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关键要点(汇总21篇)

时间:2024-05-10 18:48:07 作者:XY字客

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阅读和分析范本,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如果你正在困惑如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不妨先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帮助和借鉴。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大家如果想要在考试中拿下更高的分数,平时就要多积累,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学》

【答案】:d

2.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答案】:a

【解析】: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

3.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访谈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答案】:c

【解析】:

历史研究法是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

【解析】: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所以,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在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5.我国2006年修订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由( )

a.地市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b.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c.乡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d.镇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由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6.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社会课程

【答案】:a

7.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儿童、活动、经验

d.教师、经验、教材

【答案】:c

【解析】: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8.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倡导的“三中心”是( )

a.儿童、教材、活动

b.教师、活动、经验

c.儿童、活动、经验

d.教师、经验、教材

【答案】:c

【解析】: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9.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是( )

a.生产经验

b.生活经验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答案】:d

10.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赞科夫

【答案】:b

【解析】: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

1.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动物界是不存在教育现象的。尽管在动物界,尤其是在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也存在类似于人类的“教育”或“教”与“学”的现象,但是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界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其社会性上。人类的教育需要不是直接产生于生物本能,而是产生于社会延续与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

2.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成正比。

【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高。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并不相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因此,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并不是成正比的。

3.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学习迁移可能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正迁移),也可能起阻碍作用(负迁移),还可能不起作用(零迁移)。

4.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答案】:

(1)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内容: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6.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答案】:

(1)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教师资格考试模拟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1.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某班教师要求学生参加不同的补习班,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而厌学,上述事实表明教育有()。

a.个体发展功能b.社会发展功能c.正向功能d.负向功能。

1.【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教育的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其中,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题干中的老师要求学生参加补习班,致使学生压力过大而厌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这是教育负向功能的体现。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b选项,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c选项,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综上分析,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选项。

2.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出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应用心理学d.爱弥儿。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夸美纽斯的思想。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给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集体教学形式。故b选项正确。

选项a,《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选项c,《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

选项d,《爱弥儿》是卢梭的著作,他提倡自然主义的思想,认为开创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归于自然”。

因此,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3.“返老还童”的字面意思是个体由衰老恢复青春,这明显违背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个体差异性。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选项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选项b,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选项c,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2)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选项d,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题干中,“返老还童”的字面意思是个体由衰老恢复青春,说明个体身心发展是可逆的,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4.卢梭认为,如果要在造就人和造就公民之间选择的话,他会选择造就人,这体现了()的观点。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宗教本位论d.文化本位论。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认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等。认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c选项,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排除。主张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d选项,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与题干表述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a选项。

5.对于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a.全身松弛训练b.系统脱敏法c.肯定性训练d.改变认知法。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影响行为改变的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暂时隔离法、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理性情绪疗法。

选项a,全身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选项b,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些事物、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以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选项c,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选项d,改变认知法是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题干中,要改变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的行为,应采取肯定性训练。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

1.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主张的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2.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

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3.“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b.永恒性c.普遍性d.相对独立性。

4.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发展,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a.素质教育b.法制教育c.科学教育d.创新教育。

5.教育家陶行知在《普及现代生活之路》一文中提出,“我们要求的是整个寿命的教育,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这体现了()教育理论。

a.远程学习b.连锁学习c.终身学习d.观察学习。

6.走进某校园,我们看到学生的艺术作品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制作的手工作品放置在展览区,嘉奖优秀学生的信息张贴在显眼的位置。这主要体现了道德教育的()。

a.环境陶冶法b.奖惩结合法c.实际锻炼法d.品德评价法。

7.红、橙、黄色往往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错觉。

8.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哪种思维特性?()。

a.抽象性b.概括性c.间接性d.情境性。

9.小刚进入到青春期以后,变得不听话了,妈妈让他穿这件衣服上学,他偏要穿那件衣服上学,爸爸晚上要检查他的作业,他坚持说自己能做好,不需要爸爸检查。小刚的表现是进入了()。

a.最近发展区b.生长高峰期c.心理断乳期d.发展关键期。

10.人们通常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保守,法国人爱好艺术、浪漫等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11.把教师自评和学校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评价,体现了()。

a.评价主体的多元性b.评价内容的性。

c.评价功能的发展性d.评价方法的灵活性。

12.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围绕问题展开,这是()特点。

a.自主学习b.探究学习c.分析学习d.接受学习。

13.学生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道德修养水平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d.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14.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这遵循的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15.宋宝独自照顾妈妈的事迹感动了社会,被评为市“十佳”少年。最近,学校开展了向宋宝学习的活动,该活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

