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模板20篇)

时间:2023-12-04 12:47:12 作者:灵魂曲

优秀作文是指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能够准确表达作者的观点,并且具备清晰的逻辑关系和精彩的文采的一种写作杰作,它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深度思考和丰富想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读弟子规有感

文明从小事做起,每件小事都反应个人的思想品德。文明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做人的道理。每一个人都要有文明和懂礼貌,谦虚有礼的好学生。《弟子规》讲了许多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我觉得很感动。我们要学习这种,文明的心。共创和谐社会,世界才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孩子。

我建议大家有空看看。

今天上午背《弟子规》的时候,有几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几句分别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尊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父母心中也就快乐。

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了。''财务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意思是;在金钱物质上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从背,《弟子规》里也能学到做人的道理,我非常高兴。

爸爸说平常我很多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不好,所以爸爸暑假给我买了一本《弟子规》,让我背诵它。我熟读了15天,大部分已经可以理解并且能背诵了。

《弟子规》主要讲了古代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生活学习规范、礼仪行为规范、为人处世规范等等。它就像是我们的学习守则,可以用来管理我们的行为。

比如说:“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让我明白了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转眼就老了,要。

珍惜时间。

所以我现在每天早早起床看书。

比如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又让我明白了读书要做到仔细看、专心读、心里想。

我要按照《弟子规》的话做,改善我的学习习惯。

读弟子规有感

最近看了《弟子规》。首先《弟子规》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其次《弟子规》也教会了我们很多传统美德。所以在阅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我有了很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受:

“亲爱的我,孝难,亲亲我,孝。”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孝,尊重父母亲人。

第二部是《做兄弟》,教我们如何与人相处。比如“道友兄弟,道公兄弟,穆兄弟,中国孝道。”意思是:兄弟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如果他们不和谐,父母应该担心你。和谐了,就失去了父母的牵挂,相当于孝敬了父母。所以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这样父母才会为我们高兴,我们才会更幸福。

我们应该永远小心我们的生活。俗话说:没有规则能造就方圆。穿带纽扣的衣服,要整洁,符合自己的身份;适量饮酒,不要喝醉,不然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在背后议论别人的长短,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要计较小事,这样人会变得很幸福。

仁,就是善良和仁。善待他人、亲人、朋友和同事.现在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仁者”又有多少呢?俗话说,人无完人!只要我们尽力去做该做的事,至于别人怎么说,那是他们的事!

通过阅读《弟子规》,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当然,光学习是不够的,还要有实际行动和一个实践的过程。

读《弟子规》有感_

我国古代就讲究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所以教育的教字左是孝,而右是文,表示要先学习孝道,有余力再学习文化知识。因此,《弟子规》开篇便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新仁,有馀力,则学文。”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的时候,尽自己所能,让他们生活得健康快乐。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待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

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十二个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的.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要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以拖延或推辞偷懒。读到这里,我感触很深。想到每逢吃饭的时候,妈妈喊我,我一边回答“马上”,一边继续我的手头“工作”,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没有想到为辛苦工作的父母端上饭菜,摆好餐具,真是不应该呀。

《弟子规》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与不足,让我知道如何感恩父母,善待他人。其实,感恩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感恩是父母回家时的轻声问候;是父母生病时的关心照顾;是父母疲劳时的悉心捶背……让感恩充满我们的心,让行动感动你们的父母。感恩,让生活更美好。

《弟子规》有感

“啥?诵读并背诵经典,啊呀!我的妈呀!”这话从一个扎着“美国小火鸡”辫子的女孩口中,飞迸出来,太具有杀伤力了!平日里让我们背背课文就难于上青天,现在可是经典呀!这不是强人所难嘛!怎么可能办到?唉!

