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的动与静教案(精选19篇)

时间:2023-11-26 18:36:19 作者: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有助于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说明和安排。

美术线条教案

线条是绘画的重要造型语言。画家笔下的线条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以及对所表现物象的理解。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

线条是学生熟悉但不注意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画线条没有问题,但是线条的轻重、流畅、粗细就不是很注重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线条的各种特征、不同类型及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可以利用欣赏名家名画、实践体会等形式加深学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能力。

2.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作品,了解中国灿烂的绘画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不同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不同的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学习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和评述。

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作业纸、铅笔或水笔、彩色水笔等。

教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活动。

1.准备几件物品(铁丝、木棍、树枝、树皮、网兜等),请同学用线条表现出来。

2.归纳线条种类:直线、曲线、折线、弧线、螺旋线、交叉线等。

二、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1.在我国古代有许多画家也是从生活中寻找到很多线条并运用到绘画中。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画中运用了哪些线条?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画面多是以曲线为主,通过线条的表现体会到当时的情景。

(1)《放牧图》中马背部的线条比较粗,而且流畅,腹部的线条又以细的曲线来表现,显得马奔跑起来的动感。整幅画面给人粗狂骠悍的美感。

通过线条的表现你感受到些什么?

(2)《黄河逆流》中多用短、粗的曲线表现水流的湍急,以及一种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

(3)《八十七神仙卷》中主要是用的比较细长的曲线,线条流畅细致,就好像我们真看到了神仙飘飘而来的感觉。在画面中人物的脸部线条又比衣服上的线条更细腻,使得整个画面更生动。

三、欣赏外国画家的线描作品。

1.线条在画面中不但能表现生动的形象,同时还能表现画者的心情与意境。

2.思考:

a画面中线条有什么特点?

b你从中体会了画家怎样的心情?

3.我们来看看外国画家如何来用线条表现画面的。

(1)《女像》:线条疏朗、简洁,多采用曲线造型,表现画家当时心情的平和与恬静。

(2)《两个青年农民》:利用曲线与交叉线的结合,使湖面出现层次感,线条的粗细变化也表现了农民朴实的性格。

(3)《海景》:前景运用大量的直线造型,表现风平浪静的海面,而背景多采用交叉线,又给人一种要变天的感觉。这种直线与交叉线的结合,给人一种强烈的躁动感,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说明画家当时含有一种复杂的心情。

四、请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对画中线条的不同感受。

五、教师总结:看了这么多,我们可以感受出,画人物时的线条多采用曲线,线条较细很流畅,脸部一般线条较少;景物一般线条种类多而且复杂。我们要根据不同物体的特点,线条有粗有细。

六、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请同学任选书本上的名家作品进行临摹。注意线条的变化、流畅。

七、作业展示。

优秀作业给予展示,加以表扬。劣作分析原因。

板书设计:

直线、曲线、折线、弧线、螺旋线、交叉线等。

流畅/细致/疏朗/粗细/变化。

线条想象画教案

概要:

1、借助用不同的乐器声音去表现不同线条的特点;。

2、幼儿依据对线条的理解,在绘画时将它表现出来,训练了运笔的能力。

情况分析:

针对幼儿作画时画面内容比较单一的情况,我设计了线条想象画,以此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和创作,锻炼他们的表现能力。

一、教学名称:

二、教学目的:

1、要求幼儿知道什么是线条想象画;。

2、要求幼儿正确说出四边种线条的名称,并知道各种线条所表示的意义。

3、让幼儿想象构思随意画出来的乱线,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想象力;。

4、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线条想像画,根据各种线条所表示的意义听音乐用线条作画难点:根据自己的线条想象构思,使它变成一个或多个物体的的形象。

四、教学准备:

录相带、录相机、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磁带、龙头饰一个,纸、笔、油画棒若干,各种小乐器,四个线条娃娃,两幅幻灯范画。

五、教学过程:

(1)看录相引出舞龙灯,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老师让小朋友看一段非常好看的录相,请看吧!”幼儿看过录相后,引导幼儿说出录相里人们舞龙,老师讲一些关于舞龙方面的知识,然后带领幼儿根据录相也来舞龙。

(2)线条娃娃舞龙灯,教师示范强调“刚才,小朋友舞龙灯时无意中已经走成了许多美丽的线条,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3)利用不同小乐器的声音引出四位线条娃娃,使幼儿知道各种线条的名称及所代表的意义。例如:听到大鼓的声音,折线娃娃走出来,表示折线和鼓声一样粗壮有力。听到小铃声的声音波浪线,娃娃走出来,表示波浪线和铃声一样优美、婉转。

