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实用14篇)

时间:2023-11-30 17:29:36 作者:字海

读后感是一个反思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并梳理自己的思维和观点。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主要讲了春秋、战国、西汉、东汉,还有三国等正史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只有这五个阶段的正史故事,还有其他后面朝代的故事都去哪了?妈妈建议我去看看这本书的最前面,叶至善为这本书写的序。原来是林汉达还没有写完全部的中国历史就去世了。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天下响应》这篇故事。

当时秦统一了天下,但是秦的法律非常严苛,老百姓生活得不好,所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开始发动叛乱,吴中的项梁和侄儿项羽也起来响应,组织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被称作八千子弟兵。这些将士中有几位很出名,相信你也听说过,比如:季布、钟离眜、虞子期、英布等,他们一路顺风地打胜仗,占领了不少地方。

就在这个时候,从丰乡来了一位将军叫刘邦,带着一百多名随从来投奔项梁。刘邦是沛县丰乡人,做个泗水亭亭长。有一次他押着一批人到骊山做苦工,可是路上遇到很多困难,很多人逃跑,押送的人越来越少。刘邦完不成任务,心里也很发愁。在一个途中的酒家,他们喝酒,喝醉后他说:“我们已经晚了,过去也是要被砍头的。”于是他想把大家都放了。就在这时有人发现前面有一条白蛇,刘邦上前把他砍死了,一个老奶奶哭着说:“赤帝之子杀了白帝之子。”在这里白帝之子就是暗指刘邦,所以很多人都没走,留下来跟着刘邦干革命。这个白蛇的故事为刘邦后来成为汉朝开国皇帝做了铺垫。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都非常有趣,既学习了历史知识,也学会了一些成语,比如天下相应,千金一笑,老马识途,唇亡齿寒等。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一种毫不起眼的东西,它没有台灯的漂亮,也没有台灯的灯光亮,但是,蜡烛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你瞧,我这个古灵精怪的妹妹,是不是很好玩。看了这一切,我感受很深,啊。再来一个;快看,快看。别说,这俩小家伙还真训练有素,数到了二十几个还没有出错。

书中的一些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如《老马识途》《完璧归赵》《昭君出塞》《火烧赤壁》......也有好多故事是我第一次阅读,如《“仁义”大旗》《取经求佛》《豆粥麦饭》......这些故事图文并茂,读起来浅显易懂,我一打开这本书就废寝忘食地看了起来。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管鲍之交》,它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谊。他们俩一起合伙做生意,鲍叔牙出资多,却体谅管仲家里穷,反而拿的钱少;他们还一起打仗,管仲为了能奉养多病的老母亲,冲锋时排在后头,退兵时又跑到前头,别人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却极力为他分辩;公子小白和他的师傅鲍叔牙逼死了公子纠之后,成了齐国国君——齐桓公,这时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而成了他的副手。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情谊简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人与人之间就要像他们一样,相互体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

我们要像鲍叔牙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考虑问题。我们更要学习鲍叔牙的大将风度,他虽然是帮助公子小白当上国君的功臣,却甘愿把相国的位置留给才华更加出众的好友——管仲。这是一份多么伟大而又无私的情谊啊!

齐桓公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为人宽宏大量,虽然曾被管仲射过一箭,为了齐国的利益,却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国,最终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是啊,没有齐桓公的弃忘前嫌,哪来齐国的全面兴盛?没有齐桓公对管仲的充分信任,管仲哪能积极改革、大展拳脚?一个斤斤计较、生性多疑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方霸主的!因此,我们也要胸怀宽广,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美好,生活才会更加多彩。

《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出自于林汉达先生之手,讲述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全国的故事。

书中讲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特别喜欢春秋故事中的晋文公重耳,因为重耳十分讲诚信。重耳在流浪时,对楚成王许下了"如果你我两军交战,我军愿退避三舍(一舍在古代就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的承诺。

我对于书中的"饱不忘饥"和"退避三舍"存在一些疑问,为什么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之后又攻打了楚国呀?但是我觉得重耳还是十分讲诚信的,因为晋文公在楚成王的面前许下的承诺做到了,所以我觉得晋文公重耳挺守信用的。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重耳学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同时还不能不讲诚信,我们说到就要做到,这样才能"言必信,行必果".

