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读书心得体会(优秀19篇)

时间:2023-11-30 22:06:35 作者:笔舞

优秀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色、能够取得出色成绩的学生,他们是学校的骄傲。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哲学读书心得体会

哲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生、世界本质和思维方式的学科,深受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求。读哲学并非只是学习某些理论知识,更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在我长时间的哲学阅读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哲学对个人思维的引导和启迪。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享自己的哲学读书心得体会,以期与读者共同探讨哲学的魅力和思考方式。

首先,我体会到哲学的思辨精神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在哲学的世界里,我们不会被固定和狭隘的观点所束缚,而是要敢于怀疑和挑战。克制自己的偏见和传统的观念,尝试去理解和思考不同的主张和观点,是哲学读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我深入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方式,思维的多样性及其在世界观塑造中的重要性。思辨精神让我保持对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敢于质疑一切,不断追求真理。

其次,哲学读书的过程启发了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哲学蕴含着对真理、存在和价值的思考,它帮助我建立了自己的思维框架和价值观。通过阅读众多哲学家的著作,我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并非来自外界的灌输,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和体悟得出的。哲学读书帮助我认识到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此外,哲学读书也提供了一种反思自我的机会。通过哲学的思考,我能够审视和挑战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在读《理性生活》这本书时,作者通过提出一些问题,促使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是否符合理性和价值观。这种反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促使我更加谨慎和深思熟虑。在繁忙的生活中,这种反思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对自己行为的认知,避免盲目从众和不理性的行为。

最后,哲学读书给予了我一种人文关怀和更加宽广的视野。哲学是人文学科之一,它关注的是人类的思想、价值和存在。通过阅读哲学著作,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他人的思想。在读《人生的智慧》这本书时,作者描述了人类的智慧之路和对人生的思考,我深受启发。通过了解不同哲学家的观点和人类智慧的积累,我对人类世界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尊重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我学会了关心别人的感受和意见,对于不同的观点表达更加包容和理解。这种人文关怀和宽广的视野成为我人际交往和职场发展的重要资本。

综上所述,我通过哲学读书的体会,深刻感受到了哲学对我的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哲学的思辨精神让我敢于质疑和思考,形成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价值观。哲学读书还提供了反思自我和塑造人文关怀的机会,扩展了我的思维边界和眼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对哲学的热爱和探索,运用哲学思维的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惑。

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91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84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03年5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忘记了作者是谁)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中国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中国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日记,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

哲学读书心得体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书籍就像“营养品”一样,只有去勤读而精思,才能汲取为自己所作为,在此分享1500字哲学读书。

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1500字哲学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毕业以后能真真正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社会的千变万化,并且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的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利用假期时间,在家旁边的二中里开始了我的假期实践。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习不实践,那么所学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而另一方面,实践可以为以后找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学到了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因为在这里身处的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人与事也不相同,从中学到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在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现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益变化,天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回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的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到其他的知识,不断的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取得胜利。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内,我在学校充分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而这些都是在学校学习时无法感受到的。并且在很都时候,我都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像打扫办公室之类的。在学校学习时,或许会有人安排你今天该做些什么,明天该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己自觉的去学、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因为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究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现在这里虽说也是学校,但性质变了,每个人都在为了获得更高的职位,更好的待遇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么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是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一旦走入社会,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同事,上司,关系复杂,需要你去面对你从未面对过的一切。记得有次看见一则报道,说是现在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在校的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的实践中,这一点我是感受颇深。

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的多方面的,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碰到书本上没有学过的,也可能是学过的根本就没有用上。有时候我会觉得似乎要用的学的不多,也不太精;而不用的倒是学了许多。这是社会与学校教育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有些问题有了在课堂上的认真消化,再加上平时的作业补充,我有了更多的知识去应付工作上的各种问题。做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主义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究竟,2年只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而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学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把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时间如白驹过隙,今年我已经大四了,回首过去的大学生活,快乐,苦恼,兴奋,难过充斥着我的一切,大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无论是心智上的成长还是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令我高兴的是能和许多同学一起经历过许多美好的时光,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有富足的时间与书为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书籍就像“营养品”一样,只有去勤读而精思,才能汲取为自己所作为。而图书馆就是大学里的第二课堂;是心灵的栖息地;也是益于学生丰富阅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后台,承载着年轻人的希望与梦想。相对于师范生的我,当然更要抓住时间,好好看书,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一个拥有强大内心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都可以从容面对,泰然处之,所以看书是强大内心的最好方法。我爱看书,很幸运我们拥有一个漂亮大气的图书馆,里面的书应有尽有。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书的世界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探寻,去领会。遨游在书海中,快乐使然,悠哉悠哉。

