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读后感心得大全(17篇)

时间:2023-12-17 21:37:38 作者:XY字客

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情感、观点、主题、结构等多个角度出发,全面掌握和表达所读内容。这是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对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

清塘荷韵读后感

清清池塘,韵韵荷香;点盏心灯,希望从生。

真心爱荷吗?不知,但的确是欣赏文人,才喜欢荷的志行高洁。她确是抚慰心灵的舞者。我见过那红的妩媚,白的清纯,黄的灵动,但都离不开一个雅字。君子附庸之雅。未品读季老先生的文章时,在我看来,荷娇柔,脆弱,是要精心呵护的主,但未曾了解到她的坚韧,她对生命的张扬。

季老先生将这几颗莲子投入池塘中,我与他共同期待,一年,两年,在我认为第三年也无望时,竟露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是那样的细弱单薄,我的心中也是爱怜之意横生。第四年的那一大片荷叶也是颇让我惊讶。荷花的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让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月下荷塘,流水脉脉,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这画面该是多么美好啊!正如季老先生所说:“荷花在严冬的水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她在不断地吸取养分,不断地生长,从未放弃。

这样的荷花着实让我打了个寒颤。大自然的生命力顽强,我是早就知道的,但是未想到娇弱的荷花也可活的如此坚韧。她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睥睨一切,这是何等张扬的性格。令我深深地反思,自己不坚韧,自己不张扬。但是这样的张扬,坚韧都来自于不放弃,坚持去做的信念。可以想象荷在寒冷的池水中定是冻僵的。但是没有就此选择长眠,而是真的觉得得好好改改了。不能一遇到困难就像乌龟一样缩头缩尾吧,应该养精蓄锐。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生命张扬,精彩,惊艳自己也同时惊艳别人。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煞是令人羡慕。

清塘荷韵读后感

以前挺喜欢荷塘的,而当我读过这篇文章才明白,原来荷花和荷叶是那么的美。20xx年我去了一次荷塘。

20xx。8月的一个清晨,睁开惺忪的睡眼来到了荷塘,为的是看到争奇斗艳、不凋谢的荷花和如翡翠般的荷叶。就在此时,我眼球里倒影出的是一朵朵荷花,还有一片片荷叶,我想:如果我能站到荷叶上不掉到水里该有多好,到那时,我就可以成为“荷花仙子”了,带着这美妙的幻想和纯真的心,我便和荷叶玩耍了起来,我往它脸上洒水珠,它却不让水珠落到它那无污渍又干净的脸上,妈妈说,“荷叶出淤泥而不染”,听了这句话,我便爱上了荷叶。

还有荷花也是很美丽的。

淡粉、淡黄色的花瓣,里面包着莲藕,真令人陶醉。假如有一天,我变小了,我一定要躲到这里面,因为荷花里面很安全。哇,是一对母子呀,凋谢的荷花,低着头,看着正在开放的荷花,母亲呵护着它,为它遮风挡雨。

渐渐的蜻蜓也来了,真怕将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不得不承认,这景色太美了!浪漫的亭子,优雅的小桥,蜻蜓点水,含苞待放、争奇斗艳的荷花,如翡翠般的荷叶……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时,我想到了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爱荷塘,一个让我充满梦想的地方。

清塘荷韵读后感

读了《清塘荷韵》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本文介绍了作者楼前数亩荷塘如何从空荡荡的枯塘一直到满塘荷花的过程。以及见到满塘荷花后受到邻里的夸赞和喜悦心情。

这时,我明白了如果没有辛勤的种植、长时间的等待、用心的呵护,就不会出现之后池塘中那美丽的荷花。

当今社会也应如此,现在做学生的都面临着考试、排名等等一系列竞争。那麽如何在这些中名列前茅,成为凤毛麟角呢?只有努力学习、刻苦认真,而这样又需要你辛勤付出十几年的长期等待,最后在高考中尽情发挥,才可以出线,获得众人称赞。大部分学生都如此劳动,最后得到好结果,使十几年的付出没有白费。但总会出现一些人,不想努力,但还想在最后取得优异成绩,这是绝对行不通的。如果这样可行,作者不用花四年时间等待荷花满塘的美丽景色,状元不用寒窗苦读十年后去争名夺利,在校考生也不用秉烛夜读,早起晚睡午不歇。所以我认为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只有刻苦努力、辛勤劳动,假以时日才会得到结满硕果的苍天大树。

