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数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3篇)

时间:2023-11-26 09:58:44 作者:字海

教案模板是教师的思维工具,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教案模板的灵活运用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希望大家能够善用这些教案模板,为教学工作带来更好的效果。

认识比说课稿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七单元第一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例4的内容,是根据《标准(20xx)》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算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其直观形象、体现数位特征的特点;会用算盘表示数,深化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算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0以内数的数数、拨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算盘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位值制的理解,巩固1000以内数的组成,强化数感。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并会用算盘表示数。

带有上珠的数的拨法和读法。

课件、算盘。

这节课教法主要是引导法、讲授法、练习法;学法主要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巩固练习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育活动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验来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猜谜语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算盘的特点。

(二)认识算盘。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观察、游戏、儿歌记忆等不同方式,使学生记住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及上珠、下珠的意义。

2、在算盘上表示1-10。

这一部分主要分四个层次:一是出示一个算珠比较乱的算盘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然后介绍在算盘上拨数需要把算珠拨靠框。二是通过如何拨数字“1”引起学生的争议,引导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算盘上定位。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算盘上哪一档都可以定为个位,但需要做上记号;只要个位定下来,其余的数位也就定下来了,但一般选最右面一档作为个位。三是让学生拨出1——9各数,在这里重点让学生说一说1、2、5、9的拨法。四是让学生讨论交流10在算盘怎样表示,老师说明10一般不用个位上1个上珠和5个下珠或2个下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个下珠表示,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和计数器上表示数是一致的,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

3、用算珠表示数。

让学生动手在算盘上拨563,通过动手操作拨珠让学生明白: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时要先确定个位,个位上拨上表示几个,十位上拨上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以空挡表示。

4、拨珠的指法。

通过指导学生打算盘的坐姿及指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8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六的11题。

3、用三颗算珠在算盘上表示一个三位数,最大是多少?

前两个练习是基本练习,最后一个是提高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孩子进一步熟悉算盘的结构特点和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读写算盘上的多位数。

(四)介绍算盘的历史。

通过算盘历史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欣赏各种算盘。

通过欣赏作为工具、工艺品、装饰用品和具有收藏价值的算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算盘的喜爱之情,感受算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主要板书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及一个上珠一个下珠表示的意义。

《圆认识》说课稿

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圆形物体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圆的初步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这些经验上来进一步认识圆的有关特征,让学生深切体会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为后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半径和直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圆的美。

重点: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

难点:初步认识圆的有关概念。

本节课我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而理解半径;用讨论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学习半径、直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动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半径等知识。通过自学的方式去学习圆的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点亮双眼,看自行车车轮。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静做细观,共探圆的奥秘。

1、认识圆的边:观察圆形,看看它的边是由什么样的线围成的?由此得出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心:移动车轮、转动车轮,让学生观察车轴在车轮中的位置有没有改变,通过实物迁移,用一个点表示车轴,从而去认识固定的点即定点在圆中叫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

3、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同桌讨论,在图中找出与圆心距离为3厘米、2厘米、4厘米的点,能找多少个,并观察分别在圆的哪个位置,从而认识点在圆上、圆内、圆外三种位置关系。

4、认识半径:通过点在圆上这个知识认识到圆上所有点与圆心所连的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接着介绍这样的线段就是半径,用字母r表示,接着小组去讨论怎么理解半径,并通过一道练习加深对半径的理解。

5、认识直径:出示一个圆及圆中的6条线段,让学生观察6条线段中哪条最特别,通过小组讨论找到特别之处经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再介绍这样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再让学生说说如何理解直径并在圆中试着画一画直径,看看还能画出多少条,并量一量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圆中有无数条直径,长度都相等。

6、认识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通过预习回答问题来知道圆的对称轴及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说明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并给学生一张圆纸片,动手操作来解决如何确定它的圆心的问题。

(三)齐心协力,一起练习。

本环节通过判断和选择两种题型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畅游数学天地。

首先,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接着让学生们猜。

谜语,轻松一下: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个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打一个水果)猜出后,我们再猜一猜羊吃草的范围最大能吃出什么图形?在猜谜中感受到圆在生活的存在。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圆的,然后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圆,最后出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一切平面图形中,圆形是最美的,学生感受圆的魅力。

