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心得(汇总20篇)

时间:2023-12-13 06:10:09 作者:飞雪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思考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触动心灵的心得体会,不妨一读,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路。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对道德经的感悟。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一定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频仍、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那《道德经》究竟内涵和意义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处下无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二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展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举个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问我到底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形容表明到底有多爱,而是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为这种爱太深沉,太永恒。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够道明。任何华丽的词藻,在这深沉而又永恒的爱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说的越是深沉普遍的东西越无法表达、说清与道明!那既然道是无法说清与道明的,所以我们认为那只能“悟”那怎样去悟呢?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悟呢?我们认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道的真正内涵与真谛!

善有好多种意义。《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里德善是好人意思,这里要求我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还我们天真纯洁之本色,显我们君子坦荡之气度!《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意思是说好人施不好人的老师,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鉴,因此光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去影响,领导别人,同时也要从别人身上得到借鉴。做到“日三省尔而乎己”。善还要做到宽容不争。《道德经》第八章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处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与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爱卑下之地,心灵喜欢深渊宁静。与人交往能够仁爱,说话能够讲信用。正物能够安治,做事能够贤能,行动能够适时。正是因为与世不争,所以就没有怨恨!这说明上善之人与世无争和普利万物的特性!《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说返归到本源叫做静,静下来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知道守常叫做明。不知道守常就会盲动,盲动就会招致凶祸,知道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终身不会出现困阻!这教育我们要静心,要宽容!

前面讲的都是指善要对别人好,其实善也要对自己好。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说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获得天下还重要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对自己的生命比对获得天下还爱惜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范文《对道德经的感悟》。老子的意思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解释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要求我们学会一种养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贯穿于整部《道德经》的。里面关于善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再如地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对《道德经》德第二点领悟是“处下无为成大德”。《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意思是说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王候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孤的含义是孤立无助。寡的含义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称职。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还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附的汇聚之所,是因为他们能处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这也是在要求我们要学会处下!《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玻”意思是说已经有了知识,还以为没有知识,只是上等的有知。没有只是,还以为有了知识,这是有知的弊玻这也是在教我们要处下,要谦虚!

但处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要与他人友好和睦相处,对他人谦和礼让,时时以比较低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体现在你能够为他人为社会改变和放弃多少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内不化呢?所谓的内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纷繁复杂多变而又充满诸多诱惑的社会,你能保持多少内心的世界不变!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价值观和人生理念,保持自己的本色永不变,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闲和,使自己能够遇事不忧,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无故加之而不怒!进而使自己的内心将不会受外在事物的影响、触动和改变!这就是内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内不化才能做到处下!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用自然无为的方法去处事,就能无所不成。“无为”指的是不要去特别地提倡什么、鼓励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还是要“实其腹”,“强其骨”满足人们地要求,让人好好活着。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需,这些是还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闲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闲!”能够把世人所忙禄的事情节省下来,才能有时间去忙世人所清闲放弃的事情!无为是有为的根,只有无为才会有有为。老子第十一章中说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载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们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为,为了各种欲望不停地追逐,为名利不停去行有为之事。殊不知万物“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为为器,行无为之大道。有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见的,而无为是道,好象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确实客观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响着、决定着我们的生活里的一切。

读《道德经》给我的感悟颇深,读之前我时常感慨“学业未成,事业未定;名不远扬,家不成立;待吾处者,烦劳甚忧。君子存,必,誉响四方,功成名就,流传千古!”这里表达的更是一种壮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轻别离的情怀!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变“求学在外,忆往事南寻,虽为堂堂君子,难免痛苦流泪,欲拭无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坏乡!忆亲人之语,无一不催人泪下;怀乡之山水,无一不触动心弦;念友人之助,无一不深为感动。”这里更多表现的是回到人最本质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亲情,友情和大自然当中的情趣所带给人的轻松与感动。体味亲情的滋润,去欣赏久违的风景,去呼吸阔别已久的空气!

在如今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书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似乎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需要读《道德经》这样的古书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他们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镜照亮我们的面容,如同一个个烙印镌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气流催动我勇往直前!

