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全册教案(模板14篇)

时间:2023-12-09 09:34:35 作者:梦幻泡

五年级教案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下面是一些经过教师实践和验证的五年级教案,相信它们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实用的思路和方法。

五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2.指导学生学会“茬、砖、涎”3个会认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谁失去了一天?为什么说他失去了一天,这一天里都失去什么了?)。

二、初读课文。

1.读读课文,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

2.检查字词。

麦茬:麦子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根和茎的基部。

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

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爱劳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三、学习课文。

1.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

出示ppt:

妈妈严肃地说:“孩子,虽然你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完成,可你要知道,现在地球上少栽了一棵树,人们中间少了一个知道什么叫《远处的青山》的人。现在你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失去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画出佩佳在这一天中的表现,再画出其他人一天中都做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2.交流。

佩佳:

想再睡一会儿”,他觉得“还来得及呢”“先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又在果园里吃吃玩玩。总之他干事一推再推,最后一事无成。

其他人:

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的麦茬地,看建筑工人新砌的一堵墙,面包师制作的面包,图书馆里一天中人们看完后还回来的书。

3.别人在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没做,他能弥补回这天没做的事情吗?(不能,因为每一天人们都会做很多事,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4.佩佳错在哪呢?(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在明天去完成。)。

5.最后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

讨论: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四、总结。

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教案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3抄写描写生动传神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小提琴演奏的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欣赏一些小提琴演奏的曲子。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聚焦重点。

继续学习《唯一的听众》。如何学习这篇文章呢?(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神等)。

二、细读课文,感受真诚。

1默读课文,把文中描写老教授的语句勾画下来,并进行简单批注和交流。

就在每天早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她主动要求做听众,关爱“我”,支持“我”,同时也告诉“我”要天天练习。)。

再读,你感受到什么?

(鼓励,期待,坚定,用心良苦)。

3第二次交谈:“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未有过的感觉。”(对比读,指名读,体会老教授的真诚)。

4第三次交谈:在老人的鼓励下,“我”刻苦练习,拉的曲子越来越动听,老教授竟然对“我”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幸福。

再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我”的进步;“我”坚持不懈,刻苦练习的精神;以“我”的进步为快乐幸福;体会到老人的真诚无私……)。

5当“我”从妹妹的话中得知,老妇人不仅不是聋子,而且还是最有声望的教授,又是首席小提琴手时,“我”被震撼了,感动了,“我”突然明白了什么?(老人与“我”素昧平生,却给“我”了信心,使“我”的技艺提高,让“我”感受到老人的真诚和无私,让“我”看到了老人那宽广的胸怀;老人对“我”的帮助很巧妙,是在不知不觉中督促着“我”,让“我”感受到老人的伟大)从“安详”、“微笑”体会到什么?(表扬“我”,鼓励“我”,用投入的欣赏,说明“我”进步了,使“我”信心十足)从“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体会到什么?(“我”进步了,但仍然需要努力,再攀高峰。)再读对话体会“我”与老人之间的默契。

三、精读课文,理解“秘密”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全册教案文案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入情入境的朗读理解词语“瞻前顾后、执著、赌气、沮丧”等。

2、品读课文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说话练习,加强感受,积累语言,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3、以读悟写,以写促悟,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展开想象,练习写几句描写儿子心理活动的语段。

4、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获得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等乐观积极的生活体验。

设计意图。

于是,我们的情感目标果断地定位于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体验。另外,作为选读课文,我们还应该透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地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

他还说:“惟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

此课时教学,我就是根据这些想法去设计实施的。

预习要求。

借助字典读通课文,尝试理解新词。

课前朗诵:有关母爱的诗歌。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

1、我们刚刚学了毕淑敏的《学会看病》,今天我们再来学学她的另一件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板书,读课题(正音)。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会读、难读的记下来。

2、检查:

1)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我就相信大家不检查了。

2)写在小组的本子上,全班反馈,请小老师教。

3)在预习时按照剥豆前、中、后给课文分了段,把结果跟大家说说。

指名——(怎么想的呢)。

三、导读重点,落实训练。

2、导语: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母子二人对待剥豆比赛的态度吗?板书:母亲(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儿子(认真、执著)。

3、导读母亲“瞻前顾后”体会母爱细腻。

(1)看到这里,老师产生问题了,你们有疑问吗?

