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给教师的建议心得感悟(通用19篇)

时间:2023-11-06 12:09:24 作者:书香墨 优秀给教师的建议心得感悟(通用19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

读《给教师的建议》感悟

善于帮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不断进行新的观察的教师,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连接着学生的知识越“老”就越巩固。

这是书中的第21条“教学生观察,教学生细看”。想到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时,我就有些感触。在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时,我们就可以起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观察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比如蝴蝶,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旋转?比如坐缆车,比如拧水瓶盖。

用心的学生能根据细看周围世界的现象,联系到所学的知识中去学习,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更能达到“学生的知识越‘老’就越巩固”这一效果。不够细心的学生就需要我们的提醒,慢慢培养他们观察的习惯,从而让学生获得‘观察周围的生活能获取知识’的体验。

我相信任何知识若能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肯定更牢固。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肯定是一个细心严谨的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的行为,更能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所以要教学生观察和细看周围世界的现象。

学生观察大自然生命的苏醒的时候,我们观察学生生命的苏醒!

教师心得感悟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开篇第一条建议。对这本被奉为教育经典的书籍,我是怀着神圣而崇高的心情来读的,满满的期待,小心翼翼地,字斟句酌。这不,看到“抽象的学生”一词,我疑惑了,哎,才疏学浅哪。于是,赶紧翻开字典。字典中这样解释:从诸多事物中,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叫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抽象就是将内心的感受用一种特定的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抽象的学生”也就可以理解为,把所有的学生的抽象为一个学生符号,而这个学生的智商、情商、性格、体力、爱好等因素可以代表所有的学生。这当然是不现实的,不科学的。我们会发现“抽象”这个词运用得实在是太精当了!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每个孩子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自身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所采取的教育措施与手段应有所不同,应该个别对待。这与我们的先贤“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孩子们表面的无所谓,甚至嬉皮笑脸,我想他们内心一定也有发自灵魂深处的自卑与痛苦,他们也肯定希望像优秀的孩子那样幸福快乐。我们老师在批评指责的时候,肯定也在苦苦思索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我想,或许,苏霍姆林斯基的“个别对待”就是一剂良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都应当采取个别的对待。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几次测验,掌握学生的知识状况与水平,我们也完全可以效仿帕夫雷什中学的做法,把学生分组,给他们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这样,就可以把孩子们都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的时候,就进行过这样的尝试。例如,我在教学《山中访友》这一课时,我就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作业。讲完第一课时,我让a、b、c组的学生在识记生字词的同时,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在讲完第二课时后,全部背诵课文。d组的学生则只要识记生字词即可,在第二课时讲完后,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一周内把课文背会即可。这样,d组的学生因为任务较小,都很高兴,也都努力去完成。a、b、c组的学生或许因为我们是a、b、c组,有一种优秀感,而他们的任务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样努力去做。这次同学们都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尤其d组的学生更为明显。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取得进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这样,才能帮他们重新燃起希望之光,重新鼓起奋进的勇气和信心,逐步把落下的成绩赶上来。

只是,教育教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尤其像这样对孩子个别对待,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汗水。不过,当我们从儿童的眼光里,看到那紧张地、专心致志的神色,闪耀着快乐的光芒的时候,我们的疲惫恐怕早已无影无踪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字

机缘巧合在朋友圈看到“云舒写教育”的姚老师发布的消息:纪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教育科学出版社与云舒写教育联合发起《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征集活动,活动要求:1.写一篇读《给教师的建议》的心得或读后感。2.拍一张与《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合影。完成1和2就可获赠一本书籍。

我看到这个消息,有些跃跃欲试。之前简单翻看过这本书,为了写心得又重新拾起。扫扫了目录,我目标锁定在第26篇《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谈“思想和心灵”,感觉太缥缈、太虚浮。我想结合自身短暂的一年教学经验谈谈一个更接地气的话题——要赢得孩子们的喜欢。

