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模板17篇)

时间:2023-12-12 04:09:18 作者:笔尘

教案模板的撰写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确保教学内容全面、有机地展开。这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给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

高中高一生物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植物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的现象;知道科学家研究认识生长素的过程;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通过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理解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原理,植物的激素调节。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本节内容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有关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规律以及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知识,能够使学生能够从化合物、细胞的角度理解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了解有关生长素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因而成为本节的重点知识。

由于不同植物器官要求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植物产生“向地性”与产生“向光性”、“背地性”的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在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未能给予明确的区分,将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乱,而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在介绍主干知识的同时,教材并没有把学生的眼光局限在知识本身,局限在对某一种激素的认识上,而是及时介绍了科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以及与植物产生向光性有关的生长抑制物和其他植物激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也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一种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在教材中有四处。其中比较集中而完整地反映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有两处。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第一处,孟德尔研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第二处。与孟德尔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相比较,对生长素的发现、认识过程历时较长,其中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求证(或检验)假设的过程也不很清晰。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特别给学生点明这条科学研究的线索,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并在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植物的根向下生长,茎尖向光生长的虽然是生活中常的现象,但学生有可能对此熟视无睹,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以此作为研究内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验证实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置上拓展思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虑如何实施好自己的实验方案,生物教案《植物的激素调节》。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法建议。

一.导入新课:

1.方式一,以问题导入:

问题1:“当我们把一粒种子种在土壤中,各种条件合适、种子开始萌发。它的根和芽会朝向什么方向生长?”――根向下,芽向上、向光生长。

问题2:“为什么植物的根总是向下,而芽总是向上、向光生长?”

陈述:对于植物的芽总是向光生长,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达尔文不仅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而且还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方式二,以观察活动引入:

陈述:种子播撒在土壤中,它的方向并不是固定的。让我们看一看种子的方向对它萌发出的根和芽的生长方向有什么影响。组织学生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或课文中的彩图。

“植物的芽为什么总是朝向固定的方向――光源的方向生长呢?”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人――达尔文曾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

二.主体知识的呈现方式:

对于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实可以采用动画媒体呈现的方式,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教师可以呈现一个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一个实验的结论。这样逐步推进,给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加深入和透彻,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学生活动的组织:

1.演示实验的组织:

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4-5天请两三名同学预先将达尔文的实验用玉米种子(或其他在形态上有明显方向性、容易萌发的种子)重复出来。到上课时,由完成实验的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向全班进行介绍。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法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准备,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完成实验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锻炼。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也可以考虑让班级中的学生轮换,以保证能有较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实验方案设计活动的组织:

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教师首先要就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做一介绍。在实验处理上不仅要考虑设置对照组,还要考虑设置单因子变量以保证实验的信度。在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上,课本中用了玉米种子,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植物的种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明显的向性运动发生在植物的根和芽。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找到的既能长根又能长芽的材料还有什么?”当学生的思路打开以后,就可以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了。

教师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考虑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所投入的成本、实验装置是否能够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以及实验装置的安全性、操作是否方便等。

因为观察到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时间会稍长一点,所以“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活动应在本章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安排、实施并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高一生物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2.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3.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获得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

2.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爱和帮助激素分泌异常的患者。

二、教学重点。

1.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2.能够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

三、教学难点。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比较法。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激素分泌异常患者与正常人的对比图片。

2.学生准备:大小、发育程度相同的若干条蝌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这些变化属于第二性征,是由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引起的。

教师:同学说的非常好,事实上,除性激素外,人体内还有许多激素,它们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节,激素调节。

[讲授新课]。

学生:唾液腺、汗腺。

教师:不错,这些都是我们人体内的腺体。那么你们感觉它们的分泌物怎么样?多不多?

学生:它们的分泌物很多。

教师:对,它们都属于外分泌腺,而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分泌量很少,每百毫升的血液中只含有几微克的激素。那么这两种腺体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展示内、外分泌腺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加以区分)。

学生:仔细观察、分析、讨论,找出不同之处,并填写表格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

腺体类别有无导管分泌物输送方式实例。

内分泌腺。

外分泌腺。

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请大家观察大屏幕(屏幕展示构成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主要功能)。

学生:观察并记忆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位置及它们所分泌的激素,并争先举手回答。

教师:激素在人体的血液中的会计师虽少,但对人体的影响却很大。也许我们听说过这样的患者ddd请大家看大屏幕(屏幕展示侏儒症、巨人症的图片)。

教师:根据你们的了解这属于什么病?

学生:侏儒症、巨人症。

教师:根据你们所搜集的资料,谁能说一说这两种病的病因是什么?

学生甲: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患者生长迟缓,身材矮小。而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就会出现巨人症。

学生乙:我还了解到生长激素对脑的发育没有影响,因此侏儒症患者的智力是正常的。

教师:很好。那么你们说生长激素对人体起到什么作用呢?