线条想象画教案

摘要:对于中国画来说,线是最基本的造型,主要体现了绘画的灵魂所在和精神文化的韵律。中国画的线具有独特的审美要求。它讲求功力,讲究线的象征意义。中国画线条所容纳的点画勾勒运转自如的节奏感,形成了线条的丰富性,使得中国画的线具有音乐的韵律美、节奏感和形式美。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形式美韵律美节奏感。

线条是这一艺术媒介和艺术形式,关系一般绘画作品的审美感受,而对中国画来说,这一艺术形式的运用对造型、抒情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具有特别显著的审美效果,因此可以作为研究专题。现仅从中国绘画线条的功力,中国线条的点化勾勒运转自如的节奏感,中国画的线具有音乐的韵律美、节奏感和形式美方面做概括性叙述。

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特征之一,是形成中国画民族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画的经脉,是表达物象的骨架,是主观意志、情感的表现手段,是主观传统绘画最精炼、概括的基本艺术语言,也是人格、道德和精神力量的体现。它充分体现了主观特色的美学境界。古代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的“骨法用笔”是“六法”的重要一法,就提及以笔画线,勾取物象“骨架”的轮廓,使线条成为基本媒介,所以中国画的传统特别讲究甚至强调用笔用线。

在中国绘画艺术的萌芽阶段之初,线条已经作为绘画的表现形式出现在中国古代艺术中。中国画线的悠久历史从现代所见的战国帛画人物、唐宗重彩,直到明清两代的各种卷轴画、壁画、木刻版画及各代名家顾恺之、吴道子、黄宾虹、任伯年、齐白石的绘画艺术,无不以“线条”的变换组合和扩展延续而构成。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涡纹、弦纹和人的面型、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雅拙的美。

线条以绘画形式存在,形式是由事物或材料本身体现的,如画、体、光、色、明、暗、浅、深,我们被动地加以感受。形成有非对象所固有而为我们想象所赋予的`,如线条、轮廓线,艺术家主动地从对象抽取而加以表现,东方画系则以此作为主要的形式美,前后两者有抽象和具象之分,对一般的审美感受来说,也就是有难易之别。就感染方式来说,同属线条,有具体和抽象之分的,画中形象的轮廓线,是具体存在的。至于贯穿着或组织起画中的细节,从而构成全图布局的则是另一种线条,它引导或左右观看视线,可称之为抽象的线条,即西方术语所谓“倾向线”、“假象线”。这种线条对于画家可以说是虚拟的,亦即“意存笔先”的“意”,对于观者则是它的不知不觉中起了作用。

中国画的表现与手段是以线条为主,它不但有非凡的笔力,而且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讲究线条的力度。速度及情感的表达,则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每根线条节奏和韵律,二是整幅画的线与整体的节奏和韵律。节奏是线条的强弱有规律的重现,韵律是作者用线时在情感上起伏运动的轨迹,线条在平均有力的基础上,提按、行动、转折、轻重、疾徐等所产生的变化,形成了线条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线条的长短、粗细、繁简、疏密、浓淡、虚实、交错、顾盼、呼应等,形成了整幅画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由于中国画的写意观,中国画的线条与它所描绘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因而获得了极大自由,使画像得以单独地追求线的品格问题。可以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等不同处理,追求笔墨的节奏、韵律、动态、气势、性格意趣之美。

总之,线条是通过力度、节奏、动态、气势等美感表现出来的。只要细心地观察和体会,就会逐步深入和广泛地找出它们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古人创造了十八描。从用笔的韵味上划分,这类线给人以活泼、轻松的情趣。有的刚健、挺拔,充分体现豪放、雄厚、阳刚之类;有的浑厚苍劲,有的线条沉着稳重,有的古拙,指蕴含朴厚,有斑斓金石之美;有的遒劲流畅,线条随力的走势,自由流动,如烟云舒卷,龙蛇出没,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念的丰富变化,中国画的线条品格和表现力也越来越丰富。