在湛师图书馆,我看了好多的书各个方面的书,让我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也发生了好多的事,错的对的一大堆。慢慢的学会承受学会淡然处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我最欣赏的一句。

名言。

是我院图书馆外墙上的一则。

励志。

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大学生:只要我们付出一分辛劳,就能学到一分能力,那些缺乏天赋、成功条件的人,只要勤学,总能弥补自身不足,才能走向成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不该去挥霍青春时光,理应珍惜最后的系统的自由的学习机会,利用闲暇时间勤去图书馆多看书,为自己充电,未免日后“书到用时方恨少”。

国学。

大师季老曾这样自评读书心得:“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我兀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大,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无言的书友存在。”这句话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也是我们大学生都应该去探索的。我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勤去多读书,有计划、目标的去读书,珍惜在校有限的时光,充分利用无尽的图书馆资源,共营书香氛围浓郁的和谐校园。

“书本好比一面镜子,一头驴子照镜子,绝不可能看出一个天仙来。生活在书中比生活在人当中更幸运。”叔本华的这句话很形象的说出了书本的“神奇”作用。无论是工具书还是小说书都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

许多科学知识.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3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4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

作文。

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

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

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好多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中一本《邓小平人格》最使我印象深刻。书的封面有这样一。

段话,“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是一个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刚强不屈的英雄,是一个难不倒、吓不退、压不垮、达不倒的硬汉子,是一个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人。邓小平创造了二十世纪世界政坛上“三起三落”的政治传奇。为此,国外新闻媒体曾送给他一个雅号----达不到的东方小个子”。

邓小平是世纪伟人、时代伟人、世界伟人、他在滚滚向前奔腾不息的历史激流中,锻。

造出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树立起崇高的人格风范。邓小平为什么如此卓越,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能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重大历史关头,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拨开迷雾,引领中国这艘巨轮驶上正确的航程?这里有许多原因。除了他巨大的功勋、威望、能力、智慧和深厚的权力根基外,跟他不可抗拒的人格力量有很大关系,与他在长期战争环境和激烈政治斗争中磨砺出来的坚强性格、领导风格和高尚人品的力量有很大关系。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

邓小平性格和人格方面的最鲜明、最宝贵之点是:刚强无畏、求真务实、革新求变和赤胆忠诚。这些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集中在一个领袖人物身上,就能产生无穷的魅力、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折服力。

邓小平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钢铁硬汉,是个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的坚定斗士,是个敢于直面强者、义无反顾的勇士。

美好的人格是做事业的前提,看书可以培养人的气质。我认为可以把读书人比作一种。

植物------------竹子。虽清高傲物却仍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保存自己的本性。

竹子,我最喜爱的植物,然而无论它有多少不同于草的特质,无论它受到多少赞美,

它仍是一种,草人也如此,明白自己的最基本属性犹为重要。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无可医。”显示出竹的悠久文化精神已经深入士人骨髓。

读书可以培养豁达的心境,超脱的气度。我喜爱的作家池莉曾经说过,人生的三重境界可以用这样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

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人这个时候便会。

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这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古人云。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倘若今天我们珍爱这位无言的朋友,日后必会有无言的回报。这就是书籍的力量,知识的力量!

老舍—一个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一个让后人永远敬仰的文学巨匠,一座永恒的丰碑。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比如:长篇小说《离婚》,《老张的哲学》;戏剧《龙须沟》,《茶馆》,《春花秋实》;短篇小说集《火车集》,《樱海集》等等。但其中最着名的要算《骆驼祥子》了。《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于是,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也被夺走了。

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如果不是他们的迫害,祥子也不会从充满希望走向堕落,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吗?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

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

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哲学读书心得体会

哲学作为一门探讨普遍存在的真理、存在意义的学科,深受人们的关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是,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普遍的概念,需要通过阅读来系统地掌握其思想体系,这让我对哲学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获得了很多关于生活与人性的颇具启发性的体会。

首先,通过阅读哲学书籍,我发现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关于人的存在。人是宇宙中的一个微小存在,却拥有独特的思维能力和感知世界的能力。哲学试图探讨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人类的存在方式。这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理解了人的自身价值,并提醒我要珍惜人生。毕达哥拉斯说过:“人生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结合永恒的认识去思考生命的真正目的。”在我看来,拥有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去追求对于生命真正意义的思考,而非被琐碎的日常琐事所困扰。

其次,哲学的阅读使我认识到真理是动态不断变化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认为信息是一成不变而静态的观点似乎更加容易被接受。然而,读哲学书籍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真理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的,并且取决于我们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知。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持开放态度,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并从中不断修正、更新自己的观点。正如柏拉图所说:“一个不学习的人就来到了衰老之地——黄泉之前。”知识是源泉的汇聚,不断学习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并思考人生的真正目的。

