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微格教学教案设计(优秀24篇)

时间:2023-11-20 23:03:25 作者:梦幻泡 高中数学微格教学教案设计(优秀24篇)

良好的教案还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并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以下是一些经过验证和实践的高中教案样本,希望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数学微格教学教案设计

目:

数学。

题: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训练技能:

结束技能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推导。

时间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技能要素。

结束能力。

学生学习行为。

总结。

思考5分钟。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总结。

我们可以把今天学习的判定定理从边、对角线、角这三个角度归纳整理成如下形式:

组员:冯春雷。

向静成周礼菊。

孔翠碧。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合理制定三维目标,明确重点与难点。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学生要知道、了解、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目标和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实现数学科学中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战胜困难的精神、认识数学之美感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合、渗透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合理地制订三维目标,注意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相辅相成。所谓重点,指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新知识,即联动全局,带动全面的重要之点,是学生认知发生转折与质变的地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谓难点是一节课中学习起来最困难的地方,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知识跨越最大的地方,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例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中的重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倒序相加法”。只有合理制订三维目标和确定好重点与难点,才能围绕三维目标和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制定出出色的教学设计。

创设生活情景,使数学生活化。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提高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学生学习数学能力。

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使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如果能把新知识巧妙地溶于生活情境中,那将会是学生非常欢迎的,一旦接受也会被牢固掌握。而现代教学手段比以往更容易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再现或模拟于课堂。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课堂效果一定会很好。用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教师要敢于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比如在引入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提出:建造一座大楼,怎样才能使墙面与地面垂直呢?学生很快会联想到建筑工人常常用一端系着铅锤的细绳让其垂直地面,并以这根绳子为参照,看看所砌的墙是否经过这条细绳。然后问:为什么若墙面经过这条绳子,所砌的墙就与地面垂直呢?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门板与地面的位置关系,它们是否垂直?转动门扇是否还与地面保持垂直,奇怪吗?为什么?到底隐藏着数学上的什么奥秘?由这些亲切真实情景,导出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就水到渠成了。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

进一步掌握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会根据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问题、动手解题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计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难点】根据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一)课堂导入。

直接点明最近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多种形式,这节课将练习求直线的方程。

(二)回顾旧知。

带领学生复习回顾直线斜率的求法,以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

为了加深学生的运用和理解,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解题思路。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到用点斜式进行计算。教师肯定学生想法并组织学生动手计算,之后请学生上黑板板演。

预设学生有多种解题方法,如ab、ac所在直线方程用两点式求解,bc所在直线方程用点斜式求解。

学生板演后教师讲解,点明不足,提示学生,计算结束后要记得将所求得方程整理为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师生总结解题思路:求直线所在方程时,若给出两点坐标,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直接套用公式,也可利用点斜式进行求解,注意一题多解的情况。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畅谈收获。

作业:完成课后相应练习题,根据已知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一.基础知识精讲。

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问题讨论。

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

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3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km,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一.小结: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

三.作业:p80闯关训练。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组织讨论:

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

例1及例2。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引导学生讨论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同学们踊跃发言。

(六)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vp和vq分别表示p和q否定时,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否命题,若vp则vq;(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逆否命题若vq则v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话,先讨论,后总结: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

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乙认为自己该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指乙)”其值为真其非命题:“俺说的是你”为假,则说的是他(指丙)为真。所以,丙认为说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期待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

五、作业。

1.设原命题是“若。

断它们的真假.,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

微格教学教案设计

专业:受训年级/班级:

主讲人:指导教师:

教学时间:授课时间:1234。

教学设计是微格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踏入教学实践的第一阶段。

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描述。

师范生在学习完每一项教学技能之后,紧接着要通过一个简短的微型课对所学的教学技能进行实战训练,使其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目标,对微型课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要训练的教学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这是微格教学训练中极其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几乎贯穿微格教学训练的全过程,我们要求师范生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从教学设计的高度认识并操作整个过程,使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案更加科学有序。

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技能训练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需要,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策略微观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和培训教学技能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

总结。

评价等完整的教学阶段。而微格教学通常都是比较简短的,教学内容只是一节课的一部分,便于对某种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因此,不能像课堂教学设计那样主要从宏观的结构要素来分析,而是要把一个事实、概念、原理或方法等当做一套过程来具体设计。所以,在微格教学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应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使被培训者掌握教学技能;二是通过技能的运用,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措施,而课堂教学目标所达到的程度是对教学技能的检验和体现,二者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由此,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既要遵循课堂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又要体现微格教学的教学技能训练特点。

(1)确定教学目标。片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整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方法一样,只不过对象是一个片断,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立足于本片断当中。

(2)确定技能目标。即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目标,针对不同的学员可以有不同的技能要求。

(3)教师教学行为。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行为,及要讲授的内容、要提问的问题、要列举的实例、准备做的演示或实验、课堂练习题、师生的活动等,都一一编写在教案内。