16.当其他同学向杨颖求助时,即使她再忙,也不会拒绝。她认为,能够帮助别人满足他人愿望的人才是好人,否则就不是一个善良的人。杨颖道德发展处于()。

a.相对功利取向b.惩罚服从取向c.寻求认可取向d.遵守法规取向。

17.人的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下列属于抑郁质类型的表现为()。

a.外部表现强烈,有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

b.情绪反应迅速,表现明显,但易变,不够有力。

c.能自我控制,不暴露内心体验。

d.情绪反应极慢又不表露于外,如果一旦发生情绪反应,却强烈深刻,持续久。

18.小寒记英语单词比较吃力,因此他采用了一种好玩的单词记忆法,例如pest,发音“拍死他”,词义“害虫”;ambition发音“俺必胜”,词义“雄心、野心”,他所运用的学习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组织策略d.复述策略。

19.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a.亲历学习b.观察学习c.迁移学习d.试误学习。

20.周末,小萌看到大家都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想自己也没有事情做,就跟着大家一起去,其品德发展处于()。

a.从众阶段b.服从阶段c.认同阶段d.内化阶段。

21.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不能闯红灯,但是每次站在马路边的时候,只要看见没有车过来就随着大部队过去了,这种典型的“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说明了这些人缺乏()。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二、辨析题。

1.教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灭亡而灭亡。

2.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智力开发无需特别训练,这是形式教育论的观点。

3.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异曲同工。

4.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三、简答题。

1.简述讲授法的含义及优缺点。

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3.简述中学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可采取的治疗方法。

4.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

李芳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美其名曰“自我放松”。她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复习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数学、物理就很麻烦了。她觉得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愿意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遇到自己不会解的题目,也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和同学,害怕被人笑话。最后,她的成绩非常糟糕,尤其是数学,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

问题:

(1)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李芳学习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可以给李芳提出哪些学习建议?

2.材料:

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注: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问题:

(1)材料中体现了哪些教学原则?

(2)请对材料中教师的反思行为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1-5:dcbac。

6-10:acbcd。

二、辨析题。

1.【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灭亡而灭亡。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国家,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国家灭亡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灭亡,故题干说法错误。

2.【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早在十八世纪,以英国教育家洛克为代表的形式教育派就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只要记忆力、思考力发展起来了,学生学习任何其他的事物就会很便利。所以,教学应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知识的传授则无关紧要。但以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质教育派则认为,教学应追求实质的目的,也就是着重于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题干描述为实质教育论的观点。

3.【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都是当代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学习理论上,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心理学领域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二者都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但是二者的观点又有所不同: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人学习的主动性;奥苏贝尔强调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4.【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题干混淆了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的概念,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形式。

讲授法的优点:对教师而言,容易控制所要传递的内容,在传递什么、传递多少以及怎样传递上,教师有较大自主性;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讲授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其他教学法都要与之配合的方法。

讲授法的缺点:如果运用不当,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参考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参考答案】。

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这些人格倾向可称做焦虑品质。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4.【参考答案】。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报考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二)报考初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三)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四)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应当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五)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以及户籍在上海的外地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三年级(含在读专升本第四学年)及以上考生和全日制在读研究生,中高职贯通考生允许在其学习的最后一年,凭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

(六)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有关政策规定详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教师〔2013〕9号)和《教师资格条例》(教育部令第10号)。

(八)考前防控疫情排查要求。请考生自觉对照202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上海考区有关疫情防控要求(附件2)中的考前防控疫情排查要求进行自我排查,并填写202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上海考区考生健康安全书(附件3)。不具备考试条件的考生不得参加本次考试。考前防疫要求将根据本市疫情防控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请考生及时登录上海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了解相关信息,做好应对准备。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认定除笔试成绩合格外,还需符合相应的学历层次、部分资格认定还需具备专业技术资格或等级、满足体检标准等,因此请考生在报考前详细了解本人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所在地的认定条件,谨慎报考。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试题