真是说到做到不放空炮,紧接着一项又一项的关于经典诵读的程序,接踵而来,刚开始我们是集体诵读,后来干脆给了我们诵读自习,紧接着又不惜花大价钱,听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的视频讲授,给我们安排时间学习,仔细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让我们有所启发,刚一开始我们都抱着玩一玩,看一看就算了的心态!直到有一次诵读时间老师说:看完了,就再也看不上了,你们到以后会后悔的,我们都没有多大觉悟,后来老班规定说只要谁背过就给奖励,这才激发了我们的斗志(当然包括本人在内)以后我们上早操的时间从未拿过课本,人手一本《弟子规,开始了竞争,渐渐的我开始对《弟子规》有了兴趣,该看的时候我也认真的看,对句子也有大部分了解,日常生活中我的行为也规范了很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顺口就能把《弟子规》背出来。

但我更觉得应该把,弟子规》让家长们读一读,这样效果就会比让孩子读好很多,因为家长只要断了孩子的欲望,不由着孩子走,就可以让他减少这种依赖性,虽然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但也不应该太过宠爱,更应该让他们明白自己责任的重大,让他们更要早早明白如何做一个人。

唯有先成人,才能成才,才可以进一步谈论成功!这是一个常理,每一个人都是知道的非常清楚的,可是有几个人做到了,不是没有,是很少!虽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我们也应该努力,作为一个90后,我们的自制力很低,这是不可否认的,但父母帮一帮也是可以的,但方法必须正确,所以从经典中获取一点也是可以的,但经典也不一定全是对的,例如:弟子规》中有两句“宽转弯,勿触棱”是钱文忠教授明确提出的,在时速发展的今天,在公路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线,根本不存在这一现象,所以经典不一定全对,但多吸取也是有益无害。

读弟子规有感

从小到大,念了十几年的书,直到最近这两年学习传统文化,才知道有《弟子规》这样一本专门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书。如果我们这些已经知道,并认真学习《弟子规》教诲的人,能够将这本经广为流布,使其深入人心,相信,未来的世界是美好的,未来的孩子们是幸福的,未来的父母、老师是省心的,整个社会是和谐的、融洽的,快乐的。为了这个目标,我也一定要从我做起,谨记诸位大德老师的教诲,努力改过,早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依《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7个部分列举出为人弟子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现代家庭不可或缺的良好教材,这样一本亙古弥新的经典,胜过成百上千的现代绘本,真的是物美价廉,是普通百姓家庭最好的选择,但是,虽然大多数人已经知道了有《弟子规》这样一本书,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本书的真正地位和力量,其实包括现在的我,也没有真正将《弟子规》中每一条都落到实处,我相信,直到有一天,我们真正能扎扎实实的做好《弟子规》,真正幸福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只有真正受益,真正做到的人,为大众讲演,才能真正改变人们“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提升人们的素质,净化社会人心,灾难才能越来越少,环境也将更加美好。

《弟子规》开篇“总叙”,就将圣人对于弟子的要求,简要述说,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习了弟子规,经过一年左右的实践,我体会到“孝”是做人的根基。读着“入则孝”中的经文,心中不免惭愧有加,我家是姐妹两个,因为自己从小学习尚可,身体又弱,所以,妈妈总是让我放学就读书、写作业,家务活很少干,渐渐长大,自己宁肯看闲书,也不去帮忙做事,慢慢养成了懒惰的习性,更由于从小只知啃书本,所以在工作岗位上,总有能力不足之感,领导交给的任务总是完成的不那么令人满意;更由于自恃学习成绩好,渐渐有了骄傲的心态,对父母的教诲总觉不入耳,妈妈耳朵不好,更是没有我懂得多,逐渐养成了娇小姐的脾气,听不进一点意见,只有自己给别人意见,从不检讨自己,甚至有时脾气来了,还要将父母长辈嚷嚷一顿,真正是大不孝,自己早已是地狱众生而不自知,还自以为聪明过人,善良可爱。真乃“鼠目寸光、井底之蛙”,“只见他人短处,不见自己短处”,有时明知自己脾气不好,不够孝顺,就是不肯改过,总要寻找父母长辈的不是来为自己开脱。