最后,我希望那些存有侥幸的人赶快觉悟,马上动起来,追上那些早你们起航的人,一同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清塘荷韵读后感

荷花是一座高尚品质的宝库,其中有让我们学也学不完的品质,这篇《清塘荷韵》,就讲述了很多。

荷花的种子壳很厚,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这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荷花突破种子的壳要好几年的时间,这恰恰体现了荷花那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荷花能够在几天里迅速蔓延生长,表现了其惊人的力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说出了荷花的清廉。

但这篇文章最令我着迷的地方不是荷花的种种品格与优点,而是文章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很经典,那就是“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句话很有韵味也很搞笑,早冬和初春之间有3个月,而晚冬和初春之间只是弹指一挥间,人们也编出很多很多句话来,什么“既然战争到了,和平还会远吗?”等等……我虽然不能读懂,但却明白了一个共同点:

句子中寄托的是人们的期望!是人们对完美生活的盼望!是人们对礼貌的眺望!

《清塘荷韵》读后感

欲不消心难平,感觉离家渐近而心情也随着新年脚步的将近变的不在沉稳,不知道激动哪一初,想要落微激动浮躁的脉搏跳的沉稳点,还是需要读一读好的`书,好的文章是用心写出的,华辞丽藻很难堆砌而成,重要的是经过时间的沉淀酿造出文中佳酿。今天偶看到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读到第六段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季老的用心。

季老年复一年的观察门前清塘,始终没有放弃,正是那份难得的等候期盼,终于迎来翠盘荷香六月赏。有一情节很是打动我,季老在看到花瓣落入池中的景象联想到的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季老深深体会到原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而并没去强求工整,而是用一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可见作者对“池花对影落”之欣赏!

季荷—————是周一郎先生为季老荷花赐的名,季老更是欣然接受了这一称呼,最后一句更是写下:“我为我的“季荷”祝福。”而我用什么样的祝福来祝福辛勤劳动一生的季老?只希望清塘里的荷香为他老人家飘的更香更远。

从古至今,人们一说到荷花,首先想到的便是高雅、纯洁。是的,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它根本不屑于在泥沙中那不见天日的生活,它会不断地为着光明,为着美丽,为了给人类那丰富的生活中再添加一抹美好的色彩,绚丽而无暇的为之奋斗。荷花也深受我的喜爱,我不仅只是因为它的外表,更是因为他的精神所给予了我无限的力量,敢于面对困难和险境……今天有幸读到了季羡林先生的佳作《清塘荷韵》,更令我感触颇多。

本文中作者描写荷花的婀娜,寥寥无几,甚至少得可怜,为何我们读来却被深深打动?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驻在每个人的心间,挥之不去,因而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荷花,一种坚强毅力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傲美丽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尚纯洁的生灵。荷花它具备了人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异彩!

最近我还读过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则把荷花的种种姿态和美丽,毫无保留的“倾泻”在纸上,令人读后心神皆静。其中最令我感受到美好和宁静的一段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中一个“泻”字,生动的展现了月光温柔娴静的性格,给人以无限的感触。后文中“薄薄的青雾”“笼着轻纱的梦”,塑造出一种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可触而不可及的朦胧意境,给人一种迷迷糊糊的美。文中还描写了“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更给荷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寥寥数笔,竟将荷花的种种美质刻画得淋漓尽致,真不愧于是文学巨著。

总之,荷花给人们带来的美感,是无穷无尽的,是感叹不完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存在,关键是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清塘荷韵读后感

有幸拜读了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这是一篇写景叙事兼抒情的散文。是季老在86岁高龄时写的又一名作。整篇文章清新隽永,尽脱浮华,行文平易流畅,直白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底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起可谓是并蒂双莲,绽放异彩!