(4)标明教学技能。在实践过程中,每处应当运用哪种教学技能,在教案中都应予以标明。当有的地方需要运用好几种教学技能时,就要选其针对性最强的主要技能进行标明。标明教学技能是微格教学教案编写的最大特点,它要求受训者感知教学技能,识别教学技能,应用教学技能,突出体现微格教学以培训教学技能为中心的宗旨。不要以为把教学技能经过组合就是课堂设计,而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决定各种技能的运用,这对师范生来说尤为重要。

(5)预测学生行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行为要进行预测,这些行为包括学生的观察、回答、活动等各个方面,应尽量在教案之中注明,它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认知策略。(6)准备教学媒体。教学中需要使用的教具、幻灯、录音、图表、标本、实物等各种教学媒体,按照教学流程中的顺序加以注明,以便随时使用。

(7)分配教学时间。每个知识点需要分配的时间预先在教案中注明清楚,以便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2.微格教学教案设计案例,发给学生用于教案设计。

学科:执教者:年级:日期:指导老微格教学教案示例

导入技能教案日期学生

课题:初二物理“摩擦”

课题:初中三年级体操技巧课(片段);设计者:xxx;训练技能:讲解技能。

训练目标:运用简明语言,能合理地组织讲解的结构和顺序,重点的强调和提问,并与动作示范技能相结合。

学生情况:通过上次课的教学,学生对后滚翻动作有了感性认识,多数学生已能初略掌握,但许多同学对何时插手、何时推手等关键动作还存在模糊认识,动作概念和要领还没有真正掌握。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动作概念和要领,并能熟练做出正确的后滚翻动作。

学习任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提问,讨论回答出正确动作概念。教学策略:通过学生的示范,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对问题的思考;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学生回答出后滚翻动作插手、推手的时机,从而指导自己顺利地完成动作。

教学过程:1.直接导入(引起注意);2.讲解动作,了解要领;3.学生示范,提出问题;4.学生回答,师生交流;5.讲解示范,形成结论;6.掌握要领,进行练习。

教学组织:海绵垫两侧站立听讲,分组进行练习。教学器械:海绵垫四块。

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复习旧知.。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投影)。

问:是几个?是几个?是几个?

(2)填空。

是4个是是个是个.。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30+28056+6139+2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

(板书:简单的分数加法)。

2.教学例1.【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做小旗用去,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1)。

是2个,是1个,2个加上1个是3个,就是.因此。

(板书:)。

(3)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

3.教学例2.【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2)。

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思考: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图片,板书。

(3)再让学生说的思考过程.。

4.练习.。

(1)口答:

(2)计算并说思考过程.。

提问:1用分数怎样表示?(可表示为、、、)。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三、随堂练习.。

1.填空。

(l)2个加上3个,是5个;就是。

(2)3个加上4个,是个,就是。

(3)2个加上7个是个,就是.。

2.判断正误,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3.计算.。

4.一块皮子,做皮包用去这块皮子的,做皮鞋用去这块皮子的,一共用去这块皮子的几分之几?(列式计算,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五、课后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高中数学教学教研总结

一、课前准备:

【自主梳理】。

1、形如的函数叫幂函数.

2、幂函数有哪些性质?(分析幂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像的特点.)。

(1)图像必过点.

(2)时,过点,且随x的增大,函数图像向y轴方向延伸。在第一象限是函数.

(3)时,随x的增大,函数图像向x轴方向延伸。在第一象限是函数.

(4)时,随x的增大,函数图像与x轴、y轴无限接近,但永不相交,在第一象限是函数.

【自我检测】。

1.指数函数是r上的单调减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2.要使的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

3.已知函数过定点,则此定点坐标为.

4.下面六个幂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试建立函数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课堂活动:

课堂小结。

三、课后作业。

1.函数的定义域是.

2.的解析式是.

3.是偶函数,且在是减函数,则整数的值是.

4.幂函数图象在一、二象限,不过原点,则的奇偶性为.

5.若不等式对于一切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6.若关于x的方程在有解,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新学期已经开始,在学校工作总体思路的.指导下,现将本学期数学组工作进行规划、设想,力争使本学期的工作扎实有效,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以学校工作总体思路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新课程理念,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数学组工作实际,用心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提高数学组教研工作水平。

1、加强常规教学工作,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校本教研,用心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透过撰写教学反思类文章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用心开展网络教研,拓展教研的深度与广度。

4、组织好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

1、备课做好教学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做好教案、教学用具、作业本等准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本学期数学组仍采用年级组群众备课形式,要求教案尽量做到环节齐全,反思具体,有价值。群众备课时,所有教师务必做好准备,每个单元负责教师要提前安排好资料及备课方式,对于教案中修改或补充的资料要及时地在旁边批注,电子教案的可在旁边用红色批注(发布校园网数学组板块内),使群众备课不流于形式,每节课前都要做到课前的“复备”。每一位教师在个人研究和群众备课的基础上构成适合自己、实用有效的教案,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各年级组每月带给单元备课活动记录,在规定的群众备课时间,教师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