1120合数的认识说课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沈老师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上才有更大的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沈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小组竞争而引出课的内容,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沈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沈老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3.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沈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表现之一。学生在互动中,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情感在交流中体验。

1120合数的认识说课稿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安排6个例题、三课时来完成“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目标。例1指导学生将数出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突出把十作为一个单位,使学生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会一个一个地数到20,并且还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11-20各数都是有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为学习11-20各数的读写打下基础;例2指导学生借助直尺上11-20各数来了解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例3以小棒图和带数位的计数器相对照的方式,使学生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数的教学;例4教学10加几和相印的减法口算;例5教学简单的“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或“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认识加减法中各部分名称。例6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创造了机会。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的认识。我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定为例1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1、2、3、4、5、6题。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正确的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出11~20各数。

2.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在富有情趣的数数活动中,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立以一代十的表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顺序和大小,是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差异性特别大,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教学中要考虑的。

三、教学方法设想。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借助直观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架起一座认识的桥梁。因此打算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小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作为一节认数、数数的概念教学课,我还打算在练习中安排估数环节,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四、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设想我安排如下的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借助同学们都喜欢的机器猫,复习0~10各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11”

(1)拿出11根小棒,问学生有多少根?

(2)十根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

(3)1个十和1个一是“11”。

2.认识“12~19”

学生一根一根添,说有几个“十”,几个“一”,一共是十几。

3.读“11~20”.

(1)出示小棒图“”,让学生说左边的1代表1个十,右边的3代表3个“一”,读十三。特别强调不能读“一三”。

(2)读“11~19”各数。

(3)读20。

4.掌握20以内数的数序和大小。

老师:你这机器猫真调皮,请你赶快帮我把这些红花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在直线的下面(出示数轴)排放整齐。

猫:老师,对不起!我马上就排一排。

(课件演示:标有1-10的红花消失,并把1-10在数轴上依次排列)。

猴:10的后面该怎样排呢?请小朋友们帮帮我吧!

师:10的后面是多少?11的后面是多少?12的后面呢?(数轴上依次出示11、12、13……20)。

(2)读0~20各数。

(3)这些数中,你最喜欢哪个数?挑选你最喜欢的两个数用小棒摆给同桌看,并说一说,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我喜欢一个数,想知道十几吗?——“这个数在14的后面”。我还喜欢一个数——“这个数在十七和十九中间”。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我说你猜。

1老师说,学生猜。

2学生说,学生猜。

2、数数练习,说说数的组成。(出示课件)。

(四)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畅谈所学所得。

总之,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尽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充满童趣的动画形象贯穿全课,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交流,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好玩,他们一次次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其外部活动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五)、板书设计。

1个十是10。

1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11。

2个十是20。

认识比说课稿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五年级第10册色彩的认识》一课中,关于纯度对比的评讲一课时。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色彩理论知识和明度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总复习。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并掌握色彩的纯度对比的运用方法,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色彩纯度的过程中,体会色彩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美术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色彩的纯度对比联系中要注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美化自己的作品。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色彩的纯度的概念,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三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自己作品中的问题,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线认识》说课稿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2、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首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出课题: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生继续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横着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让学生试着到黑板上画这样的线,并认识直线。这样,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三种线的特征,并加深了对“无限延伸”的理解。

接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门、射灯、斑马线、铁路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图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由于前面学生对这几种线的特征以及端点的概念比较明确了,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线为什么只能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本环节我先对线段的读法作以示范,然后射线和直线的读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说说为什么射线要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要求学生独立。

另外,增加了一些练习,如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这些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三种数学图形,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其特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判断正误的练习中,三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升华成认知;在“试一试”、“量一量”活动中,让学生把认识用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技能。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既富有挑战性,又较易达到目标,这样设计,较高地达成了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1120合数的认识说课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素数和合数,并且知道怎样区分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2、使学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能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发现一类自然数的共同特征,并与同学交流。

3、在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分类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小黑板、小正方形等。

教学重点、难点:区分素数和合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指名简单说说是怎样找的)。

二、新知探究。

1、找出2、3、5、6等数的因数。

学生拼完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1×2。

学生操作后指名回答。教师分别板书:3=1×33的因数有1和3。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找出5、6、8、9、几个数的所有因数,并分别板书。

