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发展格局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2-02 06:24:01 作者:薇儿

范文范本的阅读和分析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理解和把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论文

以“新理念”引领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党校郑佳实。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这为西部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继续做好大开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加了前进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但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因此,顺应新时代要求,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所以,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必须更加突出新发展理念,自觉将新发展理念贯穿西部大开发全过程。

让“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要想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就必须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打造西部创新高地。要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支持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要推动西部地区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制;要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双创”升级版。

让“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拓展区际互动合作。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让“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着力拓展区际互动合作。要推动西部地区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推动东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流合作,加强协同开放,积极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鼓励探索“飞地经济”等模式,着力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区域一体化进程。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着力建设美丽西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今年3月、4月和5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浙江、陕西和山西考察,每一次考察,都就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这也充分说明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必须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要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展现大美西部新面貌,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让“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同样离不开对外开放,必须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坚定不移地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让“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推动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着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不断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增添新活力。

让“共享”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是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要着力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改善住房保障条件,增强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西部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论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

全面深化改革提出7年来,“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更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担当作为、开拓创新,增强斗争本领,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积势蓄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做“创新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充满风险和挑战,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深刻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学习好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坚定“四个意识”,树牢“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干事创业最忌患得患失,用老办法、老眼光看待解决问题,要坚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大担创新,用创新驱动发展。只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就不怕出问题、也不会出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心,勇做“为民表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践行宗旨,积极参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要充分听取人民的意愿,无论是国际外贸还是国内教育、医疗、垃圾分类、农业农村等方面的改革,都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进行。要始终牢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坚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做“担当表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增强紧迫感、提振精气神,全力完成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撸起袖子加油干”,当好改革的“实干家”。改革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面对“惊涛骇浪”,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冲得上去”,以滚石上坡的毅力和壮士断腕的决心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正视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担当,确保各项改革措施不偏不倚,落到实处。

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论文范文

摘要: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背景下,文创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分析了文创产业自身的高原创性、高附加值、外溢性强的特点,以及文化产业存在创新力度不够、产业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服务不够健全的问题,提出拓宽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联动、完善文创金融配套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创产业;产业融合。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我国文创产品飞速发展,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新发展格局正在建立,数字经济正在与传统经济模式深度融合,产业跨界成了新的发展方向。文化创业产业也逐步呈现市场化、规模化的新业态。因此,在这样的节点上,使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文创产品的发展是找到新发展格局下文创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手段。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产业经济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拥有了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主要聚焦产业组织与产业行为,将产业与市场等同,进行微观的组织行为分析。而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则集中于国民经济的某一行业或部门,聚焦于产业之间的发展联结以及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因此有别于西方的产业经济学理论,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涵更加广泛,层次更加丰富。在学科设置上除了有相关企业发展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还有对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间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的探讨。(二)文创产业的内涵与特点。第一,高原创性。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其凝结在产品中的知识和创意,文创产品是通过对这些抽象的符号与图案进行物化或由此产生的各类服务。对于文创产品的消费即对知识产权的消费。单纯的模仿与简单的组合并不会得到市场认可,同时阻碍了产业资本的形成,无法扩大再生产,最终只会导致市场的萎靡。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让原创性强的文创产品为促进整个行业快速发展提供基础动力,这样才能培养创意市场形成稳定优质的客群,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1]。第二,高附加值。文化创业产品的高附加值体现在其与其他产品的高融合度。在核心的创意体系形成后,只要将其与成熟的产品进行配套研发,最终得到的文创产品都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作为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创产业的介入可以让原本束之高阁的博物馆藏品焕发新的生机。以台北博物院为例,通过将北宋汝窑莲花温碗进行文创研发,力求在配色、造型、质感上保持特点,结合现代人的使用场景和新的审美进行二次创作,最终的产品受到了市场与同行的广泛认可。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行业,文创产品自身的研发只是其经济效益的一部分,由此形成的文化ip更是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变现能力。随着文创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也将发掘出一批高价值的文化ip,并围绕此形成全新的产业布局。第三,外溢性强。文创产业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例证。这源于文创产业本身外溢性强的特点。伴随文创产业的发展,文创产品自带的文化属性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产品本身对美的追求也将逐渐影响每个人,进而从整体上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提高社会审美水平,增强文化凝聚力,丰富精神世界,最终促进社会核心发展。同时文创产业形成的产业链也将涵盖多个产业部门。由此形成的带动能力也将促进消费结构由单一性向高层次、多样化的角度发展,从而为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引领作用[2]。

(一)创新能力不足。文创产业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由于种种原因文创产业的创业活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创新亦没有深度的认知,在创新模式上多数产品只用了简单的叠加,认为将马克杯、文具等产品上涂装相应的图片标识即为文创产品,这只是简单的包装,并没有形成应有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甚至出现一加一小于二的状况[3]。在创新理念上对传统文化ip的挖掘没有深度和广度。现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依然囿于部分较为成熟的内容,没有深度探索传统文化中现有的大量宝藏,由此形成的诸多ip亦没有关联性。(二)产业体系亟待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离不开市场的调节,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统筹与配置就需要有完善健全的产业体系做支撑。文创市场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运行不畅,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分工。目前文创产业总体规模和产业聚集度仍然偏低,生产要素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产业如交易平台、经纪等和下游产品包装、配套服务等产业存在缺位,产业聚集的效应无法最大程度发挥。产业链也缺乏更广泛地拓展延伸,产品同质化严重,由此产生竞争内耗,市场未形成合理的分工。根据国外成功的文创产业发展经验,文创产品若要产生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需要形成从游戏、小说、电影等到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一系列文创衍生市场。只有拓展出更多的文创衍生产品,才能构建出更加规模化的产业集群[4]。同时,我国缺乏运用产业化方式将文创内容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人才,很多有创意、有价值的产品无法得到好的市场推广,商业转化率不高,经济价值难以实现,导致文创产品在流通和消费时受阻。(三)金融服务不够健全。目前文创市场资金使用成本较高,融资多以直接贷款、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为主,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较少,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也无法有效保障文创企业的融资,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风险,融资困难制约着我国文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创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着前期投入巨大、价值评估难、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资金需求巨大,往往又难以得到资金支持。多数项目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审批手续才能产生部分收益。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文创产业的需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巨大的产业投资风险。文化产权交易的不成熟也是致使文创行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因素。由于企业核心产权为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所以在估值、质押流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阻力。

