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研究论文(实用18篇)

时间:2023-12-14 11:04:03 作者:灵魂曲

范本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一些写作样本,它们的优秀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以下是一些写作专家为大家推荐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诚信徽章:未申请身高:172cm。

人才测评:未测评体重:65kg。

人才类型:在校学生。

应聘职位:销售,市场营销,人力资源。

工作年限:3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实习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深圳,。

工作经历。

天津体适堡运动俱乐部起止年月:-09~-07。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文娱、体育、办公用品及设备。

担任职位:客服、会籍顾问、市场部主管。

工作描述:外出查单、内场销售、电话销售、跑团购、跑商家联盟、推广告。

离职原因:家人要求回广东发展。

志愿者经历。

担任职位:赛事推广。

工作描述:天津开发区区域赛事推广。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天津体育学院。

最高学历:本科获得学位:管理学位毕业日期:-06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

[摘要]北京举办20奥运会,为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政策、法律法规不全、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体育产业的经营策划人才缺乏、体育产业消费观念缺乏等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指出问题,为我国建设与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经营策划人才体育产业消费观念。

一、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法律法规不健全。

体育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发展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一个综合配套的条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这样体育产业才能壮大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释放出巨大能量。建立健全体育法律体系科学、严谨、系统、全面的立法和立策,既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更是体育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据有关专家对欧、亚、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考察,他们共同的经验和体会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法律和政策;否则,体育产业将不能顺利、健康地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体育产业离不开法制。体育产业政策不够健全,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不甚完善,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政策已不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国家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对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导致体育产业政策不健全,管理各自为政。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大量急需规范管理的问题,但我国体育立法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不仅体育产业法规的数量有限,而且立法的效力等级较低。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是体育的最高层次立法,是我国开展体育工作的`最高法律依据,但是仅凭《体育法》不足以完全处理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法制化是体育产业内在的本质要求,也是迫切要求。健全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加强体育产业法规的配套与完善,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法规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才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

我国体育投融资的发展同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受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建国初期,社会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要发展全社会的全民体育,从运动员的选拔培养,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比赛的各项投入都依靠政府支出,这是由政府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决定,也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技体育投资方式。在当时的情况下,政府集中有限的财力、国力、物力、人力,保证并迅速发展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直延续的政府一元化的竞技体育投资体系使我国体育丧失了社会化、经济市场化、全民所有制化的极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模式,使得我国体育运动水平同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体制的建立取得了初步的发展,随着足球俱乐部制为试点的竞技体育新体制的建立和推行,运动竞技招标和商业性比赛不断涌现,特别是竞技体育赛事同企业和商业赞助招标的引入,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启动和急需大量资金的投入、项目的推进及与国际竞技体育体制的靠拢和接轨创造了良机。但我国竞技体育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些因素成为困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障碍,所以,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快,完善体育产业融资体系势在必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的形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体育产业应拓宽体育基金融资、商业银行贷款融资、体育赞助融资、体育彩票融资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并加强投融资体制建设,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三、缺乏体育产业的经营策划人才把体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通过市场化运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促进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奥运经济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速”,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在体育产业中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据北京奥组委副主席李炳华介绍,奥组委现有19个部门,256名工作人员。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人员将逐渐增加,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期间,仅在奥组委任职的工作人员就要达到4000多人,而且这些都要求是中高级体育管理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高涵教授指出,目前从事体育产业的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原先就在体育系统工作的人,如体育官员、运动员、教练员等,他们对体育本身有很深刻的认识,体没有管理和经济学科上的背景;第二类是商人,他们对商业有敏锐的嗅觉,知道体育产业利润丰厚,但对体育所具有特殊性认识不清,进行商业化运作时往往忽略了这种特殊性而导致失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薛镭教授认为,目前在国内只能说有从事体育竞技比赛训练的管理人才和体育组织的行政管理人才,而最缺乏的正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少、业务素质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已成为制约我们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中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能够出色设计奥运竞标方式,对广播电视转播权进行项目开发和利用奥运无形资产进行深度市场开发的人地屈指可数;经过国际体育组织认证的体育经纪人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体育产业缺乏的经营人才主要两类:一类是高素质的通才,主要指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全面的体育企业家队伍;一类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专才,主要指对某一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体育经营人才的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明确的体育产业消费观念。

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从我国的现状看,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是我国总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还比较低和不合理,体育的消费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一般家庭中,体育消费还是个新事物,至今没有被纳入日常的预算之中。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为体育消费加强了宣传力度和广度。首先,确立体育消费观念。它使人们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个人健康目标,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推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发点和突破口,从而形成全民健身的潮流。其次,增长了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观念的确立,使广大群众有了体育消费的冲动,各种面向群众面向家庭的社区辅导站、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组织形式的建立,使得群众体育消费方式、内容丰富多彩,既满足个性的需要,又丰富群众的体育消费。但是因为中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体育产业发展也出现区域性不平衡,体育产业消费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和树立。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按省市看,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排在前10位的主要是东部沿海省市,中西部除了安徽以外没有一个进入前10,再从大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东集中了国内七成多的体育用品类企业。另外体育彩票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现象,近年来,彩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尽管体育彩票份额逐年扩大,但各地区彩票市场发展很不平衡,销量最多与最少的省市同期相比,差距近千倍。这种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两极分化现象,对我国实现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整体发展目标和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不利。因此,体育工作者抓住关键环节,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水平,推出不同的满足不同经济水平需求的体育消费产品,树立良好的体育消费观念,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亚运会将在广州召开,这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就必须认清形式,了解目前我们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体育产业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吴振绵:我国体育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第2期。

[2]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牟6月颁布。

[3]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体育科学,.4。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西文发达国家和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的现状发展的对比认为: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目前才刚刚起步,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体系。应认真吸取职业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尽快建立一支健康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

[关键词]健康体育产业。

健康体育产业,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不断增长的社会物质基础为前提,以健康和体育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条件,以广泛的社会关心和国民的共同参与为基础,在本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体育产业。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是从本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虽然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产业比较,在起步时间上落后了近十年,但是,我国体育产业强行对接世界体育产业全球化和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第二次发展高峰时期,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使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具备了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环境。因此,对中外健康体育产业友展现状比较,借鉴国外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为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和战略决策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一、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发展。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一直是以国家的健康体育事业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为主导发展的。虽然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健康体育产业形式,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健康体育产业规模,但是,真正作为一种产业――健康体育产业来认识并加以发展,却是在本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产业,由于长期健康体育事业的影响和雄厚社会经济基础下良好的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制度,限制了健康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健康体育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形式存在着,但是,已经失去最佳发展时期,难以创造和职业体育产业(职业体育相关产业)同样的辉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物质基础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和人类自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健康体育作为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的政府行为变得越来越淡化了,并且最终将被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完全取代,进入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和健康体育产业同步发展的新时期。健康体育产业这时虽然已经拥有不可动摇的产业地位,锁定了特殊的健康体育消费群体,但是,这个健康体育群体可能会逐步脱离大众健康体育消费,形成特殊的健康体育高消费阶层。满足这个阶层健康体育消费经营的健康体育产业,很可能就是未来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的代表产业或主体产业。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的事业化发展方向,将使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更加接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而处于健康体育产业无法抗衡的特殊地位。

我国的健康体育,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过去,举世闻名的中国武术(功夫)和武术精神,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健康体育传统。虽然我国的武术在很长时期内(新中国成立以前)只局限于民间,主要作为人的生存技能自然流传,但是,我国武术中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实际就是现在所说的提供武术指导服务,它客观上孕育了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我国体育产业的萌芽。只是因为人所共知的近代屈辱历史,使我国的体育产业萌芽时期延续了太长的时间。

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目前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健康体育产业规模、健康体育产业市场开发,还是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健康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等等,都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体系。因此,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能否把握机会,争取更大的发展,关键是能否认真吸取职业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尽快建立一支健康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努力做到理论研究超前发展,坚持理论的指导作用,用科学的方法、思想指导健康体育产业实践,保证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在学习和借鉴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绝不能简单地原样抄袭,也不能盲目地妄加改动。要把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放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比较,充分认识、理解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的未来社会价值和当前经济价值的不同体现形式,准确把握“健康”的内涵和外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才可能领先世界,才可能在世界体育产业领域树立中国的健康体育产业理论。

参考文献:。

农产业结构缺陷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结合2010年滇黔桂三省的统计年鉴数据,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滇黔桂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滇黔桂地区间只在三次产业部门这样的宏观层面上具有较高的相似系数,而在工业内部行业间相似水平大大降低。因此,滇黔桂地区产业结构间只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不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并且这种趋同现象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关键词:滇黔桂地区;相似系数;产业结构趋同。

一、文献综述。

滇黔桂地区是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滇黔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且该经济区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与近年来人们对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出现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表现出的忧虑一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滇黔桂地区是否存在类似的产业同构现象,是否存在由于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困境。

二、滇黔桂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

产业同构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产业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演进变化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目前,测度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方法主要有:结构相似系数法,结构差异度指数法,krugman结构差异度指数法,区位商法等。本文采用了结构相似系数法。结构相似系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地区i和地区j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是i区域k行业增加值占所属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j区域k行业占所属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其中的值在0-1范围变化,系数越大,则表明两地区的产业结构越相似。当=0时,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完全不趋同,当=1时,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完全趋同。根据经验判断,一般在评价国家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时,以0.85为标准来判断相似程度的高低,然而由于一国内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没有国家之间的差异大,所以在对评价时,将相似系数判断标准提升到0.90。

(二)滇黔桂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趋同分析。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产业高度和合理化程度。本文采用层面结构相似系数来考察该地区的产业同构性。把2010年滇黔桂三省统计年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代入上面的计算公式,求得滇黔桂三省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

表1:2009年滇黔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数据来源:《云南省2010年统计年鉴》、《广西省2010年统计年鉴》,《贵州省2010年统计年鉴》。

从表1中三省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看,三省产值结构相似系数非常高,均高于0.99,其中云南—广西两省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998;贵州—广西次之,云南—贵州的最低为0.991。从产值构成角度分析,2009年滇黔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995。如果按照0.9的标准来判断,滇黔桂三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层面均存在严重的同构现象。由于是在一个非常宽泛的三次产业层面上进行的相似系数的测算,这本身会导致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因此,并不能仅此而草率地判断滇黔桂地区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结构层面进行分析,这里对单个产业深入分析其内部结构是否相似是有必要的。

(三)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相似性分析。

研究产业同构问题需要相把稳定的产业作为分析对象,由于第一产业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第三产业又具有无形性、消费与生产同时性等特点,因此,一般会把工业结构作为分析区域产业同构的主要对象。本部分主要采用结构相似系数方法,从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来分析滇黔桂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三、结论。