学生: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它能促进骨骼的生长、蛋白质的储存,使肌肉发达,所以生长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体全身的生长。

教师:好,回答很完整,有专业水准!我们下面再来分析资料2,这个资料的`目的是什么?科学家们为了验证这个目的,是如何设计实验的?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点拨)。

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甲:这个资料的目的是研究甲状腺的功能。为验证这个目的,科学家共设计了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破坏了蝌蚪的甲状腺,蝌蚪的甲状腺破坏后,不能分泌甲状腺激素,发现蝌蚪停止了发育,不能发育成蛙。

学生乙:第二个实验是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在饲养缸中添入甲状腺激素,发现破坏了甲状腺的蝌蚪又发育成蛙,从这两个对照实验,说明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幼体生长发育的作用。

教师:谁来介绍一下第三个实验。

学生丙:在饲养正常蝌蚪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从而为蝌蚪提供了过量的甲状腺激素,促进蝌蚪加快发育,提前变成了蛙,但蛙只有苍蝇大小,这说明:甲状腺正常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但甲状腺激素过量时,使蝌蚪发育提前,从而出现蝌蚪发育异常。

结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

学生:观看大屏幕并举手发言。

学生甲:我了解到有种病叫呆小症,主要是由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表现为身材矮小,且智力低下,到了成年也不能生育。

学生乙:有的人甲状腺功能亢进,就会身体消瘦,饭量还特大,且动不动就会发脾气。

学生丙:屏幕上那个脖子很大的人得的是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食物中缺碘造成的,这们吃的食盐中就添加了碘就为预防这种病。

教师:大家说的都不错,看来同学们课前的确收集了好多这方面的资料,简直成了半个医生。不过我还想请教一个问题,哪位“医生”能给大家解释一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请大家接着分析第三个材料。本材料一共讲了几个实验?主要探究的内容是什么?大家可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3个,研究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及其生理作用。

教师:谁来描述一下第一个实验及其结论?

学生甲:第一个实验是切除狗的胰腺后,尿液中会出现葡萄糖,并出现糖尿病病人的一些症状。本实验说明:胰腺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此物质与糖代谢有关。

教师:很好,那第二个实验谁来描述并解释?

学生乙:第二个实验是将正常狗的胰管结扎,发现胰腺大都萎缩,只有内部一团团的细胞――胰岛活着,并且尿液中没有出现葡萄糖。本实验说明:可能是胰岛分泌了一种能够调节糖的吸收和利用的物质。

教师:很好。第三个实验呢?

学生丙:第三个实验是加拿大的科学家班廷从狗的胰岛中提取出了胰岛素,用胰岛素治疗患糖尿病的狗并获得了成功。此实验说明: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糖的吸收和利用。

教师:你们知道糖尿病患者如何治疗吗?

学生:我认为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学生:心跳加快、出冷汗等。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当情结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肾上腺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的面红耳赤。

教师:通过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出,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也参与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概括地说,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课堂小结]。

通过写下表来总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所分泌的激素。

三种主要激素的作用及缺乏时病症。

腺体名称产生部位作用缺乏症。

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侏儒症。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生长发育幼年:呆小症。

成年:大脖子病。

胰岛素胰岛调节糖的吸收和利用糖尿病。

八、巩固练习。

a.神经系统b.激素c.运动d.营养。

答案:b。

2.人体内腺体有两种类型。你认为,下列腺体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a.垂体b.肾上腺c.胰岛d.唾液腺。

答案:d。

3.患__________的人身材矮小,是幼儿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我们不能歧视患此病的人()。

a.呆小症b.侏儒症c.心脏病d.软骨病。

答案:b。

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激素概念特点的是()。

a.由内分泌腺分泌。

b.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作用重大。

c.通过导管从腺体排出。

d.对身体有特殊的作用。

答案:c。

6.分析教材第107页的资料3,填写下列空格,让我们一起来重温科学家的研究思路。

(1)发现问题:狗切除胰腺后,尿液中出现了__________,还出现了糖尿病人的症状。

(2)作出假设:胰腺对控制血糖含量有作用。

(3)设置对照实验:结扎__________狗的胰管,与病狗进行比较。

(4)实验结果:胰腺大多萎缩,只有__________活着,并且尿液中__________葡萄糖。

(5)作出新的假设:胰岛会分泌一种能调节__________的物质。

(6)进一步实验,从狗的胰岛中提取了__________,用于治疗患糖尿病的狗,获得成功。

(7)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形容“激动得听得见自己的心跳”,你感受过吗?当你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__________分泌较多的__________,使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可见,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是受到__________的调控。

答案:肾上腺肾上腺素神经系统。

九、板书设计。

高中高一生物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

这节课学习人的生命活动的另一调节方式:激素调节。围绕常见的激素病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做“医生”,分析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种疾病。这是我们本章、本节最大的亮点,该次讨论非常顺畅、透彻和热烈,通过探讨这些病例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感觉到比较陌生。当你突然遇到危险情况时,比如突然发现眼前有条蛇,你会有什么反应?(同时通过大屏幕展示一条蛇的图片)创造情景,引入新课。然后,在复习旧知识,内分泌腺进而引伸到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腺激素。最后设问题:内分泌腺构成人体的哪个系统?本节课的亮点一:我们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较好的突破了重难点,在老师的指引下展开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亮点二:教师对教材的巧妙处理显得尤其重要。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等常见疾病,引入话题,以分析疾病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学习了人体的内分泌与外分泌腺的主要区别,三种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亮点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医生”的角色对几种激素调节失常引起的疾病进行诊断、分析、治疗。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鉴别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并分析其发病原因,相关激素的产生部位,指出其治疗办法。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来获得解答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这种新颖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轻松、牢固地掌握激素调节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到了一些医学的知识,包括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方法、感受了做“医生”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与生物联系紧密,生物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基础学科。我们发现这种联系实际生活场景的教学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很乐意听到老师讲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我想在以后的讲学中应注意多给学生讲一些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也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在本节课也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该堂课的学习,我们对疾病的产生根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到病人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他们的不幸,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这堂课也使得学生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身体,锻炼身体的意识。

