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池上教案(专业16篇)

时间:2023-11-30 20:10:39 作者:紫薇儿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备课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希望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使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出色和有成效。

《古诗》教案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两课时。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3.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实验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能有感情地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那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字的读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的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是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色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的四周,使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欣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教案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自学、指导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情意目标:

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懂得珍惜友谊。

识字、写字,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让学生在诵读中识字,通过多读,和生字见面记字形;尝试按“理解——交流——发现不懂的词语——指导——加深理解”的流程学习古诗。鉴于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不需要理解的太深,能力古诗的大意就行。

生字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读熟两首古诗,在读中和生字见面,自学生字。

二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卡片,认一认。

踏、客、赠、汪、舟、欲、踏、潭。

2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些字的。

3边读边找诗中的生字,和新朋友打个招呼。

三由生字找出诗句,再理解诗句。

1指名认“客、何”,这个字在哪句诗里面?读出句子。在诗里面指的是谁?贺知章为什么是客?真的是客人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抓“回乡”理解课题,过渡到第一句。

从哪里回来?去干什么了呢?(简单介绍诗人生平)。

现在回到了老家,为什么被村上的孩子们当成了客人呢?(过渡到第二句)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

2整体感悟第一首诗《回乡偶书》。

读一读,谈感受,想一想诗人回乡的心情。

学习《赠汪伦》。

1认生字“赠”,理解意思。“汪伦”是谁?介绍汪伦和李白的友谊。

2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了什么。

3抓重点字理解诗句。“舟:小船;将欲:将要”“踏:踏拍子”“不及:比不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再读,体会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演一演,深化理解。

老师和学生合作演一演《回乡偶书》,体会“鬓毛衰”“笑问”等词。学生合作演一演。

五背诵古诗,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六作业:

1熟背古诗两首。

2提高:搜集李白和贺知章的诗,背一背。

少小老大。

《回乡偶书》无改鬓毛衰。

相见不相识。

《赠汪伦》依依惜别之情:深千尺不及清。

教案古诗

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横。

《古诗》教案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古诗》教案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区分“春”“村”的读音)。

板书:春晓村居。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练习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目标达成。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仔细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深切感受在烈日暴晒下在地里锄禾的古代穷苦农民的艰辛。接着,要求学生表情朗读前二行诗句,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朗读。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描红、临写。

古诗教案

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斜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来自网!http://。

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别。

叫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教案

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

能力:背诵四首古诗。

情感: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

重点: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教法:读中领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挂图、课件、资料。

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读熟诗句:

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体会诗境: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在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抒情: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

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

三、欣赏解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诵读。

五、积累内化: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四首古诗。

2、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

板书:

晚日。

晚春江情寄友人远山晚景绮丽。

春草怀恋家乡。

望乡。

古诗教案

本课选编了唐(送孟浩然广陵)李白和(出赛)。王昌龄;宋(泊船瓜洲)各安石和(秋夜交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各两首古诗。诗人在古诗中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思乡之情以及忧民的爱国之情。

1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2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课文。

1启发学生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意思。结合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诵读时能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朗读古诗:

1请四句同学分别读古诗,大家评议。

2齐读四首古诗。

二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投影出示,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1)读句子,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遗民泪尽胡尖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指名读字义,全班齐计字义。

3分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

每人讲一讲古诗的意思,互相补充。

4质疑。

对着注解,后,仍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

5指名讲解每首古诗的意思。

三看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1提问:

(1)每幅插图中年描绘的情景,体现了哪些诗句的内容。

(2)观察每幅插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

(1)第一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幅: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四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要点:

一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二热爱故乡,思念故乡。

三希望过和平的生活,反对战争。

四希望收集失地,热爱祖国。

板书:孤帆。

送孟浩然之广陵。

惟见。

又绿。

泊船瓜洲。

何时.......还。

飞将在。

出塞不教。

秋夜将晓出篱门泪尽。

迎凉有感南望。

2读句子,练习能正确地读出古诗中的意境。

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齐读四首古诗。

2思考;

