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17篇)

时间:2023-12-03 22:14:58 作者:影墨

优秀的教案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初中教案范文,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教案编写要点。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

上周我们结束了所有新授内容,本周起初三历史教学进入复习阶段。在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复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呢?下面结合今年的历史复习工作,和大家谈谈备课组的复习计划。

一、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复习进度、教学案的编写、周练的安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时间大约在1月8日-5月10日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考标》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阶段是综合训练,时间是在5月11日-5月27日,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模拟测试,时间大约在5月27日——中考,根据列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六本书,但课时少,虽然《考标》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中考。为了更好地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在以课本为主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案,包括知识结构和习题两部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提纲挈领的认识,习题涉及所有题型,突出重点知识。使所复习的知识得到巩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考标》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七年级第二、三、五、十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单元,九年级上册第四、六、七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四、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我们每两周进行一次周练,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每次周练、月考的内容都是滚动式的,带着学过的内容一起考察,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

(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四、复习进度。

二十周:中国古代史(上册)。

二十一周:中国古代史(上册)。

下学期复习任务和进度另行安排。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

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指导地位的确定,xx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认识邓小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1。

教师:这首歌唱的是谁?为什么要歌唱他?

学生: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学生试答)。

教师:xx届xx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设计意图:在《9改革开放》一课的知识基础上由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

展示:展示板块。

教师:本课我们将通过三个板块进行学习:“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拨开迷雾,领航改革路;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

1.提出改革开放:

教师:xx届xx全会前,邓小平就提出改革开放。因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

2、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在思想和理论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展示:

材料一“改革开放就好比打开一扇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是会飞进来的。开窗的目的是为了室内更有生机,而不是为了接纳苍蝇。”

——邓小平。

材料二“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必须要装纱窗!”

——习仲勋。

学生:“苍蝇蚊子”指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教师: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质就是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必将危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生:邓小平强调“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使改革开放在初期就具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设计意图:补充材料,更好地体会到中国当时面临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中共xx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展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邓小平在xx大上的讲话。

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党的xx大,基本路线、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部署。

展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示意图。

教师: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生:根据说学知识回答。

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设计意图:从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理解被称为设计师的原因。)。

过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遇到了思想上的困扰,使得改革开放步伐放慢。邓小平又是怎样拨开迷雾,引航我国改革开放之路的。请同学们速读本课第二部分第一段。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拨开迷雾,引航改革路。

1、南方讲话:

展示:

材料一关广梅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书中说到:“……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为她赢得了租赁企业家和女改革家的称号,也让她成为了‘社’‘资’问题的焦点。”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再现历史情境,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必要性、重要性。)。

学生:姓“社”姓“资”问题。

教师:关广梅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请结合课本,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来消除关广梅等人的顾虑。

学生:“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句话坚定了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也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否消除了关广梅等人的顾虑?有何深远影响?

学生:消除了顾虑。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2》。

教师: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南方讲话后邓小平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手段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意义。)。

大、xx大。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中的空。

教师:在课本44页,我们曾学过党的xx大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南方讲话一起,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xx大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应该走这样的建设道路”。)。

教师:党的“xx大”以后的改革成果,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那么以后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1997年召开的党的“xx大”又作出了怎样的决定?(xx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走这样的道路”。)。

展示:展示知识梳理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展过程。

教师:远见卓识的邓小平、立足国情、开拓创新,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过渡:历史创造了伟人,伟人影响和改变了历史。踩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让我们进入第三篇章。

三、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1.展示“两次历史性飞跃”

教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历的第一次飞跃。

邓小平则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了我国历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

2.展示xx大、xx大、xx大报告。

(升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历史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3.展示:《走向复兴》mtv情感教育。

课后习题。

测验题目一:

1.原苏联某总理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人民公社化道路。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中的这位“老人”指的是()。

a.孙中山b.毛泽东c.邓小平d.江泽民。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毛泽东思想b.马克思主义理论c.空想社会主义d.邓小平理论。

5.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届xx全会b.中共xx大c.中共xx大d.中共xx大。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教案

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革命准备。

方针:《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

策略: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

准备: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5、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6、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以政史地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团结合作,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切入点,达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变教师的观念、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加强历史知识的综合复习,着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直面中考,争取优异成绩。

二、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1.作好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从心中了解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地位,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

2.搞好常规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搞好教研工作,继续进行“课前要预习、课后无作业、内容当堂清”的课题研究。