(一)拓宽产业发展方向。由于文创产业高原创性的特征,文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拓展思路、转变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产业的突破发展。首先要重视与互联网的融合。随着5g技术、ar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文创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势在必行。数字化信息化的文创产品可以拓宽产品表达形式,互联网带来的强代入感也可以提供更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为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铺平道路。其次要盘活传统文化富有价值的文创ip。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内核,打造有深度、有内涵的国产ip[5]。(二)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联动。文创产业只有形成完整的市场运转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各级政府应制定具有引导性的文创产业政策,并为文创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结合本地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强文创产业的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避免市场乱象,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优化营商环境。其次,政府要把握好文创市场发展的内驱力,重视市场的作用,充分考虑市场调控的内生机制。只有利用好市场化和产业化,才能充分发挥文创产业的高附加值作用,促进文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推动产业升级。(三)完善文创金融配套机制。首先,国家应针对文创产业出台相应政策,保证金融工具的对文创产业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运用市场的手段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了让符合条件的文创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外,还应支持难以上市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鼓励包括风投、基金、保险等在内的更多金融机构为文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加快文创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利用现在比较普遍的包括融资租赁、仓单质押等方式,结合文创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方案。同时,建立健全文创权益类交易平台和文创产业融资担保服务,为文创产品交易的规范化和资产证券化提供评估保障和交易机制,降低文创企业的融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文创主题投融资论坛,建立文创专项风投基金,增加金融机构和文创产业的沟通交流,推出对应的金融产品。最后,建立完善并具有针对性的文创金融法律规范,对于文创企业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特点,在权利归属和价值评估等存在不确定性方面的问题,要完善知识产权,形成文创无形资产的科学评估机制,提高文创产品的金融流通性。

参考文献:

[3]郑正真.“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趋势及路径研究[j].西部经济论坛,2021,32(1):1-7.

[4]潘爱玲,王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1):64-71.

[5]李雪婵.以文创产业为引导的新型实体书店设计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字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强调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不意味着关门封闭,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促进。

从供给层面来看,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拥有了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多数产业内部竞争激烈,企业可以同时收获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

在需求层面,中国拥有超大的市场规模,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姚景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中国有1亿多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当前,我国消费潜力仍有待释放,如果人民收入提高,市场需求将更加巨大,依靠内需将有力支撑整体经济增长。”

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说明中国经济既有潜力,又有引力。一方面,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吸引全球优势资源,在中国形成生产能力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以国内大市场需求为基础,可以使一些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品在国内产生“本地市场效应”,产生出口竞争力,从而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论文范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新要求,是学习、研究、传播、普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专栏之后,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党的二十大”关键词专栏,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观点撰写文章,传播和普及大会精神。

这一期的关键词是:双循环。

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首次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同年7月,***总书记指出,“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后,多次政府会议及相关文件对“双循环”概念作出进一步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论述,“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已经成为近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所以有必要系统深入了解它的科学内涵、逻辑脉络和实施路径。

现代经济是一个循环体系。“双循环”意为两个循环体系,分别基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彼此辩证统一、密不可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表明,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大循环的基础,是构建“双循环”的必要前提。这里不能将经济发展片面理解为主要依靠国内大循环,而割裂或忽视国际大循环的作用,二者并非主次关系,而是有机统一的状态。强调国内大循环的主体角色,要以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科学技术创新为支点,不断匹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高层次需求,在畅通内部循环体系的基础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则展示了国际大循环对“双循环”的支撑和保障功能。通过深度融入全球价值分工体系,推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战略,为国内大循环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其他国家贡献了更广阔的市场与合作机遇。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审时度势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一项主动战略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符合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规律,而非简单受限于当前美国对华战略挤压与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冲击。同时,“双循环”不只是一个理想的静态目标,更是中国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持和精进的一种状态。这有利于增进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理念互动、政策互动、制度互动,并在互动中持续塑造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优势,为中国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发挥引领功效。

与“双循环”概念相对应的是从国内或国际视角下、单一维度的“单循环”。事实上,中国经济也曾出现“单循环”状态,在不同历史阶段历经了一个经济循环模式的转变,这也反映出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变化。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应对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封锁,中国依靠自力更生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以重工业为主的“内循环”模式有效支撑起新中国建设并奠定了工业化基础。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拉开了国际大循环的序幕。1988年2月,第十三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国际大循环”战略。但受限于国际贸易规则和制度等限制,这一阶段的“外循环”程度十分有限,中国仍然以内部改革为主,以重工业支援农业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国际竞争优势。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凭借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弥补了国内相对资本不足和技术落后等问题。这种以“外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开放初期的历史现实条件,推动中国取得了重大经济成就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然而,过度对外依赖导致中国的外部风险持续增加。逆全球化、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和美国对华经济制裁给中国对外贸易以及技术革新带来了诸多挑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也迫切需要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与此同时,国内消费、投资、出口等要素发展不均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不断凸显。这一系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构成了“双循环”重大战略部署的现实逻辑基础。