整篇文章作者先回顾了原先池塘中似有荷花,现在全无,于是十分渴盼再现“荷花满塘”。再写作者偶得友人馈送洪湖莲子五六颗,撒种于池塘;接着写了第一、第二年塘中毫无动静,然后写到第三年“塘中浮动的只是孤零零的五六叶片”,最后写到第四年荷花生长旺盛,荷叶“遮蔽了半个池塘”的洋洋大观之景。季老由此感叹于自然力的神奇和伟大,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深深赞誉。

正是季老的“盼荷”,对莲子的苦苦守候和耐心等待,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消磨,他以他极大的耐心和深沉的爱让我们和他一起见证了奇迹,并把它分享给世人。我们在欣赏这一生命力爆发的过程中,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与喜悦,也会激发自己对人、物、事的思考与感悟。

结合我们教学工作实践,我觉得也很有借鉴意义。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需要我们终生力行的工作,也是一份需要强大耐心和长久守候的工作。在这一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秉性的学生,他们或聪明伶俐,或乖巧可爱,或调皮任性,或难以管教……对此,我们要思考,作为老师又该如何去做好应对?是像季老先生一样初心不改,执著守候,还是任其自生自灭,随波逐流?毋庸置疑,我们会选择前者,以教育者的良心与长辈的耐心去守候、去坚持、去一如既往地关爱和呵护。

我们可能暂时难以看到学生的改观,但多年以后,谁能否认学生们不会像莲子一样强大爆发呢?正如季老所言,“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所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我们需要的是多花点时间耐心去见证学生们带给我们的奇迹。

清塘荷韵读后感

以前挺喜欢荷塘的,而当我读过这篇文章才明白,原来荷花和荷叶是那么的美。2010年我去了一次荷塘。

2010。8月的一个清晨,睁开惺忪的睡眼来到了荷塘,为的是看到争奇斗艳、不凋谢的荷花和如翡翠般的荷叶。就在此时,我眼球里倒影出的是一朵朵荷花,还有一片片荷叶,我想:如果我能站到荷叶上不掉到水里该有多好,到那时,我就可以成为“荷花仙子”了,带着这美妙的幻想和纯真的心,我便和荷叶玩耍了起来,我往它脸上洒水珠,它却不让水珠落到它那无污渍又干净的脸上,妈妈说,“荷叶出淤泥而不染”,听了这句话,我便爱上了荷叶。

还有荷花也是很美丽的。

淡粉、淡黄色的花瓣,里面包着莲藕,真令人陶醉。假如有一天,我变小了,我一定要躲到这里面,因为荷花里面很安全。哇,是一对母子呀,凋谢的荷花,低着头,看着正在开放的荷花,母亲呵护着它,为它遮风挡雨。

渐渐的蜻蜓也来了,真怕将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不得不承认,这景色太美了!浪漫的亭子,优雅的小桥,蜻蜓点水,含苞待放、争奇斗艳的荷花,如翡翠般的荷叶……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时,我想到了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爱荷塘,一个让我充满梦想的地方。

清塘荷韵读后感

拜读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不禁被文中优美的言词,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蕴藉,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浓烈的期盼,期望和欣慰。文章构思之巧妙,写作之精良,实令我赞叹不已。

再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觉两文之差异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自已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这便与季先生强烈的期望之心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同样是写荷花,朱先生在观赏美,而季先生是在创造美。观赏美的人每当发现美中之不足。便多几分惆怅,但创造美的人会痴迷于美中,戴着美的眼镜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无瑕疵,他沉浸在美中,乐观看世界,永远有期望,永远有快乐。

在《清塘荷韵》中,季先生行文严谨,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十分明显,一条以荷塘中荷花状况为线:先写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此刻全无,再写我种莲子,之后写第一、二年塘中仍无荷花,然后了写第三年“塘中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叶片”,最后写第四年荷花生长旺盛,荷叶“遮蔽了半个池塘“。另一条则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先是塘中无荷花,作者“总觉得是一块心病”,再是种了莲子作者微有期望但情绪还比较消极,之后作者的期盼日益强烈,然后两年过后塘中仍无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继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长出“五六个叶片”。作者自白“虽微有期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后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时间顺序行文,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过渡自然。两条线索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它们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笔有机地结合起来,真可谓是:相辅相承,相孕相生。