三、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简析:

历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公民素质课程,它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原则,重点突出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历史结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本学期学习九年级下学期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同时得复习七年级、八年级的所有内容,为中考作准备。

学生虽然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但是心里仍存有副科不重要的想法,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愿意花时间进行背诵,只是利用课堂学习一点,使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理解能力不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对于材料分析题,不会抓住重点去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致使问题回答准确率不高,更有部分学生基本只做选择题,不做材料题。

四、教学总体设想、具体措施:

1、作好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了解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地位,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真正学进去。

3、认真落实学校常规教学工作的要求,尤其是在备课的“透”、讲课“活”、作业“精”上下功夫,使每一节课有所收获。课课都精彩。强化集体备课意识,并且落实到实处,真正成为集体备课的的结晶。要确定考点、重点、难点,明确能力增长点,明确思维障碍点。

4、加强与同一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5、积极推进教师业务学习,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内容钻研教材,领会课标的内容,多阅读与专业书籍,深入挖掘教材,将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熟记于心使之贯彻在教学之中。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教案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情感、

态度。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并完成第3页“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反复与曲折的斗争中,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请学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欧洲文艺复兴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文化运动?

新航路开辟的后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文艺复兴不仅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而新航路的开辟,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一、“君权神授”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教师可首先布置学生看书,并思考“为什么会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目重点要讲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概念,他们分别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教师可先挂出《新航路开辟》的地图(或多媒体展示),指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已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在了国际贸易航道的要冲,新兴的资产阶级借此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海外贸易,并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迅速聚敛了大量资本并获得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深入、广泛的发展,由工场主、银行家和大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队伍日益成长壮大。一部分封建贵族受巨额利润所吸引开始转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或投资手工工场,称之为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他们有着共同的迫切要求,那就是自由发展资本主义。而此时,英国的专制王朝在詹姆士及其子查理一世统治期间,大肆鼓吹“君权神授”,巧立名目,任意征税,搜刮钱财。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请学生朗读资产阶级给国王*书的摘录部分,加深理解。

二、《权利法案》的颁布。

教师可首先提问:“英国建立共和国后,谁掌握了国家的政权?”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指出:克伦威尔作为资产阶级的功臣,成为共和国的执政者,就任“护国主”。他死后,各种矛盾恶化,统治集团陷于混乱,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惶恐不安,把旧王朝的复辟看成是摆脱危机的出路,与斯图亚特王朝勾结,达成妥协。

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立为英国国王,封建王朝复辟了。在讲述这个问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辟”、“反攻倒算”的含义,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

教师在讲1688年政变时,应对学生指出:面对着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也受到损害,他们发动了宫廷政变,欢迎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当时的荷兰执政威廉及其妻子玛丽作英国的国王。1688年政变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得以在英国确立。

在讲《权利法案》的制订时,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权利法案》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它有何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定了议会的大权,这就使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在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之前,先请同学们回顾:“为什么英国会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出这场革命的国内意义。讲述马克思在评价这场革命时指出“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因为在它的影响下,不久欧洲大陆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北美殖民地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也是人类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4)全课讲完后,教师可以把课前准备好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简表”展示出来,让学生逐项回答作为本课的总结。 (使用vcd)。

6)作业:.“《权利法案》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1、a:北京人(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前)和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前);b:半坡遗址;c:河姆渡遗址;d: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

2、特点:范围广,数量多。大多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大江大河流域)。

三、“神州轩辕自古传”

1、黄帝;炎黄联盟;华夏族2.炎黄联盟打败东方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

3.神话虽然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和想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社会的情况,保留了一些历史事实,所以神话是我们了解历史事实的宝贵材料。

第2课。

二、先民的居所。

1.干栏式;长江;半地穴式;黄河。

2.(1)这两种房屋中干栏式建在地面之上,而半地穴式房屋建在地面之下。

(2)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同。南方湿润多雨,土壤潮湿,适合建造干栏式房屋,而北方地区土质疏松,气候干旱,适合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三、治水英雄。

1.开挖沟渠、疏通河道,使洪水沿着沟渠河道顺畅地流入大海。

2.大禹治水成功后,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第3课。

一、牧野战歌。

1.夏——启;商——汤;周——姬发/周武王2.盘庚迁殷。

3.公元前1064年;是商周两个朝代更替的决定性战役。

三、繁复的宗法关系网。

1.因为乙不是嫡长子,有违宗法制2.丙3.丁为大宗;戊为小宗。

第4课。

一、“今天有雨吗?”

