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除夕风俗的小学(优秀16篇)

时间:2023-12-17 09:05:16 作者:JQ文豪

除夕之夜,人们会守夜到深夜,以期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夕红包文化,快来了解一下吧。

除夕风俗作文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一天,在这一天里,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

下午,厨房就开启了小灶,火候不断。奶奶和大妈在忙着做年糕,是把糯米磨成沫,和上面粉揉匀,掐成一段一段的放入大蒸笼里蒸熟。高级点的里头带红枣或是伴一点桂花。妈妈忙着配菜炒菜,锅灶上的汤发出“噗噗”声,锅灶与锅发出了一串交响乐,弟弟妹妹们不懂事,在厨房里窜来窜去,其实只不过是想闻几口菜香。妈妈自顾自地嘀咕着:“汤、凉菜、海鲜……”

到了晚上,忙碌了一个下午的大伙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大吃一顿了。妈妈们的腿上抱着弟弟妹妹,夹几口菜喂进他们的小嘴巴里。爸爸和爷爷谈论着今年的收获。妈妈和婶婶聊着八卦。弟弟妹妹们吃了个半饱,就张罗着放鞭炮。

放鞭炮,这么好玩的事谁愿意错过呢?爸爸和爷爷点燃了鞭炮,鞭炮“嗖嗖”的窜上天空,绽放。弟弟妹妹仰起那小小的脸,烟花把他们的小脸照的像一面小太阳。

不知谁提起的,说是要打牌,大伙三三两两地进屋,团坐在一起开始发脾,妈妈和其他婶婶坐在一旁观望、指点着。小孩们坐在地上画起了跳房子。

除夕风俗作文

在除夕的前几天,家里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首先是除尘。家里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然后爸爸要去买年货,妈妈要包饺子了,孩子们买鞭炮、买灯笼……各式各样的玩意儿。

眼看除夕就要到了,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着红红火火的春联,不同的春联,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希望在新年里能够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除夕是孩子们的快乐日,不管犯了什么错,家长也不会批评。孩子们放鞭炮、点烟花、穿新衣,可以收到压岁钱。这一天总是最开心,最放松的一天。

到了晚上,我们必须要吃团圆饭。一家人团坐在一张桌子前,吃着色味双美的年夜饭。家人们分享这一年的新鲜事儿,谈一谈这一年的收获,笑容总是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除了饺子,鱼也是这顿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预示着年年有鱼(余)。

吃完年夜饭,我们还有一个活动,那就是守岁。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和春节联欢晚会一起跨年,“……3、2、1”——新的一年到了。在钟声敲响的最后一刻,我总会许愿,希望新的一年更加美好。

这就是我家乡的除夕,喜气洋洋,热热闹闹。

除夕风俗作文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此时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春节,接受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风俗作文

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独有的风俗习惯,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在除夕,人们都要包饺子、吃饺子、吃团圆饭、祭祖、放鞭炮和守岁。

果不其然,一大早就有人家在放鞭炮,但我们小孩子都胆小得很,不敢放那玩意儿,只是爷爷和爸爸放罢了。我们虽然都捂着耳朵,没敢放炮,但我们也有自己独有的乐趣-我们兄妹几个都在玩呲花,我们玩的乐此不疲。

接下来一整天几乎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很快,到了傍晚,奶奶和妈妈擀好了饺子皮,调好了肉馅,我们全家动员-包饺子喽!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左手拿皮,右手拿筷,弄点儿肉馅儿放在皮儿中间,从左至右,牢牢地把它捏紧。瞧!做好啦!我每次都想包一个好端端的饺子,可是每一次我包的饺子都像一只小猪似的,半卧半躺。虽然我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是我相信它的味道一定不错。

终于到了晚上,圆圆的饭桌上摆满了许多美味佳肴,我的口水不禁流了三尺长。就这样,我们一边吃团圆饭,一边看春晚。

等到我们每个人都饱餐一顿后,已经是十点半了。大人们一边看春晚,一边喝茶聊天,大孩子们打牌做游戏,一些可爱的小孩子们也没有睡觉,他们只是忙着跟大人表演他们早已排好的节目。在这一夜,除了两三岁很小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人睡觉,所以每家每户在除夕夜都灯火通明,笑声不断。