此外,哲学阅读还拓展了我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伟大哲学家的思想,我深刻理解到人性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因为文化和社会因素,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存在差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曾提到:“哲学进展并没有达到一个铁打的架构,而是一个由哲学家提出问题并逐渐慢慢得到回答的一个过程。”这段话让我反思了人类思想进步的道路,并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思想,同时也应该学会与不同观点的人进行对话和沟通。

最后,哲学读书还让我体会到人类思想的伟大与无限。无论是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到康德的道德理论,哲学家们的思考往往凝聚着智慧和深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对于智者,最好的吃东西的方式是用过一些食物之后不久就再次饥饿。”这段话表达了哲学人的追求智慧和思考的渴望。哲学读书让我深深迷恋这种思考的过程,也让我认识到人类思想的无限可能。

总结起来,哲学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和思想,还激发了我对真理、生活和人性的思考。通过阅读哲学书籍,我更加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自身的定位,学会持开放心态去修正自己的观点。同时,哲学的阅读也拓展了我的人文素养,让我尊重每个人的思想,并与不同观点的人进行对话和沟通。最重要的是,哲学读书让我对人类思想的伟大与无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哲学读书的体会将伴随我终身,并对我的人生道路产生积极的影响。

哲学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哲学爱好者,我一直对探讨人生意义、探究世界本质的哲学思考颇为着迷。通过阅读各类哲学著作,我深刻体悟到了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哲学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个人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知世界,理清复杂的思维逻辑。下面我将对我的哲学阅读心得和体会进行阐述。

首先,哲学读书可以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哲学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需要人们具备自主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通过读书,我发现哲学著作常常涉及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寻其中的逻辑和内涵。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养成了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好习惯。哲学读书培养了我的思辨能力,使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全面,对问题的分析更加深刻。

其次,哲学读书能够让人们摆脱狭隘的专业视角,拓展思维边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知识和信息领域越来越专业化。然而,狭隘的专业视角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通过读哲学著作,我逐渐摆脱了自身专业领域的桎梏,主动去了解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思想。哲学读书让我跨越了学科的壁垒,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使我能够更全面地审视世界和问题。

再次,哲学读书能够开启人们内心的智慧之门。哲学著作常常涉及一些深刻的命题,需要人们深入思考。在读哲学著作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让我难以理解或者感到困惑的观点和问题。然而,正是通过不断思考和对话,我才能够渐渐理解其中的道理,并从中获得一些智慧。读哲学著作,就像是给自己一个智力锻炼的机会,让自己的头脑更加敏锐、灵活,充实了我的内心世界。

此外,哲学读书对于个人的人生意义的思考也具有显著的价值。在哲学著作中,人生意义通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通过阅读哲学著作,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我学会了思考世间万物的本质和意义,并将这种思考应用到自己的人生中。哲学读书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指明了方向。

最后,哲学读书促使我更加热爱思考和寻找内心的平静。读哲学著作是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习惯了静下心来,思考其中的道理。通过读哲学著作,我逐渐培养了我的思考和思维的习惯,也对自己的思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哲学读书让我学会用哲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和问题,让我更加热爱思考并追求内心的平静。

总之,在我看来,哲学读书是一种启迪心灵和培养思辨能力的过程。通过阅读哲学经典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哲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哲学读书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拓展人们的思维边界,开启内心的智慧之门,引导人们思考人生意义和追求内心的平静。相信随着哲学读书的不断推进,我将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迪。

生活哲学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20字)。

生活哲学是指一种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探索,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我认为,生活哲学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重要主题。通过对生活的思考,我发现了自己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内在力量的发掘(240字)。

通过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我逐渐认识到一个人内在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潜能,只要我们肯付出努力并相信自己,我们就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我们的思维和态度决定了我们对待生活和困难的方式。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我们才能够挑战困难并取得成功。内在力量的发掘不仅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还能够影响和激励他人,在困难时给予他们勇气与希望。

第三段:生活中的平衡与快乐(240字)。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和挑战。为了在这个繁忙的世界中过上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我们需要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关注个人发展和家庭生活的平衡。我发现,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尽可能地平衡工作、家庭和个人的需求,是实现生活快乐的关键。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激情,并将其融入生活中,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生活需要我们找到一种快乐的状态,让我们的内在与外在融洽统一。

第四段:利他主义的价值(240字)。

生活中,我们不仅应该关注自己的发展和满足,也应该思考如何能够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利他主义是一种对他人利益和幸福负责的道德观念,它强调了我们的行为应该以实现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通过帮助他人,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满足感和喜悦,同时也能够成就更高尚的人生价值。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关心、帮助他人,传递关爱和友善。这样的行为不仅能够改善他人的生活,也会使我们自己感到更加有价值和快乐。