读了这本书,我还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关羽、刘备、孙权和晋献公等。我还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千金一笑"、"盗符救赵"、"合众抗秦"、"暗渡陈仓"等,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盼望已久的暑假到了,两个月的暑假生活让我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看书。老师推荐的的课外书很多,例如《不一样的麦小朵》《开满蒲公英的地方》等,它们都是我喜欢读的。

不过,最近我读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其中让我最难忘的是“张良拜师”这篇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叫张良,有一天,他一个人悠闲自在地在桥上走着,突然遇见了一位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他便让张良下桥帮他捡鞋子。虽然老人再三地要求他,但张良还是帮助老人把鞋子捡了上来,并且帮助老人穿好了鞋子。老人觉得张良很有出息,便收他为徒。他让张良五天后来这里见他,前两次都是老人先到,这让老人很不高兴。第三天,张良为了不迟到,提前一天晚上就到了,老人准时到了,看到张良早已在此等候,他很高兴,便传给了张良一本兵书。张良从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军事家!

我喜欢“张良拜师”这篇故事,因为它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做人要有热心,要尊老;而且它还教会了我做事的道理。我要像张良一样,虚心接受别人的教诲,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如果遇到困难,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因为做任何事都要锲而不舍,这样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林汉达老先生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厚厚的,可好看啦!我都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了。

《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还有三国故事。我最喜欢战国时期里统一中原的秦国,这是因为秦国兵马强壮,粮草充足,百折不屈,守信用,最主要的还是秦国的大王、大臣爱护全国百姓。

我觉得,各国之间不应该老打仗,要不然士兵们很惨,死的死,伤的伤,谁都没有好下场。各国之间可以用说客,说服其他的国家,只拿兵力吓唬一下敌人。

各国百姓快乐,就说明大王好,大王好,大臣就很忠心,大臣忠心了,就能帮大王做一番大事业,就说明这是一个强国。

我觉得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克服困难,打败敌国,一统天下。

秦统一天下之后,不应该让百姓筑长城,应该安抚百姓,整顿民心,鼓励百姓种粮,要不然会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哦!

只要全国万众团结一心,统一天下就很容易啊!(365作文。

《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最近老是推荐我们读几本好书,当时我的目光就已经深深地落在了《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上。这本书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它使我了解了更多的中国历史故事。

就是因为这本书,我才认识到了最会拍马屁的费无极,机智的晏子以及楚庄王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时而伤心,时而疯女,时而又替人家着急……当我读到负荆请罪时,我知道廉颇对蔺相如的官级比他高不服并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而蔺相如却说:“秦国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要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廉颇知道后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蔺相如那样对人友善,更要像廉颇那样知错能改。如果在我和同学吵架的.时候,我可以像廉颇那样负荆请罪的话,那么我们两个的恩怨也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看完负荆请罪后,我立马和那位同学道了个歉,和她又成为了好姐妹。而这一切,都要多亏这本书啊!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又一个的道理,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同学们,你不相信这本书的魔力,那么跟我来,和我一起体验体验吧!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的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许多历史故事,我被书本上的其中一个故事吸引住了,那就是《屈原投江》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屈原是楚王的大臣。因他受楚王的重用,引起公子兰等人的妒嫉,他们在楚王面前挑拨,令楚王逐渐疏远屈原,最后还将他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眼看国家一天一天衰落下去,自己却得不到救国救民的机会,只能用诗歌来发泄他的悲痛,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想法。当秦国派兵攻打楚国,屈原不愿看着楚国被毁,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落到敌人的手中,在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抱着石头,跳到汨罗江自尽了。

