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读后感(优质20篇)

时间:2023-11-29 07:03:10 作者:LZ文人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拓展我们的文学视野和审美能力。下面是一些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它们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和思考,值得一读。

《心理学》读后感

中国航天员,将再次谱写新的英雄篇章。这将是历史性的第一步。从二零零三年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完成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短短五年间,中华民族迈出了她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开始开展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极新探索。

中华民族是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民族。固然,在现代航天事业中,我们成了厥后者,但不甘落后的中国航天人用一连串的跨越式步伐,缩短了与世界航天大国的`差距。随着中国行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出舱行走的国家,我们已经可以揣测下一步神舟飞行的交会对接实验和不远的将来将出现的具有一定使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

《心理学》读后感

前段时间,晚上就看这本书。感觉还是不错的,里面无论是讲的故事还是理论都比较贴合实际,对于我们了解心理学和生活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不错的.角度。

尤其是现在感到压力越来越大,看看心理学故事,调节一下自己的心情还是挺好的。

《心理学》读后感

青少年同龄人群体的来源,受教育而接触的同龄人群体;家庭生活而接触的同龄人群体。青少年好的学业成绩能够让父母为之欣喜,但是对于提高青少年在同龄人群体中的.地位影响不大。

青春期同龄人在一起度过的时间绝对值远远高于与成人在一起度过的时间。

与儿童期相比,青春期同龄人在没有成人监督的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情况更多。

在青春期青少年越来越多的和异性同龄人交往,而同期同龄人群体性别高度分离。

而同期同龄人局限于较小的团体,而青春期才会出现较大规模的同龄人。

《心理学》读后感

逆境的三药方:认知疗法(恢复理性认识);采取行动、尽管去做;想象力(想象过程、状态,而不仅是结果)。

想象力的原理:大脑最容不得不一致性。如果我在想象中构建了成功,并且不间断,反复多次地想象,大脑会因讨厌不一致性,而将外在的现实事物与脑内的主观意识相匹配。

《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我阅读的作品名叫《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这是一本在非典期间,从众与独立是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个人在自己没有信心、缺乏知识或不占优势的领域内,往往更容易从众;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识或者占有优势的领域内,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性。总之,从众与独立都是一个正常的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心理学》读后感

这本书很棒,篇幅不长内容丰富!它需要反复阅读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一观察和实践!如果这辈子能和哈里.巴尔肯这样的老师沟通和谈话,更或者是学习应该是多么幸运的事!一直喜欢心理学,但没有机会学习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很是遗憾!我觉得心理学像一种特异功能,神奇而且具有一直无形的力量很是强大!

《心理学》读后感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長大獨立,甚至於成家立業,教育子女,都會面臨很多的變化。非常重要的就是人際關係的建立。一個人的成長,都不是孤立的。首先是跟家長的關係。

當然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態度,方法對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是否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開啟。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首先是一個人,需要尊重,愛護,平等的關係??需要受教育,需要跟社會和人群建立良好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更好地對社會做貢獻!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運氣和明白所有的道理。

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反思,比對,調整,再螺旋式提升,進而成長。懂得自己,了解他人,哪怕是非常親密的家人。所以,這本書不只是針對兒童,也針對兒童的家長,老師,親戚,同學,未來的伴侶和夥伴朋友。所有的現象也許沒有一個標準來評判,也沒有一個結論來終止。這裏有很多很多的例證可以學習,可以思考,或許,方法就在其中!

《心理学》读后感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中说,人格成因有遗传、学习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无意识心理过程、文化与环境的作用、动机的发展与变化、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因为该罪犯的童年经历,从而必将导致其人格发展的不健全,出现了多重人格分裂,分裂的人格是罪恶的源泉”“,这就导致这个故事的产生。故事由一场暴风雨开始,穿插式的叙事,显示出一种分裂、紧张和没有逻辑的想象。

分裂人格者想象出来的剧场表演,11个分裂出来的人格被暴风雨困在一个汽车旅馆里互相间演着戏,一个接一个的`死去,随着被怀疑是凶手的人的相继被害,不停地冒出新端倪,没有逻辑似的时间与空间,配以雷电交加的气氛,大雨滂沱的夜晚。罪犯却不自知自己拥有11种人格,而故事就是那11个人格所化身的人物,至于人的出生日期都是一样的,那是因为那些人全都是他的人格,是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人。

