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二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4 08:28:27 作者:雅蕊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并改正错误,实现自我提升。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别人的心得体会,从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二期网上团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

制度是定国安邦之根本,制度稳则国家稳。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构筑了中国制度建设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

作为制度的践行者,对我们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制度意识、制度执行方面,任何时候完成各项任务时,要主动尊崇制度、时刻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同时,继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等方面,从自我做起,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当前的一项政治任务。作为一名基层人员、党员来说,要认真学、深刻学、系统学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向党员、群众宣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引导群众、党员一起学习,参与学习中来。同时,结合自己本职工作,查缺补漏,及时改正,有新的进步和成效,在实现同步小康、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新贡献。

“青年大学习”网上团课第九季第十二期学习心得体会

有幸参加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二期的学习,我感到高兴,自豪,兴奋,我非常感谢系部能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这次学习,使我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党的基础知识,进一步了解我们党光荣历史和新时期我们党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孜孜追求和渴望早日加入党组织的决心。

短暂而又意义深远的党课培训已经告一段落了,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星期的学习,却让我对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端正了自己的入党动机,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让我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丿产党的决心。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党的思想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短暂而又意义深远的党课培训已经告一段落了,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星期的学习,却让我对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端正了自己的入党动机,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让我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丿产党的决心。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党的思想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此次的党课培训,用高老师的话概括起来只有三个字——学党章。没错,就是学党章。在党课培训中,从党的基本理论到我们应如何入党,在党章中都表述得清清楚楚。我们上党课的目的就是清楚的认识和学习党章中的全部内容,为我们今后的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们能够把党的思想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经过三周的党课培训,使我了解了党章中三大方面的内容,即党是什么,什么是党员,怎样入党?让我明白从一个普通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丿产党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下面,我将以我自己对党章的理解叙述我对党的认识。

在党课的前几讲,各位老师主要围绕党是什么和什么是党进行阐述。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这是申请入党的必修课,是端正入党动机的前提条件,是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必要前提,努力做一名合格共丿产党员,就需从这里开始。通过这几次课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党的性质问题是党的基本知识,也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的核心问题。党的性质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它的阶级性,一是它的先进性。它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的确立和贯彻,关系到党的纲领,路线的制定和坚持,关系到党的建设方向。在授课时各位老师对党的精辟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在无比叹服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

最后,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只有培养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要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更多的学习,用知识装备自己,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是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在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的发展,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会在实践中发挥功效。同时,也应把个人情况与社会现状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次党课,使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也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重任。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二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已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刚刚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序言部分,进一步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_教授从哲学的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进行了解读,阐释了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它的核心要义与基本方略之间的内在逻辑,它的哲学本质和重大理论意义。因为时间关系,_教授只能提纲契领地进行解读,但非常清晰地为我们梳理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哲学逻辑,让我们对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从此“站”了起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逐渐“富”了起来。富起来之后,中国人民有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梦想,中国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有伟大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指引,这是时代的召唤。中国在进行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了重大进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重大革新,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做出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因应时代的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伟大思想和科学理论,它的产生是历史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必然,是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体现在“8个明确”,从理论的层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涵,解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体现在“14个坚持”,这是从实践的层面回答了“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个明确”和“14个坚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怎么办”的问题。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1],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它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作为一名来自法院的司法工作者,我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更多地思考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指导人民法院的工作实践。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核心要义和基本方略的理解,联系人民法院工作实际,我体会最深的有几点: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法院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无论哪个领域、哪一方面工作,都必须从加强党的领导抓起,最终落脚在强化党的建设上。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担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开展工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中。司法领域有些人受西方“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思想的影响,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心存疑虑、信心不足,这是没有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党情、民情,盲目羡慕西方法治制度的思想表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将迷失方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从谈起,这是中国史、世界史揭示出来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事实告诉我们也警示我们,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因此,人民法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司法工作价值的最终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至上、为人民谋福祉,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人民法院必须贯彻司法为民的宗旨,只有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人民法院的奋斗目标,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依法办案,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真正体现司法工作的价值。司法为民的宗旨必须体现审判质效上,高效、审慎地处理每个事关群众利益、事关长远发展的司法案件,平等保护各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以司法保障促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获得感。司法为民的宗旨还必须体现审判作风上,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真正从感情上尊重群众、贴近群众,坚决纠正对群众需求置若罔闻、对群众感受漠不关心的态度和做法,坚决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和“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我国司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司法公正是司法机构的生命和灵魂,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司法体制中存在的诸如司法人财物受制于地方、“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所谓司法地方化、行政化的问题,严重影响司法公信力。要解决好司法体制中的弊端和存在问题,必须靠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在中央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这些基础性、制度性改革措施已经全面落地实施。党的十九大之后,人民法院正在以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基层见效上下功夫,目的就是从根本上破除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克服司法行政化、地方化问题,在诉讼程序和法院各项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效率,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建设高素质法官队伍的有效途径。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必须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方针贯穿在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中。中国法官是人民的法官,必须绝对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讲政治是中国法官最重要的素质。法院队伍建设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教育引导法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践行维护核心、绝对忠诚、听党指挥、勇于担当。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队伍思想建设的第一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器头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大力加强法院党建工作,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加强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着力解决审判执行工作中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的问题;始终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健全完善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的制度体系,对司法腐败行为实行“零容忍”,坚决查处法官队伍中损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形象的害群之马。要大力加强法官能力素质培训,着力提升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政治能力,准确研判事实适用法律的司法专业能力,以及服务大局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运用新媒体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党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二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作为新时期的人力资源社保工作者,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仅要不忘初心,更要牢记使命,全力以赴推动社保工作发展。