从上述研究来看,虽然滇黔桂地区在三次产业结构上存在高度相似,但仅在工业经济中,产业同构现象并不显著,尽管有些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但在多数情况下,竞争是良性的,很少存在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因而可以缓解人们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严重趋同给滇黔桂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资源浪费、过度竞争等严重不利影响的担忧担心和忧虑。

不少学者(王志华,2006;冯邦彦,2010;王永锋,2008)在分析长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时,认为区域间的产业同构并不一定是区域间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其内在必然性。同样,我们认为滇黔桂地区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和相应的政策制度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直以来,滇黔桂三省均以传统农业生产为经济基础,工业的发展也主要依靠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因此,虽然滇黔桂地区存在一定程度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里有经济发展和产业水平分工的必然性因素,同时也有统计分析上的原因。

从滇黔桂地区产业布局的特点看,要解决该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应突破地域分割的旧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从宏观产业布局出发,统一调整工业布局,以期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佳配置,在以后的产业布局中,应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模式。目前滇黔桂地区产业布局的模式应该是:以昆明、南宁、贵阳为产业辐射中心,以周边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为依托,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任兆璋,王晓燕桂滇黔国有企业结构趋同合意性和非合意性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7卷第6期,2005年11月。

[2]王志华,陈圻,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结构高级化与同构的关系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1)。

[3]王永锋,华怡婷,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2)。

[4]冯邦彦,邵帅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范文

如何发挥金融“资本血液”作用,从而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沙河市围绕推进玻璃产业转型升级这一目标,充分发挥金融的重要支撑作用,走出了一条金融与产业共生、互动、双赢的发展之路。

搭建“聚金”平台,实现“产融共生”

引进强力外援。开展金融推介“走出去”活动,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组织金融推介会,与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多个金融机构建立信息联络机制,有力促进了外埠金融机构的入驻。

借助优质平台。加强与国内知名现货、期货、股权融资等平台沟通对接;与郑州商品交易所合作大力发展玻璃期货贸易,全国玻璃期货基准价区成功调整到沙河;与渤海商品交易所合作大力发展玻璃现货贸易,“沙玻”成为玻璃现货市场全国首个平板玻璃品种;昊天、元华等一批企业成功在天交所、石交所挂牌上市。

拓宽“聚金”渠道,实现“产融互动”

金融产品创新融资。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金融新产品,推广应用了信托、私募、社团贷款、委托贷款、保理等10余种金融新产品,开展了动产抵押、股权融资等多项业务,满足了企业各种融资需求。特别是中国银行沙河支行被确定为全国首批40家微型企业贷款业务试点单位之一,邢台市仅此一家。

行业协会牵头融资。打破旧有传统融资模式,与兴业银行合作,依托沙河国际商会、沙河艺术玻璃协会,在全省首创由行业协会与金融机构合作融资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融资。在全国首创由园区与金融机构担保合作模式,由德胜玻璃深加工园区投资方德金公司为入驻园内的玻璃深加工企业提供担保融资,有效破解园区玻璃企业规模小、信贷级别低等瓶颈制约。

强化“聚金”举措,实现“产融双赢”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归纳法,在对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背景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对体育产业经营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综述;并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成果作了归纳分析;综述了国内外体育产业经营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稳步、高速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健康观念、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已成了人们不懈的追求目标。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当代体育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无限的活力、多元的价值加速融入生活经济的大潮,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及提高人们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并直接间接地扩大了体育产业市场,促进并推进了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体育的经济价值和体育的商业价值,本文以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背景为起点,对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动态进行综述,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经营,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交换就同时有了经营;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在本世纪初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只在美国这样一个小范围内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随后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形成了多行业、多种类、多系统、多领域结合的、大规模的、真正的多元化现代经营。在逐渐成熟和日趋扩大的经营发展进程中,美国经济学们提出了“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

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应该是伴随着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社会化、商业化等等的兴起,在体育消费不断扩大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逐步明朗化的。纵观世界体育产业经营发展进程,横比世界体育产业经营发展状况,可以将以美国为首的英、德、意等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高度发达的第一集团”;以日本为首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包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发展中的先进国家,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发达的第二集团”;以中国为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个别先进国家除外),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发展中的第三集团”。

在这“三大集”中,第一、二集团国家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背景非常相似。经济发展速度的减慢或停滞不前,带来了提供健康体育、休闲活动等公共事业组织机构维持正常运行的“经费危机”。而解决“经费危机”的最终办法,都选择了将商业经营机制导人原来单纯作为发展事业、社会福利的公共事业组织机构运行之中。从而建立了“不仅适用于盈利为目的`商务活动,也适用于社会公共发展事业活动”的体育产业经营新观念。认识到了经营除谋求盈利以外存在着的社会功能,走出了职业体育等于体育产业的误区,打破了体育事业的经营禁区,拓宽了体育产业的经营范畴,在进一步扩大体育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迅速提高了产业化的参与程度,从而巩固了体育产业的社会经济地位。第一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成功,不但为第二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第三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兴起提供了借鉴,并促进着体育产业经营走向了全球化的发展道路。

我国在导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开始了体育系统内部“经营创收活动”为主的体育产业化尝试。随着社会物质基础地提高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再加上闲暇时间地增多和高龄化社会的开始,体育发展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体委“中山会议”把体育产业化列入议事日程。市场经济体制内容正式写进了《宪法》,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出台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足球开始实行“职业体育俱乐部制度”,并在全国正式发行体育彩票,同时开始启动实现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的具体步骤――组建了国家各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正式启动了“社会福利事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由原来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教育部正式实施学校教育收费制度,使“适应教育发展,加快学校体育改革进程”成了重要研究课题。因此,借鉴第一、二集团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远大目标,将体育产业发展作为2l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体育产业发展高峰的到来,加快了我国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接轨速度,又推动着这个发展趋势可能更快地成为现实。

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份:基础研究,主要是关于体育产业经营的原理、结构、产生、背景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体育产业经营的启蒙研究也包括在内);应用研究,主要是关于如何提供体育机会、制定实施计划、解决体育产业经营中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具体实践研究。

1.基础研究。

体育产业经营的基础研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其中霍华德(howard,d.r.)和克朗普顿(j.l.crompton)两位先生是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代表。他们公布的研究成果不仅介绍了闲暇体育作为产业经营的观点,而且还重点论述了商业经营与闲暇体育事业发展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建立闲暇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的研究命题,并且对这个命题的研究,在他们的同期或后期公布的研究成果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他们的研究得到了世界各国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此后,以“对在公共体育m・闲暇体育・体育服务中导入商业经营机制重要性”,和“对在行政为主导的公园闲暇活动中导入商业经营机制以及作为闲暇产业经营包含的实际业务”等课题的研究为起点,在高等院校开始了“对高等院校中闲暇体育的计划制定和高等院校中休闲体育计划的经营”等方面的课题研究。随着再次掀起的世界性健康体育浪潮,虽然,“关于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研究”,和“关于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在体育产业经营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对于人们是否真正掌握了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健康体育方法,是否真正养成了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健康体育习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何使其更接近产业市场经营运作的研究,仍然是体育产业经营研究中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在这项研究中,杰尔逊先生发表的“关于对闲暇体育服务计划以及计划制定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是指导这一时期闲暇体育实践的优秀成果之一。另外,关于将体育产业经营的理论结构、学科特点、重要性等方面作为中心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体育产业经营的特征分析》、《体育产业中的经营作用以及体育产业经营的作用》、《经营研究成果在闲暇活动研究中的作用》、《体育产业经营与体育社会学的关系》、《怎样在体育产业经营中体现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实例》、《体育产业经营与体育事业的关系》、《体育管理中的体育产业经营学》、《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福克斯艾尔、马斯林、山下秋二、扬奈克斯等,我国随着体育产业化发展目标地明确建立,广大科研人员和体育工作者立足于对体育产业的基本概念等基础研究,重点突出并加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方法等应用研究。张发强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将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类型划分为“体育的主体产业和为体育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为体育部门开展旨在弥补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其它各类经营活动”三大类。谢琼桓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以详实的数字为依据,在高度总结、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李明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以系统论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时期、体育产业类型和体育产业经营体系》为基础,在理论上初步构画出了“中国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的框架。他公布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个人专著《体育产业学入门》和《中外体育产业比较与思考》。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体育产业问题的研究日益升温,一批学术论文和专著相继出版,如鲍明晓的《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和《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全面反映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2.应用研究。

体育产业经营的应用研究,是广大体育产业学家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体育产业经营的主要作用,可以理解为“灵活运用体育产业经营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解决体育产业中的具体经营问题”。因此,关于体育服务产业实际操作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发挥经营作用的具体方法研究,在应用研究中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顾客”(作为顾客的体育参与者)和“体育产业市场、体育服务产业经营、体育产业经营实施计划”这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是将顾客作为体育服务产业的具体消费者,对其行为特征的微观研究;后者则主要是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市场、体育服务产业经营、体育产业经营实施计划的功能、评价等相关问题的微观、中观、宏观的综合研究。

体育产业的应用研究,一直是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重中之重。因而至今发表的体育产业研究文章大部份集中在应用研究方面。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足,特别是对体育产业认识和理解上的缺乏,再加上经济、产业、经营等必须具备的相关基础知识基础不牢,“精品和名品”长期处于孕育之中,实际中的许多应用研究成了“工作总结”或“国、内外工作情况介绍”或“涉及到应用的研究”。直到卢元镇公布了《体育消费行为与心理及其发展预测》和《中国的老年健康与老年体育》的研究成果,才打破了这一持续很久的僵局。另外,田雨普和杨印川先生公布的《20世纪末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成果,蔡军先生公布的《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成果,王天民先生公布的《我国西北地区民众对发行体育彩票态度的研究》成果,周毅先生公布的《中国职业足球的产业化研究与对策》研究成果等等,都可认为是代表作。因此,我国的体育产业应用理论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小结。

综上所述,体育产业经营是经过“十月怀胎”、“足月分娩”的新兴学科,也是一门灵活运用经营方法,充分发挥体育功能,提高体育功能效率,为所有需要体育的人们提供适时体育机会的实践科学。随着体育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虽然体育产业经营的各种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仍然主要集中在解决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具体对策或具体方法的应用研究。从以上的论述中还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经营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不同研究对象,准确地说:体育产业经营是一门新兴的、以社会学、心理学为起点,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等各种关联学科组成的“集团科学”,所以“跨学科交叉、多学科结合”应该是体育产业经营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如何结合经济学、经营学、市场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以社会学和心理学为基点,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丰硕成果灵活地运用于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并在具体的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体现出来,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顾渊彦等:体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明:体育产业入门[m].南方出版社,1999。

[3]李明等:中外体育产业比较与思考[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

体育,在不少人眼里仅仅是打打闹闹、蹦蹦跳跳的群体游戏,它能使全球数十亿人如痴如醉、神魂颠倒,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但在“一切向钱看”、又“从一切看出钱”的西方企业家眼里,体育的这种近乎神灵崇拜式的、永远处于癫狂期的吸引力,就是从不停歇的印钞机。