大写意的线更是变化多端,可谓抑扬顿挫、快慢虚实的线的舞蹈与淋漓尽致的水墨运用结合起来,这就更加婆娑多姿,强烈牵动观者的思绪。用墨的变化其实是从用笔的变化中来的,当然,中国画在用墨的技法上,还有浓、淡、干、湿、焦墨、枯墨、宿墨、破墨、泼墨等,但这些墨法归根到底还是要“归乎用笔”,要通过用笔画出来,乃至写出来。墨由笔出,笔由墨现,一幅好的中国画笔法和墨色浑然天成。所以,强烈的笔墨效果是中国画的另一大特点,深厚的笔墨功夫成为中国画家们终生探求的根本话题之一。

“中国画‘注重飞动姿态之节奏和韵律的表现。注重内部的运动,就是用线条表达事物的骨气’。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建筑的形式美、音乐的节奏美’。而节奏美姿态美有赖于线形美方能体现出来,形又须线来表达,所以归根到底还需研究线的美感,线的特性和线的规律,这正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色,也是线条技法本身的研究核心。”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画家的审美观念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佳作不断涌现,而中国画的线条艺术因此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谢赫.古画品录.卫协西晋人物画家。

[2]宗白华.论书.时事新报学报,1938.12.11;六十年代《哲学研究》一文中继续发挥.

[4]宗白华.美学散步.

[5]王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工作室.河北美术出版社,,5(第一版).

美术线条教案

本课与一年级时的游戏式课业《大家都来做》紧密相关。本课着重是在游戏中引导学生体会艺术造型中“线”的魅力,了解长线、短线的不同造型规律。

1、尝试从生活中寻找长短不同的线装材料,做摆一摆、连一连等游戏式的造型活动,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摸索线状材料造型的规律。

3、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和大胆创新精神。

1、在造型活动中引导学生学生发现线状材料造型的规律。

2、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和大胆创新精神。

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以线为主要材料的装置艺术欣赏图片、实物投影仪。准备大量线装材料,事先在操场的地上点一些供学生定位的点。

学生:事先布置学生回去从生活中寻找线状材料。

施教时间:9月8日-9月10日。

活动一:

引导学生回忆一年级时上《大家一起做》,运用点、线、面材料做造型游戏的快乐。

通过实物投影仪观看当时以线状材料拼摆出的造型,用简单的语言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活动二:

通过实物投影仪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国线描作品、铅笔速写作品、以线状材料为主的装置艺术作品。通过观察、讨论、评述来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

启发学生从书包里寻找现状造型材料,比比谁找到的多。

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找到了哪些现状造型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那些可用来做拼摆游戏的线装造型材料?

课后作业:

回去从家里寻找长、短不同的线装造型材料,下一节课我们到操场上去拼拼摆摆,创作出大师级的画来。

施教时间:

9月10日-9月12日。

活动一:

列队来到操场上,将大家搜集来的线状材料按照小组放在一起。要分开长的材料和短的材料。

分配各组的活动场地,组织好各组有秩序的排列好。

活动二:

大家选择长的线材,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把自己组场地里地上画的点连起来,看看摆出来一个什么形象。

再换一个顺序连接这些点,看看能拼出一个什么图案。

活动三:

运用长的线状材料,自己组通过讨论拼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再运用短的线状材料,自己组通过讨论拼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各组互相参观,谈一谈通过造型游戏自己体会到的长的和短的、硬的、软的线状材料在造型时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活动四:

根据刚才总结出的不同的线状材料的造型特点,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线状材料拼摆出一幅大的造型作品。

教师辅导时以指点为主,鼓励学生放开手大胆造型,团结协作,体会“牵着线条来散步”的快乐。

活动五:

收拾与整理,列队回到教室。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利用变化无穷的线条来造型,美化我们的生活。

时间过了一年,孩子们今天再来拼拼摆摆时,比去年可从容多了。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们现在能很快的自由分组,最高效率的合作,而且他们能够很快的找出最适合长线或最适合短线摆的图案。唯一不足的是,因为学校操场还未完工,我是带他们在教学楼前的小平台进行的活动,孩子们玩得太高兴了,声音有些大,尽管我一再的镇压,还是有老师下来表示抗议。给这节课留下了遗憾。

线条的魅力教案金春燕线条的魅力

活动目标:1.欣赏陆抑非的作品,感受中国花鸟画的特点。

2.通过欣赏、观察,知道作品表现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3.体验用毛笔画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1.陆抑非的《桃柳春燕图》和电脑图片;作者图片,中国花鸟画ppt欣赏。

2.电脑录音“燕子的叫声”,音乐《小燕子》,轻音乐。

3.幼儿课前学过用勾线笔画柳条、桃花和燕子。

4.毛笔和宣纸若干(幼儿数),国画颜料红、绿、黑每组一份,宣纸铺在报纸上。

活动过程:(一)播放“燕子的叫声”,激发兴趣。

教师:听,这是谁在叫呀?好听吗?你猜它们在干什么?