《心理学》读后感

作为一个学院派系统学习心理学6年,并以发展教育心理学为方向的学生,我自己在选择一本专业书籍时,有一个小窍门:如果这本书是第“大于等于2”版的话,选择它应该没什么大错。所以在我看到这本书赫然“第11版”的时候,可想它当时在我心中的宏伟形象。

拿到了热腾腾的新鲜书,翻开后:优美的装帧和高档有质感的纸质,让我好感徒增,加上最重要的:丰富的内容与内涵,最新研究成果的更新与分享,生动活泼的语言,开放全面的视角等等等。这一切都让我想说:如果推荐一本书作为青少年心理或发展心理学入门书籍的话,它绝对是您不二的首选!

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是今年来的新兴学科。很多人都学习心理学,以致于帮助自己在生活中能够更好的表现自己。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几篇心理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心理学读后感1。

在教育孩子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困惑,时常听家长抱怨,李老师,某某学生现在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和我们家长发脾气,怎么办呢?在学校有的学生很不听话,经常和老师顶着干。作为老师也非常的苦恼。

最近我读了桑标的《儿童心理学》,在读到第七章情绪发展这一章,我很有收获。这一章节,主要讲了情绪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事物的主观体验,是儿童早期适应生存、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心理工具,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组织作用。本章先介绍了儿童情绪评定的三种方法,即生理测量、表情测量和主观体验测量;再分别从情绪能力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对儿童情绪发展作了介绍。

在儿童情绪评定中,生理测量,也就是人处在某种情绪状态下,可以表现出许多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变化可以作为情绪的客观指标,如心率的变化,呼吸的变化,皮肤电阻的变化等等。行为测量主要集中在对儿童面部表情以及言语表情的分析上。儿童处于高兴、悲伤、愤怒和其它情绪状态时,眉毛、眼睛和嘴部肌肉都会产生细微的运动变化,儿童的声音也是情绪指标,有的老师习惯为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好学生一好百好,坏学生本性难移;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孩子提出了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要求;有的老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会尊重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如此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对孩子带来危害。在今后的学生的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孩子脸上不满与抵触情绪时,我们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争胜好强的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孩子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

情绪的评定方法还有主观体验测量法,即评定儿童对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解释。主观体验测量运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似的情绪体验,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的经验(如:“告诉我,上个星期你是怎样感到高兴的?”)或是要求儿童完成命名,匹配或表现情绪(如:“告诉我图片上这个人感觉怎么样?”“请你指出谁感到伤心。”)。

通过对些内容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如何看待孩子们的情绪问题,并懂得了如何处理这类的问题。如当孩子情绪暴躁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共情,从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教孩子学会了尊重老师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有想法,不能从此之后噤气噤声,因此,教给孩子一些提意见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心理学》看似理论很强的书籍,其实不然。里面很多的教育心理学原理,都是通过实验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实验所蕴涵的科学道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结合的。

教学。

实际谈谈教育中的期望、表扬与批评。

美术教师往往任教的班级较多,个别教师也许就忽略了评价反馈这块内容。从书中学习反馈效应实验中可以看出,反馈的重要性。反馈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及时、准确、具体地了解自己学业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因此,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做出评价,美术作业如果一直不评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美术课的评价比起其他课程来说,显得更加重要。美术是一门审美艺术的课程,没有什么对和错,只有美与不美,不能一味的给学生打上等级。

佩奇的评价实验说明了具体的评语更有效。美术作业如果只是一味的打上等级,也许就失去了评价的作用。美术的作业要有具体的评语,这个评语不一定是教师最终的书面语言,可以是来自的学生的,也可以是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口头语言的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要展示出来,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有了具体的评价语言,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进步。

书中的一些实验向我们验证了一些教学行为,让我们的教学行为,变得有理可依。总之,细细品读本书,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不再迷茫。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向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我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十分适宜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取。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

我很喜欢书中个性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好处””“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取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透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帮忙他人的潜力。期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状况下,如何让自我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我,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学读后感

本我能够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思考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的寻找快乐,这种快乐个性指、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我努力成为的样貌。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强迫本我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整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取那些能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自我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带给现实的选取。比如,自我会阻止考试作弊的冲动,因为他思考到被抓住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同时,他会用以后更努力的学习行为或者寻求教师同情等方法来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中来尽量满足两者的需要。然而,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压力十分紧张时,自我很难制定出最优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义。