提高课后反思的质量,提倡教学以后将课堂上精彩的地方进行实录,以案例形式进行剖析。对于原教案中不合理的及时记录,结合课堂重新修改和设计,同年级教师能够共同反思、共同提高,为以后的教学带给借鉴价值。数学教师每周反思不少于2次,每学期要有1-2篇较高水平的反思或教学案例,及时发布在向校园网上,学校将及时进行评审。

教案检查分平时抽查和定期检查两种形式,“推门课”后教师要及时带给本节课的教案,每月26号为组内统一检查教案时间,每月检查结果将公布在校园网数学组板块中的留言板中。

2、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不但要上好公开课,更要上好每一天的“常规课”。遵守学校教学常规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课堂上要用心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重视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的渗透与指导,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学校将继续透过听“推门课”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发现教学新秀。公开课力求有特点,能侧重一个教学问题,促进组内教师的研讨。一学期做到每人一节,年轻教师上两节。课堂对于比较成熟的公开课或研讨课鼓励大家录像,保存资料,及时地向校园网推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多媒体电脑和诸如《几何画板》、《几何画王》、《几何专家》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例如,在上“棱柱和异面直线”课时,我们指导学生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教师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课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和上述课件,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面对角线(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棱(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数学实验,探讨上述问题。

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尤其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实验情景、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数学定理的证明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巧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投入感。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我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使之成为数学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周围。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课程标准》在综合实践的教学建议部分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

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并依据所收集的数据展开讨论。其程序是:(1)作为家庭作业提出此问题;(2)学生自主进行统计活动;(3)请某学生在课堂上对结果做现场统计(列出统计表,老师也把自己的统计结果融入其中);(4)统计分析(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全班一周丢弃塑料袋情况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描述和评价);(5)结合问题情境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含义,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统计量来表示同一问题的必要性;(6)问题自然延伸(计算这些袋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先估计一个袋的污染,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计算推及到一周呢?一年呢?全校同学的家庭呢?照此速度要多久就会污染整个学校呢?)。由此例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着学生日常生活来展开的,由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关系,朴素的问题情境自然让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可以让他们真正应用数学,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事。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

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小学数学微格教案模板

目:数学。

题:百分数的应用。

(二)执。

教:吴丽萍。

训练技能:

设计理念: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体会百分数。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训练技能执教者教学目标吴丽萍。

教学课题教学时间。

百分数的应用。

(二)。

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技能要素。

学生学习行为。

复习巩固。

百分数定义: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数。

出示例题:盒子中有45厘米^3的水,结成冰由题目引导积极主动参与。

学生提出相到题目解答过5分钟后,冰的体积约为50厘米^3。

左右师:由此题,运用所学百分数知识,能提出哪关问题,开拓程中,达到复些问题?

学生思维。

习强化效果。

生:(1)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2)原来水的体积是冰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引新。

盒子中有45厘米^3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厘米^3。

问: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师:看到这个问题,同学们能运用所学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吗?

生:“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生:可以画图,这样就可以看到增加了多少,然后就可以算出“增加了百分之几”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及想到的解题方法都很好,这道题就是从画图开始分析的。画图分析:水的体积:

45厘米^3。

冰的体积:

50厘米^3。

增加了„„。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首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实际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抛物线的知识时,可以这样导入:让学生回想一下打篮球的情景,由于场地限制,在课堂上可以用乒乓球代替篮球,做投篮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篮球(乒乓球)落地时的轨迹,在学生积极参讨论时,引入抛物线的知识。在导入中联系实际生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史进行导入。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都与数学史相关,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课堂导入时可以从这一点入手,先通过提问或者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等,引起学生的敬佩和仰慕之情,然后引入相关的数学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期待下展开数学教学,无疑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在具体的操作环节,教师要注意导入方式的多样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使用。

做好课堂提问设计。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因此,教师提问的问题不能是单调、重复的,而应该是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步步深入。最重要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教师不仅应该了解教材,并且要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使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数学水平是不同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教师要注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并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促进每个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

其次,课堂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如同教学方式需要多样化一样,提问的方式也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否则,无论教师设计的问题多么巧妙,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根据问题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问可以是直接问答;可以是导思式;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思考的开端,对于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懂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微格教学教案模板10分钟

说明:

微格教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表达应具体、确切,不贪大求全,便于评价。

(2)教师的教学行为。按教学过程,写出讲解、提问、演示等教师的活动。

忆、观察、回答问题时的预想行为。对于学生行为的预先估计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采取应变措施的基础。

(5)教学媒体。将需要用的教学媒体按次序注明,以便准备和使用。

(6)时间分配。教师预计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所需的时间。

班级:主讲人:学号:日期:

设计者:学号:教学对象:高一学生科目:数学。

课题:高一的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主要的教学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强化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判断某一元素“属于”或“不属于”某一集合能选择三种方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过程与方法:讲授形式,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启发学生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中例子相结合,教学重点: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教学难点: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教学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2)理解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及其证明。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前边学习了如何根据所给条件求出直线方程的方法,看下面问题:

问:说出过点(2,1),斜率为2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

答:直线方程是,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

肯定学生回答,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表述。再看一个问题:

问:求出过点,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

答:直线方程是(或其它形式),也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

肯定学生回答后强调“也是二元一次方程,都是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

启发:你在想什么(或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谈谈?各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纷纷谈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边评价边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认识统一到如下问题:

【问题1】“任意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自己先研究研究,也可以小组研究,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或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教师组织开展集体讨论。首先让学生陈述解决思路或解决方案:

思路一:…。

思路二:…。

教师组织评价,确定最优方案(其它待课下研究)如下:

按斜率是否存在,任意直线的位置有两种可能,即斜率存在或不存在。

当存在时,直线的截距也一定存在,直线的方程可表示为,它是二元一次方程。

当不存在时,直线的方程可表示为形式的方程,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学生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把它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合理性: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上点的坐标形式,与其它直线上点的坐标形式没有任何区别,根据直线方程的概念,方程解的形式也是二元方程的解的形式,因此把它看成形如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合理的。

综合两种情况,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

至此,我们的问题1就解决了。简单点说就是:直线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而且这个方程一定可以表示成或的形式,准确地说应该是“要么形如这样,要么形如这样的方程”。

同学们注意:这样表达起来是不是很啰嗦,能不能有一个更好的表达?

学生们不难得出:二者可以概括为统一的形式。

这样上边的结论可以表述如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形如(其中、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

启发:任何一条直线都有这种形式的方程。你是否觉得还有什么与之相关的问题呢?

【问题2】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吗?

师生共同讨论,评价不同思路,达成共识:

(1)当时,方程可化为。

这是表示斜率为、在轴上的截距为的直线。

(2)当时,由于、不同时为0,必有,方程可化为。

这表示一条与轴垂直的直线。

因此,得到结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为方便,我们把(其中不同时为0)称作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是合理。

【动画演示】。

演示“直线各参数”文件,体会任何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至此,我们的第二个问题也圆满解决,而且我们还发现上述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大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个大问题揭示了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同时,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对直线特殊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而且抽象的层次越高越简洁,我们还体会到了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关系。

(三)练习巩固、总结提高、板书和作业等环节的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44页。——《实习作业》。本节课程体现数学文化的特色,学生通过了解函数的发展历史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学生在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对函数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新的学习方式带给他们的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该内容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44页。学生第一次完成《实习作业》,积极性高,有热情和新鲜感,但缺乏经验,所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体现教师的“导演”角色。特别在分组时注意学生的合理搭配(成绩的好坏、家庭有无电脑、男女生比例、口头表达能力等),选题时,各组之间尽量不要重复,尽量多地选不同的题目,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共享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的熏陶。

三、设计思想。

《标准》强调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体现数学的文化的价值。数学教育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理性精神,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以及数学文明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体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品尝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3、在合作形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实践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函数在数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

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准备】。

1、分组:4~6人为一个实习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教师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位学生都参加。

2、选题:根据个人兴趣初步确定实习作业的题目。教师应该到各组中去了解选题情况,尽量多地选择不同的题目。

微格教学教案设计

今天我所要训练的技能是导入技能的故事导入技能。我的教学片段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一节——随机事件与概率。

由于我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从知识基础方面来看,中学生在小学学习分数时已经初步接触过概率,但由于概率的内容比较抽象,中学生直观能力强但抽象能力较差,所以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导入采用故事导入技能。)。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来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狄青是北宋的一名大将,他战功显赫,在一次平定南方战乱的战役前,他呀,为了鼓舞士气,召集了所有的将士,说:“我现在要用100枚铜板来占卜,把他们抛向上空,如果铜板落到地面上的时候都是正面朝上,那就说明上天祝我们这次战役能够取得成功!”左右的官员就劝他别这样子做:“如果铜板掷得不如意,恐怕会影响士气!”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官员的担心有没有必要呢?生:很有必要。

师:那么,100枚铜板落到地面上所有的正面都朝上,这种可能性有没有?

生:偶然的、不一定的、可能的……。

师:偶然的、不一定的,可能的,这是我们能够事先预测的吗?(不能)所以说它是随机的。通过刚才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全都正面朝上是可能发生的,有可能不发生。

如果不是出现全部都正面朝上,那不就糟了吗?士兵们肯定会认为上天不能助他们一臂之力,这次战役是输定了!

聪明的狄青自有他的妙计。他让官员们不要担心。所有的将士都非常紧张。在千余人的注视下,当他把100枚铜板抛向上空,落到地上的时候,鬼使神差的可以看到,他们的正面都是朝上的,非常的神奇!将士们群情激昂,带着必胜的信心,在狄青的带领下,他们很快平定了南方**,这就是著名的狄青占卜平**的故事。师:听完这个故事,大家是不是还在为狄青捏了一把汗呢?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狄青会那么的胸有成竹?为什么他那么肯定出现的肯定都会是正面朝上?生:未卜先知。.。.。.人品好师:未卜先知,料事入神!人品好,运气好!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猜测。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原来啊,狄青早就在这100枚铜板上做了手脚,这些铜板两面都是正面的,所以不管他怎么抛,落到地面上都是(正面朝上)。很顺理成章它是怎样发生的?(必然发生的),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反面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根本就没有反面。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为狄青的聪明感到佩服,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掷铜板同样的一件事情,在不同情境不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狄青在使出自己的妙计后,让可能出现全都正面朝上变成了一件“一定发生”的事情。让可能出现反面变成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第二十五章第一节,随机事件与概率。

