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春节饮食文化大全(17篇)

时间:2023-12-14 13:24:06 作者:曼珠

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返回家乡与亲人一起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这些春节总结范文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展示了春节的各种魅力和情感。

春节的民俗活动和饮食文化

立春时节,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从立春节气起,时序就进入春季了,在自然界以及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意味着万物复苏。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立春时,中国的冬春分界线(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那一线以南地区,立春时有春的气息了,但中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入春。所谓立春,还只是一番“立意”。立春期间,气温开始趋于上升,日照、降雨开始趋于增多。但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出现了春天的前奏。

春节饮食文化英语作文

我国北方人春节第一餐吃饺子,饺子颇似元宝,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各地饺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饺,东北的老边饺子,江南的水煎饺,玉润玲珑,馅鲜味美。

四川、重庆地区的人春节第一餐吃汤圆。用自制的汤圆粉或市场上出售的干汤圆粉制成各种馅心的汤圆,润甜可口。

重庆人。

重庆人过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湖南人。

湖南大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民,春节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湖北人。

湖北一些地方,过年要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寓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春节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沙市一带,春节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上海人。

上海人年夜饭不喝汤,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至于上海旧俗说是除夕吃饭时不宜淘汤,传为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要遭到雨淋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广东人。

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掏出或蒸出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春节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茨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意“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安徽人。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安徽一些地方春节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江西人。

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台湾人。

在台湾,除夕之夜,外出的亲人除非特殊情况,都得回家“围炉”。岛内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台湾有句俗语说:“年夜没返没某(妻),清明没返没祖”,说的便是年夜合家团聚的意义。如果在外亲人无法赶回,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吃年饭,年年赚!”等。

江西人。

江西鄱阳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生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广西人。

广西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壮族人春节第一餐要吃白斩鸡、酿豆腐、油堆等。

云南人。

云南的白族人,春节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愿新的一年里日子像糖一样甜。苗族人家家户户喜欢吃奶饼、手抓肉、油饼等。

福建人。

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春节第一餐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江浙一带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笋等组成的“春盘”,寓意“勤劳长久”。

新疆人。

新疆维吾尔族人春节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蒙古人。

蒙古族人春节第一餐是全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旁,向长辈献辞岁酒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中国春节的饮食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

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只饺子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元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湖北春节饮食文化

湖北这么大,每个地方春节过年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你知道湖北春节饮食文化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湖北春节饮食文化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喝鸡汤。

过年喝鸡汤对于湖北的乡亲们来讲,是必不可少的。鸡汤象征着“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鸡汤,能给家人带来好运与祝福。分食鸡肉的也很有讲究,当家做主的人要吃鸡骨头,表示“出人头地”;主要劳动力则吃鸡爪,表示“新年抓财”;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吃鸡翅,寓意着“展翅高飞”。

水煮蛋。

白蒿菜。

新的一年第一顿饭,湖北秭归有些地方会吃油炸白蒿,取其谐音“百好”,图个好彩头,不过这还是第一次听说白蒿还能油炸后食用,貌似是用白蒿加鸡蛋、面粉、水,放在油锅炸。但我知道白蒿可以用来做蒿菜粑粑,皖南地区有这个传统,将糯米和白蒿磨成粉后,加入腊肉、酸笋等内馅,做成一个个胖嘟嘟的包子。不过他们是清明节前后吃,秭归人则在春节就开动了。

糍粑。

拜年。

跨完年就开始拜年了,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会步步高升。但是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无大小”,来者皆是客。

讨吉利。

中国人过年最爱讨吉利,湖北人也不例外。除夕夜要贴。

对联。

是必须的,还有换门神,以前的门神的形象是古代勇士成庆的画像,到唐朝换成了秦琼、尉迟恭大将两名将军,纳福迎祥。孝感人还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还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避禁忌。