第五段:追求个人成长与追求更高境界(240字)。

在探索生活哲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个人成长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们才能够不断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和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通过追求个人成长,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拓宽思维的边界,不断突破自己的限制。同时,追求更高的境界也是生活哲学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沉思、冥想和心灵的修炼,提升自己的心智和灵魂的境界。通过追求更高境界,我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欲望,寻找生命的真谛,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结尾(120字)。

总之,生活哲学提醒着我们思考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我们内在的潜能,平衡工作、家庭和个人需要,关注他人的幸福和利益,不断追求个人成长和更高的境界。通过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和实践,我们可以找到人生的指导方针,过上更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

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当然如果你的思维是动态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试思维。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为了让我们能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教于有声,育于无声,教育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所有这些命题应然:教育应当成为教育。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发展性,然而,具体到个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发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导人去看,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可发展性本身也还是个流动性概念,它本身亦能发展,故而,教育要辅佐人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信息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暗示而变得丰富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强人的吸纳能力。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

人有无限的潜能。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

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

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副课”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在这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眼中,成绩被排在了首位。所谓“教书育人”,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是什么”,这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教育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学习。

果然,作为未来的教育者,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做的事。加油吧!

生活哲学心得体会

生活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寻找生活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各种挫折和困难,但也会有无数的收获和体会。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心得体会,通过不断思考和总结,我逐渐认识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认识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我们常常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困扰,追逐物质和名利。然而,当我们拥有更多的财富和地位时,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快乐与满足感。相反,当我们学会满足于现有的条件,珍惜拥有的幸福时,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我开始放下对物质追求的过度期望,转而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其次,我意识到快乐来源于自我认知和成长。快乐不是某种特定的事物或条件所能给予的,而是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的一种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培养出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和认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修养,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第三,我深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活最重要的财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与他人的真正联系和关心。然而,我们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快乐和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和陪伴。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是我们共同进步的关键。因此,我学会放下个人的私心和自以为是,善待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

第四,我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和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些梦想和目标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期望和追求。当我们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所在,才能拥有坚持不懈的动力和能量。因此,我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与内心的声音对齐,努力不懈地追求自己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我认识到生活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无论是从成功或失败中,还是从喜悦或痛苦中,我们都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我们应该以一颗持续学习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不断探索和追求更高的境界。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变化和困扰。

总而言之,生活是我们每个人走过的旅程。拥有一颗平静满足的心态,关注自我成长和他人关系,追求真正的梦想和目标,持续学习和成长,这些是我在生活中得出的哲学体会。我相信,在这个追求幸福和意义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越来越明晰地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把握好自己的方向,过上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思想者,所以我不也不认为我能很透彻的解读这本书。以下是我对此书发表的一些愚见和愚感,若有不正之处,只因我知识面宽度不够,观者请多见谅。

一张纸上点一个黑点,你问很多人看到了什吗,大多数人可能回答的都只是看到黑点,而不是空白的大部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思想者,或是哲学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试想一下,让一个挑粪工和一个企业老总对比。就算他能以超脱物外的心态来看待这种有点大的贫富差距,他的儿子恐怕不会如此。更何况,这样的挑粪工出现的概率低的无法言明。是否每一个低产阶级都能像本书所言“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岗位。把自己当成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献上一份力,我奉献,我快乐。”恐怕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这样,而大多数人更多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吧!

本书可以说是滴水藏海,短短200多页竟然从生活写到境界,而且其基本内涵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见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深,见解之广。以致于让我觉得我根本没有资格来讨论这本书。总体上我是怀着很恭敬的态度来阅读这本书的。的确此书的文笔流畅,观点更是卓越,但是我确实始终无法以平静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因为我总是觉得书上的种种美好,与现实的黑的白的红的相比,总是像梦幻空花一样遥不可及。或许我只看到前文所说的黑点吧?然而,我想大多数人也只是有且只看到黑点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哪怕有一个人过于突出,就会有一群人心理不平衡,这就是所谓的黑点效应。虽然我很讨厌这种心理,但是小小的虚荣心都会让人产生多多少少的不平衡。只是一种人是通过强大自己接近强者,一种人是败坏道德损己更坏人。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前者的。毕竟人类的道德观念有了穿越洪荒的积累。社会主义只能无限接近,因为马哲里的社会主义没有绝对。就算生产力达到物质和精神都极高的境界,也不会达到绝对的社会主义。有不同就会有矛盾,比如美女不会只有一个人喜欢,有情敌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不和谐。可能会有人说可以公平竞争呢?两个人可以,一堆人呢?当然我说的可能也许是一定陷入极左主义了。再次重复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可以说是当代哲学中最实际的。