教学小学数学微格教案模板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索,经历解方程组的过程,体会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通过代入消元法,使学生体会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和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数学化归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2、重点难点。

重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选择将哪个方程适当变形,使所选择的方程变形后系数较简单,使得代入后化简较容易并最终使方程组的运算较为简单。

(一)阅读静心:(读一读)。

阅读提示:阅读、理解并记忆以下相关概念。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含有每个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两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学生活动:学生提前候课,课代表组织进行理解性阅读。

设计意图:一是课前静心,使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二是通过课前阅读加深对前节课相关概念的理解。

(二)旧知检测(抢答游戏)(比一比)。

看谁掌握最好,看谁反应最快。

1.判断题:

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1)(不是,因为方程有三个未知数)。

(2)(不是,因为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

(3)(不是,因为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

2.选择题:下列哪一对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已知方程,(1)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2)再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并比较哪一种形式更简单。

学生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快速抢答,如果前面学生答错,后面学生可立即起来补充。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想一想)。

问题导思:

1.题中有几个未知量?

2.题中包含有几个等量关系?你能勾出题目中体现等量关系的句子吗?并写出等量关系。

3.你能设适当的未知数,列出方程(组)解决此问题吗?(只列方程(组),不求解)。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尝试着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1)解法一:设胜x场,则负(10-x)场。

(2)解法二:设胜x场,负y场。

列一元一次方程得: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得: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引入,比较能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比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学过,会求解,二元一次方程没有学过,所以绝大部分同学都不会求解,怎么办?引出学生求知欲。

【第三环节】师生合作,探究新知(议一议)。

问题:对比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你有什么发现?你能通过什么数学方法将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派代表讲解思路。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精确到0.001)。

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高中数学教案范文

第一章第三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2).;(3)..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优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高中数学新课改的今天,怎样完成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课堂设计,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在这样教学下,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能主动对话、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逐渐褪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需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理念指导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动的、建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二、教学设计应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

总结。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

教学设计应考虑到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

我校学生,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因此数学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以科学的眼光审视教材。

高中数学新课程是具有厚实的数学专业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专家群体,经过深思熟虑、系统地分析教学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来编写的。很多内容编排很好,我们应该尊重教材,但我们不应迷信教材,认请教材的思路与意图,理解教材中所蕴藏的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等层面上的内涵,同时也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它,不迷信教材,在此基础上,要挖掘和超越教材,做到既忠实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出最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题目,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做到“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

五、教学设计应注重新课的导入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时、适度地引出新课题,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常用的课题导入的几种类型有1.创设生产生活化情境导入课题2.讲故事引入课题。

3.设置悬念,以疑激趣引入课题。

六、教学设计应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教学小学数学微格教案模板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2、合理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提高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出示本节课课题《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展示出本节课3个复习目标,并提出要求。

(二)复习(5分钟)1、复习除法的性质:2、复习乘法交换律:3、复习乘法结合律:

3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3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1个数,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

(三)、及时训练、学生口答。(1分钟)。

根据运算律,在里填适当的数。42=67。

(三算)巧算、妙算;

(四查)检计算是否正确。

2、养成自觉使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习惯。

(五)开放与探究(2分钟)。

(六)想一想(3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总结:

(七)、拓展延伸。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

(八)、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说明:

微格教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表达应具体、确切,不贪大求全,便于评价。

(2)教师的教学行为。按教学过程,写出讲解、提问、演示等教师的活动。

(3)应用的教学技能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某种行为可以归入某类技能,应在对应处注明。对重点训练的技能应注明其构成要素。这样便于检查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成果,是训练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识别、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一项内容。(4)学生行为。教师能估计到的学生在回忆、观察、回答问题时的预想行为。对于学生行为的预先估计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采取应变措施的基础。

(5)教学媒体。将需要用的教学媒体按次序注明,以便准备和使用。

(6)时间分配。教师预计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所需的时间。

班级:学科:课题:角色扮演者:指导教师:教师签名:

微格教学教案设计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于美国6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阿伦及其同行提出,后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师资培训的方法和课程。是一种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什么是教学技能?一般认为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它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依据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能力。教学技能就是教师如何将学生未知的知识高效准确地展示给学生的过程。此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教学环境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技能是影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具有可描述性和可操作性,关于教学技能的研究、培训一直被教育界所关注。一般来说,教学技能包括教学中的语言、板书、变化和强化;导入、讲解、提问、演示、结束等环节,同时每一种技能又具有被分解成不同构成要素的特点。通过这些技能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创造条件。所以说教学技能是教师传输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基本保证。