报考考生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二)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规定的各科笔试成绩合格且在有效期内。

考生防疫与安全须知。

为确保全体考生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请考生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所有考生均须至少于考前14天(12月25日前)返津,考前14天内有天津市外旅居史的考生,不得在津参加考试。

(二)认真阅读并遵照执行《2021年下半年天津市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生防疫与安全须知》。

(三)如实填写《2021年下半年天津市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生健康卡与安全考试书》和《流行病学调查表》。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散文。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艺术特色: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的诗歌。

一、苏轼诗歌的分类: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报考,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二、苏轼诗歌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是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苏轼的词。

一、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中国文化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习题及答案

1.学校教育始于()。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原始社会末期。

d封建社会中期。

【答案】:a。

【解析】:

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从西周以后,出现了“国学”和“乡学”,这就是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说明在西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教育就诞生了。

2.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生产力。

【答案】:d。

【解析】:

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3.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

【解析】:

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的例子。

4.素质教育是以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答案】:b。

【解析】:

素质教育在今天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5.“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技能。

d专业品质。

【答案】:b。

【解析】:

“为人师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态度。

6.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是()。

a斯密斯。

b泰勒。

c科尔伯格。

d皮亚杰。

【答案】:b。

【解析】:

泰勒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a。

【解析】:

孔子最先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主张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统一。

8.__________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a教案。

b课时计划。

c教学方法。

d课题计划。

【答案】:b。

【解析】:

由课时计划的作用而知。

9.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答案】:d。

【解析】:

德育个体发展功能应注意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10.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c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d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答案】:a。

【解析】:

由我国班级当前存在的问题可知,采用最多的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题

1.在中国古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该现象产生的历史时期是()。

a.宋代以后

b.春秋战国

c.明清时期

d.隋唐时期

2.《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的关系。

a.宗教

b.经济

c.生产力

d.政治

3.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和选士制度的思想家是()。

a.王充

b.郑玄

c.董仲舒

d.杨雄

4.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方法、手段和内容的是()。

a.社会文化

b.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c.社会意识形态

d.生产力水平

5.在教学上,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并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思想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评价模式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

a.内容评价

b.目标评价

c.模式评价

d.成果评价

7.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和社会的研究,又要依据对。()。

a.教法的研究

b.时代的研究

c.学科的研究

d.学法的研究

8.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性、灵活性和()。

a.可操作性

b.时代性

c.创造性

d.方向性

9.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称为测验的可靠度,又可称为测验的()。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10.通过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并在道德讨论中采用“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的道德教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

b.社会模仿模式

c.活动模式

d.认知模式

1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a.心理疏导

b.择业指导

c.心理咨询

d.交往指导

12.设计课程的种类和课程的组织方式,称为()。

a.课程类型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模式

13.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模式是()。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14.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

a.课的目标b.课的类型

c.课的.任务d.课的结构

15.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16.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

a.能力

b.运气

c.努力

d.任务难度

17.技能的种类有()。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18.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是属于()。

a.辨别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或原理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19.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成熟时期始于()。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20.马斯洛将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列入下列哪一种需要中。()

a.安全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21.下列哪个不属于合作学习的特征。()

a.分工合作

b.密切配合

c.团体历程

d.最近发展区

22.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初中三年级

d.高中一年级

23.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24.一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际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

a.80

b.100

c.120

d.125

25.以下哪种不属于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

a.入的潜能

b.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

c.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

d.有无心理疾病

26.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依据,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定称之为()。

a.配置性评定

b.诊断性评定

c.常模参照评定

d.标准参照评定

27.在心理发展进程中,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度,这是心理发展的()特征。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8.在学习“鸟”的概念时,老师用蝙蝠来说明“会飞”是鸟概念的无关特征,这使用的是()。

a.正例

b.反例

c.变式

d.概括

29.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获得

d.刺激消退

30.智力技能的操作对象是()。

a.身体的运动系统

b.大脑

c.符号化概念

d.具体的物体

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发展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3.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

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

10.心理测验就是拿些量表来测测学生。

1.举例说明什么是上位学习。

2.怎样帮助学生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3.你在教学或学习中用过一些什么样的记忆术?