从上方的定义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与自我的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都是这三个“我”之间的“思想斗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国旅游,游山玩水的过一辈子——这个“想”的过程就能够理解为本我欲望的驱动力,也就是内在本我的体现,然而她哀叹了几声后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为什么呢?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也能够理解为现实决定思想。在心理学上来讲,又是一个“超我”与“自我”的过程,“超我”可能会说:工作是你的职责,是你就应完成的分内的事,是你“该做的事”,这个“该做”是以必须的社会道德观及个人价值观为基准的,超我往往是自我想成为的那个“成功的我”的样貌;自我是什么呢,它是现实的我,理性的我,它会分析,如果不上班会有什么后果,会意识到自我还没有足够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所以一般状况下“自我”会帮忙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会做出合理的决定及决定。而且这个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会愈加明显,即我们会愈加倾向做出贴合现实的“正确的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观的事情,譬如打架斗殴,是因为他们“本我”意识很强烈,甚至超越“超我”范围,而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又不能意识到这些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即“自我”的现实性不强。诸多因素造成的行为。

一句话,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礼貌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个人的内心若想没有冲突或把冲突减到最小,就要合理并协调发展这三个“我”。

个人觉得最佳状态是本我、超我与自我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方向的,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与舒适。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贴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现实好处。由此想到了许三多——这个在许多人眼里的“笨人”,明显看出在他的心中内在的快乐就是奉献,“奉献”贴合社会道德观又具有现实好处,所以虽然在别人看来他很傻,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充实和快乐的。相比较那些过于计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们很精明会算计,但他的内心却是挣扎的,不和谐的,最终会心病缠身,将自我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有工作有钱花却不快乐?两个可能,要么他没有切实的爱他的工作,将其化作一种情感快乐的源泉;要么他很清楚自我的快乐不在工作上——只是为了挣工资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乐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内心的冲突感和压抑感。

弗洛伊德说,人是带着道德面具的动物。这也看出为什么人的心会那么复杂,人远没有动物单纯,要保证人像个“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缚——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驱使。比如地上有个钱包,你的本能欲望是去捡,归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层面,是要遭到批评的,所以这个行为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当然也正因为有这个道德观的束缚,我们的社会才会井然有序。

当然,如果一个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抛弃“超我”,即以现实的手段来满足个人快乐与欲望而不顾社会道德观,那么短期看,他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为这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付出代价。所以我觉得这种人能够看做“短视者”。

总之,这三个“我”最重要的是平衡发展,过分压抑哪一个都是不好的。

心理学读后感

《幸福心理学》一书介绍了许多提高幸福感的实用策略,并分别从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和拥抱幸福三个角度就影响幸福感的各个因素,如人格、心态、情商、逆商、爱情、目标和时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上的阐述。

阅读此书,使我受益匪浅。

若有人问起金钱、名誉和幸福你会选择什么时,想必大多数同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幸福。由此可见,对我们来说幸福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是一个谜,一千个人,兴许会有一千种答案。远行时父母的悉心关怀,是一种幸福。穷困潦倒时恋人的不离不弃,是一种幸福。难过时朋友的耐心关爱,是一种幸福幸福是一个人全部快乐的总和,拥有积极乐观的情绪,是幸福人生的定义。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因此必须把握好自己的情绪,诸如烦恼、焦虑、抑郁、暴躁、冷漠等消极的情绪我们必须摒除,否则将会降低我们体验到的幸福感受,更甚者,消极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的排解,这种不良心理能量的积聚若超过一定的负荷就会破坏心理平衡,引起心理疾病。

快乐主义的epicuros说: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所以快乐的情绪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履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个人快乐的'走着。别人问:。

“你为何如此的惬意?”他笑着说:。

“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

”快乐就是如此简单,负担少一点便可以了。

这也是幸福的原理。生活在尘世里的人们,不管你是不是有一种努力的生活态度,至少是寂寞的、累人的。我一直很欣赏这样的生活:于某个无事的下午,一个人坐在电脑旁边,用耳朵捕捉音乐的旋律,用眼睛追逐喜欢的文字。窗外有淡淡的阳光,有拂树的清风,有一种秋日的诗意与美好。这是一种静心的快乐。我喜欢那种文字在心头跳跃的感觉。也时常感恩,感恩这些快乐的文字犹如取之不尽的灿烂的阳光,温暖着我,把我灌醉。于是我,不再纠结与累人的事情和人,也不再停留在忧郁的情绪里。