在全面、准确理解“双循环”要义的基础上,秉承长期性和全局观推动“双循环”模式布局与实施。这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并理性应对,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一方面,以自主创新和调整内需结构为重点,有效打通“国内大循环”的不同环节,推动国内经济更加平衡稳步发展;另一方面,以制度型开放为宗旨,推动高水平开放的经济建设,贯通“国际大循环”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畅通。从不同维度的循环体系及其各项环节为突破口,畅通循环过程与刺激经济增长,不断推动“双循环”全方位、螺旋式发展。

具体在国内层面,基于投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实施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充分发挥内需潜力,持续培育竞争优势。例如,优化投资结构和营商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升级,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完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和物流体系,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在国际层面,推动高水平国际合作,更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例如,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自由贸易区(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实现国内经济繁荣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论文

回顾峥嵘“十三五”,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体系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扎实起步,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区域发展的“第二梯队”呼之欲出。一个个重大战略相融共促,打通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经络”,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世纪疫情交困、百年变局交织,于深海航行,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协调发展下好“十三五”一盘棋,在惊涛骇浪中为中国巨轮掌舵领航,成为全球经济阴霾下的一抹亮色。总书记指出:“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更高起点。着眼未来,我们要更好发挥区域协调战略对新发展格局战略的重要支撑,让东西地区贯穿、南北经济共舞,打造区域间彼此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发展新优势。

新增长极加速崛起,打造协调发展“多引擎”,让前行动力更“澎湃”。“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新章将启,放眼未来,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发展形态,而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加快培育区域性活力中心城市,崛起新的经济增长极,让中心城市龙头扬起来,是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大环境下,平衡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破局点。重大战略区域不是在图上画圈、点哪儿是哪儿,而是在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驱动和辐射下形成,并对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产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也必将在新崛起的强劲增长极拉动下,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统筹协调发展“一盘棋”,让前行步伐更“平稳”。“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涵,“互通”则“互利”,“畅通”则繁荣。“十三五”期间,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优势互补、齐头并进,区域发展协调性趋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优势空间和回旋余地得到极大拓展。但也应看到,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速“南快北慢”、经济份额“南升北降”的态势依然持续,唯有各区域间“握指成拳”,积极融入国内外“双循环”大局,方能发生化学反应,不断擦出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火花”。在东部凭借区位优势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中西部依托丰富资源能源抢抓政策机遇的同时,各区域要渐次落地相关配套措施和细则,促进区域内各个层面的互联互通,方能让跨地区的经济活动在开放畅通的空间中更加自主自由,形成区域融合、各彰优势的合理布局。

体制机制保驾护航,织密协调发展“保障网”,让前行道路更“畅通”。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呈现新特点、新矛盾、新趋势、新突破。市场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开始超越行政边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主体发展观念各异,原有体制机制难以适应现行发展要求,唯有保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长期稳定实施,才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要积极探索政府间协调机制,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的区际利益补偿,鼓励区域之间通过资金、项目、对口支援等方式开展横向补偿,逐步摆脱政府资金内循环现状。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地区间更加精准、富有弹性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要健全区域战略统筹联动机制,提高产业、环保、人才等政策的区域有效性,促进四大板块差异化精准化发展,有序推进东中西、南北方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

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论文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外双周期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此后,许多重要会议都提到了新的发展模式。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背景下,文创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分析了文创产业自身的高原创性、高附加值、外溢性强的特点,以及文化产业存在创新力度不够、产业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服务不够健全的问题,提出拓宽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联动、完善文创金融配套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创产业;产业融合。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我国文创产品飞速发展,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新发展格局正在建立,数字经济正在与传统经济模式深度融合,产业跨界成了新的发展方向。文化创业产业也逐步呈现市场化、规模化的新业态。因此,在这样的节点上,使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文创产品的发展是找到新发展格局下文创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手段。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产业经济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拥有了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主要聚焦产业组织与产业行为,将产业与市场等同,进行微观的组织行为分析。而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则集中于国民经济的某一行业或部门,聚焦于产业之间的发展联结以及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因此有别于西方的产业经济学理论,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涵更加广泛,层次更加丰富。在学科设置上除了有相关企业发展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还有对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间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的探讨。(二)文创产业的内涵与特点。第一,高原创性。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其凝结在产品中的知识和创意,文创产品是通过对这些抽象的符号与图案进行物化或由此产生的各类服务。对于文创产品的消费即对知识产权的消费。单纯的模仿与简单的组合并不会得到市场认可,同时阻碍了产业资本的形成,无法扩大再生产,最终只会导致市场的萎靡。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让原创性强的文创产品为促进整个行业快速发展提供基础动力,这样才能培养创意市场形成稳定优质的客群,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1]。第二,高附加值。文化创业产品的高附加值体现在其与其他产品的高融合度。在核心的创意体系形成后,只要将其与成熟的产品进行配套研发,最终得到的文创产品都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作为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创产业的介入可以让原本束之高阁的博物馆藏品焕发新的生机。以台北博物院为例,通过将北宋汝窑莲花温碗进行文创研发,力求在配色、造型、质感上保持特点,结合现代人的使用场景和新的审美进行二次创作,最终的产品受到了市场与同行的广泛认可。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行业,文创产品自身的研发只是其经济效益的一部分,由此形成的文化ip更是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变现能力。随着文创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也将发掘出一批高价值的文化ip,并围绕此形成全新的产业布局。第三,外溢性强。文创产业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例证。这源于文创产业本身外溢性强的特点。伴随文创产业的发展,文创产品自带的文化属性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产品本身对美的追求也将逐渐影响每个人,进而从整体上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提高社会审美水平,增强文化凝聚力,丰富精神世界,最终促进社会核心发展。同时文创产业形成的产业链也将涵盖多个产业部门。由此形成的带动能力也将促进消费结构由单一性向高层次、多样化的角度发展,从而为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引领作用[2]。