经过读诵、聆听蔡老师讲解各种经典,以及弟子规,才逐渐将自己的傲气收敛,嗔晦心转变,时时念母亲、叔叔(生父已过世)的好处,婆婆、公公的辛苦;自己也已生养了小孩,为人父母的艰辛才体会了一点点,相比较父辈们吃的苦,我们所经历的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我们若再不孝顺,怎么对得起生我、养我20几年的父母,培养我成才的国家。一个人,只有心中常存感恩,她的人生才会有踏实的幸福感,才会保持、甚至增长自己的幸福指数。

一个人能发自内心的孝顺父母,无欲无求的去尽自己的本分,这样就是与人的性德相应,自然而然就会长养慈悲心,恭敬心,对身边的一草一木,对自己接触的外界环境,心生恭敬、从容淡定,后面的“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进而余力学文”,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不过,我们现代人由于缺少从小熏陶儒家文化的根基,所以,用两三年的时间,坚持每天读诵《弟子规》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根基才能扎得牢,将来长成的大树才能枝繁叶茂,堪为栋梁之才。

读《弟子规》有感_

我们应该像古人一样关心父母、爱护父母、孝敬父母、照顾父母。

读过《弟子规》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后我明白了做人首先要讲一个"孝"字。我们要好好陷阱我们父母。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要随时查看父母的衣、食、住、行是否合理,不能让父母担心。既然古人都懂得,以"孝"为先,说什么也不让自己父母受罪,如果看到自己的父母受罪,而帮不上忙的话,就会非常心痛。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毕竟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最亲的人,不论他们对我们多不好,我们也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孝敬我们的父母。我们应该像古人一样关心父母、爱护父母、孝敬父母、照顾父母。

我们应该孝敬父母,感谢父母从心底里感谢,一辈子为了子女幸福的每位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一生的光明,我们应该孝敬他们,尊重他们啊!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很多人说现在的大学就是“由你玩四年”,“大学是堕落的天堂”。大学生从高中炼狱式的生活,一下解除了监督、管束、约束,获得了空前的几乎令人窒息的自由权,到了一切完全由自己规划管理的国度,很多人面对这种情况惊慌失措,无法顺应承担。相应的表现就是:早晨七点起床算早,六点起床几乎不可能,八点是正常,更有甚者,周末昏睡到十一二点,或是整天不下床。熬夜成了大学生活的标志,享受风习弥漫整个校园。渐渐的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羸弱,丧失了梦想、拼搏激情的同时,也失去了基础性的身心健康。渐渐的,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消沉,灰色成了校园心情主调,人生无趣人生没有意义的论调也甚嚣尘上,大肆弥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衍生的问题愈演愈烈。迎对问题的同时,一种呼唤,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声音和努力也日益显现出来。

我在这种背景下重读了《弟子规》,当然也是伴随着“国学热“,返回传统的潮流,重读文化经典作品,社会反思和寻求的浪潮是呼应的。也许大学生浮躁颓废现象本身就是与社会整体性浮躁一脉相连的.,就是社会现象的一部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学》等等传统教育书目在教育界学术界舆论界纷纷拉开了热帷,然而究竟要推崇到什么程度,以怎样的视角重新解读,怎样把握好度以适可而止,这仍是值得考虑商榷的问题,也是需要留待时间来解决的问题。

