后,教师可以把课前准备好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简表”展示出来,让学生逐项回答作为本课的总结。(使用vcd)。

6)作业:.“《权利法案》的内容。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教案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型:反思课。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

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指导地位的确定,xx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认识邓小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1。

教师:这首歌唱的是谁?为什么要歌唱他?

学生: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学生试答)。

教师:xx届xx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设计意图:在《9改革开放》一课的知识基础上由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

展示:展示板块。

教师:本课我们将通过三个板块进行学习:“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拨开迷雾,领航改革路;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

1.提出改革开放:

教师:xx届xx全会前,邓小平就提出改革开放。因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

2、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在思想和理论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展示:

材料一“改革开放就好比打开一扇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是会飞进来的。开窗的目的是为了室内更有生机,而不是为了接纳苍蝇。”

——邓小平。

材料二“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必须要装纱窗!”

——习仲勋。

学生:“苍蝇蚊子”指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教师: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质就是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必将危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生:邓小平强调“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使改革开放在初期就具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设计意图:补充材料,更好地体会到中国当时面临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中共xx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展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邓小平在xx大上的讲话。

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党的xx大,基本路线、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部署。

展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示意图。

教师: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生:根据说学知识回答。

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设计意图:从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理解被称为设计师的原因。)。

过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遇到了思想上的困扰,使得改革开放步伐放慢。邓小平又是怎样拨开迷雾,引航我国改革开放之路的。请同学们速读本课第二部分第一段。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拨开迷雾,引航改革路。

1、南方讲话:

展示:

材料一关广梅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书中说到:“……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为她赢得了租赁企业家和女改革家的称号,也让她成为了‘社’‘资’问题的焦点。”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再现历史情境,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必要性、重要性。)。

学生:姓“社”姓“资”问题。

教师:关广梅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请结合课本,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来消除关广梅等人的顾虑。

学生:“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句话坚定了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也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否消除了关广梅等人的顾虑?有何深远影响?

学生:消除了顾虑。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2》。

教师: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南方讲话后邓小平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手段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意义。)。

大、xx大。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中的空。

教师:在课本44页,我们曾学过党的xx大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南方讲话一起,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xx大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应该走这样的建设道路”。)。

教师:党的“xx大”以后的改革成果,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那么以后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1997年召开的党的“xx大”又作出了怎样的决定?(xx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走这样的道路”。)。

展示:展示知识梳理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展过程。

教师:远见卓识的邓小平、立足国情、开拓创新,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过渡:历史创造了伟人,伟人影响和改变了历史。踩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让我们进入第三篇章。

三、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1.展示“两次历史性飞跃”

教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历的第一次飞跃。

邓小平则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了我国历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

2.展示xx大、xx大、xx大报告。

(升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历史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3.展示:《走向复兴》mtv情感教育。

课后习题。

测验题目一:

1.原苏联某总理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人民公社化道路。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中的这位“老人”指的是()。

a.孙中山b.毛泽东c.邓小平d.江泽民。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毛泽东思想b.马克思主义理论c.空想社会主义d.邓小平理论。

5.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届xx全会b.中共xx大c.中共xx大d.中共xx大。

九年级历史教案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的具体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住处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以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

《共同纲领》起到了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难点:

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

人民政协的作用和职权。

【导入新课】。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之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开国大典有盛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西北、中南、西南地区,的概况,本课内容有三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三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建国前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新课探究】。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

(1)军事上,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的主力,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残敌,中国大陆领土大部分已解放。(2)政治上,统治区人民反对独裁统治的爱国运动空前高涨,反动政权丧失民心。(3)组织上,共产党本着建立新民主主义联合政府的一贯主张,积极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中国作重要的准备工作。

总之,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会议目的,就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筹备工作。

2、会议的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3、会议的主要内容。

(1)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历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副主席。

4、地位。

《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宪法制订前具有临时宪法作用。(要说明纲领之所以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因为它规定了:

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全国性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的组织形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阅读提示:

会议召开当时由于人民解放战争尚在进行中,反动仍盘踞在部分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选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政协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请同学们参阅第4页“政协会议会场”的相片,说明会场是设在北平中南海的怀仁堂,强调会议召开牵动着中国亿万人民的心和国际舆论的关注,因为这个庄严的会议将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作出重要的贡献。

6、讨论拓展。

旧政协与新政协的区别:

(1)时间:

分别于1946年、1949年召开;

(2)地点:

分别在重庆、北平;

(3)结果:

旧政协确定了和平建国方针,但不久撕毁协议,挑起内战;

新政协圆满完成了筹备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历史使命,胜利闭幕。

九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古埃及地图的解读,掌握阅读历史地图、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教学难点】。

