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5 09:12:17 作者:琴心月

心得体会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记录,对于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某个事件或经历的细致观察和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心得体会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

总结。

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

三、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1、找出历史教材中的的缺陷或错误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200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多达几百处的缺陷和错误,这些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发现的。即使是新版教材,由于教材编制体制及编者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指出其错误所在,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考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2、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3、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4、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

五、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3、选择专题深入研究,4、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探析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成败。而教学评价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实施中具有激励作用和导向性作用,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因此如何建立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和人本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鲜明特点,我认为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注意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应该作以下几点改变:

一、应重新确立评价的立足点,评价的立足点从教师转向学生。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立足点都是教师,在评价中体现“以教为主,学为教辅”的观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的无非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流畅,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是否已经得到了突破等等。在评价中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怎么对课堂进行控制,怎么对学生进行引导,把课堂看成是教师的课堂,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次要因素。即使有些评价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学生的反应、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策略成果的参照物。这样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作为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的特点,是有违新课程的理念的。

本次新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建议下学习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成效。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以“以学为主,教为学辅”的原则,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把通常意义上看一堂课的好坏以“看老师教学生教得好不好”为标准变成以“学生有没有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得更好、得到发展”为标准。这一标准的转变将对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冲击和启示。

二、应改变单一的评价形式,评价形式应从单一变为多元。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多以量化、封闭、概括的评价为主,这和新课程的理念是相矛盾。新课程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强调多样化和灵活性,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该如此。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开发。这种“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思想,要求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重点必须由结果向过程、由成绩向态度、由显性指标向隐性指标转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重视规范、量化和评比,评价标准一般由一系列量化指标体系构成。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与不足,关注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对传统的量化指标体系提出了挑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纯粹的、过分的量化描述,容易把教师和学生那种丰富的个性表现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字中,把问题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引导到庸俗的功利追求。而质化评价则更多的关注内在的、过程性的东西,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去把握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发展的机制,抓住了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最根本的内容,是一种描述性的发展性评价。

质化评价的方法正以其全面、深入、真实的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人性化优点,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需要。

另外传统评价中过分具体的评价标准(如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生举手与回答问题的次数等)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教师的教学。而过分概括的评价标准则显得笼统空泛,会使一堂好课的要求难以落实,也会给评课带来麻烦。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尽量做到具体和概括的最适当的结合,可以具体评价的内容就采用具体的评价标准(例如教学活动,内容充实多样;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有实效等方面),应该采用概括评价标准的就应该采用概括评价标准(例如关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方面的评价)。

三、

应改变评价的主体,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和操作者的主体地位常常被忽略,只是简单地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这是极不合理的,尤其是在新课程这个开放的大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以其他人评价教师为主,教师多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很少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课堂听课所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据此做出的评价也往往有失公正和全面。另外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衡量,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就十分必要。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教师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新课程的推行,对教师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判定谁是优秀的教师,谁合格或达标,而是和教师一起分析工作中的成就、不足,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能为教师列出各方面的标准,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成为教师工作总评的重要依据,而且也可以实现帮助教师改进工作的评价目的。虽然自我评价常常会有夸大自己的价值、评定等级偏高的嫌疑,但是这并不妨碍教师会在内心上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自己的工作和业绩,作出如何改进和完善的决策。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价其实也是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通过评价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实际上也是课堂评价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而推进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说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捷径。

总之,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在突出导向功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上下功夫。具体把握科学性、导向性、人本性的原则,重视教学主体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不应一味强调外在物质性的实用。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理念心得体会

关于有效的话题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但是学习了本次的材料让我对“有效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无止境,我们要保持学习状态。

本材料分别从定义,现状,基本特征,构建理念,实施几方面进行阐述。

“有效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不是要不要设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是怎样设立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我想我们可以从可测性目标开始,可测目标是教学环节设计的基础依据,也是教学的灵魂。对于有效来说,更是非常容易检测,这比一些泛泛而谈更有操作性。

