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大全(22篇)

时间:2023-11-15 13:09:22 作者:FS文字使者 优秀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大全(22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的告诫和鞭策,帮助我们更加努力地改进和提高自己。以下是几篇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思政建设与探索心得体会

思政建设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等非学科性能力。它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升学校的整体品位和声誉的必然要求。

第二段:总结思政建设的特点和现状。

目前,学校思政工作需要通过立足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等方式,使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的要求达成动态平衡。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注重当前学生特点的变化,拓展教育思想的领域,在教育中注重引领新思潮的发展,鼓励学生拥有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三段:探究思政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推动思政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为新风口,结合校园教育和实际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拓展和创新精神。同时,还要建设科学、全面、先进的教育教学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和教师资源,打造有特色和实效的创新实践,使学生能够把思想转化为价值。

第四段:总结并展望思政建设的发展前景。

思政建设在当前已经成为各校的必修课程,取得了对于学生成长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我们也需要在理论上持续探索探索方法和路径、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建设的方法,在实践层面不断尝试新颖的思维和创新方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思政建设自身的发展方向,还要将其履行社会责任和推动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尽善尽美地发挥出来。

第五段:结论。

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探索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和精神的引导、教化和培养,才能引领学生步入成熟和理性的课程发展轨道,成为一个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时代青年,并更好地配合社会的进程。

抓思政课程建设心得体会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加强了思政课程建设,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下是我对抓思政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

首先,优化教材体系。思政课程建设的第一步是选定合适的教材。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选拔和筛选,确保教材内容全面、权威,并与课程目标相契合。同时,我们注重跨学科的融入,将各专业的相关内容纳入教材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的同时也能获得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思政课程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还采取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理论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密不可分。为了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研修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同时,我们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发挥自己的才华。

第四,注重思政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思政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的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注重将思政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和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最后,加强质量评估和监控。思政课程建设不应止步于教学过程,更应着眼于评估和监控。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课程评估体系,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定期监控机制,通过定期听课和教学观摩,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课程改革的进展,提供定向指导和支持,促进思政课程的全面发展。

总之,抓思政课程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作。通过优化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质量评估和监控,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思政课程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力度,不断探索创新,实现思政课程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本文将探讨我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体会,包括如何将思政要素融入课程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我在这一探索中取得的收获。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课程设计和教育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以便更好地为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段:课程设计及思政要素的融入。

要将思政要素融入课程设计,首先需要厘清思政的内涵和目标。思政不仅包括政治理论、创新思维,还包括思想文化素养、学术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对课程知识的讲解来传递思政要素,比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知识用于社会服务和创新创造。同时,通过开设专门的思政课,如伦理与社会责任、公民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政素养和能力。

第三段: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

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提出问题,不断激发他们的思想意识。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

第四段:取得的收获。

在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中,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提升。我发现通过将思政要素与课程融合,我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并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科的内在价值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还能够了解学生更多的思想和需求,为他们更好地服务。

第五段:结论。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任务。在具体实施时,应该注意将思政要素融入课程设计之中,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

在当今高等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结合个人的经验,介绍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心得。

第二段:了解在校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性。

了解在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我们的实践中,进行问卷调查和面谈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以此了解学生对于当前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的认知情况。这些反馈意见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课程,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时事热点,以及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将课文所涉及的主题与当下时事相关联。同时,还应该加入具有现实意义的课外阅读材料,如相关报纸、杂志、网上资讯等。在这些材料中,包含了许多国际、国内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件和现象,学生们将会与国际、国内最新发展和思潮接轨,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

第四段:评估和改进。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所以,评估和改进是至关重要的。将学生的学习表现与课程目标进行对比,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认知成果及其在获得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收获。并根据学生反馈及评估结果开展课程改进。

第五段:结论。

总之,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积累,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在实践中,通过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并运用相关教学手段,一定能够很好地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人才。

思政课程建设体系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思政课程是我们必须要上的一门课,不仅如此,它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刻的政治性与时代性,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通过几年的学习与探索,我认为思政课程建设体系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建立更完善、丰富和创新的思政课程。

一、建立面向未来的科技与创新思政体系。

当今社会,科技的逐年发展使得思想政治课程也必须更新与创新,创新科技与思政结合的有趣方法,更能引发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例如,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科技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新技术手段,设计微信小程序、APP等的互动教学平台,解决思政教育的一些难点问题。

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深度。

通过参观、访谈、实践、调研等手段与方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增强家国情怀。例如,开展社区调研活动,使得学生关注社区居民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增强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

三、重视文化与民族教育。

通过教授相关的历史、文化、文艺、法律、宪政等课程,让学生提高对于文化的敬畏与对于民族的自豪感。例如,开展中外文化差异对比的课程,通过对比分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和了解世界文化差异与共同点,增进海内外同胞的交流与了解,维护中国的文化传统。

四、注重当下时事热点教育。

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事件开设针对性的教育课程,以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社会事件的发展。例如,结合疫情,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在关注大事件的同时,感恩关注医疗工作者、爱国人士,学习这些人的精神与奉献。

五、营造和谐有序的校园教育文化氛围。

一个和谐、有序的校园教育文化氛围,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情怀。例如,开展多样化、品质高、突出特色的学生活动,如音乐会、文艺晚会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美感教育,更好地掌握自我情感。

综上所述,为了构建更加丰富深刻的思想政治课程,我们应该积极调研,不断创新,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政教育体系。尽管这是一项长期而费力的工作,但只要我们努力实践,不断探索,依然值得我们去追寻。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时间里,思政课程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更加美好的社会与国家进程贡献力量。

思政建设与探索心得体会

我们身处高等教育教育阶段,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为此,我们的学校加强了高校思政建设管理,为全体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思政课程,我对此深感欣慰,也深受启发和感受。

第二段:深耕校园思政教育。

校园思政教育是以组织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思想品德为核心的,涵盖了思想政治理论、党史、国史、思维方法、科学文化等方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开设的思政课不仅仅是单纯的听讲解授课,还有一些组织性活动,如座谈会、讲座,由此使我们对思政理论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第三段:多样化的思政教材。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多样化为核心,无论是推荐的读物还是推荐的电影,都给我们思想上的启示。例如,我曾在一堂思政课上,听到了优秀教师讲课,带领我们分析了轻松的故事《棉花糖》里的道理,让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善良。

第四段:突出实践性。

学校的思政教育重视实践,充分利用学校组织和社会的资源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在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走进社区,了解了居民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促进大学生和社会联系紧密。这使我们感受到,思政教育注重实践,更有生活性,更亲民。

第五段:全方位提高素质。

学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互动理性思考,更是全方位提升我们素质的一条途径。学习政治理论、具备人文素养、文艺修养、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思想修养,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高等教育对于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育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校园思政教育的深耕,多样化的教材,以及突出实践性的配合,我们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具备更为丰富的综合素养,并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思政课程建设体系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不断地思考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使思政课程更加深入人心。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我们意识到了思政课程建设体系的重要性。在不断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感悟到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要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教育根本任务,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一以贯之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我们在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启迪思维,提升智慧,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热情,让他们在思考中成长。

二、要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模式。

思政课程建设要紧扣深化教育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思想,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和进步。

三、要注重实践、体验和情感教育。

思政课程建设体系必须体现实践、体验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注重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协调互动,加强情感教育,强化实践教育,让学生在课堂外的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锻炼,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要倡导民主教育和教学质量评估。

思政课程建设体系必须加强民主教育和教学质量评估,使教育成为完美的循环闭环。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倡导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评价教学质量。此外,我们还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定期对教学内容和效果进行评估,持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五、要注重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

思政课程建设体系要倡导国际化、多元化、跨文化的教学理念。我们要积极推进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吸收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领思政课程建设的国际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注重跨文化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语言沟通能力,使其成为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人才。

