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汇总17篇)

时间:2023-12-02 11:08:16 作者:ZS文王

教学工作计划是为了有效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而制定的一份详细规划。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示例,希望能给大家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提供一些灵感。

整式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案

1.单项式:只含有数和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它的本质特征在于:

(1)不含加减运算;。

(2)可以含乘、除、乘方运算,但分母中不能含有字母.

2.单项式的次数、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4.整式:单项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消元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案

1.理解加减消元法.

2.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过程与方法】。

由具体的简单的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例子,体验加减消元法,在此基础上学习加减消元法的概念,再运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最后使同学们认识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要先观察,再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态度】。

体验先观察,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做数学题的重要技巧,也是今后解决工作、科学问题的重要技巧.

【教学重点】。

加减消元法.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3_________法和_________法都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它们都是通过消元使方程组转化为________方程,只是消元方法不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应根据方程组的具体情况选择更________它的解法.

【教学说明】对问题1,可鼓励学生独立作业,但也不反对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成果,引导学生归纳加减消元法.在此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96练习1.

对问题2,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知道本题有两种方法:(1)用加法消元法消去y.(2)用减法消元法消去x.

对问题3,可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p97后填空,然后加以正确理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什么叫做加减消元法?

【归纳结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在知识与方法上类似于数系的第一次扩张。

也是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

内容定位: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会求平方根、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整体设计思路: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表示----实数及其相关概念(包括实数运算),实数的应用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学习对象----实数概念及其运算;学习过程----通过拼图活动引进无理数,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如何表示无理数,进而建立实数概念;以类比,归纳探索的`方式,寻求实数的运算法则;学习方式----操作、猜测、抽象、验证、类比、推理等。

具体过程:首先通过拼图活动和计算器探索活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开方运算。

最后教科书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第一节:数怎么又不够用了: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第二、三节:平方根、立方根:如何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它的值到底是多少?并引入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和开方运算。

第四节:公园有多宽: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对于无理数我们常常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为此这一节内容介绍估算的方法,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五节:用计算器开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六节:实数。

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的概念;关注学生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意义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重视学生的分析、概括、交流等能力的考察。

3、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淡化二次根式的概念。

平移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案

1.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归纳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2.通过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含义,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

难点: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打开幻灯机,投放课本图5.4-1的图案.

2.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思考并回答问题.

(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3.师生交流.

(1)这引进美丽的图案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图5.4-1上一排左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中间一个正方形,上、下有正立与倒立的正三角形,如图(1);上排中间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十二边形,四周对称着4个等边三角形,如图(2);上排右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六边形,内接六角星,如图(3);下排的左图中的“基本图形”是鸽子与橄榄枝;下排右图中的“基本图形”是上、下一对面朝右与面朝左的人头像组成的图案.

不等式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案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法。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整数的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让我们用一道习题回顾一下。

(呈现多媒体,学生自主完成习题并总结计算算理)。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那么今天我们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例题讲解。

(1)小丽买了下面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生:好的。

(展示小丽遇到的问题(1),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师:根据咱们总结的整数加减法的算理,想一想这个式子怎么计算呢?

(让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小组讨论,并列出竖式)。

师:你们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注意数位对齐。

生2:注意小数点要对齐。

生3:……。

老师小结:小数点要对齐,得数的小数点也要对齐。

师:小丽啊还有一个问题让我们看一看(展示问题(2))。

(让学生自主解决,并再回忆需要注意什么?)。

完成后学生给予总结,完成小数加减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三)习题巩固。

课本72页做一做。

课后小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给出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课后习题。

一、计算。

1.5-0.5=1-0.9=2.3+0.6=0.9+0.8=。

1.9-0.8=3.5-2.4=0.36+0.65=0.96-0.32=。

二、竖式计算。

20.87-3.65=3.25+1.73=。

18.77+3.14=23.5-2.8=。

三、解决问题。

1、小红买文具,买钢笔用去6.7元,买文具盒用去9.8元,一共用去多少钱?