作为一种培训教学技能的方法,它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微小的容易掌握的单一技能,分别进行教学活动。首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始运用,以后传到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世界各国。开始的时候比较简单,只是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把师范生实习讲课时的行为录下来,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和同学来评价分析他的教学行为,从而正确地掌握教学技能。由于不是大班讲课,只是少数几个人的研讨,因而称之为微型教学。微格教学自从提出以后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微格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将复杂的教学活动分解为各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教学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起初是录像机,以后是计算机、多媒体电脑等可以反馈的系统进行教学训练。自从微格教学提出后的几十年以来,它的训练过程已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模式(如下图):微格教学兴起后,很快被推广到世界各地,成为师资培训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在80年代初开始引进这种教学方法。广州师院、华南师大等院所较早开始这方面的研究。1987-1990年间,北京地区一些师范院校在与日本合作的“中日教育工程”中进一步开发了这一课程。实践证明,微格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二.微格教学的基本特征:

2、学习性。受训者通过听课、温习、讨论会、技能辨别学习掌握技能及其理论;

4、研讨性。微格训练小组全体参与,对“角色”的技能及其运用进行研究、讨论,增加小组成员的经验交流。

微格教学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微格课的系统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前的学习和研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各项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基础、教学技能的功能和行为模式。

2、提供示范,即在训练前结合理论的学习,向受训人员提供教学技能的音像示范,让受训人员对教学技能有一个正确的感知、理解和认识。

4、角色扮演。就是让受训人员轮流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评价者角色,并由摄像机进行教学实录。

5、反馈和评价,即重放录像,教师进行自我分析,指导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教学展开的技巧以及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如目光的接触、教师的手势、教室3里学生的活动等进行评说,以帮助教师找到一种符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的教学技能或教学行为,不断使教师形成新的教学经验。

6、案修改后的角色扮演,即在反馈和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指导教师或经学员集体讨论的意见修改教案进行重教,以审视受训人员经过反馈评价后其教学行为的改善情况。

正如布朗所指出的:“微格教学将帮助教师加强、改进教学技能和方法,减少失误,并使教师飞快地建立信心。它不能在一个晚上改变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习惯,它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它不一定能把一个普通的教师变成一个天才的完美无缺的教师,但它可以把他变成一个好一点的教师。”

根据微格教学的系统模式,在被培训教师的实践应用中,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组织理论学习:

确定微格教学培训对象,对被确定的培训教师开设有关微格教学理论课程,指导培训教师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类、教材分析、教学技能分类、观察课堂方法、教学评价方法等教育教学理论。

第二步,确定培训技能:

微格教学主要是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所以在训练之前必须让培训教师明确训练何种教学技能。每次训练只能集中培训一两个技能,以便容易掌握。再由指导教师分析这一教学技能的功能、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使培训教师明确这一教学技能的概念和学习要求。课堂教学技能按类型分为若干不同单独技能,一般包括:

(一)语言技能。

1、基本语言技能要求。

语言规范(要有教师语言),使用普通话。

吐字要清楚,听不清楚就使语言失去了交际的功能。

音量适度。呐喊型和悄悄话型的教学语言都是不可取的,呐喊型式与悄悄话型的课堂教学都易使学生产生疲劳,音量的控制一般应在教室安静的情况下,以坐在最后一排学生能听清楚为宜。

语速适宜。一般以200-250字/分钟为宜,比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每分钟350个字稍慢些。节奏和谐。它与语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一般指每个字音的长短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和谐的节奏,可加强教学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汇丰富,具有感染力。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编写的一些“顺口溜”就是一种语言技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此技能要注意教师本身不能有太多的表演。否则就失去了学生的主体性。

2、特殊语言技能。

特殊语言技能是在课堂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如:

(1)引入。比方说,我们在向一个陌生人介绍一种产品或说明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同样道理,上课也不例外,教师在应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作好心理准备同时,更应明确所学新内容的目的和要求。比如说有的老师一上课便明确,这节课很重要,本节我们重点要学会哪些内容等等,应该说中考是一个强烈的刺激,在这种刺激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起来。实质上“引入”应是一种适当的刺激,虽然这种刺激无长效性但它具有适时性。

生的回答加以分析、论证、肯定或否定等,即评价;二是对学生不正确的回答予以分析,并给出正确答案,即更正。同时,可以在给出答案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扩展和延伸。

(二)提问技能:要求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

1、回忆性提问。

目的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考,不宜多用。其类型大致可分如下几种:(1)选择型提问:即回答“是”或“不是”。而且也易使教师将问题拓展开来,进而引出物质的构成、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性的描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找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找到知识的延伸点,也就是说“这个知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2)温故型提问:即指要求学生背书上的公式、定理或概念,虽然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提问,但对督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可少的。(3)开放型提问:此类提问是让学生凭自己的感觉来回答。因此往往不会因答案的不同而引起争论。

2、理解性提问。

(1)一般理解性提问。其实是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某一个问题描述出来的过程。(2)深入理解提问。要求学生对问题深入理解,抓住问题的实质。(3)对比理解提问:要求学生对事实进行对比区别进而达到更深的理解,抓住要点。

3、应用性提问。

这是高层次的提问,需要学生运用新知识和回忆过去的旧知识来回答,能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提问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并对所提问题作出恰当的评价。