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都蕴含了中国人民无穷的智慧。

除夕风俗作文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3、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4、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5、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除夕吃什么传统食物。

饺子。

饺子就是春节的代表,很多人会选择饺子,代表的就是一个大的元宝被自己吃进肚子里面,也是福气满满的意思。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

长面。

面条也是春节必备的食物,主要是为了能有一个好的兆头,一般是老人会吃面条,意味着长寿,也是为了来年生活一切都很顺利。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

年糕。

糯米制品的年糕就是很多人的最爱,也是为了更好地去表达自己的祝福的意思,一般的象征着来年更加的好,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

吃鱼就是很常见的,鱼头是每年的必备食物,一般是红烧的做法,鱼头的摆放位置也是很有讲究的,鱼头朝着最有福气的那一个人。春节吃鱼可是有讲究的,预示着年年有余,所以春节吃鱼是老北京人的一项习俗。除夕夜常用的菜谱:年年有鱼,原料:黄鱼、番茄酱、糖、醋、茹粉、葱花、蒜米、笋丁制法:将黄鱼切十字花刀,下八成油炸熟捞出,锅留底油,下上述调料,勾芡,淋在鱼身上即成。

芹菜。

芹菜是含水量很丰富的食物,也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兆头,勤快做事,收获更多,也是勤劳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富有。年夜饭不止是一家的团聚和对来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机会,长年菜中的芹菜,“芹”与“勤”谐音,教育小孩子要勤劳,只有勤劳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

猪手。

猪手就是象征着财富,财富需要用手紧紧的抓住,那么猪手的做法也是很多的,只要是一般的调味料就能做出很好的味道。猪手,可以焖猪手,也可以发菜猪手,也可以花生猪手等等,吃法很多,因为猪手寓意着发财就手,做什么都会顺顺利利,就手发财。

生菜。

生菜很多人爱吃,其实也是和生财有关系,主要是为了来年有一个好的彩头,获得更多的财富,寓意着年年变得更好。生菜读起来与“生财”谐音,讨个口彩,是过年必备的蔬菜。上面再摆一把金灿灿的油炸馓子,便是“金条生财”了。

除夕节来历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妖怪,专门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没,只在太阳落山后出来,半夜后又不见其踪影,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儿。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比,箭无虚发,猎狗也非常厉害,见乡亲们被“夕”所害,决心除掉“夕”。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找到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夕”力不从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猎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机一箭把“夕”射死。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风俗作文

“过年啰!”“过大年啰!”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迎来了“马”年,处处是一片喜气洋洋。我和妈妈一起贴春联,爸爸在厨房里烧菜,爷爷奶奶在阳台上看报纸,家中充满了过年的欢乐!

除夕之夜,我们全家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旁。桌上的菜可丰盛啦,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我们家的“大厨师”爸爸烹调的“阿里巴巴炖豆腐”。你看,用勺子一挖,那里面的嫩豆腐就像是在水里玩戏,动来动去的,吃上一口,让人感到舍不得吃下去。

桌上那瓶鲜橙汁,紧紧地吸引着我的双眼。

我叫爸爸给我倒上一杯,爸爸却给我出了个“难题”——“君君,明天就是‘马’年了!请你至少说出五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我就给你倒鲜橙汁。”“好!‘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千军万马’……”可是我只说出三个,就只有抓头皮的份了。我用眼睛看着爷爷、妈妈,妈妈轻声地说:“‘青梅竹马’”爷爷眯着眼说还有:“‘马到成功’。”于是,我就大声地一口气又说了两个,爸爸乐呵呵地点头说:“不错,不错,说出了五个,有奖!”说着给我倒了满满的一杯鲜橙汁。