总之,思政课程建设体系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只有在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模式,注重实践、体验和情感教育,倡导民主教育和教学质量评估,注重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话题。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更是关系到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能力素养的提高。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其中颇有收获和体会。下面,我将从理念、方法、实践三方面谈谈我对教学生涯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理念。

教育活动早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学科素养,更需要具备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全面的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我深入探讨课程理念和教学宗旨,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集成到教学中,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较高的综合素养。

第三段,方法。

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其一,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如,拓展课堂,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学习并了解各类人文资源,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使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其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推广教学,通过网络课程、在线讨论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参与度,增强课堂活动的互动性;其三,探索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良好途径,加强沟通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实践、思考和感性体验。

第四段,实践。

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是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我深入思考如何更好的实践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深耕学科内涵,运用学科特长直击思政建设重点;如','化学领域内情境教学,针对物质不可永久消失性进行反思,并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绿色生产及环保问题。另一方面,抓住学生兴趣点与案例学习相结合,如','开展线上线下主题研讨活动,邀请社会名人和专家学者,进行案例讲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这些实践探索,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了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第五段,总结。

不同于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我们教师把握时代脉搏,推广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首先需要理念的架构支持,其次是全面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力有效的实践探索。今后,我将不断学习、探索,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教学水平,不断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式与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积极探索,为实现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抓思政课程建设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公共课,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精神文明的培养基础。近年来,在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思政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认为关于抓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建议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高校思政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修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建设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环境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改进思政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校注重思政课程的建设,将其纳入教学改革的重要议程,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这种关注和重视的态度让我深切体会到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我在教学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思政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这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实践。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组织课外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适应能力。这种积极参与的引导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人生的问题。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做好优化是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一环。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不仅要符合学科特点,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通过开展思政演讲比赛、写作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优化教学方法的探索避免了单一教学方式的困扰,提高了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最后,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思政课程建设的保障。思政课程的建设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来评估和监督教学效果。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成绩和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和实践报告等。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以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这种有效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还可以为思政课程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综上所述,抓好思政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对思政课程的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优化教学方法和建立有效评价机制,可以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想品质。相信随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校思政课程的建设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抓思政课程建设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政课程建设成为了我国高校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思政课的教师,我深感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和难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抓思政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下面将结合我的实践经验,从目标明确、课堂活跃、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和拓宽教学材料五个方面探讨如何抓思政课程建设。

首先,明确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关键。思政课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也是继续教育学生的重要平台。因此,在思政课程设计中,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学生们应该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实现我们的教学愿景。

其次,保持课堂的活跃性是提高思政课程质量的关键。思政课程是需要适应现代教学理论的变化的,因此教师不能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采用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例如,通过小组讨论、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增加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使课堂更加生动和形象。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思政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道德修养方面,我常常通过讲述真实案例或道德故事,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中,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案例分析是提高思政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在我的课堂上,我常常引用大量的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和讨论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案例分析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我以法律案例为基础,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分析案例展开深入的思考。这种案例分析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还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拓宽教学材料的来源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思政课程的教学材料是集思广益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拓宽教学材料的来源。我常常通过收集网络上的优秀教学资源、图书馆和档案馆的资料以及参观实地等方式,获得更丰富的教学材料。通过丰富的教学材料,能够使思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抓思政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在目标明确、课堂活跃、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和拓宽教学材料等方面下功夫。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和积累,我们才能将思政课程建设得更加科学、有效,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政课程建设体系心得体会

思政课程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重要的一项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教育的任务也逐渐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思政课程建设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领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意义,构建好的思政课程建设体系也是当今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在进行这一重要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思政课程建设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在思政课程建设体系建设中的心得体会。

一、合理确定课程目标。

思政课程建设体系需要明确课程的核心目标,也就是思政课程首要要达成的目的和效果。在我们高校教育的很多课程中,我们重视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却忽略了思政课程的具体目标和效果,让课程变成了没有准则和基础的教学活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可以让教师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与发展。

二、注重课程教材的选择和分析。

在构建好的思政课程建设体系中,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在教材选择时,应首先关注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尽量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并注意到教材的创新性和思辨性,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共同维系和变迁知识体系。同时,注重教材内容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保证教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协作和深度。

三、注重体验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

思政课程是一门既需要讲述理论知识,又需要进行社会实践的课程,所以要注重体验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开展。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寻求与社会发展脚步保持同行并适应时代使命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拓展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使知识得到更好的传输与理解,得到信仰加强,不断修炼。

四、注重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建设。

教师是思政课程建设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在教师的招募和培训中,需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鼓励教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提升素质,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使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需要注重教学资源建设,主动关注社会上的新校对和新闻,在所学习的范围内拓宽实践经验,注重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更新。

五、加强与学生沟通与联系。

构建切实可行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与学生正常沟通与联系,在教学中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在学生中建立情感和信任的关系。而为了更好实现有效的教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班级团体建设文化,促进同学之间良好的交流,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思政课程建设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重大任务,我们应当注重这一过程中的点滴的积累与完善,努力地积淀教学资源与经验,在不断总结中完善体系、优化思政教育课程,这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高校推进全面建设强国的重要支持。

思政建设与探索心得体会

思政课是大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是国家在教育领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效机制。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高尚的精神风貌,不断增强思想和道德水平。而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思政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政建设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思想理论优势,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思政课学生,我深知思政建设对于我们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第二段:认识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思政建设是思政课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保障。首先,思政建设可以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深入、多角度探讨,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资源和行动指南。其次,思政建设可以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关键内容。教师应该创设思考与创新的氛围和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思政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政教育不仅关注个人思想上的素质与能力,还应考虑社会整体的思想水平和层面。因此,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建设的目的和要求,学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在授课方式上,教师采用讲解、解析、讨论、互动等多种授课方式,形成了不同风格和特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抓住时代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挖掘和展示人类智慧和历史经验,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和进一步思考。在课堂外,教师还积极开展科研调研、文艺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

从思政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思政教育应该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方向要准确,内容要新颖,手段要多样,都要紧抓我们互联网+时代的契机,使思政教育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落地相得益彰。第二,思政教育应强化实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第三,思政教育应该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坚持学科交融的教育模式上下功夫,把思政课办成全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第五段: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建设与思政教育是实现人民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民民主的必然需要,是为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进行的全过程。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将会继续关注思政教育的发展和创新,积极参加实践探索活动,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能力,力求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成为具有自信、创新和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课程思政建设设计心得体会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日益深入,课程思政建设也逐渐成为各高校重要的任务之一。作为一名从事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我深感这个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和成就。通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思考和实践,在过去的几年中,我积累了许多经验,并体会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通过从课程设计的每一环节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我们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将之贯穿于整个课程设置的过程中。

第三段: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非常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需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将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纳入课程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力量。

第四段: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有素质高、专业精的教师队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和探索,在课程设计中不断创新,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只有通过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最后,评估和改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关键环节。我们应该不断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同时,注重学生的自主评价和评估,鼓励他们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形成真正的双向互动。基于评估结果,我们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

总结:

通过上述的实践和思考,我深刻理解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也体会到这个过程中的挑战和成就。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不断完善自己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生。同时,我也期待着与更多的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课程思政文化建设。作为一名教师,参与其中,我深感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首先,课程思政文化建设需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贯彻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思政理念融入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使之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研讨如何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形成合力,推动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其次,课程思政文化建设需要全面贯彻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融入德育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以人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第三,课程思政文化建设需要形成课程主体性。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课堂引导和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参与科研、创业等活动,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课程思政文化建设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和帮助。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同时,学校还应配备专业心理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最后,课程思政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课程思政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进。我们要密切关注社会变革的动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便利化的学习平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总之,课程思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CAD软件应用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范文

实践能力是在发展过程中升华出来的一种基本活动技能。实践不是盲目的,而是一步一步、有针对性地实现个人或团队目标的行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2021年,**党支部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基层党建制度落实年”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取得了新成效、迈上了新台阶。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升党建氛围。