以前的人们很在意过年时不要触犯一些禁忌。比如说大年初一到初三不能扫地,否则会把好运扫出门外;不能与人争吵,也不能说脏话,不然新一年运气会不好;打碎杯碗后要说“岁岁平安”。不能洗衣,因为码头被水神封锁,任何人都不能去动…总之就像仙桃地区民间。

歇后语。

一样:初一拜年——拣好话说。

舞龙舞狮。

差不多到初六以后,越来越热闹,舞狮子舞龙的都来了,仙桃地区的舞龙尤其精彩,沔阳乡间的舞龙,全长二三十米,用竹篾铁丝扎成骨架,再敷盖黄布,龙身上还划有黑脊,在欢乐的锣鼓声中,巨龙翻卷腾跃,小孩儿和大人都来围观;舞狮子更好玩,常有人走街串巷,到别人商铺里去,用一块红布挂在梁间,在众人喝彩声中舞狮人敏捷地取下来,名曰“取红”。

旱莲船。

旱莲船又叫采莲船,是江汉平原乡间常见的春节娱乐活动。旱莲船是在铁丝外用布料缝制成船的样子,再加上遮阳顶,整个船五颜六色,非常喜庆。表演者穿上戏服,翩然起舞,旁边会有丑角扮作撑篙人,他们一般会唱着沔阳花鼓戏或者乡间小调,挨家挨户表演,人家就会给些红包、烟酒,讨个吉利。

龙灯会。

龙灯会是孝感元宵节的重头戏,从初八人们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春节的民俗活动和饮食文化

1、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2、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俗,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3、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的.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4、剔牙:剔牙也要注意,相当恶心,真的要吐也请以餐巾纸掩口,吐在纸巾上。牙签用完放在盘中即可,千万不要口中咬着一根牙签与人交谈,状似流氓无赖状,非常难看。有些人甚至用完餐后,口中仍叨着牙签到处走动,那更是离谱的举止了。

6、用餐的时候,不要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

7、取菜的时候,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近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夹起来又放回去,会显得缺乏教养。

8、进餐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不能在夹起饭菜时,伸长脖子,张开大嘴,伸着舌头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进口,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春节饮食文化作文

有人喜欢快乐的中秋节,有人喜欢有趣的七夕节,而我,却喜欢春节。

春节,肯定少不了贴对联、贴窗花、放鞭炮、吃团圆饭的习俗。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叫了起来。爸爸在那儿贴对联,可是得有人扶着梯子,于是,我跑过去对爸爸说:“爸爸,我来帮你扶梯子吧!”爸爸高兴地说:“女儿长大了,都知道帮爸爸扶梯子了!”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爸爸又说:“扶稳了,不要让我跌下来。”我说:“好啦!”我扶住梯子,爸爸顺着梯子爬上去。爸爸叫我拿下胶带,我立刻跑到客厅找胶带。红红的对联贴起了,过年的气氛也就浓了起来。

时间过的真快,不一会儿,就到了晚上。小孩在餐桌上敬完酒,收了长辈的红包,便下去吃饭了。吃完饭,大人们有的在打麻将,有的在打牌,小孩子则在玩手机,我们等待着晚上十二点的到来。

当当当……新的一年终于到来了,家家户户都放起鞭炮,一束束火花冲上天空,美丽极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是不是很有趣?

中国春节的饮食文化

“无鱼不成席”。我国八大菜系,都离不开鱼菜名馔。尤其是大年三十晚吃年饭,老百姓更离不开鱼。“鱼”与“余”同音,又象征吉祥物,如鲤鱼,寓“得利有余”;鲢鱼,寓“连年有余”;鳜鱼,寓“富贵有余”。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情结。起源于对鱼的原始崇拜。在除夕年饭中,鱼除了象征年年忧郁的吉祥意义外,还有隐秘的镇邪意义。早在汉代画师所绘门上的扣环,多有鱼餙作镇邪物。唐代的屋门、柜门、箱门等,都盛行鱼形拉手,以示镇邪的功能。这影响了后世除夕年饭的鱼俗。看来,除夕的鱼,在餐桌上是招财,餐桌外是镇邪,只是后一种功能其隐义,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了。