(一)创新能力不足。文创产业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由于种种原因文创产业的创业活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创新亦没有深度的认知,在创新模式上多数产品只用了简单的叠加,认为将马克杯、文具等产品上涂装相应的图片标识即为文创产品,这只是简单的包装,并没有形成应有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甚至出现一加一小于二的状况[3]。在创新理念上对传统文化ip的挖掘没有深度和广度。现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依然囿于部分较为成熟的内容,没有深度探索传统文化中现有的大量宝藏,由此形成的诸多ip亦没有关联性。(二)产业体系亟待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离不开市场的调节,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统筹与配置就需要有完善健全的产业体系做支撑。文创市场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运行不畅,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分工。目前文创产业总体规模和产业聚集度仍然偏低,生产要素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产业如交易平台、经纪等和下游产品包装、配套服务等产业存在缺位,产业聚集的效应无法最大程度发挥。产业链也缺乏更广泛地拓展延伸,产品同质化严重,由此产生竞争内耗,市场未形成合理的分工。根据国外成功的文创产业发展经验,文创产品若要产生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需要形成从游戏、小说、电影等到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一系列文创衍生市场。只有拓展出更多的文创衍生产品,才能构建出更加规模化的产业集群[4]。同时,我国缺乏运用产业化方式将文创内容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人才,很多有创意、有价值的产品无法得到好的市场推广,商业转化率不高,经济价值难以实现,导致文创产品在流通和消费时受阻。(三)金融服务不够健全。目前文创市场资金使用成本较高,融资多以直接贷款、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为主,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较少,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也无法有效保障文创企业的融资,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风险,融资困难制约着我国文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创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着前期投入巨大、价值评估难、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资金需求巨大,往往又难以得到资金支持。多数项目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审批手续才能产生部分收益。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文创产业的需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巨大的产业投资风险。文化产权交易的不成熟也是致使文创行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因素。由于企业核心产权为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所以在估值、质押流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阻力。

(一)拓宽产业发展方向。由于文创产业高原创性的特征,文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拓展思路、转变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产业的突破发展。首先要重视与互联网的融合。随着5g技术、ar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文创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势在必行。数字化信息化的文创产品可以拓宽产品表达形式,互联网带来的强代入感也可以提供更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为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铺平道路。其次要盘活传统文化富有价值的文创ip。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内核,打造有深度、有内涵的国产ip[5]。(二)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联动。文创产业只有形成完整的市场运转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各级政府应制定具有引导性的文创产业政策,并为文创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结合本地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强文创产业的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避免市场乱象,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优化营商环境。其次,政府要把握好文创市场发展的内驱力,重视市场的作用,充分考虑市场调控的内生机制。只有利用好市场化和产业化,才能充分发挥文创产业的高附加值作用,促进文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推动产业升级。(三)完善文创金融配套机制。首先,国家应针对文创产业出台相应政策,保证金融工具的对文创产业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运用市场的手段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了让符合条件的文创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外,还应支持难以上市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鼓励包括风投、基金、保险等在内的更多金融机构为文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加快文创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利用现在比较普遍的包括融资租赁、仓单质押等方式,结合文创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方案。同时,建立健全文创权益类交易平台和文创产业融资担保服务,为文创产品交易的规范化和资产证券化提供评估保障和交易机制,降低文创企业的融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文创主题投融资论坛,建立文创专项风投基金,增加金融机构和文创产业的沟通交流,推出对应的金融产品。最后,建立完善并具有针对性的文创金融法律规范,对于文创企业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特点,在权利归属和价值评估等存在不确定性方面的问题,要完善知识产权,形成文创无形资产的科学评估机制,提高文创产品的金融流通性。

参考文献:

[3]郑正真.“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趋势及路径研究[j].西部经济论坛,2021,32(1):1-7.

[4]潘爱玲,王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1):64-71.