板书。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有理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案

1.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了解数轴的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过程方法。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习,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重点】。

1.数轴的概念。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难点】。

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的概念。

【情景引入】。

1.小明感冒了,医生用体温计测量了他的体温,并说:“37.8度。”

提疑:医生为什么通过体温计就可以读出任意一个人的体温?

(体温计上的刻度)。

2.我们再一起去看看12月时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温度情况(电脑分别显示黑龙江、焦作、海南三个城市美丽的自然风光,温度分别为-10°c,0°c,20°c)。

提疑:那么要测量这种气温所需要的温度计的刻度应该如何安排?需要用到哪些数?

(正数、零、负数)。

3.请尝试画出你想像中的温度计,并和其他同学交流,注意交流时要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提问:请找出一支温度计从外观上具有哪些不可缺少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总结出与数轴相对应的特点,如形状是直的、0刻度、单位刻度。(电脑动态演示,将温度计水平放置,抽象得出数轴图形表示有理数-10,0,20的过程)从而引出课题------数轴。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1、《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宗璞。

4、《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5、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6、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7、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x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8、《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9、《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10、《夏感》作者梁衡。

11、《秋天》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12、《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13、《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14、《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15、《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元朝戏曲作家。

16、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17、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18、《风筝》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

19、《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20、《散步》作者莫怀戚。

21、《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著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2、《荷叶》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23、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主要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语文学习方法。

1、运用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伴随着语文学习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再看课文《春》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以前学过的描写春的古诗词,再现课文的内容和情景。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语言文字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结合起来。这样的锻炼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把它运用到写作中,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是老师的理解,融入了老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同学们也许会有自己的理解,是站在一个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理解课文,也许学生的理解会更好,所以学生要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都种能力。所以,同学们应该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3、养成自控式的良好学习习惯。语文学习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要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这些都会帮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水平。

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1.把握课堂。

上课一定要认真听,因为你的语文老师会在课上讲什么重点,易错点,写作技巧等等,这些很重要。可以准备一个积累本,平时不认识的字,不熟悉的成语,文学常识都可以写上去。不懂一定要问老师,千万不要害羞,但如果你真的觉得不好意思,可以问你身边的学霸同学。

2.阅读理解学习方法。

阅读理解,这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思维记忆能力,所以在生活中你要大量读书,读好书,一些网络上的言情之类的小说就算了吧,那个看看电视剧就好了,读完一本书可以做读书笔记,读后感等等,也可以磨练你的作文,这是第一点,多读书。第二点,其实阅读理解的题都是有套路的,要不你就多做题自己总结,要不你就在网上搜,请教老师,都可以,但不要完全按照套路,不要那么死板。

3.作文写作技巧。

作文,你可以买一本中考作文,把里面的好词好句抄在本子上背下来,学习人家的写作结构,还有就是尽量一周写几篇作文,找老师或者其他人修改,锻炼写作能力,不要怕不知道写什么,你就在生活中细细观察,就比如你的家人都是怎样刷牙的,只要你细心观察,总会有可写的,你也可以记录一天中都干了什么,尽量写成一个小标题,然后你自己再扩充,为你以后写作文准备素材。

七年级上数学个人教案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授。

画“线段图”分析,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四、小结。

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四、作业。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学习重点: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探究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2:(教科书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

(2)六个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6.4%,德国1.3%,

法国―2.4%,英国―3.5%,

意大利0.2%,中国7.5%.

三.巩固练习。

从0表示一个也没有,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的讨论中简单介绍分类的数学思想先不要给出有理数的概念.

在例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题中的含义,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决定哪个用正数表示,哪个用负数表示.

通过问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四.阅读思考1页。

(教科书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那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五.小结。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六.应用与拓展。

1.必做题:

教科书5页习题4.5.:6.7.8题。

2.选做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七年级数学教案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学生齐声答:不是

师:因此,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除了相交以外,还有不相交的情形,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板书]24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平面内不相交的情形还有许多,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窗户相对的棱,桌面的对边,书的对边……

师:我们把它们向两方无限延伸,得到的直线总也不会相交我们把这样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教师出示投影片(课本第74页图2?17)

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的棱与无论怎样延长,它们会不会相交?

学生:不会相交

师:那么它们是平行线吗?

