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工程问题教学设计(优秀19篇)

时间:2023-11-23 17:32:31 作者:书香墨

教学计划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促进师生互动。下面是一些备受好评的教学计划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人教版

答:

8除4/5=10(km/)。

4/5除8=0.1(kg)。

5、一辆摩托车1/2小时行30千米,他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他行1千米要多少小时?

答:

30÷1/2=60千米。

1÷60=1/60小时。

6、电视机降价200元.比原来便宜了2/11.现在这种电视机的价格是多少钱?

答:

原价是。

200÷2/11=2200元。

现价是。

2200-200=元。

7、一块长方形地,长60米,宽是长的2/5,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答:

4/5*5/8=(4*5)/(5*8)=1/2(米)。

4/5-1/2=8/10-5/10=3/10(米)。

答:

第一天卖出水果总重量的3/5,则,第二天卖了2/5,

3/5-2/5=1/5,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的,

30÷1/5=150千克,

算式是,

1-3/5=2/5。

3/5-2/5=1/5。

30÷1/5=150千克。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到第113页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优化思想。

2、能够用优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能够用优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在烙饼优化的过程中三张饼烙法。

学具准备: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我们的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个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见过烙饼的吗?有同学可能说了不就是一口锅,放进饼去,把它烙熟吗?其实这里面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呢!

二、新授。

生:6分钟。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一张饼一面是3分钟,两面就是6分钟。

生:(提出疑问)不对,应该是6分钟。

师:为什么是6分钟呢?

生:因为里面两张饼都同时在烙。烙熟了这两个面用了3分钟之后,我再把饼翻过来又用了3分钟,所以一共是6分钟。

师:同意吗?很好。锅里两张饼同时在烙,可以同时烙熟两个面,所以两次一共用了6分钟。(注意强调同时,讲解的时候注意解释。)。

2、突破难点。

师:现在如果我想烙三张饼,你准备怎么个烙法?说说你的想法?

生:先烙两张,再烙一张,一共需要12分钟。

师:你们都的这样烙的吗?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若没有)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给你的圆形纸片,看谁还能想出好办法。

小组汇报:

师:谁想上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汇报讨论结果。

师在表格内板书。

123。

第一次正正。

第二次反正。

第三次反反。

师:谁听明白了?

(生再讲一遍)。

此时教师用纸片往黑板上贴每次的情况。

师: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比上种方法节约时间,比较快。

师:同学现在根据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想想,为什么这种方法会比上一种方法节约时间呢?(教师的提示语言:我们刚刚在烙第三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却只烙了一张,这就可能浪费了时间。)。

师:那这样才能不浪费时间呢?

生:(如果锅里每次都是两张饼在烙,就不会浪费时间了。)。

师:所以说,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开动脑筋,寻找出最科学、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拓展提高。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2张饼,3张饼的烙法。如果是4张饼、6张饼呢你觉得怎样烙最节省时间?下面你可以继续在小组里实验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小组研究)。

生:把4看成2+2把6看成2+2。

(及时的表扬,学数习知识就是这样,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可以先运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

聪明的同学可能发现了,刚才老师让大家研究的饼的张数都是什么样的数?

生:双数。

你现在能不能总结一下,当饼的张数是双数时,烙饼的好方法是什么?

生:可以用烙两张饼的方法,两张两张的烙。

板书:双数张饼:两张两张的烙。

师如果是单数张饼,5张、7张……有什么规律吗,讨论一下吧。

把5张饼烙两张,再把那3张按刚才的好办法烙。

把7张饼先两张两张两张的烙,剩下的那3张按刚才的好办法烙。

师:谁能概括的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生:如果烙单数张饼,可以先两张两张两张的烙,剩下的那3张按刚才的好办法烙。

师:刚才我们在研究时,按饼的张数分类研究的,其实我们有时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也可以把问题分一下类,这样会更便于进行研究。