4.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主要有哪些特征?

5.教材可以概括为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6.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一位中学教师在谈教育体会时说,现在的中学生太不懂事了,有时甚至不打他,他就不听话。但这位老师的学生却说,我们也知道老师是对我们好才严格要求我们。不过他总是把我们当犯人看待,从来不相信我们,弄得我们平时只好躲着他,其实有些要求一躲就躲过了,有时明知他是对的,也故意与他作对。

请运用德育的原则,谈谈上面案例中这个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2.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镇,人们发现了两个“狼孩”。这两个“狼孩”后来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他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马拉,小的叫阿玛拉。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只有少许营养不良。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阿玛拉不幸死亡,卡马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婴儿的智力水平。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要点: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要点: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一般来讲.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几种:(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常用的组织策略:(1)列提纲(2)利用图形(3)利用表格。

(二)元认知策略。

分为以下三种: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主要有以下几种:1.时间管理策略2.环境管理策略3.努力管理策略4.资源利用策略。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模拟题

1.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的是()。

a.裴斯泰洛齐。

b.昆体良。

c.夸美纽斯。

d.卢梭。

2.我国唐代设立中央官学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

a.刻板性。

b.等级性。

c.宗教性。

d.民主性。

3.提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思想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斯宾塞。

4.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条件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的心理研究方法是()。

a.教育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教育调查法。

5.经常开展竞赛性的学习活动虽然能够提高学习成绩,但学生间相互猜忌、不分享学习资料的现象也很严重,这说明教育()。

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6.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设计。

d.课程设置。

7.新课程改革新增加的两个课程是()。

a.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

a.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

b.启发式教学。

c.教学要把握最佳时机。

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利用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来教育学生,这属于()。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0.老师两次用同一张试卷测试相同的学生,结果两次学生的分数相同,这种分数的稳定和不变是测试的()。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

1.“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注意的()。

a.指向性

b.集中性

c.稳定性

d.分配

2.看到某件物品时常被其常用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

a.习惯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定向

3.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属于()。

a.原型启发

b.定势

c.迁移作用

d.功能固着

4.()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重构者。

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8.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c.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

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5.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是通过以下哪一经典实验得出的?()

a.黑猩猩问题解决实验

b.饿猫“迷笼”实验

c.小白鼠走迷津实验

d.白鼠“迷箱”实验

6.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教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动机律

7.很多留学生刚来中国学习汉语时,会把“银行”错认成“很行”,这其中体现的心理学现象是()。

a.刺激的分化

b.刺激的泛化

c.条件反射

d.记忆术策略

8.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表现良好,教师减少其家庭作业的量,教师这样的行为称为()。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9.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要求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发挥,这属于()。

a.安全的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0.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把成败的责任归因于努力程度,这属于()。

a.稳定的外在的归因

b.不稳定的内在的归因

c.稳定的可控归因

d.不稳定的可控归因

11.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以下哪类成败的责任归因属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归因?()

a.运气好坏

b.能力高低

c.身体状况

d.外界环境

12.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利用榜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属于()。

a.直接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13.“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14.在现代迁移理论中,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是()。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安德森

15.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

a.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b.正迁移与负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16.有人记忆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是运用了哪种记忆术?()

a.缩简

b.谐音联想法

c.关键词法

d.语义联想法

17.将“青蛙桌子”想象为青蛙在桌子上跳来跳去,是运用了哪种记忆术?()

a.缩简

b.谐音联想法

c.关键词法

d.视觉想象法

18.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9.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0.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相同,但各自的解决特点不同。

21.简述知觉的特性。

22.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说明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23.迁移的作用是什么?