2、分类整理。

学生讨论后交流。(启发学生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上去思考。)。

你能根据这个区别将这几个数分成两类吗?指名分类并板书:在这些数中,因数只有两个的数有();因数超过两个的数有()。

讨论: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明确都是1和本身)。

3、揭示素数和合数。

说明:像2、3、5这几个数这样,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叫素数,也叫质数。像6、8、9这几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指名说什么是素数和合数。

讨论:1是素数还是合数?(引导学生思考1有几个因数,是否符合素数和合数的条件)。

说明: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试一试。

4、7、10这几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判断素数和合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板书数字25、29、31、36、47、49,让学生口答是素数还是合数,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四、总结拓展。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有关素数和合数的知识。(课本第75页你知道吗?)。

《圆认识》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王老师的数学课《认识圆》,感觉收获挺大。“圆上”指什么?就是指围成圆的封闭曲线上,以这条封闭曲线为界,曲线以里叫圆内,曲线以外叫圆外。步步夯实,才能得到清晰准确的直径与半径的概念。

王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本来枯燥的一节概念教学课上得生动有趣。思维往往从动手开始,在教学中王老师重视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王老师都安排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的机会,有效地解决教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径和半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关系时,教师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交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水到渠成达成教学目标。王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节非常实在的常态课,我觉得教者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和学习。

认识角评课稿

本节课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本课中,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一张图形,摸其中一个角,感觉角的本质属性,到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钉一钉,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总而言之,这堂课老师能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线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线的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线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运用看、说、画、读、猜和体位法,小组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

三、说学法。

对于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爱猜谜语、玩游戏这几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线、猜谜语、做手势等活动来进行体验、记忆,从而进一步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了解它们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第一环节:(导入)先用线字入手,抓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从而导入新课。

入之后,我会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去观察、去思考、取发现异同,从而完成重点知识的教学。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线段、射线、直线。(当堂检测)巩固练习强化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层次分明,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和点评。

第四环节:(当堂检测)巩固练习强化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层次分明,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和点评。

认识6说课稿

大家好:

1、教材内容分析。

认识6是学前班教材上册第20页的一个内容。数字的认识是幼儿学习数学的第一阶段,幼儿在前面的教学活动中认识了5以内的数,本次活动是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有关书写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孩子经历认识6的过程,初步建立6的数感。

(2)在具体情景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学会6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对6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孩子感受数6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重点:学会点数6以内的数,认识6和正确书写6。

4、教学难点:了解6的意义及6与5的关系,体验数学在身边。

作为刚进校不久的学前孩子,虽大多数或多或少的接受了数的初步认识,但对数的概念未必都很清楚,对数的顺序、大小比较、数的组成还很陌生。再加上学前孩子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根据我班孩子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说、操作达到让孩子自主参与,主动探究新知的目的,让孩子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游戏的方法、引导发现发、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为了讲清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从孩子熟悉的生活中找数量,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孩子在具体的实物中认识6,建立数感。根据孩子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注意为孩子提供积极思考空间,让孩子在观察、操作、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教师准备实物口哨一个,点子卡,小黑板。

2、学生准备彩笔。

教学程序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首先以游戏导入,引出问题,让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幼儿参与的愿望。其次让幼儿探索尝试、发挥想象,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猜测讨论的方法寻找问题的规律性。最后引导幼儿将找出的规律性和获得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活动因此自然而然进入、开展、结束。

(一)复习旧知:

1、课前唱数课前我是通过0——5的数顺数倒数一遍,然后任意说数让学生快速伸出相应手指,这样做的目的是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

2、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把前面学过的数字宝宝带来了,你们还记得吗(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出示练习认数、读数。

瞧,这些数字宝宝多粗心呀!连队伍都没有排好,谁能帮它们从小到大排排队呢?引导学生复习认读数及5以内数的排列。

3、出示卡片口答。

这样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学习新知。

在学习新课时,我首先告诉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动手动脑回答问题的同学奖励小红旗,激起学生学习和表现的欲望。

教师归纳:6个人,6张桌子,6把椅子,它们的数量都是6,我们就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板书课题:认识6。

引导学生观察6的形状,6像哨子,电脑出现哨子的实物,帮助学生记忆字形,教6的读音,注意正音。

(2)及时巩固.(黑板画)6朵花上飞有6只蝴蝶,请同学们数一数。

(3)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6来表示?