在最初上课时,内容处理得不够好,老是感觉到时间不够,知识点未能完成,经过我的努力,最终取得了突破。课堂时间安排得到了改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高一生物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

我在上《激素调节》这节课前让学生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实际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拉近了学生和社会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表达,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堂作业中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除可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外,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在学习几种激素的调节作用时,先找出异常症的病因,再归纳出生理功能,将激素调节的主要特点放到几种激素的调节作用之后来学习,通过这几种激素的生理功能归纳出激素调节的主要特点,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将我国科学工作者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由于教学贴近了社会、贴近了学生生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高一生物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二、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

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

分布:1、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少。

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

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四、生长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五、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乙烯。

探究活动。

探究芽的向性运动。

在验证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实验中,可以提示学生将大蒜、洋葱、萝卜等植物倒放或侧放,观察芽的向性运动。

探究植物的茎运输生长素运输的方向。

可以就植物的茎是否会把生长素向上运输?这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从选材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探究活动。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在春天(3月),选未长叶的杨树将几个枝条折弯,使其顶芽向下,观察生长发育的现象。在实验设置完成以后,应对可能的实验结果做出预期,并做观察记录。当枝条上的叶片全部长出后,汇总观察记录,做出总结报告和实验结果分析。

高二生物《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设计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高中高一生物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

设计思想:

1、设计主线。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时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3、重难点分析。

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

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

植物的激素调节

本节是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继生长素的发现之后,阐述生长素作用以及应用的关键一节。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知道什么是植物激素,理解了植物发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产生、极性运输和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节的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本节的能力目标集中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活动中。此项探究活动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延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探索如何将科学发现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应用,并领悟做预实验的意义。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观察“问题探讨”中的曲线图,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分析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字信息,以及教师提供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对照教材图3-7,体会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

观察预实验的操作。

接受探究实验活动的培训,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的注意事项。

组成小组,成员间分工协作,设计探究实验的初步方案,提交给教师。

进入实验室,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药品,制作实验装置,接受教师检查。

小组内交流实验方法和过程,进行操作。

将实验装置带到教室、家庭或自选场所。注意安全和实验装置的完整。

图形引导,以问题入手,探究“嵌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利用多种资料,提供应用的实例,帮学生理清应用原理。

利用2,4-d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激发探究2,4-d等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兴趣。

演示预实验。

进行本探究实验主要方面的培训,如扦插枝条、沙土筛洗与消毒、扦插枝条制作等。

用提前录制的预实验的主要过程录像,演示探究实验的关键步骤。

对学生提出的初步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

教师对每一个小组探究实验方案做到心中有数,巡回指导。

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提醒学生注意学会倾听和吸纳别人的意见;指出探究实验注意事项,特别是水分要充足,温度范围保持在25~30℃。

指定小组负责人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训练高中学生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的能力;从图解发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培养利用现代化学习手段进行快捷、高效学习的意识,学会资源共享,欣赏他人,提高自己。

教师领引,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消耗。

使学生减少盲目性,树立自信,学习借鉴他人的探究经验和方法,以实际行动启发学生要善于资源共享。

及时了解各小组情况,确认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激励参与,注重过程评价。

遵循探究实验的过程性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成果都不是容易获得的,耐心是重要的。

大约一周后。

小组成员各自整理探究实验记录,绘制不同的表格或曲线图,完成探究实验报告。

自愿进行进一步探究活动,提出探究实验方案。

了解学生探究实验总体情况,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探究实验结果的交流,即“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表达与交流”。

提出进一步探究活动的建议,提供进一步探究的适当实验指导和实验条件。

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活动的经验,初步确立严谨的作风。学会分享成功的快乐,或敢于面对失败,积极分析原因,尊重客观事实。

1.本节的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之一是,教师一定要亲自做“预实验”,并在“预实验”过程中,收集相关的录像、照片等资料。

2.由于本探究活动需要一周时间,因此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的整体设计。

植物的激素调节

2.设计向性运动实验及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

3.生长素的发现(知道)。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理解)。

5.其他植物激素的分布、合成和生理作用(知道)。

生长素的发现及其生理作用。

1.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录像片:由实验小组同学重复达尔文等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实验过程录像(4个);实验小组同学自己设计的生长素发现补充实验录像(3个)。

胶片:酶的专一性实验;植株受粉与否对子房发育情况的影响;带芽多的枝条,带芽少的枝条和不带芽的枝条。

计算机教学软件:生长素转移的具体过程;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松树的塔形树冠;去顶芽后侧芽的生长情况,横放的幼苗的生长情况。

投影片:植物某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根、茎、芽三个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

实物投影仪,计算机。

过程式教学法、谈话法与学生讨论实践相结合。

 3课时。

引言:通过“新陈代谢”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体内随时都在进行着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那么,这些活动为什么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为什么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变化又会做出非常精确的反应呢?这一切依靠的是生物体自身的调节作用。

观察:请同学们通过录像观察植物的几种生命现象。然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2.各种现象分别是由哪种刺激引起?

