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热门20篇)

时间:2023-12-11 17:15:49 作者:雅蕊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小编向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模板,供大家下载和使用。

《复习2》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按声母的顺序连线组成动物图形,通过有趣的练习形式复习声母。

2、运用事物摆字母的字形。

3、了解同学的姓,能够拼读姓,明确声母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第一题:俺会连。

1、卡片认读23个声母。

2、讲清方法:从声母b开始,按顺序连线,同学用铅笔试连。

3、问:你是怎么连的?(什么字母和什么字母相连)。

4、连成了什么动物图形。(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查。)。

(二)第二题:俺会摆。

1、看图,猜猜图上摆出的是什么字母?

2、你能学着他的样子,摆摆俺们已经学过的字母吗?(鼓励发挥想象)。

3、读一读摆出的字母,可背顺口溜。

(三)第三题:俺会想。

1、你叫什么名字?你知道同学们的名字吗?

2、师:每个人的名字都由姓和名两局部组成,在名字前面的是姓,一般都是一个字,如:……,但也有两个字的姓,如:……。跟在姓后面的.就是你的名,如:……。

3、你能说说自身的姓和名吗?同学的呢?

4、认读声母:gkhjqxzhchsh,看看哪些同学的姓里有这些字母。

5、游戏,老师报同学的名字,大家立即说出姓的声母。

《运动会》教学设计

1.《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美术课首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兴趣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动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位教师的任务。基于这一理念,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思维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童话般神奇的情境,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2.灵活运用趣味游戏辅助美术教学。把美术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与趣味性紧密地揉合在一起,使学生们乐于接受又能取得实效。本课中我创设召开动物运动会的情境,以派选手参加运动会的游戏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美术课的兴趣。

本课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具体要求创编的一节造型表现方面的美术课,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派动物参加运动会为主线,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到美术课的趣味,在创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的学习,教师为学生制作了富有趣味的教学课件和丰富的教具,为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和经验,选择有特长的动物参加运动会的各种项目。

为了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想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明线,以“课外——课内——课外”为暗线安排教学环节,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凸显了教师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

本课是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创编的一节美术课,学生们很喜欢创作动物题材的作品,喜欢竞争,喜欢分出名次。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们能够运用身边的各种媒材来表现内心的想法与感受。

根据学生实际和《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 观察各种常见的动物,了解各种动物的外型特点,尝试用泥表现动物的方法。

2、 通过创设“运动会”这个情境,使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本领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 教学过程贯穿教育学生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动物形态的表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设定的比赛项目选择有特长的动物参加比赛。

教学课件、展示作品用的“比赛场地”、各种泥、彩纸、刻刀等。

1、趣味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运用教学课件使学生明确由于森林环境的不断恶化,动物的身体越来越糟了,所以狮子大王准备召开森林动物运动会,目的在与强身健体,希望能够得到同学们的帮助。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展示本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和场地。

项目:百米赛跑、空中接力、运果子、摘红旗、跳远、我最美(特设的.选美比赛)

(2)详细解释各种项目的取胜方法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们选择想要参加的运动项目,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思考:选择哪种动物参加比赛。

提示学生要根据比赛的规则和规定的项目,选择在这个项目上有特长的“运动员”,例如在“空中接力”中要选择会飞的而且要飞的快的小动物来参加比赛。

(2)看课件中老师准备的动物图片,进一步了解各种动物的外型特点和生活习性。

(3)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如何打造一支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代表队。引导学生装饰自己的队伍,如设置旗帜、给队伍命名等。

(4)派兵参赛

在小组内合作,运用各种泥和工具,创作参赛的小动物,引导学生要把握每种动物的特点。(在进行曲中进行,创设运动会的氛围。)

4、积极评价,各抒己见

充分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对作品个性化的评价。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自由的发表看法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将自己的队员带到比赛场地。

(2)运用多媒体展台展示每个项目的参赛运动员,引导学生们进行评价。从选派运动员的合理性和小动物的形象特点进行评价、评选。分别选出每个项目的1、2名。

(3)对获奖运动员的作者进行奖励:一颗代表智慧的小星星。

5、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发挥教育机智,对本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激励、表扬所有同学,代表狮子大王对他们表示感谢。

(播放课件)运用课件展示人类的现代化生活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影响,教育学生要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运动会》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观察、模仿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感兴趣。

2、能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科学知识目标:

3、能够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的名称。

4、能找出运动方式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各种表演辅助工具(棍子、悬挂铁丝、小物件等,两个特大号的袋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及其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按多种方式对动物运行分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进程:一、谈话引入课题。(表扬同学们的第一次研究,鼓励大家继续努力。“我们就会越来越像科学家。”)二、研究动物的运动方式。1、小组活动。每组积极准备,选择教师提供的辅助工具,模拟一种或多种动物运动的方式。2、表演,全班一起评价。边讨论小结各种动物运动方式。3、竞赛。教师准备两个特大号的布袋或较厚的塑料袋,全组同学一起模仿袋鼠妈妈带着两个袋鼠宝宝一起跳跃。看哪组速度快。

三、小组集体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完成后讨论小结。项目动物名称爬行游泳。

......。

乌龟。

......。

......。

......。

......。

四、小组活动:按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看哪组的分类标准最多分得最恰当。鼓励发散思维。

《总复习》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小数的乘、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观察物体,可能性。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同时考虑了《标准》规定的知识领域和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把小数的乘法和小数的除法集中复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同时,把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进行比较,加强两者计算法则的联系。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代数思想、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这部分内容可分4课时进行复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1.复习“小数的乘、除法”时,可先让学生完成总复习第1题,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也可以带着复习一下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对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进行全面的整理。

2.复习“简易方程”时,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例如,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一个数的平方的意义和写法,等等。

3.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除了要求学生正确应用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复习“观察物体”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想像等活动去辨认几何形体在不同方向的投影。

5.复习“可能性”时,要结合具体实例综合复习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总复习第9题中要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首先要用组合的知识列出两枚硬币朝上图案的所有可能结果,进而求出朝上图案相同的可能性大小,使学生学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法和除法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乘、除法。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应用运算定律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口算:

(1)120页第1题

填书。

(2)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要小结。

2、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1)4.05×2

1.84×3.7

7.55÷0.25

15.75÷0.63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简便运算

(1)123页第2题

填书,集体订正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32×1.2510.1×85

2.85×5.2+2.85×5.8-2.853.6÷0.25÷0.4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师:学会小数乘除法,还要学会运用知道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120页第2题

学生审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2、123页第4题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0.8元,可以买几本?

4、工地上有171吨货物,用载重8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p123页第1、3题,p125页第13、15题。

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了计算部分的复习(包括口算、笔算、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相关概念的判断。第二课时完成简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复习。

在第一课时,建议笔算选取学生易错的几类题型进行针对性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错误:转化成整数后是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小数乘法。如:1.4乘1.32;整数乘小数,且整数未尾有0的乘法。如:140乘1.3;商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如:89.44÷43。

在第二课时,对于简便运算中乘法分配律的灵活应用应适当加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即去尾法或进一法教材的练习中没有涉及,教师要有意识地补充相关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复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水的运动洋流》教学设计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下面我代表地理组对前一段我们的一些做法及下一阶段的复习策略给大家简单汇报一下。自暑假以来具体做法有:

1、集体讨论并制定完善详实的教学计划;

2、充分利用集体备课,随时随地教研,发挥各自的智慧,组内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并依据学情制定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同时积极主动互听互学,知无不言,互相取长补短。

3、在试卷讲评课时,严格做到教师精讲,发挥学生主动性,小组合作,相互讨论,解决一些简单的个性问题,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以此提升课堂效果。

4、对于年级组提供的资料,我们会分配给每一位老师,进行精选习题,通过练习查缺补漏,把握动态信息。

5、充分利用平时的练习、半月考、联考训练学生规范答题能力和学科素养能力;

6、积极培优补差,利用晚自习、课间等时间找学生谈话,了解心里状态,解决知识上的盲点,努力提升文综水平。

通过本次的“江淮十校”联考,也发现出一些问题:

选择题部分提取图文有效信息及分析问题能力不足,综合题答题能力还有待提高,要常抓不懈,语言表达不准确,组织无逻辑,较混乱,口语化太重,专业性不强。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三个人讨论了下一阶段复习策略:

1、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复习时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要做到全面细致,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精准。

2、认真备课,注重课堂设计,巧妙突破重点难点,合理规划课堂时间。

3、避免“满堂灌”,教学中,切勿讲多,每节课的知识涵盖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讲求实效,注重落实,或讨论或限时练或到黑板板演,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反思每节课的得失,汲取经验教训。

4、精选习题。除了年级组下发的资料以外,我们也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好的习题,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尽量做到重点知识重复练习,通过练习查缺补漏,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5、每次大考后,都要认真做好成绩及试卷的分析,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了解学生学习的心态、方法和学习状况,并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大考后及时与临界生谈话,或鼓励或表扬或找策略,力求下次取得更好的进步。

