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面积计算(优质15篇)

时间:2023-12-02 14:52:21 作者:QJ墨客

六年级教案是一种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教育教学文件,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想我们需要准备一份六年级教案了吧。下面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六年级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探讨。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先复习梯形的有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中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出示梯形请学生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然后请学生想一想: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方法?带领学生回顾以前知识,(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然后教师启发:我们能否也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探讨。本环节的设计,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的类比迁移,用循序渐进的启发性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为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研讨,促进知识方法的有效迁移创造条件。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我先课件显示操作提纲:1、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2、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怎样拼的?3、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防止出现学生不知道做什么的现象。然后学生示范拼图,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于学生操作的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因此未出现异常现象,学生都兴奋地说拼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了加深学生对书本图示的理解,我故意剪了两个完全相等的任意梯形,结果问题就出现了,一名学生没有按照书本上的拼法,结果自然没有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都感到惊讶。我见时机成熟,叫学生再打开书本,仔细观察书上的拼法,使学生明确拼的步骤:即先要重合,再向左旋转,最后沿着梯形的一条边向上平移,直至两条底成一条直线,才能拼成。学生这才明白过来。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都明确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接下来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请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找关系,先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底之间的关系,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是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再找出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关系,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然后得出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即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本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填空题,使研究的要求清楚,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效、有序地进行思维。

(二)学以致用。

在例题的教学中,由于有前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我没有花很多的精力,而是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练习的设计中,我也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学生中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列式,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从而杜绝错误现象。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得饱,我又布置了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梯形面积的推导公式。(用一个梯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本堂课能以全体学生为本,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更新。通过让学生操作、思考、观察、讨论、说理、计算、看书和概括等多种形式,注意了变"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变"灌输"为"引导",较好地处理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良好素质。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练习与应用”第7~11题、“探索与实践”12~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这节课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表面积、体积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表面积、体积的汁算方法,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公式。

2、做复习第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三、知识应用复习。

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做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比较。

2、做练习四第9题。

结合画图演示水流的速度就是圆柱的高,每分钟的高在每秒的基础上乘以60。

3、做练习四第10题。

提问:用这堆沙子去填长方体的沙坑哪一个量是相等的?(体积)接着学生计算。

4、做练习四第11题。

出示题目:

结合题目和图形理解长方体纸箱的长、宽、高与每个圆柱体饮料罐相相关数据的关系。接下来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要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5、做练习四第12题。

可以先举例说明,再概括。

6、做练习四第13题。

提问:要求圆柱体饮料罐的容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要注意从它的里面测量)。

通过计算再与商标纸上标出的容积比一比,你发现什么?加强学生把数学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7、做练习四第14题。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交流。

8、评价与反思:结合3个方面让学生自主评价。

9、让学生了解“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小学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1、知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图形面积的和(或差);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对组合图形的分析方法与计算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讲解法、演示法。

这类方法一般是从组合图形中分割成几种不同的基本图形,这类图形的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求几个基本图形面积之和(或者差)。

ppt演示变化过程,并出示解题过程。

这类方法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替换成面积相等的另外的条件或问题,使原来复杂的图形变为简单明了的图形。

ppt演示变化过程,并出示解题过程。

这种方法是将图形中某一部分切割下来平行移动到一恰当位置,使之组合成一个新的基本规则图。

ppt演示变化过程,并出示解题过程。

1、弄清组合图形所求的是哪些部分的面积。

2、根据图中条件联想各种简单图形的特征,看组合图形可以分成几块什么样的图形,能否通过割补、等积变形、旋转等方法使图形化繁为简。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案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等分圆教具。

分成十六等分的圆形纸片。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聚宝小学教学楼前面的一块空地,我们学校计划在这块空地上,铺一个圆形的草坪。它有多大呢?要求有多大?实际上就是求圆的面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面积。

二.游戏激趣,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

生:男生涂的圆大,女生涂的圆小。师:你们所说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板书: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叫做圆的面积。

师:现在大家知道男生为什么涂得慢呢?