从此以后,每逢五月初五大家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我很喜欢这本书,我更喜欢故事中的屈原。他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的疾苦,坚持真理、宁死不屈。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敢于坚持真理。

这部故事集是历史读物,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历史知识,我的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这本书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分别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其中我映象最深的是《韩信败将》。

韩信虽然穷,但他还挎着一把宝剑。淮阴城里的一般少年老取笑他,说:“韩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像个什么啊?你还是把宝剑摘下来吧。”有个屠夫的儿子特别刻薄,要让他更自己比一比,否则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端详了他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了。

他让我很有感触,有的时候我们学校里同学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有时候甚至还会去告老师。而韩信没有更屠夫的儿子计较,而是从他的裤裆底下钻了过去。我们应该学习韩信的精神,宽宏大量。

这个教训无疑是惨痛的。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像我以前听过的《狼来了》的故事,都是教育人不要撒谎、不要骗人,要诚实做人的。我也一定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中国历史故事集》有感

秦朝末年,项羽起兵造反。项羽杀入咸陽后,杀了秦王子婴和秦国贵族八百多人,还下令火烧阿房宫。大火一烧三个月,三百里阿房宫变成一堆瓦砾。

由于项羽原是楚国的贵族,他是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参加抗秦斗争的,所以,一旦他觉得可以控制整个局面的时候,就想由自己来统治天下。

他首先改称楚怀王为义帝,彻底剥夺了他的权力。紧接着,又把六国旧贵族和有功的将领分封为王,这一封,一共封了十八个王,他自己称西楚霸王,其他各王都归他管。

在十八个诸侯王中,项羽最忌讳的就是刘邦,为了削弱他的势力,项羽把他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降将章邯等人,让他们成为刘邦回到关中的一道屏障。

汉王刘邦前往封地,为了迷惑项羽,他命人把东去的栈道都焚烧了。由汉中进入关中,山高水险,栈道是必经之路,烧了栈道,就意味着他再没有向东进攻的意思了。

其实,踞守封地的刘邦一直在作着积极的东征准备。公元前28月,刘邦和韩信率领汉军攻打关中,不到三个月的工夫,就占领了关中和河内的大片土地。由此,楚汉之争开始了。

到了公元前2,经过几年的战争,由于刘邦用人得当,项羽过于刚愎自用,刘邦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了。成皋一战,汉军大胜,刘邦与项羽彼此讲和,划定了楚汉边界,这就是鸿沟。鸿沟以西归刘邦,鸿沟以东归项羽。其实,这次讲和,不过是刘邦的缓兵之计。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刘邦便约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会合一处,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灵璧县境内)。

楚汉双方的大决战开始了!

刘邦兵多,项羽兵少,而且粮食也快吃完了。面对十面埋伏,他几次想杀出重围,都被一批又一批的汉军挡了回来。突围无望,项羽只好退回垓下大营,吩咐左右小心防守,伺机再战。

这天夜里,项羽在营帐之中愁眉不展,他宠爱的美人虞姬见他忧心忡忡,便陪他饮酒解闷。深夜时分,只听营外传来呜呜咽咽的箫声,伴随着箫声,还有哀伤的江南小调。项羽走到帐外,仔细一听,那箫声来自半空,而歌声传自汉营,从断断续续的歌声中可以听出,唱歌的人还不少呢。

这些江南的小调正是将士们所熟悉的楚国民歌呀!