提问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三)板书技能:板书可以体现教学意图,概括教学内容,引导和控制学生思路,可弥补口头语言的不足。板书的基本类型有四种:

1、提纲式:

2、图标式:图标式就是利用线条、箭头、符号、数字及关系图等组成图形的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的一种板书形式。其优点是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思维,便于记忆和联想。、综合式:

综合式板书是上述几种板书类型结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全面、系统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其可以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简约化,因此,不仅便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便于知识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时候是使用这类板书。导课技能:

1、设问导课:“故意设置障碍,激起疑问。

2、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导课:

3、实验导课:实验导课是生物学科导课的一个基本特征,学生的好奇心是。

4、故事性导课:可以通过生物发现导入如:维生素的发现。

(五)讲解技能。

其实质就是如何通过语言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剖析和揭示。讲解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是知识在主客体传输的过程中,语言是唯一的媒体;二是知识的传输过程具有单向性。在这一过程中又体现出来了语言技能的重要性。

(六)变化技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利用表情、动作等身态语言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或作出反应。这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态变化:如:

(2)眼光接触的变化,要使学生真正的感觉到眼睛确实是“心灵的窗口”教师的眼睛要起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的功能。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双眼睛,她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让我的灵感一下子全都迸发出来了。”在课堂上教师的眼光与学生的眼光都不应是散漫式的,而应是一种有心灵感应式的交流。(3)头部的变化,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学生可以从教师点头动作中获得回答问题或调整回答的鼓励,这种气氛,使得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意见,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当教师不满意学生的回答而摇头、皱眉时,这就委婉地表达了教师的看法,这比用语言直接表达更易于为学生接受。其它的变化技能还有诸如手势的变化、身体位置的变化等等。如:教师可经常在上课“溜号”学生座位旁来回走动以引起该生的注意。

2、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变化,经科学测验得知单纯听,获得信息的效果是30%;而听看结合,可获得50%;若是听、看加动手实践可获得90%。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变换教学媒体,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在课堂和实验室还不能比较理想地完成的有关教学内容。

3、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变换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个别学习、小组讲座或全班辩论,或利用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七)强化技能。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反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和增强学生某一行为变化的教学行为方式。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如:教师给出刺激能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乐于学习)和消极强化(如:教师让学生站着听课,甚至逐出课堂)。实际上,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无兴趣,甚至厌恶学习,多半是教师采取消极强化造成的。那么强化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语言强化,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而并不完全正确的情况下,教师可说:“你刚才紧张了,有的地方没说清楚,但可能你心里明白,只是表达上还存在问题。希望你今后能在语言表达上多下些功夫”这样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有价值的。回答问题有一种轻松感,下次回答不仅会“踊跃”而且还会动脑。

2、体态语强化,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的座位附近走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肯定或否定,侧耳倾听以给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竖起拇指表示赞许,摆摆手表示不同意。

3、标志强化,指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符号、线条,彩色对比等各种标志进行强化教学的行为方式。如作业的批改可加上一些必要的评语,用红粉笔板书重点或划线等。

4、活动强化,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与讨论请学生帮助教师进行实验,组织竞赛等,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达到强化的目的。

(八)演示技能。

实质是直观教具使用的一种能力。如:

1、实物标本、模型教具、挂图的演示。

2、具有生物学科特点的实验演示。

3、多媒体课件演示。可向学生展示丰富生动真实的感性材料,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选择影视片进行演示时要注意影视片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是否密切;哪些内容是要求学生特别注意的需要教师特别强调的,是否需要教师的补充,影视片的长度是否合适等。

(九)结束技能:

指在完成一段教学内容或活动时,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进而结束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结束应与导入相呼应,它是导入的延续和补充。其类型如下:1.归纳式:目的是使本课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比较式:可以列表进行比较。如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实验式:教师演示实验后,让学生观察思考,也可以将实验内容布置为作业继续探究。

4、练习式,通过组织练习,结束一节课教学。

5、问答式,以回答问题的形式结束一节课。

文科教学课堂主要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要求运用建立情境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2.讲解技能。要求利用语言及各种直观教具来创设情境,呈现出新语言知识,使学生初步理解新语言的语音、语调及语意。

3.操练技能。要求根据课堂上所介绍的新语言知识,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对新语言结构进行机械性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准确地掌握新语言的语音、语调及其结构。

4.练习技能。要求根据课堂上所教的新语言,设计不同的意义练习,组织学生在有实际意义的情境中,学习运用新语言。

5.提问技能。要求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

6.变化技能。是教学技能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要求使教学充满生气,唤起热情,丰富学习环境,在不同的认知水平上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利用各种感官信息传输通道传递信息。其方式有:教态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等。7.设计、组织课堂活动技能。要求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语言交际场合及情境,设计课堂活动,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语言交流。在活动中学会使用课堂上所教的语言,并会用英语进行交流。

8.板书板画技能。板书和板画都属于直观教具的形式,合理有效的利用它们是教师应该具备和掌握的重要教学技能。它要求讲究艺术性,还要注意启发性、条理性、简洁性。

9.强化技能。教师在教学中为鼓励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某种行为而作出的积极反应,即奖励性、鼓励性的反应。