三.探究合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切割成两部分,把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哦,请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2.演示揭疑.把一个圆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在把每个半圆平均分成四份。就把整个圆平均分成八份,每份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这些近似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如果老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你又会拼成一个近似的什么图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仔细观察如果老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它就会更接近哪个图形?(长方形)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儿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什么图形?长方形。那这个近似的长方形和圆之间会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请看老师给出的三个问题。齐读问题明确要求。

3.合作探究,推导公式小组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讨论完成学习卡上的内容。你们明白要求了吗?现在开始吧!学生进行汇报师:板书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四.巩固新知,实践运用。

1.俗话说学关键是用好,做游戏时,你们说男生涂的圆大,女生涂的圆小,现在来算一算用数据证明你们的说法是对的。

2.现在你来帮助老师算一算我们学校要铺的草坪面积是多少?又需要多少钱?

五.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你们不但学会了求园的面积,而且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是你们的一个了不起。另外,你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的第二个了不起。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教案

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形纸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观察圆柱,想一想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总结:圆柱所有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圆柱表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两个底面面积+侧面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4)圆柱的底面积很容易求出,但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侧面积。

(1)小组合作:

请各个小组沿高把它的侧面展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演示。

(4)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3、表面积。

(1)总结表面积公式。

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侧面积。

(2)共同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装纸?

侧面积:2×3.14×10×30=1884(cm2),底面积:102×3.14=314(cm2),表面积:314×2+1884=2512(cm2)。

三、巩固练习。

1、现在我们自己尝试来算一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要解决下列问题,需要求圆柱体哪几部分的面积。

5、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请记住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这节课就上到这!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s侧=c×h=2πrhs表=2πrh+2πr2。

底面积×2=2πr2。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数学第九册内容。听过学区本节公开课,确有可借鉴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教学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首尾照应实现数学价值。

由实际事件“帮工人师傅计算花坛面积”引出探究主题——梯形面积的计算,得出结论后,运用公式解决这一实践问题。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改变例题为学生身边常见事物,始终将数学置于生活背景之中,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理念,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转化推理蕴涵思想方法。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基础之上提出的。教师首先请学生回忆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使学生意识到梯形也可与学过的其他图形产生联系,从而计算出面积。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也落实了“数学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三、合作探究促进创造思维。

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利用梯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求梯形面积,学生有着不同的做法:有的利用等腰梯形、有的利用直角梯形、有的利用普通梯形,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普通的平行四边形;有的把梯形分割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自由的探讨交流带来的是思维的充分扩展,是质的飞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与批判,在各种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考问教学细节,又发现一些问题:

镜头一:利用公式求梯形面积的练习中,一同学列式为(3.5+2)×8÷2,而原图中,3.5为下底,2为上底。教师强调:“这样做不对,应为上底加下底,也就是(2+3.5)”。

“上底加下底”与“下底加上底”,对于求梯形面积而言,究竟有何区别呢?教师本不宜如此“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倘若该同学反问:“把这个梯形倒过来,面积是不变的。那么我的算式是否正确?”教师该如何应答?可惜,没有一个同学提出质疑。教师强依公式而下的结论显然并不合适,为什么却无人指出?“公式是不可不依的”、“老师的结论是不可推翻的”……“一言堂”教学的印痕桎梏着师生的思维,使“探究”有时不免流于形式。对学习而言,这是可怕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鼓励学生善疑、敢疑。当然,这需要教师的能力与勇气——自我质疑的能力、承认错误的勇气。

镜头二: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了习题,在教师示意下走上讲台,利用投影把答案展示给大家。第一次展示,同学们趣味盎然;二次、三次过后,变得兴味索然。几声简单的“对”、“同意”,使课堂气氛趋于沉闷。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愈来愈受到师生青睐。但是,多媒体的运用必须把握好“度”。不是所有环节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不是任何步骤的实施都需要多媒体。学生练习的是几道非常简单的基础性题目,正确率相当高,教师巡视时也能发现这点,那么,以口答的形式订正不仅简单明了,更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稍有难度的题目,则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短时间交流,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简单地回答“对”或者“错”。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统计表。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重点难点】。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统计。

