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石灰吟有感(热门21篇)

时间:2023-12-16 20:46:35 作者:文锋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创作能力。

读诗《石灰吟》有感作文

作者于谦身为明代大臣,以身作则,精忠报国,清白做人。他以这首大气的七言绝句比喻自身,其语言明白,内涵深刻,其人与诗,永垂不朽。这首诗表达的正是:做人要像石灰一样坚贞不屈,即使“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碎骨粉身”都无所畏惧,只为留下清白在人间。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高估品质:要清白做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习作指导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诗》有感

我读诗,唯有元稹的“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最是动人心肠。自比鳏鱼,不复再娶,一生只有你一个妻,大概是那个时代最动听的情话了。

也许正是清贫与操劳,这个贤淑温润的女子年仅二十七便香消玉殒。更可悲的是,韦丛下葬的时候,元稹因御史留东台而没有前往送葬,她陪他渡过了人生中最贫苦、最无助的七年时光,让这个落魄文人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温暖,却没能见他最后一眼,在元稹即将飞黄腾达,光耀门楣的.时候离开了。漫漫轮回路,她注定要一个人走了,她跨过奈何桥的背影该有多么寂寞。痛失爱妻的元稹,纵使高官厚禄、价增一顾又如何,能为他洗尽铅华、洗手作羹汤的那个女子已经不在了。元稹大概是古人写给妻子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了,然而无论他写多少传颂千古的诗文来祭奠她,都换不回那一缕芳魂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的那片云,终究还是没能飞过沧海。

诗人的爱情往往和他们传唱千古的诗句紧紧联系在一起。后人为此流泪,不是为了平仄相合、韵律悠长的千古名句,而是为了至真至纯至性的文人爱情。上苍却好似格外不耐烦这些浸透着墨香的情怀,亦或嫉恨他们可比天高的才华,红颜知己也好,糟糠之妻也罢,不是死别,便是生离,从不肯成全一分一毫。真真是叫人恨得牙痒痒!

纵然情比金坚,也终将爱淡如水。韦丛逝世,元稹自然伤怀,却终究不可挽留,时光长河冲刷而过,再大的情意也随水而去了。后来,他不仅娶妻,复又纳妾,当初的誓言自是算不得数了。

诚如元稹,也有背信之日,诗人的爱情竟如斯脆弱。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读到这首《写情》时,我是决然想不到李益是个可恶的负心汉的。要怎样刻骨的回忆,才能悔恨“佳期一夕休”;要怎样深切的情意,才能直言“无心爱良夜”;要怎样沉重的脚步,才能放任“明月下西楼”。后来,读了大唐情史,才知道霍小玉之于李益,是胸口的朱砂痣,是呕不出的心头血,倾其一生也难以忘却;亦是年少绚烂的烟火,是正月里皑皑的白雪,只有一瞬的美丽,渐次凋零成朱门旁一撮惨白苍凉的余灰。

一个名妓,纵然才情再惊艳,也是盛世里最卑贱的花,但霍小玉到底是与那些妩媚娇花有些不同的。她出身落败王族,久在风尘浸淫,通琴棋书画,晓百家文章,虽桀骜却孤僻,既清高又不得不媚俗。是以,当唱到李益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给弄潮儿。”时,她亦心有戚戚然。适时,李益门第清高华贵,年轻即有才气,丽词嘉句,时遇无双。他常自夸耀其风流才情,希望得到佳偶。四处寻求名妓,很久未能如愿。霍小玉就是在这样情境下,环佩叮当,珠翠摇曳,款款而来,宛若九天玄女,清凌凌误坠人间。这样两个人的相遇,冥冥中自有缘分。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百炼钢也化作绕指柔了。恩爱约一年后,李益升为郑县主簿,须回故乡陇西探亲,然后上任。李益临行之时,再三盟誓:“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二人挥泪而别。

本以为,这是一个功成名就日,不忘糟糠妻的美满故事,然,世事终有憾。李益回家后,为了仕途和名声,不仅娶妻,还断绝音信。任霍小玉散尽家财,苦寻不得,悲恨交加,卧床不起。眼见红颜憔悴,一个热忱青年终于忍不住,把李益硬是架到了霍小玉家门口。霍小玉挣扎站起,洒下一杯酒,寓意覆水难收,咒李益“我死以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余音犹在,人已倒地而亡了。