我站起来,高高地举起杯子说:“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马年平安!再祝爸爸妈妈:“马年,大吉大利!挣更多的钱!给我买更多的……”我话还说完,长辈们都笑翻了天。

除夕风俗作文

大龙的习俗有很多,像什么“春节去拜祖宗”“发炮”“烧香”“舞狮”等等。

但我觉得大龙除夕的拜祖宗还是最有趣的,因为要磕头,烧香,烧纸,还放鞭炮,这是在请祖宗回家过年,过了这茬,就可以吃年饭发压岁钱了,所以每到这时就特别激动。大龙是山区,民宅依着山脚,人烟稀少,所以很多人家就把祖坟建在不远的山腰上。每年的春节都是如此,今年我提出这次在家烧香,因为我家里离山上老祖宗的祖坟比较远,还要爬山,所以有这个念头,却给爸爸骂得狗血喷头,直骂我不尊敬老祖宗,我只好作罢。

下午快5点钟,等奶奶、大妈、妈妈、婶婶把年饭烧好,我们一行男人,爷爷、大伯、爸爸、叔叔还有我们小家伙一起结伴去拜老祖宗。据爷爷说因为风水的问题,我家的祖宗的坟在一个地势较险的半山腰,有的地方只能让一个人侧身而过。远远望去,像一把椅子坐落在青山中。一路上,爷爷迈着方步,大伯尾随其后,爸爸手上拎着个篮子,里头装着鸡、鸭、鱼和肉,啊,色香味俱全,老祖宗肯定乐的合不拢嘴;叔叔手上则拿着几副鞭炮,等着拿去放给老祖宗听的;我们小孩嘻嘻哈哈的,一路小跑。爬山了,大人们搀扶这爷爷,我们手脚并用着爬,运气好的在山边能捡到几根树枝撑着走(因为山太陡,如果没树枝,还得爬)。你只能抱怨,一个字:烦!但这话我只能在心里说,要是给我爸听见了,还不得把我活活吃了。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你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却不能休息,唉!终于来到了祖坟,这座坟供奉的是太太公和太公。

祖坟由水泥砌成一个平台,周围种满松柏,中间立着一方石碑,石碑正中刻着祖先的名字,下面密密麻麻刻满小辈的名字,当然也有我的名字。站在平台放眼望去,周围一座座重重叠叠的青山,下面是一块块整齐的稻田,祖先们在这块宁静祥和的土地长眠也十分惬意。大人们把祭品摆好,就恭恭敬敬地磕头;我们小孩咚咚咚磕头,不要奇怪,因为磕的不响,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就会遭天打雷劈,虽然我觉得是迷信,但我心有余悸,万一被劈了,我不就死翘翘了么,只好从命了。

磕好头了,第二件事就是烧纸了,大人们虔诚地烧纸,分了几堆,还嘴里念念有词,我们几个小孩子不是烧,而是直接往火堆里扔,差点把自己的衣服烧着了,七搞八搞,弄完了;还不能走,还有第三件事,就是烧香,大人们毕恭毕敬地烧香还拜一拜,我们几个小孩烧了几根,拜了拜老祖宗就像一匹匹饿狼似的逃下山去。大人们就放鞭炮,接祖宗回家过年。

我觉得拜祖宗虽然麻烦,但我私下觉得这是对先人的尊敬,没有他们怎么会有我们,饮水思源,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传统,而且拜祖时可以想想自己一年有没有进步,对不对得起先人,也是一个鞭策。我觉得大龙除夕最有趣的风俗习惯莫过于此了。

除夕风俗作文

“正当人们要去深山里时,却见一个叫‘年’的小孩若无其事地在那里转悠,还说他可以赶跑夕兽……”当“年”的故事回想在我心里时,那,这天一定是除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除夕这天,在我们绍兴老家,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祭祖、吃团圆饭、分压岁包、放鞭炮、守岁和看春晚。