[5]李雪婵.以文创产业为引导的新型实体书店设计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

摘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专门设置了确保中小企业更好地共享成果的议题,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贸易便利化条件、国际投资机遇、人才招揽机会和安全保障等机遇。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创新国际商务方式、加快转变经营模式、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培育国际化运作的能力和优势。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中小企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在全球多边规则体系遭遇挑战和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国际经贸合作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中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为rcep)的谈判,维护多边贸易体系。2020年11月15日,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正式签署rcep,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经济合作水平。rcep的签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性事件,宣告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贸易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rcep关注成员的贸易能力提升和地区发展潜力,力图通过大幅度、大范围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措施改善区域合作环境。rcep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提供一个便利的平台,也为全球企业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rcep专门设置了中小企业和经济技术合作议题,以促进成员加强对中小企业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支持,增强中小企业共享rcep成果的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rcep平台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增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rcep覆盖了我国在东亚地区和周边的主要贸易伙伴,极大提升了我国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并通过稳定的规则体系提供了安全保障。(一)rcep提供贸易便利化条件。贸易是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最普遍的方式,rcep涵盖的我国周边国际市场是中小企业的重点目标。rcep在货物贸易方面强调从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两个方面放宽市场准入规制,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关税自由化降低成员国的市场进入门槛;允许特定货物临时免税入境;取消农业出口补贴;采取信息技术提高通关效率等。在服务贸易方面,主要是通过削减各成员影响跨境服务贸易的限制性、歧视性措施,实行更全面的开放承诺,对专业资质互认也作出了相应安排。rcep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为我国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市场准入规制的放宽使得我国中小企业能够在成员国市场中经营更加广泛的业务,有助于对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我国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巩固在亚太地区产业链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关税水平的降低也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成本降低,加快了区域内的资源商品流通速度,促进更多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对成员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上升。需要注意的是,贸易便利化措施也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rcep是双向互惠协议,在我国中小企业更容易“走出去”的同时,成员国的企业也会大量进入区域市场,势必稀释我国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增加国际竞争压力。从长远来看,rcep带来的良性竞争能够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二)rcep提供国际投资机遇。rcep是第一个专门提出为中小企业合作搭建平台的区域经贸合作协定,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利用rcep协定及协定创造的经济合作项目开展国际经营活动。rcep的投资议题涵盖投资自由化、投资促进、投资便利化和投资保护在内的四大投资领域支柱条款。成员国承诺,通过缩短通关时间、简化通关程序、促进投资信息传播等开展全方面投资合作。在投资开放方面,rcep的15个成员国均采用负面清单方式对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5个非服务业领域投资做出较高水平开放承诺,大大提高了各方政策透明度,并承诺未来的投资自由化水平不可倒退。rcep强调均衡规则和共同发展,将促使成员国对中小企业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和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成员国之间的投资效率和贸易效率。rcep搭建的中小企业投资合作平台不但能极大减少我国中小企业对成员国直接投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尤其对于电商、轻工业、农业企业来说,rcep提供了广泛的投资合作前景。rcep加深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对我国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意义。rcep有利于成员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加快开放经济发展速度,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国际投资机会。rcep提高了亚洲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优化全球产业链供给链配置,促进先进制造业向亚洲区域聚集,有利于中小企业创造新型国际投资方式。(三)rcep提供了人才招揽机会。吸引人才是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而政治环境、社会文化开放程度等因素都是影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rcep对自然人移动单独设置章节,承诺将自然人类别适用范围扩大到服务提供者以外的投资者、随行配偶及家属等所有可能跨境流动的自然人,所有可能跨境流动的自然人均可享有签证便利,并从申请要求、提交与处理、自由人流动的合作事项、争端解决机制四个方面保障来自其他成员国的自然人的权利。rcep降低了区域内成员国之间流动人员的限制,提供了一个高度规范化的人才引进体系。rcep方便了各个领域的人才在成员国之间流动,促进成员国之间产业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引进人才。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利用rcep对企业人才资源配置进行动态调整,借此扩充企业人才储备。在rcep规则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招揽不再局限于国内人才市场,能够从东道国或出口目的地招揽熟悉当地需求结构以及消费习惯的人才,进而满足国际化的人才需求。rcep成员国不仅地理位置临近,而且社会文化具有较大的相容性,能够降低国际化人才的利用成本。我国中小企业既能利用分布在rcep成员国的华侨华人和“大中华文化圈”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又能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较为发达的国家招揽专业人才,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运营能力。(四)rcep提供国际安全保障。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企业国际化面临更大的风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传统上倾向于开拓东盟市场和亚洲周边市场,由于贸易伙伴的规则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rcep从地理范围和议题范围均能覆盖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其更加均衡的规则体系能够最大程度避免企业国际业务免受政治外交方面争端的影响,有效降低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风险。rcep提供了国际高标准自贸规则,涵盖了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涉及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等议题,并借鉴wto规则构建高度透明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贸易救济机制,第一次在自贸协定中纳入“禁止归零”条款,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业务提供了稳定预期的保障。rcep是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协定,允许在签约之后其他经济体继续加入。当一个经贸协定涵盖的成员数量越多的时候,其区域内发生争端的可能性也会越高,因此rcep在国际安全保障方面强调争端解决机制的设置,明确规定争端双方的磋商协调、关于调解或调停等方面的规则,还详细规定了专家组职能、专家组程序、执行审查程序等其他事项。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面向rcep区域内成员国的国际化经营具有更大的安全保障。实际上,中国与rcep成员在经贸交往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一带一路”拓展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而rcep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多边规则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制度化保障。rcep不但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而且能有效约束成员国政府的非理性行为,减少政治、社会、战争等因素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一旦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发生各种纠纷,可以利用rcep规则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妥善解决,保障企业的正当利益。

rcep增强了中国与周边贸易伙伴之间的互惠互信共识,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机遇。但rcep也在国际化经营模式重构、外部竞争压力、传统比较优势冲击等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我国中小企业需要抓住rcep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转型,进一步适应国际经济规则,通过多种方式开拓rcep区域市场和第三方市场。(一)跟踪研究落地条款,掌握相关经贸规则。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密切关注成员国对rcep条款的落地实施细则和进程,通过多渠道主动学习相关内容。rcep成员国最后实行的条款还会经过多次改进更新,企业需要不断跟进这些条款的变化细则。中小企业要积极参加各种宣传培训,主动向相关部门机构和专家学者了解rcep的权威解读,学习rcep中与自身业务密切相关的内容。中小企业要保持创造国际合作机遇的敏感性,抢抓rcep带来的机遇,提前了解成员国的市场特点和消费需求,积极调整自身战略布局和业务重点等来适应rcep。(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国际商务模式。我国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的优势,积极创新国际化商业模式。利用rcep鼓励缔约方通过电子方式改善贸易管理与程序的条款,将贸易流程中的磋商、订单、报关、运输等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跨境电子业务的效率,促进跨国b2b和b2c业务并行发展。根据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文化语言、社会发展水平等差异做到服务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借助rcep对临时入境的集装箱以及自然人流动限制有所放宽的规定,完善跨境物流系统,扩大海外仓储的规模,提高跨境运输效率,减少跨境运输成本,将电商模式向国际市场拓宽。严格遵守rcep针对电子商务的监管规则,保护电子商务用户的个人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三)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投资开放和投资者保护承诺的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广泛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深度融入rcep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闭环,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层次和企业竞争力。积极参与海外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区域投资合作和产业合作积累跨国运营经验。在“走出去”过程中要加强与大中企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合作,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订单供货等形式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小企业也要重视培育优势产业链环节,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和企业品牌,提升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招揽国际经营人才。我国中小企业要依托rcep,抓住人才流动便利化的机遇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强化要素支撑,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在rcep区域范围内招聘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快积累人力资源和弥补短板,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利用相关优惠条件合理配置国外人才。