从文章的许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与《清塘荷韵》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间顺序行文,颇有些游记的味道,这是写作顺序的不一样。其次,《荷塘月色》的资料以作者所感为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韵》的资料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显得十分单薄了,它们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举一动中,较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韵》更是全无踪影,因此我认为与《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韵》更倾向于叙事散文,此乃文体之异也。之后,《荷塘月色》是以“荷塘”这一地区作为写作对象的,文章以写景为主,这就决定了它的写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写荷塘范围内作者所见之景,描述的景物众多,强调的是景物间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现的是荷塘周围景色的和谐美、整体美。而《清塘荷韵》中,季先生描述的景物就具有了单一性,他只刻画了荷花,表现他对荷花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写作中采用了一枝独秀的方法,而对其它景物只字未提,这是写作手法的差异。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细节间的区别。如:同样是因为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叹于自然力的伟大。同样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说它色白,为点缀之物,但季先生说它“红艳耀目”,“凌驾于荷叶之上,迎风弄姿。”最后,我要说两文结果不一样,朱先生最后是“什么都没有”欲超脱而不得,情绪郁闷。季先生最后得到了满塘荷花,并且这些荷花被命名为“季荷”,他心中自然无比愉快。当然,两篇美文在用词、造句、修辞等众多方面是近似的。那里便不消细说。

清塘荷韵读后感清塘荷韵读后感范文清塘荷韵读后感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老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清塘荷韵读后感

假期中去了上海书展,本意是给儿子买书的,顺便感受下书展的氛围。我一直认为看书也是一种感觉,有些书你捧在手上就是一个字都看不进,而有些书略微翻下就能吸引住你。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就是如此,我不能说自己多爱看书,但一本纸质书籍在手的实质感让我翻阅了起来。

在这个膨胀的信息化时代,长篇大论委实看不进,但季羡林的散文是有故事性的,不似小女子情怀般的扭捏。我对季羡林是不了解的,说明我的阅读是多么的浅薄,看了序之后,我所了解的季先生也就是一个大家,一个大作家。但通晓多国语言,在异国他乡求学生活的经历让他拥有丰富的人生;他幼年离乡背井,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对自己故乡魂牵梦萦般的追忆多少勾起我的共鸣。

感动于季先生对王妈的怀念,他通过《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一文,描述出了心中王妈的形象,也在夜来香的花影中透射出王妈悲剧般的一生。落泪于《一条老狗》,看题目,谁都不能想到这竟然是一篇悼念母亲的文章。他通过那一条老狗,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老狗形象,想要表达的就是对母亲一生的愧疚。从六岁离开母亲起,一直到母亲离世之间的十四年,他只是匆匆的回去过三次,一次是小学时家族大奶奶去世,一次是中学时父亲生病回家探望,再一次就是父亲去世,专为奔丧。十一二岁的男孩子无法体会失去男主人后母亲的生活,也不会想到那次是和母亲见面的最后一次。随后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他心怀梦想,总是想着等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时接母亲一起生活,却不料等待他的是母亲离世的消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他真实的写照。再多的悔恨更多的是万念俱灰,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他一定已经无法清晰地忆起母亲的模样,而那条老狗是具体的形象的,一直陪伴母亲的就是这一条老狗,永远趴在破篱笆门口。而最后一如他离开母亲时那样,他不得不离开那一条老狗,虽然他知道它的最后结局。

生活中我们总有自己怀念的场景,值得回味的亲情。我至今还记得自己16岁那年离开父母,独自踏上回沪的列车,为了让他们放心,我不让他们送上车,在进站口就挥手和他们告别。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转身后的女儿在车上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树木、房屋,独自泪如雨下。这泪是止不住的,擦掉了会继续流。儿子这一代一定无法体会,一如我无法体会当年父亲上山下乡的艰辛般。父亲属于下乡,而我已经好了很多,是回沪。但独自生活远离亲情是一样的,这样的生活教我学会坚强。