老子说道德经心得体会感悟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创作了《道德经》这本古代经典之作,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首先,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的重要性。“道”是古代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老子思想的灵魂所在。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追求真理、秉持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使人类社会实现和谐共存和持久发展。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摒弃功利和个人利益的欲望,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是老子特有的治国理政思想,主张不操之过急,不过度干预,不强求结果。我在读《道德经》时深感这种思想的智慧和深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琐事所困扰,追求功名利禄,忘记了内心的真实需求,也忽视了宏观规律的存在。而老子的思想则告诉我们,与其强求结果,不如顺势而为,用心去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最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倡导了“无欲”的生活态度。“无欲”并不是指人们不能有追求和欲望,而是指人们应该淡泊名利,看破红尘,追求内心的善良与平和。当一个人没有过多的欲望时,他就能够摆脱尘世的纷扰和沉迷,找到自己内心的净土。我认为,只有做到“无欲”,一个人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解脱和升华。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提出了“保持本性”的思想。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本性和独特的个性,只有保持自己的本性,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成功。我深有感触,现代社会往往会束缚人的本性,迫使每个人都去适应社会的规则和要求。然而,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本性和原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在读完《道德经》后,我深感这是一本具有深刻智慧和真理的著作。老子的思想影响了无数的后人,并且其思想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被传承和弘扬。通过阅读《道德经》,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追求快乐和成功过程中应该坚守的原则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深刻体会到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实践价值。他的思想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的思考和批判,更是对现代社会的警示和启迪。我相信,只有在真正理解、领悟和践行《道德经》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老子道德经智慧与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公认为中国道家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我在读完《老子道德经》后,深受其智慧与道理的启发,以下将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谦逊与柔弱。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强调谦逊和柔弱的力量。老子告诫人们要像水一样柔软而顺从,因为柔弱的东西能够征服刚强的物体。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适用。我亲身感受到,当我以柔善待人时,能够减少冲突和摩擦,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谦逊与柔弱也能够让我更加开放心态,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批评,从而不断进步。

第三段:无为而治与自然。

《老子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即在尽量少干涉的情况下,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个思想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过去,我常常想要通过努力和埋头苦干,来改变一切,但往往事与愿违。通过学习老子的理念,我开始接纳事物的本来面目,顺其自然。当我不再强求结果时,反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这种解放自我的态度,令我从焦虑和困扰中解脱出来,更加放松和自在地面对生活。

第四段:道法自然与审慎行动。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经》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应保持和谐与平衡。对我而言,这个观念提醒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和选择。我开始审慎地思考我对待自然的方式,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当我从内心尊重他人和环境,并与之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这种有意识的行动,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并懂得遵循自然的道路。

第五段: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

通过《老子道德经》的学习,我逐渐明白追求内心平静和和谐的重要性。作为现代人,我们时常被外界的压力和纷扰所困扰,内心难免焦虑和不安。然而,只有当我学会放下诸多欲望,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才能找到内在的平静和满足。《老子道德经》通过让我学会静心思考与独处,引导我重建与自己内在的联系,从而在繁忙的世界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结尾段:总结与展望。

总之,《老子道德经》通过其智慧和道理,给予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它不仅教会了我谦逊与柔弱的力量,还引导我实践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思想。通过追求内在的平静和和谐,我逐渐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方向。未来,我希望能把《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些道理,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老子说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Laozi)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之一,其著作《道德经》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和解读。本文将通过对《道德经》的阅读和思考,述说我对于这一经典著作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以“道”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简朴、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遵循“道”的原则,以达到真正的幸福。我在生活中深有体会,在现代社会,繁杂的物质需求和虚荣心常常使人迷失自我。而当我勇敢站在“道”的角度来审视一切,我发现自己可以返璞归真,享受简单而真实的生活。只有用简单的心态对待复杂的事物,才能拥有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满足感。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不过度干预和管理。他认为政府和领导者应该发挥最低限度的作用,尊重个人自主性,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这一思想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相比于过度干预他人的行为,我更倾向于放手,允许自己和他人自由地发展。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路径和经历,只有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而当我接受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时,我发现自己更加宽容和平和,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

此外,《道德经》中的“柔弱胜刚强”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子认为柔软、灵活的力量胜于强硬、刚强的力量。他用“水”来比喻“道”的特性,水具有适应和包容一切的特点,而强硬则容易被打破。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对这一思想表示赞同。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冲突时,我已经亲身感受到柔软和包容的力量。当我以柔和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批评和抵抗时,往往能化解紧张局势,取得更好的结果。这种“柔弱胜刚强”的思想给了我更多的智慧和应对问题的策略。