现代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基于人生总是充满着各种生活风险并且需要相应的保障,也是基于促进社会公正与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需要。比如,有了发达的托幼事业,儿童的健康成长便有了依靠;有了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不用担心年老后缺乏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有了医疗保险,不必担心疾病医疗风险;有了失业保险,即使失业了也能够有渡过难关的制度保障,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实现的。因此,社会保障就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真正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并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最终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

十九大报告正式开启了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幕,对于促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走向成熟、定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因为有了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就不会再陷入一团迷雾之中,这一制度的历史使命就是顺应人民的诉求,在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不断发展。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就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了这样的定位,就不会再迷失自己的方向,必定能够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生活安全与生活质量预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而十九大确立的从到本世纪中叶两步走战略及对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部署,清晰地勾勒出了社会保障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与人民幸福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据此就能够行稳至远并终至大成,进而为人类社会贡献出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文明。

作为企业的社保工作者,全力以赴推进社保工作发展,责任重大。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履职能力。学习是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社保工作节奏快、工作繁杂,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切实做到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努力拓宽知识领域,提升理论素养,争做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刻苦钻研业务的表率。其次要主动作为,提升执行力。执行力是素质、能力和经验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社保工作者,要主动作为,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提高执行力。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只有具备了强烈责任感、事业心,才会有主动、自觉执行的动力;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只有成为社保工作的行家里手,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提高效率,保证各项工作执行到位、顺利推进;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社保工作者唯有发扬实干作风,脚踏实地开展工作,才能不断提高执行力。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二期网上团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要准确把握和理解四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方面显著优势和具体要求,深刻领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一个基本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坚持好、巩固好,也需要不断完善好、发展好。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还要切实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引领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不断发挥制度优势,彰显政治优势,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新长征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二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3月,我在双龙总包部和同事一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总书记的话语有大局也有微观,有境界也有情感。其中,关于建设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等部分内容让我想到了正在处于巨变之中跨越式发展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云南滇东北昭通市镇雄县的一个普普通通小山村里,属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这20几年来发展的烙印清晰可见尤其是近几年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九年义务教育、营养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等举措极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了家乡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村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多年以来,被过度开采和利用的山地开始有了绿色,经济林和生态林的建设既让农民得了实惠又保护了山地,根本在于农民收入来源不再单一,土地收入占经济总额的比例不断降低,城镇化和工业化产业转移让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生活美好自然不用与山争地。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村里有一条小河以前不管是生活垃圾还是养殖污水都往里面排放,村委会开始拨款整治,现在河两岸筑起了2米高的堤坝和人行道,部分河段还修了大理石护栏和凉亭,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成了村民纳凉和活动的好场所。现在村里在建的有一个广场和公园,正为建设一个美丽乡村而不断奋斗中。