霍小玉的死讯传出后,长安街头有人传出这样的诗句:一代名花付落茵,痴心枉自恋诗人;何如嫁与黄衫客,白马芳郊共踏春。伊人已逝,芳华不再。即便再多的怀念咏叹,亦无济于事。而她临死的咒语竟成了真,后来李益常生出幻觉,怀疑妻子与人偷情,日日打骂,不久便和离了。这个当初才高八斗、锐气逼人的有志青年也在整个京城整个大唐乃至整部青史留下了永远的骂名。霍小玉确是可怜,痴心错付,为情而终。但李益比她更可怜,负心薄幸,被情而毁,承担千年的谩骂。

爱也好,情也罢,爱恨情仇终灰烬。困扰我们的不是情深不寿,而是心底的不甘。不甘你身边红颜不绝,我身边人迹凋零。不甘分开后你前尘往事尽忘,我郁郁不得释怀。不甘你功成名就惹人羡,我暗自神伤无人知。所有的恨,源自不甘。

纵观青史,凡是诗文无双,才华卓越之人,在感情上莫不遗憾而终。陆游和唐婉如此,苏轼和王弗如此,纳兰性德和表妹雪梅亦如此。就连琴瑟相和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也有“问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诛心之语,更不必说一生命途多舛的李清照了,情深意笃的丈夫病死,赤心报效的国家战败,晚来孤身一人,该是何等的悲凉。

人生有三恨,一恨鲛人落泪,二恨良将多舛,三恨情关难渡。

读《诗》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关于古代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改诗》。读完后我受益匪浅。

王安石是北宋很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也还是北宋的大诗人。但在一次改诗时出了失误。

据说,当时南方有一个诗人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这一句王安石看了以后觉得很可笑。自言自语道:“明月怎么能叫呢?黄狗又怎么能我在花中呢?”于是他信手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他自己以为很好了,其实改错了。原来那位文人的家乡有一种鸟叫“明月”,明月叫出的声音很动听,还有一种虫叫作“黄犬”,黄犬常在花之中飞来飞去。王安石不了解情况所以改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了解了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把一件事做好。平时我们注意观察生活的小事情,也能写出很多好的作品来。

读《石灰吟》有感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读《诗经》有感

几千年来,华夏大地孕育出了灿烂的诗歌文化。秦汉之时,汉赋辞藻极尽华丽,乐府叙事荡气回肠。唐宋之际,有谪仙人的浪漫潇洒,也有杜少陵的忧世伤民,有苏东坡的豪气万丈,也有柳三变的醉心繁华,浅酌低唱。华夏文明里,诗书代代相传,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诗经》。两千多年前,中原人烟稀少的旷野中,纯朴的先秦百姓的兴之所至,放声高歌;嘉宾集聚的欢乐宴席上,所奏之乐悠扬清雅;伴随着繁琐周礼的肃穆颂歌在庄重古朴的庙堂奏响。他们所歌之词便是《诗经》的来源。周代的先民们把汉字的音韵之美以诗的形式传之后世,同时传承的,还有那精炼文字中深厚的文化土壤。

“百善孝为先”,孝之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诗经》中便有很多相关诗句。《蓼莪》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道尽了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体察与感激。《凯风》中“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则以吹自南方的和暖之风起兴,把尚在幼年的孩子比作“棘心”即幼小的酸枣树。小枣树在南风的吹拂下茁壮成长,就像母亲用温暖的爱抚育我们长大一般。如今,当我们吟咏起这优美的诗句,脑海里也不禁会浮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幼儿身边,总少不了父母温暖而有力的大手保护;成长的路途中遇到挫折,总少不了父母的安慰与鼓励;当孩子长大,即将远行,总少不了父母的担忧与叮嘱。光阴荏苒,孩子从柔嫩的树苗长成参天乔木;岁月如梭,却也使父母沧桑了脸庞,花白了鬓发。自《诗经》始,历经千年,一代代的父母对他们的子女付出无私的爱,历经千年,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亦在感叹:“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中父母子女间的温情体现了先民们对世间美好情感的`歌颂。然而许多美好不能长久,因为它总被罪恶打破——那便是战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纵使边关烽火不绝,华夏子民们却从来不是好战之人。征人思妇,自古有之。还记得那句著名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那便出自一位离家征战的士兵之口。这是他对妻子的誓言,却也因战争变成了奢望。而在家中的女子们,则是“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至于采摘卷耳时都无法集中精神。千百年来,战争使多少妻儿离散,使多少家庭破亡。到如今,世界在高呼和平,但战火仍旧未熄。处在战乱中,最无辜又最受伤的,却是平民百姓。炮火声不绝于耳,死亡的恐惧日夜相随,饥饿与疫病更使他们的生活被黑暗笼罩。而中国人民是幸运的,我们享受着安定祥和,我们不用担心美好家园顷刻变为断壁残垣,我们不用担心无情的炮火将我们与亲人阴阳两隔。因为我们生活在爱好和平的中国,因为自《诗经》始,先民们便把和平的种子深埋心中,代代传承。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上古淳朴自然的民风贯穿于每一首极富韵律的诗歌中,造就了诗经的“思无邪”之美。在《诗经》中,人们是那么直率地抒发着他们的情感,他们赞君子德行高尚温润如玉,他们讽小人无德不死何为,他们欢欣于他人相赠之物并要投桃报李,他们感叹国家昔盛今衰而痛彻心扉。对于德行,对于为人处事,对于个人发展,对于国家兴亡。《诗经》以精炼的语句包含了世间万象。读诗经,我们能懂得去赞颂美好,揭露丑恶;我们能懂得礼尚往来,相互赠答的处世之道;我们能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这许许多多的情感,自诗经中源起,经过浩如烟海的经书典籍的传承,已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骨血之中,不可割舍。