要赢得孩子们喜欢,面善是外在条件。我天生不丽质,出水不芙蓉,长相十分接地气,十分大众化,也十分个性化,哈哈哈。虽然长相一般,但我自认为自己还是比较面善的。虽然我时常对违反纪律的孩子一副凶神恶煞,但我更喜欢以笑示人。之前有家长和我交谈时说:“云朵老师,您那不是真凶,你都是装出来的。”是的,我是一张“纸老虎”。作为一名老师要有一定的威信,让孩子尊重自己,严厉、保持一定距离是必须的,但脸上的那份慈爱是永远隐藏不了的。刚接手的班级,有家长在家校联系本上反馈:孩子一开始觉得云朵老师很凶,后来才发现老师只对违反纪律的孩子严厉,对我们很好。我秉承的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我严厉,是针对你的言行举止,而不是你本人,如果你知错就改,我会既往不咎,毫不吝啬我的表扬。课堂上、课间,我也会因为情境的设置而情不自禁、忍俊不禁,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这些都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普通人。

·

我时常单独找孩子交流了解情况,我也适当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我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我并不是不喜欢他们,而是希望他们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足,渐渐成长起来。我想鼓励与帮助会给予孩子更好的引导与进步,多一句激励的话语,多一个温暖的眼神,也许会胜过生硬的呵斥和指责。

要赢得孩子的喜欢,要能吸引他们的目光,感受他们的欢声笑语。最近在尝试一件事,就是每天利用大课间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每次我一说:“我要讲故事了。”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喜上眉梢。我知道孩子们内心是欢喜的,也爱听我讲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讲述、根据人物角色用不同语气语调加以鲜明区分、配合恰到好处的动作,适时设疑,让孩子思考,孩子们常常被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看,孩子们也逗得哄堂大笑。我喜欢看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也爱听他们毫不克制的大笑,这才是他们最真实的天性。“云朵老师,你讲的故事真有趣。”“云朵老师,你讲得好好听,我听了一遍还想听。”“云朵老师,我让我妈妈给我买了《一年级的小豆豆》了。”收到孩子们这么多的反馈,我真心感动与欢喜。我希望能够由让他们喜欢听我讲故事,渐渐喜欢我的语文课,进而喜欢上我。

要赢得孩子的喜欢,看似简单,又并非易事。每位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热情、知识、人格魅力照亮孩子们,让孩子们发现教师身上散发出的无限光芒,喜欢她,爱上她。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感悟

今天,又一次捧起李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亲切,也有些爱不释手。

在这本书里,李老师针对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36个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并列举了自己经历的一桩桩事例,给老师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我得到的收获也不少,我知道了什么叫“完美教室”。所谓“完美教室”,就是师生共同度过的一段快乐时光,一起走过的有诗意的日子。它的核心理念是“幸福”。完美,是一种朝向;幸福,才是目的。因此,“完美教室”也可以叫做“幸福班级”。而李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完美教室”的内涵:

一、完美教室,要让学生感到快乐;

三、完美教室要有精彩动人的故事;

四、完美教室要有成长,这里的成长不但是师生共同的`,而且是互相促进的。

李老师说: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同时自己也在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幸福,才是完美教室的最高境界。“完美教室”对于我来说是个崭新的名词,也带给我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室不是传授知识的训练场,我们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除了完成教学目标外,更多的是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才能带给学生一种生活的热情,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每一天的时光大致是相同的,我们怎样在相同中求不同,让孩子们长大后,回忆起和老师共度的时光,都会感到温馨和难忘,这才是孩子人生中最宝贵的人生经历,这也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本书非常适合一线老师认真阅读思考,这个假期,会继续认真读完,下学期做出改变。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

说实话,我本以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寒假里,为了陪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我随手拿起老公从学校借来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当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感悟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认真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会使人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给教师的建议》不仅是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而且是一部教育实践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罢此书,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的水平。

给教师建议》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具有真正意义的教育理论专著,他让我爱不释手,让我不断地反思和重建自我,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与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所有所有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不是抱怨与痛苦,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与成功。读到这些,审视自我,深感渺小,我们距离苏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样的遥远。是的,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句话我们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是我们饯行的又有多少呢?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我想,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读《给教师建议》一书,受益良多,其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其理论和精华只有细细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同时我将听从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读书将成为我心灵的自觉。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这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应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后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当拿到学校给我们统一购买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里面的一条条建议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它就像与我面对面一样,针对我在教学中遇到的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完此书有一种让我茅塞顿开的感觉。