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出示视频短片:《埃及——无可比拟》学生欣赏。

教师课前导入: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设问:四大文明古国。

设计意图: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节课,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接续七年级最后的单元“文明探源”,有必要对几个大河流域的早期区域文明做知识回顾。

2.教学环节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出示:赞美尼罗河诗歌、尼罗河图片。

设问: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教学预设:尼罗河是唯一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设问: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教学预设: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设问: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教学预设:便于航行。

片段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3.教学环节二:金字塔。

出示:金字塔建造想象图1和教材p3资料1、2,想象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教学预设:利用滚木等出示:金字塔建造想象图2、3。

设问2:金字塔主要是由谁来建造的?你从中能够悟出什么道理?教学预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片段小结:金字塔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它的建造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历史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4.教学环节七:做文明游客。

出示:材料2013年5月24日,某网友发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了“丁锦昊到此一游”几个字,“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

课堂小结:

(1)回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列举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提示:从文字、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学、政治等方面)。

(2)举例说说古埃及的文明成就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巴比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热爱历史,发掘远古文明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地位及其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知道空中花园指的是哪里吗?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反映的是新巴比伦王国的故事。本节课我们学习古代两河流域。

二、自主学习。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含义:“两河”,是指的幼发拉底河和;两河流域,又称“”,又称“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的狭长地带。

2.文明起源: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的小国,小国之间混战不断。

3.文明发展: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在后来1800年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建立了强大、统一的国家。

(二)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过程:古巴比伦王国原是中游的一个小国。第六代国王对外采取的策略,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史称。

2.统治:汉谟拉比实行,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的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的石柱上,正文公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1)古巴比伦分为的自由民、的自由民和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

三、合作与探究。

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1)广东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韶关的“马坝人”,距今约12.9万年,该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有力证明了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

(2)佛山的西樵山古石器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至今发现的一处石器时代大型开采石材和制造石器的场所。在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发现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贝壳,因此称为贝丘文化遗址。通过对贝丘文化遗址的了解,有助于了解我国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农耕渔猎文化。

(3)广东的手工业丰富多样,主要有冶铁业、陶瓷业、酿酒业、榨糖业、制葵业(新会是的葵乡)等;粤绣、佛山剪纸、广东象牙雕等是广东民间工艺的瑰宝,其中粤绣、湘绣、苏绣、蜀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绣”。

2.三大民系。

(1)广府民系:广府民系主要由古越族与中原汉族融合而成,方言是粤语。

(2)潮汕民系:方言是潮语(是由闽语和古越语融合而成),

明清时期潮汕方言成为独立次方言。

(3)客家民系:方言是客家话(是在中原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也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4.建筑工程。

(1)灵渠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2)客家围龙屋是我国经典民居之一。

(3)开平碉楼是中国第35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广东的首个世界遗产项目。

(4)广州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

二、古代广东。

1.秦:属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当时称番禺)。

2.汉:汉武帝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从此广州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确立。

3.隋唐: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可达波斯湾。唐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4.北宋: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2)在清代,广东的冶铁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清朝实行闭关政策,1757年(乾隆年间)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广州十三行。

(4)明朝戚继光率军开赴广东等地,连续重创倭寇。

(5)明朝后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租借澳门。

三、近代广东。

1.重大事件。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2)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抗英。

(3)1842年,《南京条约》将广州开辟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将汕头、琼州开辟为通商口岸。

(4)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立继昌隆缫丝厂,是广东第一家民族企业。

(5)1911年,孙中山、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6)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

(7)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三大政策;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

(8)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建立了国民革命军。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从广东出发。

(9)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湃建立广东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2.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活动。

(1)洪秀全: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1851年1月11日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3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强盛时曾占领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2)邓世昌: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广东番禺人(今广州市海珠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捐躯报国。

(4)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近代政治家、思想家,领导了戊戌变法。

(5)梁启超:广东新会人。领导了戊戌变法,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主张,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史学家。

(6)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先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院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回国后创作了《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

(7)詹天佑:南海人,中国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他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和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8)冯如:恩平人,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者、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他于1910年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并驾机参加国际比赛,荣获第一名。被后人誉为“中国航空之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9)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的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军事家。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人,领导了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获“北伐名将”之美誉,第四军亦有“铁军”之称。

(10)叶剑英:广东省梅县人。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第四军参谋长。1948年12月至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期间,为粉碎“-”作出了突出贡献。

(11)廖仲恺:广东归善人。曾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参加护法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等职。

(12)容国团:广东南屏人,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冠军,他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13)陈镜开:广东东莞人,他的“开国第一举”以133公斤的成绩,创造了中国运动员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四、现代广东。

1.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

2.1980年将深圳、珠海、汕头设立为经济特区。

3.1984年广州、湛江成为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后来将珠江三角洲。

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改革开放在广东的成就: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

5.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珠海等地考察,发表“南方讲话”,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