党支部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精心制定学习计划,及时根据上级会议、文件精神补充学习内容。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采取集体学习、专题研讨、个人自学等形式,学习贯彻新观点、新理论、新思想。重点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内容。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建立微信党建工作群,经常性推送党建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应知应会知识和先进典型经验等,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年内开展党课学习*次,召开党员大会*次,支委会*次,党小组会*次,主题党日活动*次。督促全体党员利用“学习强国”手机平台,做好日常在线学习教育。

(二)规范组织建设,筑牢党建堡垒。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对照“基层党建制度落实年国有企业重点任务清单”逐项查摆问题,做到立行即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提升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污水公司党支部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关于疫情防控中的决策部署、工作要求,将疫情防控作为维护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和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全体党员大疫面前不改本色,把投身疫情防控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支部党员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的各个方面,全体职工群众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在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同时,确保了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两不误。

(三)狠抓主题活动,加强队伍建设。

坚持“抓党务、强业务”这条主线,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积极安排部署主题活动、常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本职专业辐射带动作用。一是认真开展组织生活。按期缴纳党费,加强党员考核管理,提高党性修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严格落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本年度发展党员积极分子*名,预备党员*名,转正预备党员*名。三是搞好创先争优。通过多种配合活动,促进支部和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区”,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不断增强宗旨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四是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在中国共产成立99周年之际,开展了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观看党史纪录片、庆“七一”党建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永葆政治本色,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讴歌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组织开展了“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升国旗、唱国歌”、观看影片《建国大业》、学习强国知识答题,进一步激发全体职工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职工群众感受红色历史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不断增强基层党员、职工群众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和看齐意识,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坚持改进作风,树立良好形象。

一是弘扬新风正气。严格落实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坚决纠正组织纪律观念不强、责任心不够、工作不严不实、精神不振等现象。二是深化廉政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持续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四风”,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要求,常态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以零容忍的态度与任何违反组织纪律、组织规定的行为作斗争。今年以来,通过传达廉政文件精神、开展廉政教育学习、组织开展“宪法宣传周”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体职工的法制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廉政守纪意识,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021年,支部党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组织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党员作用、支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内生活、组织制度更加规范,但仍存在不足。一是干部培养的成果转化不明显。支部高度重视党员教育,经常性分批次、分类别、有针对的开展专题教育、集中研讨等学习活动。但是,党员在运用理论知识上还有欠缺,指导工作上还不够灵活,弱化了党员教育的成效。二是党员作用发挥有待加强。虽然我支部大多数党员能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但个别党员宗旨意识不够强,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缺乏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

(一)持续在加强思想建设中下功夫。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推进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培养党员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补足党员的思想之基和精神之钙,不断强化党员的干事创业本领。

(二)持续在强化责任落实上下功夫。坚持推进支部制度建设经常性、创新性,进一步捋顺支部、委员、党员的职责分工,切实强化对责任落实情况的督导考核。优化党员管理制度,鼓励党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助力企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学论文: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理念,因而必须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新的课程准编排的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它为教师提供了创造新的教学形式拓展新的教学内容的空间,为师生的共同再创造留有较大的余地。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宗旨服务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有适应素质教育的方法,语文教师常言教无定法,任何一篇课文,任何一节课存在着各不相同的种种教法。但无论何种教法,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全体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自己的教学准则,进行学习形式的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他们。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学习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学习不应将学生的视野和情感束缚于课堂内,应激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将课堂上蕴育的丰富情感,转化为健康有益的行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进行语文系列实践活动。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我们如果有意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狮子和鹿》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让学生续写课文。由于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教育意义很深,故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们的续文中,阐明了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是有用的,虽然外表不漂亮,却很实用的道理。并鼓励学生举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再如:学完《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后,学生们被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所吸引,就仿佛被作者带进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也似乎并不是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的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的欣赏着那些奇石。此时此刻,他们已对黄山的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你再去游黄山,你一定会更喜爱黄山,也一定更会欣赏黄山石了,老师和你们一样真想去黄山看看,课下让我们再去了解黄山,把书中没有介绍过的石头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把那里你不知名的怪石起上名字,再画一画,然后我们进行小组展示交流。这样,很自然的就给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小组间也自然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氛围。课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有的和家长一起上网他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的介绍飞来石,有的介绍狮子峰,有的介绍仙人晒靴,有的介绍炼丹石,有的展示自己画的图片,还有的拿来录像带放映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它们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应给予学生广阔的实践空间,让孩子们让孩子们大胆地去想,大胆地去做,进行客观的评价。

《画杨桃》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老师说的那段话含义深刻,它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段话并要求背诵。即: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教学前,我拿来实物杨桃让孩子门去观察,前后左右去看,然后去说一说你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由此理解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及看到的杨桃画一画,果然出现了不一样的画面,更奇怪的是有的竟画成五角星。当时我抓住这一情况故意发出疑问,露出不解神情。

师:这是为什么呢?杨桃怎么画成五角星的样子?

生:我知道,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是因为这个同学和我们坐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所以画的就不一样。

师:你真了不起,懂得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

这样很自然过渡到这段话,屏幕出示,使学生很容易明白这段话内涵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中,这一环节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减少学生学习的坡度,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通过体验性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为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奠定基础。这样要比老师干巴巴地直接讲道理效果更佳。

课后我还布置学生回家自由选择一物观察,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进而强化了教学目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有过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教师善于激发学生追本溯源的兴趣,点燃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好奇之火,帮助他们树立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不要让学生存在依赖思想,学生在质疑时,往往提不到点子上,教师应给启发性的引导,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提问,使他们达到爱问,更善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学习也变得其乐无穷。如:《潜水洼里的小鱼》中写到: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在这段话中,像这一条反复用了几次,针对这种形式,我引导学生提问,有的问:在乎生命的小鱼是指小男孩捡起的这几条鱼吗?有的问:为什么文中重复这一条,不说所有条呢?有的问:省略号代表什么?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进行了思考,真正领悟到小男孩保护动物的坚定态度,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些问题,他们自己能提出来,自己也解决得很好。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教学论文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在推进党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实践中,探索形成聚力“点线面”、精耕“责任田”,推动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把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实现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双向发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和“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领导作用,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党建价值创造力。

宝珠寺电厂党委紧紧围绕经营提效、发展提质、改革提速、党建质量提升,通过书记抓、抓书记,把党建责任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凝聚起磅礴动力。

1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坚持突出重点、覆盖广泛的原则,通过调查问卷、座谈和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其中调查问卷内容包含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情况、党支部班子建设情况、党建考评情况、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情况等内容。共有194人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其中党员129人,群众65人)。同时,组织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党员代表等座谈2场次,对党支部组织力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履行职责不坚定。通过座谈和个别访谈了解到,个别党支部班子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强,在落实上级工作安排上存在不坚决或不到位的现象。个别支部书记履行党建主体责任说得多、干得少,安排部署多、狠抓落实少,压力传递存在层层递减现象,工作要求有时停留在口上,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一名党员。

(2)作用发挥不充分。在“您认为本单位党组织在对普通党员教育引导、思想动态分析、为职工群众解决困难的作用发挥如何”问卷中,认为“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占86.83%,认为“一般”或“不满意”占13.17%,说明部分党支部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对普通党员教育引导少,思想动态分析不及时、掌握不准确,为职工群众解决困难不多、办实事不够,仅仅停留在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座谈和个别访谈了解到,“两张皮”现象存在,个别党支部在组织生活会上,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具体,未达到“红脸出汗”效果,个别党员满足于“独善其身”,面对错误言行不敢旗帜鲜明地站出来。

(3)队伍建设不过硬。通过座谈和个别访谈了解到,个别支部班子成员没有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党建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个别党员缺乏先进性,缺乏奉献精神,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未真正入党,自我要求不高,党员意识淡薄,责任感、使命感不强;党支部书记为兼职,党建工作水平参差不齐,行政和党务工作顾此失彼,难以兼顾兼得,党建工作质量受到影响。