(3)选择一个点,用上“母亲剥豆时之所以————————是因为——————————————”写一句,有时间可以写上两句。(交流3位——评价: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无微不至)。

(4)朗读训练体会母爱。

导:母亲的心理是复杂的,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妈妈的心理变化呢?

(5)说说“瞻前顾后”的意思。

4、导读儿子的表现补写儿子心理活动。

(1)师:从儿子的表现中可以读出这是个怎么样的儿子?用什么词语概括?

赛前:自信、大气板书:按(朗读感悟,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赛中:认真、执著板书:手不停歇。

赛后:轻松、坦然板书:量笑。

(2)小组学习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赛前、赛中、赛后选择一处说说儿子当时的心理想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4)最后仅仅是母亲赢了吗?儿子赢在哪里?(找到有力证据读读,并谈谈理由)。

四、提升明理。

1、从结果上看儿子输了,但儿子的自信、认真、执著,面对失败的坦然让母亲欣慰不已,对于母亲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儿子出色更让她感到骄傲呢?母亲不但看到了一个懂事、乐观、坚强的儿子,还让她收获了教育孩子的哲理。这次没有失败者,只有“双赢”(齐读)。

3、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让我们对母亲说:——。

4、背下这段话,作为我们共勉语句。

四、拓展延伸。

毕淑敏简介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蓝萝卜》、《儿子,我为什么打你》。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教案

一、板书课题:

1、自由读文,找一找,我家门前的海有怎样的特点?

2、汇报。

二、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使你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三、汇报交流。

1、第一段:说明事物都被染蓝了,指导朗读。排比句,强调海蓝。

2、第二段:引导想象还有哪些事物也变蓝了,指导朗读。

3、第三段:暗喻,交代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结群洄游”,体会蓝天中事物和大海中的事物的相似之处,指导朗读,读出有趣。

4、第六、七自然段:学生再自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大海给予作者的乐趣、遐思的翅膀、童心,再次体会排比句。第七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还能说渔家的孩子有着怎样的心。

四、总结:大海给了我力量、给了我乐观的态度,大海陶冶了我的情操,又机会也希望同学们再去看看大海,体会大海的美好。课后自评(李广贤)作为三年级的阅读课文,我想重点应该落实在品词析句、理解感悟内容。运用的形式就是通过朗读、想象,在交流与合作中巩固知识。因此这节课在设计上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初读课文,了解特点。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会初步地概括大海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概括大海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理解特点。在学生找到概括出大海的几个特点之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到相应的语句理解特点,从而体会大海的美。

三、汇报交流,品味特点。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大海的美,体会大海给予作者以及对作者的影响。

四、质疑问难,感悟特点。通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文章内涵。

当然,我的预设和生成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在实际教学过车观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第一,生生交流的机会少,有老师带着学生学习的痕迹。

第二,教师调控不够及时,缺少教育的灵活性。

第三,教师的评价有些滞后,评价之后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第四,努力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发现,但教师放手还不够。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全册教案文案

学生视角:

“草船”是什么样的船?为什么文章中用了“借”箭?整个故事发生在原因、经过、结果怎样?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学生边读边思,激发着学生学习热情。

难点:抓住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教师思考:

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学《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的过程中,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知过人。文章内容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活,人物关系微妙,中心突出。教学中应把握好文章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中心,结合学生对文章已有的认知基础,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

重点:从“草船借箭”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设计特色: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读中感悟。

信息资料: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之所能神机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为他具有知自己知彼、知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认识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的宽广胸怀。

2、帮助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方法一:

理由: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程序:

一、提示课题,点出“借”字。

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突出哪能个字?