6、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从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所以,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思考全面,在答题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答题的思路和方法、语言的规范性,专业性和逻辑性。

总之,在一轮复习中还有很多值得注意并提升的地方,希望通过这次的反思达到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指导我们地理组不断进步。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运动》教学设计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造型·表现”领域的阶段目标,运动教材选择了“运动”这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通过本课运动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探索美术的表现语言、表现手法,引起学生对运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一些思考。

教材运动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运动的过程入手,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教材还通过欣赏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表现动感的雕塑作品,让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舞蹈的运动形态,这一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掌握运动的特点,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怎样表现运动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演示并画出树叶和纸飘落的轨迹,这一活动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抽象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认识。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实际上是对前面所探索、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在实践中如何加以运用的一个学习过程。

“评价建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让学生对自己学习

情况进行检验的方法参考。

“资料库”中选用了一些活动雕塑图片,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这些极具动感而有趣的雕塑,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带给学生新的思考。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具有动感的造型方式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供了学习迁移的途径。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点。

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

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作语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题材

教材选择米隆的《掷铁饼者》导入,经典的具象雕塑作品展示了运动中力与美的结合,给人以视觉享受。紧扣本课主题,教材还选用了其他表现运动的雕塑作品,从不同表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探讨。

结合“活动一”尝试表现,教材安排了绘画作品欣赏。选择了敦煌壁画中表现狩猎场面的一幅作品,流畅的线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使画面充满动感,引导学生感受其神韵,体会其表现手法。同时还展示了法国杜桑的代表作品《下楼梯的女人》,作品把不同时空的状态表现在同一画面上,捕捉出人物下楼梯时的连贯动作,描绘出运动的感觉。两幅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运动的状态,使学生对美术的表现语言有进一步认识,从而启发学生进行不同的尝试表现。教材选择了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是一位花样滑冰者的舞蹈形态,要求学生用某些表现手法进行表现。有意识选择这张重动态表现,而缺乏细节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对动态的关注。

教材还选用了一些抽象的雕塑作品图片,不同的造型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以丰富学生的表现语言,帮助其创作。

教材呈现了一个金属质感的雕塑作品,说明材料与作品表现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材料和质感的认识。两幅学生作业侧重于动态的把握,以及对不同材料的选择,难度适合学生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材中所选用的一些图片,考虑呈现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信息,老师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一步进行补充。通过作品欣赏,能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2.教学组织

教师可以收集表现动感的美术作品、体育运动的'照片,还可以拍摄一些学生运动的照片。

本单元重探究体验,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多呈现学生讨论、研究、尝试的面貌。因此要注重教学的合理组织,以避免教学的无序状态。

3.教学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由三个活动串接而成,由描述和记录运动过程的特点及轨迹到画出树叶或纸飘落的过程到运用工具材料制作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

第一个部分围绕捕捉运动过程的特点展开。在这里老师可先组织几个学生在教室内做几个运动动作,让学生讨论运动过程的特点,紧接着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运动的,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运动特点和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从形体的形状、重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下某些运动过程的轨迹。在这一部分中,老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美术作品旁的小提示来分析作品,其次要注意课本上选用的作品表现运动的方法和角度都有所不同,最后老师再选择一些轨迹明显的运动让学生来表现。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些思考,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表现运动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造型的意义。

第二部分围绕描绘树叶或纸张飘落的过程展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包括对一些优秀的表现动感的抽象雕塑作品的欣赏。对树叶或纸飘落过程的表现看似与前面记录舞蹈的运动轨迹相似,而实际上它的目的是不同的.描绘舞蹈动作的轨迹目的在于分析、掌握运动过程的特点,而表现树叶飘落的过程则是要让学生学会不借助任何客观形象,直接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在此,教材呈现出部分抽象的雕塑作品,在对抽象表现手法的认识上,老师要注意联系前一部分分析得出的表现运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很自然地从对具象作品的分析过渡到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三部分活动,是让学生选取和运用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一部分中,老师的引导、启发是学生作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关于材料的选择,老师要打破学生习惯用泥做雕塑的观念,通过对一些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材质的表现优势,启发学生收集运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易于表现的材质,如:铁丝、易拉罐、泡沫、厚纸等。其次,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老师可要求学生把具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运用,不拘泥于形式,侧重于运动感的表现,允许弱化形象的结构特征。

4.教学评价

学生作业可参考教材评价建议,采取师评、互评、自评的形式开展,还可以以本年级为单位举办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作业重在对动感把握的评价,至于形体结构应不作为评价的重点,避免学生陷入对结构把握不准的困扰,而丧失了创作的热情。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作业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本单元安排两至三课时的教学时量比较合适。