据报道,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达4000多亿美元,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这一数字相当于我国去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产值,其绝大多数份额来自职业体育发达的北美、西欧和亚洲的日本。体育产业“老大”美国,早在前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达631亿美元,超过了石油和航空工业。英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为70亿英镑,其就业人口38万,超过了农业和煤炭业。日本体育产业的年收入达4.2万亿日元,在其国内十大产业中排名第六。

体育从娱乐业的边缘成长为一种潜力无穷的主体性产业,下述三件事起了助推作用:

80年代,nba主席戴维·斯特恩给所有球队制定了一项薪金封顶制度,实现了富队与穷队的平衡,使nba比赛日趋精彩,nba经济也得以复苏。nba的一整套促进比赛精彩纷呈的规则和挖掘每一个角落来赚钱的技巧,已被各类项目的联赛所吸收,使职业体育日趋完善。

1972年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和1980年的苏联莫斯科奥运会,都是血本无归,从而宣告政府出资主办奥运会模式的死亡。到1984年奥运会时,居然只有美国洛杉矶一家申办。商人出身的美国人尤伯罗斯没有要政府一分钱,靠集资的七亿美元,几乎是单枪匹马地筹办了洛杉矶奥运会,结果净赚2.15亿美元,开创了民间办奥运会的成功模式。此后,奥运会和其它大型体育比赛就成了你抢我夺的肥肉,韩国和西班牙更分别靠汉城和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了经济振兴的契机。

电视转播全面介入体育比赛,成为大型运动会和职业联赛的最大买主,已彻底改变了体育的面貌。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为照顾欧洲电视观众,球员们不得不在中午最炎热的时候踢球。汉城奥运会时,为了让美国观众在黄金时段舒服地看比赛,各项目决赛都提前到运动员最不兴奋的早晨举行。而为了与电视转播合拍,排球比赛第五局开始实行直接得分制。体育在委曲求全的同时,也获得了空前的开放度和影响力。体育更从电视网中得到滚滚财源。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出售电视转播权收入为5.6亿美元,占总预算开支的1/3。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大广播电视公司,为获得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权而争得剑拔弩张,结果是投标价码扶摇直上,下几届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已卖到30多亿美元。与世界体育产业这一超级巨人比起来,中国体育产业仅仅处于胚胎期。目前中国体育部门收入的自给率仅占体育事业支出的47%,除了发行体育彩票和足球联赛初具产业规模,其它都是零打碎敲“讨”来的。

过去五年,中国共发行22亿元体育彩票,筹集资金6.6亿元。但以前这些资金干什么用了没见报道。只知道去年国家体委宣布说从发行体育彩票的收益中拨出3000万元,在31个省、市、自治区建设了500个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这对于居民的急切需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据估计,世界足球市场的年交易额达亿美元,而中国前年12支甲a足球俱乐部的年收入只有一亿元人民币,也就是1200多万美元,不及拳王霍利菲尔德打一场比赛的收入。国外的各类职业和大众体育俱乐部都是自负盈亏的企业,而中国足球实行职业化已经五个年头,国家每年还要投入五六百万元,许多俱乐部与当地体委没有脱离关系,其人事变动和经营危机甚至要市长、省长出面干预。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中国排协在各种准备都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忙推出男女排球主客场联赛,结果在’97至’98赛季投入1000万元,不仅没有赚钱,也没能吸引观众、激活球迷市场。

中国体育产业的.落后缘于体育改革的滞后。说来令人惋惜,20多年前,体育界是作为改革开放的象征最先走出国门的,但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中,体育改革却逐渐落后于经济改革。最先在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中闯荡的体育界,在国内可能是文教领域最后踏入市场经济大门的行业。迟迟到1994年,国家体委才以足球为突破口开始了职业化尝试。束缚体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观念,是长期把体育单纯定位为振奋民族精神的政治武器,否认它具有创造产值的经济属性,因而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

美国各类职业体育联盟都公开宣称只有一个动机: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使有关各方尽量多赚钱。这就把体育定位为与餐饮、零售业没有什么不同的一种商业活动,它提供的产品是比赛,产品的质量要求是精彩。它刺激大众的体育消费,从而使各方有利可图,其中包括比赛的主办者各俱乐部老板、比赛打工者运动员和比赛的推销者电视台。

当然,体育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振奋民族精神的政治作用,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推动体育发展上要依经济规律办事,使之从自身产生动力,而不是空喊爱国的口号。这就像振兴民族工业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追求目的,但并不背离爱国主义一样。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强国的最大差距其实不是以奥运金牌为标志的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而是以利润多少和企业化程度高低为标志的产业化水平。没有产业化支撑,中国竞技体育将因缺乏经济动力而走入死胡同,作为一种消费方式的全民健身也将因供应短缺而难以持久。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

根据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指标数据收集和整理(当年的经济数据都是一年半后公布,所以没有),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得出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反映在12个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优劣势,为各省市在休闲体育产业做顶层设计时提供具体细分而又量化的指标依据,强优改劣,有针对性的调整体育产业结构,真实的做到把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拉动内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层面上来。

4.1数据的收集。

本文选取了我国13个省市作为研究的样本区域。主要是选取东南沿海省,因这些省从地域上相似,都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4个直辖市选了3个,同时,选取3个相邻的内陆省,因为这些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近,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样才具有可比性(主要是通过每年各省市gdp进行比较,相对讲其它省与选取的省市相差太大,不适合做因子分析)。由于居民闲暇时间、健身和户外俱乐部数量这两个指标的数据难以获得,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将其从指标体系中删除。剩余12个指标重新调整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万元)、恩格尔系数x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元)、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x4(万人)、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x5(o)、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6(o)、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健身器材数x7(个)、每年休闲体育研究成果数x8(篇)、体育彩票收入x9(亿元)、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x10(亿元)、交通密度x11(%)、政府支持力度x12(%)。上述12个指标数据值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中国体育年鉴以及各种统计网站中获取。

4.2计算过程。

4.2.1公共因子的确定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产业竞争力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能够解释变量指标值之间相关关系的最少公共因子的个数。

表2为变量共同度表(communalities),变量共同度表示公共因子对原始变量的信息反映程度。由表2可知,大部分变量的变量共同度分布于0.7-0.9之间,表示公共因子比较充分的反映了原始变量的信息。

4.2.2因子得分的计算计算样本的总得分如表4、表5、表6所示。

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主要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i)、恩格尔系数(x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健身器材数(x7)、交通密度(x11)等5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经济社会发展因子。

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主要包括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x4)、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x5)、政府支持力度(x12)等3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政府相关行为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政府行为因子。

第三个公共因子f3主要包括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6)、体育彩票收入(x9)、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x10)等3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相关产业与设施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相关产业设施因子。

通过整理表4、表5、表6得到-20的13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及平均得分,如表7所示。

5实证结果分析。

5.1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公共因子得分分析。

通过表4、表5、表6的分析得到3年来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具体情况,即某地区在哪些因子上得分比较高,在哪些因子得分上比较低;哪些因子对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具有较大影响,哪些因子对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影响较小。

从表4来看,年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排名第1的是上海,它的f1在当年也排第1位,虽然f3排第13位,f2第4位;北京排第2位,它的f1也排第2位,而f3排第8位;再看第3位的山东,f1排第3位,可f2排到了第12位;广东f2排第1位、f3排第3位,但是f1排第10位,所以它的竞争力排名在第6位。四川f2虽然排第3位,但f1排在第13位,它的竞争力水平排在第12位。所以f1是决定一个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子,因为这个因子是代表本区域居民的经济指标,反映居民所具备的消费条件。同时,各省市f1因子在连续3年内的排位没有变化,这表明一个特定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不能在短时间内会有明显的改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f1占优的省市无疑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上具备了竞争力的优势。

第4、5、6位的是浙江、江苏和广东,浙江f1、f2排第5位,f3排第4位,3个因子数平均,决定它的综合排名也不俗;江苏f1第4位,f2第10位,f3第2位,综合起来排第5位;广东虽然f1在第10位,但f2排第1位,f3排第3位,所以它的综合排位在第6位(从表5、6分析20和20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所以除了f1关键指标因子外,f2、f3在发展、培养和决定本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时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应均衡对待。

从连续3年各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看,三年来,排名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一般也就是上一个或下一个名次,说明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政府要有长期的政策、规划和布局,不能急功近利,搞形像或面子工程。但是,从表4、5、6中各因子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政府行为的急迫性、任务性及不连续性(不知是好是坏?)。按表的顺序依次往下探讨:四川省,2011年f3因子排第3位,到2013年就下降到了第9位;北京2011年f2在第13位,到2013年到了第2位,f3从第4位到第8位;上海,2011年,f3第1位,到2013年排第13位了,而f2从第10位排到第4位;浙江,2011年f3在第11位,到2013年排在第4位;江苏2011年,f2在第2位,到2013年就下到第10位;山东,2011年f2排第1位,到2013年就下降到第12位,而f3从第7位上升到第1位;云南2011年f3在第12位,到2013年排在了第7位。f2、f3因子在许多省市3年中上下波动较大,而这两个因子主要体现是与政府行为有关的指标体系,如: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政府支持力度、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体育彩票收入、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

综合这3年的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在3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情况,可以得知各省市的因子得分在连续3年内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存在着所谓的“短板”,影响了各省市休闲体育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部分省市休闲体育产业没有实现质与量的协调发展,各具体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对表7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我国13个省市2011-2013年3年来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情况及发展趋势。我国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整体上保持着越来越好的发展水平。

竞争力强劲省市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竞争力落后省市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此可以得出,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和该区域内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我国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竞争力强劲省市与竞争落后省市之间的综合得分差距还是很大。

6结论。

(1)f1(经济社会发展因子)是决定一个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子,f1占优的省市无疑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上具备了竞争力的优势。同时,各省市f1因子在连续3年内的排位没有变化,这表明一个特定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改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连续3年f2(政府行为因子)、f3(相关产业设施因子)指标数据上下波动大,表明各省市政府的行为表现出急迫性、任务性及不连续性特征,不利于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违背了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需要长期性发展和培育的特点,切记不应搞形像或面子工程。

(3)13个省市的f1(经济社会发展因子)、f2(政府行为因子)、f3(相关产业设施因子)水平极不一致,同一区域内3个因子在不同时间段,也有差异,存在“短板”现象,各地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时,需要扬长补短,齐头并进。

(4)我国13个省市的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发展不均衡,处于竞争力落后省市的数量过于庞大,所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农业产业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统筹发展,城乡差距因此也得以缩减。另外,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以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营销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并不同步,我们有必要正视农业产业化营销所面临的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以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发展。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成就,它改变了我国农业分布相对分散的模式,使我国农业发展向着更加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农业产业化营销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实行与大市场相对应的大生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产业化营销策略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转变以及增加农民收益的有效途径。

