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热门19篇)

时间:2023-11-28 11:00:55 作者:琉璃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的预期成果,在编写教案时,我们需要明确目标。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五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

最大公约数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找最大公约数》。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公约数的一般方法:先分别找12和18的约数,再找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本节课,为学习约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约数的过程,理解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约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约数和最。

大公约数。

三、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约此,确定教学重、难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约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四、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探究发现法、讨论归纳法,调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情趣,从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归纳总结了找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五、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

本学段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更为丰富,解决问题的欲望更为强烈。约此我在教学中激活了学生先前的经验,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评价方式。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了激励性语言“你真了不起,你太厉害了,及你来当老师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它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强学习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七、教学流程设计。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认识,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约为学生已经能很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约数,约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学习新知。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通过比比谁最棒,先自己找出12和18的约数,他们的公约数是哪几个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是多少。然后出示集合图,让学生明确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让学生总结出用列举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接着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快速反应让学生找出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并让学生小组探究什么样的两个数为互质数。

(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让学生积极汇报自己掌握的方法很快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并能把它们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提高了自已的判断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收获,学生们有的说学会了怎样找最大公约数,有的说我总结出了找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学生们能用自已的语言非常清晰的总结出自已的收获,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能力提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求法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分析】。

教科书首先通过生活情趣,引入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计算,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时教师创建了老奶奶编“中国结”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合作交流、比较的方法,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分析】。

(1)相关知识及基础:学生已有了,以前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和前一节课学习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经验。

(2)学习困难与帮助: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面对新知识的挑战,学生表现很积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正确地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教学难点:除数转化成整数,正确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美丽的“中国结”,彩色绳,彩色卡纸做成的招牌,学习用品,生活用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教学时间:3分钟)。

1、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接龙游戏,看看哪个组表现最好,好吗?

生:好!。

(点击多媒体课件,出示四组下面这样的题目进行接龙游戏。)。

(1)0.78扩大10倍是()(2)9.38扩大100倍是()。

(3)6.73扩大1000倍是()(4)0.023扩大100倍是()。

(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

2、点击多媒体课件出现:

你能不用计算,判断出下面各式的商是否一样?请说明理由。

270÷9027÷92.7÷0.9。

(学生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答对的表扬,答错给予鼓励。)。

师:你们真棒,能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来思考,今天我们学习的“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就可以运用转化思想的方法进行学习。

(老师用掌声表扬学生,并板书课题。)。

板书: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学时间:1分钟)。

师:(教师手拿中国结)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齐答:“中国结”。

师:你们知道“中国结”是用什么做?

生1:用丝绳。

生2:用彩绳。

师:你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生1:代表吉祥如意。

生2:表示祝福。

学生3: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手工艺品。

师:你们想学吗?

生齐说:想。

师:老师介绍一位老奶奶给你们认识好吗?她的手可巧,会编各种的“中国结”。这节课谁表现出色,老师就把“中国结”奖给谁。

全体学生:好!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21页,例5。

三、探索计算方法。

(一)教学例5(教学时间:8分钟)。

1、课件演示(点击多媒体课件出现:两人正在对话,及老奶奶动手编“中国结”的情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出一道数学应用题吗?

师:请同学们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

生:7.65÷0.85=(老师板书算式)。

师: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要求这些丝绳可编成几个“中国结”,就是求7.65里面有几个0.85,用除法计算。

2、观察并比较式子的特点。

师: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上节课学习的除数是整数,而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

3、小组合作,初步探索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想想,能不能把除法转化成整数来计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教师巡视,与个别学生交流了解情况。)。

4、探索交流多样化的算法。(学生展示成果,到讲台用投影仪汇报)。

师:那个小组愿意到这把想法告诉大家?

小组1:我们小组愿意,把7.65米0.85米都换成分米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就可以计算出结果了。

师:你们说得好!(老师、学生掌声鼓励小组1。)。

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把7.65米0.85米都化成厘米作单位的数,

7.65米=765厘米0.85米=85厘米765÷85=9(个)。

师:这个组也不错!

