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十年的读后感(实用15篇)

时间:2023-12-01 21:20:43 作者:纸韵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请看以下一些读者的读后感,他们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或让我们产生共鸣,或让我们有所思考。

背包十年读后感

背包,想像中总会有一些流浪。流浪的人,心是否有牵挂;流浪的人,心是否会有所属。这是我一向对身边或背包或户外的朋友,在心底的揣测,和在心底的疑惑。

我就是小鹏所说的那种固定模式的当事人,我不明白,我的牵挂是因何而来,他们的自由又是因何而至。你的梦想不现实,能看得到未来的生活。或许,没有不现实的梦想,只有不努力的梦想;或许,没有没有未来的生活,有时我们真的无法看到。

流浪本身并不孤独,行走本身也并不寂寞。孤独的是流浪的那个人,寂寞的也是行走的那个人。小鹏初去欧洲,他说他会想一个人;我想,小鹏肯定还会想另外两个人,但是他没有写出来。小鹏就应很想写出来,但是他不明白如何去写。

此时弥漫的中草药气息,让我有一种心神安宁的享受。真的,我一向很享受中草药所弥散出来的那种安抚的气息。它不会让人浮躁,也不象西药或是来苏水那般的冰冷。

朋友送我的《背包十年》。我第一次翻开读的是《活着的废墟》那篇,发现了两处错误。一是“胡楂儿”,想应是“胡茬儿”;另一是那位日本建筑师的名字,分别用了“今井建治”和“今井健治”。这或许是我读书一个苛刻的弊端吧。然后我从最开始以挑剔的眼光开始读下去,却并没有再重新发现其他的错误。

小鹏的文字并不是我所喜爱的文风,但这些文字我依然舒服地读着。我没有随同小鹏一齐背包、行走,我想在小鹏的文字中找寻我自己一向以来所探求的问题与答案。当读到“想你的天空”这五个字时,当看到“法兰克福”这四个字后,瞬间我浮现出了一种不祥的结局。其实也是一向以来我的一个质疑。在那里,依然是一个孤独与流浪的结局。

这天早晨的公交车上,我还在对着《背包十年》想起徐霞客。在想,那时的徐霞客,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或许,也是一位背包客吧。

下了公交车,买了一屉包子与一根油条,边走边吃,然后走进了弥漫着中草药芬芳的厅廊,在冬日的阳光下读着《背包十年》。这些中草药的气息,老人,时光;与熙攘,浮躁,我仿若透视而飘浮的异界游魂,一切与我无关。

中草药的气息,浸入背包的文字,书读半程,不知小鹏是妥协还是叛逆。毕竟,这前半程的文字,小鹏必须在思念,却并没有写下。

不知为何,很久以来,我就比较喜欢这种中草药的芬芳,以及中草药芬芳里的那份安宁。

背包十年的读后感

《背包十年》是网络上比较盛行的一本游记,说是游记却更多记载的是作者小鹏的成长轨迹。学生时代无惧无畏、因公旅行的束手束脚、放弃工作一无所有的流浪、直至拨云见日成为职业旅行者。称得上是一本中国版的心灵鸡汤,尤其是后半本,当走出困境重见彩虹的时候,遍地都是阳光的兴奋和喜悦无可比拟。令人有一种也想抛开一切去追逐梦想的冲动,很值得一看。

全书被作者分为三部分,背包行天下、艰难的旅行路、看见自己的彩虹。201个故事串联起小鹏的成长历程。学生时代的稚嫩而又无所畏惧,就像一束阳光,试图穿透一切阴影。街头露宿、裸体搜身、抢劫。旅行中的艰苦对于作者来说都是兴奋的。正如小鹏自己所说“向来对没经历过的事情抱有极大热情”回国后,从漓江的悠闲安逸到北京忙碌的小白领,甚至当街乞讨。高原反应中的九死一生,亲人的不支持。所处的心境已无法与之前的欧洲之行相媲美。看着逐渐迷失自我的作者,不经令人感慨,此子真是为流浪而生。直至xx年的破釜沉舟之旅,梦想最后照进现实。旅行,写作,拍照,再次旅行成为了生活。

看着小鹏随心所欲地行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或是停下来融入那个世界,陌生而又新奇;或是如同翻书般匆匆而去,只留印象不留脚印。那绝对自由闯荡对于我们这群整日坐在写字楼里的房奴、车奴、孩子奴来说,只可仰慕欣赏,却无法追随。毕竟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背负的职责不允许如此放荡不羁。但至少能够跟随作者的图片和文字一齐放逐心灵,暂时抛下一切羁绊。“简单与自由同义。大多数人,一向在做加法,积累了很多,想要放下时,发现自己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想跳已经没有力气。而我因为没有负担,才能越飞越高,越走越远。”这就是他最终能见到彩虹的原因吧。然而没有负担这四个字对于我,只能一笑了之。或许再过xx年,小鹏也会有同样的羁绊,毕竟只要是人就摆脱不了社会的游戏规则。但至少他疯狂过,自由过,实现过自己的梦想。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并非我们的生活平淡乏味,而是我们并不足够勇敢,所谓勇敢,就是你有实现你梦想的行动,比如,收拾行囊,上路,去你梦想去的地方,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只在于我们想不想放下”,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人生好处都不同,好好作好自己,不要后悔!让懂我的人更懂我,不喜欢我的人我也会给你们真诚的微笑,因为我想感谢每一个生命中的邂逅,如此精彩感动,如此值得珍惜!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听从内心的声音而活,为自己而活!最后,还是用小鹏选的百老汇的歌曲《追梦无悔》来结束这篇有点发神的读后感吧:todream对抗无法打败的对手。

背包十年读后感

没有牵挂,背起行囊,流浪吧,流浪吧。

其实最开始这不是我想找的书,但是偶然之间看见了它,由于我一直想去旅行,所以就买下了它。还有一点吸引我的就是那句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一个人真的背起行囊行走天下其实是很需要勇气的。踏上了这条路,就会知道意外随时都会发生。