(二)欣赏《桃柳春燕图》,感受意境。

1.出示名画图片,初步观察。

教师:原来是小燕子来了,这是什么季节?我们一起看看图上有什么?请用好听的'话完整的说一说。

2.播放电脑图片,深入观察。

3.重点观察图片,猜测模仿。

教师:你们猜猜小燕子在说什么呢?我们来模仿模仿。

4.感受图片意境,联系歌曲。

教师: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们记得有一首歌曲《小燕子》吗?我们一起表演吧!

5.介绍作品名称,熟悉作品。

教师:这幅画你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字?这幅画作者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作《桃柳春燕图》。他把画中的事物都概括在里面了,有桃花、柳树和春天的燕子,我们一起说一遍。

(三)认识作者及中国花鸟画,感受特点。

1.出示图片,认识作者。

教师:你们知道这幅《桃柳春燕图》是谁画的吗?就是这位--他叫陆抑非(1908-1997),是杰出的中国花鸟画大师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是我们江苏常熟人。

2.简单认识,感受特点。

教师:你们知道这幅画是用什么来画的吗?原来这幅画是用毛笔、宣纸和国画颜料画的,称之为中国画。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

3.欣赏ppt,拓展经验。

教师:我们一起再欣赏几幅花鸟画作品。

(四)探索毛笔绘画,体验快乐。

1.简单示范讲解。

教师:好看吗?你们想不想也来用毛笔画一画花鸟?这种画有点难,我们今天自己感受一下。落笔先想好;提笔快一点,换色要洗笔或者换笔哦。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教师简单小结,快乐表演。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陆抑非的中国花鸟画《桃柳春燕图》,我们还自己用毛笔画了画,你们喜欢吗?那我们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来,一起快乐得唱一唱吧。

活动延伸:日常活动:组织孩子多欣赏中国画,感受中国画的魅力。

美术线条教案

本课是小学美术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使学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本课针对学生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观察、欣赏、体验和感受中自主探究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融看、画、做、玩于一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线的造型方法,并围绕本课的知识点,通过线造型给人的不同的视觉感受,能较准确的运用直线、曲线等美术造型语言进行艺术创作。

本课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观察、欣赏、体验和感受中自主探究,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融看、画、做、玩于一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由于学生整合能力还不够,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不但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会有效提高美术课程的文化传承作用,以达到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动与静的感觉。

2.能用曲线或直线进行主题创作。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观察力、表现力。

体验直线和曲线所产生的静止与流动的不同感觉。

能准确地运用直线和曲线这两种造型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

课件、实物道具、各种图片等。

(一)引导阶段:

1.对比观察,用线条作记录:

a.教师组织几名学生到前面,师生共同玩一玩事先准备好的彩带,随意舞动飘飞,其他同学观察后用线条做简单记录。

b.观察教室里的门、窗、墙角线,把它们用线条记录下来。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归纳:

种类:直线 曲线

感觉: 静 动

联想:静(桥、铁塔、路灯、地平线、楼梯、公路、建筑物、电线、麦田……) 动(梯田、沙漠、流水、艺术体操、海浪、舞龙灯、夜晚的焰火、绽放的礼花、跳动的火苗、舞蹈、流线型跑车、雕塑、床单的图案、树根……)

4.线条是绘画中最概括最简明的表现形式,线条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以上的学习和我们接下来将要研究的都是线条的动与静。(提示课题)

(二)发展阶段:

1.学生将手中的图片分为静和动两组,师生共同反馈。

2.线条在生活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十分广泛,艺术大师也恰恰利用了它的丰富多彩创作出了不朽之作。

出示图画,指导学生观察。

艺术家们用多样变化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3、其实绘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同龄小朋友的作品。

出示好的作品,供学生欣赏。

(三)练习创作阶段:

1.欣赏了这么多的作品,我想你们一定有所收获,那么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你想用什么线条表现一幅什么内容的画面?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1)用平行的直线表现静止感觉的作品。

(2)用弧线、有节奏的波浪线,动感强烈的线条表现流动感觉的作品。

2.学生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评价阶段:

1.学生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

2.教师点评,提出修改意见。

(五)总结阶段: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以线造型表现的事物,只要我们拥有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就在我们身边!