但是,共产主义的历程很长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马哲思想与脚踏实地的践行,绝容不得一点冒进。看社会的思维形态,应从生产力水平分析,而不应该空谈理论。现在中国是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但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造成的,其根基很难撼动。没有生产力支持的经济是不健全的。

以上讲的比较宏观,这本书很大一部分谈了哲学与人生境界的关系。当然此处的哲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作者的认识里,人生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作者也在书中指出学了哲学以后,人们的胸襟会变得更加宽广,看问题也会看的更加的高远。的确;哲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确实可以拓宽和改变看问题的视角,所谓站的高,看得远。只有在思想上站得高,才能在视角里看得远。

哲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91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84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03年5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忘记了作者是谁)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生活哲学心得体会

生活,是由无数日常琐事与经历组成的。而哲学,恰恰是对生活本身的思考与探索。当生活与哲学相结合时,人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还能获得对世界和生命的独特见解。我曾经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一些哲学的启示,下面将以五段式的结构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认清生活的本质。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我们是否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我曾经发现,生活的本质不在于追求物质的富足和名利的荣耀,而是在于对自己的感知和对他人的关怀。通过感知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渴望,进而寻找生活的方向。同时,通过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我们能够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和人际关系,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第二段:审视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面对各种选择和困境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指引我们的行动。在经历一些挫折和困难之后,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否能够真正地帮助我面对生活的挑战。我发现,理想主义和积极进取的态度是我最看重的价值观。相信自己的潜力和不断追求进步的信念,让我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三段:学会接受和放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到失去、失败和痛苦等情绪。然而,学会接受和放下这些伤痛,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关键。我曾经陷入失败的深渊,但我渐渐认识到,失败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接受它,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而放下则是一种释放自我的过程,当我们学会放下执着和固执的心态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第四段:珍惜当下和感恩生活。

人生如烟花,转瞬即逝。在日常的忙碌与琐事中,我们是否曾经停下来,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我曾经忙于追求物质和功名,然而时间过得很快,我才意识到,人生的重要在于珍惜当下和感恩生活。当我们学会珍惜现在的时间,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抓住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并且,感恩生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能让我们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幸福中延续快乐。

第五段:超越自我与追求真理。

最后,我意识到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超越自我与追求真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对于真理的追求需要超越我们的局限性。通过阅读、思考和与他人的交流,我逐渐认识到真理是不断迭代和演化的。重要的不是找到最终的答案,而是思考过程中的成长和启示。通过超越自我,我们才能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理解到真理是多样且复杂的,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和变化。

总结:生活哲学是一门关于生命和世界意义的思考学。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哲学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认清生活的本质、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接受和放下、珍惜当下和感恩生活、超越自我与追求真理。这些心得体会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意义,从而拥有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哲学家读书心得体会和感悟

人的一生,读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式和读书体验,就如同哲学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对于事物的启示和感悟。下面本文将从哲学家的角度出发,阐述他们在读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以期在读书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第一段:读书需要耐心。

哲学家在读书的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他们明白,读一本书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是无法抗拒的。而这些耐心和毅力,正是他们阅读完成的关键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读书需要耐心。如果我们完全以数量来衡量阅读的价值,不假思索地有所收获,那就是一种无聊的负担,对于实际应用不会有多少好处。因此,在我们的学术生涯中,应该学会耐心地享受每一本书带来的收获与启迪。

第二段:读书需要善于思考。

哲学家在读书中,更注重的是思考,而不仅仅是阅读一本书。在他们看来,书籍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意图,而是为了了解自己。通过读书,他们发扬起对思想的批判性判断和社交意向,不仅了解到作者的态度、观点,也能够示范出对思想概念的创新。只有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才能够完整地吸收读书的精华和深层次的思想。

第三段:读书需要有开放的心态。

哲学家善于把自己的思想与传统方式进行比较,它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历程和世界观,也需要持开放的思维态度去面对来自不同地方的思想的碰撞,抑或有造成根深蒂固的观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拒绝探寻新的想法。因此,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新的知识。

第四段:读书需要有交流的力量。

人总是需要沟通和交流的,哲学家也不例外。他们会与书本自己对话,或者与朋友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通过交流,哲学家能够更好地总结得出自己理解的结论,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思想。这样,不仅能够强化我们对于阅读的理解,还能够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更好的修正和发展,以致在学术领域中更为毫无反应和自信。

第五段:读书需要持久坚持。

阅读需要持久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阅读,才能有持续的改善和进步。哲学家们会在工作时间之外,利用空闲时间去读书,确保时间总是有用和充实的。这样的做法不仅增强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使我们在经历苦难时保持信心,也能更好地保证我们坚信信仰、梦想和行动所起的作用。阅读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持久坚持的信仰和决心才能取得结果。