融入当地才是真正的旅行。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那年我去北京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这一点,我刚到北京这个城市的时候觉得我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我就像是一个闯入这个地方的入侵者,北京这个大城市让我感到陌生和害怕,看着周围高大的建筑物,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后来在北京呆了几天我深刻的体会到,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城市,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留在那里,融入它。旅行,也是如此。如果你有这充足的时间,不妨在当地找一份工作,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去好好感受它。

还有一句话让我记忆很深,双脚放在地狱,眼睛搁在天堂。即使你身处地狱,你的梦想也要留在天堂。地狱的历练会让你离天堂更进一步。在地狱和天堂之间,其实距离很短,但是也很长。

我很羡慕作者,他能背起背包一路就这么走,感受各地的文化,生活,欣赏着各地的美景。其实,我又何尝不想。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背起行囊,就这样一路走下去。不为别的,只为了寻找自己生命中的色彩。

背包十年读后感

在中午一点午睡休息醒后,如果还没到二点,我就拿起《背包十年》看两三篇,看完之后打开电脑写一点体会,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看完此书的。

超喜欢书文开头小鹏的摄影作品,个性是那幅手持莲花的女孩。如果小鹏把每到一个地方的图片也放在书中就更好了,更能让读者了解当地的文化风情。只可惜往后他到的旅行地点都是以文字描述,缺少图片有力的介绍。

在我脑海中修改评价作者有两本印象最深:一本是梁子的《我的非洲部落》,修改描述梁子时说:“在饭桌时她那粗言也常常令人捧腹”,很直率地说出了梁子真性格!另一本就是小鹏的《背包十年》,小鹏那种大大咧咧的性格和对旅行那种执着的热爱。

我在卓越、当当、豆瓣分别看了别人的评语,当然肯定是有煲和贬。有的说是文字资料介绍小,即便如此,但我却能从中了解了不少知识,比如:

3、我第一次听贝加尔湖这个名字是从眭澔平写的《三毛的最后一封信》,,而能够让我更进一步了解贝加尔湖有2500万年的历史,有1600米深却是在此书中。

所以,随着小鹏的脚步,我的眼界开阔到世界各个角落。

最后引用作者一句话结尾:人就应趁着年轻的时候去走走,只是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背包十年的读后感

今天终于把同事借我的《背包十年》看完了,书非借不能读,在我身上看来是屡试不爽!我不得不很惭愧地面对家里那好几本没看完的新书,不得不承认现在很难静下心来去看一本好书,但是我知道那个曾经带给自己无限愉悦的失落世界最终会回到身边。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

在写读后感之前,想先说说另外一件让我这几天一直都很难受的事情。一个成天嚷着要去马尔代夫的阳光男孩,竟然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毫无预警地离我们而去,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可能,你是在跟大家开玩笑吗?那个快乐健谈热爱生活的你怎么会选择这条路?甚至我们都无法用人性的复杂性强迫自己去接受这个事实。我宁愿让自己相信这也许是个一不小心的意外。心情是沉痛的,想对你说一路走好,却不知道该怎么说!生命的可贵连小学生都知道,可是为什么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却一再地视而不见!

大家都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去珍惜生命。于是有人会这样: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背包十年》,不仅仅让我开拓了视野,每次的阅读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无数次的共鸣让我那颗窦性心律过缓的心脏再次给力地跳动起来,我终于感觉自己是活着的。很多时候这种念头会一闪而过,如果我一无所有,不如去流浪,去拥有自己想拥有的,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无限绽放。

“1988年。小学四年级期末考试结束,暑假近在眼前。姑姑问,小鹏,夏天去哪儿玩呀?巴黎、伦敦、纽约……一长串地名脱口而出,就像报菜名一样。姑姑笑了。之后几年,我一想起这个牛皮就会觉得脸上发烫。”

小鹏用他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这个看似吹牛的梦想。儿时的梦想最终得以实现,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小时候当我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迪斯尼乐园的时候,当我羡慕《成长的烦恼》中迈克在快餐厅打工经历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快点长大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后来梦想成真了。第一次自助旅游,背上行囊朝着梦想出发,第一次在酷暑下战斗十几个小时让汗水浇灌青春,第一次用自己的`方式去嘲笑这该死的应试教育,第一次让孩子们去发现学习的乐趣,第一次为心爱的电影翻译字幕。小鹏说过:“为了年华老去时不鄙视自己”。我很庆幸自己能有些东西是可以一辈子去回味的。

“有人说中国人开始背包旅行就是从阳朔西街开始的,这话有点儿道理。以前中国人想要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远行,简直是一种奢望。曾经有一首流行歌曲唱出了这种无奈:“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等社会开放了,大家终于有钱有时间可以去旅游了,可跟着旅游团又不舒服,于是那些不想被束缚的旅行者成了背包客:拿起背包就走,喜欢哪里就待在哪里。”

看到这里我不禁会心一笑,上学的时候,就爱拿这首歌跟好友调侃。后来桂林终于成为我第二次自助游的圣地,当我坐在竹筏上恣意地拥抱漓江沿途的美景时,看到身边不时路过的豪华游轮用厚重的玻璃窗将人们硬生生地拉出了大自然的怀抱,我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拿上背包吧,去看自己想看的风景。

“2002年的那个暑假我又宅在家中,把网站升级到2、0版本。增加了“电影”板块,又在“旅行”板块增添了许多页面。旅行和电影,一直是我仅有的两个爱好。旅行,让我可以真切地感受世界;电影,告诉我世界有无限可能。”

旅游和电影也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当我快乐时,我会去旅行;当我不快乐的时候,我也会去旅行。而电影更像是我的良师益友,让我学会观察,聆听,思索,发现。旅行,让我用自己的视角去感受这个世界;电影,让我用别人的视角去探索这个世界。