1.商代;甲骨文2.占卜;卜辞3.占卜之风;。

二、铸鼎祭母。

1.beadc2.司母戊方鼎3.尊、编钟、盘等。

第6课。

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1.秦国;李冰父子;都江堰。

2.四川成都平原;都江堰不仅有效控制了水患,还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第7课。

一、孔子讲学图。

1.打破陈规,开办私人教育2.儒家学说;《论语》。

二、圣贤各抒己见。

1、孔子;老子;道家;道德经。

2、老子会说: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老子主张观点。

三、亚圣的激烈言论。

1.战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b。

3.孟子把孔子“仁”的理论发展成为仁政的思想。

第8课。

一、千古一帝。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

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

文字: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

交通:修筑以驰道、直道为主干道的交通网络;统一车轨。

防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三、群雄灭强秦。

1、陈胜;项羽;刘邦2、甲——c;乙——a;丙——b。

3、楚汉相争;(1)注意收揽民心(2)重视人才,知人善用。

第9课。

二、有为的汉武帝。

1、统治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王朝统治思想。

政治制度:颁布“推恩令”。影响:基本上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与匈奴的关系:发动三次大规模战争。影响:稳固了北方边疆。

第10课。

一、奸雄还是能臣。

1、b。

三、“白鹭官”与他的后人。

1、姓氏:改汉姓;服装:穿汉服;俸禄:实行俸禄制度。

语言:说汉语;官名:用汉官名;婚姻:与汉族通婚。

2、北魏孝文帝。

3、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学习汉文化、改革落后习俗的步伐,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也把少数民族文化带入中原,促进民族融合,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创造条件。

第11课。

一、从竹简到“蔡侯纸”

1、笨重、占地方,携带不方便2、制作粗糙,书写不易。

2、东汉;蔡伦;东晋4、物美价廉。

第12课。

一、史家之绝唱。

1、《史记》纪传体通史黄帝——西汉武帝司马迁西汉。

《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西汉班固东汉。

2、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第13课。

一、“田舍郎”登上“天子堂”

1、隋;进士2、进士科考取难度,但一旦考中可身居高官。

3、科举制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4、(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给社会各阶层入仕的平等机会。

(3)有利于扩大范围选拔人才;(4)积极推动教育文化发展。

二、一相分三省。

1、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2、礼部;兵部;刑部;吏部;工部;户部。

第14课。

二、众说纷纭大运河。

1、隋炀帝/杨广;。

2、他认为大运河的开凿直接导致隋朝灭亡;因为开凿大运河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隋炀帝建造豪华龙舟,生活奢侈,造成民无宁日。

3、他认为大运河开凿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值得肯定。因为大运河开通后,它联系南北经济,促进了城镇繁荣和经济发展。

第16课。

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c2、浪漫;诗仙3、与繁华开放的大唐盛世有关/与李白豪放的性格有关。

第17课。

一、将帅交兵权。

1、宋(北宋);赵匡胤2、杯酒释兵权。

3、防止武将权力过重,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皇位。

第18课。

一、城下之盟。

1、澶渊之盟;2、第二条和第三条;3、b。

4、有利于宋、辽间的长久和平与稳定,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

第19课。

三、货币知识我知道。

1、c2、bcd3、c。

第20课。

二、“十省分天下之治”

第21课。

四、“三大发明”

1、中国人在宋元时期发明的2、阿拉伯人。

第22课。

一、柳苏词风。

1、b2、婉约派;豪放派。

3、婉约派以抒情为主,词风婉转柔美;豪放派题材广泛,词风奔放苍劲。

第23课。

三、“没有骗我”

1、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2、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对百姓的控制3、侦察、逮捕、审判等。

第24课。

一、三保太监下西洋。

1、b;2、输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属货币。输入:香料珠宝、珍禽异兽。

3、促进明朝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亚非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第26课。

三、边疆大事记。

新疆——汉:张骞通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西藏——唐: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清: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

第28课。

三、自大与封闭。

1、康熙、雍正、乾隆;康乾盛世。

2、(1)反映清朝孤陋寡闻,妄自尊大的现象;(2)闭关锁国政策。

(3)限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交易;对中国商人的对外贸易颁布禁令。

3、在不知不觉中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

练习卷:选择题答案(注:18、23不做)。

1-5bccad6-10bcdab。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案

1.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作用,初步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2.通过《权利法案》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反复的、曲折的过程。