无疑,时刻快乐着,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面对生活的种种,才可以拥抱幸福。

心理学读后感

朋友小王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总监,是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薪水高、福利好,有车有房,娇妻爱子。但他近来却越来越焦虑,总是感叹活着好累。“现在时代发展太快了,我感觉自己快被时代抛弃了。无论我怎么努力,总有更多的人比我更优秀,我感觉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我好想停下来歇一歇,但又不得不马不停蹄的追赶。”

有没有发现,现在身边象小王这样焦虑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经常唉声叹气,坐立不安,做事缺乏耐心、很难集中精力、很容易疲劳、易怒烦躁、失眠噩梦。究其原因,也是五花八门。为工作、为婚姻、为家庭、为孩子、为老人、为人际关系,甚至为了一只猫、一只狗,而更有的根本就说不清原因,但就是焦虑。在这些焦虑的人群中不乏大家眼中的佼佼者,他们聪明勤奋、事业有成,按说不应该有什么焦虑,但反而他们比其他人更为不安,更有压力。

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让如此的多人开始焦虑,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体性焦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焦虑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改如何对待它。

焦虑不是坏事。

最近看了一本书《焦虑心理学》,其中指出:焦虑是我们人体心理防御机制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它就像我们心中的卫士,提醒我们危险的到来,并对我们从头到脚进行检视,帮我们揪出所有的不安全因素。它不断的逐一排查你的身体、家庭、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使我们快速意识到威胁的来临,并逼着我们采取措施。因此虽然焦虑常常让我们感到不快,但从某方面来说,这并不是坏事,它就像一个警报灯一样,可以让我们提高警惕,保持清醒、降低风险,完善自身。

焦虑过度才会有伤害。

但一旦焦虑过度,对一些原本不需要考虑或太过担心的事情无法放松,就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伤害,它会使人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让我们惶惶不可终日,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引发抑郁、高血压、胃病、癌症等疾病。

对于许多人来说,只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才会焦虑,并且程度不会很强烈,这种情况被称为“合理性焦虑”。而另外一些人,他们即使事情进展顺利也会出现焦虑,头脑中总会不停地出现一些不好的想法,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就像一个失控的警笛一样,随时都在发出警报,这种焦虑被称为“广泛性焦虑。”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出现焦虑。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走向成功。如迫在眉睫的最后期限、苛刻的老板、财政危机等都会成为促使我们采取行动,以调动我们所有的能力和资源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但遗憾的是,不少人并不能把握焦虑情绪的度,不但没有将这种情绪变成强大的催化剂,反而让它消耗了精神和心情,让自己感到不安和无力,影响到心理健康。如你把老板一次简单的皱眉理解为自己即将被解雇的信号,或总觉得自己是失败者,什么事都处理不好,你就要开始当心你是否有些焦虑过度了。

产生焦虑的几个主要诱因。

《焦虑心理学》中提到了产生焦虑的多个诱因,我从中梳理出自认为比较重要的。

随着社会变革和转型速度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衣食无忧的铁饭碗不再有,每个人都仿佛被时代推着向前走,以至于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节奏。这种生存状态,让我们对未来产生了一种严重的不确定感,看不到清晰的前景,生活得不踏实,内心自然会焦虑不安。文章开头小王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认同感来自于三个途径:a自我认同;b他人认同;c社会比较。其中b和c会直接影响a。尤其低自我认同者,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差,总是依赖别人的评价,如果别人不认可,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在他们看来,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他们总是感到前途莫测,失败总是多于成功,因此引发焦虑情绪。

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希望所有的事情能达到他所期望的结果,或者按照他所想象的路径发展。如果不符合或达不到,就会焦虑。开始的时候,他会辗转不安、担心失败,这让他无法全力以赴做事;遭到失败后,就会异常焦虑、沮丧和压抑。为了避免尴尬,避免形象受损,他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避开去,但却很少会冷静下来总结失败教训。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不仅很难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还会引起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矛盾。如邻居王磊家1年里已经换了8个保姆了,不是嫌弃这个做饭不好吃,就是受不了那个做事不麻利,聪明伶俐的他觉得靠不住,老实可靠的又嫌人家没眼力价。搞得家政公司的老板看到他打来电话就头疼,保姆们也不愿意到他家来做工。在他眼里,很少有令他满意的事情,两口子也为此经常吵架,与双方老人的关系也很紧张。