四、师生交流,思维升华。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师:其实,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又务于生活,许多生活中的问题,我们通过开动脑筋,都可以寻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相信大家一定会成为有智慧的孩子,让我们的样才能最省时、又省力。只不过,学习数学,是没有简单的方法的,所以希望大家,今后再学数学都能认真学好数学,仔细用好数学。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例1、例2、例3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和直观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通过小数性质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应用小数性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小数的性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三、教学重点。

小数性质的推导和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五、教具准备.三条米尺、题卡。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标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师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出示小黑板。

1、学生读题。

2、先让学生大胆猜想。

3、然后老师提出:

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由浅入深,辅路搭桥。

出示小黑板: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1、60/2=30(本)60/3=20(本)。

2、60/(30+20)=1.2(本)或者:设x分钟发完?

(30+20)x=60。

x=60/50。

x=1.2。

3、60/(60/2+60/3)或者:设两人合发需要x分钟。

x(60/2+60/3)=60。

三、引导探究,挑战问答。

老师质疑:

假如上面三道题都隐去“60本作业本”这个条件,你们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1、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2、让各小组组长把解决问题的办法讲出来,老师板书:

a、1/2=1/21/3=1/3。

b、1/(1/2+1/3)或者:设需要x分钟完成。

x(1/2+1/3)=1。

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一小组,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恰当时机提问:

“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

“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

“列式为1/(2+3)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

四、促进思维,拓展发散。

解决好“分发本子”问题后,我问学生:

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类似的“做套装衣服问题”、“相遇问题”吗?

五、反馈练习,以促双基。

1、p95“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第1题。

3、指导学生自学例9。

六、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哪些地方你还不太懂?

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2、3、4题。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1、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综合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1、谈话。张老师去新华书店买《三国演义》上下集,她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集正好可买20本,只买下集正好可买30本,请问张老师所带的钱最多可买这种书多少套?猜一猜。

2、到底哪位同学猜得正确,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1、出示准备。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反馈、交流。

2、把300米改为600米、900米、1200米、若干米,分组计算。

(1)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为什么?

(2)再观察一下,以上算式都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来进行计算的呢?

(3)如果总米数没有,但还是求两队合修需多少天完成,又该怎么样列式计算呢?

(1)比较。

(2)思考:

a、这条公路的全长不知道怎么办?

b、甲队每天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乙队呢?

c、(+)表示什么?

d、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解答这类应用题的?

2、再比较:例题和准备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归纳:象这类工作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可用单位"1"表示,用表示工作交率,解答思路与工作问题一样,象这种分数应用题,教案《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完整板书)。

4、把工作总量看作"2、3"行不行?分组计算。发现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但为了计算简便,工程问题应用题中,我们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第一层次:试一试。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据式说理。

(3)改变条件和问题。

两队合作4天后,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还剩下几分之几?

第二层次:

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48÷(48÷6+48÷4)。

48÷(+)。

1÷(+)。

(2)只列式不计算。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加工8小时完成,乙单独加工10小时完成。

(1)甲单独加工,每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

(2)乙单独加工,每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

(3)甲、乙合做,1小时完成了总工作量的。

(4)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了总工作量的。

(5)甲、乙合做3小时,还剩下总工作量的。

(6)这批零件,甲、乙合做小时完成。

(7)两人合打天才能完成这份稿件的。

第三层次:

工程问题不只限于上述三种量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其他某些量之间的关系。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3、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十一册79页例9(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2.培养学生解题的迁移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让每位同学当公司经理,看哪位经理最精明。

出示:假如你是某工程队的经理,要修一段路,现有甲、乙两个工程队,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你想承包给哪个队?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生1:给甲队做,因为他完工时间比乙队少,……。

师:仅考虑时间少行吗?

生2:给乙队做,虽然他时间较长,可能修路质量好,……。

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

生3:由甲乙两队合做,完工时间更短,可让两队优势互补,……。

师:若甲乙两队合做,猜猜看,大约需要几天完工?

生1:小于10天,但大于5天。

生2:6天,可假设一段路长120千米,……。

师:我们不妨计算一下,具体是几天?