第1页/共2页果优于被动投入,这需要我们精心的教学环节,更需要有教师的语言做引导,如果注意观察,我们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课堂语言上的问题,因为备课时候我们可能更多的考虑的材料准备,环节设计,而一些细小的环节就被我们忽视了,却不知,正是这小小的忽视影响了我们的整体效果!是授课过程中,提问的设计,要明确问题的指向性,让学生清楚明白教师要学生回答什么?而不是能回答却答不到教师所需要的点上。只有正确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踩着自己的步伐跟进教学。

“有效”教学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多一份质疑就多一份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实践。多一份行动就多一份成功。我们需要充满活力的教师和充满灵动的课堂。用自己的智慧把艺术课堂变的更加“艺术化”,更美,更让学生喜欢,更有效。

第2页/共2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作为中学数学老师,应深刻地反思我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动力;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需要关注的是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需要关注的是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老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老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我们要我们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需要关注的是知识技能,也要需要关注的是情感态度。也既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需要关注的是问题解决,也要需要关注的是数学思考过程。也既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这要求我们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我们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我们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我们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我们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我们要我们要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在上八年级平方差公式时,我首先是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小明去市场买糖,这种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糖,给售货员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和小明说得一样。然后我就问同学们小明是不是很聪明,同学们都说是,我说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并不是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们今天所学得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也会和他一样聪明的,学生瞬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兴趣,听讲也很专心,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我们要我们要让学生把所学知道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等等。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是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实践中的,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细心领会,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教学反思

通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我的触动非常深,可以说是脱胎换骨。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会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去反思。

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过去的教学行为中: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说、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其表现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成为传声器,学生成为容器。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扮演的是综合角色。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当学生遇到难题时,你就应该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是一个引导者;,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上台讲,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闹笑话,其他学生会有反应,这时教师的首席地位就体现出来。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不能作为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命令学生,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蹲下身”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想办法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方法上,我抛弃原先那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做法。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专研,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美国有这样一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这充分说明亲自体验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演示实验中要改变原来的教师做,学生看的模式,而让学生配合演示或直接由学生演示,同时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使他们成为教育的主体,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独立的、自主的、创造的主体。例如,在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所用的药品是稀盐酸和大理石,而学生根据前面内容已经知道碳酸钠与稀硫酸也能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这必然会使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只用稀盐酸和大理石,而不用稀硫酸和大理石或碳酸钠呢?若教师直接介绍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这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索性实验: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做大理石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硫酸、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引导他们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多少,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应选择什么药品最好?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而且也明白了不用其它药品的原因。这样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比原来有更多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自由和权利,可以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例如,在讲常见的盐这节课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你如何利用家中现有的条件来区分厨房中的食盐和碱面(碳酸钠)?让同学们想办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同学们讨论的热情简直太高了,有的说加食醋看是否有气泡,有的说尝味道,有的说加水溶解看温度变化,还有的说可以比较二者的去污能力。。。。。。听着学生的回答和争论,我心理由衷的高兴。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课堂。的确,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这是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和体验。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无私的奉献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自己由经验型的教书匠逐渐向专家型的新教师迈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打破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常规,突出课堂中问题生成的教学。以往教学中也注意并常用,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节课这样突出,本节课的课题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在导入新课后,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提出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的疑问,然后,教师按背景、内容、影响等顺序进行授课。但这节课,有个女同学却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她说“老师,据我所知,鲁迅与他的元培夫人结婚了,但始终没有同房,那你说,鲁迅是不是不道德?他的人品是不是有问题?”当她说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问题能否和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认识这一问题联系起来,第二反应是可行,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就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概否定。而学生所提的这一问题恰好能从传统道德入手引出对传统文化的扬弃问题。想到这,我有求学生把这一问题延伸到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认识上进行思考,并发表看法,同时延长几分钟的读书时间。此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结果虽没有对鲁迅的.评价达成一致,但却在学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来进行辩论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课标的要求。下课了,我有一种从来没有的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那种轻松和成就感。

叙述是否得当,还忘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教学反思

红妮师《做一个智慧型老师》的报告,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她。

其中“解放自己,让学生动起来”这个观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验性、趣味性,让化学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化学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二、以“学”为主。

强有力的占据了化学课堂,对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其次要让她们多观察多思考。要化学的头脑去看待生活中化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化学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兴趣!