综合考虑国际员工的文化差异,塑造一个包容性强的企业文化,促进各类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大力培育和利用rcep区域内东道国劳动力资源,提高一线生产工人素质,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员工队伍。

参考文献:。

以“新理念”引领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党校郑佳实。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这为西部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继续做好大开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加了前进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但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因此,顺应新时代要求,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所以,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必须更加突出新发展理念,自觉将新发展理念贯穿西部大开发全过程。

让“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要想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就必须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打造西部创新高地。要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支持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要推动西部地区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制;要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双创”升级版。

让“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拓展区际互动合作。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让“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着力拓展区际互动合作。要推动西部地区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推动东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流合作,加强协同开放,积极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鼓励探索“飞地经济”等模式,着力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区域一体化进程。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着力建设美丽西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今年3月、4月和5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浙江、陕西和山西考察,每一次考察,都就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这也充分说明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必须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要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展现大美西部新面貌,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让“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同样离不开对外开放,必须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坚定不移地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让“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推动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着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不断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增添新活力。

让“共享”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是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要着力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改善住房保障条件,增强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西部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着眼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把握、认真贯彻落实。

一是要把握灵魂。《建议》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就启迪我们,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格局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灵魂,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我们所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都应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更加重视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国内绿色生产和生活,更加重视开放在经济循环中的作用,更加重视民生和共享发展,而不是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低论英雄的老路上去,不是再回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路子上去,更不是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只有把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到位,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使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朝着正确方向进行。

二是要把握主体。《建议》明确指出,新发展格局中的“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这就启迪我们,“双循环”不是平均的,也不是像过去那样以国际循环为主体;国内循环是主循环、是双循环的基础,国际循环是次循环、是国内循环的辅助和延伸,这是新发展格局的显著标志。历史表明,大国经济只有立足国内循环实现规模经济,刺激市场主体创新,才能夯实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产业基础,深度参与国际循环,实现更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我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明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着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协调发展;就意味着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就意味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是要把握整体。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个相互促进的整体,这是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要害所在。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循环不能离开国际循环的支持,否则,就容易退回到自我封闭的老路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我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强调新发展格局中的“双循环”是一个整体,就是要求我们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要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加速补齐要素、资源、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引导国内产业提质增效和消费升级,让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前一段关于讨论新发展格局的一些文章或报道中,特别是境外一些学者和媒体担忧中国发展会走向“内顾化”、走向改革开放前的“自力更生”,这是对新发展格局的误读误解,是对国内国际循环辩证统一关系的片面认识所导致的。

四是要把握关键。坚持创新驱动,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只有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我国高质量发展才能顺畅进行,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才能良性互动,新发展格局才能加快形成。

五是要把握底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新发展格局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坚持底线思维,既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保障。在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紧迫性、重要性显著上升,要充分保障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人民安全、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性风险。《建议》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现实意义。

总之,我们党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发展格局内涵十分丰富,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发展。把握新发展格局,灵魂在于新发展理念、基础在于国内循环、要害在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基本前提和保障是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全部目的在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提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理论创新意义。新发展格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发展和新的实践,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主体的历史性转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引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成果。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是“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我们要深入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

二是实践指导意义。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不仅在于正确地解释世界,更在于指导人类正确地改造世界。新发展格局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对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做到思想认识上主动适应、工作举措上积极谋划、实际行动上认真落实。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在全国“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深圳市“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10月12日至13日潮州、汕头等地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企业家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家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主战场中选准自己的定位,发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党中央这一系列举措就是要求我们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自觉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尽快找到本地区本部门的定位和任务,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落实落地、早见成效。需要指出的是,新发展格局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不是搞各地比如省内、市内、县内画地为牢的小循环,而是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互联互动和合作。

三是世界意义。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表明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当前世界经济虽然遭遇逆全球化,但世界已经回不到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我们要秉承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作,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及其实践向世界证明,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中国又一次以实际行动践行和维护了多边主义,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国号”破浪稳行。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委组织部黄绍增。

回顾峥嵘“十三五”,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体系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扎实起步,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区域发展的“第二梯队”呼之欲出。一个个重大战略相融共促,打通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经络”,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世纪疫情交困、百年变局交织,于深海航行,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协调发展下好“十三五”一盘棋,在惊涛骇浪中为中国巨轮掌舵领航,成为全球经济阴霾下的一抹亮色。总书记指出:“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更高起点。着眼未来,我们要更好发挥区域协调战略对新发展格局战略的重要支撑,让东西地区贯穿、南北经济共舞,打造区域间彼此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发展新优势。