最后,我认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修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人们常常陷入对于成功和成就的焦虑中,不断追求外在的荣誉和功利。然而,“道德经”提醒我们,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满足不是来自于功成名就,而是来自于内在的修养。只有内心的平和与积极的力量,在任何时候都能让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坚定。我在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到,当我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成就上时,我会感到极度的压力和不满足。然而,当我放下一切追逐并专注于内心的成长和修养时,我会发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综上所述,《道德经》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和指导,引导我们向简单、自然和宁静的生活方式迈进。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和方向。当我们读懂老子的《道德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我们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老子说道德经心得体会感悟

第一段:引入老子与道德经的背景(200字)。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德经》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和人生哲学的观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启示。读《道德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以及找到如何做人、做事的正确方式。在我对《道德经》的深入阅读中,我领悟到许多道德伦理的智慧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道德经中“无为而治”的理解(250字)。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是我最深刻的领悟之一。“无为而治”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相信自然的智慧,顺应事物本来的规律而有所为。它告诉我们,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遵循大道,而不是过度干涉和控制。这种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背负的压力,心情更加轻松自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我试图将“无为而治”的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言行中,渐渐感受到一种放下执着、从容应对问题的方式。

第三段:倡导自知之道,追求内心的安宁(250字)。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自知之道,认为内心的安宁才是最真实的享受。通过自我反省和审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内心的安宁不仅使我们更加从容面对外界的变化和挑战,也让我们能够真正体验生活的美好,并与他人建立更深厚的关系。因此,我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动机,询问自己是否目标明确,是否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这种自省让我发现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功成名就,更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第四段:践行道德,倡导仁爱之心(250字)。

道德经中强调了“仁爱”这一价值观。老子认为,仁爱是人类天性中最良善的一面,是人们在行为中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理解万物的共通性,我们能够培养起一颗心胸开阔、以仁爱待人的心。在现实中,我努力践行仁爱之心,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严,理解别人的困境和痛苦。这种善待他人的方式让我与身边的人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信任和友情,也让我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温暖与关爱。

第五段:道法自然,追逐内心的自由与宁静(250字)。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它呼吁人们能够按照自然的规律生活。通过与自然相融合,我们能够摆脱繁琐的经验和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在我看来,这种自然的追求并不是再去远离现代社会,而是在这个喧嚣尘世中寻找一片宁静之地。我通过练习冥想和花园栽培等方式,与自然亲近,享受大自然的美妙。这种沉思和与自然的连接,不仅帮助净化我疲倦的内心,也让我更好地洞察并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总结(100字)。

通过对《道德经》的阅读和理解,我领悟到了无为而治、内心安宁、仁爱之心以及道法自然等重要道德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指引着我们如何正确行动,也教导着我们如何平衡和和谐地生活。通过践行这些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建立起更为牢固的关系,并最终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宁静。

老子说道德经心得体会视频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和深思熟虑,我对其中关于道德的思考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近日,我看到了一段关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视频,深受启发,下面将分享我的体会。

首先,这个视频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道德指导人们如何正确行事,思考人生。道德的实践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赢,而非为了追求表面的权力和利益。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重要保障。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利益追求的过度强调,道德的价值日益被忽视,这导致种种社会问题的凸显。我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

其次,这个视频让我认识到,道德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道德经》中,老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顺应自然的规律。他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放下私欲、顺从自然的本真,以实现真正的和谐。这让我反思,现代人总是追逐功利,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渐疏远。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人与自然相互交融,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此外,这个视频还强调了道德的智慧。老子提倡以智慧来行动,他主张“不以取天下为事”的做派。通过观察自然的运行规律,老子深刻领悟到一种超越凡俗的境界,认为只有在楚河汉界的心境中,才能追求到智慧和道德的真谛。这给我启示,而今社会的喧嚣与诱惑,很容易让我们丧失清醒的思考能力。只有通过沉思和反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我们才能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更加明智和从容。

最后,这个视频强调了道德的影响力。老子认为,道德应该反应在人们的生活中,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传播道德观念。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都要时刻保持道德的高昂标准,以自己的榜样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

通过这个视频,我进一步意识到《道德经》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物质和功利主义的社会中,道德本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追求的宝贵财富。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将《道德经》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有道德情操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份智慧传递出去,影响更多的人,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

老子道德经智慧与心得体会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瑰宝。在这本书中,老子道出了人类智慧和人生的真谛。通过研读《道德经》,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子智慧与心得体会。本文将从人生的本质、治理国家、处世的原则、获得智慧以及真正的快乐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道德经》的理解。