3.引起它们的刺激在方向上有什么特点?

(利用录像演示:向日葵一天的变化;窗台上的花的变化;一粒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的快放,根和茎的生长情况。)。

(学生观察。分析后回答:略。)。

提问:植物体表现出的向性运动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并以实例分析回答:适应环境。)。

讲述: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现象属于向性运动?

(学生举例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向性运动普遍存在。)。

那么,本节课我们就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来亲自观察一下。

以前的实验都是书本上写好的方法步骤,这一次我们要求同学们亲自去设计。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的教学安排。

一、什么是实验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在实验设计中必须要遵循的两个重要原则是什么?

(利用胶片让学生回顾“酶的专一性”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实验设计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并强调设计实验中的两个原则:对照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让学生分析,归纳,并阅读实验设计的补充材料,加深对实验设计方法的理解。)。

二、介绍本实验的原理、目的、实验材料。

三、设计实验题目:

四、三个小组的学生分述自己设计的方案,并互相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找出可行性方案及最佳方案。

五、三个小组的同学按可行性方案实施操作。

六、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定期观察,做好数据记录。(下节课展示结果)。

七、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册内容。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简介植物向水性、向重力性实验过程及结果)。

提问:引起这些向性运动的内因究竟是什么?

达尔文等科学家研究认为,对植物的调节靠的是激素。

要做实验,首先得选实验材料。

(出示同期培养的花生、大豆、玉米、小麦幼苗,请学生观察、分析、推想,选什么实验材料最合适。)。

(教师课前辅助实验小组同学完成了7个有关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请某一小组同学展示实验方案。包括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

讲述:实验小组同学的想法和你们提出的相同,只不过他们亲自提前做了这个实验,请他们来介绍一下。

(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录像介绍植物幼苗向光性实验过程及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结果,推出结论:玉米幼苗具有向光性。)。

讲述:从录像中看到:幼苗一出土,受到单侧光照射,就会表现出向光性,可见,引起向光性的外界因素是单侧光。那么,单侧光这个外因又是通过什么内因在起作用?如果假设内因是植物激素,同学们可能会问:激素在幼苗的哪一部分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玉米幼苗的结构。

(学生分组解剖玉米幼苗,观察胚芽鞘和胚芽。)。

(教师引导学生推测:由于单侧光会先照到胚芽鞘,激素可能会在胚芽鞘。)。

提问:用什么实验证明:向光性与外面的胚芽鞘确实有重要的关系?

(学生讨论、发言,提出的办法是:剥去鞘后看看胚芽对单侧光照射是否有反应。)。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提出对照组。)。

(出示实验结果。)。

(学生说出观察结果,推导出结论:玉米幼苗向光性与胚芽鞘有关。)。

同学们可大胆假设,设计出证明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后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

讲述:下面请实验小组同学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案和结果,同学可用自己的设计方案与他们比较,看看你提出的假设是否可行。

(实验小组同学出示实验结果。)。

(学生观察后推导出结论:玉米幼苗的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讲述:根据我们上体育课列队转弯跑步的经验可以推测:胚芽鞘弯向光源,是两侧生长速度不同。看来,激素影响的是生长速度。既然影响生长,可不可叫生长素,本节我们研究的课题就是生长素的发现。

(学生讨论,建议在胚芽鞘上涂色、画线…)。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选用最佳方案,即画竖线。指出画竖线不仅方便可行,又可以反映细胞微量的变化。)。

(利用录像展示画竖线实验及其结果。)。

(学生说出观察结果,推导出结论:玉米幼苗胚芽鞘尖端的下部明显生长。)。

(回答:尖端的生长素怎么影响到了下部生长?会不会是从尖端运下来的?)。

真能运下来吗?要有一种实验材料能把尖端的生长素提出来就好了。这种物质就是海藻的提取物——琼脂。

(通过录像演示同学在实验室配制琼脂平板的过程。)。

请同学们考虑:怎么才能让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到凝固的琼脂块中呢?

(学生讨论后提议:将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上。)。

这样做真能转移成功吗?既使成功,转移过来的生长素能不能替代真正的尖端发挥作用?怎么设计实验来证明?将关键步骤画成简图。

(学生讨论。画图,然后,请同学将简图在实物投影仪上打出,讲解提出的假设。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方案的利弊,强调注意可行性,以及对照原则。)。

(实验小组同学利用录像介绍具体操作过程。其他同学通过观察结果得出结论:转移成功。)。

(教师利用计算机演示出生长素转移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推导出:玉米幼苗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生长素是向下运输的。)。

(学生提议:可偏放琼脂块。)。

(教师利用录像演示偏放琼脂块的实验及其结果。并利用计算机演示生长素具体运输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后解释胚芽鞘弯向放琼脂块对侧生长的原因,即生长素浓度不同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并试着解释自然情况下,单侧光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教师用计算机演示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判断刚才解释是否正确。并归纳板书。)。

(学生讨论后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和预期结果。)。

(教师展示实验小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玉米幼苗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小结:植物表现出的向光性确实是受生长素调节作用的结果。经科学家郭葛测定,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蚓跺乙酸。可见,蚓跺乙酸可以使细胞生长,特别是细胞纵向伸长的生长。

(学生按程序归纳出实验方案内容,教师整理后板书)。

提问:是否生长素越多,细胞纵向伸长越快?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课下试着写一份实验方案。

(学生回答:略。)。

在植物体内主要还有哪些部位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是以什么方式运输到作用部位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有关小字内容。同学们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不易理解的词语,请提出来。

(学生会提出“叶原基”、“形态学”等词语。教师可以利用芽的模式图和一盒柱顶红的叶片解释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汇报,课下讨论方案)推测结论。)。

讲述:是不是如同学们所预期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深入研究的结果。

(出示植物某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图投影片。)。

学生观察后说出各段曲线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长素浓度不同对植物器官的作用不同,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一种调节作用,即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注意指出向光性生长的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但仍在低浓度范围之内。)。

提问:生活中有没有体现上述作用特点的实例呢?