溯诗歌之源,我们感受优美文字中浓烈的古韵清香,溯诗歌之源,我们回顾精炼语句中灿烂的思想光芒,溯诗歌之源,我们追寻传统文化的起点,感受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变迁。

读《石灰吟》有感

《石灰吟》是从古到今的精典诗句,几乎人人都会背出几句,可这首诗的寓意你知道吗?请你回忆一下: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背了几遍,想了想诗人当时的心境:辛苦的人们把石灰石千锤万凿的从深山开凿、运出来,再用烈火烧成石灰,在石灰石看来是很平常的事。只要能留下清白在人间,就是粉身碎骨也不怕。其实这是个借物喻人的'诗,它教育人们,如果自己是清白的,就算死,也要证明自己是清白的!不然会死不暝目的!

希望大家把这首诗的寓意永记在心!

-->。

读《诗》有感

木兰为了父亲,征战沙场,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感恩之情,使得后人赞颂,而如今像木兰人性中最淳朴的感情在社会上已经差不多完全消失了。在社会中往往现代人对物质上的兴趣比对亲人的兴趣还要来得强烈,或许在人的心灵中物质比感情来得重要。在过去木兰可以为父出征,而现代人连父母都不养育,两者的思想是完全相对立的。

是物质使得人性中最为淳朴的思想消失了吗?木兰当年抛弃钱财和名利回到故乡养育家人,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小时候依赖着父母的肩膀,长大后却不愿容下已经年迈的父母,与木兰相比,他们的心灵会是有多么肮脏与卑微。

木兰的故事谁都知道,对木兰的精神谁都了解,但这社会上的人谁会去学习?恐怕连拥有一颗孝心都很难吧?每当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呵斥奶奶的时候,就会想起爸爸忘记自己是怎么长大的吗?当读到木兰不惜生命替父从军的决心与孝心,觉得有点难为情,或许我没有权利去批评我的父母,但我绝对不要做一个忘恩负义没有孝心的人,而是应该像木兰一样有一颗淳朴、简单的孝心,这种孝心整个社会的人都应该拥有,去感恩父母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得做到的,或许做不到木兰那样大义凛然,但是拥有一个感恩的心是全社会人的需求。

读《诗》有感

(一)。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香菱学诗》是我们语文课文,我看了香菱的学习用功不禁让我想向他学习。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这就是香菱对学习的渴望和执着,可是先子我们呢,有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好好的学习,整天只知道耍酷,这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浸入的学习中去,你不但能够学好,而且会让学习的负担成为快乐,所以请大家要好好学习!!

(二)。

香菱,本名英连,小时候出生于有钱人家,却由于在元宵灯会上被拐卖,沦落为贾府奴仆。宝钗一副夫子样的作为有时难免会煞风景,给人家泼冷水,所以香菱更愿意舍近求远找黛玉学诗,而黛玉则指点她学诗门径。

这个故事描写了很多人,但重点描述的.还是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来表现书宝钗和黛玉两人不同的对待人、事、物的方式。宝钗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想教香菱的,她认为一个奴仆不值得,会显低她的身份,所以宝钗会偶摆夫子的架子,作者在此次是要体现出宝钗内心性格特征。而黛玉则不同,她认为香菱也是人,和大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她不会嫌香菱不好,很认真的教她,香菱学诗终于成功,从而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三)。