“那一年的留学时光,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欧洲各地旅行,用游学来形容可能更加恰当。但由于囊中羞涩,我只能以各种省钱的方式旅行。比如坐一宿夜车就可以节省一天的住宿费用;比如能走路抵达的地方就不会乘坐公交;比如在巴黎的前两天我只吃了从荷兰带过去的一斤鸡翅和几片面包。当时还是冬天,矿泉水一直暴露在冷风中,竟然被冻成了冰块。但是心中是快乐的,巴黎就在我的脚下,梦想其实并不遥远。现在想来,那些小小的艰苦与磨难已经变成了宝贵的人生财富。”

曾经我和好友也是这样流落在香港街头,所有的疲惫不堪都被一次又一次的全新体验化为乌有,我们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用身体的狼狈迎接每一次即将来临的兴奋。“双脚放在地狱,眼睛搁在天堂。”

“高迪出生在一个手工艺世家,上代和上上代都是铜匠。追溯更古远的祖先,甚至还能找到铁匠、木匠。遗传基因让高迪天生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能力和雕塑感觉。我甚至相信高迪作为雕塑家是先于他作为建筑师存在的,因为那些铁片、马赛克、毛石、镜面、甚至碎瓦残陶在高迪看来都可雕可塑。我还相信高迪同样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因为我听到那一块块砖瓦是凝固的音乐,那波浪的建筑曲线是流动的音乐,那绚烂的色彩是绽放的音乐,一切都是美的旋律。圣家堂是高迪最伟大的作品。他把生命中最后46年都奉献在这里。1926年6月7日的黄昏,像往常一样,高迪完成当天的工作从圣家堂到市中心的圣菲利普教堂做礼拜。他漠然于繁华的街道,脑海中仍在构建圣家堂的壮丽——这里应该用到什么结构,那里该用什么颜色,尖顶的线条是否太突兀……就在一刹那,一辆电车驶过,所有结构、颜色、线条都被封印在他的头脑中。”“1926年,就在高迪去世后不久,一个日本年轻建筑师到巴塞罗那考查地铁项目。当看到没有完工的圣家堂时,他惊呆了,我看到东北正面与西北面的半圆形墙面已经建好,但圆顶还没有完成,抬头可见灰蒙蒙的天空。鹰架被搭到了钟楼顶端,巨大石块上的浮雕环绕着钟楼。雨中,我怀着沉痛的心情离开了圣家堂。这个年轻的建筑师名叫今井建治,回到日本后仍久久无法忘记圣家堂带给他的巨大震撼,从此放弃了对地铁设计的研究,成了高迪的狂热追随者。后来年轻人变成了老教授。老教授走上讲台,讲的仍是高迪,讲着讲着,老教授竟盈着泪,说不出话来。他那些自命不凡的学生们听不下去了,对教授由尊敬变成不屑,一辈子跟在别人后边,能有什么出息?有个学生偷偷溜出教室,买了张机票,来到巴塞罗那,要看看高迪到底有什么了不起。这个学生叫石山修武,当他看到未完工的圣家堂时,感受到的震惊并不比老师少多少。他把圣家堂阐释为被现代主义封印了的神话世界,神话世界通过废墟与现代连接,而圣家堂就是这样一座活着的废墟。日本人讲话总是这么悬乎。”

我彻底被这段文字给迷住了,有生之年一定要去巴塞罗那膜拜这位后世建筑界的"上帝"。

“很快那座葡萄酒庄园就在眼前出现。她径直把汽车开进酒庄,随后用法语问清参观路线,又用英语翻译给我们。确定我们明白后,她才挥手和我们道别。我和姚远局促得不知该如何表示感谢。老太太说,不用谢,如果她的儿子在中国旅行时遇到麻烦,相信也会有好心的中国人帮助他。因为loveisacircle,她一脸虔诚地说道。在我的旅行中经常会被各种各样的人无私地帮助,最好的回报方式应该是把这种爱传递下去,去帮助更多人,因为爱是一种可以循环的能量。在旅行中发现爱,传递爱,这是否应该成为每个旅行者的信仰?”

07年春天第一次自助游为了心中一直未能放下的梦想去了香港,当时的我还是个菜鸟背包客,但是我依然收获了香港人的热情和真诚,他们会主动拿出笔和纸为我们画出乘车路线,也会打电话向亲人咨询我们的酒店地址,那一刻我们真的很感动,loveisacircle。

“有时候想得强烈,当我在希腊小岛看日落如血,当我在瑞士雪山俯瞰世界,当我仰视比利牛斯的山鹰,当我倾听地中海的涛声……这些时候,我都会强烈地想起你。那是一种巨大的孤独,因为我爱的人,爱我的人,不在身边。”“失恋的痛苦仍旧超越了我的承受极限。我甚至觉得自己无法和你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一想起你就会让我呼吸急促。于是我选择离开北京。”

读到这里,我的思绪也飘向了远方。08年的秋天,注定是个悲伤的季节。失恋的痛苦让我一头扎进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以为自己没事,然而沿途的美景却将心中巨大的孤独召唤出来,我爱的人不在身边,那眼前的一切还有意义吗?感到痛,痛彻心扉,痛到想永远离开这座城,痛到希望自己能够永久失忆。白天的我可以假装坚强,但是晚上呢,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彻夜失眠、从梦中哭醒,于是感到害怕,躺在床上对自己说如果生活已经毫无意义,不如放弃一切去流浪,去寻找自己。不过最终凡夫俗子的我选择让时间摆平这一切,然后耐心等待。

