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3篇)

时间:2023-12-03 09:29:17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案应经过实际运用和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附上了一些精心准备的四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27+85。

=113(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90÷30。

=3(名)。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7)0÷76=。

(8)235+0=。

(9)99-0=。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课后小结:

小学数学四年级复习计划和复习课

我所教的四年级一班有74名学生,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上课气氛很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粗心,计算比较容易出错,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够。所以,在复习时应该重点放在计算能力的培养和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理解上,对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也需要进行复习巩固。而有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这就需要在复习时对他们这部分学生加大难度,进行有难度的训练。

1、学习习惯方面。90%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自觉、保证质量的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10%的学生习惯不好,表现在课堂上爱做小动作、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拖拉、作业马虎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在复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要求。

2、解决问题方面。本学期主要学习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多边形的面积计算,90%的同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10%的同学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加强辅导。

3、操作方面。本学期学习了对称、平移与旋转,以及画折线统计图。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作图方法,但是容易出错,需要加强指导。

二、活化复习形式,提高复习兴趣。

以练习为主的知识复习,形式比较单调,学生往往会觉得很乏味。在复习时需要创造多种形式,采用各种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复习课不枯燥。

还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知识框架,然后再交流。

另外,可以采取一些竞赛的形式,可以是生生之间的竞赛,同组之间、男女生之间,还可以是师生之间的竞赛。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评价。在复习时,让学生们相互做小老师相互交换批改作业,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的同时,交流反省,收获正确,摒弃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关键的地方,教师再重点讲评,以起画龙点睛、总结提升的作用。

三、鼓励主体梳理,重视主导提升。

复习课是一个梳理知识、总结方法、形成技能、提升认识的过程。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化、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那么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经历一个对旧知识的梳理过程,关键是怎样梳理(a分类复习:按知识领域的不同或知识点的不同复习;b按难易程度复习: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c按知识的呈现形式复习:填空、选择、计算、解决问题)由谁来梳理(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与复习、教师牵引着学生师生共同整理与复习)怎样引导学生来梳理、形成技能?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同时,梳理的目的不仅仅是把旧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还应该在学生梳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疑惑的问题,从而通过合作或者讨论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适时点播,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和有所发展。

小学数学四年级复习计划和复习课

p13例6(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3、复习巩固《四则运算》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上周一直在学习四则运算,主要讲了四则混合运算,不知道你们的掌握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就来做几道题。

课件显示:

(2)8×7÷2。

(3)2+3+6×5。

(4)72÷9-1×3。

(5)(9+11)×5。

做好评比!

(二)回顾四则运算的概念、运算顺序。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然后课件再次显示关于四则运算的概念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没有括号的。

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

加减乘除混合:

先乘除,再加减。

有括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

文本框:四则运算。

(三)新授。

1、引入。

(1)快速口算。

排火车进行快速口算。

课件显示:。

(1)100+0=(2)0+56=。

(3)0×78=(4)154-0=。

(7)0÷76=(8)235+0=。

(11)0×29=(12)9×0=。

(2)举例总结关于0的四则运算,在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件显示。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100+0=100。

0+56=56。

154-0=154。

99-0=99。

0×78=0。

29×0=0。

0÷23=0。

0÷76=0。

(3)0不能作除数。

课件显示:

0不能作除数。

18÷9=?2×9=18。

36÷6=?6×6=36。

6÷0=??×0=6。

6÷0是不可能得到商的,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0÷0=??×0=0。

0÷0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得0。

(4)巩固运用0不能作除数。

考考你!判断对错。

课件显示:

(1)128+0=128(2)0+45=45。

(3)88+0=0(4)1×0=1。

(5)0×97=0(6)0÷56=0。

(7)16÷0=0(8)60-0=60。

(9)0÷76=76(10)10÷0=10。

(四)巩固练习。

1、应用题的解答。

课件显示:

寒假中,小明3天完成87道口算题,照这样计算,他6天能完成多少道口算题?