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要不然,汉营当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项羽失魂落魄地站在那里,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突然,项羽也唱起了一首悲壮的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把这歌一连唱了几遍,唱着唱着,眼泪落了下来。他旁边的将士也哭了,谁都不愿抬起头来。

在这慷慨悲歌中,虞姬为了不连累项羽,趁项羽不注意,拔剑自刎了。

当夜,项羽带领八百士兵再次突围,这一次,他们冲出了汉营,一路向南奔去。

天亮了,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走了,刘邦赶紧派大将灌婴带五千骑兵追赶。

项羽一路奔跑,顾不上清点人数,等他渡过了淮河,再看看左右,只剩下一百多人了。他们又跑了一程,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看见路边的老农,便向他问路。老农知道他是项羽,不愿意指路给他,骗他说:“往这边走吧。”

其实,那是一条通往沼泽地的死路。

待项羽拨马回来,汉军已经追上来了。项羽且战且退,退到东城,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定远县东南,再点点身边的人,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了。

面对密密麻麻的汉军,项羽仰天长叹,对左右的人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大大小小经过七十多次战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有了霸王的称号。今天被围困在这里,是天亡我,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项羽大喝一声向汉军冲去,汉兵抵挡不住,惊恐得纷纷散开。

项羽带着部将向南退去,一直退到了乌江边上。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他劝项羽上船过江,到了江东再图他日。

项羽却说:“我在会稽起兵,带吴中八千子弟渡江,到如今,只有我一个人回去,你让我如何去见江东父老?”

项羽把自己的乌骓马交给亭长,自己又带着部将与汉兵继续作战。

汉军包围了项羽,想活捉他,项羽见再无路可走,冷笑一声,在乌江边拔剑自刎了。

中国历史读后感

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期会涌现出不同的杰出人物。他们是灿烂的群星,闪烁出绮丽的光芒,照耀着人类。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本生动、有趣、神奇的教科书。《中国历史名人传》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他们精彩的世界,从此有了远大的.理想。

岳飞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我特别崇拜他。母亲从小教育他要热爱祖国,在他的后背刻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四个字一直激励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最后抗金英雄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他誓死效忠的昏君手里,这是岳飞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读完《中国历史名人传》这本书,我感觉到名人的丰功伟绩或英勇事迹背后,都有着他们付出的汗水和心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拼搏,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国历史故事集》有感

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他养士数千人,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担任了齐相,每年的工资就是薛地万户人家的租税。他的门客冯瑗曾到薛地为他收债,免除了部分贫苦人的债务,取得了薛地人的拥护和爱戴。当他受齐王的猜疑而罢免职务后,得以在薛地安身。冯瑗去秦国说动秦王,派车马来接孟尝君到秦国为相;回来后又借秦国要聘相为由,说动齐王恢复孟尝君的职务。

当时,齐、秦、楚是三个超级大国,与齐国相邻的宋国是一个弱小国家。宋国虽然国小力弱,国王却特别骄横,惹恼了齐国,齐王就灭掉宋国,然后强迫卫国、邹国和鲁国臣服,这三个弱国只好对齐称臣。这一来,齐王又骄横起来,扬言早晚有一天要问鼎周都,正号天子,以令天下。孟尝君就劝谏齐王,说是宋国被灭掉就是因为宋王骄横,在齐王以宋为戒。齐王一听生气了,就又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

孟尝君怕遭齐王杀害,就逃奔魏国,去依附他的朋友魏无忌。到了魏国,魏王任他为相。他又做媒,把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赵胜。然后把相位让给魏无忌,回到齐国的薛地,魏王和赵王、魏无忌和赵胜都与他交好。他能与魏王、赵王平起平坐,地位自然提高了。齐王却害怕了,就派使者迎接他复任国相,孟尝君不去,齐王只好与他建交。从此,孟尝君往来于齐、赵、魏三国之间。后来,因病而死,得以善终。但他的几个儿子争夺薛地,齐魏联军占领薛地,孟尝君绝后。