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教学,例如在第一部分的处理上可有多种选择:

1.做运动,描述运动——欣赏作品——总结表现方法。2.根据小提示图,欣赏作品——做运动,借助小提示图的方法描述运动的特点——总结表现方法。

“活动一”的尝试练习,如果有更好的图片,应不拘泥于教材中所附资料照片,以动感强烈、易于表现为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立足于学生对物体运动轨迹和形状的把握,不排除有其他好的教学选择,更利于学生观察。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可以收集一些表现静态的美术作品、照片,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表现动态的方法。

还可以选择一些第一、二个学习活动的学生作业给学生参考,注意考虑能较准确表现教学意图的作业。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可以从最感兴趣的运动之类话题导入,选择欣赏的图片尽可能接近学生生活,例如学生熟悉的运动员比赛的照片、校运会学生比赛的镜头、或学生运动时的特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播放具有强烈节奏感与动感的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从音乐中加强对运动的理解。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教师演示和学生表演相结合,建议教师演示一些物体运动的状态,或让学生上台示范表演不同的动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例如让学生表演舞蹈或体育运动的动作,可以用速写方式记录;用不同的手势舞动彩带,学生观察彩带运动的轨迹等。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无疑能优化教学。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时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连接电脑演示,分析其动作形态、重心,把握运动感产生的特点,有利于创作。当然本单元不强调对媒体的特殊要求,合理地运用教材资料,完全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活动二”环节,可以分组实验,每组用文字和图形的方式记录结果,注意分工明确。学生演示时应调动其积极性,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

《总复习》教学设计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五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本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表内乘法集中复习,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乘法口诀,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1.复习前,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制订适合本班实际的复习计划,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和“统计”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

1.“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材中安排了两道小题,着重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习的笔算两位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教学中应注意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即可,教师不必总结出条文让学生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具体计算,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只要学生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2.“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复习: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乘法口诀是计算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熟记。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背出全部乘法口诀。对于乘法计算,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习。另外,对乘法口诀,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避免机械背诵。

复习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中描述的事情,要解决题目的问题,应该怎样做?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后,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叙述。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米和厘米”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长度单位是米和厘米。要求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教材安排了两道题。第4题是让学生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米”和“厘米”的长度。这种练习对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非常重要。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训练测量方法。

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可以像教材中要求的“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和“用手指表示1厘米有多长”,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这些长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估计和测量的复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交流估计的方法。对于量线段,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学生从0刻度开始,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只要学生量的正确都是可以的。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计和测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角和直角”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要求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

教材先通过数图中角和直角的个数,复习角和直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在图中加一条线段的`活动,把画直角和数直角结合起来复习。

复习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在几何中发现角或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另一方面,应尽量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实物的面上有什么样的角(对直角要进行判断),使学生经常注意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观察物体”的复习。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题目。第7题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第8题是画轴对称图形。

复习观察物体时,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想像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应该是哪个图。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些其他实际物体,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

复习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然后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运动会》教学设计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1、对观察、模仿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感兴趣。

2、能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1、能够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的名称。

2、能找出运动方式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

1、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

2、能发现动物的身体某些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并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63——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异同点。

2、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1、让学生举一个正、反比例的例子,说说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生在班内说。

2、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分别是什么?

生答后师板书。

正:y/x=k(一定)反:x×y=k(一定)。

(二)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1、小组合作: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2、交流。

我们组是用表格表示的。

正比例反比例。

相同点都有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

不同点比值(商)一定x/y=k(一定)积一定xy=k(一定)。

(1)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3)归纳板书:a一定,b和c成正比例;

b一定,a和c成正比例;

c一定,b和a成反比例;

提问:为什么根据一个乘法式子就能判断两种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呢?(根据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积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两个因数分别相当于除数和商。)。

(4)自己举一个熟悉的三种数量关系,说一说它们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三)综合练习:教科书63——64页的练习。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1、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受平衡力的情况。

2、进一步理解动静摩擦力的区别。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的平衡的应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法】知识网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内容。

前诊题:

1、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引导学生复习本章内容,板书出:

本章的知识结构。

物体不受力:牛顿第一定律。

经验概念与伽利略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用惯性去解释某些。

观念,理想实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生活中的具体现象。

同一直线上的力:力的合成。

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力的平衡。

解决二力平衡与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运动变化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的矛盾。

三、补充和重点讲述一些学生模糊的概念。

1、摩擦力的概念:(与教材不同)。

当物体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从而分析:学生知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不同。