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主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一大批惠民举措的落地实施,使得村民获得感显著增强。精准扶贫、大病医疗、农村低保等政策使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新农村建设使得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是一句空话。我相信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二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20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20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出席师生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指出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年5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目的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向深入,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日常化,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让她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一方面要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校园氛围,有了这种氛围就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另一方面,需要从制度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线、经常化,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使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具体化,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细微处,做到落细、落小、落实,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境界是高远的,但要求又是具体的、实在的。比如说,在诚信层面,我们在学生资助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具体工作中。又比如说,在友善层面,如何引导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个性的学生友好相处。落细、落小、落实,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虚的问题、高的问题、空的问题,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节化、具体化、大众化,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所践行。

形象化,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听得进、愿意学、喜欢做”。悬置空中、不接地气的价值观,是不会得到大学生的认同的,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作用。一要注重语言通俗化,我们要向大学生学习语言,善于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生动活泼的大众化语言,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二要注重载体具象化。能善于运用各种载体和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地告诉大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三要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是一种示范的力量、引领的力量、标杆的力量。

生活化,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生活深度融合,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融入血脉之中,外化为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实践告诉我们,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东西必定持久,而与群众的生活没有关联的东西往往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在于,它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在我们的生活之外,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践行贯穿和融入到细化到课堂、宿舍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青年大学习网上团课第九季第十二期

通过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二期的学习,使我深深地明白,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是非常重要的,也使我在党性修养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特别是使我对共产党员如何增强党性锻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在我对我自学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修改通过的新党章,对党员义务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义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头脑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天生就有的,需要党员经过刻苦学习去获取,认真读书是共产党员增强党性、加强修养的基本环节和重要途径。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一种推动力,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生活在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即是新时期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共产党员增强党性,加强党性修养的第一途径和基本方法。

二、是学习法律知识。充分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加政治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展开活。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知法,知道了,才能进一步谈到守法和依法办事。我们带头学好法律知识。

三、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而贯彻这个战略的关键,是提高我们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异常迅速。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古人说:“吾养吾浩然之气”。每一名党员干部如果都能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自觉抵制各种侵蚀和歪风,真正把党和人民的权力用来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服务,就能实现像要求的那样:“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二期心得体会

20__年10月28日,由中央政治局主持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会议探讨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在努力。该如何坚持?如何改进?如何更好的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以及更好的解决拦在复兴道路上的问题,我们从本次会议中可以知道:

首先全会肯定了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中央政治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将人民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极大的推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民族的团结性,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政治上,我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密切联系群众,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

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人民有更多的实现富足的机会。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文化上,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信念、道德观念,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自豪感,促使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党中央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创新,扶持创新型产业和人才,保持社会活力,让我们国家更加繁盛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啊,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更加高大,使我们产生无与伦比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精神层面却略显单薄,对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出现人们产生了一系列疑问。尤以对我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一些杂音和不和谐的音符。

分秒必争的发展速度没有给人们留下太多解答内心疑惑的时间,带着疑问和不确定性上路,必然让人对前路产生迷茫。于是,一些国外反动势力趁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疯狂地抨击和否定,国内一些人不明就里,一度被误导甚至被当枪使。一段时间以来,质疑我国所走的已不是社会主义道路的说法甚嚣尘上、追随者众多。

4月1日,总书记在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就我国所走的道路问题给出的坚定回答,从历史、科学和现实角度,全面准确阐述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坚持什么样的道路?我们要怎样走好这条路?清晰直观的表达,是为拨开萦绕在群众中间的思想迷雾而主动发出的最强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纵观全文,没有修饰用语、没有回避问题,而是通过简洁的脉络和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却力透纸背,蕴含直抵人心的力量。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深刻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文章强调了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文章思辨的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同时要注意,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这篇文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权威,更在于其为奔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人们排除了眼障和疑惑、指明了方向,还告诉了我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条路要怎么走?党员应该做什么?什么是要扬弃的?解除疑惑的同时,透过此文带给我们充足的信心和勇气,我们的步伐才能稳健而坚实。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对“着力提高调查研究实效”提出了要求。调查研究是干事创业的基础,意义重大,绝不仅仅是去基层走走看看、听听汇报那么简单。好的调查研究要用心用情,身入心至。要切实防止“木人探海式”调研、“刻舟求剑式”调研和“无肠国式”调研,着力提高调查研究的下沉力、思考力和转化力。