九年级历史教案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列宁。

4、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整理归纳历史知识:在学会解释简单历史名词的基础上,应学会整理和归纳历史知识,如学了唐朝的“开元盛世”之后,应该对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中的清明政治及其出现的共同原因做一总结。再如,学习了“淝水之战”后,可归纳一下中国古代史上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样,把散见在不同章节的同一类型的知识组合在一起,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便于掌握和记忆。

另外,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随时把学过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链条,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不断在旧知识的链条上加入新环节,把所学知识编成知识网,长此以往,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按自己的方式组成线、面、体,有利于消化,理解和掌握。如回答“试述唐太宗的政绩”,就是要求从宏观的整体观念去认识唐太宗。它要求把政治上的“贞观之治”以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对外关系上和文化上有关唐太宗在位时期的成果都回答出来,从而勾勒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整体历史面貌及特征。

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习惯。

上课前要提前预习好历史知识,上课时要仔细听历史老师讲课。历史课结束后要仔细复习。

学习历史是一件有趣味的事,不要仅仅为了高考而埋头苦读,要善于放宽历史的视界,在历史的长廊中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灵的栖居地,从而做到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

北师大历史九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

课前准备:导学案,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些函数?它们的图像是什么?

2.出示图片(课件):打篮球,拱桥,喷泉,跳绳等。

3.引出课题:喷水池喷出的水,河上。

路线都会形成一条曲线,这些曲线。

是否能用函数关系式来表示?它们。

的形状是怎样画出来的?现在我们。

开始探讨新一章的内容-----二次函。

数,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什么样的。

函数是二次函数(板书课题:二次。

函数)。

1.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交流。

2.学生观察图片。

复习旧知,为类比、探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做好铺垫。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九年级历史下川教版教案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战国形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合纵与连横。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春秋争霸”,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春秋和战国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了解了春秋争霸的情况,战国争雄的局面又如何呢?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争雄战争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硝烟的战国。

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七、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

【教学后记】。

九年级历史教案

1、掌握美国“冷战”政策的含义、实质及表现。

2、分清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通过分析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及典型事件,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美苏争霸政策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两幅图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二战中美苏士兵亲切拥抱。)。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展示的这两幅图片,使我们不由地联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对共同的敌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联合起来,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由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嬴。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又有一片愁云笼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头。请看,这是当时两个大国的领导人的话语:

(课件展示)。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1946年)。

(教师引导)这两位人物一位是美国的总统,一位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口出此言,用意何在,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第七单元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课件展示课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学习新课: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学生自主学习)。

1.什么是“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

2.完成下列表格,掌握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三个方面的表现及苏联的应对措施。

资本主义阵营(美)社会主义阵营(苏)。

政治情报局。

经济经互会。

军事。

(二)合作探究。

(课件展示)。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材料二: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贷款,帮助西欧和土耳其度过难关。因此,丘吉尔称此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材料三:《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规定:“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可概括为哪个国家的什么政策?

2)此政策的含义和本质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这种政策以何事件为开始标志?

4)材料二中所说的“此计划”是指什么计划,美国给予西欧大量援助目的是什么?

5)材料三,这是什么组织的规定?此组织的成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老师及时订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对冷战政策的含义及表现有清楚的认识,又做到了学以致用,可谓一箭双雕。)。

[二]两极格局的对峙。

(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______在争霸中占据优势。(古巴导弹危机,美国经济繁荣、苏联改革失败)。

第二阶段:70年代,_____处于优势(占领阿富汗),美国转攻为守(越南战争,美国由于石油价格问题,导致出现经济危机)。

第三阶段:80年代,两国实行相对____战略。(美国债务加重,苏联改革失败)。

结束: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二)合作探究。

三个阶段美苏互有攻守,他们的外交政策在每个阶段都有所变化,下面请前三组的同学面对面两人一组,北边的同学是美国的代表,南边的同学是苏联的代表,第四、五小组的同学是中国的代表,请在我的叙述过程中用掰手腕的方式来展示两国争霸的特点,我请咱们的小记者随机进行采访,看各位对两国对外政策产生的变化有怎样的理解。

首先,第一阶段。

(学生表现出美国掰过苏联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苏联方面: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第二阶段。

(学生表现出相反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美国方面:

(向美国总统尼克松)。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第三阶段。

(学生们表现出势均力敌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美苏两国方面:

(向苏联民众)。

(学生回答)。

(向美国民众)。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两极格局结束。

小记者现场采访。

(向中国民众)。

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美苏争霸互有攻守,各有所得。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苏争霸此消彼长。

(中国民众1)你认为美苏争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民众2)你认为美苏争霸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民众3)你认为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中国民众4)面对全球的这种形势,中国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大家认识到了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局势。从而也深刻地认识到了美苏竞争,归要结底是实力的竞争。从而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