新增长极加速崛起,打造协调发展“多引擎”,让前行动力更“澎湃”。“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新章将启,放眼未来,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发展形态,而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加快培育区域性活力中心城市,崛起新的经济增长极,让中心城市龙头扬起来,是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大环境下,平衡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破局点。重大战略区域不是在图上画圈、点哪儿是哪儿,而是在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驱动和辐射下形成,并对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产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也必将在新崛起的强劲增长极拉动下,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统筹协调发展“一盘棋”,让前行步伐更“平稳”。“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涵,“互通”则“互利”,“畅通”则繁荣。“十三五”期间,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优势互补、齐头并进,区域发展协调性趋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优势空间和回旋余地得到极大拓展。但也应看到,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速“南快北慢”、经济份额“南升北降”的态势依然持续,唯有各区域间“握指成拳”,积极融入国内外“双循环”大局,方能发生化学反应,不断擦出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火花”。在东部凭借区位优势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中西部依托丰富资源能源抢抓政策机遇的同时,各区域要渐次落地相关配套措施和细则,促进区域内各个层面的互联互通,方能让跨地区的经济活动在开放畅通的空间中更加自主自由,形成区域融合、各彰优势的合理布局。

体制机制保驾护航,织密协调发展“保障网”,让前行道路更“畅通”。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呈现新特点、新矛盾、新趋势、新突破。市场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开始超越行政边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主体发展观念各异,原有体制机制难以适应现行发展要求,唯有保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长期稳定实施,才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要积极探索政府间协调机制,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的区际利益补偿,鼓励区域之间通过资金、项目、对口支援等方式开展横向补偿,逐步摆脱政府资金内循环现状。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地区间更加精准、富有弹性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要健全区域战略统筹联动机制,提高产业、环保、人才等政策的区域有效性,促进四大板块差异化精准化发展,有序推进东中西、南北方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字

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如何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打通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充分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和新挑战,针对性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必将助力当前继续做好“六稳”工作,实现“六保”,进一步加速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促进我国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应以立足内需为本。在有效控制疫情后,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也是我国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当前境外疫情依旧肆虐,跨国经贸和人员交往严重受阻,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逆全球化发展因素时有抬头。立足内需,积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为我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和保障;立足内需,以满足内需作为根本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更好地解决当前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立足内需,要继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特别是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尽快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方面实现更多更大新突破,破除技术发展瓶颈;立足内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应继续坚持开放合作。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和主流方向,不会因个别国家的干扰而逆转。保持开放心态,坚持继续推进全面对外开放,积极拥护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良性循环。积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全球抗击疫情合作,贡献中国经验,积极保障全球抗疫物资供给;加强新技术创新与推广合作,推动国际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创新人才正常流动与合作,保护创新者权益,共享创新红利;继续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合作,促进全球经济恢复和包容性增长;完善全球金融体系治理协作,加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国际协调,共同防范化解国际系统性金融风险。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做到相互有益促进。应加强统筹,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一盘棋、相互助益。做到“两个循环”相互促进,需要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主体共同充分协调、平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系,以及国内规则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关系、国际技术与国内市场的交换关系、扩大进口与巩固出口国际份额的互促关系。

总之,“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央新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标清晰,意义重大,充分贯彻落实,必将积极助力我国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连日来,三个“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新发展阶段——。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逐步减弱,“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研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说。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发展理念——。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过去5年,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表示,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张占斌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要义在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目的就是使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赵昌文说。

——坚持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国研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未来5年我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赵昌文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共享发展。“我国正在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但一些领域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张占斌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要从收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专家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国内可循环。”赵昌文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发展形势所需。张占斌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乃至受阻的情况下,强化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如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供需要匹配。“未来5年,我们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杨光普看来,当前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回暖,但回到正常水平仍需一定过程,“下一步要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推动需求回升。”

扩大内需,堵点要打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障碍。”马建堂分析认为,要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体系,减少各种交易环节和成本。

——要坚持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国际循环。

“我国经济已高度融入世界,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我们要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我国发展的历史特点、时代特征和周期性规律的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意味着新目标、新理念、新要求、新矛盾、新格局,这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总体概括,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跨越。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形势特征,保持定力化危为机。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们将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从国内看,我国发展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从河南省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看,今年以来,金融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同时也不容置否,全省金融水平还存在发展程度低、短项突出、创新滞后、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和局面,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信念,既要时刻把握机遇、顺势而动,又能善于化危为机、趋利避害,确保新发展阶段河南省金融业始终稳步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发展规划。要准确认识把握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9个方面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6个方面主要目标,主动对标对表,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把握好战略和战术关系。要在总行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持系统观念、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科学建立符合河南实际、基层央行履职实际、体现创新精神的“十四五”时期河南省金融发展规划,谋划郑州中心支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突出完善基层央行治理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战略重点与系统谋划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新的更大进步、基层央行治理有新的更大提升。

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稳中求进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金融发展全过程,把提升金融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又要发挥金融服务的引导力、影响力,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实体经济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服务质效。践行新发展理念,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融资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强数字金融建设,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成果运用,解决好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在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稳妥审慎推进金融科技创新。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平衡发展。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一方面,由于金融业自身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要坚持系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和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化金融业态。另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大力支持普惠金融、民营小微企业等领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金融支持力度,更加注重发展机会的公平、资源配置的均衡。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以绿色信贷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是金融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要建立绿色信贷长效发展机制,探索完善绿色信贷模式,丰富绿色信贷项目种类,引导金融机构从战略高度加强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推动绿色产业多渠道融资,扩大绿色产业融资总量,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增强绿色金融创新动力,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要根据我国不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合理安排金融业的开放顺序和开放程度,适时推进金融业进一步双向开放。要积极营造竞争开放的金融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等,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规则制定等领域的合作。同时,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化解风险能力,维护好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普惠水平。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深化改革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金融扶贫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评价,加大对民营、小微、“三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要加强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县域、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广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惠农示范点等基础服务设施,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将对我国供给体系、需求体系产生深刻影响,也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服务质量,引导金融资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要支持传统制造业升级、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助力制造业加快迈向中高端。要聚焦金融系统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提高中长期融资和信用贷款比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退市机制。要立足实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数字普惠金融为重点,加大对河南兰考模式等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力度。强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动“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完善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以信用体系建设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加强自贸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发展力度,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专业的供应链金融合作平台。