谨防“木人探海式”调研,提升调研下沉力。寓言“木人探海”讲的是,有个木人想要了解海的深浅,便在大海里游了一圈,上岸后他夸夸其谈:“海就那么深,连我的膝盖都没有淹没”。所谓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下沉到底是调研获得真知的前提,如果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就会像“木人探海”一样,不但没有沉到海底、探到深处,还会产生“海就那么深”的盲目乐观,给决策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提高调查研究的下沉力,要从行动和观念两个方面发力。深厚的群众感情是提高下沉力的关键,心有百姓,就不会作风漂浮,就不会为了完成规定动作,应付了事、点到为止,就能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拜群众为师,听群众心声,谋发展良策,解群众急难。撇去真相上的浮沫是提高下沉力的保障,一心求真求深,就不会满足于“经典路线”和“精致盆景”,就能轻车简从、直扑现场,看到实情,听到真话,摸准规律。

谨防“刻舟求剑式”调研,提升调研思考力。“刻舟求剑”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楚人在船上作了个记号,船到岸边,他便从做记号的地方下船打捞。“刻舟求剑”的做法显然是愚蠢的,注定要失败的。错就错在不顾实际、预设立场。我们的工作中这样的调研也有一些这样的情况。他们以学习借鉴之名,把别人的调研报告、过去的调研报告、经典的调研报告当成“舟”,并在相应位置“刻”上记号,修修补补,妄图以此“求”得当前本地区的客观规律之“剑”,这也是注定要失败的。下沉是调研的第一步,思考是关键一步,心之官则思。搞调研不仅要“看在眼里”,更要“想在心里”。在调研中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提高想事情的自觉性,我们才能从纷繁复杂的调研对象中摸清规律、找到症结,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

谨防“无肠国式”调研,提升调研转化力。“无肠国”的故事来自《山海经》,说的是无肠国的人吃下去的食物,通常只经过一段肠子还未等到消化便排泄了出去。所以他们要不停地吃不停地喝,才能维持身体的正常需要。不经过消化吸收的食物,很难完全转化为身体活动的能量。未经过消化吸收的调研成果也是如此。于是少数单位反复“调研”,反复“下基层”,或者反复让基层报材料,以“调研”的名义作秀,增加基层负担。调研在精,不在多。调查研究要坚持实践导向、效果导向,而不是“文本导向”。一份完善的调研报告不是调研的终点,不能调研报告写好了之后就束之高阁,一切工作照旧。调研要坚持从实际工作中来,到实际工作中去,把调研报告提出的意见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是检验调研水平的的重要方面。只有不断地通过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调研成效转化为实践成效,我们的工作才会取得进步。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扫除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弊,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信心提振、效率提升的重要法宝。

“表哥”“表姐”,再见再也不见。经多方调研了解到基层年轻干部“表哥”“表姐”的无奈感叹和调侃式自嘲,于是党中央在政策制定之中以初心为本融入仁爱之心,让基层干部真正从“表”中走出来、闯出去。当前,我国经济受到疫情暴发的影响,面临系列挑战,如期打胜攻坚战役需要更加聚焦的注意力、更加蓬勃的创业心和更加坚定的落实力,减“表”定“闯”有效考察发掘干部,充分调动基层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创造性,决战根基更实、决胜信心更盛,势必成为“关键一招”。

“大会”“小会”,别后方是晴天。当“层层压实责任”的指令逐步异化为“层层开会传达”的现象出现,党中央高度警惕并及时叫停,切实将“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有力结合,紧紧扣实各级担当,守住“精文简会”硬杠杠。一方面,明确标准、尺度,对会议“乔装打扮”“改头换面”的行为及时纠错整改,用“负面清单”警示倒逼,让“简单落实”无路可走;另一方面,抓实监督、检查,将应景造势、言之无物的会议加以杜绝,做到减负真减,把“练嘴皮”的功夫转移到“迈步子”的实际工作中,切实提升效率。

“套路”“甩锅”,终将渐行渐远。基层早厌倦了各式各样的“重复检查”“多头检查”等行为,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考核让一线干部苦不堪言,陷入“迎检”旋涡。此次《通知》的印发,对职能部门和专事监督的纪检监察机关提出更高要求,“过程导向”转化为“结果导向”——简而言之,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两场战役”中,监督者从“找问题”的局外人变身“帮解决”的责任主体,让过往的“套路推责”和“督战甩锅”成为过去式,并肩战斗、荣辱与共、共克时艰成为新时期工作主流。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新一代共产党人肩负着建设新时代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唯有以“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的坚定信心和胸怀,才能狭路相逢、勇者必胜!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文章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带领大家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夺取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在建国初期,党带领大家完成“三大改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带领大家一同开展“真理大讨论”,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论在哪个时期,我们党都能坚持从国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走自己的特色道路。