“对我来说,每次对未知城市的探索都像冒险一样充满刺激。但没有任何旅行者无所不知,也就无法避免旅行中的各种失误和错误。如果是一个人旅行,当错误出现时,我想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甚至还会觉得兴奋。可如果和同伴在一起,我就会觉得内疚,会尽可能事先想得周全一点儿,可这样也就少了那种无知者无畏的自由。这应该是我喜欢一个人旅行的原因吧。虽然我自觉方向感十分强大,但就像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所以迷路对旅行者来说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普通。迷路时千万不能慌张,要动脑筋想办法,最后总能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探索,冒险,迷路,多么熟悉的字眼呀。对未知的好奇一直也是我的通病,从小就喜欢挖掘非常规路线,偶遇意料外的风景。小时候我总爱拉着妹妹在老汉口的街头巷尾四处乱窜,那些像迷宫一样错综复杂的老巷子散发着未知的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我,每窜进一个陌生的巷子都充满了对它到底会通向哪的向往。第一次去北京坐地铁,突然玩心大起,就是很想知道如果从地铁另一个出口出去到底会到哪,到底会和之前那个出口出来有什么不同,结果可想而之,那就是大大的不同,出来之后除了完全的陌生、彻底的傻眼之外,最可怕的是问了路人甲乙丙丁居然都不知道我说的目的地在哪,于是我总算对北京庞大的地铁系统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然后带着些许的兴奋和幸灾乐祸继续寻找那些看上去像老北京的人问路,结果又让我不经意的发现北方人和南方人对于地名的叫法不同。一位阿姨终于知道我说的地方并且还同路呢,于是她指着前方对我说过了那个巷子口就到了,但是我努力睁大眼睛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就是没发现传说中的巷子,原来北方人管那种稍微窄一点的路口叫巷子,而我们南方人的巷子应该是他们的口中的胡同吧。有时候我的好奇还体现在对于眼见为实的执着。09年去成都青城山,明知道08年的地震重创了青城山上的庙宇,却毅然而然地偏离大部队拖着疲惫的身躯攀上了最高峰去看那被夷为平地的残根断瓦,感受灾难来临时的惊心动魄。很多时候和同伴在一起,我会尽量去压制这份好奇心,因为我知道满足它们会带来身体上的狼狈和无法预知的意外,所以今年我也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体验一次travelalone,做一个快乐的背包客,尽情享受无知者无畏的自由。

“西贡的夜色让人惊艳。不过对我来说,这种惊艳并不陌生。第一次是在夜色中抵达丽江古城,溪水、酒肆、红灯笼让我误以为闯入了世外桃源;第二次是在夜色中抵达爱丁堡,高大嶙峋的哥特式建筑像极了蒂姆伯顿的电影布景。”

蒂姆伯顿是我的老朋友了,那份怪诞和诡异充满了童趣,怎会让人不着迷,那么哥特式的建筑也将成为我下一次的朝圣地。

“一条小河穿城而过,几只木船在河水中漂漂荡荡。河边有座三层小楼,是个餐馆,叫做灯塔屋。如果囫囵着看,灯塔屋圆圆胖胖,长得更像个谷仓。我和小美走上三楼,选了一个可以把河水、古镇、灯笼店尽收眼底的位置。服务生捧上菜单,细声询问我们有什么需要,面容谦卑,带着微笑。点餐后小美拿出她的牛皮本子,开始在本子上画画。这是她在旅行中一直做的事情,那个本子已经快被长长短短的线条涂满。她画墙壁上吸饱鲜血的蚊子,画越南街头一晃而过的摩托车,画卫生间里的马桶,画龇牙爆眼叼着烟卷的魔鬼。有的极其写实,有的又极其抽象。”

08年去杭州,烟雨渲染下的西湖别有一番风味,手中的照相机根本无法描绘那份绝美,同伴不停地提议搞个单反,但是我更想用画笔去勾勒那份不可言传的意境。希望这不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用画笔去记录眼前的一切。

“随着海拔升高,高原反应终于不期而至。开始仅仅是头痛,仿佛千百双大手一起挤压着脑壳,随后就感觉浑身无力,甚至连举起相机都感到力不从心。慢慢地,我的声音在大家的聊天中变得越来越弱,他们的声音在我听来也越来越远,并且失去了前后逻辑。车过五道梁,这里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带的40%,又是凹陷的风口,大多数人到这里都会出现高原反应。对我而言,则更是雪上加霜,因为中午吃得太饱了。我感觉胃中一阵恶心,食物翻滚着要找一个排泄的出口,舌根死死地抵着喉咙,才把这一阵翻涌压下。这时出现了一段长长的下坡路,身体不由得前倾,右臂靠在前排的椅背上垫着额头,左手死死地抓着什么,一直在忍。又是一阵翻江倒海的恶心。身体本能地扑到窗口,头伸出车外,脖子上的肌肉突然紧绷,像打鸣时的鸡脖子一样了几下。胃里的全部食物混合成黏稠的汤液喷溅而出,剩下的酸水从鼻子里流出来。吐完后马上清醒了许多。红姐拿出随身带的小药箱,递给我晕车药、红景天、维生素和葡萄糖,张姐又递给我氧气袋。我吞下一大把药片,但因为怕产生依赖而坚决没有吸氧过沱沱河时又吐了一次,把刚刚咽下去的药片和水吐得一干二净。再后来只能干呕,已经吐无可吐。这时同车的其他人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反症状。大家各自头痛,各自坚持,也就都不再说话。车里一下静下来,音箱中传来梁静茹的《宁夏》。宁静的夏天……知了也睡了……。”“关于高原反应的几点建议:1:提前至少10天服用高原红景天2:进入高原第一天,不要吃太多3:进入高原第一天不要在超过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段过夜4:除非要死,最好不要吸氧5:坚持,一定要坚持,没什么大不了”

09年去九寨沟,由于自己的鲁莽仗着年轻,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从黄龙山顶冲下来,结果彻底体验了一把高原反应,太阳穴像要爆掉一样的痛,反胃恶心,坐车下山的时候也是一样用前排的椅背上顶着额头强忍着,据同伴后来说那晚车子在狂风暴雨中艰难地在曲折的山路上前行,其实有点危险,但是那时候的我已经难受得什么都不知道了。安全到达酒店后睡了一觉居然就好了,但是两天后回到成都,高烧、呕吐、腹泻,一个也没落下。看来下次去西-藏的话我可得小心谨慎了!