我读《弟子规》有种重受教育的感觉。都说人是善忘的生灵,又是无知愚妄的动物,我们小时候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一言一行,举止言谈都是有师长谆谆教诲,加以引导着的。规范不需要我们去寻找自来会向我们昭示。然而社会自以为这种教育可以一劳永逸,刻印在我们意识里,在今后将永恒的发挥作用。然而事实是我们越来越迷惘。道德规范意识越来越模糊。放任自流的结果是使我们一大部分人是非真理标准的混淆、模糊、失真。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小学生的道德修养要比初高中生的整体水平高,而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又比大学生高,大学生的比社会人员高,人的群体道德修养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我们的伦理道德拯救迫在眉睫。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还是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听听《弟子规》的声音吧!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这本书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如果认真阅读《弟子规》,了解《弟子规》的真正含义,那么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弟子规》的几点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必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之后,它又告诉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多实践,这样才能学习好,成为有用之才。读完《弟子规》之后,我衡量了一下自己的品行,自己与《弟子规》中所要求的,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想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不起父母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是他们对我千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他们想方设法地满足我,而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多说了几句,我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妹妹,或许是因为年龄太小,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与父母争执,父母该多么难过啊!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中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起辛辛苦苦拉扯自己长大的父母。

另外,书中提到的“宽为限,谨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心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令我深有感触。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方面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比如老师布置的任务,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就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总是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在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可以按照《弟子规》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学习成绩会更上一层楼。

读《弟子规》有感_

今年寒假,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看到了一本特别的书——《弟子规》,这本书是清代康熙时期山西绛州人李秀所作。我读了第一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回想我以前所做的事,感受颇深。

“首孝弟”——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009年月日上午,小琴姐姐给我听写生字,我的态度不端正,一边写字一边玩耍,内心不愿让小琴姐姐为我听写,觉得她的成绩差没本事管我,姐姐见我不认真,批评了我,我不但不接受她的批评反而与她顶撞,甚至还动手打了她。我太不尊重姐姐了!

“次谨信”——做事谨慎,为人真诚,讲究信用。

009年月日中午,邓老师怕我学习落后,特意放弃休息时间给我补课——我生病做手术耽误了两个多月的学习课程,我吃了午饭到学校,把书包放在教室里就伙起同学玩,邓老师等了很久,都不见我出现在她面前,她不知我怎么了,就到处找我,结果仍然不见我的踪影。我为了玩,辜负了老师对我的信任,让把我当儿子来爱的老师很伤心!

“有余力,则学文。”——要勤学苦练。

009年月0日下午,因学校放假我在家做作业,,爸爸、妈妈上班了,我迫不急待地玩起了电脑,还把电脑弄坏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转眼就没了,我一道题都没有做,当外公和爸爸问起时我欺骗他们说做完了。我满脑子都是游戏,不爱学习,还欺骗家长,太过分了!

《弟子规》是古时候要求小朋友要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博爱众生、勤学苦练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现在更应该发扬这种传统美德。

读《弟子规》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弟子规》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德行是不可分割的:是则是,非则非,一点都不能含糊。”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而做人要从孝悌来入门——古人深知这样的道理,于是他们传承给我们一些最宝贵的做人经验,而这些都记录在《弟子规》里。《弟子规》这本书出自于孔子的笔下。这本书主要是围绕着“孝心,孝言,孝行”而创作的一本古诗词。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让我先来说说“孝心”吧!孝就是孝敬的意思,心就是我们的爱心,而孝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有一颗孝敬尊重长辈的心。我们时时刻刻要考虑到父母和长辈地感受,想着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愉快而迅速地完成我们需要做得事。“孝言”是说:我们在对长辈、父母、同学、朋友说话时一定要文明用语,这样的话别人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我认为每天对爸爸妈妈说的四句话是每位同学必须具备的:1.早上起来对爸爸妈妈说声:“早上好”2.到了学校对爸爸妈妈说声:“再见”3.回到了家对爸爸妈妈说声:“我回来了”4.睡觉前对爸爸妈妈说声:“晚安”如果你做到了并且对爸爸妈妈说了,这样的话爸爸妈妈就会认为你已经长大了,而且会很开心。希望大家可以说好这四句话,让文明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开始传播吧!