4.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是英国历史的巨大进步,也是人类历的一次巨大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同学们,为什么英国人民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要处死自己的国王查理一世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原委。引到课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然后教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对本节内容进行整合,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一、繁荣与开放二、曲折与反复三、妥协与胜利,让学生对本节有整体把握。

二、学习新课。

(一)繁荣与开放。

环节一:展示看书所得。

学生众说纷纭。

教师总结:革命前的英国社会状况可概括为两点:一是英国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们要求自由发展资本主义二是英国社会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者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过渡:英国社会产生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专制王朝的矛盾,这一矛盾怎样进一步激化导致革命的爆发呢?学生继续从下文中找出。师生共同分析革命爆发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并理解议会与国王的矛盾的升级导致了革命爆发,后发展为内战。

环节二:情境再现,加深理解。

——模拟表演英国议会和国王的斗争。

学生分两组讨论,积极组织材料,展开想象,加工语言,集思广益,最后推选出小组代表扮演议会的议员和国王,展示斗争的场景。表演完后,让同学们自由赏识评价。

(二)曲折与反复。

环节一:比口才。

迅速阅读教材整个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用精简的语言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教师提示关键词:导火索,开始,内战,高潮,复辟,结束)。

环节二:解疑惑。

教师问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封建势力那么容易。

就复辟”;“最后为什么还要保留皇帝”

让学生解答后教师通过“知识窗”补充有关克伦威尔等的内容,这样提出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环节三探究讨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共持续了多长时间?大致经历了哪几个进程?为什么会有这种曲折变化?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让学生认识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必然需要一个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过渡:宫廷政变后资产阶级通过什么制度巩固政权?

课后习题。

a.苏格兰人民起义b.查理一世处死。

c.成立护国政府d.议会的重新召开。

2.(20xx·江苏徐州·23)中共xx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325年前,为把王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英国资产阶级确立的政治原则是()。

a.主权在民b.议会至上c.君权神授d.三权分立。

3.(20xx·四川南充)下列表述中不属于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原因()。

a.彻底*了封建制度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c.进行殖民侵略,掠夺殖民地的财富d.贩卖黑人奴隶。

4.(20xx·四川雅安)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这里的“新酒”是指()。

a.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国王仍然掌握国家权力。

c.革命过程中没有发生战争。

d.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5.(20xx·黑龙江大庆·21)马克思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主要是由于()。

a.英国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英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英国革命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是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战爆发的原因以及过程。

教学重点:一战后的国际局势。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幻灯片展示11.11光棍节,每年的11月11日,英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因为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

图片导入的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质疑,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中,学生明白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破坏性,由此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探究、寻求真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活动一探究萨拉热窝事件(教师投影并板书)。

问题设计: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2)普林西普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是贯彻新课标让学生“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讲述将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活动二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

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

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图片: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有关战争的知识,并总结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都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生通过图片与课本内容的介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更好地使学生辩证对待科学的作用。

在上一课中,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过多的介绍科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华盛顿。

活动四探究美国的参战(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材料和图片:

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前期宣布中立?

(2)为什么美国选择在1917年参战?

教师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于使学生通过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更进一步认识一战的非正义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五探究一战的性质及影响(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如下材料:

设计问题: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总结出战争性质和影响。教师出示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活动六探究一战的启示。

课后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惧怕战争,为了民族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时,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

回首20世纪初的那场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列强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源,科学技术应用于战场使战争空前惨烈和异常残酷。面对着废墟中的欧洲,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血腥的资本积累》教案

1.知识目标: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进行的“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是最有力的证明。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三角贸易”和对印度进行残酷殖民掠夺的原因,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一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初步学会辨证地看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教学难点:“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殖民掠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温故互查:

1.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影响。

4.简述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以及影响。

二、设问导读。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背景:新航路开辟以后,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2.三角贸易的路线:

3.三角贸易的影响:“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力,奴隶贩子却大发横财,利润高达百分之几百。很多人发财后,回到欧洲,把从黑奴身上赚来的血腥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它相继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2.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

(1)殖民机构:_东印度公司_;。

(2)殖民头目:_克莱武__率军队抢占了孟加拉,把当地洗劫一空。

3.影响:英国人利用抢来的这些财富发展国内经济;同时,这些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进英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三、合作探究:

简述“三角贸易”的过程,分析“三角贸易”给欧洲、非洲、美洲带来的影响。

(充满血腥气味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近代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前后4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殖民者凭借经济和军事的优势,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了异常残酷的殖民征服。西方国家在殖民活动中获取了巨大利益,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亚非拉地区遭受侵略和奴役,民族灾难深重,人民不断抗争。与此同时,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亚非拉各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2、“三角贸易”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什么作用?