《背包十年》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梦想的书,让人找回自我,收获梦想。于是我开始憧憬去西-藏寻找神秘的拉姆拉错湖,去南印度体验当地人的热情如火,去突尼斯尝尝嘴馋到能吃饱的面包蘸萨辣酱,去撒哈拉仰望星空,去湄公河淋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去加拿大金斯顿阴气森然的frontenacclub旅馆沾染一些鬼气,去美国纽约百老汇看场地道的音乐剧,去法国小镇吉维尼欣赏莫奈德花园,去捷克品味波西米亚生活,在骷髅教堂和蜡像馆体验好莱坞式的恐怖,在查理大桥上走九遍勾勒古堡、大桥、老城构成的布拉格,去柬埔寨的莲花池塘看日出,去南非观看贯穿天际的彩虹,当然更想远离文明世界,去天堂岛国大溪地感受“一座岛屿从海洋中涌现,花木迎着第一缕阳光发芽”。

背包十年读后感

看的《背包十年》书名就有一种莫明的敬佩,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本性,自由的天性。但是现实中有太多的本性和天性被压抑,或许不够勇敢,或许不够坚定,或许......实在是太多太多的牵绊,在这样一个膨胀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太少人能想做放下沉重的包袱,背起行囊,用足迹丈量生命的好处,让精神在路上探索、洗礼,这些都我们向往而不敢前往的方向。

忽然想起了一个寓言关于穷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能做到穷和尚,如此洒脱,坚韧,聪锐有几个就如当今像小鹏一样背包客又能有几。

他见过手持莲花的女孩,邂逅过在铁轨边玩足球的少年,观察过爱思考的撒哈拉男人、专注的爱尔兰女孩,去过爱丽丝梦游的仙境,造访过与世无争的86.世外桃源,有过无数完美的瞬间,但也品尝过酸甜苦辣。露宿街头、遭遇小偷、在海关被扒光衣服、做义工……十年来,他打过不同的工,睡过不同的床,遇见不同的人,开心、孤独、骄傲、沮丧交织在一齐。

他不经意地说着它们,仿佛与自己无关,也许这就是背包客洒脱的的心态吧,漫漫旅程一切事物都那么完美,一切困难都是那么稀疏平常,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惊奇。他从他崇拜的三毛、格瓦拉、堂·吉诃德身上汲取着力量,一向“在路上”,真正把自己融入旅程,把心放飞在永远阳光明媚的天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充满能量,不断驱动他不知疲倦的快乐并充实的前行。

看着这本书,的确有背包旅行的冲动,但是想到像小鹏这样洒脱,放下白领的工作,放下父母的牵挂、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才发现自己真的做不到,也许背包客不知是自己真正的理想,仅仅是自己渴望自由的天性而已。回归生活,回归自己现实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就把背包客的的冲动放到心底珍藏,抽时间体验旅行的乐趣,也许有一天,放飞的心不愿回来,就成为了真正的背包行者。

背包十年读后感

上了大学之后,忙里偷闲的也多了不少空余的时间,看杂书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近些天重温了《背包十年》这本旅行杂记,再次阅读带来的感受,与之前果然是不同的了。

作者小鹏是个职业旅行家,他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他没房没车也没女朋友,在书的扉页上他写到:“从大学毕业之后就没正经上过班,攒点钱就去旅行,直到他发现旅行也能赚钱,于是生活变成了旅行、旅行、旅行。”他分享背包十年的旅程,践行最初的梦想,向印下的每个足迹叩问,有人问他是谁,了解他的人都说,不过是个追梦的人而已。

书开头的几张图片上的文字记录了他矛盾又多彩的生活:他拍下手持莲花的女孩,也记录铁轨边玩足球的少年;他漫步在爱丽丝梦游过的仙境,也流连于与世无争的桃花源;他思考撒哈拉男人的思考,也专注于爱尔兰女孩的专注;他喜欢日出时的光芒万丈,也喜欢日落时的渔舟唱晚;他明白信仰是一种嘴角上扬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长头问路的坚持。

他不是专业摄影师,可是他的照片却用最简单的姿态带给我们最真实的感动。他拍盲女歌唱,只用一个侧脸,清丽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回荡;他拍法餐,把红黄绿搭配成艺术品;他拍戏水的儿童,举着相机跳进溪中,将感动定格在相片里。他的摄影手法是最简单的三分构图,他的技巧比不过摄影初学者,他的相片缺足以媲美任何顶级摄影师。

整整十年,除了旅行,他没有坚持做下任何一件事情。杨丽萍说过:“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小鹏把自己归结为体验者,他以体验者的姿态,走遍大千世界,看过百态人生,享受过每种风景。孤单而不孤独。于是每一天都充满感动和惊喜。

我想我是羡慕小鹏的,就像蓄养着的家禽羡慕远飞的苍鹰一样。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在路上的向往,只是有的人扎实的走向了自由的路,比如小鹏;有的人在出走和停留间兜兜转转,比如我和另一些人;还有更多的人止步于现实的残酷面前,比如更多的芸芸众生。我时常想,借一个背包就出发,放弃无数薪水丰厚的工作去流浪,该要有多大的勇气。

有时候我们总喜欢找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小鹏找到的非去旅行不可的原因很简单,平淡生活让我们的五感退化,而旅行却能让它们重新获得敏锐,旅行让我们重新变回孩子,让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就像他说的那样:“人要趁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