除了“孝心,孝言”还有“孝行”;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孝敬老人,爱护比我们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们。在长辈们累的时候,我们可以为他们捶捶背,或是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弟弟妹妹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帮助他们。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对“孝心,孝言”“孝行”地理解。

孝是无所不适的,社会不能没有孝,生活中更不能没有孝。凡事孝为先,没有孝就什么都做不好。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分一秒做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读《弟子规》有感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很多,演员表演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很容易,但在生活中做一个心灵纯洁,没有私心的人却很难。这无疑是因为戏可以反复琢磨,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戏是虚构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弟子规》中的一词一句,都组成了一个完完整整的道德系统,贯彻了小学生的生活。做为小学生,就更应该学习《弟子规》,在其间感受圣人的谆谆教诲。

“首孝悌”,就是说要孝敬父母,尊敬别人。行孝是为人子女之本分,好多人往往注重将事情做得好大,好想要做到像“卧冰求鲤”一样伟大,而有些人则是把孝敬父母当做工作一样对待,之所以时不时看望父母,是因为怕别人说他望恩。而《弟子规》恰恰是要我们从细节入手,做到孝心常在,绝不是一时的思想。再就是尊敬长辈,一个人如果对长辈都丧失了尊重,对其他人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了,当然,他所做的事也很难被别人认可,支持。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说的就是与人交往要平和,要宽以待人。多与有仁义的人交往,向他们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果这些做完了,还有力气,就学习其他的知识。在生活中,就是要取长补短,向身边的人请教,虚心一点,不懂就问。

学习《弟子规》,将圣人的教诲融入生活,融入学习。尊敬他人,虚心请教,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些不就是小学生要做的吗?《弟子规》这一文化瑰宝,这一学习方向,在历史长河中永远璀璨。我们在学习中也在完善自我,树立起正确的观点,思想也有了升华的过程。

孝敬父母,爱周围的人,信任别人,虚心请教,这个社会才更加和谐。

读《弟子规》有感

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好思想与坏思想,我们应当分清好坏,从而正确的成长。虽然在这个时代,科技很发达,但人们的道德素质却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先人的理念,扳正我们的行为。古人规定行为有专门的一部书叫《弟子规》。它是一部经典读物,归纳了做人做事的各项准则。

入则孝。“教”字是左孝右文。古人讲“教者,孝之文也。”教育从何而起?从孝开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需敬听;父母责,需顺承”——看似简单的话,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为什么孝在第一位?因为如果不孝,后面几项全不用做了。因为生你养你的人你都不尊敬,那么你会尊敬谁呢?如果连你父母的话你都不听,你还会听什么呢?你更不会听老师的,也不会与同学和气,还有可能成为社会败类。可以说有地位、人缘好的人都孝顺父母。你的一切功名,如果没有父母,都会虚无。所以,人只要把“孝”做到,就能干一番大事业。

“悌”就是兄弟友爱。对自己的兄弟要让、爱。让就是谦让,爱就是友爱。古代有个人叫许武,他从小没父母,自己养育两个弟弟。把官位给兄弟,把家产给兄弟,自己什么都不要,然后到父母坟前哭,说“我终于让弟弟成就了”。可见悌道也是很重要的。

“谨”是对人们穿衣吃饭等的一系列要求、应:“冠必正,纽心结;袜与履,俱紧切”可现在有些社会青年,有帽歪戴,上衣不扣,穿着拖板,一身不正气。经典的作用虽然很大,但这些人就是不按经典去做,造成世风日下。

“信”就是诚信,既指做事又指说话。“凡出言,信为先;做为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事故的人们善于溜须拍马,看人脸色,忘了“作与妄,奚可焉”尤其是“佞巧”,比如说,爸爸问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说:“我在班中不溜!”这就是“佞巧”。

“泛爱众”总的来说就是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有重要一点“人有能,勿轻誓”就是别人有才能,不要诋毁。有些人一看别人的分数超过他了,就用一切办法祸害人家。这就是“轻誓”。其实,《弟子规》中类似的内容有很多,也很全。我只是写了冰山一角。