一晃自己在上海已经成家立业,渐渐地在上海生活的年数开始多于自己从小生活长大的地方。不变的是情感,不管我什么时候回家,总有亲切迎接我的爸妈;不管我们多久没见,同学之间总有聊不完的话题,累了,我就坐着听,路不认识了,就跟在她们身后走……一如一位长辈所说,我拥有两地的风情、人情和感情,我也同样拥有丰富的人生。

清塘荷韵读后感清塘荷韵读后感范文清塘荷韵读后感

荷花是一座高尚品质的宝库,其中有让我们学也学不完的品质,这篇清塘荷韵,就讲述了很多。

荷花的种子壳很厚,在淤泥中可以千年不烂,这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荷花突破种子的壳要好几年的时间,这恰恰体现了荷花那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荷花可以在几天里迅速蔓延生长,表现了其惊人的力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说出了荷花的清廉。

但这篇文章最令我着迷的地方不是荷花的种种品格与优点,而是文章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很经典,那就是“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句话很有韵味也很有趣,早冬和初春之间有3个月,而晚冬和初春之间只是弹指一挥间,人们也编出很多很多句话来,什么“既然战争到了,和平还会远吗?”等等……我虽然不能读懂,但却明白了一个共同点:

句子中寄托的是人们的希望!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是人们对文明的眺望!

清塘荷韵读后感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望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清塘荷韵读后感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作家等。他精通12国语言,是我国的国宝级人物。季爷爷学贯中外,兼容百家,是公认的学界泰斗。

《清塘荷韵》是季爷爷的代表名篇,今天我在网上读了《清塘荷韵》,平平淡淡的文字,读起来却感触颇深。《清塘荷韵》是写了季爷爷把几颗洪湖的莲子投入门前的池塘,希望长出莲叶荷花。经过四年的耐心等待,终于长出了大片荷叶,叶子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光长荷叶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里的荷花不仅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

文中还提到,一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而荷花却开得特欢,几乎连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见了,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写出了季爷爷喜爱荷花的心情。文章的后面写他的一个爱花的邻居,天天数荷花。季爷爷是知道的,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不知道隐藏着多少花骨朵儿。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顽强的。

季爷爷写的文章,诗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静静的池塘里静静地开着荷花,这种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季爷爷的文章特别好,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以后慢慢品读和体会。

清塘荷韵读后感

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写得清新淡雅。读起来很有感觉、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的清塘荷韵读后感,仅供参考!

荷花是一座高尚品质的宝库,其中有让我们学也学不完的品质,这篇《清塘荷韵》,就讲述了很多。

荷花的种子壳很厚,在淤泥中可以千年不烂,这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荷花突破种子的壳要好几年的时间,这恰恰体现了荷花那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荷花可以在几天里迅速蔓延生长,表现了其惊人的力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说出了荷花的清廉。

但这篇文章最令我着迷的地方不是荷花的种种品格与优点,而是文章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很经典,那就是“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句话很有韵味也很有趣,早冬和初春之间有3个月,而晚冬和初春之间只是弹指一挥间,人们也编出很多很多句话来,什么“既然战争到了,和平还会远吗?”等等……我虽然不能读懂,但却明白了一个共同点:

句子中寄托的是人们的希望!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是人们对文明的眺望!

假期中去了上海书展,本意是给儿子买书的,顺便感受下书展的氛围。我一直认为看书也是一种感觉,有些书你捧在手上就是一个字都看不进,而有些书略微翻下就能吸引住你。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就是如此,我不能说自己多爱看书,但一本纸质书籍在手的实质感让我翻阅了起来。

在这个膨胀的信息化时代,长篇大论委实看不进,但季羡林的。

散文。

是有故事性的,不似小女子情怀般的扭捏。我对季羡林是不了解的,说明我的阅读是多么的浅薄,看了序之后,我所了解的季先生也就是一个大家,一个大作家。但通晓多国语言,在异国他乡求学生活的经历让他拥有丰富的人生;他幼年离乡背井,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对自己故乡魂牵梦萦般的追忆多少勾起我的共鸣。