有网友评论他磕首问路,传梦为生。小鹏说自己是追梦人,可他又何尝不是引路人。背包十年,追梦十年,小鹏的旅途仍在继续,我的也即将开始。

背包十年读后感

很想去旅行,很想去世界各地旅行,所以很羡慕那些可以到处飞的人们。上次去同事家玩,从那一摞书中看到这个书名《背包十年》,就知道肯定是跟旅行有关的,就借过来看完了。

作者是叫小鹏,因为热爱旅游而变成了一个职业旅行家,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通过他的眼,自己也像是走在亚非欧美的土地上一样,幻想着如果是我又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故事。

想去阿姆斯特丹,看看梵高先生为什么用剃须刀割下一只耳朵送给一个妓女。虽然梵高先生画里面的艺术品味至今就没懂。

安徒生的故乡奥登赛,就因为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有就是丑小鸭。

青藏高原一直就是梦想,只不过很担心高原反应。

因为三毛,对撒哈拉沙漠有了一种浪漫的情愫。

凤凰古城很出名,居然是沈从文先?的故乡,这个我还真是第一次知道,《边城》《湘行散记》就列入下一批的书单中。

在之前也是看过余老师写的散文式的旅游笔记,余老师是学者,关注点可能更多的是过往辉煌的文明留在现代的痕迹。小鹏的呢就更生活,身边的点点滴滴。

我们一生就只有这么长,如果就只蜷缩在一个角落一辈子,那么意义何在呢。可能我们做不了什么大事,掀不起什么波浪,小如尘埃一般,没关系,就算是尘埃,我也是一粒有见识的尘埃,闪耀着光辉的尘埃。

《背包十年》读后感

每个喜欢旅行的人,都就应都会有一两本自助游攻略,我也不例外。但是这本《背包十年》不仅仅仅是一本旅游汇总,更像是作者在在旅行中的成长经历,渐渐地他把旅行当成了一种职业,一件他愿意投入所有时间去成就的一件事。背包十年,十年的背包生涯,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独自上路,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最初的理想呢?屈指可数。但是作者坚持了,所以最后他最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人生中,第一次被关于旅行的文章迷倒,是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依然清楚了记得当时的情形,那本书中描述的撒哈拉沙漠的异国情景,让这个以前对于我来说只是地理课本中可能出现的名词,变得鲜活起来。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把三毛的著作全部的读过了几次,最后还觉得了解她不够,在图书馆里面到处找她的传记和图片,痴痴地阅读。一度我觉得三毛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期望能够像她那样游历各国,即使喝白开水吃面包,也要在自己的人生中添上各地缤纷的色彩。

化、风俗、景观,但是学会了尊重和包容,是在旅途中最大的收获。

但是跟作者作为职业旅行者比较,我的旅行经历太少了,我也不明白因为三毛所激起的渴望旅行的欲望,什么时候会消失尽殆。但是,读了这本书,我明白到,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未必都要成为职业旅行者,但只要有梦想,肯为此坚持为此努力,就必须会在自己的天空中看到彩虹。”是的,我们未必都能成为职业旅行者,但是我们都就应选定自己的职业,属于自己的平台,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背包十年》读后感

本来以为《背包十年》仅仅是一本游记汇总,在阅读的过程中才慢慢注意到“我的职业是旅行”这个副标题,也渐渐意识到重点是在“职业”二字。

职业不一样于工作,职业是一个远比工作严肃得多也庄重得多的词。职业,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整个青壮年不断去做的事,时间是宝贵的,一个人的青壮年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而工作,除了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不代表任何事情。

整本书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所以,我们要相信,自我在某个领域是块黄金。这是我们战胜生活磨难的底牌。”出自《生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20xx年6月小鹏在安徒生的故乡——丹麦奥登赛的游记。

我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有或者都曾有过自我的梦想职业。这件我们能将其视之为职业的事,可能是我们的兴趣或者爱好,可是必须承认,任何事一旦需要日复一日地去做都会变得面目可憎。可是职业,我们日复一日地去做它而不会厌烦。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胜任它。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在行或不在行,发现它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坚守它,不管遇到多少险阻。

有多难?但凡说到“流浪”这个话题,所有人都会说出一大堆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难处,各自的不得已,这本在情理之中,旁人无权评价。只可是这一大堆的现实问题实在都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只能在于自我,真正能把自我关起来的仅有我们自我。

小鹏的《背包十年》不一样于其他的旅游文学的地方同时也是最让我耳目一新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唠唠叨叨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的心理纠结。小鹏跃向他的海阔天空时是卸除了剩余的不必要的负担的,这并不代表他没有顾虑,也许,在他踏上行程的最初时刻,他只是应对了自我的内心,听从了海阔天空的召唤。

从小鹏背包十年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他发现了自我的职业,他努力去坚持这份职业。正如他自我所说的“如果旅行是一份职业,我能做得很好。”这十年里,他必须落寞过,沮丧过,怀疑过,他必须遇到过千千万万的困难,幸好他坚持了下来。他在黑暗中专注地守住心中梦想的小火苗不让它熄灭,他坚信这颗小火苗总有一天会成为燎原大火。我们能够想象这个过程有多艰难,没准儿他克服过的艰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同时,这些跨度十年的小文章,也反映了他在职业旅行者的行业里摸索的过程,反映了他为了做好这份职业所付出的努力。毫无疑问小鹏是做过几份工作的,目的是赚旅费。之后他摸到了门道,他开辟了自我的路,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职业旅行者。

在全书接近尾声的《如何成为职业旅行者》一文中小鹏说“所谓最幸福的工作就是不用朝九晚五,既没有领导也没有员工,每一天只做自我喜欢的事情,并能从中获益。”我并不是很认同这个说法,不能否定有些人就是享受有规律有约束的生活,或许他们自律性差,仅有是在管束下才能最大地发挥自我的本事。我认为,所谓最幸福的工作就是能够把自我实现和创造社会财富结合起来。不仅仅有本事把工作做好,还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最高的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俯拾皆是,他们有一份体面地工作,生活富足,上戏院下馆子买名牌,他们苦大仇深,不断抱怨自我的工作没有意义,这是为什么?我想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创造了可观的社会财富,帮忙他们实现了财富的增值,可是就是无法让他们觉得他们所做的事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