二、理出脉络,围绕“借”字。

a“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b“借箭”的经过怎样?

c“借箭”的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并据以上问题给文章划分段落。

三、掌握重点,突出“借”字。

“借箭”的经示是第三段(按三段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a、在借箭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强调不能让周瑜知道?

b、等到什么时候才去开船借箭?为什么等到这个时候?

c、把船停在哪里?怎样停的?为什么?

d、“借箭”时,诸葛亮表现怎样?说明什么?

e、你认为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知天---预测准三天内必有大雾,回来时顺风顺水。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全册教案文案

1、阅读课文,能简要说出课文中让我们感动的场景以及自己的感受。

2、能在具体语境中辨析“安然”和“安静”、“幽美”和“精美”的意思,注意用词的确切。

3、比较句子,体会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不同。

4、感受动物之间友爱相处的温暖,体会爱、感悟爱、珍惜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2)学生自由交流。

2、揭示课题。

师:大家谈了各自对于爱的认识和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的世界,来看看动物之间那无言的爱。

板书课题,齐读:27、无言的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试着参考老师提供的填空,试着将文章里的两个镜头向大家介绍一下。

出示:

镜头一:4只小狗满院子乱跑,母狗______________,白猫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二:麻雀和另一种比它身体大两三倍的鸟,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交流。

出示:

镜头一:4只小狗满院子乱跑,母狗绕圈狂叫,白猫衔来小狗,喂奶。

镜头二:麻雀和另一种比它身体大两三倍的鸟,共同衔草造窝,不分彼此,喂养儿女。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镜头一。

1、读故事,感受爱。

请读读第一个故事,想想镜头里的爱是怎样的?试着划出体现母狗与花猫爱的句子。

2、学生交流。

出示:

4只小狗满院子乱跑,母狗急得在树下绕圈狂叫,小狗却听而不闻,散开去往草丛里钻。母狗的叫声更见焦虑,不住地用力,也挣脱不了套着它的绳子。

不料白猫见状,竟飞奔而去,把4只乱跑的小狗一个个衔到狗窝里,自己拖长身子躺下,让4只小狗吸它的奶。

3、比较句子,你喜欢哪一句?

出示:

母狗急得在树下绕圈狂叫,小狗却听而不闻,散开去往草丛里钻。

母狗急得在树下绕圈子汪汪直叫,小狗听见了,就像没听见一样,散开去往草丛里钻。

4、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师:那天正是母亲节,主持人不禁风趣地问道:到底谁是母亲呢?同学们,你怎么认为?

5、学生各抒己见,交流意见。

6、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两位母亲用自己的方式来爱着这4只小狗。这母爱真实让人感动。

(二)学习镜头二。

1、读故事,感受爱。

(1)镜头二带我们走进几间幽美别致的建筑,前檐宽大,檐下有精美的相互交叉的木栏,上面盖有透明的玻璃。

出示:

鸟儿看中了这幽美别致的建筑,因为它前檐宽大,檐下有精美的相互交叉的木栏,上面盖有透明的玻璃。

(2)幽美、精美,它们是什么意思,能相互调换吗?

(3)学生交流。

2、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个镜头中的爱。读读3、4小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句子比较。

体大的幼鸟嘴巴也大,每次从麻雀嘴中取食,把麻雀连嘴带头都含在自己的口中,而麻雀送下食物,把头从它口中拔出,没有一点痛苦的样子,次次都是如此。

体大的幼鸟嘴巴也大,每次从麻雀嘴中取食,把麻雀连嘴带头都含在自己的口中,而麻雀送下食物,把头从它口中拔出,没有一点痛苦,次次都是如此。

5、联系上下文,想象说话。

师:一位坐在镜头前看电视的小朋友,不解地问妈妈:麻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你用拟人的手法,让麻雀妈妈来回答这个问题。四人学习小组读读句子,讨论一下。

6、有感情地朗读。

四、感情内化,体验升华。

1、师:这些充满情趣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动物无言的爱。我们感谢新闻工作者!面对这感人的镜头,人类是否会有感悟呢?同学们,动物世界的爱是无言的。我们人类的爱又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来发表爱的宣言,把我们对课文的感悟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

小结:同学们讲得太好、太感人了。最后,让我们用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吧!——让我们相互微笑来开始爱。

五、复习巩固。

1、读词语。

听而不闻焦虑安详温馨稀稀疏疏。

络绎不绝相亲相爱幽美截然不同。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句。

两只体态、羽毛截然不同的母鸟都在窝中产卵、孵小鸟,但相容相安,从不互侵互斗。

两只体态、羽毛一点儿也不相同的母鸟都在窝中产卵、孵小鸟,但它们相处在一起,平平安安,从来不你斗我,我斗你。

3、想一想,说说句中带点的词语是什么意思,能相互调换吗?