为什么同时的教学,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环境,有的学生可以轻轻松松的把知识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是因为我没有好好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而备课,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我的教学中都各有所获。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使有些学生无法学有所获。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建议给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经常都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一昼夜确实也只有24小时,而我们每天一来到就给满满的工作给包围了,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宝贵的建议,迫切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他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们读书不能只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

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我一直就是这样来要求勉励自己的。

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要非常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必须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现在参加的二期课程,在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必须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反思能力。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责任心。

三、要关爱学生。

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寒假里,我抽空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了此书,感觉虽然现在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相比以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光辉的教育理念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但丝毫不显过时,还尤显重要。读着此书,我感觉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教学中的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书中给教师提出了多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阅读过后,掩卷长思,令人感触颇深,获益非浅。

书中谈到了关于教师的时间问题,我深有同感。确实,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也只有24小时啊!我们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辅导,还要抽出时间来开展校园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课题研究等等。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有自己的社会活动,既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困惑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我们不能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浅薄,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充实自己,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书本中与大师们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实在太少。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思考,并为自己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理论经验。因此,要多读书。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吧,立足于三尺讲台,培养出祖国鲜艳的花朵!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感悟

翻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来感受书中涉及到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许多道理,使我有瞬间解决心结的感觉。如在开篇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他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尽其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过程。

我们总喜欢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他们的要求也总是一样,所以每次都会在某些学生犯错误,某些学生学不会知识时,生气郁闷,甚至在耐心再教育之后依然没有进步时忍不住咆哮,抱怨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学生,读过第一篇之后忽然就不再纠结,“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是教育技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如书中还谈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同样,在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中也提级了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师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啊,这一点是我平日里试图努力尝试的,可操作起来需要花费心思,由于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响,自己在平日里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以后会加大这方面思考的力度。

每天读一点,进步多一点!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感悟

每次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我都能从中获益。最近,我再次拜读他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结合前段时间参加福建省乡村校长助力工程培训和泉港区第四期中小学校长管理能力提升高级研修培训的收获,在这里,我想联系日常实际工作岗位与职责,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要秉承“以德为先”理念,做一名品正德高的。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学校管理者要承担道德使命。”记得厦门方元山教授说过:“若不在道德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对此,我颇有同感,其实不只是“并无是处”,更严重的会“贻害一方”。“以德为先”是对学校管理者的最基本准则和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和学校管理工作,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尊重师生人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虽行”,唯有这样,学校管理者才能让学校教师、学生和广大家长信服,才能在全校树立一种崇尚高尚道德的良好校风,才能成就一批师德高尚的教师,培养出品行端正的学生。

要确立“文化兴校”理念,做一名有教育理想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一项价值引导的事业!”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因此,校长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影响、带动教师,把自己的办学愿景转化为教师的行为,成为教师的行动。要注重办学经验的积累与扬弃,努力形成学校内在的、较为鲜明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累积和管理理念,是一所学校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更是学校品牌的意义所在。培训期间实地考察的几所学校,纵观福建闽南沿海,不管是晋江龙湖小学的“尊道梦想”,还是惠安城南实小的“和美校园”、泉州晋光小学的“至和教育”;再看山城重庆北碚,不管是巴川中学的“自主教育”,还是西南大学附小的“让生命在绿色中绽放”,朝阳中学的“朝阳树人、树人朝阳”,都倾注了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智慧、教育理想,并在一定时期内一以贯之,完善优化,着力实践。

要传递“引领发展”理念,做一名扬帆起航的。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引领学校发展,就要确立办学思想,前瞻性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在培训期间,我们考察晋江市龙湖小学,泉州师院苏明强教授作为一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校校长,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苏教授提出学校发展规划——“尊道梦想”,终极愿景是“办孩子喜欢的学校、做孩子喜爱的老师、筑孩子快乐的童年”,由此展开的“六个一”:尊道理念、尊道梦想、尊道信念、尊道团队、尊道品牌、尊道模式,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德育活动等工作中,前瞻性引领学校实现跨越发展、持续发展。