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自我贬低的心理,一旦这种心理发作,在困难面前就会表现出自卑无助、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并会冒出以下想法,如“大家肯定都在笑话我”、“没有人愿意和我相处”、“他们刚刚是在说我的坏话吧”、“我总是没法好好表达自己的意思。”

心理学读后感

当我打开电脑寻找心理学时,我看见这本《环境心理学》。我想心理学真广泛,现在连环境都与心理有关了。于是,我就选了这本书。

《环境心理学》俞国良等著的。环境心理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本书在阐述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术语、观点和理论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实例,探讨了这一领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等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全书密切结合实际,文字深入浅出。

个体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表示人们具有对公共活动、互相交往以及共同使用空间的需求特性。环境心理学家把符合人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的'空间称为社会向心空间,指倾向于使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促使人们相互交往,寻求丰富的环境刺激的空间,如休息室、咖啡厅、广场等。人类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上,通过人际交往,个体之间不但进行了信息、思想和情感沟通,而且满足了个人的心理需要。

由于个人空间强调个人身体周围的区域,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体验,这样非角色交往在这里就占有重要的地位了。人们在非角色交往场所彼此接触、互通信息、融洽相处,这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并且是角色交往所无法替代的。非角色交往会涉及到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弗里德曼认为建筑空间为个体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生活情境,人们对交往的要求不同,决定了他们使用共同空间的方式不同,因此建筑设计应考虑个体对空间的心理需求特征,设计一些大家都能看到和共同使用的共享空间,使更多的人能在这个共享空间中活动,以获得社会感和安全感。然而,共享空间的形成与空间的形式密切相关。我国研究者毛晓冰(1986)通过对空间封闭性与人际交往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空间封闭性越强,则共享空间越易形成;反之,则共享空间越不易形成。这说明共享空间能够促进人们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并且这种交往大多属于非角色交往。然而,在现代城市的物质空间中,人们或被“抛”在一起,或是成群地被钢筋水泥结构隔开,人们彼此缺少交往,缺乏友谊,这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公共性需求。同样,在人工环境中也很难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公共性需求,千篇一律的中药铺式的住宅设计并没有考虑各年龄群体的特点与差异,以及在行为上和使用空间的范围、时间上的差异,表现为住宅设计中提供人们共同活动的空间十分缺乏,这样必然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重要的问题是建筑设计和房屋内的陈设要与其功能相适应,不但使空间有不同的变化,而且能提供共享空间,以满足人们公共性的需求。

心理学读后感

礼仪,是个人文明素养在社会交往中的集中表现。一个具备素养的人,总是会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表现出恰当而得体的言行礼仪,给人以优雅的仪态印象。这种得体的礼仪恰恰也是个人融入社会交往活动的基本要求。

就拿第一印象来说,你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是否良好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们的社交前途是否顺利。心理学家指出: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这些印象的形成只不过需要短短的3分钟。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最初的45秒尤为重要。这45秒需要注重很多礼仪,比如怎样微笑、握手、对视、行走、打招呼,甚至之前更长时间的怎么着装打扮等,这都是为了整饰好你留给别人的印象。

其实,礼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视的一个领域,大多数读者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素养和技能。但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抛开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外在礼仪教条和规范,而从交往双方心理上的反应来看待我们的.言行举止,从而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促进双方交往的愉悦氛围,取得交往的效果。所以,下面这个共识尤其重要:任何礼仪都应该在对方的心理上产生愉悦之感。那些教条式的、僵化的礼仪形式未必就是真正的得体行为,事实上也无法达成最有效的交往效果。只有打破腐败的教条,才能走出新一片天地。

心理学读后感

由于本书每句话都是"高度浓缩的概括",我也很难单独仅抽某几句话摘录,这次的读书笔记就记录一下本书的脉络吧。

第一,"领导力自哪里——提升领导力的七种理论工具"本对领导力理论百年间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回顾,分别是伟人理论、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情境领导理论、功能领导理论和关系理论。理论的更新不是否定过去,而是不断的完善和与时俱进。