举例并做实验:用1牛、2牛、5牛的力拉桌子,桌子不动,从二力平衡的角度分析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时,摩擦力的大小分别等于1牛、2牛、5牛。总结: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之相平衡的力的大小。

2、举例说明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从而解决摩擦力的大小与平衡力之间的矛盾。

3、平衡力。

从实例分析物体受平衡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点以加深印象。

静止状态。

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保持或。

(合力为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典型例题。

1、洗衣机的甩桶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惯性演示实验:用绳子栓住一个小石块做圆周运动。让学生理解此题。

分析:此题利用力的平衡来分析,摩擦力始终与瓶子的重力相等,学生容易把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混淆起来,一定要分析好此题。

五、小结;学生根据板书和例题进行总结。

反馈检测:

《总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因数和倍数。

复习目标: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复习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步骤

一、巩固相关概念,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关因数与倍数我们学到了什么?介绍了哪些概念?

板书概念名称,并让学生说出每个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二、巩固练习

1、复习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在2、3、0、91、0.25、1、65和50中,()是自然数,()是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2)教材第138页第2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将其中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问:质数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的个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

2、复习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互质数。

判断。完成141页第1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补充:(1)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因数大。()

(2)4.2÷0.6=7,我们说4.2是0.6的倍数。()

说明:“4.2是0.6的7倍”是对的,但几倍与倍数是有区别的。因数和倍数只在整数范围内研究。所以,我们不能说0.6是4.2的因数,4.2是0.6的倍数。

(3)24÷6=4,我们说24是倍数,6是因数。()

(4)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问:互质数与质数有什么不同?

(5)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6)如果一个自然数是6的倍数,那么它一事实上是2的倍数。()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复习2、3、5的倍数的特征。

做教材13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复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完成第141页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总人倍数数是它们的乘积。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时,较小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

课后反思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这与我们教研组以前提出的复习课要进行“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巩固提升”是基本一致的。本节课的流程也是“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这样三步骤。

一节课下来,通过讨论和自己的进一步思考,觉得还是有一些不足。

1.课堂不够开放。

开放的数学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主流。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体验。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回忆”、“自我整理”、“质疑问难”、“自我反思”的空间。这与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图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复习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节课中,学生的自我知识的整理,还可以进一步放手。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只有通过真正的自我整理,学生才会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在回忆了知识点之后,还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请你从7、14、21、25、35这列数中找出与众不同的一个,并说明理由。这样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知识储备,灵活主动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还不够。

圆的复习教学设计

1、让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圆的有关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过程,掌握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及热爱数学的情感。

对圆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课前进行知识点归纳,课件。

一、知识整理。

1、导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就对学过的《圆》这个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圆的整理与复习)。

2.出示4个板块: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环和扇形的认识。

小组内针对自己的板块交流课前整理内容(知识点和典型问题),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知识点:将组员整理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做好分工,准备汇报;

(2)典型问题:与组员交流自己整理的典型问题及解答方法,讨论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互相补充学习。

3、小组依次展示四个板块的整理情况。

汇报流程:

(1)展示本组知识点梳理,征求全班意见;

(2)全班补充。

教师参与交流,适时点拨、总结,完成板书“智慧树”。

二、知识技能小检测。

1、出示检测题(满分100分),独立完成。

2、请学生来说答案并讲解,与全班互动。

3、自己评分、总结,教师统计自测情况。

三、生活中的数学。

1、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学以致用,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问题:

(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2)给圆桌配备一个正方形桌布,给方桌配备一个圆形桌布,桌布至少要多大?

2、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之情。

1、欣赏同学们绘制的圆形图案。

2、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取得的数学成就。

(1)刘徽被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他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2)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期末复习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材第7――9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明确要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掌握一些好的复习方法。

学习重点:知道复习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掌握一些好的复习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总结复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读诗歌提问:从诗歌中你们知道了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吗?

学生回答:

读书学习有诀窍,及时复习是妙招。

温故知新忘不掉,事半功倍真美妙。

二、活动:复习真重要。

1、课件出示:放学后、考试前去玩耍和及时复习的情境。

2、想一想、说一说:

他们的学习效果会一样吗?

3、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说说复习的重要性。

三、介绍复习方法。

2、学生分组说。

3、老师归纳总结。

第一步尝试回忆。

第二步认真读书。

第三步整理笔记。

第四步温故知新。

4、把自己的复习的方法总结一下,与同学们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

(2)、找代表全班交流。

5、看看那种方法更适合你?