(引入生活情境,提示学生整理物品)

美术线条教案

线条是绘画的重要造型语言。画家笔下的线条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以及对所表现物象的理解。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

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我们不要求孩子深刻地理解画家的意图,只要学生知道线条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就可以了。对于能力强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予正确评价。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线条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我国很早就有画家能将线条运用得得心应手。线条有着曲直、疏缓、粗细等千万种变化,可以表达不同形象以及画家的不同情感。

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作品,了解中国灿烂的绘画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线条有着曲直、疏缓、粗细等千万种变化。

难点:了解中国灿烂的绘画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三、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彩色水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认识各种各样的线:直线、曲线、折线、交叉线??

(二)认识不同的线条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1、欣赏书中我国古代绘画作品。小组合作探究:(1)《放牧图》。

(2)《黄河逆流》。

(3)《八十七神仙卷》。

探究提纲:

运用了曲线,好像黄河水要吞噬一切,好像听到了黄河水的咆哮,气势磅礴,非常壮观。

3.《八十七神仙卷》。

运用了长长的曲线,线条密而不乱,表现出神仙轻盈、飘逸的体态,像在空中轻轻飘过。

4、具体分析国外绘画作品。

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一画,体会画家的心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线条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我国很早就有画家能将线条运用得得心应手。线条有着曲直、疏缓、粗细等千万种变化,可以表达不同形象以及画家的不同情感。

2、通过对线条的观察,了解艺术家的表现风格和情感,能用线条表现自己身边的景物。

通过观察不同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不同的情感,认识人类艺术家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学习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和评述。

难点: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三、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彩色水笔。

四、教学过程。

1、绘画表现。

学生分析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运用。线条的曲直、疏密、粗细的变化。

(2)学生从对线条的理解谈,也可以从对绘画作品中的线的运用角度谈,还可以从对绘画作品的理解上谈。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2、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一张喜欢的画面。

3、讲评学生的作业板书设计:

第二课画中的线条分析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运用探讨线条的曲直、疏密、粗细的变化。

教学反思。

对不同线条表现力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比观察的方法解决。在欣赏中国3幅范画时也可以将线与绘画题材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线条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在学生表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一些有特点的景物材料(例如:粗糙的树干、丝绸)让学生感觉、体会、表现。

剪线条教案

1、回忆大自然中的线条,引导学生开扩思路,启发他们了解并认识线条的美感。

2、线条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想象出不同的线条以及排列方法,鼓励他们思维的独特性。

3、在欣赏书中范例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用线条也能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4、老师出示图案让学生添加花纹,为了降低难度,认识和练习线条。

剪线条教案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教材中既有古代敦煌壁画,又有现代雕塑,摄影作品,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使这一课教材内容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剪线条教案

1、集体评价。

2、分组评价再集体交流。

札记:

很多学生已经习惯用彩色块面来表现画面,这次只用线条来绘画,他们感到新奇。大自然中的线魅力十足,他们边欣赏便不由得发自内心地赞叹。这给了他们很好的创作灵感,作业效果很不错。

舞动的线条教案

一次户外活动回来,幼儿对楼道中漂亮的画很感兴趣,尤其对画中的线条品头论足,津津乐道。当我发现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后,便联系上学期所绘画的主题活动,和幼儿一起讨论线条的美妙之处,并鼓励他们寻找身边美丽的线条。幼儿对线条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我班一直在开展不同主题的绘画活动,幼儿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而且已经掌握了短线、长线和封闭曲线圆的画法。结合本班幼儿现有的绘画水平,我们在班上组织了线条系列绘画活动。

1、幼儿能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坚持做完一件事,获得成功。

2、学习绘画各种线条,并大胆运用线条进行创作活动。

3、喜欢参与美术活动。

1、西瓜,画有西瓜外轮廓线的画纸:蜗牛和虫子的图片,画有虫子身体、的画纸;狮子轮廓图。

2、到理发店观察各种发型,观察路人的'发型。

3、水彩笔、绘画纸。

活动一好吃的西瓜

学习曲线的画法,并尝试运用曲线。

1、教师谈话导入:夏天到了,什么水果成熟了?引导幼儿说出西瓜。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们来到了一片西瓜地,呀,这里的西瓜都要感冒了,为什么呀?原来西瓜宝宝没有穿衣服(出示西瓜的轮廓图),让我们一起帮它们穿上衣服吧。