2、判断并改错。

=75。

240÷40×3。

=240÷120。

=2。

让学生先判断再自己改错,提醒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五)做课堂练习,结课。

做书《练习二》的第二题,以巩固。

五、作业设计。

1、背会《四则运算》的概念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做《学习之友》单元测试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l、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难点: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教学过程:

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图上找到三角形吗?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让学生说一说。生:红领巾、标志牌……。

3、导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并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老师也画一个。

出示学生画的三角形。

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学生回答: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谁来补充一下?

(2)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相机出示图形,学生发现不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3)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讨论:怎样说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

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教师用准备好的三条线段的教具在黑板上摆放帮助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学生发现: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准确无误地围成三角形。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老师手上拿着平行四边形说:平行四边形有高,那么三角形有高吗?

生:有。

师:把准备好相应的三角形学具试着让学生指一指它们的高。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准备在黑板上示范作高)。

(1)看书自学。

师:谁来说一说?

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发放课前教师准备的三角形,让学生按要求小组之间合作画高。展示学生作品,展示时学生互评互议,总结画高的好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谈谈画高时的感想与收获。

出示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作底),你能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吗?

学生试画,画后发现高是另一条直角边。

出示另两条底边,学生在答题纸上画出对应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同学们,在生活中三角形有着广泛的运用,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你还想了解和三角形有关的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p2~3: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互逆关系。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3、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800=450+3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加数+加数=和。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塔吊上有许多三角形。

谈话:为什么饱经风雨的宏伟建筑和结实的塔吊最基本的构造都是三角形呢?

学生回答:具稳定性、牢固。

谈话:三角形到底有什么魅力,使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深入生活,感知特性。

引导学生观察边和角的数量。

分别拉一拉,比比看,两个框架有什么变化。

学生操作实验并回答发现:三角形框架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多边形形状变了。

谈话: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把它的形状固定住了,所以怎么拉它也不会变形,而四边形不具稳定性,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学生回答:加斜杠,只有构成三角形,凳子才不摇,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谈话:看这两幅图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举例)。

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请看(电脑出示)建筑上的斜拉桥、铁塔、自行车架、照相机三角支架、电线杆、房屋的金字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吊车的长臂、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晒衣架,太阳能架、大广告牌后面三角支架,相框后三角支架,固定小树用三角形,铁栏杆里外每隔一段有一支斜的铁杆,构成三角形。细心观察你还会发现更多呢!

三、自制图形,引导归纳。

学生观察讨论:由三条边按顺序围起来(强调解释重点字眼:围成)。

谈话:谁能来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三角形?

学生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谈话: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还有什么?你能再试着找找吗?(教学三个角、三个顶点)。

四、观察分析,按角分类。

1、新授。

谈话: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都放着许多三角形,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看起来好象各不相同,可细心的人发现有一些三角形放在一起还有不少共同点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中各角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具袋里的.三角形分分类,抓住主要特征为这类三角形起个名字。

(学生操作)。

谈话:谁来把你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看?

(学生分类)。

谈话:能给你们分的这几类三角形分别起个名字吗?

学生:三个都是锐角,叫锐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叫直角三角形教师板书。

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叫钝角三角形。

2、巩固。

谈话:认识三种三角形,你能根据各自的特征把他们画下来吗?打开书第44页,完成自主练习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五、观察三边,按边分类。

学生:三条边都不相等:不等边三角形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有时我们把等边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谈话: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也有名称,请打开书第42页自学。(学生自读了解)请同学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到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老师这里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试着给它们找找家吗?请打开书44页,完成自主练习的第2题。(反馈、订正)。

六、结合已知,教学底、高。

谈话: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如何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还记得怎样画吗?谁来示范一个?(学生板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认出、了解、理解、描述、会运用、会写、会算、能证明……(概念、性质、含义、定理、公式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体验、探索(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推理论证等)过程,提高、培养(观察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来讨论思想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xxx,培养xxx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等)。

学生活动:就教师的提问展开独立思考或讨论得出xxx。

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动手操作,锻炼能力。

教师活动:针对课本排版的第一个知识点,阐述活动和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xxxxx。