首先,《道德经》揭示了人生的本质。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无形无物的存在,是万物的根源。而人类也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本质上是道的化身。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内在的道,即爱、和、善、美的本性。只有从本质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价值,找到人生的归宿。通过研读《道德经》,我深切地领悟到人生的本质是要与道合而为一。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也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原则。他主张以“无为而治”来治理国家。这并非是消极怠工,而是指不要过度干预,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发展。只有顺应自然,尊重一切万物的自由发展,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研读《道德经》,我明白到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懂得如何择善而从,少言而有信,不争而胜人。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第三,《道德经》还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和处世之道的指南。老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包容,互不侵犯。他主张“柔弱者胜刚强者”的观点,即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随意与他人发生冲突。而且,《道德经》还强调了“无为而无不治”的主张,即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和野心,要学会适应环境,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处事。通过研读《道德经》,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懂得退让与包容的重要性。

第四,《道德经》传授给我们获得智慧的方法。老子强调“不为而有,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通过内心的宁静与虚无,才能获得更高的智慧。只有放下一切追求,才能真正领悟到世界的本来面目。通过研读《道德经》,我知道了要学会沉默与静心,将自己暂时脱离尘嚣,去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最后,《道德经》给出了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怎样的定义。老子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物质的富有与世俗的名利,而在追求道并与之合而为一的过程中。只有与道相符,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平静,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快乐。通过研读《道德经》,我明白到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的宁静和对内在价值的追求,而不是来自外部的物质享受。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富有智慧的经典之作,其深邃的思想触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通过研读《道德经》,我领悟到了人生的本质,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和处世之道,获得了智慧并定义了真正的快乐。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拓宽了我的思维。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追求道,我们一定能够过上真正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老子留下的一部影响着东方文化发展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国道家思想的奠基石。细读《老子》不难发现此书的本质是一本修身治世之书,其中包含着我们耳熟能详的“赤子之心”“水德”观……对个人修养的体悟与警示的修身之思,以及“无为”“不自有”“柔弱胜刚强”等治世、处事哲学思想。时至今日,老子的这些修身处事的哲学思想对我们也有着重要的人生启示意义。

初读《老子》时,难免会迷惑于书中杂乱无章的逻辑,它的章节语言时而通俗易懂,时而艰难晦涩。此次阅读专门找了一些辅助资料,读后却有顿开茅塞之感。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一段关于老子及《老子》的记录: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刘向的《列仙传》中也有对老子的记载: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

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到老子的生平及《老子》的成书原因,老子的样貌如何我们如今已无法知晓,而现今世界几乎能见到的所有关于老子的画像、雕塑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一对大耳朵和垂暮老者的形象,这应该与老子的名字有关“名耳,字聃”。老子身为周朝的图书馆馆长,在见到周朝衰亡之景后毅然离周,当他骑着牛过函谷关的时候被守关将领尹喜拦下,因慕于老子的才能便强行让老子留下一部著作才能过关。于是也就有了如今的《道德经》。老子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完成这部著作,也就可以理解我初读时候的那些疑惑了,但无论逻辑是否通顺,语言是否流畅,《老子》一书中包含的修身处事之启示毋庸置疑。

这里着重说《老子》一书中的一个重要的处事思想即“柔弱胜刚强”,人们普遍认为,柔弱在刚强面前不值一提,所以在生活中总会呈现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而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将二者的关系说的清楚明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老子从生死的角度来解析柔弱与刚强,他说人活着的时候筋骨都是柔软的,而死了则会变得僵硬,植物也是如此,草木生长的时候枝条都是柔脆的,死了则是干枯坚硬的,那么坚硬的则属于死亡一类,而柔弱的则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打仗的时候不要逞强硬来。树木过于繁盛就会被砍伐,由此看来强大的反而处于劣势,而柔弱者则占据上风。由此,老子为这一理论主张找到了具象的代表——水。

“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天下最柔弱的水,仍然可以在坚硬的岩石中流淌而过,柔弱的水却可以抵挡锐利的刀剑,滴水可以破石,水亦可以锈刀,这处处展现着柔弱胜刚强的内涵。这也体现着老子“尚柔”的人生哲学。老子将天下至柔的水的德行与人的德行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修身逻辑体系。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能够在人们所厌恶的环境中停留,水更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与人无争的善地,心胸保持沉静,待人真诚,说话守信用,为政善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就不会有幽怨产生。“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老子对水德的阐述也是对人德的启示。