过年食鱼的习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区域,似乎有一个潜规则。鱼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摆鱼也有讲究:鱼头要对着贵宾或长辈,体现尊敬;来客是文人,将鱼肚对着他,赞他肚里有墨水,满腹文章;来客是武将,讲鱼脊对着他,夸他刚武豪放,可作脊梁。还有鱼端上桌时的摆放,鱼头对着谁、尾对谁,摆下后不可再端动。鱼头所对的人“剪彩“,鱼尾所对的人“赞助”;先由二位对饮一杯酒,再由鱼头的人首动筷夹鱼吃(所谓“剪彩”),随后大家才可以动筷,热闹气氛,欢语一片。

祖国地域广阔,民族风俗各异,过年食鱼美馔纷呈。

朝鲜族人春节家宴,爱食“明太鱼”,祭祀林明太(古时,他发现一种鱼,帮同胞度饥荒之灾)。傣族人食竹烧鱼,从江里捞鲜鱼,开膛破肚,把猪肉和佐料塞入鱼肚内;砍来一节毛竹,劈开缝夹住鱼,放火堂里慢烤,待鱼香、肉香、竹香飘逸出来,用手撕着吃,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有好运”。

侗族人大年初一,从鱼塘里捞数条鲜鱼,煎、炸、烧、炖摆满一桌,香气四溢,预祝新年吉庆有余。苗族人过年吃五香鱼,把鱼去肠脏后切成小块,用酱油、盐浸泡,晾干入锅油炸;趁热又浸泡在白糖、米酒、生姜汁的汤水里,晾干入锅不防水,再放白糖、芥末、火燎锅生眼,鱼出焦香味,食之口齿生津。这道鱼菜,甜、咸、焦、香五味俱全。

黑龙江的少数民族人,大年初一到亲友家拜年,主人要摆鱼宴热情待客;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香味酥脆的“炒鱼毛”和鲜美透明的“大马哈鱼子”,令客人赞不绝口。重庆的“来凤鱼”,早已驰名中外;每年春节,中外游客品尝这道鱼肉细腻、汤百味浓、既辣又酸的“来凤鱼”。意味着“龙凤呈祥”。四川绵阳人过年,喜吃名菜“活吃熟鲤”。这道鱼菜经名厨师“炸熘”之法精制,观之,咀张鳃动,活灵活现;食之,肉香细嫩,鲜味十足。入食者,先要举杯把酒倒入鱼咀,鱼鳃则动得快,咀也张得大,真是妙趣横生,倍增节日气氛。

在南方的一些地方,还有“止酒鱼”的习俗。招待客人可上数十道菜,但上鱼,主人还是看火候,即客人饮酒快到尾声,为防饮酒过量,把最后一道菜——鱼端上来,客人见鱼到了,纷纷举杯喝干酒,边吃鱼边吃饭,皆大欢喜。

古老的鱼风鱼趣,给千家万户带来吉祥美好的祝愿。民俗看似一种形式,实则是人们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

二、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吃年糕。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

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四、吃汤圆。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春节之饮食文化

春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那么春节的饮食又有什么讲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春节之饮食文化,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节日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介绍春节这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必然要讲到关于这一节日的饮食文化。

(1)腊八粥:“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目前见到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2)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中国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3)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4)元宵: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5)春卷: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吃春饼的食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并作诗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春节饮食文化作文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一年当中的重要节日,而在中国,每逢节日总有带着节日符号的习俗。春节作为重要的节日之一,自然也有其特有的习俗。而春节的习俗通常是比较多的,在这些习俗的影响下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食俗。