第二,"当今领导者所面临的挑战——从管理创新到全球化的人才争夺"主要阐述创新、人才管理、社交媒体、全球化四方面的挑战。凭心论,觉得这里放这个节好像有点奇怪,可能是我还没get到作者的深意吧。

第三,"员工激励——带团队,就是要激励人心"工作场景下的"激励"被乔治·米勒(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定义为"心理驱动力——决定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和在面对困难时的持久力"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4种,分别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要留住人才,就帮他实现更高阶的内在需求;麦格雷戈的x-理论——参与式的管理模式激发员工创造力;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成就感和职业发展空间,比薪资更能激励员工;积极心理学——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他们的工作效率会更高。这版块里,印象最深的是激励因素是员工工作满意度提升的主要原因,而保健因素则是员工工作不满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而薪资,通常被归类为保健因素。所以扣罚性的措施不是给予人动力,反而是提高不满意度的主要原因,担心不扣不动其实一定程度上是管理者的不作为,因为其没有提供让对方动的激励因素,所以"负向激励"很大程度是个伪命题。

第四,"高情商领导者——洞察人心,才能激活团队能量"情感是领导者与下属关系的重要纽带,他们不仅要控制并积极表达出自身的感受,还必须能够接受、传达、回应下属的感受,这才是高情商的体现。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认识到情感对于个人关系的强大影响力,而不只是身居管理之位的人。

第五,"领导力提升术——挖掘和提升核心领导技能的四个方法"本主要是对几种用于评估领导者个性和行为的工具(如心理测试、人格测试)进行讨论,用于比较领导者自我和他我之间的差异性,并以此作为领导力发展计划的出发点。

第六,"心理契约——发现员工未说出的期望"心理契约是雇佣关系中不成的观点与期望,因人而异,还带点时代烙印。心理契约的核心要点是双方的相互信任。心理契约这个观点对我说还是挺新且有触动的,领导力不是单向的输出,更是双向的互动。

第七,"战略领导力——为组织确立前进的方向"这一部分有点大,看标题都懂的啦,就是知易行难而已。

第八,"极致领导力——危机时刻,领导者该如何做"这一部分其实是快速翻阅过去的,已经没有耐心看下去了。

第九,"未领导者要掌握的五个方法"五个方法分别是:投入型领导力——合理分配知人善用,让员工尽情释放潜能;综合心理学方法——培养领导者魅力和风度;服务型领导力——将员工需求放在首位,确保人心稳固;真诚型领导力——坚持真我,追求多方共赢;伦理型领导力——以身正人,用品质折服员工。

本书的结论写得非常好,摘录如下:

成为鼓舞人心的领导者的先决条:你必须了解你的员工,知道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期望,以及为了完成愿景,他们的需求。施展领导力的前提是在于认清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领导力是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过去,初级员工会自发地尊重领导者,而如今,身居领导者之位的当权者们必须赢得下属的尊重,随着一代进入劳动力市场,那些专制的指令和内部管控化可行有效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现代商业的核心主题是客户至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意识到,客户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和客户之间建立的联系。公司通过服务人员之手直接或间接地将服务传递给客户,所以事实上,管理者应当将提升客户服务的重心放在提升员工敬业程度上。

最后用今天朋友圈中看到的一位师兄的圈做结语: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一个个埋藏着启发的案例,关键是我们必须有能力解读它。我们可以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选择出,然后从中发现更有价值的启发。这个过程,就是在锻炼反思的能力。(好像和主题没什么关系,就是突然发现了这段把所想的成并升华说出的句子,顺手记录一下而已。)。

终于翻完这本书,可以开新一本了。

《心理学》读后感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人们所面对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命运,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的一方面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幸福。

心理学读后感

近期看了好几本之前一直想看的书,选了这本来写读后感,是因为这本的学术味不浓,而且研究的问题还是蛮有趣的实例,是本茶余饭后居家旅行必备好书。当然,公众不会要求气象台每天公布计算的公式和预报数据。所以这本书,比起其他心理学的书,每个案例都少了几十页的数据统计表、计算公式等一堆专业的东西。或许看客们会觉得这些东西枯燥,但没有了这些,心理学还剩什么呢?虽然的确令看客们更能集中精力关注这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细节包含的'涵义。但前提还是那个前提--你的接受能力够好。心理学总给我一种荒凉感和无奈感。