苏校长对办学愿景的阐述与教育教学实践,让我深切地感知到校长不仅是一位思想者、设计师,还应该是一名引路人、实践者。苏校长具备的深厚学术功底,更让我明白了这种源自校长过人的学术修养,由此形成的学术研究感召力,比单纯的行政命令更具领导优越性。正是因为苏校长拥有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和游刃有余的实践驾驭能力,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由外在的命令服从升华为内在的仰慕与追求。

同时,苏校长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机会,提供展示的平台,鼓励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提倡教师勇于表现自己,发挥内在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师有了不同程度的存在感和获得感,无疑可以有效助推学校持续发展。

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一名不断创新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校长的专业化不仅仅是校长专业技能的提高,从教育改革的需求来看,校长专业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校长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党的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就是为老百姓谋幸福。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办大教育观的理念,教育应当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

新的.时代,要求校长要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办好学校,对学校的未来发展要有超前合理的规划设计,站在时代的发展前沿,敢于向陈旧落后的传统思想、方法挑战,不沿袭旧路,不墨守成规,以积极的心态创新管理,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心得感悟字

每月至少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及时更新至此,请为我见证。一月份阅读书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杜殿坤编译,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

第一条中提到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做到因材施教,要在课上和课下落实分层教学,分层作业等要求。大部分老师也都是在按照这些要求去寻求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策略。读了这段话,让我觉得我们从一开始对学生都是一个尺度,备课设计的是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同样的情境活动,同样的课后作业,就连平时测验也是同一张试卷。久而久之,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导致目前大部分学生破罐子破摔,对学习无动力可言,课堂上找不到存在感,遇到严厉的老师就默不作声,低头盯着课桌。遇到稍微宽松的老师就在课堂中大声接话,引起其他同学注意,逗全班同学大笑,以此找寻在同学心中的存在感。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节能型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一点就是让我们老师从一开始备课环节,就要把诸多情况都得考虑进去,不是单一按照理想化的设计进行教学,教学活动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设计,而非面向全体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在课堂中给一个学生布置两三道甚至四道题目,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一道。这个学生布置复杂的题目,而另一个布置简单的题目。这个学生完成创造性作业(写作文),而另一个学生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段。在这种方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

在第二条中讲到读书的重要性。一位历史教师上课,领导和同行都听得非常入迷,课后问他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该老师回答是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都准备了一辈子。怎样进行这种准备?那就是读书,每一次的阅读,没一点积累都是为上课而准备的,因为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丰富,不仅靠单纯的课内知识,还需要教师丰富的课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第三条建议中提到,低年级要教会儿童学习,是教师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要教会学生读和写,强调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越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越精细。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也是我们所要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同样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掌握的技能。苏霍姆林斯基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同样,在第六条里提到,儿童学习越困难,就应当越多的进行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能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死记硬背是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然而对付这个敌人最强有力的手段就是读书以及由书籍激发出来的活的思想。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感悟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教师心得感悟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7班和8生物课,作为重点班的教师,我加倍努力钻研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深入研究教法,根据学情不断调整教学思路。现对本学年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总结:

一、研究高考信息,看准复习方向。

通过去哈几次学习,首先是明确“考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理科综合的高考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以知识为载体,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干知识,找出基本知识点和考点,构建知识网络,合理分散难点,强化知识重点,重视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更好的指导教学。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

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前后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精选往年高考经典试题做为例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例题的分析应以指导思维方法为主,使学生学会同类型的题目的解题方法、突破点,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高考试卷中要求用科学的语言表达的占很大一部分,且失分主要也在这方面。所以,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用语一定要反复琢磨,利用白板和教室四周的黑板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反复训练使他们学会用书本上的基本概念或标准的生物学术语来精确表达;课后精选习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全国卷生物试题十分重视对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包括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及基本的实验设计思路。例如:1234题考查了细胞、分子、免疫的基本知识,如第31题考查了对照试验的设计原则。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我们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