四、老师总结。

遗忘的速度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学习就是不断在和遗忘做斗争,所以我们要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运动会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使用符号“”、“”、“=”,能正确进行大小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数、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多媒体课件。

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如果小朋友们都坐端正了,老师就给1。

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2)、你是怎样认识“”、“”的?

(3)、小结方法:教学生用编口诀的方法记住“”、“”。

大大嘴巴指大数,尖尖嘴巴指小数。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大屏幕上的练习题,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教材17页做一做1、2题。

期末复习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部份教学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中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的总复习课之一。复习的内容是针对学生已经对本章中有关内容具有一定学习基础的一次检阅,以新的教学结构模式来达到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归纳总结出与酸碱盐有关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用途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巩固知识。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章内容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一个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此分化更为严重。首先是一部份学生对于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组成的认识及如何用化合价书写有关物质化学式这两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另外就是典型物质的性质及这四类物质相互间的反应让许多学生感到本章很难学,无所适从。而一部份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满足于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抓基础的教学方式,希望通过复习能获得提高,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更好地锻炼。

3.设计思想:

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能力水平的复习资料,去迎合学生不同的“口味”,避免以往单一、重复的复习方式所带来的对复习课的枯燥乏味感,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助,或许能给予学生“新鲜感”,能促使他们在复习中得到更好地提高。把复习内容分成几个的知识点,应用简单精练的语言、图形结构等手段,辅之以不同能力水平的练习,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结合知识板块在课标中的要求,淡化酸与盐、碱与盐、盐与盐的反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扬同学间的交流互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地去完成各知识点的复习、归纳与巩固;融入周边的同学中去开展互助学习,共同提高。

4.教学目标:

2.通过反应的个例去归纳出共性;通过共性去编辑相关反应的“三角反应图”,从而把本章中纷繁复杂的许多化学反应简单化。

3.选择适合于自己学习水平的练习,通过同学间的互助来复习巩固本章的知识;倾听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对知识点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来帮助自己学习水平的提高。

与复习的教学设计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4、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流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后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第2题。

(1)齐读题目,提问:书上告诉我们什么知识?需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订正。

3、第3题。

读题后,独立完成。

交流计算方法,并核对,订正。

四、数学万花筒。

自行读数学万花筒。

说说,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师作适当指导。

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从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怎么用数学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成长足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足迹以写“数学日记”的方式纪录下来。

3、课外作业:第2题。

《总复习》教学设计

1、比较系统地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2、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对各种数进行分类整理,体验分类整理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重点: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各种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分类整理,形成系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关键: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课前整理,课上交流,形成网络。

1。课前,同学们把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进行了整理和分类,你是按什么分的,分成哪几类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整理出一份你们认为最合理的,小组长做好记录。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的既全面又条理。

2。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情况,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一会儿你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也可以反驳。

(学生汇报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二、唤醒记忆,沟通联系。

1、用数表示数轴上的各点,唤醒学生对数的认识。

(1)我们所学的这些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首先确定“0”和1、—1、的位置,然后由学生分别指出2、—2、、0。3、1、1。7所在的点各用什么数表示。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从这条数轴上,你能发现什么?

(正数0,负数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从0往右,数越来越大,从0往左,数越来越小,把数按大小来分,可以分成正数,0和负数,真分数1,假分数或=1)。

2。沟通联系,加深认识。

(1)教师:我们认识了很多的数,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这些数呢?(指名学生口答)。

如果生活中缺少了数将会是怎样的呢?(只问不答)。

请同学们看一则新闻:(课件出示)。

看了这则新闻,你想说点什么?

(出示数据)。

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80%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次地震造成的灾害有多么严重,也同时深刻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民的团结和友爱。

(2)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这些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汇报)。

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试着说给你的同位听。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但是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数量。

三.应用提高。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复习的知识解决下面的数学问题:

1.书p115t5(投影出示)。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不用抄题直接做。

集体订正:同学们看,这个同学做的,对吗?