中国历史读后感

在9,10月份,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也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它是历史知识普及读物的经典。它是一套祖孙几代人爱读的书。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套书之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林先生写的这部历史故事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获得了几代人的好评。近年来,虽然市场上新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但是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仍然留在人们视线和记忆中。有些读者认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历史故事书,当年自己看这部书长大,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看这部书。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不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惊奇。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祖国语言的精确把握。可以说,没有真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没有务实心态,像现在有些作者那样浮躁和粗糙,也是绝对不会精耕细作的。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一书,带我似乎见证了尧舜禅让、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诸侯争霸,目睹了秦王统一中国、三国鼎足、南北朝并立,亲历了隋唐两宋的兴衰、元明清的盛世雄风,直到沐浴在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呼声中。这一切,填补了我脑海中的很多知识空白,加深了对祖国悠久灿烂文明史的认识。使我强烈的'感受到祖国历史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时无刻不让炎黄子孙自豪!

尤其是那些大人物,他们使历史更加辉煌,他们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孔子的大智慧,屈原的高洁,秦始皇的雄才伟略……这些诗人、军事家、政治家都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他们身上有太对太多看不完的故事、学不完的知识。

现在的我很想去西安的古城墙走走,看那厚厚的砖墙承载了多少智慧和艰难。

作为崭新世纪的新一辈,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为我们谱写的历史填上辉煌的一笔吗?

《中国历史故事集》有感

中国有几个邻国其国名是由中国皇帝命名的而且沿用至今,委实有点意思。

日本(japan)。

在我国南北朝时宋国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中说,汉光武帝刘秀时在接见东瀛的使者时,封其国的国王为倭王,所以有了“汉委倭王”之记载。“倭”是对日人的最早称呼。“倭”字的意思包括:难看的,丑陋的,矮小的;说话,办事罗哩罗嗦的;单纯,听话的意思。对友邦如此称呼确实欠妥。

据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为什么武则天会将倭国改成日本国呢?日本是“日之所本”的意思。日本在中国东方遥远的海上,从中国人的视觉上来感受,似乎正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山海经·海外东经》说:“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淮南子天文训》也说:“日出于谷,浴于成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不管怎么说,日本国比倭国好多了,日本人是可以接受的。幸亏武则天办了件好事,否则日本国仍然称倭国的话反倒嘲笑了中国人自己。因为如今小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已超过中国人了,日本人平均身高170.7公分,虽然比世界第一的荷兰人(182.5公分)相差不少,但却比平均身高仅169,7公分的中国人反而多出了一公分。

朝鲜(korea)。

1361年11月,中国的红巾军攻陷高丽国的开京。后,高丽万户李成桂(以后的朝鲜太祖)率2000精兵出其不意地攻入开京,红巾军大败,遁走鸭绿江,退回辽阳。立下大功的李成桂也就此逐渐掌握了兵权,并最终废掉了国王,自立为王,高丽国就此灭亡。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称臣,他向朱元璋递交了国书,新人新气像,李成桂自然要废除高丽国的称呼。这个新的王朝需要一个新的名字。称王后的李成桂拟定了两个国号——“朝鲜”和“和宁”,请朱元璋定夺,朱元璋选了“朝鲜”二字,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这就是朝鲜国名的由来了。朱元璋还亲自下令: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明和朝鲜正式以鸭绿江作为边界。而朝鲜尊明为天朝,并采用明年号,此后朝鲜的历代国王继位后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确认并赐予封号。越南(vietnam)。

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唐朝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南宋时,才有了“安南国”见于记载。

可为什么到了清朝的嘉庆年间会将改“安南国”改名为“越南国”呢?

先是,安南国王阮福映向清朝请求以“南越”二字锡封。嘉庆皇帝考虑了老半天觉得不妥。南越,包括甚广,广东,广西的大片土地都在其中,而安南国王阮福映所管辖的地盘不过是交趾故地,怎能称得上“南越”?安南国是先有越裳旧地,后才有安南全境。于是。嘉庆皇帝赐予安南国王“越南”的国号。“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1803年,清朝嘉庆皇帝诏改安南为越南,命广西按察使册封阮福映为嘉隆帝,任越南国王,向清朝称臣。从此。“越南”的国名一直沿用至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