今天我学习了《香菱学诗》这篇文章,心中不禁感触万分。尤为突出的是香菱苦心学诗,她首先下定决心拜师学诗,然后专心致志地学诗。虽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这些困难抵挡不住她对艺术对诗的痴迷,她着魔仿的学诗。虽然自己不是很有文化基础,但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坚持赢得了成功。

《香菱学诗》这篇文章引入了我对“学习”这个题的深思,现在,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我想这就寥寥无几了吧,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不畏艰难地学习呢?我想也不多吧!何况比起当时的环境来现在的学习环境是多么优越,图书馆,因特网……为什么她能做到,而我们不能做到呢?我想是因为现在条件好,人们变得懒惰了。也许你去问:为什么仍有些人像香菱那样刻苦学习?这是因为他们明白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这个道理。人的一生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精神上的富足,就算有再多钱又怎样?死了还有用吗?而在世上精神上的富足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在死后会有人歌颂你,说了这么多,总之,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习,做到乐学,尽心尽力地学,从而就可在学习中成长。

读《诗经》有感

《周南》一共11篇,分别为《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读过之后感觉古人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没有政治的教化之声,彰显的是浓浓的远古自然气息、朴素的本真。流露的是克制之后的情感,谨慎有序的行为。

就这11篇诗歌逻辑顺序而言第一篇《关雎》写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第二篇《葛覃》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心情。第三篇《卷耳》是抒发新婚夫妻短暂分别之情。第四篇《樛木》则是描写新婚燕尔夫妻的幸福生活。第五篇《螽斯》是祝福婚后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第六篇《桃夭》是对婚后美丽贤惠、善于持家的妻子的赞美。《兔罝》作为第七篇,歌颂的是丈夫外出为国立功的纠纠武夫形象。第八篇《芣苢》则歌咏妻子在家勤快劳作的情形。第九篇《汉广》写有夫之妇不可逾越的人伦鸿沟。第十篇《汝坟》描写的是夫妻久别重逢后的心情。最后一篇《麟之趾》则以咏叹调的方式歌颂合乎礼乐的爱情才是生生不息的根基。

对我而言,内容印象最深的是《桃夭》和《汉广》。《桃夭》和《汉广》,前者表达新嫁娘的种种喜庆愿景,用词精确、画面喜人,音韵上即使现代汉语读也是很有味道。写出了自然美让人心怡,家庭美让人心欢,音律美让人心静,诗人如聆听天籁,舒泰无比。就是在这种心怡、心欢、心静中让心境情感在克制中谨慎着自己的行为。后者每章后两句,表达男子对游女求而不得又眼看她出嫁的怅惘之情,极尽温柔敦厚意味。一唱三叹,浑然天成,光明的心境在歌咏行为中得到自然有度的克制。

形式印象最深的是《麟之趾》和《芣苢》。前者出现了三句为一章的格式,前两句先兴发后叙事,后一句抒情感慨,简洁有力,它是“周南”里唯一一首只九句的诗歌;后者虽然仍然是“周南”惯有的四句一章,一共三章,但变动的词却只出现在偶字句中,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字,它是“周南”里语词变动幅度最小的。而《麟之趾》赞美贵族,追求吉祥平安、生活美好的的愿望也是在谨慎中表达着先民们有序的行为;《芣苢》则在采摘车前子的喜悦中让我们的心境转入金玲作响,明镜、舒展、清灵。《卷耳》夫归又恐再去的忧思,《螽斯》一语双关争取生存的意志,《兔罝》狩猎欣喜自豪心理背后的离乡悲哀,又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的摸索到一丝丝谨慎的悲凉情感。

关于情感印象,《樛木》婚礼祝福的情真意切,《葛覃》归女的激动雀跃,而《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从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以及求而得之的喜悦。题材喜闻乐见,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鸟用情专一,不离不弃,生死相伴。正隐喻着君子对数你的一见钟情、朝思暮想、寤寐思服、备受煎熬的感受,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绘,流露着朴素而健康,纯洁而珍贵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流传之今确实是自然和谐,朴素天然。

“周南”乃“周礼”的隐喻。这一组诗的安排,起于自然风情,止于人伦仁德,礼乐贯穿其中,作为调节。整组诗歌出于自然之情,贯穿中庸之美、富有人道情怀,又不失音韵美、节律美。让我们如聆听天籁,温润不腻。

读《石灰吟》有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诗人于谦作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读《诗经》有感