说到春节的习俗,通常有守岁和吃年夜饭等,而在这些习俗影响下形成的食俗有吃年糕、吃饺子、吃鸡蛋和吃鱼等,同时,这些吃食也被添上了不一样的寓意,其中年糕的寓意为“年年高”、饺子的寓意为“万万顺”、鸡蛋的寓意为“大元宝”,元宵的寓意为“团团圆圆”,而鱼的寓意则是“年年有余”。

年糕的种类有很多,通常北方会食用黄米年糕,南方会食用水磨年糕,西南地区则有糯粑粑,还有一些地区会有红龟年糕。

春节期间很多地方会把饺子做成“元宝”形状,不过在食用时间上则有较大不同,有些地方是在除夕夜吃饺子,而有的地方则是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饺子。

南方地区将元宵叫做“汤圆”,除了名字的叫法不同以外,在制作方法以及食用方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不仅在我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从春节的习俗到春节的食俗就能看得出。

中国春节饮食文化

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在春节尤为突出,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春节饮食文化,欢迎大家阅读。

除夕,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廿九)的晚上。意思是这个晚上,“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

旧俗除夕之夜,在敬祭天地祖先后,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称为“合家欢”、“团年饭”。江南人家吃年夜饭,桌上四冷盆、四热炒,一暧锅,是很典型的。年夜饭餐桌上必备一碗炒青菜或蹋菜,青翠碧绿,名为“长庚菜”;有的还备上落苏(茄子)菜。落苏菜以风干茄子和其他蔬果烹成,吃年夜饭时大家动筷第一口先要品尝的就是这个菜。因吴音“落”与“乐”谱音。除夕食俗,北方吃饺子。守岁时包。子时辞岁时吃,称为“更年交子(饺子)”。北方人除夕包饺子,讲究皮薄、馅足、捏得紧,包时不许捏破,下锅不许煮烂。如果不小心把饺子弄破,也只能说“挣了”,忌讳说“烂”字和“破”字。

除夕夜,江苏各地农村家家“画米囤”,即用漏孔小蒲包内装石灰粉,在粮囤周围以及户外四周地面上,打印出密密的石灰印子(元宝形或矢戟形),以示财产首先是粮食得到安全保护。

除夕“一夜连两年”,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炉过桌旁,剥橘子,吃花生,叫做“守岁”。最后儿童向长辈辞岁,长辈给儿童发“压岁钱。有些地方作长辈的在除夕深夜把橘子、荔枝等果品置于小孩睡了床头枕畔,名为“压岁果”,好让小孩年初一早晨醒时,获得新春的欢乐。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把“年”当作收获的象征。另有一说,认为“年”字按古人的写法,是个象形字,有头有尾,四脚伸开,象一个大壁虎,是种可怕的不祥之兽,一岁之中,若没有遇见它,便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于是大家聚在一起烧些好东西吃一顿,这种庆祝的活动叫“过年”。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人过年的饮食情况。

从南北朝到宋代,长江流域年节有饮“屠苏酒”、“柏叶酒”和“桃汤”的习俗。饮屠苏酒据说可以避瘟疫。柏叶酒,由柏树叶浸于酒中制成,柏为常青之树,柏叶后凋而耐久,饮柏叶酒即取其寿命长久之意。

明清以来,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中国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中国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韩国春节过年饮食文化与中国有不同

春节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有好吃的和有零花钱。说起吃,韩国虽然也有着过春节的习俗,但是他们过年吃的东西却是跟我们国家春节吃的大不相同。那么,韩国春节过年饮食文化与中国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韩国称春节为旧正,与称新年为新正相对应,就是旧历年的意思。国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是一年中假期最长的。

韩国春节又称旧正,是韩国的传统佳节。传统上又称“元旦”、“元日”、“岁首”。由于韩国是汉字文化圈国家,过春节习俗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少韩国人特别是年长者都知道自己的属相,天干地支在韩国也很流行,比如20xx年“鸡”年,韩国人称之为“乙酉年”,20xx年“狗”年,韩国人称之为“丙戌年”,20xx年称农历癸巳年。