3、教师讲解绘画的方法。

(1)教师出示西瓜,请幼儿观察后说一说西瓜长得什么样,引导幼儿说出西瓜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尝试绘画,并说儿歌:小彩笔,真淘气,跳到上,跳到下,一直跳到西瓜里(这首儿歌能帮助幼儿掌握画曲线的方法)。告诉幼儿这样的线叫曲线。

4、幼儿自由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5、幼儿作品展示。教师讲评。

活动二漂亮的蜗牛

学习螺旋线的画法。

1、导入:教师说谜语《蜗牛》,请幼儿猜,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2、创设情境:帮花丛中的小蚂蚁找朋友。

3、教师讲解螺旋线的画法。

(1)教师出示蜗牛的图片,让幼儿观察蜗牛,说说蜗牛长得什么样。

(2)请幼儿说说用线条绘画蜗牛的方法。并和教师一起创编绘画儿歌。

(3)教师讲解螺旋线的画法,和幼儿一起尝试绘画蜗牛,并说儿歌:小蚂蚁,找朋友,爬呀爬,爬了一圈又一圈,找到好朋友,谁呀?小蜗牛。教师指导幼儿将“小蚂蚁”从一点一圈一圈地向外爬,最后找到小蜗牛。告诉幼儿这样的线叫螺旋线。

4、幼儿绘画蜗牛,教师巡视指导。

5、幼儿作品展示。

活动三可爱的小虫子

学习折线的画法,并尝试运用折线给小虫子添画脚。

1、教师谈话导入:春天来了,都有什么变化呀?(幼儿自由说一说春天的变化)刚才有个小朋友说他看到了许多小虫子,你们能说说小虫子长得什么样吗?鼓励每个幼儿都勇敢地跟大家说一说。

2、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小虫子的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图片上的小虫子长得什么样,重点让幼儿说一说小虫子的脚长得像什么。

(2)创设情境:有一些淘气的小虫子不听妈妈的话,到处乱跑,结果它们的脚全都陷在泥地了,让我们一起帮它们把脚拔出来好吗?怎么拔呢,就用我们的水彩笔给它们画上小脚吧。

3、教师讲解绘画的方法。

(1)请小朋友说一说“想怎么画”的想法。

(2)教师介绍折线的画法,和幼儿一起探索画折线的方法,并创编儿歌:小虫子,真淘气,小脚陷在泥地里,小鸭子,来帮忙,一只一只拔出来(小虫子的脚就像一只只小鸭子)。告诉幼儿这样的线叫折线。

4、幼儿尝试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5、幼儿作品展示。

绘画折线的儿歌是幼儿在前两次编儿歌的基础上自己创编的,教师只是加以整理。在绘画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创造力。

活动四小小理发师

利用学习过的短线、长线、曲线、折线和螺旋线,大胆设计新潮发型,进一步感受线条的美。

1、导入活动:孩子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他是森林之王,你们猜猜是谁,对了,是狮子。教师模仿狮子的口气说:“大家不要怕,我听说小三班的小朋友们设计的发型特别漂亮,所以我想请小三班的小设计师们给我也设计一种漂亮的发型,好吗?”

2、教师介绍发型设计的方法。

我们怎样给狮子大王设计漂亮的发型呢?就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各种线条来设计吧。复习各种线条(短直线、长直线、曲线、螺旋线等)的画法。

3、幼儿自由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4、把幼儿设计的各种发型贴到作品栏上,幼儿自由欣赏,可以跟别的小朋友或老师说一说自己都用了哪些线条给狮子大王设计了漂亮的发型。

5、教师小结并送走满意的大狮子。

本节活动让幼儿对以前学过的几种线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让幼儿把所学到的本领应用于实践,并从中得以提高。

在此基础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绘画水平的提高,线条系列活动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剪线条教案

教师选材新颖,能将幼儿身边熟悉的毛线来作教材、教具。活动从转动图形入手,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步骤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幼儿能够接受;不同难度的操作,也确保了幼儿的参与性、主动性,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整个活动都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既动手又动脑,孩子们玩得高兴,说得积极,全体幼儿都能在主动的运动中获得发展。

活动反思:

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会动的线条》教案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教材中既有古代敦煌壁画,又有现代雕塑,摄影作品,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使这一课教材内容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1、显性目标: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哪类线条能表现出动感,感悟线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2、隐性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以及对线条活动的兴趣。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哪些线条能表现出动感,学习如何运用纤小表现动感

线的动感的表现及疏密的组织

画纸、水彩笔,彩带等

问:谁能让自己的彩带动起来?动起来时候是什么样的线?曲线

谁能表现彩带动起来的线?