化学学科的培训,是我第一次参加,对于初代化学的我,此次培训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它让我脑中的很多疑问都有了答案!

首先,让我明白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如何去教。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之一,它有特定的概念和原理,以及专门的化学语言,还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对于这样的学科,我们旨在教会学生用专门的化学语言来描述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其次,让我找到了复习的方法。

赵瑞玲教授的“记住它,提升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化学作为“理科中的文科”,需要识记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我们只有先让学生记住应有的一些基础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能力!其中的“分类整理法”“归纳提升法”为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第三,让我明确了老师在课堂上应有的角色。

红妮师《做一个智慧型老师》的报告,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其中“解放自己,让学生动起来”这个观点,以学生为主体,天天都在喊,但实际却做不到,每次上完课,似乎都是老师喊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沉沉,看不到任何效果。听了汤老师关于“如何巧记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的案例,才恍然大悟,原来化学课可以这么上,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最后,让我清楚了化学教学的方向。

郭新峰老师对初中化学新课标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今后化学学科课改的方向及其范围!化学实验要真正的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课堂教学要达到开放与实效的双赢;知识教学要转变观念和方式;评价要多样化、有发展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对化学的兴趣!

总之,此次培训,我收获颇多,对我今后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学习体会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二轮,围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新理念,落实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积极的研讨与实践,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使课堂多了动感、生机和活力。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做法和体会,简要总结一下和老师们交流。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提高理论素养,实现角色转换。

新课标对数学学习提出了标准,那就是: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为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了方向。强调“人类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应体现在新课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等一系列的崭新观点,激发了教师们学习的兴趣。通过个人自学、组内交流、各级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高了理论素养,实现角色转换。为开展新课程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二、多途径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1、 集体备课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强化集体备课,加强教研, 除全组每周固定的教研外,各年级都要统一备课,实现优势互补。

2、教学设计

注重教学过程设计, 拟定合适教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1)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的匹配;(2)注意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教师活动顺序及学生活动顺序三种教学顺序的关系;(3)重视教学情境(如问题、活动、实验、故事、图片情境等)的设计;(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设计。

3、深化知识

根据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及我校学生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很多深化知识的方法。首先适度加大了单元测试的力度,每章必测,每测必评,以便及时获取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单元测试控制在45分钟内。测试题不局限在某一套题上,而是年级老师集体协商,设计适合学生情况的题目。在学生作业上,一般采用当堂巩固,便于师生及时交流,课后作业少是我校一大传统,而北师版教材习题配备更少,不利于学生巩固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除用好学习与检测外,还通过网络等手段搜集素材,设计作业。

三、注重教学评价和反思

四、需要探讨的问题

多媒体,而一些侧重于文字、字母等内容的则似乎不适于多媒体,而有时用多媒体只为了加大密度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用多了效果反而不好。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教学策略是每一位教师教学中必须思考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不断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驾轻就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革新轻车熟练的教学策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由孤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呢?下面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学习体会》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教学反思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本次新课程首先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的价值观重新定位,对计算教学的目标、难度、训练强度及方法都作了相应的调整。

一、在前后比较中把握新课程中计算教学的特点。

关于计算教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则,准确、熟练地计算。而新课程标准对之则有了许多新的要求: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由此可见,我们在计算教学时应着重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出计算题,让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及其合理性;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特点决定了计算教学传统的大题量机械训练、为算而算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需要一种新型的计算教学方式。

二、在大胆探索中转变计算教学方式。

教为学服务,教师们从对计算教学的分析中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在大量实践探索后,我校对计算教学形成了新的教学思路。