韩国人过春节一般在家里团聚,商店也都纷纷关门休业,街上十分冷清。中国人很喜欢热闹,春节期间街上到处是人,十分热闹。两国人过春节的时候都会给晚辈压岁钱,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用红色的信封包成“红包”,而韩国人则习惯用白色的信封装压岁钱。

韩国据说从新罗时代韩国就开始过春节了,然而在日本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时期,过春节被严格禁止。当时如果某个孩子的饭盒里被发现祭祀用食品,这个孩子就会受到处罚。春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在韩国经历了一段“等待”的历程,直到1985年它才以“民俗日”的名称再次出现。

1999年,韩国正式恢复了春节这个节日。

除夕。

韩国人讲究年三十之前必须回家探亲。每年除夕之前,就会出现一幅数千万大军流动的回乡场面。昔日车水马龙的首尔突然清静下来;平时高朋满座的饭店也挂上“连休停业”的牌子,也有的贴上“初×营业”的告示。

韩国饭店“三十不开门”的风俗由来已久。韩国人十分讲究年夜饭自家动手,并在家里就餐。他们认为春节是祭奠祖先、传承孝道的大事。除夕吃团圆饭不仅难得,而且象征了家族兴旺。连饭店老板都说,既然家家户户都回家过年,厨师和服务员也不能例外。回家祭祖与开业赚钱相比,还是前者更重要。

韩国的年夜饭讲究很多,最大的特点是饭菜一律为传统饮食,而且全部出自媳妇之手。全家要吃“五谷饭”,即云豆、大豆、小豆、黑豆和大米混合做成的米饭。另外还要做“打糕”,包韩式“馒头”。主菜除烤肉外,还要摆上十几种山野菜或泡菜。近些年韩国渐渐简化了年夜饭的“程序”,更多的注重“团聚”的意义。

1.米饭和粥。

饭是韩国饮食的知主食,大部分人吃白菜饭。为增加营养也有时添加豆类,栗子,高梁,红豆,大麦,谷物。粥是营养价值高的饮食。种类很多,有添加米,红豆,南瓜,鲍鱼,人参,蔬菜,鸡肉,蘑菇,黄豆牙等做成的。

2.汤。

汤是上饭时必提供的饮食。汤的种类根据蔬菜,肉类,贝类,海草,牛肉骨等而不同。

3.砂锅。

砂锅跟汤相似但比汤更浓。最有各的砂锅最大酱砂锅。砂锅的味道较辣,在砂锅里煮好后趁热端上来。

4.熏和炖食品。

熏和炖食品是类似蔬菜里加入酱油调味制作的食品。熏和炖食品用微火制作。

5.拌菜。

拌菜是加入盐,酱油,椒盐,芝麻油,蒜,洋葱后稍微焯一下或炒一下作成。

6.腌海物(用盐腌好的海产品)。

腌海物是特别咸的食品,用鱼,海蛎子,虾,鱼子,鱼内脏等发酵制作。腌海物可以做为一道菜。还可以在腌咸菜时当调料使用。

7.烤食品。

烤食品是把事先放好作料的肉在炭火上烤制而成。烤食品的代表食物是烤肉和排骨,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烤鱼。

8.煎饼。

煎饼是把蘑菇,角瓜,干鱼,海蛎子,青椒,加盐和胡椒粉的肉等。放入面粉和鸡蛋里搅拌后,煎制成的类似煎糕的食品。

9.饺子。

饺子是把肉,蘑菇,角瓜,绿豆芽,猪肉等绞成陷后,用面皮饺好的食品。

我家春节作文

春节——农历新年,老百姓俗称过大年,古时候春节就是一年的开始,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结束,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各地习俗不一,有些地方得等到正月底。中国人过春节,无非是包饺子,炸春卷,看春晚,放烟花……下面我要说的是东北的春节。