观察教材雕塑作品,问你有什么感受?艺术家常用这类线条表现动感。观察其他作品,问哪些线条给你飞翔的感觉,看看敦煌石窟中的许多壁画,看看它们如何用线表现出飞翔的动感。

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如何使画面中的线条既有动感又具有美感。

剪线条教案

活动目标:

1、对线条图展开想像,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想像能力。

2、要求幼儿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继续学习创编故事。

活动准备:

1、线条图两张(如图),各种颜色的毛线绳人手一份。

2、视屏转换仪一台。

活动过程:

一、看线条图谈话。

1、出示粘在纸上的线条图,激发幼儿想象。

师:昨天,老师在织绒线时,发现绒线可以甩成许多图案。你们看,图上的线条多有趣呀,好象是这样,又象是那样。小朋友,你觉得它像什么呢?”(请个别幼儿进行表达。)。

幼:像笔架、像心电图、像英文字母……。

师:(作出肯定)真有点像!小朋友真会动脑筋。

2、转动线条图,变换线条的方位,激发幼儿新的想象。

师:(转动手里的图案,使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想象)横着看线条像什么?竖着看线条像什么?倒过来看线条像什么?”

幼:横看线条像山峰、波浪……竖看线条像小路、蛇……。

师:真的很像。如果你能用上形容词来说“像什么样的山峰、像什么样的波浪……就更好了!

师:说得真好!

(评析:我们用笔画一条弯曲的线,大人看了会说“这是一条曲线”,而小孩子看了会说“这是一条蛇”,这就是孩子的想象力在闪光。教师通过出示线条图、转动线条图,与幼儿一起讨论“象什么”,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对玩线条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幼儿的想象,为以下活动的开展作铺垫。)。

二、引导幼儿操纵绒线形成线条图,进行想像的发散。

师:教师操纵绳子形成一个线条图。甩动绳子后松开手,让绳子自然落地形成线条图。

引导幼儿采用多种甩绳的方法,如抓住绳子的一头甩动,或抓住绳子的中间甩动,或将绳子向上抛,或转圈甩动绳子等,形成差异较大的线条图,以促使想像的发散。

师:(让幼儿展开想像)小朋友们看,线条图现在又像什么呀?

1、全体幼儿参与,每人拿一根毛线绳操纵,形成线条图,要求边玩边想象。

师:我们每人拿一根绒线,用不同的方法甩动,让毛线绳落在桌子上,然后左看看,右看看,想一想它像什么。

幼儿操作讲述,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玩边轻声讲述“我觉得它像xx”,鼓励幼儿相互间观察和讲述。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用完整的语句“我觉得它像xx”表述自己的发现。借助视屏转换仪展示幼儿作品,及时鼓励幼儿认真观察,积极表述。

(评析:一条绳子形成的曲线变化多端,每甩一次都会出现新的线条图。通过线条图的可变性和新异性吸引幼儿,促进了幼儿无限的想象。)。

2、第二次操作讲述,要求幼儿能将线条图编成一段话。

师:这次可以拿一根毛线绳,也可以拿两根毛线绳操作;可以单手操作一条毛线绳形成一个线条图,也可以双手各操作一条毛线绳,形成两个线条图,边操作边轻声讲讲它像什么,在干什么或是什么样的。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完整讲述。

请个别幼儿讲述,及时帮助幼儿讲完整语句。借助视屏转换仪展示幼儿作品。

幼a:我觉得它像一只蝴蝶,蝴蝶飞来飞去在找伙伴玩。

师:谁能用不同的话来说说这幅画呢?

幼c:我觉得它像一只北极熊,它的脚踩在冰冷的雪地上,寻找吃的东西,可是什么也没找到。

幼d:我觉得它像一条蛇,它把长长的身子蜷在一起,正在泥洞里冬眠呢!

师:谁还能用不同的话来说说这幅画呢?