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变成765÷85计算就可以了。

师:第3小组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表扬这个小组。

小组4:我们小组与他们的都不同,我们刚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到它的100倍,商就缩小到它的,这样也可以算出7.65÷0.85的商。

师:也说得对!

5、交流,比较寻求最佳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动脑筋想出这么多方法计算7.65÷0.85,真了不起!

师:你认为这几种做法,哪种方便,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理由。)。

生1:我认为第3种方法好,方便又快。

生2:我同意第一位同学的说法,因为第1、2种只适合能够进行单位换算的一些数量,没带单位的数量就不能计算了;第4种更麻烦,换来换去容易出错;第3种就不同了,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只要把除数变成整数就行了。

生3:我们小组原来用第2种方法做的,但经过比较觉得第3种方法好,把米数改写成厘米数,实际上是间接的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师:对,第3种方法方便。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可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7.65÷0.85转化成765÷85,也就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教师板书)。

板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商不变的规律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6、指导书写格式(竖式板书)。

〔过程说明: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转化的过程,又掌握了规范的竖式书写格式。〕。

7、反馈练习47.85÷0.75。

(学生独立完成后检验,同位交流;在学生独立做题时,教师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教学例6(自主学习)(教学时间:5分钟)。

1、出示例6计算12.6÷0.28。

2、尝试独立计算。(要求学生边算边思考下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1)这里被除数和除数各有几位小数?

(2)怎样才能把除数变成整数?

(3)被除数只有一位小数,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办?

(在学生做题时,老师巡视用日记本做好学生错题记录。)。

3、教师把巡视时,记录的错例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让书写端正的一位学生到黑板做12.6÷0.28。)。

(三)通过对比,归纳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时间:3分钟)。

1、师:观察例5、例6,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那些不同的地方?

生1:相同的是,两题的除数都是小数;不同的是,例5被除数与除数小数的位数相同,例6被除数与除数小数的位数不同。

生2:相同的是,都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使除数变为整数;不同的是,例6的被除数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要在末尾用“0”补足。

2、请大家想一想,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呢?

(1)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分三个步骤总结。教师加以提炼得出:

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计算。

(点击多媒体课件出示计算方法)。

(3)找出计算方法的关键。

师:你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关键是什么?

生1:我认为,在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关键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然后计算。

生2:我认为,“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是计算的关键。

生3:我认为,关键是转化时看除数有几位小数,就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同时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

(四)阅读与质疑(教学时间:2分钟)。

(1)认真阅读书本例5和例6的内容。

(2)质疑。

(若学生没疑问,老师根据本节课重点难点提问,检查中下生掌握情况。)。

四、展示练习,深化认识(教学时间:17分钟)。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0.12÷0.3﹦()÷33.72÷2.4﹦()÷24。

0.672÷0.28﹦()÷281.36÷0.16﹦()÷16。

(学生回答后表扬)。

(2)书本“做一做”第1题。

(你要认真审题,完成后还要认真检验哦!)。

(3)数学医院:(书本“做一做”的第2题)。

(看看谁是个好医生,要细心点哦!)。

(4)现场实践活动(在教室内设置几个购物点,由几位同学扮演售货员,同学们前往购物。)。

师:同学们,你们表现这么出色,老师带你们去购物好吗?

全体生:好!

出现下面情景:

※情景1:学生拿25.2元到商店买日记本,每本日记本3.6元,能买几本。

※情景2:到书店购买书每本10.5元,带了31.5元,可以买几本。

※情景3:到超市买巧克力,每块2.5元,10元可以买几块。

五、谈收获:(教学时间:1分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和你的同学交流。

2、发奖,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小数:

(一看、二移、三算)。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商不变的规律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转化。

最大公约数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79~81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初步了解算理。

教学难点:

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计算原理。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动画8用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动画,请同学们帮帮忙,试着设计一下。

2.探究方法。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1)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的?

(2)为什么找16和12公有的约数就可以?出示动画9、找16和12公约数的动画。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最大公约数。

6.说一说:最大公约数和公约数有什么关系呢?