目前,农民收入难以有所提高,主要是因为其收入来源单一、农业经营较为分散以及管理不到位。这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将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农业产业链都提升一个档次,并且还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资金、人才以及技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优势激活市场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1.2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农业产业化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必然选择,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将农业打造的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会发展起大量有特色、高质量以及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另外在产业化经营下,农业附加值也大大增加。小城镇也因此发展起来,小城镇的发展带动周围农业整体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加以调整。农业经营摆脱了过去的盲目和低效向着高科技高水准进发。

1.3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新农村建设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说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农业产业化核心还是市场为导向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乡风民俗角度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够大力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发扬本地的优势,由此也会大大推动勤劳淳朴和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农业产业化将会使农业生产者一改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新农村建设包括了很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等。

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们必然能够打造一个经济繁荣和浓郁文化氛围的新农村。当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不能在短期内走完。事实上,目前农业发展还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农民素质、农业融资、农民权益保证等等问题急需工作人员的解决。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够带动农民共同致富,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1.4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比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所含有的科技成分更高,除此之外现代农业的管理方法也更加科学。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发生巨大的改变。纵观国际,农业产化发展必然走向现代农业,农业科技现代化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的方式使农业产业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农业产业化的存在大大激发我国农业经济市场,我国农业发展有望更上一个台阶。农业产业化具有的优化经济实体的组合的能力,这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1营销观念淡薄。

营销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营销观念,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充分把握机遇推动农业产业化。但是,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树立农业产业化的营销意识,未能清晰地看准行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并积极采取市场手段来发展农业产业化。

工作人员没有重视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也没有及时了解市场消费者的动态,大多数甚至依旧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方式中。相关工作者由于没有较强的农业产业化营销观念导致了对市场缺乏了解、产品缺乏特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等等严重的问题。强劲的竞争对手通过更新观念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营销手段早已在专业化生产中抢占了优势。

2.2营销信息闭塞。

农村本身不具有收集信息的优势,在市场经济下农业产业化营销信息的闭塞成为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的农业产品大多数还是独自销售,缺乏有秩序有规划的销售渠道,产品是否与消费者对口难以确定。较差的信息收集能力和缺乏对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控反馈,最终导致的是农业生产盲目而没有针对性。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营销策略陷入了困境中,营销策略不够创新和大胆,甚至有的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营销模式中。如此落后的营销策略难以捕捉到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加之与市场的衔接不够无法较好的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营销策略的缺乏主要是指缺乏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缺乏产品细分、缺乏定价策略以及缺乏品牌意识。

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来说,正确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关系着农业产业化的健康长远发展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营销基本是大量营销的阶段,农业产业化单纯追求附加值或者产业链的完善还远远不够,我们有必要采用新的营销策略与目标市场相对应实现两者的完美契合。

农业产业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渐成熟,带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使得房地产项目数量增加。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商业地产的项目数量增加,发展形势大好。商业地产建设完善城市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大众消费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具有较大影响。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地产,需增加对其市场营销策划和策略研究。基于此本文选择就商业地产营销策划策略及其效果展开分析,力求分析其发展中不足,并对提升商业地产营销策划策略效果给予科学指导。

关键词:商业地产;营销策划;策略;效果。

商业地产与普通地产营销不同,商业地产市场策划营销和商家、投资者、发展商的利益联系密切,而普通地产和居民利益联系更密切。当下,我国商业地产市场策划和营销中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营销的利润和商业地产的发展,如对营销设计缺失合理规划,忽视品牌定位,营销手段单一等,使得商业地产在市场中地位降低,也降低了商业地产竞争力。因此,针对这一现状,商业地产必须做出改变,利用多样化的市场营销方法,完善商业地产的市场营销的策略,解决掉以往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不足。

一、商业地产相关阐述。

1、商业地产理论阐述商业地产,英文名为commercialrealestate,经营模式包括出租、只租不售、租售结合三种。从其字面上来看,商业地产就是用作于商业用途的土地,因此,也被称之为商铺地产。商业地产和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别墅、公寓、普通住宅在用途、功能方面具有较大不同,商业地产主要作为工业用地,体现工业生产功能。广义上商业地产常指用于休闲、健身、娱乐、餐饮、零售等不同用途的商业建筑。

2、商业地产营销的营销要素商业地产从其外观来看,并不是一个单一固定的产品,其也包括营销主体、产品的定位、营销需求、营销价值、目标客户等要素。详细来说,商业地产各要素具体内容如下。其一,营销需求。商业房地产的开发商自身的营销需求为,在短时期的现金流以及商业品牌建设和商业获得经济利润。其二,营销的主体。商业地产的营销主体包括地产开发的商家,也包括入驻的不同商家。其三,目标客户群体。目标客户群体可划分成初期阶段客户和后期阶段客户。初期阶段客户有商铺租用人员和商铺的投资者,后期阶段客户有游客和普通类型消费者。其四,产品的定位。商业地产地址选择、外观设计选择主要是商圈的环境和液态分成的选择。其五,营销策略。营销策略需注重内容营销和位置营销,保证营销的全面性、多层次和多角度。其六,营销价值。把开发商投资效益和品牌价值的实现整合,以求实现商圈经济发展目标和带动程式化建设的共同目标。

二、营销策划工作的影响。

商业地产的营销策划,体现了商业地产自身价值实现的全过程。近些年,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也相应促进商业地产的发展,逐渐引起商业地产商对商业地产的市场策划、市场发展策略的重视度。营销策划整体方向、营销策略对商业地产自身的市场营销率具有较大营销,也对商业地产的成品所处城市生态化建设等具有较大影响,塑造商业地产所处城市的全新形象,给大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1、对商业地产销售影响一个优秀的策划方案,需把客户作为服务主体,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把客户的需求和商业地产的营销策划结合,并从商业地产的设计、管理和推广等方面,实施差异化和个性化、全面化服务。因此,对于商业地的产营销策划来说,也是如此,其在营销策划期间,应从不同方面策划,包括价格、户型、区位、环境、设计等方面,并把其与整个房地产的营销策划整合,对市场营销目标进行良好定位。并针对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为其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服务,以此来带动商业地产的市场销售额。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商业地产策划应从市场出发,了解市场中的每一个细节,细化每个客户实际需求,针对性对客户定位,收集客户的反馈,判断客户潜在需求。企业应注重品牌建设,在实现客户群体自我需求基础上,促进商业地产的市场销售,实现商业地产的经济发展大目标。

2、对生态城市建设营销城市化发展带动商业地产的发展,但是商业地产要想稳定、长远发展,必须做好建筑区位的选择,既要满足市场导向要求,也要满足市场发展需求。而且其也要做好市场营销策划工作,设计一个健全的营销策划方案,发挥营销策划积极影响。首先,一个健全的营销策划,可以保证商业地产在建设后,发挥价值最大,并可带动城市的发展,塑造城市中最具标志性和最具特色的建筑,为城市增添美感和为大众带来美的享受。其次,良好的城市建设规划,也可能带动商业地产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工作,提升商业地产对城市的影响力,为城市建设增添景观特色,塑造了商业地产所在城市的视觉美感。最后,商业地产营销策划,也对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多重业态的出现,改善了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环境,多样化价值观的宣传,也有利于建设丰富都市文化,扩展城市中商业类型,带动城市的全面、综合化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商业地产的价值。

三、商业地产市场营销期间存在不足。

1、缺失品牌意识商业和地产具有复合性,商业地产是商业和地产结合产生。我国商业地产的开发,优先从一线城市开始并逐渐延伸到二线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中商业地产市场较为密集,而二线和三线市场相对发展空间较大。但是,受到开发商缺失品牌意识,对品牌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大部分开发商把一线城市的市场营销方法直接复制到二线、三线城市,导致商业地产在二线和三线城市开发受到阻碍。如一些开发商忽略整体品牌的塑造,单一对个别建筑特色广泛推广和宣传,注重短期的利益,导致顾客的粘性降低。也有部分开发商对品牌建设不够重视,延续以往市场营销方式,仅是对商业地产的重新命名,尽管这确实会让客户眼前一亮,但是却不能深入人心。

2、没有深入对市场调研同质化是商业地产的突出问题,此问题的出现源自开发商对市场调研不够深入影响,导致建设的商业地产无法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形态的不同、气候特点的不一,均是影响商业地产的市场项目建设、营销策划关键因素。介于这些因素也是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如果商业地产忽略对这些因素进行市场调研,定会影响商业地产的建设与市场营销,导致商业地产无法了解市场的需求,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实际需求。

3、营销模式单一首先,当下我国商业地产的市场营销主要是通过人员营销进行,其忽略网络营销,没有把线上营销和线下影响良好结合,导致市场营销模式过于单一,影响市场营销的效果。其次,商业地产在市场营销期间,也忽略全过程营销,没有构建一套系统化,内容健全、环节衔接性好的市场营销系统,对市场营销目标和宣传目标没有统计设计标准,阻碍商业地产经济发展。

1、加强房地产品牌建设商业地产的周围商圈、建筑地址、外观是其外在价值的体现,客户使用商业地产后的服务感受是商业地产的内在价值体现。当下社会,房地产的高速发展,使得商业地产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开发商为了实现短期经济发展目标,忽略房地产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导致商业地产出现了建筑同质化问题,建筑物失去特色,商业地产的应用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商业地产内外价值均无法体现。基于上述发展现状,商业地产应树立品牌营销理念,注重对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凸显自身建筑优势和特色,并充分挖掘商业地产的内外价值,打造一个全新的房地产品牌,注重客户群体的口碑与美誉度。本着为客户全体忠实服务的理念去营销策划,了解客户对商业地产的需求特点,这样才能实现商业地产的价值,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深入调研商业地产市场房地产项目营销的前提是,了解和明确客户群体的需求,依据客户的需求,制定营销策划和方案。因此,为了促进商业地产营销,开发商需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深入调查商业地产市场。并利用不同渠道收集市场中客户信息、房地产发展形势信息等,对这些重要信息研究、整理,寻找到消费者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进行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而后,商业地产的开发商也要注重客户的反馈,了解客户消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增加对客户需求了解,以此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消费动力。