二、教学例9。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30÷(30÷10+30÷15)=6(天)(板书)。

生:60÷(60÷10+60÷15)=6(天)(板书)。

师:仔细比较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1:合做时间都是6天。

生2:无论公路长多少,只要各自单独做的时间不变,合做时间不变。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工作总量扩大了,工作效率也在扩大,而且扩大的倍数相同,所以时间不变……。

生2:无论公路长多少,甲乙两队每天修的各自占总长的几分之几没变,……。

生:把这段公路看成单位“1”。

师:甲乙的工作效率又如何表示呢?

生:1/10,1/15。

师:同学们算一算,合做时间是几天呢?

学生列出算式:1÷(1/10+1/15)=6(天)(板书)。

2.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工程问题”(板书课题)。

师:你觉得工程问题有哪些特点呢?

生1: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

生2:工作效率用时间的倒数表示。

三、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二十第1题。指名学生回答。

2.导入部分加一个条件,假如现有三个工程队,丙单独修需12天完成,想一想经理安排合做的方式有几种?每种合做方式各需几天?(只列式,不计算)。

(有4种,分别是甲乙合做,甲丙合做,乙丙合做,三队合做)哪种合做方式时间最少呢?请你把他们从时间少到时间多排列一下。(不计算)。

3.如果仅修这段路的一半,那么这几种合做方式各需几天呢?

四、应用。

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题的意图是学生能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解。即看成例9]。

2.你还能想到类似的问题吗?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工程问题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特例。它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应用题基本相同。本节教学,主要是用整数工程应用题引入,让学生根据具体数量解答,然后把工作总量抽象成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它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2、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几张。

一、复习引入:

口答列式:

1、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3、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每天修25米,几天修完?

4、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8,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通过这组题,复习工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定具体的数量应样表示,为学习用分数解答奠定基础。)。

二、新课:

2、教学例10。

(2)审题后,根据条件问题列成下表,分析解答,讲算理:

工作总量。

甲独修完成时间。

乙独修完成时间。

两队合修完成时间。

30天。

10天。

15天。

3、改变例10中的工作总量,让学生猜一猜,算一算,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接上表在工作总量栏中写出:60千米、90千米。

(1)让学生猜完后,计算:

(2)订正后问:为什么总千米数不同,而两队合修的天数都一样?

(通过工作总量的改变,让学生猜猜、算算合修的天数,激发学生学习工程问题的兴趣,引起思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4、如果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改为“修一段公路”,还能不能解答?

(1)组织学生讨论:。

(2)列式解答、讲算理、

(3)比较与归纳:。

再讨论:

1)这题与上面的练习题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两题的解题思路是否相同呢?

3)用分数解答工程问题的解题特点是什么?

4)指出例10这样的题目可用两种方法解答。

(通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征,掌握了用分数解答工程问题的方法。)。

三、练习:

1、第98页做一做。(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及时掌握、巩固工程问题的解法。)。

2、第99页。

3、判断题。

(通过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工程问题,工程总量和工作效率必须要相对应。加深学生对工程民问题应用题的特征的理解,牢固掌握解题方法。)。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98页例10。

教材简析:。

工程问题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特例。它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应用题基本相同。本节教学,主要是用整数工程应用题引入,让学生根据具体数量解答,然后把工作总量抽象成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它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点。

2、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

3、能正确解答分数工程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几张。

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口答列式:

1、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3、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每天修25米,几天修完?

4、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8,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通过这组题,复习工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定具体的数量应样表示,为学习用分数解答奠定基础。)。

二、新课:

1、引出课题:工程问题应用题、

2、教学例10。

(2)审题后,根据条件问题列成下表,分析解答,讲算理:

工作总量。

甲独修完成时间。

乙独修完成时间。

两队合修完成时间。

30天。

10天。

15天。

3、改变例10中的工作总量,让学生猜一猜,算一算,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接上表在工作总量栏中写出:60千米、90千米。

(1)让学生猜完后,计算:

(2)订正后问:为什么总千米数不同,而两队合修的天数都一样?