人类文明只有7、8千年的历史,人的一生不过100多年,一生之中又有多少时间思考自己自身呢?每秒的思考,都承载着人类在这星球上700万年的记忆和本能。让你放弃喜欢了十几年的东西都难,何况是700万年呢?每步都如向喜马拉雅山顶攀爬,步履维艰。

这本书不过提醒了你,不要忘了思考。为什么这个笑话好笑?为什么你觉得星座预测的准?为什么你会喜欢这件礼物?为什么你要结婚?为什么你渴望公平?为什么你觉得这些情况是正常的?为什么你觉得这种事是幸运呢?为什么你觉得这个逻辑是可行的呢?为什么?为什么?......

有的人很排斥心理方面的书籍,排斥是怕被绕进去,应该说这本身就是心理脆弱的表现。以开放的心态读书,无论是哪一类书,哪怕是圣经或者释迦摩尼传,你都只会体会不同宗教和文化给你带来的氛围和感受,学习其中的精华要义,转化为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所以说《怪诞心理学》是一本以另类思维为导向的书,给人以思考空间的书,一本适合大众用颇具内涵的书。

心理学读后感

放假期间有幸阅读《小学教学心理学》一书。读着读着,真的被教育大家的理念所吸引了,后来的每次阅读都感觉到自己在汲取很丰富的营养。

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看完这本书,我良久无言。内心的感受已非“受益匪浅”所能概括得了的,选印象深刻的两点内容及一些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当我们提到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时,很少人会把它与设置教室环境相联系。本书中明确论述了设置教室环境的重要性。在一所加入开放计划的小学里,有个六年级的孩子这样评论自己的教室:教室很好,看上去很漂亮,每一面墙都挂满了图画和模型。它漂亮又温暖,地上还有柔软的地毯,就是有人跌倒也不会受伤。我最喜欢那些摆在教室一面的设施,可以方便我们自主学习。可见,孩子们也会对每天学习的场所有自己的印象和感受。教室布置要服务于学生、教育、社会化和个体心理发展的多方面要求,因此可以把它设为一个课题。调动学生全体参与,向学生征询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应该审视教室环境,而不是想当然地接受。参与教室环境的思考与设计能唤起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自我理解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给学生有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同时,学生也要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在接受教师启发,引导的同时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然而,主体是不能恩赐的,主体必须要有会学的本领。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本领传授给学生。本书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交流”理论,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控程序,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如在语文课中我们可以按“感知——理解——评价”将其分为“导入初读、精读、深读、总结”几个环节,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这些程序,使之为学生所掌握,并能运用这些程序自己进行学习,进行发现交流,教师精讲、重点点拨,释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回顾这本书的章章节节,感受颇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差距很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掌握教学心理学知识是必须的。本书中提及的一些理念,已经做了的,我们要继续坚持,还没做到的,我们要争取做到。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立即出发构建真正的课堂,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心理学读后感

一提到心理学书,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晦涩难懂的代名词,对于没有什么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因为书上有太多心理学上的术语,使人们对书本的理解加大了难度。读了《心理学》,在读之前觉得很奇怪,一本学术书的书名怎么起的像一本生活指导性的读物;在读完之后倒不会觉得奇怪,反而觉得这名起的很贴近现实生活,很实在,使我们对生活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它将心理学的理论性减到最小,而将生活的实际应用放到最大!

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纵向来看:前几章是按照人的社会化过程(童年、成年、老年)过程来探讨人的心理过程,而后几章依次对自我概念、健康、自我控制、决策、情感、动机、交往、工作、娱乐、性、婚姻、心理疗法、痛苦、死亡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人在此间的心理,提出和评价现有的相关研究理论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横向来说:在书中每一章都是以一个现实感非常强的故事来作为开头,并把它应用到各个小节之中,非常自然,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且呢,作者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在章节结尾处的参考信息“网站和互联网”模块下列出很多网址,通过这些网址能更好地扩展阅读。在本书写到:“好的心理学书籍能够提供给读者关于个人发展于成长的切实有效的原则,以及与自我导向和社会责任有关的指引。在本书中,我们努力向读者展示当代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能够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有效地面对环境,发挥出更多的潜能。”我认为此书已经做到了这点。这本书写给那些有兴趣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读者。为了这个目的,作者在书中收入了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包括心理动力学、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等.为使本书更丰富、全面,作者又借鉴了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对同一问题呈现了不同观点,并设计了一些题目来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命运并非天注定,心理可以改变生活,我们要相信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相信可以让生活变得不同。虽然很多事情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但我们仍然相信有一些是可以被改变的,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我们是生活的泥瓦匠,有的人只知道忌日地砌砖头;有的人明白自己是在盖楼。当摩天大楼竖立起来的时候,有的人和有的人就不同了。一种是内控型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收获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因此,认为自己是个人行为的主宰,自己可以影响行为的结果。外控型的人则认为人们不管怎么努力都无关大局,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左右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结果。