总而言之,哲学家的阅读方法,要求我们不仅要增添阅读量,还要更好地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同时,阅读的价值在于我们能够接受过去和快速配合当前的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知识和智慧。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理解,我们才能够在途中拥有知识的改善和进步。这也是成功所必须的,要保证我们在阅读中发掘出自己的技能,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条无尽、充满希望的知识路。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简史》是由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时,将英文稿整理改编成的书,这本书较之于其他的哲学理论书显得更加浅显易懂,总的来说,这本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史记载以来哲学发展的`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像西方的那样成体系,中国古代哲学是在激烈的思想观念碰撞中产生的,渐渐的,持有不同思想的学者被分成不同的派系,因而古时有百家争鸣这样的现象,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基于前人得出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将古代“百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他们分别是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冯先生对这主要的六大派系进行了诞生背景的介绍,各家主要的人物的介绍,谈论了各家的主要思想成果以及对各家思想上的冲突进行对比和辩证,除此之外,对各家思想的功能性也做了评论和比较,其功能性包括该思想在它所处的时代中的作用和对人的影响,以及在当下该思想能够起到的作用。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也是由冯先生经过整理前人的文献,再加上自己的独到的观点整合而出的著作,评论性的著作一般都带有作者自身的主观思想,这种形式其实跟古时候的一些学者为一些名著做注解是一样的,基于自身原有的理论基础,通过学者自己的认知将其解读。事实上,个人主观或多或少的也会对原著本身想要表达的意志造成一定的曲解,对于解读中国古书籍更是这样,中国古文较之于西方语言显得更加晦涩难懂,仅仅几个字往往能表达出一定的人生道理,之乎者也在不同的情景下用法也大不相同,一字的多义可能会让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是这个意思,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也都深藏于此。

相对来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更多的尊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客观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派系的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辨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这是冯先生对古代六个主要的思想学派的评价。我以为,儒家为百家之首确实有其内在的理由,儒家的思想较之于其他学派在社会层面上有更多的服务性,孔子提倡“仁义忠恕”,就是提倡人要有德并且行使这种德,与道家的“无为”正相反,道家用“避”和“隐”的方式出世,儒家则强调积极入世,相比之下,我更欣赏中后期的儒家,这段时期的儒家思想更加睿智和符合时代需要,比如儒家对“葬礼”的理解就很有趣,礼葬是对逝去人得一种送别仪式,本身具有一定的鬼神色彩,然而这个时期的儒家是理智的,可以算的上是无神论,但却仍然注重“礼”,外人看来这是自相矛盾的,在儒家的解释来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情感能感知,身边的亲人去世,在感情上需要寄托,这个时候强调理智就显得很不人性,礼葬刚好能够给悲痛的人一个释放的出口,以一种仪式去对逝者告别,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满足了情感的需要。

儒家经典中有两部是专讲“礼”的,《礼仪》和《礼记》将原本礼中含有的迷信和神话净化,将其中的宗教成分都转化为诗,不仅将其美化而且显得更加科学和理智。儒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刚好杜绝了中国本土宗教的诞生,从另一方面来看,儒家是以哲学形式存在的宗教,它没有西方宗教繁琐的教义和神话般的人物,儒家的内在任务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一来较之于其他派系就要显得更加有现实意义,这可能是几千年以来儒家学派遭遇很多变故仍经久不息的原因,也是儒家思想在当下仍然能给人以启示的原因。

除了儒家,道家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在,能对人的心态有很好的影响。墨家显得攻击性太强,名家就显得有些滑稽,公孙龙的《白马论》在我看来虽然有一定的内涵和思维逻辑在,但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从书中举得名家例子中,更让人觉著名家的言说有很浓烈的诡辩的味道。

这本书所介绍的各家学说在当下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一些现象也跟古代思想有些关联,比如书中说,庄子以为,在辩论中,什么也不能够决定。他说,即使有人获胜,胜者未必正确,败者未必错误。但是在后期墨家看来,庄子说这番话,正是表明他不同意于别人,他正是在和别人辩论。他若辩赢了,这个事实不就正好证明他错了?庄子又说:“大辩不言。”还说:“言辩而不及。”所以“言尽悖”。庄子还进一步认为,万物各从自己的道,自己的意见来看,都是正确的,这个不应当批评那个。若是照这样的言论来说,在当下有一位学者的思想观念与庄子的很像,就是网络上人称“打假英雄”的方舟子。方舟子以不管我是对的还是错的我都是对的这样的观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与他有过节的辨者,实属当今网络一大笑话。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虽然已经是哲学书中的浅显版本,但对我来说还是有很多的陌生的名词,古文的理解上也有些吃力,若是多年以后重温这本书,我想它会给我更多更深层次的感悟。