母狗无法近前,但看到4个儿女安然地扑到白猫的怀里,它也就安静下来了。

六、拓展练习。

课文像摄像机,记录了两个真实而感人的镜头。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在日常生活、电视或报刊中也看到过这样的镜头吗?请你记录其中的一个镜头。

附板书:

母狗绕圈狂叫。

镜头一:

白猫衔狗喂奶。

无言的爱。

衔草造窝。

镜头二:

共同喂养。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_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暖流”是什么意思?本文中的暖流是指天气情况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正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_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的事。)。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从“涌动”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心情十分激动)为什么会这么激动?(_看望师生员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再读生字词。

2、讨论识记方法。

3、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拼音,写词语。

和蔼抑扬顿挫沉浸阅览致意视察。

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_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具体写了_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_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

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_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_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2)分组朗读、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程序: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朗读。

4、课文写_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_?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四、朗读全文。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_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朗读。

五、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

兴奋喜悦。

平易近人关心青年。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文13教案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把上学期同学们有关理想的文章引入课堂,引发对梦想的谈话。

二、学习《我的写作梦》。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我们班级墙报上的《理想》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抒发童年梦想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自学儿童诗,读通、读顺、把体会和不懂得地方作上记号。

回忆学习方法,用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含义的批注。

(三)同学们在下面自由交流。

1、老师巡回,参与讨论。

2、重点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与他们一起思考。

3、对学习优秀的同学,注意提高要求。

(四)全班交流。

可以代表讨论小组,也可以代表个人。

(五)老师检测生字词学习情况。

注意区别形近字,重点解释“铅字”的意思。

(六)认真朗读课文。

三、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

(一)、指名上台,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和解释。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沉甸甸的信,就像是放飞的翅膀?

(2)“我”为什么决的邮筒像一只大大的储蓄罐,存进去的又是梦想?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三、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1、选择真实朴素的写作材料。

2、展开想象,用心理活动表达对梦想的追求。

3、充满童趣,充满生活气息。

四、你也写一首儿童诗?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儿童和春天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体会作者对少年儿童的喜爱、期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设计一:谈话,这首歌熟悉吗?喜欢春天吗?你会到哪儿去找春天呢?

设计二:复习(紧扣课题)谁“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找春天)。

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寻找春天。找到了没有?快速地阅读,找出描绘春天景色的语句。

二、感受春天的景美。

学生速读课文,找到之后,认真地读一读。你觉得春天的景色怎么样?

引导交流:景色如何?可以先说感受,再读相关的语句,也可以先读相关的语句,再加以读论。

(出示海棠图),你可以对着图来介绍一下冰心奶奶笔下的海棠吗?“海棠花……”

景色真美,让冰心奶奶“眼睛一亮。”你喜欢吗?你能把自己对海棠的喜爱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练习试读。指名展示。指导策略:读得让听得同学眼睛一亮。其他同学要静静地听,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他哪儿读得让你眼睛一亮。你抓住了海棠的花多,你注意了海棠花的色彩,你读出了海棠花生命力的旺盛。

齐读:“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

(出示第6自然段)一气呵成,齐读这一段。引读好五六两段。

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春天了没有,(找到了,而且是那么饱满,那么烂漫)板书:花儿旺,春光好。

三、感悟儿童的可爱。

(二)明确问题:冰心奶奶找春天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呀?

(三)引导学生探究:让我们一起跟着冰心奶奶到“儿童多处”走一走,看一看。

1、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书,找出书上反映儿童多的语句。反馈: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说理解,体会多,统一认识,标上序号。

3、提出新的要求:有了自己的感受,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马上交流的时候,不但要说,还要读。

(四)引导交流:儿童多处怎么样呢?