感动于季先生对王妈的怀念,他通过《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一文,描述出了心中王妈的形象,也在夜来香的花影中透射出王妈悲剧般的一生。落泪于《一条老狗》,看题目,谁都不能想到这竟然是一篇悼念母亲的文章。他通过那一条老狗,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老狗形象,想要表达的就是对母亲一生的愧疚。从六岁离开母亲起,一直到母亲离世之间的十四年,他只是匆匆的回去过三次,一次是小学时家族大奶奶去世,一次是中学时父亲生病回家探望,再一次就是父亲去世,专为奔丧。十一二岁的男孩子无法体会失去男主人后母亲的生活,也不会想到那次是和母亲见面的最后一次。随后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他心怀梦想,总是想着等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时接母亲一起生活,却不料等待他的是母亲离世的消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他真实的写照。再多的悔恨更多的是万念俱灰,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他一定已经无法清晰地忆起母亲的模样,而那条老狗是具体的形象的,一直陪伴母亲的就是这一条老狗,永远趴在破篱笆门口。而最后一如他离开母亲时那样,他不得不离开那一条老狗,虽然他知道它的最后结局。

生活中我们总有自己怀念的场景,值得回味的亲情。我至今还记得自己16岁那年离开父母,独自踏上回沪的列车,为了让他们放心,我不让他们送上车,在进站口就挥手和他们告别。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转身后的女儿在车上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树木、房屋,独自泪如雨下。这泪是止不住的,擦掉了会继续流。儿子这一代一定无法体会,一如我无法体会当年父亲上山下乡的艰辛般。父亲属于下乡,而我已经好了很多,是回沪。但独自生活远离亲情是一样的,这样的生活教我学会坚强。

一晃自己在上海已经成家立业,渐渐地在上海生活的年数开始多于自己从小生活长大的地方。不变的是情感,不管我什么时候回家,总有亲切迎接我的爸妈;不管我们多久没见,同学之间总有聊不完的话题,累了,我就坐着听,路不认识了,就跟在她们身后走……一如一位长辈所说,我拥有两地的风情、人情和感情,我也同样拥有丰富的人生。

从古至今,人们一说到荷花,首先想到的便是高雅、纯洁。是的,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它根本不屑于在泥沙中那不见天日的生活,它会不断地为着光明,为着美丽,为了给人类那丰富的生活中再添加一抹美好的色彩,绚丽而无暇的为之奋斗。荷花也深受我的喜爱,我不仅只是因为它的外表,更是因为他的精神所给予了我无限的力量,敢于面对困难和险境……今天有幸读到了季羡林先生的佳作《清塘荷韵》,更令我感触颇多。

本文中作者描写荷花的婀娜,寥寥无几,甚至少得可怜,为何我们读来却被深深打动?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驻在每个人的心间,挥之不去,因而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荷花,一种坚强毅力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傲美丽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尚纯洁的生灵。荷花它具备了人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异彩!

最近我还读过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则把荷花的种种姿态和美丽,毫无保留的“倾泻”在纸上,令人读后心神皆静。其中最令我感受到美好和宁静的一段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中一个“泻”字,生动的展现了月光温柔娴静的性格,给人以无限的感触。后文中“薄薄的青雾”“笼着轻纱的梦”,塑造出一种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可触而不可及的朦胧意境,给人一种迷迷糊糊的美。文中还描写了“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更给荷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寥寥数笔,竟将荷花的种种美质刻画得淋漓尽致,真不愧于是文学巨著。

总之,荷花给人们带来的美感,是无穷无尽的,是感叹不完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存在,关键是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欲不消心难平,感觉离家渐近而心情也随着新年脚步的将近变的不在沉稳,不知道激动哪一初,想要落微激动浮躁的脉搏跳的沉稳点,还是需要读一读好的书,好的文章是用心写出的,华辞丽藻很难堆砌而成,重要的是经过时间的沉淀酿造出文中佳酿。今天偶看到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读到第六段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季老的用心。

季老年复一年的观察门前清塘,始终没有放弃,正是那份难得的等候期盼,终于迎来翠盘荷香六月赏。有一情节很是打动我,季老在看到花瓣落入池中的景象联想到的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季老深深体会到原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而并没去强求工整,而是用一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可见作者对“池花对影落”之欣赏!