3、扩宽市场营销渠道商业地产的营销,采取多样化市场营销模式,可协调经营和销售之间存在矛盾,扩展市场营销渠道,引进先进技术,实施网络营销计划,更加灵活和全面的为客户服务。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丰富了人生的生活,使得网络成为大众的常见的一大生活方式。客户群体可以足不出口,在网络上就获取商业地产的消息,客户可以反复在内网络中对比,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地产。因此,商业地产需认知到这一点,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注重网络影响,把商业地产的信息在网络系统中,为客户全面展现。为了确保网络技术营销效果,房地产商家在网络营销期间,需注重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构建一个可体现自身优势的网站,并结合自身特色、优势设计网站,吸引客户群体的浏览欲望。而且在网站中,要保证房地产信息可在网络系统中完整展示,可为客户带来视觉冲击,使其一目了然。其次,建设互动平台体系。商业地产商必须了解这一点,不能单一认为网站的建设就是为了展示商业楼群所处位置、外在结构和商业价值。应明确网站的建设目标是及时与客户沟通交流。因此,为了实现和客户良好交流,必须建设一个互动平台系统,对客户的咨询及时回复。最后,要发挥网络推广的优势,把线上和线下完美结合,线上做好楼群的推广活动,线下与线上的客户沟通,并辅以促销活动,邀请客户参与到企业实施的促销活动中,增加客户对商业地产的了解,利用促销激发客户的购买欲。

4、逐步推进营销的全过程其一,营销策划。为了提升商业地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得商业地产项目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做好基础的营销策划工作。依据市场的发展形势,设置市场发展目标,突出显示项目的特点、外在包装、市场形象和经营档次。其二,广告宣传。商业地产营销传播手段选择,影响市场销售额。广告宣传是一个常见的营销宣传手段,企业可把项目的市场口碑形象作为统一的宣传标准,统一对项目进行市场定位与宣传,实施目标一致的广告营销策略,保证商业地产市场宣传效果。其三,促进营销。需构建一套系统化,内容健全、环节衔接性好的市场促销体系,对销售的项目设置统一的市场销售目标、策略,统一市场营销的行为和统一部署市场营销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商业地产在市场营销期间,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失品牌意识,没有深入对市场调研,营销模式单一等。针对于此,商业地产需注重自身以往市场影响环节存在不足,加强房地产品牌建设,深入调研商业地产市场,增加对客户群体的了解,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也应逐步推进营销的全过程并扩宽市场营销渠道,把线上营销和线下影响良好结合,策划商业地产促销活动,引领商业地产高速、健康和长远运行。

参考文献:

[2]刘智慧.沈阳新华国际金融中心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xx.

[3]张宏生.基于stp战略理论的商业地产营销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xx.

产业转型

今年3月—5月间,省企业联合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组织省、市、县企联上下联动开展调研活动,每市调研的企业10—30家不等。省企业联合会负责人率队重点调研了滁州市和池州市的部分企业。在调研全部结束后,5月下旬,在宿州市召开省、市企联会长联谊会,专题交流调研情况。现将这次调研成果梳理汇总如下:

一、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省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酝酿着新的机遇。很多企业界的同志认为,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大家主动应对,积极进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谋取新局,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一是产业门类由“多”到“特”,在培育主导产业中做优做强。

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到,一个市、一个县,产业门类不能求多求全,十个指头伸开,什么也抓不住。各市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引导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蚌埠市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硅基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去年产值达到近千亿。四大主导产业中有多个产品规模位居国际国内领先地位,在电子信息方面,大富机电年产35万套微波射频器件,全球领先;41所电子年产7000台套孵化装备,国内市场占70%以上;双环电子年产3.5亿只绕线电阻器,占国内市场20%以上。

芜湖市积极围绕奇瑞汽车,重点培育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突出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基础装备及关键基础件、农业装备、物流设备及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航空及配套设备、船舶及配套设备等八个领域,努力培育打造5000亿的首位产业。

马鞍山通过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实现了从钢铁一业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变。钢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不断下降,由2007年的62.7%下降到2012年的30%;非钢产业不断壮大,非钢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36%提高到2012年的54%,提升了18个百分点。

亳州市一方面继续引导酒和中药材产业向品牌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了包括煤化工、农产品加工、煤炭、超硬材料等在类的八大产业集群。

池州市结合生态优势和市情特点,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点培育,使其成为支柱型的主导产业。

二是产业布局由“散”到“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形成竞争优势。

目前,我省产业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已成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3、洗衣机占全国1/4。

滁州市形成以博西华为代表的家电集群,以煤化盐化一体化为代表的盐化工产业集群,以德力为龙头的硅产业集群。该市正在加紧培育这三大产业,使其成为千亿元产业。

宿州市以打造中部地区制鞋产业集群为目标,本着“整体承接—产城一体—三化统筹”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鞋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新、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五位一体的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短短的几年时间,共引进百丽、东艺、康奈、意尔康、鸿星尔克等一批知名制鞋及配套企业。宿州华夏集团过去一直是传统的零售业,近些年致力于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既增进了企业的竞争力,又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宣城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主城东部片区布局为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逐步建成城东综合物流园区,城北货运仓储园区,城西专业物流园区等三大物流集聚区。目前全市拥有物流企业300余家,现代物流业渐显雏形。

三是加工链条由短变长,在延伸产业链中提高附加值。

全省各地都注重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以滁州市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已由初级农产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已逐步形成一条“农业生产——农产品——食品加工——流通——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拉动就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振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将达500亿元。

蚌埠市依托玻璃设计院、晟光科技等骨干企业发展新型显示产品,目前已形成自上游超薄电子显示玻璃生产—中游ito导电膜玻璃制造—下游电容式触摸屏生产—手机、平板电脑、电子图书等终端应用产品较全的产业链条。

淮南市围绕培育打造100亿淮化,100亿煤化工、100亿煤制天然气、30亿德邦,加快淮化多孔硝铵、乙二醇、中安煤化甲醇转烯烃、国投煤制天然气、德邦100万吨纯碱项目建设;围绕打造200亿元的煤机基地,加快凯盛重工、舜立机械开发区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延伸汽车产业链,重点支持陕汽形成5万辆专用车生产能力,打造200亿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这些补链延链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链条的上下延伸、左右配套,非煤产业的支撑能力增强,结构得到优化。

安庆市的华茂集团,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逐步将华茂国际工业城打造成全球中高档面料中心,形成竞争优势。环新集团向发动机动力总成系统和配气系统覆盖,实现了模块化生产供货,为企业带来了效益,为客户减少了成本,也降低了质量风险。曙光化工集团紧跟国际同行业的技术动态,在实施投资58亿元的曙光化工园中,提升装置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以精细化工产品为龙头,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阜阳市昊源集团,以化肥转型升级为契机,进行产品升级结构调整,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下游产品。借助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实施化工新材料系列产品项目,将新增销售收入180亿元、利润16.7亿元。

四是环境由“黑”变“绿”,在推进生态文明中谋求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省通过加强对地区生态环保指标的考核监察,对污染项目进行“限批”、“一票否决”等,倒逼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初步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

合肥市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一是不断完善工业节能激励政策,出台了支持循环经济、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支持节能技改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等财政资金奖补政策。二是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管和调度,涌现了皖维生产用能系统集成、大江水泥预热发电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节能工程和项目。三是强化资源综合利用,通过余热余压利用、中水回收、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方式,强化对尾矿、工业“三废”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四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成了116户24门以下轮窑和10户造纸企业24条生产线破坏性拆除。

黄山市循环经济园区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该市对歙县的33家精细化工企业关停并转24户,对另9户企业按照“搬迁、集聚、升级、循环”的要求,统一进入循环经济园区,实行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脱盐,推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铜陵市圣奥化学科技公司处于铜陵循环经济工业园,发挥与相邻企业的原料互补优势,提高产业链条耦合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仅一年就替代燃煤18000吨,节约资金840万元,节电270万度,同时也为相邻企业创收1400余万元。今年,又在专家指导下,利用变压吸附技术,从焦炉煤气中提取氢气作为橡胶防老剂的原材料,将剩下的一氧化碳和甲烷作为清洁燃料供锅炉和载热体加热使用,不仅挖潜了原料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实现了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保护了大气环境。

五是手段由拙变巧,在“两化融合”中实现流程再造。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的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

合肥市于2011年成功获得“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称号。以此为契机,逐步探索走出一条“点上抓企业示范、线上抓产业联动、块上抓区域集聚、面上抓环境优化”的两化深度融合之路。一是区域层面,以桃花工业园示范园区为典型,鼓励工业园区实施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示范;二是行业层面,以江淮汽车等20家省、市示范企业为龙头,加强产业链信息化联动发展,培育典型,树立标杆;三是企业层面,以京东方制造执行系统等69个市级示范项目为重点,鼓励骨干企业积极采用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技术。去年,合肥市获得工信部第二批两化融合试验区2011年工作综合评价第一名。

六是从制造到“智造”,在技术创新中实现跨越发展。

近年来,全省各地把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破解企业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不高等难点问题,推进制造业从传统制造迈向“智造”。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一大批企业立足于技术超前和拥有专利技术,带动产品升级。

六安市安徽应流集团原是一家从事砂型铸造的企业,近年来,与大学、研究所合作,引进和开发多种世界先进的铸造工艺和机械加工技术,大幅压縮常规产品,承接核电、飞机发动机部件等高精尖、中大件产品,产品吨均价成倍增加,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淮北市的龙波电气、滁州市的全柴等企业都把很大精力、很多投资用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梯级式发展,有效地抵御了危机的冲击。

淮北市的安徽科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由从畜禽屠宰副产品中提取生化物质的企业,坚持持续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成为专门从事医药中间体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使之走向优质化、高端化、品牌化。这也是一种创新。白酒是最传统的产品。阜阳金种子集团与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作成立了“安徽省柔和型白酒酿造及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活动,在白酒清洁生产技术、安全品控技术等方面,取得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40多项,产品畅销不衰。淮北的中意胶带、马鞍山的华菱星马汽车、芜湖市的兆信炉料等企业也都牢固树立“科技兴企、自主创新”的科技理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在转型升级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转型升级就是另起炉灶发展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就是更换设备工艺等的观念认识普遍存在。一些企业没有搞清市场需求和潜在的技术风险,就盲目转型、贸然投资,等等。由于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带来了行动上的偏差。

(二)危机意识不强,转型升级的能力弱。

不少企业依然满足于现状,没有树立起“标兵走远,追兵逼近”的忧患意识。有的地方“创新没有动力,转型没有魄力,升级缺乏能力”,还没有从完全依赖资源和传统产业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出台的产业振兴、需求刺激政策,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强化了一些地区、企业对外延式扩张的路径依赖,削弱了地区、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还有一些企业负责人面对转型升级惧坚畏难,信心不足,认为“动作太大资金不足,动作太小不解决问题”。

(三)产业类同、集群优势尚不明显,转型升级基础薄弱。

近几年,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虽有进步,但与全国产业结构类同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如家电产业,合肥、芜湖、滁州三市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家电的核心部件仍主要依赖外省企业提供或从国外进口。“安徽制造”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安徽加工”、“安徽组装”。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支撑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业。

产业集群多为同类产品的集聚,而不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机集合,企业间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度相对偏低,其整体带动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要素制约明显,中小企业面临多重困难。