除夕我们早早地就能闻到年夜饭诱人的香味,丰盛的菜肴摆了满满一桌,有鸿运当头、招财进宝、吉祥如意、团团圆圆……我数了数一共有十八个菜。说到这,你们肯定觉得这是让人垂涎欲滴、十指大动的年夜饭马上就要开动了。哈哈,如果这么想,那就高兴的太早了哦。

你睢,奶奶双手捧着一大袋“银元宝”慢慢地走过来了。那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捧着稀世珍宝一般。这个“银元宝”我们那叫纸锭,你可别小瞧了这些纸锭,制作这个纸锭可是有很高要求的,必须是由吃素的老奶奶一边念经一边折的。这些纸锭一会儿要送给祖先们,据说只有这样折出的纸锭,才能体现送“银元宝”人的诚心,祖先们才能收到。这时爷爷会小心翼翼地搬出他珍藏的铜鼎,铜鼎不大,直径大概50厘米左右,全身都是古铜色的,上边一点铜绿也没有。我以为是新买的,却听爸爸说,这是祖上留下来的,究竟有多少年,他也不知道,爷爷很爱惜,这是祭祖专用的器具。

这时奶奶已经在桌子前案的烛台上点好了两根蜡烛,然后缓缓地往铜鼎里倒入一小部分纸锭。点燃后,爷爷一边小声地嘀咕着什么,一边继续往鼎里放纸锭。等纸锭都放好了,便站起来,神情严肃而又诚恳,双手合十,朝着上位端端正正地拜了几拜,一边拜一边念念有词。这时我也会马上上去有模学样地拜一拜。现在我们基本不行跪拜之礼,也就站着拜拜,但爷爷说态度一定要诚恳。我们要请祖先们先“吃饭”,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怀念,让他们知道我们都生活的很好,也请祖先们保佑我们健健康康的。我想这样做大概也是为了表达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吧!

等祖先们“吃”好,我们就可以正式享用我们的年夜饭了。晚饭后,我们这些小辈就能收到了来自“各路”长辈的红包雨,名曰“压岁包”,可以赶跑夕兽的压岁包。我会把它们都放到我的枕头下。

收完红包自然就是和亲人们一起放烟花,然后开启守岁模式,等待新年钟声的响起。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父母健康长寿,孩子们能茁壮成长。

这就是我家乡的除夕习俗,一个有趣、喜庆、热闹、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除夕!

除夕风俗的小学作文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此时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春节,接受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

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饭、守岁。

祭祀。

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各式各样的'年夜饭。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除夕风俗的小学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要吃粽子,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过年了。记得有一次过年,我们正在家门口放鞭炮,因为我胆子特别小,所以每次放鞭炮我总是躲得老远看五彩缤纷的鞭炮,再看看家家户户都挂着大红色的对联。

趁爸爸妈妈放鞭炮之时,我问姐姐:“为什么新年要放鞭炮”?姐姐说:“有一个传说,是关于除夕的。从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每到除夕就会到村里吃人,所以每到除夕,村里人就会逃到山上去。有一次,快到除夕时,来了一位老人,说他可以赶走年,可村里人不相信,便都收拾好东西逃到山上,老人却留了下来。年来到村里,看见有人,就飞快地跑过去,要吃老人,老人突然点燃鞭炮,穿上红衣服,噼里啪啦,年被吓跑了。于是就有了过年,也就是除夕了。

除夕风俗作文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一、祭祀。

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二、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年夜饭的讲究:

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三、守岁。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此时,爸爸妈妈不妨把这些名诗念给孩子听,并作出解释,让他们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晚家人团圆,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它们的叫法还有讨口彩的含义,比如:

·吃枣——春来早;。

·吃柿饼——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长生果——长生不老;。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因此,人们的除夕禁忌,是源于传统对年的特殊认识。除夕的禁忌极多,也极其重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在与时俱进的年代,人们除夕的禁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朝着科学健康和谐的方向前进。

除夕风俗作文

除夕的风俗有年夜饭、贴春联、守岁、燃爆竹、祭祖、挂灯笼、吃饺子、吃年糕、压岁钱等。除夕是新年的前一天,是当年的最后一天。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许多饭菜,还会包水饺,一家人围在饭桌面前其乐融融。