24.简述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

25.小明的父母都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小明从小到大跟着父母去过不少地方,每个地方待了不到两三年,就又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因为父母工作忙,小明与父母的沟通也不是很多,每次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进入当地学校读书,小明就又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而当小明渐渐熟悉起来,又可能要离开了。刚入学时,小明成绩挺好的,可是几年下来,成绩一落千丈,他自己很烦恼,父母也很担忧。

问题:

(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小明的哪种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请从需要之间的关系分析小明成绩下降的原因。

(3)请分析如何帮助小明摆脱困境,提高成绩。

26.一位初三学生在一次化学期中考试中考了59.5分,在自以为某题正确的情况下,找到了该科任老师要求加上该题应得的分数,老师细心地讲解了不能得分的原因,但当他看到该生失望和沮丧的表情时,还是毫不犹豫的给他加了0.5分,并告诉他:“这次借给你0.5分,下次考试的时候要还回来啊!”该学生高兴地答应了。

期末考试中,这位学生的化学考了65分,当他找到该老师还当初借的分数时,老师笑着说:“看到你进步,我很高兴,当初的那0.5分就不用还了。”

之后,该学生就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化学,遇到有不懂的问题也敢主动地请教老师了,而老师对他的每一次请教都很耐心地回答(不管i"-3题的难易),并且还经常夸他化学有进步,有学化学的天赋。慢慢地,该生的化学成绩达到班上中上等同学的水平了,并且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问题:利用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案例中的初三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和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1.“禁于未发之谓豫(预)”出自于()。

a.《学记》。

b.《论语》。

c.《中庸》。

d.《大学》。

2.教育的发展受经济和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

b.历史继承性。

c.时代性。

d.相对独立性。

3.()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道德文化。

4.强调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做法符合了人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问卷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6.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校本课程。

7.新课改规定,教材管理实行()。

a.国编制。

b.国审制。

c.校编制。

d.校审制。

8.王老师在讲《硝酸》这一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教学:一、首先引导学生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二、讨论6.72l气体为何物;三、让学生试着分析溶液ph=0说明什么;四、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守恒法求解。最后,学生迅速简捷地给出答案。王老师运用了()教学原则。

a.量力性。

b.直观性。

c.启发性。

d.因材施教。

9.在我国偏远的山区,存在这样一种教学现象:一间教室、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一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

a.班级授课制。

b.分组教学。

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10.现在很多追星一族,把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除了服装打扮追求一样,甚至思想和行为也试图模仿。很多人都效仿自己的榜样去做公益事业。这属于品德形成的()阶段。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11.老师经常给学生讲很多英雄人物事迹,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情感陶冶法。

12.中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时间长且效率高,而小学生只能专心学习半小时左右,这说明中学生注意的()比小学生强。

a.广度。

b.转移能力。

c.分配能力。

d.稳定性。

13.梅梅在计算“三加五等于八”时,虽然可以不用借助数手指来计算了,但是在梅梅的脑海中出现了三颗草莓加上五颗草莓等于八颗草莓的具体形象,那么梅梅此时的思维属于()。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直觉思维。

14.小明第一次迟到的时间,老师就让他罚站,上述情形属于哪种强化原理?()。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15.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本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16.小新的爸爸拿来两罐同样分量的可乐,将其中的一罐倒进一个大杯子里,将另外一罐倒进两个小杯子里,然后让小新挑选。小新经过思考之后选择了大杯可乐,并喃喃自语道:“还是大杯子的多。”那么,小新处于()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7.鹏鹏看到英雄人物事迹很是敬佩,宾宾的这种敬佩感属于()。

a.理智感。

b.道德感。

c.美感。

d.尊敬感。

18.张老师发现。小雨同学在平时课堂上.总是喜欢第一个举手发言,但是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并不高,那么小雨同学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9.小蕊每次看到长长细细的物体,就会觉得它们特别像蛇,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害怕,全身发凉,手心出汗,不敢靠近。小蕊的症状属于()。

a.强迫症。

b.恐惧症。

c.抑郁症。

d.焦虑症。

20.孙老师在自己的班里设置了这样一种制度,每天哪位同学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的话就可以领取一张卡片,卡片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找老师兑换自己喜欢的东西。孙老师运用的方法是()。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消退法。

d.系统脱敏法。

21.小莉以前学习成绩较为靠后.初二的第一个学期她感到班主任刘老师总是向她投来信任的、赞赏的目光,她便开始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刘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光环效应。

c.晕轮效应。

d.正强化。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3.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