设计意图:合作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感、符号意识等。

环节二:团队合作,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xxxx。

学生活动:xxxx。

设计理念:分析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等。

环节三:xxxx。

三、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xxxxx。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布置家庭作业。

xxxxx(尽量选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例如实践活动等)。

设计意图:适当的完成书面作业,有效巩固所学新知,达到知识的升华。

六、板书设计。

xxxx(题目)。

1、xxxx(知识点)计算推导等(教学过程)例题1:

2、xxxx(知识点)例题2:

设计意图: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所学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张、小棒。

前面我们学过直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特征。(学生回答)

现在请大家用直尺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学生画直线)

(一)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画到黑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分类。

引导学生概括出: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可能会相交,也可能不相交。

(二)认识平行线。

1、归纳:像这样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引导学生说出关键词。)

2、理解在同一平面内的含义。(课件展示)

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在同一个平面内。

3、这两条线也可以说互相平行,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互相。

4、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直线?(学生观察举例)

在我们周围,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三)认识垂线。

1、将相交的两条直线中一条沿着交点转动,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你怎么知道他们是直角?(引导学生用量角器和三角尺去验证)

3、归纳: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板书)(引导学生说出关键词)

4、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直线?(学生观察举例)

在我们周围,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

1、判断题。(抓住平行线的关键词)

2、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3、填一填。

4、折纸游戏。(p68、3)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行线和垂线的特征,在备课时希望让学生多自主探索、多动手研究,但在上课过程中还是没有充分让学生动手,自己讲得过多,引导过多。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对相互平行和相互垂直的特征会理解得更好。许多教学的方法在备课时设计上了,可是到了实际的教学中老是不用。希望各位老师多给我指出这节课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12×4200×3。

120×420xx×31200×4。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上第1页例题以及第2页“想想做做”。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验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每个学生准备直尺一把。

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连贯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应用计算;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包括自觉验算的习惯和书写的习惯。

一、情境引入(购书)

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籍吗?看书是个好的习惯!看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了增加同学们的阅读面,学校图书管理员购买了一批《科学天地》(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二、自主探索

1、口算

(1) 能口算出结果吗?同学们先独立口算出结果,再把自己口算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 汇报——你们口算的结果是多少?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

20×3=6060÷20=3

6÷2=360÷20=3

2×3=660÷20=3

想乘算除 推算 推算

(3) 出现了不同的口算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突出第一种方法是想乘算除,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表内乘除法推算)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借助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的。

(4) 刚才同学们自己探索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下面请大家来做一组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的1)

a、仔细观察后再想想,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是横着算还是竖着算比较合理?

b、汇报结果

d、可以看出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怎样算比较快?(将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去掉1个0,用乘法口诀算)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安排了一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学情分析。

1、多数班级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班内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年级段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找这样的数学规律:1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多一。2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拓展: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课上、课后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经济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对优化问题可能在生活、学习中只是一点朦胧的了解,根本说不上什么是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优化的价值,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1、谈话引入;2、情境引入,学习新知;3、实践应用;4、全课。

总结。

寻找规律。

二、教师活动:

1、制作课件(妈妈为家人烙饼);2、三张圆纸片。

三、

预设学生行为:

1、可能见过烙饼,可能没见过;2、学生演示烙饼(怎样快));3、学生讨论小结,怎样烙饼快,最佳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得出);4、探究规律(可能学生不可能一下总结出规律,可在老师帮助下得出)。

四、设计意图:

从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的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寻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板书设计:

烙饼问题。

快速烙饼法。

饼速x3=所需最少的时间。

充分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烙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此只是彰显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交流寻找答案、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本课之目的。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用具:四则运算运算顺序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大家来总结一下?(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p14/4(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p14—15/2、3、5—7。

板书设计:四则运算。

(1)42+6×(12-4)(2)42+6×12-4。

=42+6×8=42+72-4。

=42+48=114-4。

=90=110。

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