《艺术哲学》读书心得体会

1828年是一个伟人辈出的年代。那一年,法国科幻家凡尔纳出生在法国南特市一个法官家庭;也是那一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同样是那一年,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车尼尔雪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而这本书的作者——丹纳,也是于那一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律师家庭。因为经济、文化条件较为优越,丹纳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其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童年时,丹纳就表现出过人的素质。他似乎比别的孩子更早成熟,在他们还处于懵懂无知的时候,丹纳却已经阅读大量的书籍,他不仅读的书多,而且还可以大段大段的背诵书中的内容。丹纳还特别擅长哲学思辨。因为自幼深受西方的哲学传统的熏陶,他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沙诺、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大师十分敬仰。在青年时期就立志要发现真理,去探索宇宙万物的最终本质。他的想法常常另周围的人惊叹,称其为为思想而活的人。

丹纳一生著述宏富,我所看的《艺术哲学》共分为五大编,第一编《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第三编《尼德兰的绘画》,第四编《希腊的雕塑》,第五编《艺术中的思想》。第一编和第五编属于艺术概论,第二、第三、第四编属于艺术史。

个人的特色是由社会生活决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才能是以民族的活跃的精力为比例的。在丹纳的《艺术哲学》一书中,通过许多的实例诠释了这句话,无论是意大利的绘画艺术,还是希腊的雕塑艺术的创作都是脱离不了种族、环境和时代等大背景条件之下的。

丹纳以为:在人类创造的事业中,艺术品好像是偶然的产物;我们很容易认为艺术品的产生是兴之所至,既无规则,亦无理由,全是碰巧的,不可预料的,随意的;的确,艺术家创作的时候,只凭他个人的幻想,群众赞许的时候也只凭一时的兴趣;艺术家的创造和群众的同情都是自发的,自由的,表面上和一阵风一样变化莫测。虽然如此,艺术的制作与欣赏,也像风一样有许多确切的条件和固定的规律:揭开这些条件和规律应当是有益的。

简单地讲,哲学思想是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看法,这个看法就是我们的世界观。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同,这就出现了社会上不同的生存方式。比如,能人,才人,好人,坏人等等。

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仍然没有个不确定的结果,所谓的智慧,那是暂时的真理和理论,也是前人总结的经验,需要我们后人来补充和添加,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正误对比,辨别地吸收。

《艺术哲学》读书心得体会

《艺术哲学》这本书在我们学习西方文论史有被提及过,主要是背了丹纳的“种族、时代、环境”三大要素是制约艺术发展的理论。种族是内部原因,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揭示了文艺发展的普遍规律。丹纳的《艺术哲学》则不仅仅是从文学出发而涉及艺术的多个方面。

全篇主要以三个部分展开,即艺术的定义、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艺术品的价值判断。他认为艺术品的最初启蒙是对事物或多或少的模仿,“整个艺术就在于正确与完全的模仿”,这其实跟西方一直流传的“模仿说”有所呼应。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对生活的模仿,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有其内在规律,艺术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亦是如此,而这一规律在他那里被归纳为“种族、时代、环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种族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原始标志。种族自身通过血统和遗传建立的联系不会被时间、地域轻易改变,人们总是对世界上的民族有一些“刻板”印象: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中国人勤劳智慧、非洲土著热情野性……也正是这些“刻板”的印象使得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也使得世界文化丰富多元,异彩纷呈。就像书中希腊从艺术的才能,从乐观的天性,精敏的感官生发出来,进而成就发达的希腊艺术。

但种族天性本能的形成却与环境分不开。环境既有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又有文化、思想、政治等社会环境。“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地域环境上的差异会影响一个种族的性格,像海洋民族,环抱海洋便有了开拓冒险的气质。内陆民族只能守着土地耕织,性格必定保守。像史达尔夫人论证有南北文学就是如此,欢愉优美的南方文学与崇高深沉的北方文学就是社会自然环境的差异所致。再如政治等社会环境影响。丹纳以古希腊悲剧的发展消亡为例,表明不同政治政策下,文学、艺术的不同发展。中国亦是如此,样板戏和报告文学的兴起与政治不无关系。

时代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精神气候。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就会产生悲哀的艺术。艺术创作要符合社会精神大气候,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都会有着相似的社会体悟。同时代相顺,作品才会符合审美要求,才会被接受,才能引起共鸣。李白的盛世繁华放在安史之乱后是无法想象的。同样,杜甫沉重“诗史”放在盛唐之时也是无稽之谈。但这里同样值得思考,在一个时代就必须顺从这个时代吗?也许不一定。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就是身处金钱至上,欲望无限的社会中反思社会,批判现实,促进社会变革、为时代而发声。