然而,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其实,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走好“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历程中不断探索出来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前进,这是历史的结论,更是人民的选择。

走好“必由之路”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全面领导贵在全面,重点是全覆盖,目的是实现坚强有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更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走好“必由之路”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我们党在加强政治建设时,必须重视中青年党员和中青年干部的思想教育,增加实践锻炼机会,不断探索提升中青年党员和中青年干部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力量,其政治定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分重要。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4月26号,中纪委网站发布动漫时评《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了面子丢了里子》,在群众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视频中官员为了政绩好看,下令粉刷临街危旧房屋,引得群众怨声载道。究其原因,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在作祟。

给危房刷白墙的做法,属于典型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并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只能引起群众的不满和抵触。而群众这种不满情绪最终也只能发泄在具体落实这项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身上。想想基层工作人员一方面为落实上级交办的工作忙的不可开交,另一方面又要安抚对这项措施心生不满的群众,夹在中间的他们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所以,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正之风,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对于我们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党委、党组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要敢于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桎梏,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抓实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不说更早的时期,就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总结性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过去不能搞全盘苏化,现在也不能搞全盘西化或者其他什么化。冷战结束后,不少发展中国家被迫采纳了西方模式,结果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至今都难以稳定下来。《庄子·秋水》中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我们千万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行”。我们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上升,国际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议论和研究也多了起来,其中不乏赞扬者。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西方理论正在被质疑,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3个方面。一是,如果没有1__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总的来说,我们党的历史还是光辉的历史。虽然我们党在历史上,包括建国以后的30年中,犯过一些大错误,甚至犯过搞‘_’这样的大错误,但是我们党终究把革命搞成功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1/4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他还强调:“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这就是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眼界和胸怀。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我们党还能站得住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能站得住吗?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所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建议大家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找出来再看看。

第三,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加之新中国成立以后打下的基础,这是它得以站得住、行得远的重要基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们说过,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过去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包袱。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第四,我们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章同时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想一下子、两下子就进入共产主义,那是不切实际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几十代人,那是多么长啊!从孔老夫子到现在也不过七十几代人。这样看问题,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的清醒。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如果丢失了我们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概言之,就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既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

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正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这就涉及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世界观问题。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不断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8日上午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齐卫平表示,我们党以一次全会专门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问题,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和优势的体现。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体的。第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的、内在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第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涉及思想理念、制度体系、法律规章、实施路径、干部队伍等诸多方面,从而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现代化。总而言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更好地展示中国道路、中国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表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制度上的体现,也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宏波表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各项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治理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意识,体现了务实的实践风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这是一个特别重大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9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当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制度与效能、体系与能力、党建与治理、分工与协同、统一与特殊等概念和关系的认识中存在一些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制度的有效执行。我们有必要辨析一些似是而非的命题,以最大限度发挥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整体效能。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能狭义理解为完善国家监察和督查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人认为,这就是深化监察与督查体制改革,以监察和督查提升治理效能。事实上,监察和督查只是强化制度执行的一种方式。将国家制度优势化为治理效能是一个过程,至少包括制度创设、有效执行、监督和反馈等环节,强化制度有效执行也不能限于负向的监察、督查和问责,还包括正向的法治保障、德治引领等手段。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效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但又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是基础,有了运行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二者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国家有效治理。当前,有的地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完善基础设施,并将物理平台信息化等价于治理体系现代化,认为建好系统、搭好平台就一定能实现有效治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治理思维,不仅耗费大量资源,还可能与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目标相违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就是党的领导。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是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意义上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各条线、各部门的作用,发挥社会与市场的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同时,党建应与治理紧密结合。党的领导作为最大的制度优势,必须体现在以党建工作促进有效治理,以党的领导统领全局、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参与,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近年来,在地方实践中,我们常会看到“共性”与“个性”失衡的现象。为探索经验,一些地方鼓励基层先行先试、自主创新,然后将基层经验总结提炼成为全域的政策,但是,在总结经验时,往往将不同地方的做法“东拼西凑”,形成一套基层经验无法保鲜、基层活力无法传递的政策,在执行方面则片面强调“整齐划一”。这种过于教条的思路,容易挫伤基层积极性。

党的领导作为最大的制度优势,必须体现在以党建工作促进有效治理,以党的领导统领全局、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参与,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