1、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体系中不再把应用题教学作为单独了一个单元,而把应用题作为理性的一个证明过程。所以创设计算学习情境其一是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一种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计算学习。如教学乘法加法混合运算时,我们出示了肯德基的几种商品单价图表,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我要买两个汉堡和一杯可乐用多少钱?就引出算式:十乘以二加五得多少的混合运算式题,并对运算顺序合理性进行理解,在让学生谈本课感受时,有的学生说到:我会用学到的知识了;还有的说我知道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了等等,把计算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学习情境之二是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引人。如教学第七册除法的简算时,教师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乘法简算复习人手,改变题目变成除法运算,让学生运用联想试做,使学生一开课就直接触题,直奔主题而去,展开讨论、尝试、验证。这里我们改变了原教材中设计的一步一步去引导、去归纳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参与的意识很强,而且缩短了新授时间。

2、引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应由教师牵着教转向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所以我们在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复习导人时,要注意学生群体的参与性,口算、笔算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新授环节时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分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让学生试做,小组交流;

[1][2]。

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理念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程理念所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育模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以下是我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往的教育模式主要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我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他们自主探索和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其次,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学生之间的分数至上和自私自利的现象。而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课堂上,我常常安排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团队活动和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们从互帮互助中增强了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责任心。

第三,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往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而新课程理念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注重学生在各个学科中的能力发展。在教学中,我注重将各个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多个学科的视角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学科知识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掌握。

第四,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在我教学教学中,我注重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来感知、体验和掌握知识。通过实践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并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往的教育模式往往将知识教给学生后就不再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的,也是贯穿于生命的每个阶段。在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新课程理念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好处和变化。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新课程理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新课程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理念心得体会

传统教师角色存在的倾向性是:强调给予别人,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所以,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行为提出了改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作为知识的仲裁者;教师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从成人的角度实施教学。

二、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的变化。

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要在一个新旧课程及教师教学行为的过渡、渐进与交替中完成。

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考试和接受评定。

传统知识传授者角色,表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制度、工作方式、办学条件等很多方面。如:教师是唯一的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应试教育,这种方式提高考试成绩快,能完成教学任务;习惯传承,过去教我的人都这样,大家都这样;简化的工作方式,省时省力,见效快;教学条件、班额、教具及设备等的限制。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也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及教学质量低下,就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有人说“龙生九种”,“人各相异”,我们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是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和身心发展。如在常见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甚至把解题的过程写出来。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就包办代替。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5.由单向交流向综合交流转变。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知识传递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交流方式:

(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2)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3)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师生之间互相问答。(4)以探究——研究为主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

显而易见,后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多向交流方式为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反馈、交流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交流网络。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这种方式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送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由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过程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的、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总结。

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明确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判断今天教师的课是否有个性风格,是否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1.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基本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做促进者,他的角色行为表现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教师要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和学生一道;教师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行为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机盎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当教师以一个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时,也注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而只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教师是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再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教师的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首先,找出一个起点为开端,这个起点是教师个人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也是教师个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如:一个兴趣,尝试一种新的想法,开发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种困难,要改善一个困境,解决一个问题,或弥补一个缺失;一种“不明”的情况,课堂上的意外与无法解释的体验,这些意外与体验可以看做是进行研究、发展教学策略的一个起点。之后,通过观察、访谈及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找到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在情境得到认识与理清之后,教师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行动策略。最后,将行动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对其效果加以检验。如果行动策略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那么这一轮行动研究就宣告结束,接着再进行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如果行动策略被证明无效或者需要完善,就需要对情境进行更进一步的审视,并发展出新的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直到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