(通过工作总量的改变,让学生猜猜、算算合修的天数,激发学生学习工程问题的兴趣,引起思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4、如果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改为“修一段公路”,还能不能解答?

(1)组织学生讨论:。

(2)列式解答、讲算理、

(3)比较与归纳:。

再讨论:

1)这题与上面的练习题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两题的解题思路是否相同呢?

3)用分数解答工程问题的解题特点是什么?

4)指出例10这样的题目可用两种方法解答。

(通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征,掌握了用分数解答工程问题的方法。)。

三、练习:

1、第98页做一做。(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及时掌握、巩固工程问题的解法。)。

2、第99页。

3、判断题。

(通过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工程问题,工程总量和工作效率必须要相对应。加深学生对工程民问题应用题的特征的理解,牢固掌握解题方法。)。

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人教版

工程问题是用分数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样,由于解题中遇到的不是具体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教学重点是: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难点是:如何分析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关键是:正确分析题目中哪个量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二、说教法。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小学数学课应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并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因此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入以渔”。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复习铺垫。

由于用分数解工程问题与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所以我先让学生口答:(1)如果这项工程计划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今天完成了工作的()还剩()。(2)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天完成。巩固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是学习新知识,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加深对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引导学习读题,明确已知、未知条件及怎样列式。学生列出正确算式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根据是什么,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第二步:探究用分数解工程问题。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出示改变题目(即把上题中的“200米”去掉)。启发学生想:没有这个条件,这道题能不能解答?引导学生想:可以把这条跑道看作单位“1”,那么甲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乙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这几?两队合修,每天可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怎样求?根据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联系学过的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逐一解决每个问题,也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第三步,比较分数解和整数解工程问题,加深印象。

比较上下两道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是一致的,数量关系基本相同,都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只是在后一种解法中没有给出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只给出“一段公路”,“一项工程”,“一件工作”,“修一条路”等,解答时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针对性,有坡度,难易适中。

文档为doc格式。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今天下午,我与我们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听课的老师们与我交流了许多,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通过主要内容中的“”引出15年前和15年后的晋西北的对比,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以“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这句话总领全文,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三、关注语文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自由地朗读走进文本,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环境险恶的晋西北,感受青山的美丽、生机勃勃、勇敢和坚强,感悟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和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孩子们在我的引领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四、存在不足。

1、板书不够整齐和美观。

2、课堂中还应再“放”,让学生自主地研读感悟。

3、“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还应讲得再透彻些,延伸拓展中的课后作业最好变成小练笔,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明白这种精神的代代相传,让学生能向这些植树人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p95例9。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出示小黑板。

1、学生读题。

2、先让学生大胆猜想。

3、然后老师提出:

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由浅入深,辅路搭桥。

出示小黑板: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1、60/2=30(本)60/3=20(本)。

2、60/(30+20)=1.2(本)或者:设x分钟发完?

(30+20)x=60。

x=60/50。

x=1.2。

3、60/(60/2+60/3)或者:设两人合发需要x分钟。

x*(60/2+60/3)=60。

三、引导探究,挑战问答。

老师质疑:

假如上面三道题都隐去“60本作业本”这个条件,你们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1、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2、让各小组组长把解决问题的办法讲出来,老师板书:

a、1/2=1/21/3=1/3。

b、1/(1/2+1/3)或者:设需要x分钟完成。

x*(1/2+1/3)=1。

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一小组,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恰当时机提问:

“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

“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

“列式为1/(2+3)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

四、促进思维,拓展发散。

解决好“分发本子”问题后,我问学生:

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类似的“做套装衣服问题”、“相遇问题”吗?

五、反馈练习,以促双基。

1、p95“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第1题。

3、指导学生自学例9。

六、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哪些地方你还不太懂?

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2、3、4题。

《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操作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初步体会有序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4、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课件、小衣服的学具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石头,剪子,布”游戏。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

(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无锡有许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小红和爸爸妈妈也想来无锡玩。

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小红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

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口述,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想。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己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2、汇报过程。

请同学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过程。

小结:同学们都找到了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比较方法。

通过刚才的仔细观察,你觉得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呢?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的好处。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4、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1)谁能具体地说说看,这一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呢?