7.试一试:你能找到18和24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吗?

8.练习:口答最大公约数。

4和624和85和76和11。

问:你是怎样答出的?能说一说过程吗?

9.除了找约数,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呢?

分解质约数法。

10.练习:求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用喜欢的方法求)。

三、巩固练习。

1.选两个数求最大公约数。

12和18。

99和132。

24和30。

39和65。

一个数乘以小数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1.说一说。

(1)0.4表示什么?(2)1.2表示什么?

(3)0.85表示什么?(4)1.06表示什么?

2.口算:

3×2=30×20=30×200=3000×=。

通过讨论得出:积扩大的倍数,就是被乘数和乘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

根据这一规律,你能很快说出下组题的积吗?

18×4=1800×400=180×40=18000×4000=。

3.写出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花布每米6.5元,买2米、3米、4米各用多少元?

(1)总价=单价×数量。

列式:6.5×2=13(元)6.5×3=19.5(元)6.5×4=26(元)。

(2)说出上面各算式的意义。(6.5×2表示2个6.5是多少或6.5的2倍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2:花布每米6.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

(1)根据上面的数量关系列式:

6.5×0.56.5×0.82。

观察例2与复习题3有何不同?(复习题中的乘数都是整数。例2中的乘数都是小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个数乘以小数”。(板书课题)。

思考:乘数是小数与乘数是整数的意义能相同吗?

学生试着画图理解6.5×0.5和6.5×0.82的意义。

6.5×0.5和6.5×0.82各表示什么?

0.5米的总价:6.5×0.5表示求6.5的十分之五。

0.82米的总价:6.5×0.82表示求6.5的百分之八十二。

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

1.5×0.73.5×0.254.5×0.43.2×0.125。

小结: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怎样计算6.5×0.5呢?

讨论:怎样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学生试做后讲解算理:

(被乘数、乘数分别扩大了10倍,积就扩大了10×10=10o倍,要使积不变,就要把积缩小100倍。)。

计算6.5×0.82。

学生计算后讲算理。(被乘数扩大10倍,乘数扩大100倍,积扩大了10×100=1000倍,要使积不变,就要把积缩小1000倍。)。

2.小结:

(1)比较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它们有什么联系?(积的小数位数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2)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比较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与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关系?(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

从而得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反馈。

1.课本p4:6;p5:8。

2.根据36×24=864,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36×2.4=360×0.24=0.36×0.24=。

3.6×2.4=0.36×2.4=0.036×2400=。

3.先判断积中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78×0.6=3.24×5.2=。

4.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

0.25×0.6=0.25×6=0.78×0.35=0.78×35=。

思考:乘法算式的意义由什么数决定?(乘法算式的意义由乘数决定。当乘数是整数时,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当乘数是纯小数时,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作业:课本p4:5,7;p5:9。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一个数乘以小数是小数乘以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已有知识和技能,重点分析了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首先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即整数相乘的积扩大的倍数为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及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一个数乘以小数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注意被除数位数不够时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探究合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增强学习兴趣,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就遵循了新课标的理念,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发现、总结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不仅让学生们很好的掌握了方法,而且很好的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和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两点还需注意:一是数学符号的最简化。如本节课中使用的省略号,在语文中省略号是六个点,而数学中的省略号是三个点。二是注意训练教师在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本节课中有几个地方,如教师注意教育机智,抓住学生问题深入下去,可能会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从而给整堂课增光添彩。

因数和倍数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16÷2=。

12÷3=100÷25=。

220÷4=18×4=。

25×4=24×3=。

150×4=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一个数乘以小数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二)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

(1)0.4表示什么?(2)1.2表示什么?

(3)0.85表示什么?(4)1.06表示什么?

2.口算:

3×2=30×20=30×200=3000×2000=。

通过讨论得出:积扩大的倍数,就是被乘数和乘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

根据这一规律,你能很快说出下组题的积吗?

18×4=1800×400=180×40=18000×4000=。

3.写出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花布每米6.5元,买2米、3米、4米各用多少元?