(4)基础工作不规范。在“您认为本单位党支部基础工作是否规范”问卷中,认为“规范”的占88.29%,认为“一般”或“不了解”占11.71%,说明部分党支部基础工作浮在表面,缺乏系统的谋划、尝试“点”选的多,在“线”的延伸和“面”的拓展上做得不够,更多停留在“应付”党委要求的“规定动作”,缺乏对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座谈和个别访谈了解到,对党务工作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基本业务环节薄弱,工作开展不规范,“三会一课”执行不到位,学习记录不详细、不完整,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停留在形式上、宣贯上,缺乏针对性,没有坚持问题导向。

2聚力“点线面”、精耕“责任田”,推动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宝珠寺电厂党委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提升党建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形成了聚力“点线面”、精耕“责任田”,推动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模式。

2.1“点”上播种,夯实融合基础点。

宝珠寺电厂党委抓基层、打基础,精准施策、强基固本,促进党的建设“点”上播种。

(1)找准切入点,发挥党委政治引領作用。一是健全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写入企业章程,明确党组织在企业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明确党委前置程序,切实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企业治理统一起来。二是深化“123”定点联系基层制度。党委书记全面联系,其他班子成员定点联系一个支部、两个部门、三个班组,定期到联系点参加主题活动,在讲生产经营的同时,也要讲党建。三是公开承诺落实责任。以“两单明责”方式制作党委委员《党建主体责任任务清单》《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任务清单》桌牌,摆放在办公桌醒目位置,明确每年、每月任务,要求半年向党委汇报一次落实情况,让“软提醒”变成“硬指标”。实施“年初领任务、季度抓控制、年底亮工作”三步走的“挂牌攻关”,全力解决企业重难点问题、职工群众关心的问题。

(2)聚焦着力点,提升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着力“三基”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实施“标准化、信息化、项目化、品牌化”管理,编制《党支部工作实用图解》,细化工作流程,安排部署71项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以高标准、严要求扎实推进“示范党支部”建设。推行“支部书记讲党性修养”“支部之间讲特色做法”的支部工作法,相融互促,激活改革发展新动力。

(3)抓实落脚点,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为抓手,推行“党员攻关项目制”,发动党员积极投身创新创效和岗位实践攻关,带领身边职工以实际行动和良好成果展示干事创业新作为。生产党支部党员牵头开发的软件,实现了水库优化调度负荷最优匹配,实现利润最大化。

2.2“线”上开花,筑牢融合主干线。

宝珠寺电厂党委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点连线,推动党的建设“线”上开花。(1)筑牢组织建设线。一是优化支部设置。对原来的10个党支部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在两个较大的党支部探索实行专职支部书记制度,另外三个党支部均由部门一把手兼任书记。二是支部管理全覆盖。生产检修项目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对时间跨度较长的外出项目建立临时党组织,成立了广东南网项目党小组;對短期项目采取借力,协调项目部党员参加甲方党内组织生活。三是实行三会套开。坚持每月月度工作会、安全生产会、党建工作例会“三会套开”,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汇报、同部署、同落实。

(2)筑牢制度建设线。将党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修订完善以党委、纪委、党支部、职能部门、党员为主体,涵盖35大项、144小项的“两个责任”任务清单,并将落实“两个责任”情况纳入企业年度绩效目标考核。与党支部书记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建立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实行述职既述党建又述业务、考核既考党建又考业务的“双述双考”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

(3)筑牢队伍建设线。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一是注重机制建设。细化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推行高岗备用、柔性岗位等举措,针对关键岗位,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岗位锻炼模式。二是注重岗位交流。开展生产经营人员与党务人员轮岗,把有能力的人放到关键的岗位上,打造既懂生产经营又懂党建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注重人才储备。将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纳入干部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上挂下派、组织培训等方式,业务上压担子,促进快速成长成才。

2.3“面”上结果,建强融合工作面。

宝珠寺电厂党委通过点线结合、同向发力,着力构建形成“大党建”“大融合”“大监督”工作面,推动党的建设“面”上结果。

(1)“大党建”工作面,促进全员抓党建。强化“管业务必须管党建”理念,年初、年中开展两次“理论务虚会”,年初拟定工作思路,年中评估整改,及时调整或加码工作重心;结合中心工作,编撰《形势任务宣讲提纲》,开展全员大宣讲、大讨论。通过党建“一岗双责”,让领导干部履职到支部;通过优化设置,让“三个基本”保障到支部;通过“示范党支部”创建,让党员作用发挥到支部;通过共建联建,让党建资源共享到支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大党建”工作格局。

(2)“大融合”发展面,同频共振强合力。秉承“融入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理念,通过“华蜀先锋服务队”“善水先锋论坛”“善水青年论坛”等多项党建载体,为党支部、党员搭建起融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平台,引导员工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共同思考、研究、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每年职代会提案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党委会专题研究,责任部门重点执行,打通党群融合“最后一公里”。

(3)“大监督”责任面,构建从严治党保障机制。一是巡视整改强身健体。把巡视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去年对巡视反馈的6个方面12类57项问题,制定整改方案,细化任务清单,完成整改57项,完成率100%。二是创新机制疏通渠道。推行“三书六查一考评”工作法,有力保障各级干部更好履行“一岗双责”。推行“5+x”为主体的清单式管理,将重点事项纳入月度督察督办内容,定期通报进度和考核落实情况。三是作风建设筑牢防线。聚焦“三清”企业创建,深化运用“纪律(规矩)建设年”成果,抓实纪律规矩“五项行动”“四项治理”、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突出问题,不断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3结语。

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探索党建工作创新新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需要建立一套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与企业发展模式相匹配、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协调的党建体系。这不仅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更需要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群策群力,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员工深度参与、勠力同心,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真正实现党建强、发展强。

摘要:本文阐述了党建工作在国有企业中与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的形势和重要意义,着重从加强思想建设、强化统筹协调、落实党建责任三个方面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进行了積极探索,促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党建工作;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党建工作是企业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党建工作要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十九大党章载明:“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

推进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目的,就是始终把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频共振,切实发挥党员和支部在生产经营中的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从而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广大干部职工凝心聚力的根本保障。

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所从事的石化行业专业性强、生产工艺技术复杂、运行条件苛刻、易出现突发灾难性事故。同时,作为新世纪的新型炼厂,具有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机构精简化、岗位职责复合化等特点,员工队伍人数少、年轻员工比重大。而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是关键,也是确保广大干部职工党政合一、凝心聚力的根本。融合工作做细了是凝聚力,做实了是战斗力,做强了是竞争力[1]。

(二)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适应石化行业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基础。

新时期,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在瘦身健体、改革重组、移交办社会职能等任务压力下及改革开放等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前,迫切需要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顺应经济新常态,以实实在在的效果,助力公司打赢低油价下的阻击战[2]。

(三)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提高党建工作质量的重要体现。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十九大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的重大课题,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努力达到的要求。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扎实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将质量是否过硬作为衡量落实党建任务成效的标尺,推动企业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3]。

(一)加强思想建设,筑牢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根与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党的思想建设是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工作的灵魂,是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党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引领,牢记初心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围绕“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炼化企业”的愿景目标,打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

1.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

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思践悟”上下功夫,强化“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理念。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炼油部党总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2018年全年召开总支党员大会1次,总支委员会12次,专题书记例会12次,讲党课4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2次,安排单元支部书记外出培训12人次。学习中追求收获,方法上谋求创新,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炼油部党总支不断丰富党内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将理论学习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通过学习教育改变了部分党员干部“重生产,轻学习”的思想,培养了一批“专业务、懂党务”的复合型人才,为全面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2.注重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加强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发挥支部宣传阵地作用,通过公司简讯报刊、微信群、宣传展板等传播媒介,积极选树宣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炼油部党总支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组织党员群众学习践行陈俊武同志的砥砺家国情怀和坚守责任担当;挖掘、选树部门20位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汇编成册进行宣传报道,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让身边事激励身边人,切实提高员工思想认识,充分将爱岗敬业、矢志奋斗精神融入生产经营工作、深入推进一线,引导广大基层员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3.抓好基层一线服务工作。