二十九晚上,趁爸爸妈妈,还没回来,我就开始忙活了起来,这里贴一张“福”,那里贴个“蛇”,前面再挂一个大灯笼。家里可谓是被我弄得,一片是红色吗。还没到十二点,外面了鞭炮的声早就响起来了,我也迫不及待的下了楼,朝天空中仰望,原本黑暗的夜空如同白昼,一朵朵烟花在天空中绽放,人群仿佛变得十分渺小,天空仿佛变得异常广阔。一炮的'烟火朝天空中发射,忽然,吼的一声,一朵五彩缤纷的花朵绽放在夜空上,我不禁意的低了头,当我抬头望去,那枝美丽的花儿已经慢慢消失在了空中。正当我看的如痴如醉的时候,又一声震撼人心的巨声爆炸了。一些小火花慢慢的降下来。整片天空变得像是春天的地毯,上面绽放了一簇簇的鲜花!这时,爸爸也拿了一箱子大的烟花出来,他小心翼翼地将包装纸撕开一角,把里面的引线拉了出。爸爸让我点燃了引线,我逞能道:“这有什么的?”说着,我拿起一根点火棒(大约0。5米),仔细地伸向引线,小心地用点火棒触碰着引线,就在一会儿工夫,引线突然冒出火花,我心里一慌,不停地往回跑,5——6秒过后,只听“砰、咻、pong”,一朵史上最漂亮的烟花停留在了空中,之后就渐渐消失了,再发了一个又渐渐消失了……春节就这么顺顺利利的过去了,希望这一年也就这么顺顺利利得过去吧!

我家的春节

为什么人人都说春节好?因为在春节里快乐,可以聚亲戚,可以吃好吃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寒假开始了,转眼间就到了大年三十,这个辞旧迎新的好日子。在这一天里,到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氛。由于亲戚们都要聚到我家,爸爸奶奶上午早早的就忙开了。爸爸骑上自行车,急急忙忙地去超市采购年货。既要考虑到一帮小孩聚到一起又疯又闹的,得准备点他们爱吃爱玩的零食、玩具;又得想到大人们谈笑风声必备的瓜子、花生……这样一来,爸爸回来时,车篓里必定是大包小包,装得满满的。

奶奶则到菜场去精心挑选孩子们喜爱吃的菜和大人们喝的酒,直到菜篮子装不下为止。在大家都在忙活的环境中,下午到了。从下午开始,我就期待着敲门声。亲戚来了,开门之后的第一句话必然是“祝你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之类的。渐渐地,亲戚都到齐了,他们一边帮爸爸奶奶忙年夜饭,一边围着圆桌一起聊天。平常日子里大家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互相联系,现在,他们都趁这个机会畅所欲言。谈谈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诉一诉生活上的苦衷和感慨,彼此之间没有半点隔膜,心与心之间贴得格外的近。

我和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又遇到了一起,而且现在正是如鱼得水。大人们有他们自己的范围,没空管我们,我们也就有些“为所欲为”:躲进一个房间,一起挤坐大床上。交流交流学校里的趣事,时不时有人会被逗得差点从床上翻下去。搞笑的哥哥拿手节目便是魔术,不时得到阵阵掌声。夜幕徐徐降临,人间万家灯火通明。“开饭了……”随着爸爸奶奶的一声招呼,小弟弟连忙蹦蹦跳跳跑到桌前,看着一桌好菜眼红得不得了。这时,大人们不约而同地说:“差点忘了这件重要的事。”我们也才反应过来压岁钱还没拿呢。虽说这传统我们也经历了不少年,可要接过红包,不知怎么的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一大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在桌旁一同吃着香喷喷的年夜饭,看着电视里的春节晚会,有什么比这个还要幸福呢?吃完20xx年的最后一顿饭,紧接着的就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目——放烟花迎接崭新的一年的到来。我们走出家门,室外似乎也被渲染上了春节喜庆的气氛,变得不那么寒冷了。