《背包十年》不是一本鼓励年轻人一股脑儿出去流浪的书,而是告诉年轻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都能从事自我所爱所擅长的行业——我们的职业。同时这种可能性仅有在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前提下才能成为现实性。我们的职业,爱它,坚持它。为它努力,为了实现它奋斗。

正如小鹏所说的:“我们未必都要成为职业旅行者,但只要还有梦想,肯为此坚持为此努力,就必须会在自我的天空中看到彩虹。”

是的,我们未必都喜欢旅行,我们未必都要成为职业旅行者,可是我们应当选定属于自我的职业,找对属于自我的平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背包十年读后感

在网上书店闲逛的时候,看到排行榜上赫然列着这本书《背包十年》,一看标题就让我内心悸动不已。04年起的2、3年时间里,便很喜欢一个人背着包到处去流浪。虽然没去过什么风景名胜,但周边的城市基本都去过,有时候还是一个人骑着车上路的。那种独自上路的感觉,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清晰。仿若自己是个生活的旁观者,看着身边的人为着生活奔波,为着情感伤痛,为着未来茫然。虽然现在很少再出门,可流浪的心一直存在,只是被岁月的重担压缩在内心的某个角落,很难再照耀到阳光而已。而这本书的标题毫不客气地将尘封多年的颤动再次激发起来,于是毫不犹豫地下了单。

不久,拿到书,封面很是素净。背景是一副沙漠风景,一个背着大背包的人独自行走,身后留下一串脚印,正前方的阳光照射下来,形成一道强烈的逆光。那个孤独的背影,面对烈日的炙烤,毫不犹豫地迈步前行。孤独旅行者,都是坚毅的,他们把心灵留洒在经过的每一条路过的小路上,把思绪铺洒在每一片迷人的风景中,把精神浇洒在每一个悸动的心灵里。独自去流浪,体会那种天地之大的广袤,忍受那种孤独寂寞的煎熬,欣赏那种路边风景的感动。你看过的风景,你遇见的路人,你经历的事件,都会变成人生的点滴回忆。那些让你伤心难过的记忆会在旅途中慢慢消解,宽容;那些让你温暖如春的细节会在生命中慢慢升华。你不知道下一刻会遇到什么人,会发生什么事,但那颗悸动的心,总是对下一刻的未知充满期待。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一丝的关怀足以感动一生。旅行,不是为了去往一个地方,而是为了欣赏去往那个地方的路上风景。旅行,不仅为了欣赏那迷人的风景,更是为了邂逅一两个友好的微笑,遇见一两个难以忘怀的人。

随手翻开书本,虽然有趣的事情不多,但作者并未如流水帐那般记述旅行的枯燥,而是挑出那些动人之处,写成短文,每篇短文其实都是一个故事,你不必从第一页翻看到最后一页,完全可以随手翻开任何一页阅读,因为每篇短文都是独立的。我很喜欢这样的写作方式,原本游记阅读起来就应该是轻松的'。在午后的闲暇,在睡前的空闲,在厕所的无聊中,随手翻开,跟随作者去见闻旅途的天马行空,去感受身边的滴滴温暖。

最让我深有同感的是作者在丽江阿丹家的火塘边的经历。每到夜晚,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围着火塘,听香港人阿良唱歌,那首名为《知己》的歌歌词写得真好:

很想把旅行当作生命的延续,可多少人整日奔波于生活的琐碎,始终放不下这个,放不下那个。作者在去往日内瓦的列车上遇见的那个老人说:“人只能活一次,有太多的地方你没去过,太多的风景你没见过。一定要多走走看看,才不算白活!”人生苦短,经历才是最大的财富!我一直相信,多尝试,多努力,多经历!

背包十年读后感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旅行过。无论是山花还是水木头,阳光明媚的一面,美丽的山脉,空荡荡的雨。

小鹏的背包在长江南北各处流传了十年。他毫无遗憾地追求着他背上的背包,但是背包已经卸下了。事实上,他和我们一样平凡,被称为利润;事实上,我们和他一样,早期有一波幻想。但我不像小鹏那么好。背包十年简单地记录了作者小鹏十年来在世界各地的经历。也许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基因去著名的山地旅游。阅读旅游书籍总是让人们有很多的血液。我想马上加入作者去参加精神体验的旅程。看人一点东西。一切似乎都很完美,但它似乎已经结束了。记忆和期望是一个简化和编辑现实的工具。它只选择长膜中的美妙图片。我们倾向于忘记生活中有很多我们期待的东西。例如,在你计划去夏威夷之前,你头脑中的场景是阳光明媚的海滩和海洋,但你忽略了在旅途中繁琐的酒店食物的不满。即使是由炎热引起的易怒和不满等。后者很容易掩盖前者的喜悦。事实上,旅行的关键是改变你的心情。当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可以开始关注你通常不关心的事情,比如房子,形状,材料,颜色,人,衣服,表情,花草,树木等等。在熟悉的环境中,你看不到这些东西。如果你开始仔细观察周围,你为什么要去遥远的'地方?一名年轻的法国贵族军官因决斗被判处42天监禁。军事命令墙可以阻挡身体的移动,但不能禁止精神旅行。他在文学、艺术、哲学、医学、生活和其他领域的广泛思考使他在房间里感到沮丧。

在你的房间里旅行是一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哲学探索。我建议巴士旅行要花几块钱才能观察窗外的人物。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惊喜。

背包十年读后感

我觉得人长大了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买书,每当想到这个世界有读不完的好书,就觉得生命充满美好。