除夕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贴春联,春联也叫做门联,寓意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常春联都是红色的,一来是增加喜庆的气氛,二表达了百姓一种驱邪避灾、迎接美好祝福的愿望。不过,如果家里有长辈去世的话,就不能贴春联了,需要连续好几年不能贴春联。

除夕这天人们还会燃爆竹,早上起来便能听见爆竹的响声,当然,如果当地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则不能进行放鞭炮,会破坏环境。在很多地方,除夕这天晚上会守岁,就是一整夜不睡觉,年轻人会打牌玩游戏,而年龄较大的人会聊家常。

除夕最重要的就是吃团圆饭,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在除夕这天都会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当然,有些人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及时赶到家里吃团圆饭。

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的风俗,岁除之日是传统的祭祖节。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称除夕。

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12月30日,也可能是12月29日,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注意事项。

1.忌倒污水、倒垃圾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不能说不敬的话除夕之夜,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能说脏话和不敬之语,忌恶声谩骂、大声呵斥、小孩哭闹;相传这种态度对神灵不敬,当事者一年都要倒霉。除夕这天,不能说“破、死、病、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

3.忌过早睡觉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除夕风俗作文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2、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4、压岁钱。

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赶邪佞。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赶邪佞。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5、吃饺子。

吃饺子流行于北方地区。一般除夕吃肉馅的。大年初一吃素馅的。新年饺子要皮薄、馅多,捏得严实,不能煮烂,荤饺子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的,也有两种肉拌在一起的鸳鸯饺子,以及百味杂陈的“饺子宴”。素饺子多用各种新鲜蔬菜。饺子的形态甚多,有冠顶饺、蝴蝶饺、金鱼饺、花边饺,也有推捏、叠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饺,以及挤捏的木鱼饺。

6、踩岁。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的由来是什么。

除夕这个节日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演变而来。所谓“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最早应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夜要注意什么事项。

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吃饺子不能说话。

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

忌晒衣。

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据说鬼神会在除夕夜缠身在晾衣绳上,从而会带来厄运。

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除夕风俗作文

现在的除夕都普遍称为年三十。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大年三十的夜里,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在年三十的这天鱼是不能吃的。

除夕风俗作文

1、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2、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4、中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5、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返回目录。

除夕是传统节日吗:是的。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返回目录。

除夕年夜饭必备的10道菜。

1、红烧鱼——年年有余。

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

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吉祥如意。除夕夜吃鲢鱼,鲢同“连”谐音,连年有余。

做一条鱼,年夜饭吃中间,大年初一吃头尾,连年有余有头有尾,寓意丰收富裕。

2、口水鸡——金鸡送福。

之前就推荐过这道菜口水鸡,中国人有句说法叫“无鸡不成宴”,因此不管大小宴席,鸡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菜色,年夜饭就更不例外了。

有鸡“有计”,寓意生财有计,逢凶化吉。

推荐口水鸡,以往的做法多为清蒸,煲汤,或鲍鱼等食材同煮,但是这道菜更爽口不油腻可以试试。

3、红烧猪蹄——手到财来。

这道菜很多酒店套餐都有,叫“发财就手”“横财就手”“手到拿来”等,除了好的寓意,富含胶原蛋白的猪蹄加上花生和发菜等一起煮熟营养丰富,味道好。

4、一锅炖——盆满钵满。

这其实不是一道菜,而是一个做法,主要是将很多美味放在一起,川蜀的火锅,广东的盆菜,福建的佛跳墙,上海的全家福,东北的猪肉炖粉条,这种“大杂烩”的做法,寓意着丰收,富足,来年一样盆满钵满,年夜饭都会有的一道菜。

5、肉丸子——团团圆圆。

在湖北年菜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各种丸子,象征着团团圆圆,而其他地方也会有一些肉丸子,牛肉丸子,四喜丸子,黄焖肉丸,糯米丸子,除了单独做成菜,也可以放在第一道菜里,丰富内容,增丁添口更团圆。