24.倒摄抑制是一种顺向负迁移。

25.迁移对问题解决只有积极作用。

三、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27.简述德育方法中,运用说服教育法的要求。

28.简述如何培养习动机。

29.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

30.材料:

问题:

(1)请你对本案例中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2)结合材料,谈谈教学过程中表扬与批评的关系。

31.材料:

上课铃声一响,教师走进教室。他首先把课中要演示的教具摆放在讲台上,接着宣布考试成绩,然后开始讲授新课。很快,他便发现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

问题:

(1)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造成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

(2)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提出四条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措施。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我国西周时期“学在官府”以及欧洲的“政教合一”体现了教育的()。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个性发展功能d.教育功能。

2.课的类型是由()决定的。

a.教师备课b.课的种类c.学生的学习过程d.教学的阶段性。

3.西欧中世纪主要采用家庭教育形式的是()。

a.__教育b.骑士教育c.教会教育d.城市教育。

4.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主张“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b.杜威c.卢梭d.赫尔巴特。

5.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a.剩余产品的出现b.有了国家。

c.学校的产生d.创造了文字。

6.为了让幼儿认识蜻蜓,教师出示了蜻蜓的标本,这采用的是()教学方法。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动作直观。

7.根据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分类,如果儿童听到“鸟”或看到文字的“鸟”,就知道它代表实际的鸟,即使此时并未见到真实的鸟,儿童也能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在大脑中形成关于鸟的形象。这属于()。

a.概念学习b.命题学习c.发现学习d.抽象符号学习。

8.小刚一到数学考试就特别紧张,一发下试卷就手心出汗,甚至胃疼,觉得考不好就证明自己无能,今后一辈子就完了,也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小刚的这种表现最有可能是()。

a.焦虑症状b.恐怖症状c.强迫症状d.抑郁症状。

9.低年级学生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忽略了他们,转而表扬那些保持不动的学生,离座率会下降。这是因为离座的学生受到了()。

a.直接强化b.自我强化c.替代强化d.间隔强化。

10.一个人学会骑自行车,很多年不骑也不会忘记,这种记忆是()。

a.情景记忆b.程序性记忆c.陈述性记忆d.外显记忆。

11.基于每一所学校和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a.区域课程b.校本课程c.地方课程d.国家课程。

12.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能写出通顺的句子,但在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时仍然写不出高水平的作文。原因是学生缺乏()。

a.陈述性知识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13.学生获得好的成绩,老师给予奖励,反映了桑代克的()。

a.准备律b.学习率c.练习率d.效果律。

14.“侧耳倾听”“举目凝视”“屏息”等现象反映的是注意的()。

a.转移b.内在c.广度d.外在。

15.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学生会b.团委c.班级d.班主任。

16.启发式教学体现的教学规律()。

c.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17.“午饭吃鱼还是吃炸鸡呢?吃鱼更健康,但是刺多;吃炸鸡没有刺的烦恼,但是不够健康。”这种心理冲突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18.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书上,这种关于“学习”的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9.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著作是()。

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漫话》。

20.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规定。

a.县级教育行政部门b.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c.省级教育行政部门d.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21.()是()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a.教育目的、教育目标b.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c.教育方针、教育体制d.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3.有人认为逆向迁移即负迁移。

24.作家、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塑造新人物,使用的是再造想象。

25.在紧急或者困难情况下表现的镇定、果断等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遗忘有哪几种理论解释。

27.简述影响个体人格发展的因素。

28.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29.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哪几条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王先生夫妇经营一家公司,平日里业务繁忙,起早贪黑,常常无暇照顾、关心和教育儿子,儿子王小强已经是小学六年级,马上要考初中了,但小强是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对学习缺乏兴趣,还不时地违反学校和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学习成绩令人担忧。

在一次家长会上,万先生在听到班主任对儿子的“负面”评价后非常不高兴,同时也觉得儿子的“糟糕”表现也让自己很没面子。于是他站起来说:“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忙,没有那么多时间照顾孩子,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要拜托学校和老师给我们教育好孩子。现在我儿子表现这么不好,是学校和你们老师的责任。”

王小强作为一个“问题学生”,原因出在哪里?王先生对学校的批评是正确的吗?请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谈谈你的看法。

31.材料: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保持水土》时的课堂教学结构:

(1)学生通过观看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流水的录像提出问题;。

(2)为学生提供黄河上流的资料(文字、录像、图片等),让学生尝试推想:“黄河水为什么会含有大量泥沙?”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5)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前面研究,讨论怎样保持水土问题。

问:

(1)该教师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主要包含哪几个阶段?