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是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工作的根本。扎根一线,服务基层,做职工群众的知心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炼油部党总支建立部门班子联系基层机制,制定《炼油部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基层实施细则》,健全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渠道。班子成员定期深入单元查访调研,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切实解决基层问题。2018年班子成员累积到定点联系单元进行“一对一”谈心谈话近30次,参加班组安全活动和单元支部“三会一课”各20余次,下装置现场巡检达100余次。通过深入基层,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畅通沟通渠道,为单元出实招办实事,在沟通中密切了党群关系,拉近了干群距离,营造了大家庭氛围,有效凝聚人心稳定基层。

(二)强化统筹协调,覆盖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体与面。

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一体是因为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的方向、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发展国民经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两面是指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不一样。党组织要抓好统筹协调,把握“一体两面”关系,充分发挥“把方向”作用,努力构筑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心而向的思想共识。

1.确保党组织始终引领企业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真正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确保“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落实落地,牢牢把握党组织的知情权、领导权、监督权。一是健全组织设置,完善支部结构,选优配强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切实增强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决策力。二是抓好制度建设,明确支委分工,落实“一岗双责”,提升基层执行力。三是充分发挥党建带工建促团建的主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大力推动各项工团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炼油部党总支围绕安全生产、降本增效、构建和谐开展“安全生产,青年当先”“创新创效优秀团队”“五型”班组创建、“走基层,访万家”等丰富多彩群团性活动,进一步增强群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大力推进党建生产双融合双促进。

找准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结合点,围绕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党建工作,切实做到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炼油部党总支聚焦生产经营工作,找准“切入点”,以主题活动为平台和有效途径,组织开展“转观念、勇担当、创效益”“四比四创”、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等活动,為生产经营工作服务、为生产经营工作助力。积极开展“创新创效”党员带头攻关活动,把生产、经营、技术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做为攻关对象。针对装置汽油收率低问题,部门党员干部带头成立课题攻关小组,与石科院共同探研发出重油裂化能力强、抗金属能力强的催化装置催化剂新配方cmt-1hn,全年催化汽油收率同比上升5%,全厂汽油收率同比上升0.42%,创效约4800万元;2018年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炼油部在公司“创新创效优秀团队”劳动竞赛活动中获得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通过党建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为装置的安全环保和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的完成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也锻炼了队伍,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党员在主题活动中表现出的引领示范作用,吸引更多优秀员工向党组织靠拢,2018年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炼油部有5名预备党员转为中共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成为预备党员。

(三)落实党建责任,强化党建与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的保障。

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是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工作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好责任制”。

1.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促责任落实。

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通过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形成清单明责、层层压责、考核问责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体制,实行“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党组织书记履行第一责任、行政主要领导履行重要领导责任、领导班子中的其他党员干部分工负责”的工作制度,使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时计划、同时研究、同时部署、同时考核、同时总结,使抓业务必抓党建、讲工作必讲党建成为工作自觉。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党委健全党建责任制度体系建设,开展支部分类定级考评和书记抓党建述职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建立起“考核党建看生产,考核生产看党建”的党建和生产经营工作双向考核机制,切实解决党的建设淡化、虚化、弱化、边缘化问题,有效推动“一岗双责”落实。

2.党员亮身份促先锋模范作用发挥。

党员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能有效激发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是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途径。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党委在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员责任区(岗)”活动,提出支部一个特色、党员一个亮点,通过亮身份、做示范、明责任,真正“让党员身份在一线亮起来,让党员作用在基层展现出来”。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炼油部党总支积极落实党员承诺践诺、党员挂牌上岗要求,建立党员责任区(岗)71个,配发党徽100余枚,保证了每一名党员都能亮出身份,自觉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营造“人人争先锋、事事作表率”的创先争优氛围,活动中先后涌现出一批模范典型和先进单位,其中2人获得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3人获得集团公司劳模称号、2人获得海南省国资系统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多个单元支部获得集团公司、海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国有企业加强党的建设,做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就必须坚持加强思想建设、强化统筹协调、落实党建责任。

摘要党建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企业管理、企业职工凝聚力、企业生产都会产生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现阶段很多工作都存在不足之处,导致很多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规避这一系列问题,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与生产经营模式深度融合之间的关联性和价值,契合实际开展有关工作,明确存在的不足,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深度融合,提高工作成效。

关键词企业党建生产经营生产模式深度融合现存不足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不断深入改革之后,现阶段企业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伴随着经济环境和相关制度的改变,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也需要顺应时代作出一定的改变。现阶段,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党建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十分明确,但很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对党建工作的投入相对较少,或者没有与生产模式深度融合,就产生了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价值,认识到现存不足并有效完善。

(一)体系与制度问题。

就实际情况而言,党建与生产工作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与党建工作没有结合经营活动开展,虽然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了相关生产活动中,但经常出现形式主义的错误。[1]这样的问题十分常见,也是致命的,直接影响后续工作效果和工作意义,使有关工作无法扎实落实,导致很多工作效果受到影响,企业生产也面临一定的问题,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也受到阻碍。归根结底,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体系与制度和生产模式不配套,二者不够贴切。一旦出现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最终工作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干扰;不能得到有效匹配,很容易导致党建工作走形式主义,与生产结合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体系制度与生产存在不对称性,思政工作和实际经营脱节。由此可见,这样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正确看待,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提升,才能保证二者契合程度的优化,规避相关工作的不足。

(二)责任与人才问题。

目前,党建工作开展和落实过程中都会采取一岗双责的制度,以此来解决相应的生产经营与党建脱节的问题,但现阶段相关工作以及责任问题仍然界定不清,尤其模式初步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制度,导致很多问题出现。[2]除了责任制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关注生产活动而不关注党建活动,导致思想教育方面的人才缺乏,人才队伍质量不高或者凝聚力不足,这样的问题十分明显,危害企业可持续发展及二者的有机结合,带来很大的问题。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客观认识,然后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完善制度和理念,强化效果。

(一)完善工作理念和体系制度。

理念与体系制度是加强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模式深度融合的关键,首先需要改变理念,然后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进一步完善体系制度,最后辅助相关工作效果的全方位优化。[3]二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因果性。如果不能改变工作理念,工作制度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完善。为了规避这样的不足,强化体系制度,首先要完善工作理念,改变整体理念。理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操作效果,因此党建与生产工作要深度融合,将党的理念和价值等通过生产工作来体现,让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升党的组织能力,进一步落实制度的规范化要求,将企业生产工作作为党建工作实践与落实的主阵地。这样,二者才可以更好地契合,明确党建与生产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推动体系与制度建设。另外,在企业的一些重大决策方面,也要让党建工作发挥自身的价值,提高普遍员工与领导班子的政治立场、思想觉悟,同时通过民主投票、共同决策等方式,实现相应的党组织领导班子与生产活动领导班子之间有效沟通,围绕生产活动和党建工作交流自己的看法,加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除此之外,在企业管理方面也要作出一定的变革,实现制度方面的互补。党建工作主要发挥反腐倡廉、提高思想觉悟和加强人文管理的作用,而生产经营管理则应该侧重于实际生產情况,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增强最终的工作效果。

(二)落实责任制度,优化人才培养。

党建工作与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无缝衔接还需要注重整体责任制度的落实,尤其要关注“一岗双责”的制度落实,要契合实际开展有关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不能仅侧重于党建而不侧重于生产,也不能只顾生产而将党建形式主义。[4]由此可见,在制度方面要加强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制度的不足和实际问题,继而围绕工作进行强化。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加强党建人才与生产人才之间的关联,以强化深度融合的效果。

现阶段,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还存在制度、理念和责任方面的不足,需要客观认识,然后完善工作理念和体系制度,并加强责任制度的落实和人才培养的优化,以强化最终效果。