四、根据特定的学情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材,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高中生物虽然抽象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生物题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开展讨论与互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互评中学习,在讨论中思维,在讨论中探索,在讨论中提高。

每次模拟考以后,根据模拟卷的特点和学生卷面的解答情况,认真进行分析总结,及时调整复习策略,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

五、努力做好后进生和尖子生的辅导工作。

在我们的学生中,总有一些学生存在偏科现象,如7班的魏元宏同学,各科成绩都不错,学年第一名,但生物成绩非常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根据每次联考出现的问题,及时查缺补漏,逐步提高,最终达到了理想的成绩89分。7班方炜同学,每次联考总是错选择题,经过分析是存在心里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有改观,最终生物以90分的满分成绩获胜。

六、积极参加听课研讨,取长补短。

积极听课,听完课后,我们专门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每个章节难点还有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等进行认真交流探讨,我们互相交换意见,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改进进行讨论,取长补短。这样坚持下来,效果还是比较好,使得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教师心得感悟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课的质量,追求复习的效益。

1、认真学习新课改的考试说明和考试纲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教学进度的严肃性。高三年级在明确学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本学期以来经常进行备课组集体备课、教学案一体化,将长计划和短安排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学期教学的连贯性,又体现了阶段教学的灵活性。

2、准确定位复习难度,提高课堂复习的针对性。我们把临界生这个群体作为高考复习的主要对象,根据临界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层次来设计课堂教学,不片面地追求“高、难、尖”,而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能力要求,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力促课堂质量的有效性。首先,针对复习课特点,明确复习思路,构建了二轮复习“四合一”的课堂模式:能力训练+试卷讲评+整理消化+纠错巩固。能力训练做到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排查出学生的考点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试卷讲评做到在错误率统计和错误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讲评,讲评的对象明确定位为中转优学生,评讲效果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中转优学生有没有真正搞懂;整理消化首先确保各学科当堂消化的时间;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以变形的形式进行纠错巩固训练,同时在周练中予以体现。

二、让学生切实做好题,发挥训练的功能。

1、实行“下水上岸”制,提高练习质量。“下水”是为了“上岸”,教师做题是为了选题,为此,本人对给学生做的题目自己先过一遍,加强对选题的工作,练习材料没有照搬现成资料,同时整个年段的'题目是备课组集体研讨而成;要先改造,后使用,力求做到选题精当,符合学情。

2、有效监控训练过程,确保训练效度。训练上特别重视训练的计划性,明确每周训练计划。认真统计分析,对于重点学生更是面批到位。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纠错,并定期进行纠错训练。此外,对考试这一环节,严格考试流程,狠抓考风考纪,重视考试心理的调适、答题规范化的指导和应试技能的培养,努力消除非智力因素失分。及时、认真地做好每次考试的质量分析,并使分析结果迅速、直接地指导后面的复习工作。

3、强化基础过关,实施分层推进。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实施基础题过关的方法,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实验班适当提升训练难度,同时实行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分档训练。这一举措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我一定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进步,不辜负领导和家长们对我的信任,在来年再创佳绩。

教师心得感悟

在这一个学期中是有好几个很有意义的节日的,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和元旦节,这几个都是我们国家的节日,从现在开始对他们进行节日方面的教育,能够让他们更加的了解我们国家的节日,能够更好的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在这几个节日中我们进行了一些非常有趣但又很有意义的活动,孩子们也对这几个节日有了一些了解。

二、教学方面。

这一个学期我们几位老师是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学生们在课堂上也都学到了一些东西。在我看来现在上课并不是让他们在课堂上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要有学习的意识,要知道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好习惯。这一个学期在教学方面是取得了一些成果的,基本上老师上课说的知识他们都能够学懂,记住,回家还能够说给家长听。

三、工作表现。

我在这一个学期中是很不错的,我是非常的认真的对待自己每一天的工作的,对待幼儿是必须要有耐心和爱心的,我的行为是一定要配得上老师这个称号的,我要做一个负责任的老师,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在休息时间我也会去阅读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让自己能够知道更多的教育方面的知识,更好的教育学生。我是很努力的在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在这一个学期也有了一些进步。