学生交流。

小结:这组同学是先拿上衣有序搭配的。

(2)除了先拿上衣有序地搭配,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发现也可以先拿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请两位学生合作完成先拿裙子的有序搭配。

5、小结。

(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拿上衣有序搭配,也可以先拿裙子有序搭配。

三、创新表示,体会符号思想。

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条领带和3件衬衫。

1、讨论表示方法。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提示连线的方法。

2、在作业纸上表示。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

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方法。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呢?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的方法更简洁明了。

4、小结。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它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拿领带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拿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四、通过变化,体会搭配规律。

1、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搭配的总数是多少呢?

交流。(板书:3×2=6。)。

2、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搭配的总数又是多少呢?

交流。(板书:4×3=12。)。

3、通过刚才的变化,你有没有发现,搭配的总数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讨论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完成课题:搭配的规律。)。

五、尝试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

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出发,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1)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学生交流。

(2)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呢?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

xx公园里有许多的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三种木偶,二种帽子,三条围巾,你一共有多少种选择呢?”

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红拿到了喜爱的奖品。小红一家人继续在xx公园快乐地游玩。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汇报:请一组来玩。

交流玩法:一位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石头、石头,另一位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子、布。就这样连续地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9种不同的搭配。

六、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寻找了搭配的规律。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呢?

小结:只要我们时常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就会有更多新发现。

《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1、在搭配活动中,初步掌握搭配的规律,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掌握搭配的方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学过程:

同学们,搭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其实还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动脑筋,找规律,就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

搭配中的学问,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教材第68页—69页例2和练一练。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课件、导学单、教具。

一、复习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4)回顾反思。

(5)教学第二种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在摸一摸、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在亲身体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件。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肢体体验: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张开、用左手摸摸右手,数一数,五个手指有几个空格?(4个空格),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也就是说,大小拇指在一只手的两端: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弯弯你的大拇指看: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把大、小拇指一齐弯弯看:3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那么,将5个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楼梯、锯木头、敲钟…都有间隔。)。

2、引入课题:师:树可以美化环境,清新空气,我们要多植树。在一条直线上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做间隔数,每个间隔的长度叫间距,也叫株距。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数学里统称植树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在一条不封闭的直路上的“植树问题”。(揭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解决问题。

1、找出两端都种树的规律。

植树问题情景1,师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请同学们默读题目,谁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的条件、问题、关键词和单位?要求一共需多少棵树苗?先要知道两端都栽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师:现在我们用研究出的两端都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的规律来解决例1中的问题,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100÷5=20(个间隔)20+1=21(棵)。利用两端都栽树,棵数=间隔数+1”这个规律解决了两端都植树的问题。

走进生活:

(一)目标检测:

1、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的16棵树之间有()个间隔。2、从第1棵树到最后1棵树之间有30个间隔,一共有()棵树。

(二)闯关题。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4、小明从1楼到3楼需走36级台阶,小明从1楼到6楼需走多少级台阶?

5.15个军人站成一列,每两个军人间距离为1米,这列队伍有多长?

实地考察。

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优化(沏茶问题)。

主备人。

赵越。

课型。

新授。

时间。

2016.11.1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合理安排时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良好意识和能力。

难点。

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内容。

环节。

学习流程。

学生活动。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二、创设情境。

三、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四、知识应用,扩展提升。

五、当堂达标。

六、畅谈收获,寄语。

总结。

老师每天做家务要用20分钟,听音乐10分钟,做完这两件事情需要多少分钟?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安排,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大大提高我们做事的效率。那今天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沏茶问题》。

1.出示数学书104页例1的情境图。

2.出示沏茶的工序。

怎样才能最快让客人喝上茶呢?