自卑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而悲观、惭愧、羞怯等复杂情感。过度的自卑会使人脱离现实,造成生活适应困难、阻碍人格健康发展。而自信会鼓舞一个人的行为,它会影响人们对任务选择、付出努力的多少、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等。

看见半杯水时,有的人觉得有水喝,而有的人觉得不够喝。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我们处事心态不同。乐观与悲观的产生源自矛盾和压力,矛盾无时不有,压力无时不在。因此,我们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压力。

在我们的心里,有一种类似于隐身的东西,我们不知不觉地在使用。但是,我们更多地用它来骗自己,让我们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内心的冲突是心理活动的核心,为了适应这些冲突,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它的作用是减少冲突、减低紧张、保持内心平衡、调节自尊,并对于应对焦虑有重要作用。

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都会经历孤独,是孤独着孤独,还是充实地孤独,这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能够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不觉得孤单;在冷清的时候,不觉得寂寞;在空闲的时候,不觉得无所事事,这些所靠的正是内心的丰富与充实。

真诚与虚伪不仅是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性格特点,也是一个人对待自己内心的特点。然而,真诚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当一个人选择虚伪时,就是人在软弱的时候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如果我们能真诚,我们就能把握住实在的自己,就能感到一种满足和愉快。

自私是指人以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为。而利他行为则是指毫无回收报酬的前提下,表现出志愿去帮助他人的一种行为,完全没有个人的意图在里面的。

热情和冷漠,所体现出的含义和境界大相迥异。热情往往与乐善好施、周到服务相关联,冷漠却总是与事不关己、拒绝提供帮助相提并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经营”自己的感情,他们都希望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受到伤害,导致社会中的人越来越冷漠。

宽容是一种心理能力,而狭隘是一种心理残疾。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可以看到宽容和狭隘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宽容可以表现在接受他人有和自己的不同的行为。我们知道只关心自己是一种狭隘,而不知道只关心自己所爱的某些人、某些群体也是另一种狭隘。因此,我们需要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人。

没有谁能够逃脱自己的角色去当人纯粹的观众,每一个人都必须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这种种角色的背后就是我们的责任。责任是个体经过认知、判断之后采取的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是我们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责任。

安全感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导致精神障碍。安全总是相对的,风险总是绝对的,做任何事情,风险都会存在。我们需要以沉着的心态去应对风险,克服犹豫,坚定果断,让风险化险为夷。

压力是在当事有发觉到环境刺激超过自身应付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全身性反应。而冲突也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并成为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人们在受到某种刺激时,会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不同有表现方式。一种是封闭,由于某种刺激造成的伤害导致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从而导致焦虑、妄想等现象的出现;另一种上开放,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向美好的一方面想。

从众与独立是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个人在自己没有信心、缺乏知识或不占优势的领域内,往往更容易从众;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识或者占有优势的领域内,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性。总之,从众与独立都是一个正常的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人们所面对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命运,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的一方面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幸福。让心理学的研究更贴近生活,让大众们更明确知道心理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哦,这本书可以说是个不错的想法。从小故事引入,讲讲心理学家们做的研究,从纯实证角度对这些生活问题进行解释。

最后我来谈谈看完本书的一些粗陋看法和一家之言。1、贴近日常生活,且让普通读者们在明白心理学解释之后,还能够思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2、引用的实验都很有名。在看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类的书之后,再看这本书,就会发现里面几乎介绍了全部的心理学流派且很多相关的实验研究都涉及到。且写作者举的例子相对比较新颖,对普通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容易。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心理学普及读物。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