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专业18篇)

时间:2023-12-06 07:01:15 作者:琉璃

教学延伸是指在基础教学完成后,对学生深化学习或拓展知识的引导。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二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二)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三)情感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展开。

认识米。

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

(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介绍米尺。

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实践活动。

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作业安排:略。

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疑难问题解决办法。

1、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业:略------。

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2、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3、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一)教学例8。

1、教师谈话:欢迎大家来到动物王国,这里有几种动物,你觉得哪种动物最高?

2、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3、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比,谁高?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

4、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我给大家提个问题:长颈鹿的高度是5厘米还是5米?同桌互相说说想法。

5、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5厘米就只有这么长,长颈鹿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5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长颈鹿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长颈鹿的这个高度,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5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长颈鹿的高度应该是5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练习,巩固新知。

1、问:学校的旗杆高是13厘米还是13米?

2、同桌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讨论。

2、辨析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猜一猜。四人小组讨论,小军的身高是多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3厘米13米。

铅笔旗杆。

比较短、小比较长、高。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通常用米作单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3、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4、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

四、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反思。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一、情境引入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统一长度单位”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明显差异。教材的主题情境是: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并提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再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两个操作层次,实际上都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中两个操作层次最终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呈现时,常常省略了知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这样的知识还是会感到抽象困难。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比较少,要他们分层、理性地还原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有相当难度的。

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以及预期落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

1、变素材,降落点。

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改变操作层次,简化思维难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的落点也适当调低,让学生能体会到长度单位不统一会给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不便,能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体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体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应注意安排设计多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动,努力使知识的还原建构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样,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了解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实际动手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具准备: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尺子等。

1、导入新课,交流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桌子的宽。

3、汇报结果:测量工具和结果。

4、讨论交流:多样的结果。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

(1)教师介绍1厘米。

(2)学生找找1厘米。

(3)师生比比1厘米。

(4)学生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

(1)撕一撕:动手撕一段1厘米长的纸条。

(2)估一估:书本等物品大约有多长。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1.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2、小结:通过画线段的操作活动,同学们发现了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今天,我们就要应用这些知识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

1、教学例1。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请同学们取出自动铅笔的笔芯,仔细观察,猜猜大约有多长?

学生猜测。

用直尺量量笔芯的长度是多少厘米?(测量的结果取整厘米)

学生测量。

笔芯的长度如果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汇报,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1毫米1毫米地数出来。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2)10毫米10毫米地数出来的。

(3)推想出来的:1厘米=10毫米,6厘米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读题,一起动手量出每个图形中各边长是多少厘米,全班校正量的结果,把量得的厘米数换算成毫米数,指名说说各自的想法。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板书:

1、做“想想做做”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学生交流想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做“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各线段的长是多少厘米;测量线段的长,验证估计结果的正确性。

问:“测量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是多少毫米?”

4、做“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先估计,再量。最后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后做“想想做做”第6题。

(1)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

(2)从发芽的第一天起作好记录,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填写记录表。

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80厘米=( )分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的长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来量,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1角硬币回形针小方快小刀。

课前谈话:二年级的小朋友,比身高。

师国庆节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准备宣传板报,看多漂亮!(出示没有花边的板报)咦,好象还缺点什么。贴上美丽的花边吧。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贴了两种花边的板报),聪聪说:我的贴得快。明明说我的贴得快。同学们你们说谁的速度快?(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聪聪的速度最快。她贴的花边长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贴的花边长些。

生3:一样快。他们贴的花边一样长。

师:到底谁贴的花边长?我也看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比出花边的长短呢?

生:可以用铅笔来量一量。

师:你的办法真好!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就可以找一个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长度。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师: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们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两人一组,没个同学选取一种物品来量数学书的宽。开始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数学书的宽)。

师:都量完了吗?请你上去量给大家看看。(点一生带回形针上展示台来量数学书的宽)。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他量怎么样?

师:你也是这样量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量的?数学书的宽有几个物品那么长?

生1:数学书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

生2:数学书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数学书的宽有2把小刀那么长。

生4:数学书的宽有15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都是量的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回形针、有的是硬币。

师;对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用的饿物品是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师;好,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师:都量完了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长。

生2:文具盒有9个硬币那么长。

生3: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4:文具盒有20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

生1:课本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师: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生: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

生: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师:你们听清楚他们说的吗?请你在说一遍。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板书)。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样的物品。

……。

师: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补充课题:统一)。

师: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识?

师: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知道统一长度单位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们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不打架?

生1:小刀。

生2:硬币。

生3:小方块。

生:小方块。

师:好,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学生操作后汇报。

师: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4个)。

(1)师:先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种蔬菜——(师演示课件:由凌乱到整齐。)。

(2)同学们在看,这里有一些文具——。

(师出示课件:)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多少个方块长?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重点与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四、单元教法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五、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分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六、注意的问题。

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

2、小结:通过画线段的操作活动,同学们发现了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今天,我们就要应用这些知识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

1、教学例1。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请同学们取出自动铅笔的笔芯,仔细观察,猜猜大约有多长?

学生猜测。

用直尺量量笔芯的长度是多少厘米?(测量的结果取整厘米)。

学生测量。

笔芯的长度如果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汇报,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1毫米1毫米地数出来。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2)10毫米10毫米地数出来的。

(3)推想出来的:1厘米=10毫米,6厘米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读题,一起动手量出每个图形中各边长是多少厘米,全班校正量的结果,把量得的厘米数换算成毫米数,指名说说各自的想法。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板书:

1、做“想想做做”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学生交流想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做“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各线段的长是多少厘米;测量线段的长,验证估计结果的正确性。

问:“测量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是多少毫米?”

4、做“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先估计,再量。最后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后做“想想做做”第6题。

(1)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

(2)从发芽的第一天起作好记录,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填写记录表。

80厘米=()分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先别说。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进行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做一做(第1题和第3题)。

四、课后延伸: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2、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3、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参与活动,探索交流。

(一)教学例8。

1、教师谈话:欢迎大家来到动物王国,这里有几种动物,你觉得哪种动物最高?

2、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3、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比,谁高?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

4、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我给大家提个问题:长颈鹿的高度是5厘米还是5米?同桌互相说说想法。

5、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5厘米就只有这么长,长颈鹿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5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长颈鹿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长颈鹿的这个高度,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5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长颈鹿的高度应该是5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练习,巩固新知。

1、问:学校的旗杆高是13厘米还是13米?

2、同桌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讨论。

2、辨析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猜一猜。四人小组讨论,小军的身高是多少?

四、拓展提升,自主盘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

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

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

活动2【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张长方形白纸上你能找到几条线段?你能再变出一条吗?学生折纸,师说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桌比较折出的线段,发现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线段有长短。

2.线段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学生说测量方法。

3.出示一横一竖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同样长。

4.测量书中第五页三条线段的长度。汇报,订正。

5.总结线段的三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活动4【练习】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三个点呢?完成书第五页做一做的第二题,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四个点呢?两种方法不遗漏。一种是从外到内,一种是从一点出发。按照这两种方法完成五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

4.消防员接到任务是怎么样迅速到达的?房间的管子是直的,滑下来可以节省时间。

思想教育: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5.为什么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省时省力。安全教育: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5【测试】及时反馈,发展思维。

1.填空: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量出长度。

2.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6【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数学书第九页第6题,第7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