学生:不是

师: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定义必须有怎样的'前提条件?

学生:在同一平面内

师:谁能说为什么要有这个前提条件?

学生:因为空间里,不相交的直线不一定平行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课本第73页图2

学生:两种相交和平行

由此师生共同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直线是相交直线()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4)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

b在同一平面内,不垂直的两直线必平行

c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直线必垂直

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一定不垂直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并简要说明理由

师:我们很容易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而对于平行线的画法,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下面清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下面题目(投影显示)

已知直线和外一点,过点画直线

师:请根据语句,自己画出已知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

师:下面请你们按要求画出直线

注意:(1)在推动三角尺时,直尺不要动;

(2)画平行线必须用直尺三角板,不能徒手画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画线段,画任意射线,在上取、、三点,使,连结,用三角板画,,分别交于、,量出、、的长(精确到)

2读下列语句,并画图形

(1)点是直线外的一点,直线经过点,且与直线平行

(2)直线、是相交直线,点是直线、外的一点,直线经过点与直线平行与直线相交于

(3)过点画,交的延长线于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能画,而且只能画一条

师:我们把这个结论叫平行公理,教师板书

【板书】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能画无数条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

(出示投影)

已知直线,分别画直线、,使,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请同学们观察,直线、能不能相交?

学生活动:观察,回答:不相交,也就是说

师:为什么呢?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活动: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表意见,然后给出正确的引导

师:我们观察图形,如果直线与相交,设交点为,那么会产生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不对,给出反例图形,

例如:如图1所示,射线与就不相交,也不平行

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说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时,实际上是什么平行才可以呢?

生: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投影)

七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2) 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 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 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 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老师认为收获最多的是优胜组的同学,因为他们能得到老师的小奖品,大家赶紧看看那一组获胜?欢迎优胜组上台领奖,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积极进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七年级数学教案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七年级数学教案

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重点:理解的意义,理解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的一致性.

难点:多重符号的化简.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二、师生共同研究的定义。

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符号不同,一正一负;数字相同.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它们互为,如+5与。

应点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这样我们也可以说,在数轴上的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互为.这个概念很重要,它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出的意义,所以有的书上又称它为的几何意义.

3.0的是0.

这是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离就是0.这是等于它本身的的数.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1)分别写出9与-7的;。

例1由学生完成.

在学习有理数时我们就指出字母可以表示一切有理数,那么数a的如何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例1,自己得出结论:

数a的是-a,即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一个负号即是它的。

1.当a=7时,-a=-7,7的是-7;。

2.当-5时,-a=-(-5),读作“-5的”,-5的是5,因此,-(-5)=5.

3.当a=0时,-a=-0,0的是0,因此,-0=0.

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8的;-(+4)表示+4的`;。

例2简化-(+3),-(-4),+(-6),+(+5)的符号.

能自己总结出简化符号的规律吗?

括号外的符号与括号内的符号同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正数;括号内、外的符号是异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负数.

课堂练习。

1.填空:

(1)+1.3的是______;(2)-3的是______;。

(5)-(+4)是______的;(6)-(-7)是______的。

2.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

-(+8),+(-9),-(-6),-(+7),+(+5).

3.下列两对数中,哪些是相等的数?哪对互为?

-(-8)与+(-8);-(+8)与+(-8).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是理解的定义——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二是求a的;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问题.

五、作业。

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

2.在数轴上标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

3.填空:

(1)-1.6是______的,______的是-0.2.

4.化简下列各数:

5.填空:

(3)如果-x=-6,那么x=______;(4)如果-x=9,那么x=______.

教学过程是以《教学大纲》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等规定的精神,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征而设计的由于内容较为简单,经过教师适当引导,便可使学生充分参与认知过程.由于“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的联系较为直接,在教学中则着力引导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过程.

探究活动。

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

将a,-a,b,-b,1,-1用“”号排列出来.

分析:由图看出,a1,-1。

解:在数轴上画出表示-a、-b的点:

由图看出:-a-1。

点评:通过数轴,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排列三个以上数的大小顺序,经常是解这一类问题的最快捷,准确的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案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如:用代数式表示:比的2倍大2的数。

分析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2.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