3.适应教师角色发展的新趋势新课程,昭示了教师角色发展的一般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着重组织学生的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的新知识资源: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改进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更密切与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与课外活动。基于此,教师要重新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看做是一个终身的、整体的、全面、个别而持续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牵涉到个人的、组织的、外在环境等错综复杂的因素。教师角色的功能与它所存在的教育环境有关,原有教师角色的存在有其课程原因,而新课程为教师的角色生长提供了促进条件。教师认识与分析这些条件,有助于自己与传统的角色分离,建立新的角色。各种影响因素如果能够有效地加以综合,教师职业发展的道路将会更为顺畅,成功的机会也会更大。教师制定发展规划应注意的问题有:准确地认识自我;能结合具体时间与空间环境评价自己;不断分析相关资料,审视发展机会;确立可行的发展目标与行动策略;按目标逐步执行;适时评价发展计划。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从教育观念、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该门学科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升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本文中,笔者就将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对于每一个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然而,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以往的语文课程教学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就会对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较大的阻碍。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而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良,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在目前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当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其本身对教材都没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课文内容的讲解上,同时对于学生的提问也不能进行深入的解答,从而会对学生课程的学习造成阻碍。

1.2缺乏明确的教学目的。

之所以会出现教学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并没有制定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根据一个短期的备课计划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很有可能会出现教学内容的脱节,导致学生无法良好的理解教材内容。除此之外,由于小学生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在急速发育的时期,因此在保障他们生理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与锻炼同时,还需要注意他们思维能力以及感知能力的培养。而教学内容连环性的缺乏,很有可能会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对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造成阻碍。

1.3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板书与口述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收课程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乏味,同时学生也很少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和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这样一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

2.1加强教学准备阶段工作。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准备阶段的工作,也就是备课工作。在进行备课的时候,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要了解,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进行备课的时候,也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其次,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依靠教材内容来展开。

因此教师在准备阶段一定要吃透教材,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提取精华,精炼内容,从而更好的保障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与关联性,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所有教学内容关联起来,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最后,教师无论是在准备阶段还是教学阶段,一定要对自身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了解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2.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成果,那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十分依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轻松、愉悦并且平等的环境,这样才能够达成交流的真正目的,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需要重视两个方面,首先就是教师一定要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个性,这样才能保障学生更好的成长。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绝对不能存在态度上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以及不偏不倚的态度,让学生更加信赖和亲近教师。

2.3提高学生的兴趣。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是比兴趣更好的老师,因此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打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由于小学生是处于一个好奇心旺盛又极为活泼好动的年纪,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课堂活动当中。当然,因为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差,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因为过于投入游戏而忽略了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活动当中,一定要注意维护课堂的秩序以及课堂的游戏时间,这样才能使得游戏教学真正发挥作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2.4丰富教学的方式。

在小学他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当中,丰富教学方式无疑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教学方式的创新必定会让课堂教学发生改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与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除此之外,还需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

2.5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必须要建立一套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而在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绝对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一定要从多方面去进行评价,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且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并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还需要挑选适当的评价方式。教师要明白的是,评价并不是要对学生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批判,而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来激励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传统的试卷测试虽然能够检测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但是方法较为单一,并不能对学生整体的发展进行良好的评价。因此,教师一定要采取多角度以及不同的评价方法去进行评价。最后要做的.就是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当前的教学评价当中,都是以教师评价为主,辅之以家长评价,从而来检测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也过于片面。在进行评价时,应当丰富评价主体,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评价当中,评价的方式可以采取自评或者是互评的方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通过教学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同时还能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

2.6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

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当中,虽然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然而教学的主体依然是教师。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就必须要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首先,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培训与讲座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以及其他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知识,比如说文学、美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从而帮助教师更好的整合教材知识,因此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学校可以开展与姐妹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让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交换教学经验,以此来帮助教师在教学方式以及手段上的创新。

2.7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外,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这样一来,教师才能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审视和思考,从而寻找出行为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意识的改善自身的行为,帮助语文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那么必须要正视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改进。改进的方式包括了加强教学准备阶段的工作、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并且帮助教师养成一个良好的反思习惯,这样一来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强化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并且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以此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3]祝小珍.积极学习心理:有效学习的基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3):5-6.