在这一个学期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对我更好的'教育好学生是有帮助的。我也知道自己还是有很多的不足的,所以之后也在努力的学习,让自己能够有更好的工作能力。新一个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自己应该要做好准备去迎接新的学期的工作,让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快乐的同时,也能够学到知识。这才是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要做到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悟

最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写出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

“教师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因为你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那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不仅应对美好的事物保持敏锐,更要学会在教学中追求美,创造美的环境。

要追求美的语言。由于教师职业的关系,在公众的场合教师的语言总是表现得很温雅,而且自觉的克制自己语言的粗俗。教师的语言美,可以影响身边的学生群体。比如,在和学生谈心时,总会使用普通话,并且讲究语言的艺术,心与心地交流、沟通,这样,不仅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好的形象和榜样,而且也让学生在不知不绝中会说普通话,会用普通话。假如,你要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就必须修饰好自己的语言,让美的语言在校园中传递。

要追求美的人情,那就是要有宽容精神。郑校长说:“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

要追求美的课堂。作为教师职业的需要,课堂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我知道,没有美丽的课堂等于给自己的事业生涯判了死刑。美丽不是作秀,而是踏踏实实的教风,得到同行的认可。为此,应该经常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大量拜读有关教育专家的经验介绍和理论著作,吸取教育教学的精华,用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虚心地向同行请教,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和完善,并不断地在教学中探究,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并逐渐形成自己“生动活泼、扎实创新、声情并茂”的教学风格。我想,这样的课堂是美丽的。有了美丽的课堂,也就活出教师的潇洒,点燃了美丽的人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悟

1、不间断地读书,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让阅读成为自己学习生活职业和工作的底色。持之以恒的阅读,不为某次备课而读,要为知识的渴求而独让教师的背景更加宽广,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2、学习他人的经验,移植他人的教育思想。从学生的表现发现教师的长处,拒绝照搬别人的操作模式。比如老师的精彩设计,要关注其精彩设计背后的学情,这个老师的背景以及这种背景折射出的先进理念,多观关注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他人学习可以加快接近教育本质的步伐。

3、做好工作计划,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相统一。避免碎片化方式的备课,授课要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4、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记录可以促进我们思考,减少问题反复出现,从而提高效率。适时的总结,发现规律,更可以提高效率。不间断的反思可以让我们走向成熟。

5、培养自律:要将碎片花的时间用于阅读,处理好工作和生活时间的主次矛盾,按照脑力劳动的难度进行工作安排,提高效率。自律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养成严格的自律习惯,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自己的学生及他人负责。

读“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的相关知识,我深刻地体会到,知识不是静止的,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既是知识迁移的过程,也是知识转化的过程!

知识源自何处:从阅读中来,从知识的运用中来,从对你有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来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是最高的教学技巧,即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心得感悟

本学年,我主要担任《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的教学。《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是电子应用专业中一门理论性强、知识联系范围广、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技能操作较专业的课程。要学好这门课程,一定要促进学生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专业维修操作技能的提高。回顾一年的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加强教学研究,组织实施课程改革。

电子工业出版社《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新编教材(我校电子专业校订教材),其内容和知识的编排上虽然注意了时代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但仍然存在章节结构不合理、理论概括性不强、实例电路分析欠条理以及章节故障检修学生能力培养不突出等缺点,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生基本情况,在《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中,实施模块式的教学方法,拟定模块教学实施计划、模块内容、模块目标、模块考核等内容。如将《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八个模块:电视机基本原理知识模块、开关电源电路模块、同步分离及行场扫描电路模块、公共通道模块、解码电路模块、遥控电路模块、彩色电视机的新技术模块、彩色电视机的整机故障检修模块。

二、完善教学环节,投身教学工作。

1、认真拟定每学期教学计划。

2、备好课,写好理论教学教案及实训教案并完善模块考核配套内容。

在备课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各知识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彩色电视机工作原理及维修技术。并查阅大量的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知识点。