1.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设计方案,完成学习单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设计思路。

(3)选择最优方案摆在黑板上,准备展示。

2.小组展示。

3.师生共同总结合理安排时间的窍门。

4.讲解流程图。

5.总结。

1.学生独自完成练习。

2.小对子互相说一说。

3.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统计结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请把你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学生自由回答。

引出“同时”

学生自由回答。

引出沏茶的工序。

学生独立用工序图摆一摆,说一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小组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选择即合理又省时的方案进行预展。

总结合理安排时间的窍门。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练习。

用“先……再……然后……最后……”表述。

学生畅谈收获。

顺序。

同时。

时间。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8页例1及做一做。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并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利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鸽巢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二),才能灵活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思维特点: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性目标:初步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问题”的含义,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性目标:经历探究“鸽巢问题”的学习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归纳、总结原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性目标: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为使课堂生动、高效,课堂始终以设疑及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法上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设计上,我本着“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把教学过程分四环节进行:设疑导入,激发兴趣——自主操作,探究新知——归纳小结,形成规律——回归生活,灵活应用。

在导入部分,通过抽扑克牌“魔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知。

根据学生学习的困难和认知规律,我在探究部分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数学活动。

(一)实物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通过例1要求通过“把4枝铅笔放入3个笔筒”的实际操作,解决3个问题:

1、怎样放?

重点是让学生明确如果只是放入每个笔筒中的枝数的排序不一样,应视为一种分法,并引导其有序思考,为后面枚举法的运用扫清障碍。

2、共有几种放法?

这里主要是孕伏对“不管怎样放”的理解。

3、认识“总有一个”的意义。

通过观察笔筒中铅笔枝数,找出4种放法中铅笔枝数最多的笔筒中枝数分别有哪几种情况,理解“总有一个”的含义,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放的枝数是最多的,分别是2枝,3枝和4枝。

(二)脱离具体操作,由形抽象到数。

通过“思考:把5枝铅笔放入4个笔筒,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由学生直接完成表格,达成三个目的:

1、理解“至少”的含义,准确表述现象。

(1)通过观察表格中枝数最多的笔筒里的数据,让学生在“最多”中找“最少”。

(2)学会用“至少”来表达,概括出“5枝放4盒”、“4枝放3盒”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入2枝铅笔的结论。

2、理解“平均分”的思路,知道为什么要“平均分”。抓住最能体现结论的一种情况,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很快知道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是几枝的方法——就是按照笔筒数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让最多的笔筒里枝数尽可能少。

3、抽象概括,小结现象。

通过“4枝放入3个笔筒”、”5枝放入4个笔筒”等不同的实例让学生较充分地感受、体验、发现相同的现象,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2个物体”,初步认识鸽巢原理。

(三)学生自选问题探究。

首先设下疑问:“如果物体数不止比抽屉数多1,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铅笔盒中至少要放入几枝铅笔?”这一层次请学生理解当余数不是1时,要经历两次平均分,第一次是按抽屉的平均分,第二次是按余下的枝数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最多的盒子里枝数尽可能少”的目的。

在学生经历了真实的探究过程后,我将本节课研究过的所有实例通过课件进行总体呈现。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抽屉原理中最简单的情况:物体数不到抽屉数的2倍时,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要放入2个物体。

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到生活中去。

在教学的最后,请学生用这节课学的鸽巢原理解释课始老师的魔术问题,进行首尾的呼应;再让学生应用“鸽巢原理”解决的生活中简单有趣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能正确地找出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物体”,什么是“抽屉”,让学生体会抽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习。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2、进一步探究。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3+3+1=7种。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习。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时间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多媒体课件一套。

1、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从家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

2、口头列式1500/100=15分钟。

3、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1、例6教学。

读题分析。

思考:这里的460米是几个人走的?

两人是怎样走的?

一份钟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问时: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尝试练习。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

教师板书: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质凝:求相遇的时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吗?相遇时他们各行了多少米?

揭示课题:求相遇时间。

2、试试。

1、对比练习。

比一比你能找到两题之间的联系吗?

2、变式应用。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的第2——5题。

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