(利用计算机展示“松树”塔形树冠,引导学生思考原因;演示生长素由顶芽向下运输情况,及侧芽生长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学生观察。分析后试着解释原因。)。

(教师引出“顶端优势”现象,并强调:离顶芽越近的侧芽受抑制越明显。)。

(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横放的幼苗,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近地面部分分布较多;根和茎近地面部分与远地面部分生长速度不同。)。

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近地面部分,根、茎的长势却不同?

(引导学生推测: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敏感程度不同。)。

(出示根、茎、芽三个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反应图投影片。)。

(学生观察后找出三个器官最适浓度,归纳出根的敏感度大于芽的敏感度大于茎的敏感度。由此分析解释根、茎近地面部分生长速度不同的原因。)。

讲述:既然上面讲到生长素调节生长有两大特点,所以应用时必须从这两大特点出发。

比如可以根据顶端优势原理,在种植果树或柿等作物时,要想丰产,就需要去顶芽,适时修剪整枝。

植物体内产生的生长素的量很少,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大量应用的不是生长素,而是生长素类似物。如:奈乙酸、2,4-d。(布置同学阅读“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内容。)。

(出示胶片)展示带芽多的枝条,带芽少的枝条和不带芽的枝条扦插生根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后得出: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使不易生根的扦插枝条生根?

回答: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

(出示胶片)展示植株受粉与否对子房发育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后得出:发育着的种子里产生的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提问:由于没有受粉,这种果实有什么特点?

(回答:无子。)。

讲述:除上面谈到的两点作用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可以防止落花落果,如在棉株上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达到保铃、丰产的效果。

除了生长素外,植物体中还有其他的激素。有些是同学熟悉的。(教师引导学生讲生活中如何让生柿子尽快变熟的经验引出乙烯等其他激素。)。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其他植物激素”部分,了解其产生。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

提问:一株植物体内只存在一种激素吗?

(回答:大都含有多种激素。)。

如果同一植株同时含有多种激素,那么,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怎样起作用呢?

(回答: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教师小结本节所学内容。)(略)。

反馈测试:

植物的激素调节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植物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的现象;知道科学家研究认识生长素的过程;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通过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理解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本节内容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有关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规律以及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知识,能够使学生能够从化合物、细胞的角度理解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了解有关生长素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因而成为本节的重点知识。

由于不同植物器官要求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植物产生“向地性”与产生“向光性”、“背地性”的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在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未能给予明确的区分,将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乱,而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在介绍主干知识的同时,教材并没有把学生的眼光局限在知识本身,局限在对某一种激素的认识上,而是及时介绍了科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以及与植物产生向光性有关的生长抑制物和其他植物激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也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一种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在教材中有四处。其中比较集中而完整地反映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有两处。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第一处,孟德尔研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第二处。与孟德尔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相比较,对生长素的发现、认识过程历时较长,其中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求证(或检验)假设的过程也不很清晰。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特别给学生点明这条科学研究的线索,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并在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植物的根向下生长,茎尖向光生长的虽然是生活中常的现象,但学生有可能对此熟视无睹,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以此作为研究内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验证实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置上拓展思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虑如何实施好自己的实验方案。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法建议。

一.导入  新课:

1.方式一,以问题导入  :

问题1:“当我们把一粒种子种在土壤中,各种条件合适、种子开始萌发。它的根和芽会朝向什么方向生长?”――根向下,芽向上、向光生长。

问题2:“为什么植物的根总是向下,而芽总是向上、向光生长?”

陈述:对于植物的芽总是向光生长,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达尔文不仅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而且还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方式二,以观察活动引入:

陈述:种子播撒在土壤中,它的方向并不是固定的。让我们看一看种子的方向对它萌发出的根和芽的生长方向有什么影响。组织学生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或课文中的彩图。

“植物的芽为什么总是朝向固定的方向――光源的方向生长呢?”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人――达尔文曾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

二.主体知识的呈现方式:

对于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实可以采用动画媒体呈现的方式,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教师可以呈现一个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一个实验的结论。这样逐步推进,给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加深入和透彻,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学生活动的组织:

1.演示实验的组织:

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4-5天请两三名同学预先将达尔文的实验用玉米种子(或其他在形态上有明显方向性、容易萌发的种子)重复出来。到上课时,由完成实验的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向全班进行介绍。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法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准备,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完成实验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锻炼。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也可以考虑让班级中的学生轮换,以保证能有较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实验方案设计活动的组织:

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教师首先要就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做一介绍。在实验处理上不仅要考虑设置对照组,还要考虑设置单因子变量以保证实验的信度。在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上,课本中用了玉米种子,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植物的种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明显的向性运动发生在植物的根和芽。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找到的既能长根又能长芽的材料还有什么?”当学生的思路打开以后,就可以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了。