(1)总价=单价×数量。

列式:6.5×2=13(元)6.5×3=19.5(元)6.5×4=26(元)。

(2)说出上面各算式的意义。(6.5×2表示2个6.5是多少或6.5的2倍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2:花布每米6.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

(1)根据上面的数量关系列式:

6.5×0.56.5×0.82。

观察例2与复习题3有何不同?(复习题中的乘数都是整数。例2中的乘数都是小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板书课题)。

(2)理解的意义。

思考:乘数是小数与乘数是整数的意义能相同吗?

学生试着画图理解6.5×0.5和6.5×0.82的意义。

6.5×0.5和6.5×0.82各表示什么?

0.5米的总价:6.5×0.5表示求6.5的十分之五。

0.82米的总价:6.5×0.82表示求6.5的百分之八十二。

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

1.5×0.73.5×0.254.5×0.43.2×0.125。

小结:的意义是什么?(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3)探讨的计算方法。

怎样计算6.5×0.5呢?

讨论:怎样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学生试做后讲解算理:

(被乘数、乘数分别扩大了10倍,积就扩大了10×10=10o倍,要使积不变,就要把积缩小100倍。)。

计算6.5×0.82。

学生计算后讲算理。(被乘数扩大10倍,乘数扩大100倍,积扩大了10×100=1000倍,要使积不变,就要把积缩小1000倍。)。

2.小结:

(1)比较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它们有什么联系?(积的小数位数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2)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比较的计算方法与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关系?(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

从而得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反馈。

1.课本p4:6;p5:8。

2.根据36×24=864,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36×2.4=360×0.24=0.36×0.24=。

3.6×2.4=0.36×2.4=0.036×2400=。

3.先判断积中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78×0.6=3.24×5.2=。

4.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

0.25×0.6=0.25×6=0.78×0.35=0.78×35=。

思考:乘法算式的意义由什么数决定?(乘法算式的意义由乘数决定。当乘数是整数时,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当乘数是纯小数时,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作业:课本p4:5,7;p5:9。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是小数乘以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已有知识和技能,重点分析了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首先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即整数相乘的积扩大的倍数为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及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第二单元

(课标人教实验教科书24页的学习内容)。

一、教学目标。

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并会用一种方法或自己喜欢的方法分解质因数。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解质因数。

难点:准确分解。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答】。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1是什么?

【解答题】。

下面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把你判断的填在指定的圈里。

质数合数。

(二)新知学习。

引入:今天,我们学习合数与质数之间关系。

揭示课题-------分解质因数。

【典型例题】。

合数。

1.看合数21。

(1)有多少个因数?并写出:1、3、7、21。

(2)回到今天讨论的问题是合数与质数之间的关系,排除1和它本身21,即1×21=21。

(4)质因数与因数的分别?(也就是1和合数做质因数,也就是分解质因数中不能有1和合数;什么数都可以做因数)。

2.研究讨论合数的分解方法。

(1)“树枝”图式分解法。

(2)“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3.把27,51,57,87,81分解质因数。

【小结】(分解质因数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10题)。

【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的横式哪些是分解质因数?哪些不是?理由?

24=2×2×66=1×2×360=2×2×3×5。

2.把分解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提高练习】。

把16,12,45,56分解质因数。

【拓展练习】。

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并分别写出它们所有的因数。

分解质因数因数。

1515=。

1818=。

2020=。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2-3题)。

把8,72分解质因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进行教学的。分如下四个环节:

一、引入自学。(8分钟)。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说怎样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其实还有一种更简单易行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书本第62页。

二、交流汇报。(15分钟左右)。

师:通过自学,你看懂了什么?哪些地方看不懂?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参与其中,一起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一起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困惑。