季荷-----是周一郎先生为季老荷花赐的名,季老更是欣然接受了这一称呼,最后一句更是写下:“我为我的“季荷”祝福。”而我用什么样的祝福来祝福辛勤劳动一生的季老?只希望清塘里的荷香为他老人家飘的更香更远。

清塘荷韵读后感

以前挺喜欢荷塘的,而当我读过这篇文章才明白,原来荷花和荷叶是那么的美。20xx年我去了一次荷塘。

8月的一个清晨,睁开惺忪的睡眼来到了荷塘,为的是看到争奇斗艳、不凋谢的荷花和如翡翠般的荷叶。就在此时,我眼球里倒影出的是一朵朵荷花,还有一片片荷叶,我想:如果我能站到荷叶上不掉到水里该有多好,到那时,我就可以成为“荷花仙子”了,带着这美妙的幻想和纯真的心,我便和荷叶玩耍了起来,我往它脸上洒水珠,它却不让水珠落到它那无污渍又干净的脸上,妈妈说,“荷叶出淤泥而不染”,听了这句话,我便爱上了荷叶。

还有荷花也是很美丽的。

淡粉、淡黄色的花瓣,里面包着莲藕,真令人陶醉。假如有一天,我变小了,我一定要躲到这里面,因为荷花里面很安全。哇,是一对母子呀,凋谢的荷花,低着头,看着正在开放的荷花,母亲呵护着它,为它遮风挡雨。

渐渐的蜻蜓也来了,真怕将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不得不承认,这景色太美了!浪漫的亭子,优雅的`小桥,蜻蜓点水,含苞待放、争奇斗艳的荷花,如翡翠般的荷叶……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时,我想到了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爱荷塘,一个让我充满梦想的地方。

清塘荷韵读后感清塘荷韵读后感清塘荷韵读后感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清塘荷韵读后感

昨天,上的课是《清塘荷韵》,季羡林的。一说,季羡林的名字,几乎没有一个学生知道。我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你们读了这篇《清塘荷韵》,相当于在北京大学上了一周的课!

季羡林的文字,挥之不去。我连做梦,都在想,那个翠绿的荷塘!真可惜,我们水电职院找不到一个这样的荷塘!只有学校门口那口臭得不能再臭的烂池塘,每天都要横冲直撞地闪现在我离校回家的第一时间!

没有荷塘,会成我的一块心病。天天在学校上班,总感觉学校是一片“荒凉地带”,总觉得这“荒凉地带”缺点什么,原来是缺的是荷塘!

季羡林,说中了我想说的话。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少。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由此看来,我的这块心病,确是由来已久了。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家附近,有两个荷塘,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大荷塘,紧挨着小荷塘,大荷塘那头是外婆家,小荷塘这边是我的小姨家。从外婆家,到小姨家,白天黑夜,都得经过这一大一小两个荷塘。每每到夏天的晚上,我和几个小伙伴会搬出凉席,拿把蒲扇,爬到一个水泥砌的晒谷台上,躺着看星星。荷塘的风徐徐吹来,那风儿,像外婆温柔的手掌在抚摸着我,我总能在这柔柔的风中沉沉睡去。数不清啊,有多少个夏夜,我就沉醉在外婆家的荷香荷风里。

外婆已经去世多年了。可我依然能清晰地记得,那时夏夜纳凉的情景。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如今的我,每天在一堆枯燥的工作中忙碌着,无暇去怀念什么荷塘了!没想到,季老先生的《清塘荷韵》,竟又勾起了无穷无尽的荷塘怀想!

不能忘却,终究不能忘却。外婆的音容笑貌,依然那么清晰。外婆没读过什么书,可是她却很会取名字!我的母亲叫李莲和,我的小姨叫李荷兰,我猜想,可能是外婆太喜欢荷塘的缘故吧。

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写于1997年,正是香港回归的那一年。不知,季先生的荷塘,与朱自清的荷塘,哪一个更美?北大校园,清华大学的清华园,我都没有去过,无从比较。我只能从文字里去猜想,他们各自不同的心境与情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