(“三角贸易”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自我检测:

1.新航路开辟后,首先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a)。

a.西班牙葡萄牙b.葡萄牙荷兰c.西班牙英国d.英国法国。

2.在黑奴贸易中,后来居上,成为主要经营者的是(c)。

a.西班牙b.葡萄牙c.英国d.荷兰。

3.在罪恶的“三角贸易”中,连接“三角”路线,正确的是(c)。

a.欧洲——美洲——非洲——欧洲b.美洲——非洲——欧洲——美洲。

c.欧洲——非洲——美洲——欧洲d.非洲——欧洲——美洲——非洲。

4.英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是在(d)。

a.17世纪中期b.18世纪初期c.18世纪上半期d.18世纪后半期。

5.17世纪英国开始侵略印度的主要方式是(b)。

a.赤裸裸的抢劫b.开设东印度公司c.成立盐和烟草垄断公司d.鸦片贸易。

五、拓展探究:

6.仔细观察下图,回答问题:(《课时掌控》p34第17题)。

(1)图中的贸易路线被称作什么?这条贸易路线的最先和最主要的经营者分别是哪国人?

(2)在中程和归程分别运送什么商品?

(3)这种贸易对非洲和欧洲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后小结。

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资产阶级为了获得资本主义发展的充足的资金,它们通过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对亚、非、拉美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它们罪行罄竹难书。而这一过程充满了血腥味,同学们,让我们牢记这段历史,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吧。

课后习题。

巩固训练:见《课时掌控》p33—p34。

板书。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原因1、时间。

2、三角贸易路线图2、特点。

3、后果3、后果与影响。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工作计划网发布20xx年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更多20xx年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相关信息请访问工作计划网工作计划频道。

1、深度挖掘教材。

初三是新课改,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处理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课,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会考的灵活多变性。

2、认真、全面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初三的历史。面对初中日益灵活的历史会考,备课是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没一个环节。备好教材的同时,还一定要备好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

4、充分利用课外辅导,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生对于知识多数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就更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在他们面前提醒,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要加大检查力度,使学生的脑子里始终都装着历史.将各班分成兴趣小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利用自习时间进行抽查.。

5、加强与同一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

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6、教学进度。

2—3月讲授世界历史下册。

4月复习中国历史1---3册。

5月复习中国历史4册、世界历、下册。

6月总复习及迎接毕业回考。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单元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从教材看,本课是对我国奴隶社会产生和鼎盛时期文化成就的总结,主要涵盖了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奴隶社会的残酷性、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均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重在通过教学活动,令其认识到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创造了发达的文明。鉴于学生心理的特点,本课以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为主,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策略: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解决策略:通过大量的学生讨论及分组活动,解决甲骨文和历法部分的学习,鉴于学生对屈原比较了解,则采用学生自己讲故事,说历史的方法组织教学。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解决策略:通过形象的动画过程,引导学生反向思考等解决对甲骨文字型的认识。通过讨论历法的来历和作用理解其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离骚》的成就通过教师讲述来体现。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课比一比:

播放小朋友朗诵的《鱼戏莲叶间》,请同学们以最快速度用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记录歌词。得胜者发给甲骨文图片一张。

点评:

对得胜者进行表扬,肯定同学们选择了恰当的材料和工具,并将汉字运用得得心应手。

问题1:

时间倒回先秦时代,没有纸张、没有笔墨,历史是如何被记载下来的?人们怎样记录呢?记录诗文,体会先秦诗歌的清新自然,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一开课便调动学生,为学生做好“热身运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为后面的分组活动做准备。

学一、文字的演变。

问题2:

看导言部分山东灰陶尊符号的图形演变过程,体会汉文字的来历。

问题3:

你能在现代汉字中找出一两个仍然体现着这种特点的例子吗?