实践能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是体现人类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具体而言,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运用能力。

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必备的基础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熟练、合理的应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技术运用能力。

技术运用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最本质的反映,也是实践能力中的最关键能力,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来获得。

3.社会适应和知识再生能力。

身处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很难再一成不变,因此,学生还应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知识再生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通过课堂的灌输来获得,这种职教模式的共同点可归纳为:

(1)专业设置以职业实践分析为基础。

(2)实践目标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本位。

(3)课程开设以职业实践为核心。

(4)教学方法以受训对象为中心。

数控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毕业生除了要求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求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这些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教学计划的互相衔接、由易到难、顺序渐进、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完成。数控专业应突出以实践能力为本的培养模式,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

1.调整教学计划,整合课程结构。

专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应突出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的理念,贯彻“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使整个教学计划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对于数控专业而言,数控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包括机械制图、数控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以及造型、编程的相关软件如caxa、宇龙仿真软件等,而传统机械专业的一些课程如机械基础、钳工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的课时量可以适当减少。

2.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场所。

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是数控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启动点,应重点投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毕业前短短几个月的校外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来实现。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设备管理较严格,特别是一些高、精、尖的设备不可能一下子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因此,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还得靠学校内部的实训场所。

3.构建“基于生产实践”的实训模式。

所谓“基于生产实践”的实训模式,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生产实践的环境中,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数控加工每一个环节,进一步掌握、领会数控加工的基本步骤、一般处理方法、需注意的事项等等,从而形成对数控加工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近几年来,我校数控专业在进行数控课程教学的同时,利用学校的数控车床,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数控加工任务,使整个数控课程的教学过程完全贴近生产实际,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校企合作。

关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通常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操作方法,一方面鼓励学校老师到企业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结合相关专业的实际要求,定期给学校给予技术要求,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到各种先进的技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

迄今为止,我校数控专业已与苏州精诚机械加工有限公司、浙江嘉善塑料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几家数控应用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实践证明,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如同闭门造车。

以上是本人在近年来从事数控教学、数控培训及数控生产中所取得的一些深切体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往往牵涉到除专业课教学之外的许多因素;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可能也不尽相同。因此,以上浅见只能作为各位同行的一个参考,仅此而已。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近年来,利尔达党总支紧紧围绕未来科技城两新工委的中心工作,围绕党建抓经济、抓好经济促党建,积极探索、深入实践非公党建新模式,凝心聚力打造了“心芯向党、云物互联”的特色党建品牌,提炼出“五芯”党建工作法,走出了具有利尔达自身特色的非公党建发展道路。

聚焦集团公司核心业务与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形成以5g技术、数字经济、物联网、云平台服务等主营业务与党组织、党员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红芯物联”模式,党员骨干依托业务平台,积极发挥技术优势,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力到集团公司核心业务中去,把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助力到行业转型升级中去,实现业务管理、党群服务、互动交流、智慧研判、成果展示多种功能,推动党建发展与公司发展同频共振。

根据集团公司行政架构,我们搭建党委组织架构,现在拱墅和余杭区各有一个党委,拱墅区党委下设支部6个,正式党员100名,余杭区党委下设支部8个,正式党员124名。党组织、党员涵盖了集团和下属分公司公司11个、园区公司26个,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有效覆盖集团各个行政层面和园区企业,形成“心芯向党”模式。各党支部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开展“三会一课”,密切联系员工群众,有效团结、凝聚集团公司广大党员群众齐心协力、鼓足干劲,在党的引领下,投身业务工作。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我们将培育人才与培育党员有机结合,启动“心芯相印”计划,有效充实人才梯队建设。推行党群一对一联结制、技术专利交办制、人才服务优先制、组织议事参与制、科研资源保障制五项工作制度,从集团公司各部门里推荐优秀员工,从党支部里发掘入党积极分子,充实到业务攻关组、项目攻坚组中,与公司一道克难攻坚、与党组织一起团结战斗,在磨砺中培育人才,达到党组织人才与集团公司人才双“赢利”。

我们始终践行服务社会公益,体现了利尔达“暖芯使命”的公益模式。对内,制定完善购房无息贷款和购车补贴制度,缓解了员工的经济压力;推出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开展困难职工帮扶活动,对因病住院、亲人病故的职工,及时进行看望和慰问;还给因突发事故或重大疾病造成家庭困难的职工,发放慰问金,缓解员工经济困境。对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杭州“五水共治”项目、杭州市“春风行动”项目,贫困县扶贫项目等12个,同时将12月19日(利尔达科技集团营业执照上的成立日期)确定为利尔达公益日,成立了利尔达志愿者服务队,首批成员24人,已开展志愿服务35次。

我们坚持党建引领群团共建,打造“温芯生活”模式,积极统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党群活动“一体化”,统筹安排、联合开展,促进活动互融、功能互补。根据党员员工需求爱好,成立了足球、篮球、瑜伽等7个兴趣小组,并组织户外踏青和旅游团建活动,有效调动组织活力与公司向心力。同时,主动发挥党总支主体作用,为整个园区乃至周边园区党员免费开放健身室、阅读区、心理服务、党建公众号等各类资源,形成“智慧+休闲+活动”阵地,提高使用效率和阵地人气,实现文体活动的最大效能。

“心芯向党、云物互联”特色党建品牌的有效实践,是我们利尔达集团对非公企业党建的积极探索。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牵头联合企管、园区运营、品宣等多个部门,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自主管理指的是采用自我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约束的能力,将班集体的教育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和习惯。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及自立精神的培养,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长期以来,在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摸黑、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身、疲惫不堪,究其原因是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师道尊严,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主管理,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把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事代劳了,剥夺了学生经历磨练的机会。

现阶段,我们的教育进行着改革,在生本教育的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善于利用生本小组模式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

生本教育下的学习小组,对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学习小组之间的学习、纪律、清洁等各方面的评比,小组长对组员的管理,组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竞争有一个更好的,还可以在学习园地开辟一栏,作为“每周先进小组”及“先进个人”的展示栏,通过每周一次的评选,可以为表现最优秀的小组及个人照一张相,并打印出来,贴在展示栏。

通过竞争使每个学生把自我管理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一种义不容辞的为组争光的责任,无形中增强了小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班级舆论其实就是班风。

一个班级班风正,班级舆论就正确。

在培养良好习惯及良好品质的过程中,班主任应采取大力表扬好人好事;对出现的或大或小的不良倾向,可以及时通过师生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初步具有判断是非、辨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对不良倾向给予及早制止与批评、教育,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好事争取做,纪律不可违”的意识,从而形成习惯。

三、选好班干部,实行好“值周班长”制度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不良倾向是在没有老师的时候才表现出来的,所以班干部便是管理者,他们便是其他同学的榜样,所以,组建责任心强的常务班委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班干部的素质,开始通常是采取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然后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民主考评。

把能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同学选拔出来,给予他们管理权、反映权,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在各个方面做表率,使他们带头制止坏人坏事言论。

一个班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干部组织,可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当干部的锻炼机会。

“值周班委会”就是由其中一个小组担任,经组员推选产生临时班长,负责班级一周的日常事务。

其中推选出的临时班长总负责,任值周班长,其余组员分工负责,分别管理学习、纪律、清洁等其它方面。

这种形式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每位同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

四、实行班级量化评分制度量化评分制度是根据学生在遵守纪律、集体观念、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劳动态度和好人好事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做得好的加分,做得不好的减分。

如做好事、学习进步加分,违反纪律、劳动不积极等减分。

为了让纪律不好的学生有一个反思自新的机会,常常制造机会给他们加分,鼓励他们努力改进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下养成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到期末时,班里面还可以实行民主评选各类积极分子,让那些学习不太好但在劳动或体育等其它方面表现十分优秀的学生,有一个被人认可的机会,虽然奖品是微不足道的作业本或一支笔,但对学生内心的鼓励却是巨大的。

五、师表作用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言行,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无疑都是学生效仿的典范。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时时事事率先垂范,无疑会激发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自觉性,提升其自主管理的精神。

“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比如:弯腰捡起废纸,拿起拖把拖地,整理讲桌、上班上课、不迟到、不拖堂、言谈举止要大方,穿戴要得体等等,都是在细节中来培养学生自觉地来做这些,只有人人都有了自觉性,那么,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也就实现了,逐渐的形成了自立的能力。

六、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

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况且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

通过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可以有效地训练、陶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比如:我们学校上学期开展的“心连心活动”,对那些参加活动的学生而言,对他们的心灵.