记得上高中时,校门口有个书店,总是进去转了又转,要攒蛮久的钱才能买本心仪的书。高中毕业,兜里有个几十块钱,在书店里看上一套三毛散文合集和鲁迅全集,钱只够买一套书的',纠结啊纠结,最后把三毛抱回了家。现在回头看时,我隐隐觉得那时选择哪套书,可能影响的是我关于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大学时,攒一个学期的钱,然后在考完试以后,骑车到城市的各个书店去买书,实在是人生乐事……,有好友同去,她主要的工作是……拦着我点儿,不然所有的钱钱都变成书了。

于是当我看这本《背包十年》,蓦地……很感动……。

《背包十年》读后感

写下这个标题才发现,上次写所谓读后感,已经是中学时代语文作业了。月初读完了小鹏的《背包十年》,颇受背包客们推崇的一本书,几乎在同时看见了某人的一条微博,突然感触良多,很想写点儿什么,然而,却一直太懒,直到拖到今天下午,没什么心思干活儿,才想起写下来。

读这本书,流连于世界各地的美景自然少不了,但它最不同于普通游记的一点,便是那份对梦想的执着。曾经为了旅行打打工,攒了一点儿钱就辞职上路,也曾露宿街头,最后终于实现了成为职业旅行者的梦想。现在有人羡慕嫉妒恨,甚至批判他的奢华享乐,却看不到他十年来经历的艰辛。

梦想,是一个美好的东西,然而,有多少人能够这样的坚持梦想,不甘平凡呢?实现梦想的代价,又是多少人可以支付的呢?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太多的牵绊,许许多多的人都流于平凡,不过是社会潮流中不起眼的一粒沙子。然而,我却突然觉得,没有梦想甘于平凡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可悲,真正可悲的,却是那些将梦想挂在嘴边,却将梦想活成了空想的人。

引用作者的一句话:“任何事坚持了10年,那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而生活本身,何尝不是一个值得坚持和经营的梦想?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但平凡的人却有千奇百怪不一样的生活,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态度。有人认为生活只是底层的必须品,需要的时候自然会有,总认为自己应该再干出点儿什么别的,才对得起来世上走一遭,直到累了困了想要“妥协”,终会发现生活已经高昂起他的头,幸福不是想象中那么唾手可得。

能够坚持梦想,缔造不凡的人,固然令人钦佩不已。但懂得珍惜平凡,经营生活的人,同样会发现生活带来的丰厚回报。

《背包十年》读后感

本来以为《背包十年》仅仅是一本游记汇总,在阅读的过程中才慢慢注意到“我的职业是旅行”这个副标题,也渐渐意识到重点是在“职业”二字。

职业不同于工作,职业是一个远比工作严肃得多也庄重得多的词。职业,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整个青壮年不断去做的事,时间是宝贵的,一个人的青壮年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而工作,除了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不代表任何事情。

整本书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在某个领域是块黄金。这是我们战胜生活磨难的底牌。”出自《生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20xx年6月小鹏在安徒生的故乡——丹麦奥登赛的游记。

我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有或者都曾有过自己的理想职业。这件我们能将其视之为职业的事,可能是我们的兴趣或者爱好,不过必须承认,任何事一旦需要日复一日地去做都会变得面目可憎。但是职业,我们日复一日地去做它而不会厌烦。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胜任它。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行或不在行,发现它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坚守它,不管遇到多少险阻。

有多难?但凡说到“流浪”这个话题,所有人都会说出一大堆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难处,各自的不得已,这本在情理之中,旁人无权评价。只不过这一大堆的现实问题实在都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只能在于自己,真正能把自己关起来的只有我们自己。

小鹏的《背包十年》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文学的地方同时也是最让我耳目一新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唠唠叨叨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的心理纠结。小鹏跃向他的海阔天空时是卸除了多余的不必要的负担的,这并不代表他没有顾虑,也许,在他踏上行程的最初时刻,他只是面对了自己的内心,听从了海阔天空的召唤。

从小鹏背包十年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他发现了自己的职业,他努力去坚持这份职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果旅行是一份职业,我能做得很好。”这十年里,他一定落寞过,沮丧过,怀疑过,他一定遇到过千千万万的困难,幸好他坚持了下来。他在黑暗中专注地守住心中梦想的小火苗不让它熄灭,他坚信这颗小火苗总有一天会成为燎原大火。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过程有多艰难,没准儿他克服过的艰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同时,这些跨度十年的小文章,也反映了他在职业旅行者的行业里摸索的过程,反映了他为了做好这份职业所付出的努力。毫无疑问小鹏是做过几份工作的,目的是赚旅费。后来他摸到了门道,他开辟了自己的路,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职业旅行者。

在全书接近尾声的《如何成为职业旅行者》一文中小鹏说“所谓最幸福的工作就是不用朝九晚五,既没有领导也没有员工,每天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能从中获益。”我并不是很认同这个说法,不能否定有些人就是享受有规律有约束的生活,或许他们自律性差,只有是在管束下才能最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我认为,所谓最幸福的工作就是能够把自我实现和创造社会财富结合起来。不仅有能力把工作做好,还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最高的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俯拾皆是,他们有一份体面地工作,生活富足,上戏院下馆子买名牌,他们苦大仇深,不断抱怨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这是为什么?我想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创造了可观的社会财富,帮助他们实现了财富的增值,但是就是无法让他们觉得他们所做的事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

《背包十年》不是一本鼓励年轻人一股脑儿出去流浪的书,而是告诉年轻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都能从事自己所爱所擅长的行业——我们的职业。同时这种可能性只有在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前提下才能成为现实性。我们的职业,爱它,坚持它。为它努力,为了实现它奋斗。

正如小鹏所说的:“我们未必都要成为职业旅行者,但只要还有梦想,肯为此坚持为此努力,就一定会在自己的天空中看到彩虹。”

是的,我们未必都喜欢旅行,我们未必都要成为职业旅行者,但是我们应该选定属于自己的职业,找对属于自己的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