结论:中国古代文字由图形发展简化而来。

展示:甲骨照片。

问题4:

请你运用书本知识简单介绍屏幕上的图片。

点评:甲骨文是一种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字形复杂,刻写艰难。

问题5:

点评:

点评学生回答,指出随着记事载体的变化,书写工具、字形字体都在发生着变化。

展示:毛公鼎、金文、竹帛书等,玉器、石器、铜刀刻字和毛笔等图片,展示字体变化过程并略加叙述。

讲述:

古人克服种种困难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后代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精神何其可贵,我们唯有通过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方能无愧华夏子孙的身份。

但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远不止这一点,早在夏商时期,祖先们便在天文、历法和医学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分组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兴趣爱好分成三大组,选择自己较感兴趣的方向,根据课本知识和老师补充的材料,合作完成相关的探究作业。(见附表)。

最先完成的小组代表大组公布答案,各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并写下自己最想了解却暂时未能获得答案的问题。

投影:

投影《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表格,学生发言填表。

点评:

填写屏幕上的表格,并展示相关的图片,在历法部分请同学们齐声朗读24节气歌。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不少成果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可是,你们知道吗,他们在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更让人回味无穷!

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先秦时期,文学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是谁?(屈原)。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提问6: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屈原的故事和风俗?

点评、讲述:

屈原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感动着后人,他满怀热情的诗文广为流传,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各国为他举行的纪念活动充分的证明了屈原对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展示:

《离骚》节选。

屈原的诗文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他真挚的情感,愉悦的心情和痛苦的情感除了用文字抒发,还有别的方式表现吗?(音乐)。

问题7:

让我们欣赏一段自先秦时期便开始流行宫廷的音乐,请你关注主要的乐器和演奏方式。

播放:随州编钟的视频思考后得出结论:这些符号是文字雏形,古人用它们记事,将来可能发展为成熟的文字。

反向思考:从现在简洁的文字向古代复杂的图案回溯。

归纳:汉字的祖先是甲骨文,自商代便产生,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讨论得出结论:书写材料的选择和针对该材料的工具。诸如:石头、木板、青铜器、泥板等。

通过图表梳理知识,了解汉字字体的变化发展。

分组活动:

每大组分若干小组,视人数而定。主要的学习材料是课本和补充材料,主要任务是完成知识总结表,首先完成的组请同学来讲述学习成果。

朗读加深记忆。

学生讲屈原的故事及与他有关的风俗等。

视听结合,得出以青铜乐器为主,敲击演奏的结论。感受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历程,感受先人记录历史的艰辛,保存史料的功绩。

主动探索,不依赖课本,通过探讨、推测构建知识。

锻炼学生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在分组和合作中努力顾及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激起学生阅读其他小组材料的好奇心,从而期待课后的交流。

拓展知识小结:

投影: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表格,帮助学生记忆。

知识拓展:

看下面几段材料,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则,思考其中的问题,和同学交流、讨论。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不治依仗权势,为人傲慢、骄横、放纵,不讲道理;二不治贪图钱财,轻视身体;三不治衣食无节制,不能调节适当;四不治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病深不早求医的;五不治身体非常虚弱,不能服药的;六不治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的。扁鹊“六不治”是对病人不负责,推卸责任吗?谈感想。知识拓展,课堂的延续。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古代生活中心在黄河流域,与南方气候有一定差异,此外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造成天气异常。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扁鹊主张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医学和生活,是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表现。“六不治”教会我们做人和生活的基本道理。通过表格梳理知识。

通过拓展和探究扩大课堂历史知识的外延,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和生活的有机结合。

课后将同学们上课完成的卡片相互交换,分享学习的成果。

九年级历史教案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代埃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1.展示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3.教师提问:

(1)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提示:尼罗河是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师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象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

2.教师提问: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与事物形状相似。

3.资料链接:纸莎草纸。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发明了纸莎草纸,纸莎草纸的制作材料是纸莎草。它盛产于尼罗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们将纸莎草的粗茎切割下来,剥去外皮,将里面柔软又有韧性的茎芯儿切成薄片。再将切成片儿的茎芯横、竖编织或叠放。然后用锤子将两层茎芯儿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张薄纸。融为一体的薄片儿在经过晒干、打磨等工艺处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纸就诞生了。

4.教师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目标导学二:金字塔。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几种推想:(1)用一个巨大的杠杆,一段用绳子绑住石块,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然后将石块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土堆是环绕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认为,第(2)种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而推测开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杆。也有些人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他们觉得古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来建造这么伟大的建筑。

目标导学三:法老的统治。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法老的图片。

2.教师提问:说说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法老作为全国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3.思维延伸: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三、课堂总结。

金字塔外形雄伟壮观,内有许多甬道和墓室相通,还有绘画、雕刻等艺术品,实际上是一座地下宫殿。国王的尸体经防腐处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北师大历史九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

课前准备:导学案,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些函数?它们的图像是什么?