居善地: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总会流向一些低洼处即被世俗人们所恶之处,但最终水仍会到达它想要去的地方,在流动的过程中也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发挥着它的价值,它可以是地面上的溪流也可以是天空中俯视一切的云朵,水的这种顺其自然的“不争”品质带给它的是出于最高点俯视一切的眼界和胸怀。这种脚踏实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不争精神同样适用于现今世界的我们。

心善渊:“藏心微妙,深不可测”守住内心的宁静不被外部世界干扰,像水一样,无论混杂多少泥沙,沉静下来仍是清澈澄明。

与善仁:待人真诚有包容力,水在流淌的过程中会无差别的接受和对待着任何事物,无论沙石或是宝玉都可一路随行。

言善信:落地有声,讲诚信。水的形态不同声音亦不同,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哗哗”,可以是大海的呼啸,听其声可知其形,这就是“信”。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情伪饰。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是在提醒着:我们可以追求强大,但真正的强大是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我们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保持“柔弱”的状态,才能取得更大、更长久的成就。我们可以追求强大,但真正的强大是利益别人的高尚境界,“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你能帮助的人越多,就越有价值,就能取得越大的成就。

老子道德经心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此刻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向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老子道德经译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货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白话译文:

要说我有清楚而明白的认知,那是:行走大道,最所担心的却是歧出邪路。大道何等平坦,但人民总喜欢险僻的小径。朝廷宫宇,何等华丽;田园郊野,何等荒芜!粮仓国库,何等空虚!身穿文彩华服,手带锐利宝剑,餍足了山珍海味,财货蓄积有余,像这样叫做强盗头子,不合乎「大道」的啊!

药方:

不要以为平坦无奇,就没什么,要知道「没什么」,那才能入于大道之门!那些有权有力的人,总在历史的浪头上,浪生浪死,没几个可以成为中流砥柱的!小草的哲学是:小人物,但生命却是庄严的;大人物可能恰好相反!大道在平正无奇,不在华丽文彩!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白话译文:

如此看来,这叫「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知道天下是怎么样的呢,就用以上所说的大道之观啊!

药方:

大道之治重在如其所如,观复其身,让他自己生长!「观」是对比而视,是清静的观赏,是如其所如的让它生长!能放得开,他才能生长,给他天地,比给他什么都重要!不必太关心他,把「关心」转成「开心」,开开心心的,自在的生长!

老子道德经心得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道德经心得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标准,是文化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就应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好处。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此刻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贴合民众的利益,贴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带给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就应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老子道德经心得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老子

三年前,大约2020年夏,感恩给孩子考察幼儿园的机缘,我了解到了一莲瑞德学堂。曾经尝试过加入一莲大家庭。后因一些缘故,机缘还未到。人虽离,心却在。如果用能量场的说法,一莲瑞德学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着我,感恩一莲。

2020年底,开始加入读经队伍,得益于学友们的陪伴,老师的引领,一直坚持到现在。今天虽然是最后一课,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却是刚刚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身。

记得老师说过,“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要找经典做靠山,才会底气十足。”听着,学着,悟着,我感觉到经典是圣贤们的总结,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探索,那么经典就是指明灯,当我们陷入迷茫的时候,经典会在冥冥中指引着我,帮助我们拨开云雾,重见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现在也会有一些执念,接纳力不足,对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坏的,但是现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会有黑夜,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很多时候,心态就会变了,更奇妙的是,当我们的心改变了,周围的能量也跟着发生了转变。

齐家。

最喜欢子复老师的国学课,还有一点就是,老师总能给恰当好处地将经典和育儿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了我们家长一些启发。

反观我的家庭里,亲子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在我自己身上,我与婆婆,我与父母。学了一段经典时间后,我发现我们的争执,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了,而这个爱,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认为好的,带给对方,而忽略了对方真正想要的。当我们收到自己不需要的爱,却不知感恩,反而嫌弃。这样,就进入了情绪恶循环。

学了经典以后,每当唱起《春歌》我都会泪流不止。当然,现在愈来愈好了。

我有时候也会反问我自己,学经典是为了什么?这或许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条路是修身,齐家,我会继续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对了,自己的小事,自己处理,醒悟,悔改。

治国。

近几年,在国内外新闻中,总能找到经典文化的影子。

得益于学堂,得益于家长涵养班。感恩学堂,感恩经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错愈改,愈改愈好!