而关于艺术品的价值评判特征主要有三,一为特征重要的程度,二是特征有益的程度,三是效果集中的程度。这三个标准是基于他艺术表现事物主要特征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而得来的。“现实不能充分表现特征,必须由艺术家来补足。”这就需要作家的创造力、想象力了。所以艺术创作看的也是一种创造力。像为了突出激愤和悲痛的感觉,故意吧躯干和四肢加长,眼眶特别凹陷等。

总之,《艺术哲学》集艺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以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绘画、雕塑为例,对艺术进行了全方面剖析,文笔极好。同时对黑格尔哲学、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等多学科知识,读完使人获益匪浅。

《艺术哲学》读书心得体会

我想说明两点:

一、研究学问应该从事实出发,不是从主义出发,不能被某种具有霸权性质的理论体系所局限。

二、人类的智慧应该是多元化的,不是被单极化或被少数理论所主导。各种学说越丰富,则人类文明就越光彩照人。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要了解艺术家的趣味和才能,要了解他为什么在绘画或戏剧中选择某个部门,为什么特别喜爱某种典型某种色彩,表现某种感情,就应当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中去探求。”“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看到丹纳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很多困惑油然而生。

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要素,这样的论调似乎与马克思的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艺术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吻合。困惑的原因不是对这种观点不满,只是有些郁闷,本来想通过一百多年前西方学者的思维体系或者智慧获得一些关于艺术的不同的观点,以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但似乎要失败。其实回过头来看也顺理成章,马克思与丹纳是否有立场上的不同本人还无法考证,但是他们的主张却最终殊途同归,得出几乎相同的观点,认为事物是在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受到客观环境的强烈影响,而不是那种小儿科的假设对象先存在或者脑残地讨论科学先于艺术还是艺术先于科学(有感于某课堂讨论……)。两位先哲都是以事实为依据阐释并证明自己的观点。

所以,匆忙得出结论,研究学问应该从事实出发,不是从主义出发。我们应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可并追求人类智慧的多元化,而不是盲目地推崇某单极理论,或者允许某单极化理论成为统治人们思想的霸权理论。我们的意识是那么脆弱,那么容易被故意影响,从而陷入到十分有局限性的狭隘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怪圈中,特别是久久的所遮蔽视野。丹纳说:“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把他们看作是人类精神的不同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则人类精神表现的越多越新颖。”尼采更是进一步认为用智慧取代科学应该是人类的最高目标,科学思维只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把它提升到最高地位是科学霸权的表现。科学仅仅是人类把握外在世界的工具,对科学的强调就等于放弃了人类对内在世界的探索。(注:此处的科学是广义上的,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读书会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入话题,介绍读书会的背景和目的(约200字)。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读书会,这次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这个读书会是由一群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们自发组织的,旨在探讨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思想和学派,并尝试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在这次读书会中,我们一起阅读了经典的哲学著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个读书会,我对西方哲学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新的思考。

第二段:分析哲学史对于个人思维方式的影响(约250字)。

通过阅读西方哲学史,我意识到哲学对于个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再到尼采的超人理论,每个学派都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哲学史中的思想家们不仅提出了关键的问题,还提供了各种可能的答案,这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读书会中,我们经常进行讨论,探讨哲学观点的逻辑性和实用性。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想家们的观点,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例如,通过斯多葛派的“接受命运”的理念,我们学会了接受生活中的不可控因素,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挫折,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内心的平静。

第三段:探讨哲学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约250字)。

除了对个人的影响之外,西方哲学史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众多的哲学观点和学派给予了现代社会伦理和政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自由和平等的观点,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则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此外,许多哲学概念也被引入到了人文科学领域,对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尼采的意志力概念,对于心理学和个体行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哲学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人类认知。

第四段:分析哲学史对于塑造个人价值观的影响(约250字)。

读书会中的讨论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史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哲学思想家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道德和伦理观点,这为我们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例如,康德的功利主义和尼采的超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追求个人幸福和价值实现的不同路径。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更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读书会的讨论还加深了我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我们讨论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等问题。这些讨论使我意识到道德问题是多么复杂和主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标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和伦理问题是不容争议的,而是需要我们通过深入思考和对话来探讨。

第五段:总结全文,强调哲学史的重要性(约250字)。

通过参与读书会,我对西方哲学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受益匪浅。哲学史对个人的思维方式、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个人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哲学思考的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探寻人生意义。哲学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知识,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因此,我相信,了解和学习哲学史是每个人都应该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哲学与生活心得体会范文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91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84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03年5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忘记了作者是谁)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中国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中国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

日记。

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确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当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得到了认可,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四要和谐相处。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