一朵又一朵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开放,我们头仰着,沉醉在这美丽的天幕中。“5、4、3、2、1、0!噢!”随着我们一起倒计时,新年终于在我们的欢呼声中到来。喜悦、欢欣溢于言表,大家都互相微笑凝视着,别提多开心了。

我家的春节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因为今天是2019年的最后一天——腊月三十,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年”。

一大早的,妈妈和奶奶就在厨房里赶做年菜,到处都闻得到酒肉的香味;爸爸和爷爷也不闲着,爸爸在门外贴上了红红的。

对联。

爷爷则在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而我和弟弟呢?则在客厅里尽情地看着电视嘴里还不时地嚼着糖果之类的东西这可真是优哉游哉!

我家的“新年”既忙碌又热闹。

除夕夜终于到了。而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放鞭炮了!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最终同意了让我来担任这个“炮手”的职位。我拿出了一只打火机,点着了挂在树枝上的鞭炮,在我跑开的那一瞬间——引燃——“滋滋滋”——“噼里啪啦”,春天发芽了。“开饭了,孩子们!”只听妈妈在客厅里说了一声。我和弟弟都闻讯而来,只见餐桌上摆着各种美味的饭菜,看起来可真好吃啊!

开饭前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向长辈“贺词”。我首先说了一句:“祝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紧接着弟弟开口了:“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说完之后,弟弟见爸爸还没有反应,就又接了一句:“爸爸,怎么我说了那么多好话,您为什么还不发红包呢?”

顿时,客厅里响起了一连串的欢笑声。

我家春节作文

按照家乡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在腊月头上的这几天,家家户户都忙着杀猪宰羊,忙着做腊肉,做好的腊肉可以吃一年。

在腊八这一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米,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人们忙着大扫除。天一擦黑,家家都要忙着送灶王爷,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都一天天算着春节的到来,孩子们盼望着春节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买好多好吃的糖果。爆竹等过年用的东西,大人们也很忙,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从小年到除夕,大家又忙着蒸馒头,炸油饼,煮肉,把春节吃得,用的东西准备充足。除夕真热闹,家家赶着做年菜,到处是酒肉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显得格外喜庆。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全家人团团圆圆,真热闹啊!正月初一开始,人们都来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每个村子开始耍狮子,舞龙灯,唱大戏。孩子们聚到一起,荡秋千,做游戏,欢歌笑语传遍了整个村子。

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五,春节正式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了,大人们又去忙着干活了,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

我家春节作文

在每一个孩子心中都希望春节快一点到来,我也不例外。怎么都想过年,过年时盼望爸爸妈妈买新衣裳,盼望吃到桌上的鸡鸭鱼肉,每一个孩子最盼望就数压岁钱了!

我终于等到了12点,突然响响的炮声从我身后响起,我回头一看,不仅是鞭,烟花也放了起来,周围千门万户也响了起来,暗色的天空变得光彩夺目。炮声渐渐消失了,过后就是我们孩子的`欢乐时间了,玩火柴炮,小钢炮,闪光雷,二踢脚……的都出来了!

就这样,欢乐的时光渐渐的就过去了!

我家的春节作文:我家的春节饭

开始吃年夜饭了,姐姐先给大家一一斟满酒,大声叫着:”咱们干杯吧!”大家笑着站起来,姐姐连珠炮弹似的说:”祝妈妈快快乐乐。”祝爸爸健康,祝妹妹学习进步……。这一堆祝福,把大家乐的前俯后仰。妈妈不停的给我们夹菜。爸爸的脸喝的红红地。妈妈愉快的说:”不能再喝了。再喝关老爷会不高兴。”在喝酒的时候,我意外发现我的表哥喝酒时在作弊,他小心翼翼的把酒给倒了,将事先准备的矿泉水斟在水杯里,难怪说自己是千杯不醉。

过年让流水一样来来往往的行人,个个容光焕发;过年让年老人的白发闪着银光;过年让年轻人雏风如虎一样活泼矫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