3、上好课。课堂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理解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大大简化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注重全面提高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多次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创造性的使用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做”三位一体,并突出“学”与“做”,其过程以学生为根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专业社会实际,突出德育教学、就业教育,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与学习氛围。

4、重视实训教学。《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强调技能操作的专业技能课程。在强化学生课堂理论知识消化的同时,更加突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每一模块都安排有较系统的实训内容。实训过程中,结合视频实训室设备情况及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性、层次性和趣味性,保证学生实训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彩色电视机维修技术及仪表、仪器使用能力,同时,注重规范操作章程与实训纪律,提高学生安全操作意识。

5、注意分层教学,完成课后辅导。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知识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对视频技术维修兴趣小组,进行培训与指导,力求动手操作技能的提高,以使在实训教学中,以点促面,进而面面开花。

6、定时检查作业与实训报告。

7、强调模块技能考核。模块式的教学内容既独存体系,又环环相扣。《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模块式考核分识图、作图考核与元器件识别、故障维修考核。通过模块考核,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了什么,就能做什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

三、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在组织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利用可学习的机会,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专业知识的相关培训。如参加市教科所组织的职业教学模块教学论文竞赛、多媒体课件比赛,省劳动厅组织的职业考评员培训。大大拓宽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开拓了视野。

当然,展望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还有很多的教学工作要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本人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已,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努力提高自已的教学教研水平,争取更大的进步。

教师心得感悟

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回顾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本学期已经近结束,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迎接下学期的工作,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备好课。

工作再忙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二、上好课。

在上课中,我注重用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把问题抛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还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一年级孩子年龄小特别喜欢爱表扬,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越表扬他就会越学越好,在提高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抓住机会提问他,鼓励他,表扬他,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学的愉快。进步越快。针对各种问题,我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在做数学作业时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作业的书写以典型示范、表扬为主。

六、教学中的不足和反思。

1、对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到位。

2、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3、复习这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不看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做完之后不会检查。有待以后改进。

总之,一学期的工作已结束,有收获,同时也有不足;工作中不足之处,我将及时找出差距,积极弥补不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悟

作为即将步入三尺讲台的准新手教师,最近的阅读带有些功利主义色彩,没有期望我现在的阅读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阅读计划外邂逅的这本书,却如久旱逢甘霖般,让我对一直以来的迷茫渐渐豁然开朗。

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阅读的书,没有言辞锋利的说教,没有强行推荐教师必读书目清单,流畅的文字、旁征博引的句段、信手拈来的小故事让我常常忘了这是在学习如何阅读,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阅读的快乐和做老师的幸福感。对于闫学而言,阅读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后来,慢慢才意识到,这本书的阅读价值远远超出教师这个职业范畴。一个能够阅读的人会从阅读中获得幸福,这一点,其实与我们是不是一名教师无关。正如作者多次强调的,教育不是教师生活的全部。

此处引用书中提到的俄国作家邦达列夫的一段话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再恰当不过了。“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笑、会哭、会同情和参与”。

用我喜欢的歌手李健的话来说:“你找一些参考系,就不会那么容易轻狂。你经常读书,经常创作,就越经常感受到自己的有限性。”尤其是在阅读中,我常常感觉到自己的淡薄与可怜。

书中的逻辑衔接很流畅,下面我仅按照我习惯的思维方式,将其中的思想做一概括整理,以便留住我稍纵即逝的记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不仅是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而且是一部教育实践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罢此书,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的水平。下面就针对书中贯穿的观点谈谈我的思考和体会。

一、书籍——教师的第一至爱。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提到:一个教师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读到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从教几年来真正读过的书有几本?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而闲暇时会抱着电视看个没完没了,或闷头大睡,而哪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写论文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

二、阅读——学生的第一需要。

如果你仔细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你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他还强调指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那么从大师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读了大师的这些建议后,我对班里的同学进行了分析,觉得确实是这样的。拿到一篇文章后一般能够流利读下来的同学都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我想,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是一种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多布置阅读文章的作业,给同学们多讲讲故事,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辅导,将从阅读方面下手,进行新的尝试,从“根“上解决他们贫困的原因。阅读是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第一需要吧!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