(2)该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何积极意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2.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3.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

4.奥苏伯尔提出的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是()。

a.结构性、可操作性和可辨别性。

b.稳定性、可利用性和结构性。

c.可操作性、可利用性和结构性。

d.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5.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6.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

a.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发展。

b.从主观责任向客观责任发展。

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d.从自律向他律发展。

7.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a.宽大效应。

b.中心品质。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8.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7.“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18.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19.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都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主要是为了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3.【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学习程序性知识实质上就是掌握做事的规则,即解决问题的方法。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9.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10.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

a.梅依曼。

b.拉伊。

c.凯洛夫。

d.勒温。

11.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4.【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影响迁移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是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5.【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人格特征。诚实与虚伪、勇敢与怯懦、谦虚与骄傲、勤劳与懒惰描述的都是人的性格特征。

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皮亚杰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判断行为对错是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发展的。

7.【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某人外表或是极为突出的重要的品质,掩盖了人们对他其他特征的评价.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而又急于进行整体判断所造成的结果。

8.【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考试焦虑症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单纯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远远不够。

9.【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0.【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勒温最早提出了“行动研究”。

1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模仿。

12.【答案】b。

13.【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和斯金纳等。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上,华生强调否认行为的遗传,强调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14.【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梅依曼是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15.【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也称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他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

1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17.【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陶冶教育法的特征就是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题干中“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就体现了利用环境陶冶学生情操的特点。

18.【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

19.【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发展的教育理论。

20.【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教师职业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初期。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卷

什么人:王国维是我国近代享有盛誉的大学者。

什么事:清末民初,很多知识分子、进步青年都纷纷剪掉辫子以示拥护革命,而王国维却不为所动。既然无心于此,便我行我素,反其道而行之。王国维低调少言,辫子”于他而言,就是一种不愿改变的坚持。这既是对旧日传统的怀念,也是对混乱世道的对抗。

什么点:王国维不想舍去的不是辫子,而是自己清高自持的精神风貌。

核心主题词:风貌。

适用主题词:态度、气节。

2、健康。

什么人:上海的一位母亲高价为女儿购买了一套情商课程。

什么事:由于发现她读初中的女儿在人际交往中有诸多问题,于是斥资万元给孩子购课。母亲认为,拥有健康的心态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这比任何事情都更加重要。因此,这些钱花得很值。事实上,当下的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患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正在逐年增多。

什么点:对于青少年来说,身心健康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有利条件。

核心主题词:健康。

适用主题词:积极、向上、心理安全。

3、自律。

什么人:许衡是元初理学家、教育家。

什么事:某日许衡外出,途中口渴,虽然路边就有梨树,行人也纷纷摘梨解渴,但许衡不为所动。路人笑他迂腐,直言世道混乱,有何不可。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却有主。他曾因官场黑暗而叹息,友人劝他说:世心无主。许衡说:世心无主,我心有主,随后毅然辞官。

什么点:自律之人不因环境改变而堕落,许衡便是如此。

核心主题词:自律。

适用主题词:慎独、正直。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

2017年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统考时间为11月4日。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学科中心课程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系统独立地、并列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六,艺”和西方的“七艺”。后来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式的学科课程,德国的赫尔巴特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设置不同的学科课程,英国的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从“教育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实用性的学科课程,美国的课程论讲师博比特和查特斯分别用“活动分析法”和“工作分析法”开发了一系列学科课程,布鲁纳提出强调学科结构的学科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点是:

(1)根据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够教人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

(2)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

(3)把一定的知识、技术的基本要素有组织地传授和教导,符合教育任务的要求;

(4)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

它的主要缺点是:

(1)由于教材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

(3)因学科较多,对学生来说,难以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与统一;

(4)教学方法划一,难以实施区别化教育。

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即以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为基础,用儿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儿童中心课程又称活动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这类课程论思想以杜威为代表。