三、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

1、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4题)。

2、“找病因”——出示有差错的求最小公倍数的做法。(3题)。

四、课堂作业:(7分钟左右)。

第65页第8题(6小题)。

五、教后反思。

上面的设计应该来说是简单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从课堂练习的情况来看效果是很好的。反思其成功之处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去自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去自学掌握,为此放手让学生自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反思自学的效果有如下几个优势:1、学生对方法的习得更直观,更具有可感性。2、能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都有一种认识它、学会它、掌握它的心态,必然积极投入、积极思考。3、由于从书中直接与书本对话,对解题格式的把握上更准确、更到位。4、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也更容易暴露。可见,自学是一种简单易行、高效的教学策略。

二、让学生多问问,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是自学后的交流,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做?有什么诀窍?而是充分让学生说出存在的困惑和疑问。因为,自学后,学生必然会有一些困惑,此时我鼓励学生尽量提问、尽量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教师创设的和谐氛围中一个一个精彩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能不能用最大公约数去分别除这两个数?”、“为什么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就求到最小公倍数了”“怎样确定除数?”……这些问题都贴近了新知领域,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很巧妙地、很智慧地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学生对新知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清晰。

三、练习不在乎多,在乎全、精、实。

的基本道理,进而能进一步理解最小公倍数。这样的练习层层递进、紧扣本课内容、练得精练、练得有效。真正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应该是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真谛。

四、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学生乐意,老师所望。

课堂作业理应在课堂中完成,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能够及时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即使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能够让教师得到成功的喜悦。课中留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一点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其实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学生做的时候注意力比较集中,做的时候就有一种力争做对的氛围,做的时候就有一种责任感,有了这一些,显然就能提高做作业的质量,显然能达到练习的效果。如果课堂作业移到课后,效果迥然不同。我想这一点大家肯定有同感。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五年级数学《整除约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2、约数中最大的一个是什么数?(本身)。

3、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2、3、6、9、18。

1、2、3、4、6、8、12、24。

18的约数24的约数。

5、练一练。

找15和36的约数各有哪几个?

三、教学例23和5的倍数各有哪些?

1、求一个数的倍数,可以把这个数分别乘以1、2、3…..。所以。

3的'倍数有3、6、9、12、15、18、21、24、27……。

5的倍数有5、10、15、20……….

3、6、9、12、15、18……。

2、3、5的倍数也可以分别用图表示:

5、10、15、20、25、30……。

3的倍数5的倍数。

观察上图发现:(1)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数?(本身)。

(2)一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倍数?(没有)。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练一练。

(1)50以内4、9的倍数各有哪几个?

四、巩固练习。

1、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2、在4、8、16、32、40、48、64、80这几个数中,

80的约数有(4、8、16、40、80),

8的倍数有(8、16、32、40、48、64、80)。

3、32能被哪几个数整除?32有哪几个约数?32是哪几个数的倍数?

32能被1、32;2、16、4、8整除。32的约数有1、32、2、16、4、8。32是1、32、4、8、2、16的倍数。

五、总结布置作业。

反思:在教学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时候,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应加强:

1、约数中最大的和最小的约数是什么。

2、倍数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倍数是什么。

3、强调一个数最大的约数和最小的倍数是一样大的是它本身,。

4、如何找出所有的约数,而且确认已全部找出的方法应加强。

最小公倍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最小

教学要求:

学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求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教学重点:

学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求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写出3组互质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925和10。

二、学习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36952510。

2352。

还能再除下去吗?

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3×2×3=18。

25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5×5×2=50。

练习: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3036和547的.14。

24和3614和56。

三、比较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的区别。

分别求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比较: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小结:相同点:用短除法,除到互质数为止。

不同点:最大公因数是把所有的除数相乘;最小公倍数是把除数和商相乘。

四、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两个数成倍数关系。

15和3012和368和4。

求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说说你的发现?

五、观察。

两个数是什么关系?

最小公倍数与这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最大公因数与这两数有什么关系?

1.两个数互质。

拿出复习中同学们写出的互质数。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有什么特点呢?

2.练习。

直接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

3和78和911和4。

4和284和2533和11。

7和6348和1242和56。

3.作业: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

公因数。

15和207和512和16。

5和3528和1434和51。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备注。

一、复习准备。

1、回答下列每组书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6和712和3656和14。

4和915和457和13。

提问:互质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各有是什么特点?倍数关系呢?