6、清炒四季豆——四季平安。

四季豆角,因为颜色亮眼及口感爽脆成为了很多人年夜饭的首选蔬菜,加之其笔直的形状与竹子相似,所以通常会被赋予“平步青云”“百尺竿头”“扶摇直上”“欣欣向荣”“四季平安”的意义。而且这道菜清淡,可符合现代人的膳食需要。

7、蔬菜沙拉——生财有道。

生菜读起来与“生财”谐音,讨个口彩,是过年必备的蔬菜。本来想配上耗油生财,既然是生财有道,就改变一下,尝试一下这沙拉的吃法也是可以的。

8、卤水金钱肚——金钱满地。

卤味在菜单中一般都有一道,又叫毛肚,形如铜钱而牛百叶色泽金黄,加上其他卤味,或者形如元宝的香菇一起配盘,成为了年夜饭桌上的“财富担当”,寓意财运滚滚,招财进宝。

9、排骨年糕——步步高升。

年糕同“年高”,有着一年比一年高的意思,过年吃年糕寓意着喜庆。年糕有白年糕和黄年糕,象征着白银和黄金。

年糕则是有甜有咸,我在北京吃过红枣镶的黄金糕,回家就没有了,在上海等地有排骨年糕、毛蟹年糕等菜味道不错。

10、饺子——招财进宝。

吃饺子是除夕守岁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饺子又称作“交子”,“交”是新旧交替之意,“子”为“子时”,寓意着崭新的一天的开始。

另外,饺子形似银元宝,因此也有着招财进宝、财源广进的意思。

饺子的馅料选择也有讲究,一般馅料会加韭菜、白菜以及香菇,韭菜和“久财”谐音,白菜与“百财”谐音,两者都代表着富贵、财富,而香菇与“鼓”谐音,给人一种饱满的感觉,有着鼓财的美好寓意。

返回目录。

除夕风俗作文

1.各家各户除夕这一天,都要最后一次认真地清扫自己庭院和住所的卫生,把家具、衣物、餐具和其他的各种家当,该洗的洗,该刷的刷,还其一个“清白”之身,在外人面前树起一个新的“门面”。

2.抓紧备齐年货,为节日期间自家的消费和款亲待友做好物质上的准备。每逢春节,我国国定的节假日为三天,各地的情况和民俗不完全一样,但春节的假期也都相对比较长。

3.这一天人人都要洗澡、洗头和理发,通过“沐浴”来洗去一年的风尘,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在以前,每到这时候,人们由于条件所限和手头拮据的考虑,一般都是在自己家里烧水架盆,简单地进行洗擦,请家人、亲朋好友或邻居代为剪发。

4.准备年夜饭。对于一般人家来说,除夕之夜的这顿饭,可以说是一年当中最丰盛和团圆的。为了吃好这顿旧年中“最后的晚餐”,人们往往在除夕的白天就开始忙活。

5.除夕吃饺子:过年的饺子也有讲究,有的在饺子里包进蜜枣,意为来年“甜甜蜜蜜”,还有不少人家把铜钱或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它,就会财源亨通。因为包钱不卫生,现在很多地方都时兴用别的东西,如花生米等来代替硬币。

6.除夕夜的主要风俗。夜幕垂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来到自己的门前、庭院或阳台,燃鞭点炮,竞放焰火。一时间鞭炮齐鸣,响声震天,五彩的焰火把节日的夜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在浓烈的节日气氛中,每家每户开始兴高采烈地吃年夜饭。

返回目录。

一、祭祀。

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二、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年夜饭的讲究: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三、守岁。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它们的叫法还有讨口彩的含义,比如: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四、压岁。

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五、踩岁。

此外,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六、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七、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八、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九、放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十、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十一、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十二、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十三、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十四、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十五、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返回目录。

除夕有哪些禁忌。

一、不可说不敬之语。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也最为热闹,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二、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

三、年夜饭就餐前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

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返回目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