(评析:在幼儿掌握讲述完整语句的基础上加深难度,让幼儿同时操作两根毛线,学习用一段话进行表述,激发了幼儿对创编故事的兴趣。)。

3、第三次操作讲述,要求幼儿能将线条图编成一个故事讲述出来。

师:现在请你继续玩绒线,需要几根便拿几根。看看这回它又象什么,然后把它们编成一个小故事。讲讲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结果怎样?编好后讲给旁边的小伙伴听。

幼儿边操作边进行创编故事,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确定主题,完整讲述故事。

借助视屏转换仪展示幼儿作品,幼儿讲述自己编的故事,要求讲述的幼儿声音响亮,语句、情节讲述完整,其他幼儿能耐心、专注地倾听。

幼a:星期天的早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乘着摩托车到外婆家玩。开着开着,一不小心撞到了一棵大树上,我们都摔了个大跟斗。

师:是吗,讲得真好!不过以后可要注意安全。

幼b:有一个小姑娘,长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的,辫子也跟着一跳一跳的,可好看了,大家都很喜欢他。有一天,小姑娘和几个朋友一起在草地上放风筝,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到了一个小坑里,他爬也爬不出来,急得哭了起来。小朋友们看到了,急忙说:“别急别急,我们来帮你!”可怎么帮呢?小姑娘想到了一个办法,她把长长的辫子甩进小坑里,大声说:“你别哭,你抓住我的辫子,我们把你拉起来!”嘿哟、嘿哟,大家终于把这个小朋友拉了上来。

(评析:把几个线条图组合起来编,内容复杂了,要求提高了,不仅要说出象什么,还要说出线条之间的关联,讲出一段情节来。教师通过提示启发幼儿想象线条是某个角色、某个景物来引导幼儿编讲小故事。活动中教师也给予了孩子充足的时间,满足了幼儿讲述的需要。)。

四、教师小结,结束活动,肯定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剪线条教案

本课是小学美术第六册第四课《会动的线条》,是这册书中线条系列的一个内容。首先,从题目上力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教材中既有古代敦煌壁画,又有现代雕塑、摄影作品,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使这一课教材内容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剪线条教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到第8页,看看教材中这些画都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说一说:

你发现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景物中的线条给我们动的感觉?(学生自由回答)。

猜一猜:

请同学们用身体来表示动态的植物或动物。(教师示范)。

比一比。

看哪一组同学能用会动的线条在黑板上画出又多又美丽的画!(打擂台)。

剪线条教案

1、师:教师操纵绳子形成一个线条图。甩动绳子后松开手,让绳子自然落地形成线条图。

引导幼儿采用多种甩绳的方法,如抓住绳子的一头甩动,或抓住绳子的中间甩动,或将绳子向上抛,或转圈甩动绳子等,形成差异较大的线条图,以促使想像的发散。

2、师:(让幼儿展开想像)小朋友们看,线条图现在又像什么呀?

剪线条教案

1、全体幼儿参与,每人拿一根毛线绳操纵,形成线条图,要求边玩边想象。

师:我们每人拿一根绒线,用不同的方法甩动,让毛线绳落在桌子上,然后左看看,右看看,想一想它像什么。

幼儿操作讲述,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玩边轻声讲述"我觉得它像xx",鼓励幼儿相互间观察和讲述。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用完整的语句"我觉得它像xx"表述自己的发现。展示幼儿作品,及时鼓励幼儿认真观察,积极表述。

2、第二次操作讲述,要求幼儿能将线条图编成一段话。

(1)师:这次可以拿一根毛线绳,也可以拿两根毛线绳操作;可以单手操作一条毛线绳形成一个线条图,也可以双手各操作一条毛线绳,形成两个线条图,边操作边轻声讲讲它像什么,在干什么或是什么样的。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完整讲述。

(2)请个别幼儿讲述,及时帮助幼儿讲完整语句。借助视屏转换仪展示幼儿作品。

幼a:我觉得它像一只蝴蝶,蝴蝶飞来飞去在找伙伴玩。

师:谁能用不同的话来说说这幅画呢?

幼c:我觉得它像一只北极熊,它的脚踩在冰冷的雪地上,寻找吃的东西,可是什么也没找到。

剪线条教案

1、回忆大自然中不同形式的线条。

2、线条练习。

(1)在纸上用水彩笔画几组不同的线条。

(2)展示并评析。

3、欣赏范例。

(1)讨论范例中线条的排列方法。

(2)教师小结归纳。

4、讨论图案中不同形式的线条的变化。

5、让学生选择一个图案添加花纹,也可自己创作添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