(二)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要把金融助力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全面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使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健康发展。要贯彻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安排好投融资总量、投向、节奏、价格,更好发挥金融在扩大最终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贷款、债券、债转股等多种工具,全力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融资需求。通过优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金融服务,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满足新型城镇化投资和消费需求。

(三)坚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金融要服务好新发展格局,就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程度,在坚持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持牌经营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功能,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建立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进金融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把握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要完善金融风险治理体系,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与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发挥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在风险识别和监管校准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金融委办公室协调机制职责,及时弥补金融监管空白,织牢织密金融风险防控网。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问责机制,对风险变化情况始终做到“心中有数”。要严肃市场纪律,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承担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心得集合

xxx**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x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内市场逐渐成为主导力量,新发展格局也逐步形成。在这个新的发展格局下,我深感到了改革理念的变革,市场机制的深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下是我对新发展格局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导向和投资驱动,虽然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和技术进口,资源依赖性较高等。而新发展格局则带来了改变,强调以国内市场为主导,以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我认为,这对于我们提高经济的内部韧性,减少外部冲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使我国经济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其次,新发展格局对改革开放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制度、市场化程度、外商投资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随着国内市场的崛起和我国经济力量的增强,市场机制的改革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我认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在市场准入、竞争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的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和生产模式,推动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我相信,在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我国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都将进一步增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最后,我认为,新发展格局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经济的崛起和繁荣不仅受益于全球化的红利,也将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共同发展。同时,我国将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综上所述,我对新发展格局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新发展格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要求我们在市场机制、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方面不断创新,提高市场环境的公平竞争性,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的目标。我相信,在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我国经济将迎来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形成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这一新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我们从多个方面来思考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不能光看表象,要看本质,才能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下面,我将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影响以及我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和分析。

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在于,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到现在的内需带动型经济转型,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更好地发挥了我国的国内市场这一长期优势。这一转型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同时,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新发展格局还推动了劳动力总量和素质的结构性转化、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民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

新发展格局具有三大特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内外双循环相促进、战略性先行和开放发展两手抓。

首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指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导,同时必须注重国际市场开拓,避免封闭自我。

其次,内外双循环相促进,把握世界和中国经济大势、结合中国各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加强与国际的合作和竞争。

最后,战略性先行和开放发展两手抓,一方面,要紧密团结自己的力量,以国内市场为切入点,通过创新发展稳定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开放发展继续拓展国际市场。

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既有的比如,扩大内需、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全民经济水平。另外,如何激发更多的市场活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等,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讲,面对新的发展格局,我们要正确把握其前进方向,积极应对变化,努力拓展内需市场、提升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发挥国内市场的潜在优势,实现国内和国外的优势互补。

四、个人的思考。

对于新发展格局,我相信它必定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前瞻性思考,把握发展的脉络、方向、趋势,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

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发展格局实现,我们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发扬自主创新的能力,共享优质资源,加强内部斗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稳定。

五、结语。

总之,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是我国经济走向发展的好形式,在实践中也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变革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全局出发,紧紧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变化,全力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对待相关问题,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以有效推动新发展格局愈加完善和全面发展。

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新发展格局则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在这个背景下,我对新发展格局有了深刻的体会和心得。新发展格局体现了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提高了产业链价值链水平,同时也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详细论述我对新发展格局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发展格局体现了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依赖于外部需求和资源投入,缺乏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而新发展格局则更加关注内需潜力的释放和创新驱动的引领。在这个新格局下,我国经济正从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只有从内部提升自身,才能够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

其次,新发展格局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目标之一。而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创新驱动、优化政府职能等。同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之一。我们要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水平,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各国的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多边贸易体制。

第三,新发展格局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了产业链价值链水平。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新发展格局则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空间。同时,新发展格局也要求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水平,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跨国公司,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经济的内部合作机制和协同效应。

第四,新发展格局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是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鼓励人才流动和交流,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新发展格局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新发展格局需要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作用。政府应当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同时,政府也应当加强监管和服务职能,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政府还应加强政策协同和整合,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发展格局是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涉及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对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新发展格局激发了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了产业链价值链水平。同时,新发展格局也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和作用,引导并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实施。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格局,我们才能够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构成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之中。在这个全新的发展格局中,无论是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并且同其它国家也有着不同的联系和互动。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必须要深入了解新发展格局的组成方式,以便更好地融入其中并为未来做出贡献。

要理解“构成新发展格局”的含义,我们首先应该去了解什么是发展格局。发展格局是对于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而“构成新发展格局”则意味着我们要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背景下,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找到新的发展道路和建立更加优良的产业结构。这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是也是一个我们必须要去尝试的过程。

第二段:发展经济的创新方式。

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我们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而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我们必须要以新的方式来创新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改革力度,打破陈规旧习,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最终推动经济全面发展。

第三段:创新科技的引领。

科技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们要更加注重科技的创新和引领。我们需要加大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并且把成果和技术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成效。

第四段:弘扬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元素之一。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们必须要弘扬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深入挖掘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优美之处,并把这些优秀文化的元素深深加入到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之中。

第五段:积极融入全球互动。

在新的发展格局中,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变得更加密切。我们要抓住机会,积极融入到全球互动之中,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为自己的发展贡献新的价值和思路。

总之,构成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我们需要敢于创新,勇敢拥抱变革,同时也需要注重自身优势的发挥,积极面对挑战与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新的发展格局下,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为自己和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