说到“亲仁”,不客气地说,人都没有猪更亲仁,猪虽一生为吃、睡,但没有一头猪折腾另一头猪,也没有一头猪挖个坑把另一只猪埋了。可人有,可见亲仁是难得的。

“有余力则学文”,现在人们都让孩子枉读书,为了工作。可先人读书是为了有更高的修养,而不是好工作。

“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谁说的?孔子说的。“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好例子。有文化吗?那人文化高。但有理论无实践,不行。所以,盲目学文是悲剧。

经典是成长的标准,只要按照经典去做,你的成长就会文明,让我们文明的成长,为社会做出贡献。

读《弟子规》有感

阅读是一种心境,在经典中聆听高山流水、花开花谢,畅想海阔天空,沐浴明媚的阳光,冲淡忧伤与惆怅。阅读为我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使我们的心灵鲜活起来。

流星在夜空无声的划过,成了灵魂深处最美的瞬间。生命的夜空定有颗颗耀眼的明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直到生命旅途的结束,那便是知识,便是文学,便是经典。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的《弟子规》。《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从古时起中国就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从大汉王朝到大唐帝国;从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到复兴盛世的当代中国,历史的巨轮无声的向前滚动着,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礼仪之邦”这个辉煌称号,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而谈到对此作出巨大贡献的“功臣”,我首当推崇《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开篇第一段即点名主旨:首孝悌,次谨信。“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只有孝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只有对父母亲人以孝礼相待,他的名声和社会地位才会被世人所承认和接受。古时评论一个人品德如何,首当其冲要考察的便是其为人和孝道,这与当代是大不相同的。几乎凡是古之贤人的传记,在其个人介绍中总会有这样一句“性至孝”,可见“孝”是古代评点人好坏的重要依据。在古时候,即使你身份显贵、腰缠万贯、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样会被世人所不齿。北宋有官员名叫李定,为谋高官厚禄瞒母丧不报,其行为实属大逆不道,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说“首孝悌”。一个人只有对父母孝顺,他的内心才会有感恩,才会对社会有好的作为。所谓“谨信”即做事谨慎、诚实守信。“人以信立其本处其世”,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证明他的社会生命宣告完结,“人无信则不立”。纵观《弟子规》,全篇体现了两个字即“孝”与“信”,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余言为后人留下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笔法之遗风!教人以孝为先,以信立身,在这个以利为主的物质社会就像吹进一阵轻风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孰不知这就是人的本性呢?!这大概也就是《弟子规》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一本本经典让我们成长,看懂人生中的花开花落,我已停不下成长的脚步。

读《弟子规》有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文明是唯一不曾终绝而绵延启蒙教育的。

在众多的启蒙教材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唐诗》等文字简练、合辙押韵、内容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对我们语言能力的开发和良好品行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年轻时,在科举不中之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他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教育儿童为人处世规范的启蒙书,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蒙学读物。对于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学习、如何“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最后养成健全的道德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清朝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

《弟子规》其内容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而爱,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主体精神,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端正,养成忠义家风的最佳读物。

为圣人,比如我们伟大的孔夫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道德理论一直流传至今,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我们生活中真正做到这些道德行为言论的人非常的少。

我们为什么不做这种被所有人称赞的人呢?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伟大的中华文化,为祖国的伟大事业作出努力,作出贡献!