教师小结:不论是6本书,6个人,还是6只铅笔……只要它们的数量是6,就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4)游戏《抢椅子》。

启发学生数一数有几把椅子?几个小朋友?从而知道有6个小朋友只有5把椅子,6比5多1,5比6少1。

问学生:要使6个小朋友都有椅子坐,应该怎么办呢?添上一把椅子,再玩游戏,每一个人都坐上一把椅子,使学生通过活动知道5添上1就是6,6里面有6个1。

以上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表示事物和数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感悟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2、认识6以内数的顺序。

前面数字宝宝都排好队了,新认识的数字宝宝6该排在那里呢?

电脑展示:6排在5的后面。

3、学习6的写法。

(1)老师边示范写边说:“6”是一笔写成,上线靠右点,左下右半圆。

(2)出示小黑板。

树上有几个桃子,请你再添画一个后再数数有几个桃子,将数字填在方格里。

4、作业:让学生在书上虚线上描写2至3个6,然后自己独立书写6。

(三)巩固练习的设想是:

在学习中边学边练,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了针对性练习,既突出了重点,也及时突破了难点。为调动学生积极性,还通过排排队、猜一猜、玩游戏来巩固新知识。

プ苤,在这节课中,我力图通过直观演示,观察启发学生初步认识6。教学中,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另外,我还在课堂中及时运用表扬和奖励这种激励竞争机制,极大地调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认识角评课稿

《角的认识》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角的概念,初步认识角,并且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薛老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件的有效利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薛老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片——学生熟悉图形,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种图形中的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这种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薛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点,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辩一辩,画一画等的活动。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难点,薛老师利用课件教学,先让学生比较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并说明理由;再通过教学材料演示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所产生的不同大小的角,使学生对“角有大有小并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有了再认知的过程,这样做体现了教学材料的再次利用,同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薛老师通过课件延长角的两条边,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角的大小与边长短的关系,再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最后用课件来验证,从而明白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符合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三、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薛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在课题引入部分,让学生找一找画面上的角,找一找自己身边的角,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角就在我们的身边,了解数学和日常的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的结束部分,让学生欣赏由角组成的各种美丽图形,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精心设计,循序渐进,注重细节。

薛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孩子们能清楚的掌握知识点、明确概念;使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如在“角的各部分名称”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找角共同的地方(一个顶点,两条边):什么叫做角--指一指不同角的各部分名)-辨别角”使学生对于这一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掌握,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好了准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薛老师比较注重细节,如在示范画角的时候,注重画法的指导,对于每个步骤都解释得比较清晰到位;不断地让孩子回顾角各部分名称,使这一知识得到巩固。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融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值得探讨的是:

第一、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尺子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手碰一碰,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从而避免把角的顶点误认为角的现象。

第二、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薛老师可以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画。一开始学生会出现了各种画法,有的没顶点,有的边不直„„,接着教师再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第三、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训练不够。比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完整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总是担心学生能力不够,不懂不明白,于是放手太少,牵引过多,我认为应相信学生能力,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总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学生已经认识了角、掌握了角的概念。为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认识圆》说课稿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都是直观的表象认识,这节课将更深入的去认识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们认识圆,知道圆各个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经历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们通过直观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

设计具体有现实意义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着痕迹地将学生们带入圆的研究之中。六年级的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思考、讨论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索,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体位置这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们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实际上是在以学校为中心,300米为半径的一个圆上,让学生们感知圆心,半径,圆是有无数个点组成,从而揭示本课的学习任务——圆的认识。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发现,折痕都交于一点,即圆心。所有折痕都经过圆心,引出半径直径的感念,并且得出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再通过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讨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1)设计在一个圆内找半径直径的练习,加强学生们对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直径和半径都是经过圆心的线段,半径的两个端点一个是圆心,一点在圆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2)归纳小结本节课中学生们对圆的认识,并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长”的说法,让学生们思考。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长”就是对圆的特征的最好诠释。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