文档为doc格式。

老子道德经译文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老子道德经心得

老子西行途经函谷关,流氓关令尹喜强把他留下,然后摆出强盗模样说请求著书。老子欲出关,脸呈文人无奈状,被迫写下洋洋洒洒《老子五千文》,脱身而去。《老子五千文》亦称《道德经》,又名《老子》,是部伟大的哲学巨著。千百年下来,对其研究评注的著作亦达千百种,众说纷纭却未说出系统的名堂来,因此被天下称为奇书,并列三玄之一。

鲁迅在《出关》里头对老子写下《老子五千文》进行了调侃性讲述,大体意思是说老子不怎么用心就写下了《道德经》,完全是出于摆脱无赖关令尹喜强的缠身。李敖用了寥寥数言编成一段话评价《老子》一书,简要概括是说老子为了表示对尹喜强不友好便写下了高深莫测的`《老子》。综合两位前辈的议论,我得出这样的认为:老子性善,尹喜强性恶,老子想用道德经言论改造尹喜强,由于言语高深莫测结果肯定要失败,又因老子性急,想出函谷关得紧,所以著书言简意骇,五千字包罗万象,集其了毕生思想和哲学。

老子道德经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老子道德经心得

阅读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理解一些深刻的理论,以提高你的质量。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找到了一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典解释》。经过尝试,虽然我不太明白,只有皮毛,但我坚持静静地阅读,分散地记录了一些东西。结合现实,生一些个人的东西,供我使用。

老子,公元前571出生于楚国。李,名耳,李丹是他的名字,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曾经做过小官,职位不高。这与传统文人没有太大区别,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平静,精通修养。据说活了200岁,是道教开山的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是说我们缺乏信仰,那么是什么支持我们生活呢。“道自然”、“无为而治”,想探索什么是“道”。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的,但不是空虚的。如果从物质层面来看,创造一切的东西(自然)就是“道”,从自然的方式延伸到治理国家的方式,然后回到个人修养的方式,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控制一切是宇宙中一切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力量。

“道”是应对适应的技巧,是规则和智慧,是自然规律。“道可以说,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一旦它落入语言中,人们就无法理解它超越形象的内涵。”在大方面,老子的治国方式是一种安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有“道”的人。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事实上,阅读和学习应该遵循,生活和工作应该遵循。安全,顺利,人性化。永恒,永恒。在理解之后,寻求解脱。我们冲动,孔子的“礼貌”和“仁慈”,有时显得苍白。庄子和老子一样,开放,平静地生活。我也期待着自然生存的快乐,所以我记得它。

老子的道德经

三年前,大约2020年夏,感恩给孩子考察幼儿园的机缘,我了解到了一莲瑞德学堂。曾经尝试过加入一莲大家庭。后因一些缘故,机缘还未到。人虽离,心却在。如果用能量场的说法,一莲瑞德学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着我,感恩一莲。

2020年底,开始加入读经队伍,得益于学友们的陪伴,老师的引领,一直坚持到现在。今天虽然是最后一课,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却是刚刚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身。

记得老师说过,“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要找经典做靠山,才会底气十足。”听着,学着,悟着,我感觉到经典是圣贤们的总结,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探索,那么经典就是指明灯,当我们陷入迷茫的时候,经典会在冥冥中指引着我,帮助我们拨开云雾,重见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现在也会有一些执念,接纳力不足,对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坏的,但是现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会有黑夜,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很多时候,心态就会变了,更奇妙的是,当我们的心改变了,周围的能量也跟着发生了转变。

齐家。

最喜欢子复老师的国学课,还有一点就是,老师总能给恰当好处地将经典和育儿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了我们家长一些启发。

反观我的家庭里,亲子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在我自己身上,我与婆婆,我与父母。学了一段经典时间后,我发现我们的争执,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了,而这个爱,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认为好的,带给对方,而忽略了对方真正想要的。当我们收到自己不需要的爱,却不知感恩,反而嫌弃。这样,就进入了情绪恶循环。

学了经典以后,每当唱起《春歌》我都会泪流不止。当然,现在愈来愈好了。

我有时候也会反问我自己,学经典是为了什么?这或许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条路是修身,齐家,我会继续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对了,自己的小事,自己处理,醒悟,悔改。

治国。

近几年,在国内外新闻中,总能找到经典文化的影子。

得益于学堂,得益于家长涵养班。感恩学堂,感恩经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错愈改,愈改愈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