读《弟子规》有感

经典,如黑夜中的一颗明星,点缀了夜空;它又如沙漠中的一颗小草,装点了沙土;而如今,它似一个知识库,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首孝弟。

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但当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却多了一份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们长大。为了给我们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总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小时候,我总把这当作是天经地义,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他们的辛苦。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父母的责任。

次谨信。

谨,是指我们在行为上要谨慎,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随随便便。信,是指做人要言而有信。诚信的养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有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化作自觉的行动。良好的教育犹如春风化雨,一个社会,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高度重视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光荣的社会风气和强有力的舆论氛围。让每一个公民都投入诚信建设之中,让诚信教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我们要学习弟子规,永远记住——凡出言信为先。

泛爱众。

泛爱,就是博爱的意思。“爱人者,人恒爱之”。其实圣贤的存心也就是这种泛爱众的存心,这种存心的根在于孝悌。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敬爱,他就能够拓展自己的心量。对一切的父母、长辈都如爱父母一样爱他们,对一切的兄弟都如对自己的兄长那样敬爱,这就是“泛爱众”。爱是从“心”从“受”也就是说要用心去感受。感受对方的需要,对方需要什么,我就尽力地满足、帮助他,这就是爱心的流露。所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就是一种爱。《弟子规》要我们做到的爱是无私的爱心,完全为人,绝不为己的这种爱心。它是无条件的,正如父母爱我们一样。父母爱我们是无条件的奉献,他们并不要求我们将来报答,那是一种无私的爱。

余力学文“有余力,则学文”强调了只会学文而不力行就容易使人浮华虚躁,不学文只是一味力行则容易执着自己的看法,无法真正契合真理,从而流于粗陋肤浅。这对我们嘉联强调的知行合一有更进一步的启发意义。知而不行,容易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行而不知则会多走弯路低处徘徊。一定要善于把知道的马上转化为行动,也一定要把自己的言行时时去和圣贤比照和看齐。

《弟子规》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它特殊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炎黄子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人类作砂,社会作纸,那么社会规则便是胶水,人类与社会相辅相成,人人各处其位,各尽其责,共同凝聚为一个坚实的集体。而如果没有规则的话,那么人类将是一盘散沙。

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人类这一颗颗砂砾将会与社会这张纸构成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

读《弟子规》有感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通过阅读《弟子规》,我感悟道理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当然光感悟还是不行的,还要有实际行动,还要有实践的过程。

读《弟子规》有感

诵读中华经典,能让我们意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能让我们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告诉我们要平等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学习有益的知识。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告诉我们不要让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忧虑。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让自己的德行受到损害,让父母蒙受耻辱。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告诉我们借来的东西要及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告诉我们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只说该说的话,不要花言巧语骗人。不要说奸诈取巧的话。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告诉我们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要反问自己喜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告诉我们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奸佞小人会乘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最终导致真个人生的失败。

弟子规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学习有益的知识、要孝敬父母、借来的东西要及时归还、不要花言巧语骗人、不要和不肯亲近仁人君子的小人做朋友。我的收获很大。

读《弟子规》有感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有许许多多的古圣名著,但是,有一本可以拯救世界、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那就是《弟子规》。

《弟子规》主要讲了学习七大主修课,分别是“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入则孝”讲了要孝顺父母;“出则弟”讲了在社会上能懂礼节;“谨”讲了谨慎做事;“信”讲了要有信用;“泛爱众”讲了爱一切事物;“亲仁”讲了向好人学习;“余力学文”讲了要学习其它有用的知识。表达了作者想教好每个人如何做人远大志向。

我认为《弟子规》里的“亲仁”很重要。如果你有本事,不造福社会,也没用。像地沟油,据专家分析,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造不出的。这种人,就算他有一身本事,也是坏人。《弟子规》里有一句我特别欣赏,是“不亲仁,无限害”。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亲近君子,就会沾染不良风气,从而变坏。

《弟子规》牵连到我们的生活太多了。但是,没有学过《弟子规》的人把一切都颠倒了,本来是儿女孝顺父母,现在是父母宠爱儿女,举一个例子,一名教师很宠爱他的儿子。一次,那名教师为儿子装水迟了,儿子就大骂出口。但学了《弟子规》,儿子再也不骂了,而且很孝顺。《弟子规》确实可以拯救世界。