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

孩子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

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他们本应志同道合,但在并肩战斗的过程中,二者的矛盾有时也会产生甚至激化。

先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某校一班主任在处理学生打架过程中发现其中一女生烫发,因学校和班主任已经多次进行教育,但该女学生仍没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之不烫发规定,于是,班主任拿出剪刀,要帮助女生修剪头发,尽管学生说不要剪自己回去剪,但剪刀已经下去。

班主任这时觉得有点过头了,就领着该女生到理发店进行了修剪,该女生回家后被父母发现,于是,其家长向学校表示了强烈的不满,甚至要向新闻媒体曝光。

案例二:地点:校长室。

事由:某学生严重违纪,其家长不问不理。

校长:“您的孩子问题很严重,我建议您回家后跟孩子好好谈一谈。

”家长:“早就谈过了,但你也知道,我们是打工者,没多少文化,现在的孩子太复杂了,没法儿谈。

”校长:“这点我非常理解,因此更要想想办法,不能全依靠学校。

”家长:“不找学校找谁?我们要是能教育好,还把孩子送到学校干什么?”这样的案例,在教师的工作中经常碰到,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家校关系和社会和谐。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除了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我们做家长的也应该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及个人素质,努力为学校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互动提问:1、如果把孩子比作一辆二轮车,家庭是其中的一个车轮,

民法课程思政建设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民法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授课中,我深感民法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塑造、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对民法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民法课程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争议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在课堂上,我经常运用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法律问题,探讨不同法律观点之间的权衡和取舍。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同时,通过争议讨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法律问题的讨论中,培养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其次,民法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当今社会,法律问题与社会热点紧密相连,往往需要通过法律规范来解决。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经常引入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与学生一起深入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例如,近年来,网络侵权案件频发,我在授课中经常以此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网络侵权的法律认定和责任追究等问题。通过关注社会热点,我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还培养了他们对时事的关注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再次,民法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在授课过程中,我经常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和法律意识。通过讲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权威性,我帮助学生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和法律的适用性,使他们明白法律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关注法律实践,引导他们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培养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成为守法公民。

最后,民法课程思政建设要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授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讲解法律中的道德要求和社会价值,我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我鼓励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担当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学生能够在将来的法律实践中,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不懈努力。

综上所述,民法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授课中,我深感民法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只有通过这样的思政建设,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更多思想坚定、道德高尚、法治观念强烈、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法律人才。

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校也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在参与和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的意义和价值。以下是我对课程思政文化建设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课程思政旨在通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建设课程思政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数学课程中,可以通过解题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通过针对性的设计和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各个学科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导向和价值。

其次,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对象,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意见。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选择和设置中,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进行选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激发他们的思考潜能。这样,学生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学习中,增强他们的思想品德。

再次,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师生关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和学生的受教育感受。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注重改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与学生建立信任和亲密的关系。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状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最后,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用心倾听学生的困扰和烦恼,给予他们关怀和鼓励。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注重实践环节的拓展。实践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注重实践环节的拓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研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课程思政所传达的精神和价值观,更好地领悟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课程思政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通过参与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和建设要点。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师生关系,拓展实践环节,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将会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民法课程思政建设心得体会

民法课程是法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的基础。而在当前高校思政建设中,如何在民法课程中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观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学习和教授民法课程过程中,深受启发和感悟,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观察,提出了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思政要求融入到民法学科的核心内容中。例如,在讲述合同法时,可以重点强调契约精神、信用原则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文明的基础。又如,在讲解侵权法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公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民法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力量和价值。

其次,强调法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民法课程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强调法治的基本原则和法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法律。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到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社会效益。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限制和约束,更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保障个人权益的重要手段。

再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民法课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案例研究、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锻炼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理解法律的真实意义,同时也能够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记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民法课程教师在思政建设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言传身教,从自身的行为和言语上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教师还应该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民法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任务。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入,加强法治教育的宣传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提高民法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教师在思政建设中的积极参与和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民法课程的思政建设一定会取得明显的成效,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为我国的法治进程作出积极的贡献。

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面临着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注入思政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等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感受到了课程思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建设以人为本的课程思政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思想、人格和情绪等是他们学习的基础,而这些正是思政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教师关怀和关注。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现今社会,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而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勇于表达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今天社会的发展中,团队合作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能力要求。因此,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团队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协作中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有担当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课程思政文化建设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问题,激发他们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量。

第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成为人们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和对外界文化的包容和接纳能力。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国家文化、民族传统和优秀文化成果,培养他们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豪感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课程思政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自信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不断强化对学生内在素养的塑造、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针对外语专业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独特优势,形成了“寓道于教、寓道于乐、寓道于师、寓道于课”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和专业课程教学育人机制。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外国语学院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思想内容,补充课程学习资源,将中外语言、社会、文化等对比纳入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提炼和中国文化译介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人道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立足专业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外语专业各语种对课程教材的选择一直秉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的原则,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不仅在语言知识的习得、语言能力的提升、语言素养的培养和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成长,也要通过教材的选择、教材内容中思政点的定位与挖掘,达到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教材只是专业知识的获取与专业能力培养的立足点,外语专业的教师在从教材内容中寻找思政点的同时,还通过课程平台、图书资料、电子数据库等,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通过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等资料,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建立起形成持久思维能力、正确判断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所需的知识、材料储备。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既注重教材内容的相关性,又关注其思想内容的健康性,与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度以及意识形态取向的正确性。

根据国家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要求,结合信息化时代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改革目标和指导原则,在教学工作中,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不仅要努力实现育人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也要在实现育人的手段、方式和策略上狠下功夫。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活动特点,以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从“学习者中心”向“学习过程中心”演变的认识,开展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教学与育人工作。

教育是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的过程。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维活跃,有个性,自我意识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他们同时也存在冲动、偏激、感性、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弱、社会经验少、读书和思考不够、辨识和判断能力不强等问题。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还具有讨厌说教、反感灌输等特征。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正确的思想及价值观,并主动寻求自我成长中的正确道路,外国语学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积极探索、精心设计,采用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隐性渗透式等方法,将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与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契合,寓心灵的影响于情景化、故事化的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课后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成长的重要途径。作为课堂教学向课后的延伸,项目式、研讨式、探究式等以产出为导向的小组活动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这些活动内容与课堂紧密相关,以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为主要特征,所涉及的选题也围绕中外语言、文化、历史、思想等方面展开,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而且提升了他们民族文化传播方面的能力,强化了他们以外语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开展对外传播和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的意识。

外国语学院特别重视对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的培养,将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借助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创新活动等探索新的模式,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

学院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使教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理清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确立课程思政开展的思路,探索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任课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在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加入情感目标和育人目标,并将其放在重要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发展战略、文化自信、中国精神等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渗透于学习活动的细节里。