儿童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优点是:

(1)从儿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

(3)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它的主要缺点是:

(3)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组成

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就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和修业年限来确定学校的.学科和课程。这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1.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

1.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2.教材的编写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1.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

1考王勃这个作家,试题会这样来考“今天我们学习了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下面选项不属于送别诗的是哪一首?”那明显这对我们考生的要求就高多了。看起来考的是王勃一个人,其实带出来的有三四个作家作品。那在备考时考生就要注意每一首诗歌的题材,注意要善于总结我们常见的同一题材的诗。

2.之前考生见过的考具体作品的具体诗句,最多的应该是名句默写填空。在教资中会这样来考“今天我们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有句哲理性的诗句,下面哪句诗是哲理性的诗句?”这样的考法显然是比较难的。这要求我们考生不仅得知道名篇名句还要知道其含义。在备考中就要总结出来一些哲理性的诗句,或者表示思乡之情的诗句,表示壮志难酬的诗句等等。同类的放在一起去记忆效果较好,也符合我们的考试规律。

3.接下来较为常考的就是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还有“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部分试题可能会这样考“下面哪一首诗和岑参写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体裁相同?”那考生不仅得知道这首诗属于歌行体,还得知道别的几首歌行体古诗才能做对这道题。还有一种考法就是考查近体诗的律诗和绝句,七言和五言。举个例子“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著名七言绝句,下面同样是七言绝句的诗是哪一首?”。考生得注意复习每一个作家的每一首作品都得仔细记得其体裁和题材。

就以上三种例子大家应该就会发现教资考试的不同之处了,还望各位考生好好备考,一举拿下笔试!

霍漂漂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题一

2015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认为人出生后心灵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是建立在由外部而来的感官经验上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3.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4.李老师是二班的班主任,每次他上课或在场时,学生一个个规规矩矩的;等他一走开,纪律明显涣散。李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兼有ab两种类型

5.素质教育是以()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6.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

a.个体发展功能

b.社会发展功能

c.正向功能

d.负向功能

7.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

8.在某次测验中,高水平学生得到了高分,低水平学生得到了低分,说明该测验的哪种质量指标高?()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9.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式授课

b.分层教学

c.小组合作学习

d.小班教学

1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符合的教育原则是()。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理论联系实际

d.启发性

11.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考上大学,就会增强自己考上大学的信心。这种自我效能感源自()。

a.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b.替代性经验

c.言语说服

d.情绪唤起

1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题思路。这种教学方式是为了训练学生的()。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13.当一个人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她)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个是印象形成中的()。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首因效应

d.投射效应

14.张老师讲课时,迟到的小明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15.儿童在知道“芹菜”“萝卜”和“土豆”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

16.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这是()情绪理论。

a.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

b.坎农一巴德学说

c.詹姆士一兰格理论

d.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17.想治好病又怕动手术,属于一种()冲突。

a.双趋式

b.双避式

c.趋避式

d.多重趋避

18.李红学习了英语语法后,加深了对以前学过的中文语法的理解,这种现象属于()。

a.负向迁移

b.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9.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20.小明写了保证书,决心做到上课不再迟到。可是冬天天一冷,小明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致又迟到了。因此,对小明的教育应从提高其()水平人手。

a.道德意志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21.具有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的的教育活动是()。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课外活动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孔子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下列的观点中不是他提出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三人行必有我师。

d.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产婆术”是由()提出的。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洛克。

3.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走向终身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

a.生产性。

b.科学性。

c.民主性。

d.商品性。

4.1951年提出“规范教学”主张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克伯屈。

c.怀特海。

d.瓦根舍因。

5.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

a.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良好习惯和自主意识。

c.良好的个性品德。

d.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6.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7.著名生态学家、生物学家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这一观点支持了教育的()。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心理起源说。

8.《论语》中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是()。

a.福禄贝尔。

b.奥苏伯尔。

c.蒙台梭利。

d.夸美纽斯。

10.在进行德育活动时,教师要关心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同时又要指出他们在发展中的不足,绝不降低要求,通过爱与民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这体现了德育的()原则。

a.知行统一。

b.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c.疏导性。

d.导向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