2.出示图片(课件):打篮球,拱桥,喷泉,跳绳等。

3.引出课题:喷水池喷出的水,河上。

路线都会形成一条曲线,这些曲线。

是否能用函数关系式来表示?它们。

的形状是怎样画出来的?现在我们。

开始探讨新一章的内容-----二次函。

数,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什么样的。

函数是二次函数(板书课题:二次。

函数)。

1.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交流。

2.学生观察图片。

复习旧知,为类比、探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做好铺垫。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总复习教案

作者:李洪烈作者单位:无简介:本课件供课堂教学使用,在开始画面点击右下角的箭头按扭即可停止音乐,再点击一次此按扭即可进入课件主菜单,注意时间有限,本人只做了第一单元,其他单元有待开发。点击第一单元按扭即可进入课件主体。然后一直点击下一页即可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点击“演示”按扭可动画模拟演示实验,另外还有许多文字按扭在这里不详细说明,大家自己去试吧!当进入原子结构动画演示时,课堂教学已基本完成,点击课堂检测按扭进入检测画面,直接点击选项,然后按提交,即可进行电子评分,对回答较好的同学可以给与鼓励画面(点击“鼓励”按扭),鼓励画面下方的返回按扭可以返回检测画面,另外进入下一页前,请点击“停止背景音乐”按扭,此音乐用来在给学生思考是以便欣赏一边做题。最后进入作业布置,点击提示按扭可以出现动画模拟演示。言毕,说明较长,劳烦了!

相关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

幻灯片展示11.11光棍节,每年的11月11日,英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因为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

(二)活动探究、寻求真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问题设计: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2)普林西普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是贯彻新课标让学生“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讲述将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活动二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

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有关战争的知识,并总结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都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生通过图片与课本内容的介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更好地使学生辩证对待科学的作用。

在上一课中,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过多的介绍科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华盛顿。

活动四探究美国的参战(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前期宣布中立?

(2)为什么美国选择在1917年参战?

教师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于使学生通过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更进一步认识一战的非正义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五探究一战的性质及影响(教师投影并板书)。

设计问题: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总结出战争性质和影响。教师出示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活动六探究一战的启示。

课后小结。

教师小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惧怕战争,为了民族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时,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回首20世纪初的那场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列强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源,科学技术应用于战场使战争空前惨烈和异常残酷。面对着废墟中的欧洲,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课后习题。

1.你能说出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背景吗?

2.介绍垄断资本主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情况。

3.从课本132页图中找出帝国主义侵略军事集团的名称及主要参与国。

4.大战的导火线、爆发的时间、标志及扩大。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场的主要分布及三条战线。

6.凡尔登战场的情况,一战的规模、结果、影响。

九年级历史教案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的具体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住处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以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

《共同纲领》起到了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难点:

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

人民政协的作用和职权。

【导入新课】。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之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开国大典有盛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西北、中南、西南地区,的概况,本课内容有三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三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建国前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新课探究】。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

(1)军事上,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的主力,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残敌,中国大陆领土大部分已解放。(2)政治上,统治区人民反对独裁统治的爱国运动空前高涨,反动政权丧失民心。(3)组织上,共产党本着建立新民主主义联合政府的一贯主张,积极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中国作重要的准备工作。

总之,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会议目的,就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筹备工作。

2、会议的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3、会议的主要内容。

(1)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历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副主席。

4、地位。

《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宪法制订前具有临时宪法作用。(要说明纲领之所以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因为它规定了:

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全国性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的组织形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阅读提示:

会议召开当时由于人民解放战争尚在进行中,反动仍盘踞在部分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选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政协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请同学们参阅第4页“政协会议会场”的相片,说明会场是设在北平中南海的怀仁堂,强调会议召开牵动着中国亿万人民的心和国际舆论的关注,因为这个庄严的会议将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作出重要的贡献。

6、讨论拓展。

旧政协与新政协的区别:

(1)时间:

分别于1946年、1949年召开;

(2)地点:

分别在重庆、北平;

(3)结果:

旧政协确定了和平建国方针,但不久撕毁协议,挑起内战;

新政协圆满完成了筹备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历史使命,胜利闭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