(1)画出每首诗中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句子。

(2)每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全班讨论。

板书:

(惜别之情)。

(思乡之情)。

(爱国之情)。

(忧国忧民,爱国之情)。

板书:孤帆。

送孟浩然之广陵(惜别之情)。

惟见。

又绿。

泊船瓜洲。

何时......还(思乡之情)。

飞将在。

出塞不教(爱国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泪尽(忧国忧民)。

迎凉有感南望(爱国之情)。

古诗教案

1、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一、简短谈话,引入课题。

1、齐读课题。

2、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二、自由读《静夜思》

1、学生字。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评议。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跟录音读课文。

4、试读、评议。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背诵全诗歌。

六、总结。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

三、理解诗义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 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理解带点字“遥 为 暗”。

7、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指导背诵。

《古诗》教案

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创作。

1、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2、通过为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了解诗配画的特点,激发美感。

如何用学过的技法去表现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古诗精彩绝伦,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配画《咏柳》(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受。

1、老师这里有一首特别喜欢的'诗。(出示课件《咏柳》)。

2、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教大家一个读好它的方法,一边读一边在自己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老师和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诵)。

3、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景物?

三、学生创作。

b、画面内容与诗中关键字相对应表达出诗的意境(2)着色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的《诗情画意作品展》中。

2、老师设立了几个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构图奖…大家来做小评委,看看应该评给谁。

五、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绘画作品更棒。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歌词配画。

《古诗》教案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渐显第一张幻灯片课题——夜书所见)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

1.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个问题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 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 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老师重点点拨理解:(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飞入正确答案)

答案一 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1、还有哪些思乡的诗句

(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教后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注意诗的节奏、韵律;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让学生借助注释、幻灯片图画自己理解诗意;3、借助cai课件体会诗情、诗境。4、拓展阅读,用cai课件呈现意境相近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古诗》教案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

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

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齐声读)。

(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

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2)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

(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如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喜气洋洋)。

6、生看画面,师描述:放完爆竹送走旧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课件出示:春风送暖入屠苏)。

(1)再读这句,哪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的理解。(爆竹声中辞旧迎新的快乐;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长大了感到快乐,青年人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心里有了责任感,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长寿,心里高兴。)。

(2)再读诗句,读出你体会到的“暖”。

同学们,这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迎着红日,人们喜洋洋地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此时的场景给你怎样的感觉呢?(温暖的阳光,生活更有希望)。

7、课件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指名读、齐读。(读出充满希望的感觉)。

(2)男女分组赛读。

(3)从“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

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吧!

三、课堂延伸:交流春联。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联。(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春联,全班齐读。

3、教师指导书写课后生字“旧、符”;生写,师评价并随机展示。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扫墓和踏青出游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去看看吧。(板书:清明)。

2.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韵味和节奏。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习古诗第一句。(课件出示古诗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课件出示重点词“清明、纷纷、欲断魂”的解释,并配相应图片。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课件出示古诗3、4行)。

(1)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2)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4、思考: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怀念逝世亲人)。

5、自由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6、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诗句—懂诗意—品诗味。

第三课时。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诗人王维就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课件简介诗人王维。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2、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谁来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课件出示重阳节简介)。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与诗句相对应的图片,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谈话过渡: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每逢佳节,作客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就更加强烈了。

(3)让我们带着思念之情来朗读吧!(男女读、小组读)。

2、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佩戴着茱萸登高,遗憾的是唯独缺少了我一个人。)。

3、感受古诗的韵律: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它表现出来。

课件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齐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

四、记忆识字,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自主识字。

2、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独”的部首是“犭”,“异”的上半部分是“巳”。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元日春节热闹欢快。

清明清明节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思亲、思乡。

本课三首古诗都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很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以不同的诵读方式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交流读完古诗的感受,体会古诗的意境。

古诗教案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学挂图。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

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

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3)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4)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

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

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8)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1)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一、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侍。

作业设计。

一、背诵古诗。

二、看拼音写词语。

yishoufenglingyushi。

()()()。

古诗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