同位互相批改,做错的请改正过来。

2.t6。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不用抄题直接做。

集体订正: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做对的同学请举手,

通过用正负数记录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师小结:用正负数记录数据简单,清楚,明了。

3.t7。

同学们看,这是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在这次地震中,它幸免于难,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集体订正时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拼音复习教学设计

出示“皮卡丘”这个卡通形象,告诉学生今天“皮卡丘”要和小朋友一起去“拼音王国”里旅游一下,并会带给大家很多拼音小星星。

(教学一开始引出“皮卡丘”这个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调节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复习声母。

1、抢读声母。师出示部分难记的声母,学生认读。

请学生拿出自制的23张声母卡片,按顺序排队,同桌互读互相检查是否排对了,读对了。

2、变魔术。出现半圆和小棒,变出b-d、p-q让学生加以区分,让学生也来变一变魔术。

3、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齐读。提醒学生声母要读得又轻又短。

(读得好的奖给学生小星星)。

三、复习韵母。

1、复习单韵母。每位学生拿出六张单韵母卡片,自己读一读,全班齐读。

2、同桌合作,把任意两张单韵母组合成复韵母。

3、游戏“排队”,把24个韵母按顺序排队。

4、多种方式读加以巩固。

(声母、韵母复习完后,做一下课间小活动)。

1、出示写有整体认读音节和一些可以拼读的音节卡片,请学生找一找。

2、游戏“看谁听得准,举得快”。

老师读,学生找卡片;同桌游戏,“皮卡丘”把小星星奖给合作得好的同座两同学。

3、集体练读。

五、复习“读一读”

1、出示“读一读”中的双音节词语。

2、小组合作拼读音节完后,把你会读的词语大声读出来,并带着全班同学读一遍。

期末复习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接触过逗号、句号、冒号、引号、问号和感叹号。这六个标点符号也是要求三年级学生必须能正确运用的常用标点符号。但冒号和引号相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能正确运用还是很有难度的,特别是引号,很多学生要么会漏,要么用错。

教学理念:

练中学。

教学策略:

感悟语感,以练带讲,练中巩固。

教学目标:

1、纠正平时标点符号使用和书写中的不规范行为。

2、熟悉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3、掌握易错标点符号(引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

六种符号的用法。

教学难点:

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教学准备:

生字格磁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2分)。

有些人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字不写错,用不用或者随意使用标点符号都无所谓,不会影响到文章的表情达意。其实不然,文学大师郭沫若就十分重视文章标点,他曾多次强调:“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课件出示)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吗?”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

可见,改动标点符号,会产生奇妙的变化。

二、知道六个标点符号的名字(1分)。

今天,我们班上就来了六位老朋友,谁知道会有哪些老朋友呢?(指名说出六种常用标点符号的名称。)。

三、知道标点的位置(3分)。

1.谁能帮它们找到家?学生在磁贴格上写,教师讲。

(1)逗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2)句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3)问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4)感叹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5)冒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6)引号(“”)前后引号各占一格,前引号写在右半格,后引号写在左半格。

教师(指着引号):在这六个标点符号中,其中有一个标点很特殊,它叫引号,每次出现都是成对的,前面的叫前引号,后面的叫后引号。因为它前后各由两个小蝌蚪模样的组成的,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双引号,但是它很调皮哦,有时候会前后各脱掉一顶小帽子,那叫单引号。

2.我们光知道了它们的名字,住的地方还不行,还得正确使用它们哦。

四、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0分)。

1.课件出示,指名读。教师:这句该填什么标点?为什么?(4分)。

一天爸爸给我带回一只白鸽。

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

逗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的停顿。

感叹号(!)表示一句有强烈感情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2.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加什么标点?(5分)。

你会做这道题了吗。

难道这样做是错的吗。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

(1)教师补充:第一句叫疑问句,第二句叫反问句,第三句叫设问句,因为都是表示问的语气,所以都要用问号。

(2)谁来通过朗读,读出问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3.谁来读这句话?(3分)。

(课件出示)那位翻译对朱总司令说我去找找他们吧。

谁来给这句话加上标点?(指名,课件出示标点答案)。

教师:什么时候要用冒号?(用来提示下文。)。

教师:为什么加引号?表示引用对话或文章里的一段文字。

这时候,我们标点应怎么写?(冒号、前引号、句号、后引号写在一格中,教师示范,特别要注意句号一定要加在后引号里边。)。

4.读读下面三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5分)。

她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摘整朵花。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小女孩含着泪花说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

a.提示语位置不同,加的标点也不同。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划出提示语。

b.学生说(要说出理由),教师加标点。(1)提示语在前,冒号加引号。(2)提示语在中间,把对话分成了两段,前面一段对话用引号,后面一段用引号,中间加逗号。(3)提示语在后,前面用引号,后面用句号。