教师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考虑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所投入的成本、实验装置是否能够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以及实验装置的安全性、操作是否方便等。

因为观察到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时间会稍长一点,所以“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活动应在本章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安排、实施并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设计思想:

1、设计主线。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时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3、重难点分析。

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

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4、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 :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一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可利用动画课件,分为两部分对达尔文实验的进行介绍,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果,你认为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在植物体的什么位置?”“――在胚芽鞘的尖端。”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根据实验的第二部分结果,你是否能够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环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方向大概是朝向哪个方向?”“――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才发生影响的。”但要得出“它的影响作用方向是从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这个结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产生向光运动是因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至此,就可以介绍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向下的影响。

科学方法训练:

要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和训练,既要把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介绍贯穿在生物学的知识教学过程 之中,还要注意及时为学生总结前人进行工作的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880年到1934年的几十年时间里,有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为揭开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科学家们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在达尔文实验的第一部分中,他对胚芽鞘进行了什么样的处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这就是达尔文使用的实验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时,是否只观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将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对比观察。”“这就是开展实验必须设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

第二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利用动画课件介绍温特的实验)“从温特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

科学方法训练:

“温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产生向光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某种物质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弯向光源生长,而且在实验方法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切除之后又设法把假设存在的物质添加回植物体,然后进行对比观察。这成为后来的植物学家对激素进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实验方法。”

第三课时。

科学方法训练:

学生了解了研究植物体激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

(1)“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经此一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

(3)“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通过这一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

对难点的破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陈述:当科学家们能够分离、提取生长素后,利用生长素做进一步的实验就成为可能。

引导分析:从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三种生长素难点变化曲线图。

师生讨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添加的生长素浓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并不总是随之加大。而是当浓度超过一定值以后,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就使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进一步的分析:“那么,促进或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是否对植物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根、芽、茎所需要的促进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各不相同,对它们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  这个浓度值对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长作用的,而对茎来说则是起促进作用的。

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茎的背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而根的向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根和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都表现出了应激性的现象,但生长素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总结提高:无论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都存在着促进或抑制某种植物生命活动两个方面的过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共同调节着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二、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

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

分布:1、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少。

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

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四、生长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1、赤霉素。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乙烯。

探究活动。

在验证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实验中,可以提示学生将大蒜、洋葱、萝卜等植物倒放或侧放,观察芽的向性运动。

可以就"植物的茎是否会把生长素向上运输?"这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从选材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探究活动。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在春天(3月),选未长叶的杨树将几个枝条折弯,使其顶芽向下,观察生长发育的现象。在实验设置完成以后,应对可能的实验结果做出预期,并做观察记录。当枝条上的叶片全部长出后,汇总观察记录,做出总结报告和实验结果分析。

《激素调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

1、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2、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3、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能力:

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介绍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贩卖私盐行为”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完成“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为什么在体育比赛中要禁止服用?(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叫激素。

激素调节主要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激素的调节作用

(二)新课学习: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有什么功能

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添加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先发育为青蛙?

阅读讨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师:同学们知道呆小症、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病症的病因吗?

生:读课文、讨论、表达(呆小症的病因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亢病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病因是成年时甲状腺激素

不足)。

生: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食用的盐是加碘的,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加碘吗

师:对。地方性饮食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你们知道碘盐的正确使用方法吗?

生:讨论,表达,交流

师:预防碘缺乏病除食用碘盐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食用海带等海生植物。

5、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生:阅读相关内容,讨论、表达[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

师:对。导读胰岛素功能。

活动:布置学生课后对糖尿病发病率进行调查

师: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介绍: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开创了人类合成蛋白质的先例,在生物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6、简单介绍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七年级生物《激素调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

1、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2、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3、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介绍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贩卖私盐行为”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完成“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为什么在体育比赛中要禁止服用兴奋剂?(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叫激素。

激素调节主要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激素的调节作用。

(二)新课学习: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有什么功能。

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添加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先发育为青蛙?

阅读讨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师:同学们知道呆小症、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病症的病因吗?

生:读课文、讨论、表达(呆小症的病因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亢病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病因是成年时甲状腺激素。

不足)。

生: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食用的盐是加碘的,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加碘吗。

师:对。地方性饮食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你们知道碘盐的正确使用方法吗?

生:讨论,表达,交流。

师:预防碘缺乏病除食用碘盐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食用海带等海生植物。

5、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生:阅读相关内容,讨论、表达[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

师:对。导读胰岛素功能。

活动:布置学生课后对糖尿病发病率进行调查。

师: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介绍: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开创了人类合成蛋白质的先例,在生物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6、简单介绍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三)讨论、表达。

1、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贩卖私盐行为?

2、糖尿病是否都需要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四)自我评价1、2思维拓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有什么疑问?