新课程理念生物教学方法

style="color:#125b86">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班生物教学工作,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工作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实际条件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注重学科渗透,课堂教学能够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创设民主平等谐融洽氛围,体现自己幽默诙谐教学风格,使学生乐学善学。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作业批改时,并做好复批工作。为使今后工作取得更大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动向,搜集一些新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教学视野思维。在公开课课件里,我就采用了《--》短片教学,提起学生上课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实验操作能力。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生物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天地。通过这样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社会性一面。同时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设计课类型,拟定采用教学方法,课后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其次,为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参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操作技巧。例如在校科技艺术文化节上,我要求每个同学制作dna模型,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对生物兴趣提高。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培养。

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本学期公开课开展之前,我请教了我们同组老师不同意见,他们都很热心提出了很多很有建设性建议,使我公开课开展顺利。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意见,学习他们方法,同时,多听老师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优点,克服自己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意见,改进工作。

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在网上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效果。同时对学生作业批改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评讲,并针对情况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放矢。对文科班一些基础特别差学生,我还多次批改,重复批改,然后面对面辅导,力求每个知识点都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第五是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避免了一刀切弊端,使学生从而自觉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时肯定学生点滴进步。开放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胆量,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

时对学困生进行课后辅差,对后进生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辅导,更重要是学习思想辅导,要提高后进生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重要性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求知欲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事情。而是充满乐趣。这样,后进生转化,就由原来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他们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新课程理念下使用高中化学新教材的教学经验,从导入知识、设计问题、启发思维等几个方面劝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的设计运用进行探讨。

教师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

“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由此可见课堂导人的重要性。在适宜的化学学习情境的刺激下,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化学学习需要就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对有关事物的敏感性显著增强。

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和初中生有明显不同,“在形成化学学习动机方面,随着化学学习的逐步开展,学习者认识、了解化学学习具体意义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概括地、抽象地、一般地介绍意义的作用则逐步减小”。

针对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特点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导人”和“如何导人”是我在新课程教学中常思考的问题,经过一轮完整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教学工作,我有如下一些实践体会。

1.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引入知识,激发学习动机。

这要求引人知识时不要故弄玄虚,不要过于深奥,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导人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有兴趣、有欲望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且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在新授课中教师可以故事导人或直接导入,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课中用“格林太太的牙齿”这一故事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演示实验进行导入是化学这门学科的特色,如苏教版必修中《离子反应》一课几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能使学生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同时也明确学习目标。在复习课中则可通过学习探究等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明确提出高考考试说明相关要求的方式导人,如《盐类水解复习课》中可以分析讨论“25℃时,分别向nac1,nh4n03,ch3coona溶液中滴人2-3滴石蕊试液,有何现象?为什么?”明确课堂目标。

2.课堂导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设计问题情境。

用来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不应是随意性的,“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来准备导入素材,不可哗众取宠。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应充分发掘生活中的素材,如以清晨树林中的光线导人胶体,以“酒是陈的香”这一谚语导人醋化反应,在讲合成材料时可结合热点新闻“不粘锅事件”,在讲食品添加剂时可结合“肯德基苏丹红事件”等。

3.通过导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有效的教学情境既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应设计一种学生急于想解决而运用现有知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形成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悬念而导人新课。如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一课中,以一枚锈迹斑斑的铁钉为引人,由学生说明这种现象的危害,并结合必修2中学过的知识分析原因,探讨金属的防腐措施;又如在《氯气》一课中,以漂白实验导人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氯水漂白作用的真正成分;再如在《同分异构体》一课中以要求学生搭建cshiz的可能结构的球棍模型引人,并进一步要求思考同分异构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分析归纳过渡到新课,这也是引人新课常使用的方法。使用本方法时我们要注意习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多样性、过度性。习题难度题量要适中、忌选择过多过难过怪的习题。否则它不但起不到自然过渡、激发求知欲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兴趣。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的导入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开门见山、实物展示、实验探究、名人轶事或化学史、社会现象及新闻材料、以旧引新等。我们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及时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新课学习上,忌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做到: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说:“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谁想给大家汇报一下?”“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哪组希望老师和你们一起做呀?”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备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可以预见,自信心与民主精神会在学生身上逐步得到体现。其实这一点已经在某些学生身上有所表现:如,有些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及时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而被指出问题的同学也能够坦然接受。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实验区学校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在数学课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实际测量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感受长度单位,并学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时,教师结合学校运动会,设计了一个统计参加不同运动项目人数的问题情境,从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献计献策。