小结方法:给对话加标点时,首先干什么?(好好读读这个句子)然后呢?(打提示语,看看在句子中的位置)最后加上正确的标点。

板书:读读句子找提示语加上标点。

5.你学会了吗?谁来挑战?(3分)。

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我是海上救护机水上飞机笑着说。

这个蘑菇有毒小白兔疑惑地问那我们怎么看蘑菇有没有毒呢。

教师拓展:其实,引号的本领还不止这些呢。有时虽然不是讲的话,但是因为表示特殊的含义,也要用引号。它还有很多用途,我们以后会慢慢学到。

五、做一做(5分)。

1.过渡:你学会正确使用这几个标点的本领了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学生练习加标点。(1分)。

(1)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

(2)你怎么能抄作业呢。

(3)公园里的景色真美啊。

(4)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5)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爸爸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应该遵守规定。

3.我们一起来批一批,看看他有没有把标点符号放对位置。(2分)(学生讲,教师批改)全对的举手!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全对的同学。

5.有没有像引号一样成对出现的?(2分)。

我们一起喊喊它们的名字:顿号(、)、分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

这些标点在书写时也要注意,比如,“……“”――“写时要占两格。还有很多标点朋友等着我们以后慢慢去认识、了解。

六、火眼金睛(5分)。

这些小小的标点,看似简单,学问可大了。如不仔细推敲,不仅会犯错误,更会闹笑话呢。比如老师这儿就有几个句子,请你们当当小医生,诊断诊断,看看他得了什么病。(说清错误后,集体修改)。

1.有些同学喜欢捉蜻蜓,使好多蜻蜓死于非命,我感到非常痛心,蜻蜓是捉虫能手,一只蜻蜓一小时可以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逗到底病)。

2.小燕子对小鱼说:“你也快点搬家吧。(有头无尾病)。

3.今天,下午我和姐姐玩了捉迷藏的游戏。(乱点标点病)。

4.昨天放晚学我看到校门外的公告栏里写着星期二吃圣果圣果是什么呢我想来想去想了好久都不知道我又问了几个同学他们都说不知道今天中午吃饭时我就注意看圣果是什么一看原来圣果就是小蕃茄(没有标点病)。

七、想一想(标点符号趣味题)(4分)。

标点的学问可多啦!同一个句子,不用的点法,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哦!比如这个句子。自由读一读。

(课件出示)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你有几种点法?

课件出示:

1.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弟弟丢了,着急的是爸爸妈妈。

2.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爸爸不见了,着急的是妈妈。

3.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弟弟走失了,弟弟着急。

八、用儿歌巩固。

教师:你们真聪明,为了让大家记住这向个朋友的用法,老师编了一首儿歌呢,想学?(课件出示)。

写文章,要周到,讲清楚,很重要。

说话中,要停顿,一口气,说不了。

表达好,有门道,加标点,用符号。

学习标点并不难,形状用法要记牢。

句号(。)是个小圆点,用它表示说话完。

逗号(,)小点带尾巴,句内停顿要用它。

顿号(、)像个芝麻点,并列词语点中间。

分号(;)两点拖条尾,并列分句中间点。

冒号(:)小小两圆点,要说话儿写后边。

问号(?)好像耳朵样,表示一句问话完。

叹号(!)像个小炸弹,表示惊喜和感叹。

引号(“”)好像小蝌蚪,内放引文或对话。

省略号(……)六个点,表示意思还没完。

破折号(――)短横线,表示解说、话题转。

书名号()两头尖,书刊名称放中间。

学标点,并不难,多看多练才熟练。

同学们,小小标点符号奥妙无穷。掌握了这些秘诀,会对我们的阅读、写作带来很大的帮助。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和这些标点符号交上朋友!

板书:标点符号。

:“”

复习拼音教学设计

1、复习所有的声母,先认读卡片上的声母,再背一背。

1、导入:是谁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啊?(出示连线图)猜一猜(海豚)。

2、你怎么知道是海豚的啊?学生各抒己见。

3、是的,只要我们把所有的声母按顺序连起来,海豚就出现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在实物投影中校对。

1、导入:你看!海豚正跳着欢快的舞蹈欢迎我们呢!(出示海豚摆出的类似声母的图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2、小组合作:

(1)导入:海豚用身体摆出声母的形状,你还能用其他的东西摆出声母的形状吗?

(2)小组合作:先商量分工,谁是组长、汇报员、记录员,再开始合作。

(3)各小组汇报。

2、示范:海豚姐姐,你好,欢迎你到我们班来,我想和你交朋友。我是陈老师,我姓陈。我的姓里的声母ch和你身上的ch是一样的,很高兴认识你。

3、小组合作:以小组的形式找自己姓里的声母。轮流说,空下的同学当裁判,说对的奖一颗小红星。教师巡查。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见到了海豚,通过大家的介绍,海豚对我们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它会带我们去哪里,去干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