植物的激素调节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植物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的现象;知道科学家研究认识生长素的过程;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通过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理解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本节内容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有关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规律以及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知识,能够使学生能够从化合物、细胞的角度理解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了解有关生长素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因而成为本节的重点知识。

由于不同植物器官要求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植物产生“向地性”与产生“向光性”、“背地性”的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在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未能给予明确的区分,将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乱,而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在介绍主干知识的同时,教材并没有把学生的眼光局限在知识本身,局限在对某一种激素的认识上,而是及时介绍了科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以及与植物产生向光性有关的生长抑制物和其他植物激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也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一种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在教材中有四处。其中比较集中而完整地反映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有两处。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第一处,孟德尔研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第二处。与孟德尔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相比较,对生长素的发现、认识过程历时较长,其中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求证(或检验)假设的过程也不很清晰。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特别给学生点明这条科学研究的线索,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并在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植物的根向下生长,茎尖向光生长的虽然是生活中常的现象,但学生有可能对此熟视无睹,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以此作为研究内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验证实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置上拓展思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虑如何实施好自己的实验方案。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法建议。

一.导入新课:

1.方式一,以问题导入:

问题1:“当我们把一粒种子种在土壤中,各种条件合适、种子开始萌发。它的根和芽会朝向什么方向生长?”――根向下,芽向上、向光生长。

问题2:“为什么植物的根总是向下,而芽总是向上、向光生长?”

陈述:对于植物的芽总是向光生长,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达尔文不仅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而且还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方式二,以观察活动引入:

陈述:种子播撒在土壤中,它的方向并不是固定的。让我们看一看种子的方向对它萌发出的根和芽的生长方向有什么影响。组织学生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或课文中的彩图。

“植物的芽为什么总是朝向固定的方向――光源的方向生长呢?”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人――达尔文曾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

二.主体知识的呈现方式:

对于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实可以采用动画媒体呈现的方式,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教师可以呈现一个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一个实验的结论。这样逐步推进,给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加深入和透彻,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学生活动的组织:

1.演示实验的组织:

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4-5天请两三名同学预先将达尔文的实验用玉米种子(或其他在形态上有明显方向性、容易萌发的种子)重复出来。到上课时,由完成实验的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向全班进行介绍。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法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准备,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完成实验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锻炼。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也可以考虑让班级中的学生轮换,以保证能有较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实验方案设计活动的组织:

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教师首先要就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做一介绍。在实验处理上不仅要考虑设置对照组,还要考虑设置单因子变量以保证实验的信度。在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上,课本中用了玉米种子,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植物的种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明显的向性运动发生在植物的根和芽。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找到的既能长根又能长芽的材料还有什么?”当学生的思路打开以后,就可以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了。

教师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考虑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所投入的成本、实验装置是否能够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以及实验装置的安全性、操作是否方便等。

因为观察到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时间会稍长一点,所以“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活动应在本章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安排、实施并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思想:

1、设计主线。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时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3、重难点分析。

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

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一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可利用动画课件,分为两部分对达尔文实验的进行介绍,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果,你认为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在植物体的什么位置?”“――在胚芽鞘的尖端。”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根据实验的第二部分结果,你是否能够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环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方向大概是朝向哪个方向?”“――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才发生影响的。”但要得出“它的影响作用方向是从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这个结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产生向光运动是因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至此,就可以介绍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向下的影响。

科学方法训练:

要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和训练,既要把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介绍贯穿在生物学的知识教学过程之中,还要注意及时为学生总结前人进行工作的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880年到1934年的几十年时间里,有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为揭开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科学家们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在达尔文实验的第一部分中,他对胚芽鞘进行了什么样的处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这就是达尔文使用的实验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时,是否只观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将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对比观察。”“这就是开展实验必须设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

第二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利用动画课件介绍温特的实验)“从温特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

科学方法训练:

“温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产生向光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某种物质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弯向光源生长,而且在实验方法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切除之后又设法把假设存在的物质添加回植物体,然后进行对比观察。这成为后来的植物学家对激素进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实验方法。”

第三课时。

科学方法训练:

学生了解了研究植物体激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

(1)“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经此一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

(3)“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通过这一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

对难点的破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陈述:当科学家们能够分离、提取生长素后,利用生长素做进一步的实验就成为可能。

引导分析:从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三种生长素难点变化曲线图。

师生讨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添加的生长素浓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并不总是随之加大。而是当浓度超过一定值以后,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就使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进一步的分析:“那么,促进或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是否对植物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根、芽、茎所需要的促进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各不相同,对它们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这个浓度值对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长作用的,而对茎来说则是起促进作用的。

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茎的背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而根的向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根和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都表现出了应激性的现象,但生长素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总结提高:无论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都存在着促进或抑制某种植物生命活动两个方面的过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共同调节着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板书设计】。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二、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

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

分布:1、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少。

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

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四、生长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1、赤霉素。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乙烯。

高中生物植物的激素调节知识点归纳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激素调节》教案

设计思想: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

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一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可利用动画课件,分为两部分对达尔文实验的进行介绍,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果,你认为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在植物体的什么位置?” “――在胚芽鞘的尖端。”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根据实验的第二部分结果,你是否能够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环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方向大概是朝向哪个方向?” “――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才发生影响的。”但要得出“它的影响作用方向是从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这个结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产生向光运动是因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至此,就可以介绍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向下的影响。

科学方法训练:

要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和训练,既要把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介绍贯穿在生物学的知识教学过程之中,还要注意及时为学生总结前人进行工作的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880年到1934年的几十年时间里,有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为揭开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科学家们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在达尔文实验的第一部分中,他对胚芽鞘进行了什么样的处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这就是达尔文使用的实验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时,是否只观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将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对比观察。” “这就是开展实验必须设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