10.结束技能。是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结束技能不仅广泛地应用于一节新课讲完、一单元学习完、一节课结束时,也经常应用于讲授新的语法、功能等的结尾。

第三步,提供示范辅导。

在正式训练前,为了使被培训者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利用录像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示范的内容有时是一节课的全过程,有时是课堂教学的片段。所放录像有时是正面的典型,有时用反面典型,二者往往对照使用。所放录像片须在事前编辑好,做好文字说明,并在放像时,随着示范的进行做指导说明。

第四步,组织微格实践。

确定培训何种教学技能后,培训教师就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出较为详细的微格教案。微格教学的教案(如下表以提问教学技能培训为例)具有不同于一般教案的特点,它要求详细说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所应用的技能)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预想的反应)。同时,培训教师根据这一教学技能的要求,以及某一教学片段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段运用这一教学技能的微型课的教学过程(5—10分钟),撰写这一片段的教学教案。然而,向微型班级(3—10人,可以由参加培训的教师扮演“学生”这一角色)进行教学。其他培训教师和指导教师随堂听课,进行录音或录像。此外,在学习和研究各项教学技能过程中,被培训的教师还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各项教学技能的评价标准,而评价标准的建立,就意味着各项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的确立,从而使评价和培训都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

第五步,进行反馈评价。

1.重放录像。目的是使受培训的教师在角色扮演完成后,能够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观看录像须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及指导教师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被培训教师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

2.自我分析。看过录像后,教师角色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是否掌握。

培训教师根据分析的结果和建议,加上自己上课后的体会,修改的教学教案,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实践,训练同一教学技能,但要更换另一批学生,课后再进行分析评价,直至掌握这一教学技能。

1、目标明确。微格教学把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格化为单一的技能,使之形象鲜明,易于学习与掌握,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技能是以教学能力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微格教学把复杂的教学行为简化、格化为单一的教学技能,使之形象鲜明、目标明确,可以细致地、反复地观察,易于操作和掌握。

2、微型课堂的设计是真实的教学情境,受培训的教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进入角色。特别是微格教学的反馈控制系统,更能使培训者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直接地、清晰地观察自己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瑕疵”一目了然。这种带有针对性的形象的反馈评价,其教育意义远比简单地批评指教效果好得多,它消除了人们对抗别人意见的“自我辩解”的心理定势,轻松愉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能积极分析弊端,找出改进教学的方案,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学会“教学”,愿意教学。

3、微格教学的动机因素体现创造性。动机是激起人们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学习动机乃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种学习需要或愿望。微格教学中,典型的教学示范、观摩,既使受培训教师产生强烈的好奇性,渴望进行教学行为尝试,又起到“潜在意义”的教育作用。从而使他们感知到新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距离,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并强化了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并期望自己的教学能力尽快地提高。特别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受培训的教师先是模仿教学,同时又有所更新和创造。因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不可能用事先准备好的程式化教案或什么方式去解决可能出现的一切,这就需要教师不墨守成规,不断创新教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当然,教学风格、教学的创造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在职教师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4、把微格教学引入教研活动提高教学研究的效果。在教研活动中,一般都是就整节课的观摩来分析、研究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且听课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记录和记忆来分析、研究这节课,因此,很难深入地研究各项技能和准确地进行评价。而把微格教学引入教研活动中,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另外,通过开展微格教学竞赛,还能使教师按照竞赛标准(即各项教学技能的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技能、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5、微格教学比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培训中教学能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难,使培训教师可以从反馈系统中像一位观众那样来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反复训练、纠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熟练地掌握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技能。但是,由于微格教学产生的历史还不长,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关于教学技能的研究还涉及到行为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总结教学经验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对于教学技能的研究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

1.视听并用,能获得较大的信息量无论是通过实践动作或电视进行演示,都非常明确地说明某件事是如何进行的,以便让被培训者了解如何去做,使他们获得直观感受和认识,有模仿的样板。

2.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

教育心理学与教学理论为微格教学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微格教学中的示范、备课、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和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使教育理论得到具体地贯彻和体现,提高了教学效果。

3.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一、两个教学技能,所以,可把训练目的制订得更加明确、具体,突出了重点。有利于判断被训练者是否达到了培训目的,同时易于控制练习教学环境。

4.反馈及时。

微格教学为被培训者提供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并以讲座的形式迅速给他们反馈,这就为被培训者对照目标,客观地分析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客观准确。

微格教学在评价被培训者教学行为方面,遵循了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评价理论,它把教学技能目标分类制订标准,被培训者选择技能进行训练,然后对形成技能的一系列行为进行分析评价,可明确指出改进方向。定量分析与指导教师的定性分析相结合,既提高了准确度,又不致因为分析过细而忽略教学的整体性和艺术性。

6.充分发挥被培训教师的主体性。

运用微格教学法能充分地发挥被培训教师的主体性,以及被培训着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人格。调动了被培训教师的学练积极性,给被培训教师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亲自体验,从而培养了被培训教师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其主动性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被培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