【整理归纳】。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课堂作业】。

教材第96页例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统计与概率(1)。

(1)统计表。

(2)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第一次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在新课引入时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动画和学生熟知的故事,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动画演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内在的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到正方形的演变,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堂上训练,学生通过解答不但巩固已掌握的知识,而且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案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就创设了“可比克”情景,要求商标纸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如何求一个曲面的面积?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再有就是练习的设计,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生活中求圆柱侧面积的问题(如,压路机前轮压过的.路面的面积大小;油漆圆柱状的柱子需要多少油漆?……)。

2、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情形,在实践中推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同时,情感上得到满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3、重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后,先后设计了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已知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及已知半径和高求侧面积的梯度练习,使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在巩固阶段,我又设计了判断、填表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处处从生活入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课前的导入,可以不用教具,用和学生一样的“可比克”,和学生更加贴近。

2.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圆柱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充分思考,在这里我让学生很明显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暗示,让他们要注意研究的方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有长远的培养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第2题。

1本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和探索能力。

2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有关的实际问题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1cm2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张,。

教师:什么叫面积?

说一说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1cm2)。

出示下面图形:

教师: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可能无法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并把猜的结果记录在图的旁边。

学生如果不能回答,教师可以引导: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测量、计算,那长方形的面积呢?

1格子的办法探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用1cm2的正方形摆长方形,至少要多少个?(2个)。

教师:用5个、10个、18个小正方形分别摆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摆?请根据你的操作填写下表。

学生逐一填表后展示汇报。

姓名正方形个数(个)。

面积(cm2)长(cm)宽(cm)。

提问: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长方形的面积与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cm2。

学生2:与长方形的长有关,长越长,长方形的面积越大。

学生3:不,与宽也有关,如果宽很短的话,长方形的面积不一定大。如…。

教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都有关系,对吗?

2用计算公式出示下面的几个长方形:

学生分组用1cm2的正方形去覆盖上面3个图形,并填下表:

图形长(cm)宽(cm)面积(cm2)。

abc。

教师:从刚才的探索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教师:根据上表看一看,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长乘宽就等于面积。

教师:是这样的吗?再算一算学习例1时拼的长方形,看是否都具有这一关系?

教师:请你们大胆猜一猜,可以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让学生完成练习七第2题。

笔导活动:测量并计算面积物体名称课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黑板面长宽面积。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认识到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

2、让学生通过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小学六年级计算数学题计算方法

6.救了田鸡饿了蛇(打一成语)——答案:顾此失彼。

7.必(打一时间用语)——答案:三点七分。

8.万里沙场望不尽(打一称谓)——答案:作战处长。

9.何以掷果盈车(打一北宋人名)——答案:潘美。

10.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在那里?——答案:在床上。

11.鸡蛋摔跟头会变成什么?——答案:会变成导弹(倒蛋)。

12.明明一天没有吃东西,为什么我不觉得饿呢?——答案:因为我不是“明明”

13.不是草(打一字)——答案:菲。

14.四五个丑角(打一成语)——答案:九牛一毛。

15.一架小飞机,飞行看天气,晴天飞得高,阴天飞得低。(打一动物)——答案:蜻蜓。

16.人的一辈子(打一成语)——答案:出生入死。

17.万木欣欣向荣(打一称谓)——答案:林业处处长。

18.考察宇宙(打一成语)——答案:任重道远。

19.脑黄金·秋千格(打一国名)——答案:智利。

20.时钟坏了(打一成语)——答案:无时无刻。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

(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揭示课题。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3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前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可能在理解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上遇到困难。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迁移规律,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层次清楚,并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