我没学《弟子规》前,我在街上见到垃圾也不捡,心想:别人会捡的。可我学了之后,主动捡垃圾,扔到垃圾桶去,并想:我是21世纪的学生,要品德好;没学之前,我不主动上三楼收衣服,学了以后,每次放学,放好书包,就上三楼收衣服。

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愿意学,一定可以变好。相信吧。

读《弟子规》有感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在心灵上有着巨大的震撼。最最令我感动的是孝子陆绩的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很有孝心,他的孝名众所周知。陆绩,一位十分聪明的人,因为酷爱读书,从而见多识广、博学多才,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神童”。

在陆绩六岁时,就在九江拜访了大名鼎鼎的袁术,而且他对袁术提出的问题都可以对答如流。袁术对陆绩的知识渊博十分欣赏,竟破例赐坐,还赐他吃柑橘。可陆绩刚吃了一个柑橘,突然想起母亲从未吃过这样美味的柑橘,觉得十分遗憾,于是便偷偷地揣了三个在怀中,想回去孝敬母亲。不料,当陆绩拜辞袁术弯腰作揖时,柑橘一下子从他的怀里掉了下来,袁术对此十分震惊,而陆绩却没有因此而感到十分尴尬,平静地说:“我是拿回去孝敬母亲的。”如此的回答,让袁术对陆绩更加地欣赏、赞许与敬佩了。

读到这里,我被陆绩这种近乎疯狂的孝心感动了,为了让妈妈吃到美味的柑橘,自己不惜冒着被人当成小偷的危险。在陆绩的孝心面前,我真感到惭愧,就在昨天,我与妹妹因为看电视换台闹得不可开交,任凭妈妈怎么劝我俩就是不听,把妈妈气得直跺脚,唉!与陆绩相比,我真后悔呀!

是呀!想想现在的我们,每天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在家里几乎都成了小公主、小王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我们都是想着自己,完全不顾父母的感受,好像享受这些就是应该的一样,唉!真不应该呀!

父母,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人,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财富,是值得我们用所有的精力去孝敬的人。

读《弟子规》有感

今年寒假,我被一本薄薄的《弟-子规另解》所吸引,这册小小的书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我急忙查了《弟-子规另解》的原著:《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的资料,翻开他的的创作目录,竟有数十册之多,什么《学庸发明》,《四书正伪》,《水仙百咏》等,可是其中流传最广,名声最大的就是《弟-子规》。

《弟-子规》全文仅仅1080个字。为什么它能使我百读不厌呢?是它,教会我如何尊重别人―――要孝悌;是它,帮我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要信;是它,让我学会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问题―――要谨。

继续往后翻,“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现在大多数家庭和我一样只有一个孩子,平常自己总是独霸一方。一旦放假,问题就来了,我和表哥无论大小事务互不相让,吵架、打架变成了家常便饭,妈妈、姥姥对此头痛不已,读了这句话我才懂得我们两人“兄道敌,妹道凶,兄妹争”就是不孝的表现埃是啊,我俩吵架、打架的时候,妈妈、姥姥都不得不停下手上的活来劝架,这不是给大人添麻烦吗?从此我就尽量克制自己了。比如前几天哥哥骂我很难听的话,我本来准备马上回击,可还是忍住了。事后我跟哥哥讲他说的不对,他也向我道了歉,避免了一次吵架。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条读书学习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读书时眼在书上,嘴也在念,可心经常飞到九霄云外。自从读了这句话,我就开始在学习时尽量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而是专心致志地学习,读书,写字。说来也奇怪,我的学习效率竟然大大提高,以前做作业总是需要半天甚至还得熬夜,现在只要不到半个小时就够了,剩余的时间我就可以快乐地玩了。

《弟-子规》教会我的东西太多了,每当我读起它,就会想起卫老师课堂上讲过的话“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结果孩子们成了龙也成了凤,却没有成人。”既不孝顺,也不与他人好好相处。我相信,我读了《弟-子规》,肯定在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捷径。我同样相信,每个读《弟-子规》的孩子,都能成人成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