当前,我省很多企业还处于“三无”状态:无自主品牌,无研发中心,无专利产品,抗风险的能力很弱。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多。

原材料价格快速上升,销蚀了相当一部分利润。据宿州市企联对该市企业的调研,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0%,而企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0%左右,与2011年相比,企业平均利润减少30%~40%。

人才匮乏和用工短缺并存。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普通工人对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提高,也使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招工难和用工荒。技术工人稳定性差,有的企业反映,技术工人的年流失率在10%-20%。

新技术匮乏,装备水平低。在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比重大,真正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低,装备、技术老化问题突出。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弱,决定了它们只能依靠走低成本扩张之路来维持生计,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难仍然是当前企业普遍反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或质押物,因而担保难和基层银行贷款难;融资贵表现为贷款利率上浮过大,不得已使用的民间借贷更是数倍于银行利率,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高居不下。中介费用名目繁杂也加剧了企业融资贵。

三、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转型升级,首先应该在思想观念上转型、在思维方式上转型、在发展理念上转型,树立起“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正如皖北煤电集团葛家德董事长所说的,观念更新了以后,自然就会出主意、出办法,就会找到人才,就会开发出新产品。

(二)走出转型升级认识上的误区。

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追逐市场,追逐效益,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按照市场指向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型;改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效率也是转型;一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改变都是转型。但不看市场需求,一味求新求高,转了行未必实现了成功的转型。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可能是产业产品不变,而内核常新,也就是把自己的主业做深、做透,实现管理、设计、技术、装备、工艺的升级,产品性能和功能的再开发,即是在现有产业中注入“新鲜血液”式的转型,而且这是更大量的转型。

(三)优化产业布局,垂直整合,错位发展。

所谓垂直整合,就是坚持大项目带动,通过构建完善产业链,加快主导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配套,推动同一生产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中间品交易市场,促进产业集聚、产品创新和规模经济,实现区域交易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错位发展可以避免竞争中的“撞车”和“挤独木桥”现象,减少无谓消耗,合理配置资源。宿州市制鞋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突出产业重点,进一步明确转型升级的方向。

主导产业要以创造、“智造”为导向。加快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主导产业从普通制造向柔性化、复合型服务制造升级,从销售产品向为客户提供综合配套的系统解决方案转变,从成本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

(五)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支撑。既要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又要积极实施短平快、专特新项目;既要注重高新产业项目建设,又要注重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既要重视龙头基地型项目建设,又要重视扩链强链型项目建设。其中,扩链强链型项目对我省当前发展最具积极意义。

(六)强化服务保障,进一步提高转型升级的组织水平。

要加快政府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对企业的服务。一是改进政策服务。现行政策多是普遍化的,若能够实行有重点的、差别化的政策,扶持一些重点企业,优势产品,这样才会使新的增长点尽快的成长起来。二是融资服务,解决融资难和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三是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建立独立的技术和信息开发中心的能力,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政府协调,建立一些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技术和信息开发机构,为他们提供急需的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和信息发布,在克服障碍中顺利地实现转型升级。四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负担。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清费减负的政策规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如何促使中国体育产业有效地发展,本文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后奥运经济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亮点,同时也给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国际上研究奥运经济公认时期一般为左右,即从奥运申办成功到奥运会后。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主办国和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时一般都会有一个经济发展的热潮。但是,当奥运会后,随着这种短期的膨胀型的需求衰退,举办城市或多或少都面临需求不足、供应过剩造成的经济压力,奥运经济中的对体育产业消极效应将更明显,包括体育旅游和商业等迅速陷入衰退、体育场馆闲置、体育从业人员的失业人数增加等,这就是后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我国奥运经济期从奥运申办成功算起,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到年期间即进入“后奥运经济期”,如何克服“后奥运经济期”对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的“低谷”效应,使中国体育产业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更效率地发展,笔者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深入发掘奥运题材,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业。

奥运经济会对其举办国和举办城市最快、最直接的收益来自于体育旅游业。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希腊奥运会给希腊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l1o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比之于历届举办城市及相应的国家,中国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而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种作用会更大,因为全球各大媒体从申办到承办全过程的报导客观上为北京为中国旅游业做了一个长时间的免费广告,即能激发更多的外国人来京旅游的需求,同时也能吸引广大国内游客去奥运村、“鸟巢”、“水立方”等著名奥运场馆游览,这种旅游需求是巨大的也是长期的,所以即使在后奥运经济期,奥运仍然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长效题材,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这一题材设计一系列有卖点的新线路、新项目、新产品,让更多游客来参观奥运场馆和设施,进行休闲、娱乐和度假,从而使体育旅游成为时尚,成为热点,使奥运会这个人文旅游品牌经久不息。

我国现有的体育法规尚不健全,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组成,但基本上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应该加快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以规范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些省市出台了一些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但是比较宏观,覆盖面较窄。我国应当出台与《体育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可以明确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能,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和相关的法律责任。完善竞技表演的法规,通过对各种竞技体育表演的立法来保护竞技体育参加者的权益,规范体育竞技赛事的赞助、转播、广告等事宜,从而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首先,培育和开发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运动员通过体育竞技表演来满足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欣赏需求,体现了市场上的交换关系,这就形成了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我国在足球、篮球为代表的体育竞技比赛中,建立了以主客场为主的体育经营性赛制,通过票务收入、广告收入、电视转播权转让收入等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次,发展体育培训、咨询等中介市场。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技术、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培训、咨询的机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国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体育健身运动培训、咨询中,通过培训武术、散打、游泳、健美等体育项目来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事业。目前,我国的体育彩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开展,我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使其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加强对体育产业化运作专门管理人员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来培养的,体育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致使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较为混乱。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国家要加大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应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体育学院专门学习等一系列渠道进行培养,并对从业人员的考核、资格认定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五、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

我们要利用举办奥运会契机,积极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强势企业,培养国际竞争优势。如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通过内部机构重组实现了资源优化和管理优化,逐步向国际市场迈进。另外,积极增加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体育产品的附加值,是有效提高体育产业、体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能力还较差,体育产品行业必须同其他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共同研制、开发高科技新产品,使产品符合“以人为本”的世界先进理念,同时,对一些货真价实的产品应积极通过广告、促销等一系列营销手段,以质量和诚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加大体育营销力度,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入,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

参考文献:。

[1]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王晶陈振良:北京奥运会的经济价值分析[j].企业经济,,(1)。

[3]郑双喜:从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看北京奥运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农业产业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加强营销策略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营销策略是企业制造与实施战略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指导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行动准则。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重新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以此制定合适的营销战略。根据当前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分析了几种可行的营销策略,从而使中小企业占领市场,赢得用户。

关键词:中小企业;营销策略;品牌战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告别短缺经济,人民的需求档次逐步提升,价格影响减弱,没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在低层次的竞争中很难继续生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重新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以此制定合适的营销战略。本文根据当前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分析了几种可行的营销策略,从而使中小企业占领市场,赢得用户。

一、中小企业的品牌战略。

中小企业应该做品牌,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却普遍较弱,有的中小企业甚至还认为做品牌是大企业的事,自己只是一家小企业,只要有市场就行了,做不做品牌无所谓。实际上,没有品牌支撑的“市场”必然缺乏稳定性,也就是说,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保证,只要企业存在就需要做品牌。如何针对中小企业的现状,恰到好处的塑造品牌,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因“企”制宜制定品牌策略。

中国的企业大都起点低,底子薄,企业的资源极为有限,往往应付生产建设单一方面的投入就已经不堪重负,根本没有多余的资源再来投资品牌。在这种情况之下,先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为企业赢得发展的机会,赢得资源积蓄的机会显得更为务实,待到时机成熟,准备充分时再塑造品牌形象,走上品牌大道品牌投资投入大、持续时间长、见效慢,是典型的“百年工程”。如果企业在生存和品牌之间选择后者,那么以当前中国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说,往往意味着较大的风险而不是机会。因此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行业竞争核心而定。譬如在it、汽车、数码等高科、时尚产业领域,行业竞争的规则一开始就是品牌竞争,没有品牌甚至连竞争的资格都谈不上。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品牌的问题比什么都重要,企业要经营,要参与行业竞争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企业就必须把品牌作为企业经营的头等大事来抓。在这些领域,研发可以委托,产品可以oem,渠道可以共享,市场可以外包,但品牌不能租借。没有强势的品牌,就没有企业的现在,当然更不可能有企业的未来[1]。

2.做公关先于做广告。

时代在变,营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明星+广告”已经不复往昔风光。“明星+广告”的模式比较适合那些借助代理渠道进行市场推广的企业的经营初期,在初期凭借“明星+广告”能够为代理渠道树立信心与具备实力的品牌策划公司合作,利用公关塑造品牌是一个趋势,而且很适合中小企业资金少、缺乏人才、实力不强的普遍状况。因为,利用公关塑造品牌的成本要比利用广告轰炸低很多,而且公关更有助于快速有效地提高品牌知名度。笔者操作的一个企业,其每年的公关费用还不到高速公路一块路牌广告的费用。但是,该企业却在公关的作用下,短时间内异军突起,品牌迅速冲出“重围”,带动销售翻番,并进一步促进人才引进。目前该企业综合实力已经跻身行业前列,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是位居行业前三甲,令业界惊叹。当然,广告对于维护品牌的重要作用一定不能忽略,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一定的实力后,可以考虑用广告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不过决策者得切记,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否则极有可能遭遇品牌“猝死”。

3.塑造品牌要持之以恒。

塑造一个强势品牌要比引进一台先进设备困难得多,它需要持之以恒,但企业决策者必须深谋远虑,才能逐渐掌控市场主动权,以推动企业的发展,成就一个卓越的品牌。事实上,任何一家强盛的大企业,他们成长壮大的历史无不与其品牌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日本企业在世界的快速成长就是极好的佐证。比如sony(索尼),20世纪50年代还不过是一个生产电子晶体管的小企业,自盛田昭夫提出“我们要有自己的品牌”开始,sony便应运而生,并执著地坚持塑造品牌,不断创新,不断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最终铸就了一个世界级的品牌。我国的中小企业应该从中学习,以坚持品牌创新,塑造出自己的强势品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再如,总部设在伦敦的雷克萨姆公司,通过持之以恒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饮料罐制造商;新加坡虎豹兄弟有限公司,持之以恒地专营万金油,年销售量达200亿瓶,全世界有1/3的人知晓和使用[2]。

首先,对于规模和生产水平都并不大的.小型企业而言,企业成长的优势并不在于投入品牌广告和市场公关行为,而在于对市场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可调控的终端渠道。对于这一点,无品牌营销能够有利于小企业在面对市场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浪费掉每一份投入。