2、已知10=2×515=3×5,那么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是。

谁能说一说最小公倍数的质因数有何特点?

3、求12和18,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

(1)全体笔练,两个做在投影片上。

(2)反馈(投影片)失声共同评价。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求12、16和18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尝试练习(两人板演,有困难可以看书)。

(2)师生共同讨论(并纠正)板演:

a、为什么当商是6,8和9时,还要用两个数的公约数2继续除?

(因为每个数独有的质因数也是最小公倍数的质因数)。

b、除到什么时候可以不必再除?

c、最后这个最小公倍数怎么求?为什么?

(3)小结:因为最小公倍数既含有几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又含有每个数独有的质因数,所以一直要除到每两个数都互质(简称“两两互质”)为止,并把除数和商全部连乘起来。

(4)练习: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6、8和1215、30和408、9和12。

a、学生练习。

b、投影反馈。

c、先同桌讨论,然后在回答: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三个数的最。

备注。

公约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只要除到三个数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只要把除数乘起来,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把除数和商都连乘起来。

(5)练习: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12和169、18和2712、15和18。

(学生练习后反馈,并互相检查)。

2、探求规律。

出示:(1)15、30和60(2)3、4和7。

8、10和402、5和9。

9、7和631、和15。

(1)学生练习: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反馈练习结果(生报教师板书)。

[15、30、60]=60[3、4、7]=84。

[8、10、40]=40[2、5、9]=90。

[9、7、63]=63[1、8、15]=20。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4)讨论后小结:

若三个数中较大数上另外两个数的倍数,则较大数既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若三个数两两互质,则它们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加“。”内容的强调)。

(5)练习:课本p62练一练2(先略做思考,再口答,并说出为什么。)。

(6)综合练习课本p62练一练3(当堂反馈,矫正错误)。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并还知道了什么?

3、在练习时要注意分析清楚每组数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再解答。

四、作业《作业本》。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本小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短除法式子中最后的结果(商)必须要两两互质。

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88-89页,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四l-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完成88页的复习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

指导学生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5个圆片。

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少2个。

第二行摆_个三角形。

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1。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知道什么?

使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黄花比红花少6朵,也可以怎么说?

使学生明确:黄花比红花少6朵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6朵。

(4)列式计算9+6=15(朵)。

(5)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3.反馈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l、2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8:有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6朵。黄花有多少朵?

15-6=8(朵)。

答:黄花有8朵。

应用题的对比(2)。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四第5~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2.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投影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4)填空。

(5)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2.练习二十四第5题,出示投影片。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6、7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2(1)有红花54朵,黄花36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答:黄花比红花少18朵。

(2)有红花54朵,黄花比红花少18朵。黄花有多少朵?

答:黄花有36朵。

不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五中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退位的算理,正确进行计算。

2.总结减法计算中应注意的地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2.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检验的好习惯,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53减26得多少?用坚式算出来,指名板演。

订正时说一说两位数减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用坚式进行计算,并板演。

(3)启发学生想一想,计算时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计算三位数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教学例2。

(l)出示例2。

(2)启发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计算?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启发学生思考。

(4)引导学生明确:十位上的数不够减,从百位退1,在十位加上10再减。

3.教学例3。

(l)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试算,你们发现了什么?(个位、百位不够减)。

(2)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百位不够减,该怎么办?

使学生明确: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在百位上加上10再减。

(3)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4.归纳总结:

(l)交流汇报。

使学生明确:不管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2)引导学生议论:三、四位数的减法和两位数的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阅读教材95页:三、四位数的减法,也要注意三条:

(4)反馈练习。

三、巩固发展。

1.分组讨论并计算,95页“做一做”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3题。

2.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所学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百十个百十个。

376319。

244143。

1230。

-425。

805。

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例4,“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五的第5--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8()+()=()。

2.按课本第112页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6页,齐读验算的方法。

课本第97页“做一做”习题第1-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六、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

47363910。

-826验算:+826。

39104736。

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99负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六第l-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2-316-420-514-8。