为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学院举办了课程思政教学研讨、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同时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单元的作用,开展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和经验交流,鼓励专业课教师申报与课程思政有关的教学研究项目,通过参加创新教学竞赛,强化课程育人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在学院举行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在线教学研讨会上,几位教师分别结合自己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外语微视频大赛、外研社“教学之星”教学比赛等活动的经历,向全院教师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设计思路以及实施路径。他们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认真研究学科、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自觉实践和探索中,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并自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家国情怀、教育情怀及其他优秀品质影响学生、引领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做指导学生成才的“大先生”。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和学习活动对课程思政的开展进行设计与实施。外国语言文学类的课程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类、文学文化类、专业理论类,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等各方面提升学生内在素养,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院各专业都有的文学类课程中,明确将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高尚情操、人文理想、家国情怀等作为核心感染和影响学生,同时在文学鉴赏、专题讨论等活动中增强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判断能力。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在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建立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作贡献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类课程通过语言材料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提升思想品质和内在素养的培育。通过“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先进思想向学生渗透,同时通过组织基于项目、基于问题的小组式学习、案例式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正确理解和深入思考。

近年来,学院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实现了课程思政常态化,还推动了省一流课程、省一流专业建设,推进了信息化教学和课程建设,提升了学院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旅游思政课程建设心得体会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深深感受到旅游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旅游思政课程建设心得体会。

第一,旅游思政课程要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我们在旅游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旅游者或者导游,还必须承担起旅游文化宣传、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我们需要关注当地文化传统,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同时要注意文化差异可能会带来的不适和冲突。此外,我们在旅游过程中也需要关心游客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游客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关怀。总之,旅游思政课程需要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第二,旅游思政课程要注重思辨和创新。旅游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寻找创新型解决方案。此外,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复杂的旅游市场环境中灵活应变,提高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旅游思政课程的建设需要注重思辨、创新和实际操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第三,旅游思政课程要强调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旅游是一项服务型的产业,我们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能够主动解决游客的问题和需求,并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此外,旅游工作需要高效的团队合作,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让学生学会重视集体荣誉和贡献。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旅游企业的工作模式,从而更好地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实践中。

第四,旅游思政课程要注重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道德和法律的问题。在旅游工作中,我们必须坚守职业操守,认真履行职责,诚信、守法和合规。在课堂上,我们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合规性和职业化程度。

第五,旅游思政课程要创设多元化教学形式和内容。旅游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需要具有开阔性、多元化和实用性。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演练、文化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和参观旅游企业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环境。因此,旅游思政课程的建设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保持与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步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旅游思政课程的建设需要着眼于情感教育、创新能力、服务意识、道德教育和多元化教学形式和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旅游行业人才,不断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高校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摘要:语言学是一门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学科。在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语言学学科的跨学科性质,从其人文属性中提炼国家精神、民族性格、社会文化等思想政治元素;从其社会属性中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从其自然科学属性中,重视逻辑思维。

关键词:课程思政;语言学;专业使命;辩证思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自2014年起以上海市为试点展开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探索与构建的工作,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有研究主要从两方面探讨如果实现课程思政。首先,从宏观理论、战略高度探讨“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构建(高德毅等,2017a/2017b;忻平,2016;虞丽娟,2017),包括“课程思政”推进的价值与意义(陆道坤,2018;邱伟光,2017;闵辉,2017;曹文泽,2016)、从理论高度及管理者的角度探讨“课程思政”的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与实现路径(吴月齐,2018;何红娟,2017;高燕,2017;刘淑慧,2017;李国娟,2017;陈道武,2017)等。

其次,从微观的角度以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为切入点探讨“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其中以高职院校某一专业的研究(何衡2017;倪成伟等2017;吕玉龙等2017;陈辉林,2017)居多,散见于零星课程,如新闻传播、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公共艺术、汽车概论等课程中。

近两年来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但仍存在一些缺憾,如:理论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重视宏观理论的构建,缺少具体学科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与示范研究。本文从语言学类课程角度,探讨将语言学类课程的学科知识与学生能力培养、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现路径与方法。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它涉及语言的结构、功能、应用、生理、认知等各个领域,是一门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学科。李宇明(2018)认为,“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横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前提下,推进各类高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响应国家所倡导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它强调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做到知识与思想的辩证统一。

在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语言学学科的跨学科性质,从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科学部分提炼国家精神、民族性格、社会文化等思想政治元素;从社会科学部分提炼学生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自然科学部分,强调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视逻辑思维。

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宏观上,学校管理层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平台的搭建、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体系中融入人文内涵评价指标,确保德育目标实现的外部环境保障;第二,中观上,设计、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科学育人为一体的课程教学。

方案。

将德育目标固化于课程大纲中确保德育目标实现的时效;第三微观上从教学时间上确保学时压缩、内容精讲的大背景下突破学时限制找到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内容的时间保障;从教学内容上整合和凝练语言学类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寻求专业知识与德育知识有机结合点;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管理模式确保能力培养与道德培养目标相得益彰使专业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切实可行。

专业课教师工作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一线,其思想政治素养是提高课程思政的关键。但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推广之前,一线教师对于专业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认识深度不够,要么较少思考专业课程的育人问题,要么对此问题的思考处于萌芽状态,甚至对课程思政存在一定误解。“共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端正一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一线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与素养。

首先,消除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疑虑与误解,激发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各种层面的课程思政培训与交流,强调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强调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科学知识传授、人文素养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科学统一,而非单一的、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消除一线教师的疑虑,刷新专业课教师的认知,拓宽思政课程的视阈,帮助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误解,重新认识专业前景,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等。

其次,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与素养。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即将马克思主义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结合起来的理论水平;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的理论水平;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认同、专业价值与职业使命感等。

一方面,通过集体培训的方式使全体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使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形成系统认识,掌握课程思政的特征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党员教师带头、优秀教师示范、集体制定课程教学。

方案。

等方式加深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加强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及社会使命的认识,并将其转化为教学激情,最终回归到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努力做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专业伦理和科学的信仰,良好的行为习惯”。(陆道坤,2018)。

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是确保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与保障。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专业教师需要结合语言学类课程特征,发掘和梳理语言学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比如语言哲学思想对专业研究的影响、语言研究方法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法、语言研究目标的唯物论观等,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促使思政教育多元化。反过来,分析语言学类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探索语言类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即如何自然地将马克思主义观有机融入语言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去、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入到语言学课程的教学中去,做到“润物细无声”。因此,重新审视现有课程方案,制定一份全新的,融入立德树人理念于一体的课程方案非常必要。

课程思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从微观角度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确保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得益彰,而不是互相冲突。

1.转换教师授课方式,确保专业课程授课学时不变。

课程思政并不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中增加思政内容,而是转变专业知识教授的方式、转换看待专业问题的角度、明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在处理专业问题中的作用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并不需要增加专业课的授课学时,也无需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如在《现代汉语》课程第一章绪论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偶然与必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看待“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查阅互联网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普通话与方言的现状及关系;在第二章语音部分通过讲解汉语拼音方案制定的历史背景、第三章汉字部分通过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汉语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专业的使命感等。这些都是原有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只需将借用更加明确的认识论方法来指导教学,并不需要额外增加教学内容,可确保教学学时不变的前提下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从教学内容上看,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发掘并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整理成册,建立思政教学资源库,固化于课程教学方案中,为今后语言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也为语言教学类课程发展拓宽思路。

比如,《现代汉语》课程第三章的内容均可以挖掘出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元素,如“汉字的性质和特点”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发现中国特色文化;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形成民族自豪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待中国的“造字法”,充分认识古人的智慧,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与经久考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待“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了解并认清繁简字在大陆与港台、海外的运用现状,进而科学地对待简化字与繁体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传播汉字文化、规范使用简体字的职业使命感。

3.

创新。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热情。

创新。

教学方法,以案例作为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带领学生共同挖掘思政资源,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同时,引领学生科学看待问题,使学生能够认可课程思政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课程思政扩宽了授课教师的思路,专业课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在普通本科教学中强调知识的宽度和广度,通过互联网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拓展中,从而将马克思主义观有机融入语言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在专业课程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交叉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以顺其自然的方式潜移默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体系,进而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3]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荐“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

[4]于冠华,李敬强.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5).

[5]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8).

[6]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8).

[7]田鸿芬,付宏.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育与人才,2018(4).

[8]李宇明.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j].语言战略研究,2018(1).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