其次,对于小型企业而言,无品牌营销更为企业节约了市场竞争的成本。如果作品牌营销,企业首先需要知道这是一个长远的工程,企业不仅仅是要创造出一个品牌名,更要围绕这个品牌名去作多元的辐射,这是因为品牌只在具有深厚底蕴的时候才能够对市场产生作用。而无品牌营销则绕过了这些繁文缛节,使企业直接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的选择,作更有效更有实战的营销选择,既为企业减少了多余的开支,更增加了实际的市场开发空间。

小型企业要实施无品牌营销,需要进行思想的统一。

无论是新成立的企业还是已经发展了一段时期的小型企业,首先做到敢于对以前的工作说不。这是因为当企业决心要以无品牌营销实施市场行为时,应该勇于斩断曾经为企业和产品制定的有关品牌营销的所有战略规划,而这些战略规划在现在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同时,更新企业自身已有的各单位组织和市场推广模式。过去某些与市场开拓和产品上市无关的部门应该肃清,重建为市场和产品运作市场的新部门。具体表现为,直接负责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计划、渠道管理的单独部门与收集和分析市场对产品的反馈信息,两大部门直接面对市场进行工作,简化工作流程,便于企业在生产中和市场紧密接轨,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应变能力和发展空间。

另外,在无品牌营销中,最大的优势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日常惯性支出和成本控制,这两大因素的贯彻实施能够有效提高产品在价格上的市场竞争力。在产品直面消费者时,产品名变得不再重要,企业名成为了醒目识别,消费者看到产品时能够有效同其他竞争产品作出认知和比较,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记忆力。

没有质量的保证,产品即使成功登陆了市场,其生命力也是短暂的,对企业而言更是危机。保证产品质量,才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同,才能够发生市场需要的持续。对于小型企业而言,提高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就能够有效降低单位成本,并且在质量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有了质量,再有了成本的控制,就等于消灭了模仿对手的市场空间,为企业的发展争取到了独有的市场份额,以便企业不断获取市场利益,不断成长。

首先,中小企业可以选择比较有优势的地址建立自己的网站,建立后应有专人进行维护,并注意宣传,这一点上节省了原来传统市场营销的很多广告费用,而且搜索引擎的大量使用会增强搜索率,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小企业者来说比广告效果要好。

其次,使用产品策略。中小企业要使用网络营销方法必须明确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项目,明确哪些是网络消费者选择的产品,定为目标群体,因为产品网络销售的费用远低于其他销售渠道的销售得费用,因此中小企业如果产品选择得当可以通过网络营销获得更大的利润。

网络营销中不可忽视的是价格策略,价格策略也是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网络营销价格策略是成本与价格的直接对话,由于信息的开放性,消费者很容易掌握同行业各个竞争者的价格,如何引导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是关键。中小企业者如果想在价格上网络营销成功应注重强调自己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以及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之下自身产品的特点。除此之外,由于竞争者的冲击,网络营销的价格策略应该适时调整,中小企业营销的目的不同,可根据时间不同制定价格。例如,在自身品牌推广阶段可以以低价来吸引消费者,在计算成本基础上,减少利润而占有市场。品牌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制定自动价格调整系统,降低成本,根据变动成本市场供需状况以及竞争对手的报价来适时调整。

网络营销还有自身的促销策略,以网络广告为代表。网上促销没有传统营销模式下的人员促销或者直接接触式的促销,取而代之的使用大量的网络广告这种软营销模式来达到促销效果。这种做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节省大量人力支出、财力支出。通过网络广告的效应可以与更多人员到大不了的地方挖掘潜在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的丰富资源与非竞争对手达到合作的联盟,以此拓宽产品的消费层面。网络促销还可以避免现实中促销的千篇一律,可以根据本企业的文化,以及帮助宣传的网站的企业文化相结合来达到最佳的促销效果。

渠道策略也是不可忽视的,网络营销的渠道应该是本着让消费者方便的原则摄制。为了在网络中吸引消费者关注本公司的产品,可以根据本公司的产品联合其他中小企业的相关产品为自己企业的产品外延,相关产品的同时出现会更加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为了促进消费者购买,应该及时在网站发布促销信息、新产品信息、公司动态,为了方便购买还要提供多种支付模式,让消费者有更加多种地选择,在公司网站建设时候应该设立网络店铺,加大销售的可能。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模式不同还在于它特有的互动方式,传统营销模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营销手法比较单一,网络营销则可以根据自身公司产品的特性,根据特定的目标客户群,特有的企业文化来加强互动,节约开支,形式新颖多样,避免了原有营销模式的老套单一化[3]。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采用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0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吴建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英]伊恩·查斯顿.营销e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农业产业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2.1继续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有利于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就说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实质上是对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和致富的支持。从开始,国家先后认证了几批龙头企业,其中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小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在以后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培育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国的农户在农产品精深加工、良种繁育、现代营销和新技术推广等发面取得更大发展与进步[2]。

2.2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样化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成上以农户作为经济主体,合作社中农户人数至少占总人数的80%以上,这就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政策掌握的比较全面,真正为农户自身争取利益。在管理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民主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更具有创新潜力。与一般的股份公司制企业不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为社员即农户提供农业交易所需服务,交易产生的盈余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公共积累,其他大部分按照交易额和股份结合的形式分配给社员[3]。各级政府应该在未来稳步办好一批具有示范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而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规范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坚持农户为主,注重体现专业性;坚持自愿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成员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合理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能够缓解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户自主创业,带领农户走上经济致富道路。

2.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联结机制首先,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投资建设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按照市场高产、高效、优质和安全的需求来发展。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或者被雇佣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这样既能保证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农产品来源,又能在地基的农户能获取优厚的经济回报[4]。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提供中介组织服务。一方面避免企业与农户之间产生经济利益纠纷,导致摩擦纠纷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有义务同时保障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最后,可以尝试创新机制,如农户把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进行转让入股龙头企业,这样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农户同时获取地租和入股分红。

3结语。

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好地实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变革,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我国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但在肯定农业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及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以此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现代农产品企业的不断管理创新及农户积极性响应、辛勤劳动的共同努力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4]杨小霞.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科教导刊(电子版),(7):126.

传播学课程转型与升级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在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分析框架下,分析了全球服务生产网络知识扩散和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机制,并提出通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协会、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集聚、实施接近领导厂商的策略等促进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技术升级。

一、引言。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门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前瞻性、领导性和驱动性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美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50%,韩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到了22、1%,而我国包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内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只占gdp的7%,这说明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全球经济变革过程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现国际转移的趋势。据统计,1990年至,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类型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37、5%增长到47、8%。经济全球化下,如何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基础模型下,结合目前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延伸到服务业的现实,将研究的范围延伸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构建全球服务生产网络模型,探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转移下融入全球服务网络并实现服务业的升级。

二、全球服务生产网络、知识扩散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机制。

在信息通讯技术和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国公司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压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以降低生产成本,由此形成了包括跨国公司独资公司、合资公司以及外部独立供应商、经销商、r&d联盟和其他合作伙伴在内的全球生产网络。研究发现,全球生产网络中旗舰企业不仅外包制造环节,同时外包高端的知识密集型支持性环节。与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功能交叉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人力资源管理、全球供应链管理以及知识管理等的地理扩散,带来了国际知识的分散和知识共享,为进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产业升级的路径。

1、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知识生产与扩散。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这是其与其他类型服务业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由此决定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必须积累一定的知识或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以便作为信息与知识的来源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中,特定知识不仅根植于在其中工作的员工身上,而且根植于企业日常工作和文化中,员工也会将其拥有的知识转换到企业的日常工作流程、工作描述、战略和文化中。同时,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过程中,与客户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即在为客户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其中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将获取的新知识与企业原有的知识重新融合,其中部分知识被编码化成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服务客户的知识。并且在新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将知识传递给客户促进知识的扩散,由此完成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知识生产与扩散的三个阶段,即在与客户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知识的编码化和在新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完成知识扩散。这三个阶段不断重复循环进行,不断产生新知识并将知识扩散出去。在其中实现知识的双向流动,即一方面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从客户处获取,另一方面又将从与客户互动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与企业自身已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上不断扩充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自身的知识基础。由此可见,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具有学习型组织的特性,它通过知识、信息的吸收、创造和转换等方式,持续、系统、有效地进行自身的能力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增强其创造力,进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以使其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2、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和扩散。

发达国家服务型跨国公司通过将服务业生产链条的一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其他低成本国家去完成,将作为知识输出方的掌握核心和高端技术的跨国公司与知识输入方的急需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处于低层级的发展中国家联系起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和扩散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动态转换完成。

发达国家服务型跨国公司将服务生产链环节的一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其他低成本国家的企业去完成时,为确保服务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会向当地服务提供商提供相关的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控制手册及其他书面资料,这是显性知识的构成部分。当地服务提供商必须努力吸收这些显性知识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此过程中,这种显性知识逐步转化成当地服务提供商企业员工的技能或管理实践,或内化到服务企业的生产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中,由此完成从领导厂商获得的显性知识转换为当地服务提供商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即知识转移的内部化过程。

当地服务提供商通过派出员工到领导公司母公司参加培训和学习,或与领导厂商合作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或研发,抑或凭借自身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过程中,可以获得隐性知识,由此提高当地服务提供商员工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并通过他们影响当地服务提供商的生产和管理体系,甚至企业的文化,由此完成从领导厂商获得的隐性知识转换为当地服务提供商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即知识转移的社会化过程。领导厂商通过派出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当地服务提供商处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等等,也属于知识转移的社会化过程。

随着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市场的成长,以及不同国家服务市场上的需求,当地服务提供商在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时,要适应不同市场的需要进行调整,由此总结出适应不同市场和客户要求的服务质量标准、服务质量控制手册等相关书面资料,完成从领导厂商那里获得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换为当地服务提供商自身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即知识的结合过程。

为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和其他低成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和设施,发达国家的服务型跨国公司会不断转移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服务链条出去,以便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和获取最大化利润,由此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的领导厂商与当地服务提供商必须更加频繁地共享各种知识,这又大大促进了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与扩散。

3、融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的服务业转型升级机制。

知识共享是促进全球服务生产网络成长的必要的黏合剂。在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随着领导厂商将一部分业务转移给发展中国家服务提供商去完成,必须将技术和管理知识转移到当地服务提供商处,以便他们能够满足领导厂商的要求为客户提供服务,这对于提供当地服务提供商的能力很有必要。最初转移的只是常规性服务所要求的运营能力和程度,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转移的服务业环节附加价值更高,知识共享则包含更高层次的、隐性形式的“组织性知识”,这是学习和创新所要求的,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也从而成为学习型组织。