第二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利用动画课件介绍温特的实验)“从温特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

科学方法训练:

“温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产生向光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某种物质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弯向光源生长,而且在实验方法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切除之后又设法把假设存在的物质添加回植物体,然后进行对比观察。这成为后来的植物学家对激素进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实验方法。”

第三课时

科学方法训练:

学生了解了研究植物体激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

(1)“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经此一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

(3)“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通过这一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

对难点的破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陈述:当科学家们能够分离、提取生长素后,利用生长素做进一步的实验就成为可能。

引导分析:从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三种生长素难点变化曲线图

师生讨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添加的生长素浓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并不总是随之加大。而是当浓度超过一定值以后,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就使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进一步的分析:“那么,促进或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是否对植物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根、芽、茎所需要的促进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各不相同,对它们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 这个浓度值对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长作用的,而对茎来说则是起促进作用的。

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茎的背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而根的向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根和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都表现出了应激性的现象,但生长素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总结提高:无论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都存在着促进或抑制某种植物生命活动两个方面的过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共同调节着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激素调节》教案

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

分布:1、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少

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

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

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1、赤霉素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乙烯

探究活动

探究芽的向性运动

在验证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实验中,可以提示学生将大蒜、洋葱、萝卜等植物倒放或侧放,观察芽的向性运动。

探究植物的茎运输生长素运输的方向

可以就植物的茎是否会把生长素向上运输?这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从选材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探究活动。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在春天(3月),选未长叶的杨树将几个枝条折弯,使其顶芽向下,观察生长发育的现象。在实验设置完成以后,应对可能的实验结果做出预期,并做观察记录。当枝条上的叶片全部长出后,汇总观察记录,做出总结报告和实验结果分析。

植物的激素调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结合这一描述,笔者认为,学习不应仅仅停留于课本的理论知识本身,学生还应该掌握策略性、方法性的知识,在课堂学习的同时,逐步摸索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一节很好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素材,因为学生在“生长素的发现”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但这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还没有机会付诸实践,而本节的教学是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良好素材,所以,我增加了“植物向重力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同时安排了两个课时进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

(一)认知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3.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根和芽的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

2.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得出结论。

3.学会合作、交流。

(三)情感目标。

建立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观。

(一)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外完成植物向重力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用具)。

(二)学习过程。

1.第一课时(学习在教师的问题串的引导下进行)。

问题一:你是怎样设计植物的向重力性运动的实验的?结果如何?

学生展示植物向重力性运动实验的实验结果,阐述实验设计思路和操作过程。其中大多数学生把幼苗水平放置或倒置,实验现象均较为明显。

问题二:在各组的展示中,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更科学?

学生讨论各组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互相寻找设计中的漏洞。比如有的小组没有标记重力的方向,有的没有固定培养皿,导致幼苗受力方向不一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了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认识到实验的设计必须科学和严密。

学生通过联系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可以推测出茎的向地一侧生长较快,而根的背地一侧生长较快,因此分别表现负向重力运动和向重力运动。

问题四:什么原因导致根的背地侧和茎的向地侧生长较快?请作出推测。

学生推测在根部,生长素在背地侧的浓度较大,而在茎部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较大。

教师提示: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平放置的植物,不管在根部还是在茎部,向地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均高于背地侧的浓度。

问题五:根据提示,我们可以对根的生长作出什么样的推测?

学生推测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

问题六:怎样验证你的假设?

学生提出可以利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培养植物的根,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学生认识到,应该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配置具有一定的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

学生再次推测:根和茎对生长素的反应不同,即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不同。

问题八: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

学生再次讨论实验方案,提出可以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培养萌发的种子,长期观察其分别对植物根、芽、茎的影响。

教师提示:如果实验的时间太长,可以考虑选择其中某些短期就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器官,如根和芽,茎的生长可以在学习结束后继续收集数据。另外,由于生长素价格昂贵,实验和生产的过程中通常使用萘乙酸(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其作用和作用特点与生长素非常相似)等作为替代品。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根和芽对不同浓度的萘乙酸的反应。要求实验期间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萘乙酸的适用浓度范围、浓度梯度的设计等,在遇到确实超出能力范围的问题时,也可向教师求助。一周后各组整理数据,写好实验报告,课堂上进行交流,并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对实验进行评价。

实验室提供萘乙酸、小麦种子、培养皿、移液管、烧杯等必要的材料用具,学生可以根据各组的设计取用。

2.第二课时(一周后,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分组报告实验设计思路、操作过程和实验结论。大部分学生在设计中配制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培养植物种子,测量种子萌发后根和芽的长度,并用表格或图的形式展示实验结果。师生共同讨论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强调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实验原则。证明了:萘乙酸在低浓度下促进根的生长,在高浓度下抑制根的生长;另外,促进根生长的萘乙酸最适浓度低于芽生长的最近浓度,说明不同的器官对萘乙酸浓度的反应不同。最后教师再次强调,萘乙酸是生长素类似物,生长素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而且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不同。

(一)尽量以问导学,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课堂学习成败的关键。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问题”作为贯穿全程的主线。问题环环相扣,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样的处理会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再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体验。也只有这样,才会建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二)学习中应该渗透方法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堂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理论知识,也在于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自始至终按照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分析、假设、验证的程序进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教师在每个实验中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互相提问,如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对照组是否有效等等。通过这种思维的碰撞,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