2.笔算:(指名板演)。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2.教学例5。

板书例5。

借助计数器拨数。

让学生试算,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个位、十位连续不够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哪一位上的数有退位点,应该少看1再向前一位退位,在本位上加10再减。

让学生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3.及时反馈,强化算理: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让学生观察笔算的算式,发现个位、十位、百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特别是十位,原来是够减的,但被个位退1后就不够减了,要向百位退位)。

再让学生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学生自己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最后让学生看坚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己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五题后3小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学生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学生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学生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三。巩固发展。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小给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

例5:431。

-97。

334。

例6:5120-3826=1294。

5120。

-3826。

1294。

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103负例7、例8,完成“做一徽’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七中的第1.2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引人新课。

(l)动手操作,感知算理。

(2)坚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学生在以上计算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并试算。

(3)教师巡视,重点帮助有困难的组。

引导学生汇报:

让学生借助板书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用竖式计算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与前面学的连续退位减的方法相同。

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0不够减,退位后看成10再去减,哪一位上的0有退位点,退位后看成9再去减。

(4)反馈练习。

计算并口述算理:

401一124605-378。

(5)教师小结:

3.教学例8。

提问:这道题与例7有什么不同?(在课题上补充“末尾”)。

教师问:个位不够减,十位,百位上都是0,应该怎么退位呢?退位后各位上的数各是多少?分组讨论。

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个位上不够减,因为十位、百位上都是0,所以要从千位退一。这样千位上由3变成2,百位由0变成9,十位由0变成9。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个位、十位上的结果。

百位、千位上的计算留给学生试算。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课本上。

引导学生小结:

计算被减数末尾数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时,十位、百位是儿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4.反馈练习。

5.如果例8的被减数改成3010,该怎样计算?

请同学们用坚式进行计算。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6.完成“做一做”第2题。

7.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强调:被减数中间的0退1后作9减,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被减数退位后每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三题的前4小题和第2题。

六、板书设计。

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

例7:302。

-159。

143。

3000。

-628。

2372。

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104页例9,“做一做”习题和练习二十七第3--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解答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答。

1元=()角3元2角=()角。

3元4角5分=()分2角6分=()分。

2、笔算。

二、新授。

教学例9。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1、分析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8元7角5分-1元5角8分该怎样计算呢?(先写出元、角、分,按照单位写出数字,列成竖式)。

4、得出的结果是717,在横式的后面能只写717吗?(应该写7元1角7分或717分)。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四、课堂作业。

完成二十七的第3--6题。

五、板书设计。

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8元7角五分-1元5角8分=7元1角7分。

元角分。

875。

-158。

717。

答:一枝钢笔比一枝圆珠笔贵7元1角7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整除约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教法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23÷7=3……2。

31÷3=10……1。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

除尽除不尽。

不能整除整除。

6÷5=1.2。

1.2÷0.3=415÷3=15。

24÷2=12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整除约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一个数的约数的方法,能正确、便捷地找出一个数的约数。

2、学会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找出一个数的一些倍数。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什么是整除?

2、25和5,谁能被谁整除,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二、教学例118和24的约数各有哪几个?

1、首先明确找一个数的约数,就是看这个数能被那些自然数整除?

找18的约数,就是看18能被哪些自然数整除:18除以=()。

2、找约数的方法;

a、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最小的约数找起,一直找到它本身。

b、用一一对应的试除法来做:也从最小的自然数试除,在能整除的时候,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约数,不成整除的时候,除数和商都不是这个数的约数,一直除到除数比商大为止。

18/1=18(1和18都是18的约数)。

18/2=9(2和9都是18的约数)。

18/3=6(3和6都是18的约数)。

18/4不能整除。

18/6=3除数已比商大。

18的约数按顺序排列是:1、2、3、6、9、18。

3、用同样的方法找24的约数。

24/1=24(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2=12(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3=8(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4=6(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5不能整除。

24/6=4除数已比商大。

4、观察约数的特征:

18、24的约数也可以分别用图表示。

思考:根据上面的图回答。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案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和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把下列各数的小数点去掉,原数扩大了多少倍?