3、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

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略创造宽松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状况对课程内在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时不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设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对教材提供的基本情境进行再审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情境设计得较好的,教师应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情境设计得有不足之处的,教师则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情境。还要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述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的考量,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表述、选择策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考虑如何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或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地以学生熟知或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内容,来替换学生陌生的、日常难以接触到的内容。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科学地分析课程内容的价值,对那些学生虽然感到陌生且平常难以接触到,但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应思考采取什么策略实施相关内容的教学。

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近年来,中国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国情的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受其影响,体会到了新课程理念带给教育的积极变化。下面,我将分享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体会和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缺乏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而新课程理念则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思辨和合作。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多样化的实践体验,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成绩显著提高。

其次,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传统教育以考试为导向,学生仅仅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持续的学习动力。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在学校取得了好成绩,而且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解决,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再次,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往的教育过程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吸收,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制学习、课外拓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我的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调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成为了问题解决者和创新者。

最后,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多样性,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却无法将其灵活应用。而新课程理念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跨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培养。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创造性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总之,新课程理念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维方式。作为一名教师,我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通过实践和改进,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程理念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看到了学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获得的全面发展。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和培养。

新课程理念生物教学方法

style="color:#125b86">为了提高高一生物教学质量,促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本备课组努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南,努力推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构建有科组特色新课程体系,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精神,使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学生实际,特制定新学期高一生物组工作计划如下: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教学内容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分子细胞基本结构物质输入输出细胞能量供应利用细胞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最基本知识,以细胞研究新进展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学习,对于生物学应该有了一定了解,但由于多数学校不开设生物,学生缺乏必要生物知识基础,因此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物质性生物界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信息变化统一,细胞结构功能统一,生物体部分整体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归纳总结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判断利用能力;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评价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应用能力发散能力迁移能力;通过对知识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了解对社会问题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包组领导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内容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确定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知识检查落实高考要求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实验班练习编写批阅评价工作以普通班课堂笔记练习检查。

5、认真做好新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达到学校标准要求,以适应一种教学发展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利用效率。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制作课件,改进教学手段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内质网互动平台,积极参加网络问题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集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前提下,认真地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

摘要:普通高中美术课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可以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价值,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歌配画;生活。

随着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美术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美术教学有助于陶冶审美情操,丰富生活情趣;有助于传承文化艺术,宏扬人文精神;有助于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等等。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

一、借助歌配画调动绘画热情。

长期以来,教师都是将音乐和美术教学分开进行的,但这已经不再符合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立足课堂,有效地将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以培养一批观念新、素质高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寒江独钓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中所展示的“静”,也为了让学生感受水天一色、迷迷茫茫的景象以及周围一切景物都被淹没在这一片白色之中,在授课的时候,我以一首《月亮女神》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中所展示的那分寂静,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走进生活积累绘画素材。

美术是生活中的一种艺术,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对美术作品的材料构成及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丰富生活情趣。”其实,在我看来,美术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美术绘画的素材也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这样才更容易打动人,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真实。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我们的生活,去捕捉生活中的感人瞬间,并将之转化成自己的绘画素材,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绘画效率。

例如,在教学《中国现代人物画》时,在讲完本节课的有关绘画技巧之后,我让学生自选人物进行描绘,要体现其真实性,要让欣赏者耳目一新。此时,我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去校园里、去公园里、去大街上等等,去寻找自己的绘画对象,这样要比死死地在课堂中依靠想象力画出来的作品更能打动人心。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立足于学生,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打造出高效而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邵可东。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创建高效课堂[j]。新课程:中学,(11)。

(作者单位山东省茌平县第二中学)。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