在各层级服务提供商完成各种类型的服务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从核心服务型企业(领导厂商)向外围服务型企业(当地服务提供商)的转移,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型企业通过参与到全球服务生产网络,借助网络中的知识转移和扩散,逐渐具备了更强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实现了向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附加价值高的层级推进,并可能成为拥有高技术能力的核心服务型企业,构筑自己的服务生产网络。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服务型跨国公司将客户服务、研究开发、软件设计、金融财务分析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业和研发工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转移必将推动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知识转移和扩散的加快,促进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三、促进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全球生产网络中存在技术转移扩散机制,但并不意味着本地服务业嵌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后就自动踏上产业升级的“高速公路”。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融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后,必须充分发挥巨大的内需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以及完善的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战略地位。

1、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意识通过承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转移融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是促进我国知识密集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良好的政策投资环境是吸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手段。要针对我国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较低的现状,放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消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障碍;在服务外包企业所需设备进口面对的关税和运营中的退税方面,出台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优惠措施;对于服务外包企业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资产重组和兼并上市以及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第三,逐步建立并完善支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融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投资环境、公共服务、人才培训、综合协调、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

2、加快建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协会。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尚未形成能够实行行业自主管理的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机构,缺乏统一的对外合作协调与沟通的渠道,且统一的行业标准未能制定。为此应加快建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共享平台、行业数据库建立、行业认证制度建设和统一行业标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集聚。

在服务业向外转移的过程中,利用服务外包集聚区模式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通过建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建设知识密集型服务网络,形成品牌效应,以便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有更高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我国可通过产业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以产业集聚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4、实施接近领导厂商的策略。

当前全球知识密集型服务市场仍为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服务型跨国公司所统治,与全球服务生产网络领导厂商的接近程度决定了参与网络的低层级供应商所能学习到的先进专业技术、营销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的多少。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要通过逐步接近行业领导厂商,加入行业领先的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承接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程度更高的服务业,向软件开发、研究开发、产品设计、财务会计、金融后台服务等价值链上游和附加价值高的产业链环节攀升。

此外,为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我国需要依托国内发达的制造业,大力发展供应链与物流、委托设计加工制造、第三方品质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融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的发展。

参考文献。

[2]李志能:不能以制造业思维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n]、国际商报201月31日。

[3]魏江王甜孙阿楠: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化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

土特产业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作为主题展开具体探讨。首先对管理效能进行了概念说明,主要介绍了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具体内容、组织与实施、综合评价方式等;重点通过对管理的必要性、实现信息化管理效能目标的途径等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说明。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初步论述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信息化管理效能提升实践工作等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

伴随着社会发展,图书馆的公共职能越来越突显,与此同时,借着信息化的发展浪潮,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也提上了日程,经过初步的改革与实践,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效能还有待强化;所谓管理效能主要是指通过管理目标的设置等具体措施,提高管理效率、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反映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下就从这方面展开具体探讨。

首先,从概念来看,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来实施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以数据作为中心,按照系统计划,进行分层、分步骤的实施管理;从管理的方式来看,以过程管理为主,重点在于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管理,从而为用户提供优质、快速、高效的信息服务;其中也包括决策、指挥、控制等能够提高管理效率的活动。从内容方面看,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要求有战略规划、组织与实施的具体步骤、管理创新之处与综合评价机制。

1、转变管理观念。

首先,对信息技术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其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有一个了解,可以通过调研与问卷的形式展开读者调研;其次,应该对当前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清晰、正确的对待,不能边建设、边找感觉,应该防止盲目革新、盲目开展管理工作;因此,应该在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对相关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并真正从特征的分析、管理内容的研究、管理方式的转变、创新服务的模式等进行认真思考,进而从管理观念上进行一个整体上的转型;表面上看,信息化改革一蹴而就,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牵涉到的现代化管理方式、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训、管理模式更新等,所以,要从管理理念上有一个分层的认知、分步骤的进行管理战略部署。

2、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

从管理体制方面看,核心或关键在于决策的重要性,而决策主要依靠对相关因素的调研,并对调研所得的数据的分析;以目前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人们对于手机的应用习惯已经成为普遍行为,而且互联网的基本应用也已经十分普及,所以,在管理体制中,应该注重全面化管理;比如,技术管理、服务管理等应该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相应的将其它管理作为辅助性措施进行展开;其次,在管理体制中,应该将高层管理者按照责任机制进行合理安排,而在管理制度上进行一些信息化的部门联合,并分任务、分职责,从而形成一个有理有序,按部就班的发展体系;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考核评估的重要性,不但要将其作为一种监督手段,还要将其作为效能的评估手段,从而提升评估体系在整体系统化管理中的功能性作用;在这方面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统计与计划报表方法,将具体的指标与数据进行对应性的采集、记录、分析、预测,从而将实际的管理情况反映出来,并为进一步的管理提供经验与依据支持。

3、健全管理法规、制度。

首先,管理也要求有法规所规范围与指导,尤其是在制度方面的严格限制,以及具体执行,要做到有法规可寻,有章程可找;其次,要将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其中,重点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进行法规设置,使培训工作有理有据,有内容、有实质,从而将管理改革与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步进行,这样就可以在满足改革的同时,配置好人才,从而完成管理目标,并补充管理过程的内容;第三,应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教育工作,对其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各项职责、任务等进行明确规定,以满足管理之需,并对管理层进行一个合理的约束,使其任务明晰,这样管理起来才能更为有序、更加实际。

4、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首先,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也要求管理中更加信息化,也就是说,在管理技术方面、管理手段方面,也应该将信息化管理引入,从而提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并通过全面的由管理到管理工作方面的信息化来实现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其次,应该搭建起信息化平台,让管理者与工作人员有一个直接的交流平台,以及各种工作的现实情况解析,这方面就要求将上面所说的评估体系运用起来,分阶段、分周期的对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并通过数据、图表等方式进行反馈,以此提升管理的灵活应对能力。

5、改善管理环境。

由于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的提升,一切依赖于信息化,但实质上的实现要通过设备来完成,也就是说,应该从基础设备配置做起,将整体的管理环境、管理设施、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等进行一个循序渐进式的全面改革;若条件允许可以快速的大规模进行配置,若条件一般,则应该分步骤、分层次、分部门、分阶段进行具体工作的执行;另一方面,建议在管理环境的改善方面,注重信息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即对手机应用程序的开发研究,从而提高手机app的管理应用,这样不但可以拉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能够将读者与管理联系起来,提供更及时、更精准有效的优质化服务。结束语总之,提升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率,强化图书馆管理效能就要求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切近的指导原则,并认真贯彻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需要从认识上转变管理理念,并通过对管理者的素质的全面训练与提升、科学设置管理步骤与方法,从而提高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另一方面,还需要在管理中注意管理环境的建设,增加管理的持续性、灵活性,并将灵活与持续间的矛盾进行化解;另外,应该积极从管理机制上进行一些创新,并利用评估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责任机制等多种机制的联动来提升管理水平等。

参考文献:。

[1]郭向东,陈军.甘肃省市县图书馆信息化现状调研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3).

[2]任建英,王红.断裂的当代图书馆:图书馆信息化的困境与路径[j].现代情报,(1).

[3]季红,张源.图书馆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支撑能力提升措施[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

土特产业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

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效能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高效能发展的根本,在信息化和数据化普及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更应紧跟社会步伐,要将建立高素质、高效能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列为核心和重点,确保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1.1优化师资队伍的构成。师资队伍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年龄、学历、职称、教龄等,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要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将教育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引入到教学第一线,同时要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师的在职学历提升工作,扩大高学历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要规范职称评定和晋升工作,发现教学人才要及时给予认可和正确评价,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2加快产学研结合的步伐。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应该将教师和相关人员分批选派到企业和科研部门,进入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以挂职锻炼的方式了解社会上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具体要求和实际状况,同时将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科研成果积极向企业和社会推广,真正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在提高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影响力的同时,提升教师实际水平和素质,在获得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加速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1.3引进外部人才。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将社会上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企业中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技师,聘请到教学的第一线,发挥外部人才在实践环节的优势,形成与外部人才良好互动的“共同体”,在扩大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同时,提升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2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2.1建设精品课程体系。“以点带面”式的发展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的客观实际和基本发展策略,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建立精品课程体系,通过精品课的有效突破,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精品课程体系建设起到推动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进而为人才发展提供质量与体系基础。

2.2增加课程门类。客观地看社会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整体趋势,要向高质量化和复合型方向发展,在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建设中,要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课程门类,增加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习实践课程、职业标准课程等相关内容,全面扩展学生的视野,将更多的理论、专业知识,操作和管理技巧传授给学生,加快学生培养速度。

3抓好教学细节。

细节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也决定着人才发展的效率和质量。高水平的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学为发展基础,这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3.1严格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规划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基础,也决定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细节。当前,要建立教学设计与计划体系,确立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突出教学的难点,使职业标准能够全面反映到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实践之中,更有效地确保教学的系统、科学、完整发展。

3.2加强对教学的检查工作。教学检查工作既是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监督和检查,同时也是对教学现状和问题的有效反馈,因此,要以职业标准为前提,强化教学工作检查环节。要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基础,职业标准为参考,量化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建立评估、评审、听课等相关制度体系,同时向教学课堂和教学成绩两方面覆盖,形成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监督,确保学生始终处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中。

3.3完善教学保障体系。教育不单单是教师单个群体的事情,高质量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保障体系为支持。

当前,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形成保障机制和保障体系,全面支持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工作,解除困扰教学的难题,减轻教师的思想和工作负担,以教学为重心,全面贯彻和落实专业职业标准,加速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成长进程。3.4扩大教学范围。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不应停留在课堂上,要将教学的空间和范围向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渗透,利用网络、电子技术开辟教学新手段,发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优势,强化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过程,形成以职业标准为重心的支持体系,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在扩大教学空间和范围的同时,提升人才培养速度和质量。

4深化对外合作机制。

4.1建立学生走出去机制。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敢于将学生置于现实实践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形成学生自主发展、高效能发展的保障。当前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以职业标准为前提,做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软件建设和硬件更新更好地适应现实发展,与企业、科研单位建立良性互动的合作框架,真正将学生送到社会和企业中,通过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源实现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全面提升和成长。

4.2完善毕业生反馈机制。要有长期和发展的眼光,要与过往毕业生保持联系,特别是要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用人单位的评价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毕业生的工作反馈和反思,实现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调整、优化和创新的支持。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也要做好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工作,通过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建议,不断加强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完善,使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更加适合人才成长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获得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社会、企业的共赢格局。

5结语。

提升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建立良好的人员队伍,需要长期的、艰辛的努力和付出,要持续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做好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深化与企业、社会的交往程度,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和成长奠定教育教学和网络系统基础,形成系统化建设和科学化建设的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郭保生,袁富贵,丁斌.建筑专业集群所需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106-107.

[2]唐小方,郭保生,陈晓旭.适应建筑专业集群的土木工程本科人才职业面向研究与分析[j].江西建材,2015,(23):114-115.

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

[3]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

[5]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

[7]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

[8]李于昆.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艺术百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