13.8、4.67、0.725。

2、把5.34扩大1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要扩大1000倍呢?

3、计算:43.5÷5=8.7。

二、新授。

1、出示例4。

(1)教师:小明正准备和奶奶一起编中国结,说一说图上有那些信息?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7.65÷0.85。

观察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生讨论得出:把除数0.85扩大100倍变成85,被除数7.65也要扩大100倍,这样商不变。注意:原竖式中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及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

2、出示例5:12.6÷0.28。

请同学们运用上一题讨论的方法进行改写,学生边讨论边改写,改写完后指名学生展示自己改写后的算式。并比较出两道题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是它们的相同点,而不同点表现在前一道题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同样多,而这道题除数有三位小数,而被除数只有两位小数。

教师:你们是怎样处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问题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后,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位移不够,在小数末尾添0。

小结: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如何计算?教师引导学生从一看、二移、三算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三、巩固练习。

1、p29做一做。

2、判断并改错:

1.44÷1.8=8、11.7÷2.6=4.5、4.48÷3.2=1.4。

四、练习。

p30第1~5题。

课后小结。

归纳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分三个步骤总结。教师加以提炼得出: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计算。

课后习题。

判断并改错:

1.44÷1.8=811.7÷2.6=4.54.48÷3.2=1.4。

板书。

(1)把除数扩大成整数,被除数扩大相应的倍数。

(2)按整数除法去做。

(3)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4)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5)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目标是:1.理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的方法。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迁移、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能正确地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首先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稍复杂分数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少)百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课堂学习中,我给予了学生如下机会:

1.在学习例题之前先复习“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线段图,再复习一些分率句的分析,把知识难点分散化,学生就容易把知识方法迁移到例题中去,使知识螺旋上升。

2.从线段图入手,利用线段图显示相等关系。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图文结合分析数量关系,以及题目结构特征。体验分析方法:抓住分率句,找出单位“1”的量和分率,画出线段图。其特征是:单位“1”的量和对应分率是已知的,先求出对应分率的数量,再进行增加,减少的数量计算;问题量是与分率不对应的,可以先求出问题量对应的分率,再用乘法计算。

3.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提出如下问题:从线段图能否看出哪个量和哪个量比?哪个量是标准量?哪个量是比较量?这样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4.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归类整理,使理解程序化。

根据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为了更好使学生学习百分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及解答方法,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的归类整理。是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例3)和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做一做第1小题)进行对比整理;是百分数应用与分数应用题的对比整理。通过这样的两次加深对比分析,让学生讨论后再总结,学生的理解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5.注意学法指导,增强练习的针对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在探究新课过程中,我采用了两次对比,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迁移学习,让学生懂得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知识。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加强了对比题组的练习,分率句的对比,百分数题目与分数题目的对比,让学生在增强的练习对比中进一步深化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五年级数学《整除约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自然数,整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能正确的判别整除和除尽,约数和倍数可含义,为学生求最带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大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学生回答。

(1)什么叫做自然数?

(2)哪些是整数?

(3)整数和自然数有什么关系?

二、引入新课。

1、观察除法算式。

15÷3=31.5÷3=0.5。

24÷4=63.6÷09=4。

80÷20=416÷3=5……1。

2、找出左边三题和右边三题有什么不同?

3、回答提问。

左边: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

右边:被除数、除数、商是小数且有些还有余数。

4、揭示整除的意义。

5、讲解约数也倍数两个概念。

6、例题讲解。

15除以5,商是3,没有余数----15能被5整除。

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7、整除与除尽的概念区别。

除尽包括整除,能除尽的不一定能整除,能整除的一定能除尽。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布置作业。

反思:数的整除应强调以下几点:。

1、数的整除里的数指自然数。

2、只有当被除数和除数、商都是自然数的时候,且没有余数才能说整除,

3、应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知道倍数和约数的概念。因为这在以后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4、区别整除与除尽的关系。应通过多种例子让学生真正的了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