“怎么样”的参考观点:充满快乐,很自由,我很羡幕他们,很幸福。充满了笑声。很有礼貌,无拘无束,充满活动。朝气蓬勃。

朗读指导重点是第一、第三自然段。

大家真了不起,学习语文就要这样用心去读书,读出感受,读好感受。只要是自己用心去读的,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体验,相信自己。

(六)(出示海棠儿童图)这才是冰心奶奶眼里的春天,要寻找的春天。(可以提供关联词语不但……而且……说话)。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冰心奶奶的心声。(出示第8自然段)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在冰心奶奶眼里花儿,儿童都是春天的一道风景)。

追问:儿童与花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质疑或提问:“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也感到快乐”自己是谁,别人指谁?

读好这一段,背下这一段。

小结:现在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找春天,明白了吗?板书:(欢乐多,活力足)读好第9自然段。注意双重否定句的语气。

四、体会冰心奶奶的人性美。

这一节课,我们跟着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了烂漫的春天,读一个人的作品就是与作者在进行心灵的交流,我相信现在大家已经对冰心奶奶有了了解,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出示冰心简介,适当拓展)。

结束语: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处花儿旺,儿童多处春光好,儿童多处欢乐多,儿童多处活力足,儿童多处总是春,我们都不虚此行!

今天我们都不虚此行,你们的活力让教师欢乐。

课后作业:(一)背诵课文。

(二)读课外书。

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花儿旺,春光好,

欢乐多,活力足,

儿童多处总是春!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授课教案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教材分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陶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裸: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暗示: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现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十分钟后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咀嚼要点]之一:植树的场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三、作业。

()的家园()的树叶()的秋天()的果园。

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集中,手段简化,致力于朗读、写字两大语文素养的,由于教者课前布置预习,因此,在教学时通过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作为起点,节约了课堂时间,为下面的初步感受性朗读争取了较大的空间。

第二课时伊始的朗读比赛,巩固了第一课时的朗读,也为下面的“品诗韵,赏语言,用情诵,立志行”奠定了基础。三个咀嚼要点则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章语言,穿行其中,涵咏其中,悟情明理,体会表达特点,不亦乐乎!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点:个位是5或0.

2的倍数的特点:个位上是2,4,6,8,0.

3的倍数的特点: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2,4,6,8,0的数叫偶数,个位上是1,3,5,7,9的数叫奇数。

4、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像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像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100以内的素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6、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7、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6,可以表示为(12,18)=6,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8、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表示,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可以表示为[12,18]=6,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9、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举例:(3,7)=1,[3,7]=21。

一个素数和一个合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5,8)=1,[5,8]=40。

特殊关系的数(两个都是合数,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但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公因数1),比如4和9、4和15、10和21,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用列举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要求: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习过程中。

教学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构想:教学中要根据预习要求布置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可从检查预习开始,了解学生对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是否有所理解。本课篇幅较长,要突出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含义比较深的重点词句,一定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

(2)回答问题。

a、在追悼会上。

b、谈《水浒传》。

c、谈“碰壁”

d、救助车夫。

e、关心女佣。

2、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

(1)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

(2)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

(3)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3)“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5)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4、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总结课文。学习了这两段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文。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一、二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重视学生阅读时不同的感受)。

2、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

(1)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

(2)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

(4)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

(5)“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

(7)指名分角色朗读。

3、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

(3)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

(4)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

(5)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4、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

(1)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第三课时。

一、熟读全文。

1、学生分小组熟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小事?

2、同位俩互相说说几件小事的内容。

二、领会表达。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讨论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再说说第一部分和后面的几部分有什么联系。

3、“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有含义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体会。

4、读有关段落,思考: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表现在哪里?(结合二、三、四段的内容说明。)。

5、“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6、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投影)。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小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的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文中有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较多,如“张冠李戴”,找一找,抄写下来,并选其中的两个造句。

作业设计。

1、完成思考练习1、2题。

2、查找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模板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方法学-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方法,这些学-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一、课堂探究,自主学-。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课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确意义。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2、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3、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评价检测。

练-十七2、3、4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