一个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件事莫过于情窦初开了。喜欢一个人,并追求她的感觉,应该正如《关雎》和《蒹葭》中描述的一般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那美丽的河岸边啊,有一位贤淑的女子。她或许有着窈窕的身段,或许有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虽然知道追求她并不容易,可是我还是想试一试。这不正是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的感觉吗?或许她就是我们心中的白月光,有着美丽的外表和良好的品德。我们为其倾心,为其蹍转反侧,夜不能寐,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和才智去讨她欢心。正如张爱玲说的一般:“爱一个人,他就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得卑微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是诗经《郑风.风雨》中的诗句,讲述了一位喜欢着心上人的女子,苦苦地在风雨中等候着他归来的心境。这与我们在喜欢一个人时苦苦等候的心情何其相似!似乎见到他,心中也欢喜了起来,连天空也因为他的到来而放晴,乌云也因他而散开......这首诗为我们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在等待心上人时,温柔又美好的心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的桃花映照着新嫁娘通红的嫁衣和娇羞的脸颊,应该是女孩一生最美的场景了吧。新娘出嫁,火红热烈的气氛之下,是她对未来婚后生活的向往。出嫁,就意味着将自己的下半生与另一个人相互捆绑,荣辱与共,祸福齐度。而这首诗,也贴切地形容出了一个新嫁娘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品行能让未来的公婆满意,能有美满的幸福生活和爱自己的丈夫......

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而纯粹的,不会穿掺杂过多的功利成分和目的性。他们不会考虑地位、名分、金钱,只是带着对爱情的期盼,去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诗系情感,情于吾诗中。诗经总是能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给予我们许多的新的领悟。我们应多多研读诗经,养出自己的“诗心”。

读诗经有感

《氓》的女主人公在性格阴柔之美以外,还有几分阳刚之气,而《采薇》中的征夫阳刚、自豪在身,但仍然难以抑制自己的思乡之情,昔日的“杨柳依依”与今日的“雨雪霏霏”对比,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真有几分阴柔之美。《氓》的叙事结构模式属于“直线型”的(按照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叙述),在顺叙结构中穿插了“补叙”。《采薇》的叙事结构模式属于“网状型”的,在倒叙结构中穿插了“直线型”。正因为诗歌结构美展现了力学价值,彰显力道,所以成为具有厚度的传世名作。《氓》除了具有主题美和结构美以外,还具有语言美和音律美等待,只要我们注意比较鉴赏,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感受。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从人类诞生开始,爱情就注定与人类纠缠不清。在原始社会就有婚姻之神的流传,在西方也有丘比特爱神的神话,可以说爱情与婚姻就是延续人类社会的纽带。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以《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

这些诗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这些诗的存在,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的见证。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和阻挠。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

读诗经有感

《诗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那纯洁美丽的爱情,更甚于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诗经》也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君子处事,应当投桃报李,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作为君子应当有如美玉一样温润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当同仇敌忾,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中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品质,它犹如傲雪寒梅,在风雪之中傲然挺立,这是来自于中华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挠。我们的传统文化由先人传承,历经曲折,却依旧没有埋没于历史的长流,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许就在一词一句中传承下来的,由诗至词而曲,漫长而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慢慢传承、几经沉淀。而以现代来讲,传统文化是璀璨的,但传承是艰难的,因为现在的人们,由于生活在这繁华而喧嚣的城市中,浮华早已改变人们,于是,人们的内心的浮躁毁了一切。所以,传承传统文化便越来越艰难,心中的平静越来越难求,但读《诗经》便可抚平人们内心的浮躁,因为《诗经》是最初始的。它没有任何的华丽的装饰,可它依旧是璀璨而华美的,依旧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因为这就是它的本质,最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本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来讲,初心是最为可贵的,亦是最难得的,若初心不忘,传统文化便不会中断。

读《诗》有感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联表明了,他生活的清贫。

徐侨是朱熹的弟子,一生清贫,为官清廉,痛恨腐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我喜欢《即事》,以清贫为乐。即使穿着粗布衣衫,也觉得温暖;吃粗菜淡饭,即使没有大鱼大肉,也吃得有滋有味。家中有朋友来了,没有美酒佳人,没有鼓乐齐鸣,只是简单地招待一下;空闲的时候,即兴几首诗,心里悠哉悠哉的,很是坦然。

我极为欣赏的是那首《夏日即事》那句“步缓幽塘成小立,清风微度菜花香。”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那清凉的亭子里。在此我看到了蚂蚁在树干上上上下下的`爬行;竹影在凉风中微微摇曳,乌龟悠然地在有树荫的水边乘凉休息。我只是缓缓地来到清静的水池旁,清风拂来了淡淡的荷花香。

《即事》写得清切、朴素,《夏日即事》写得清新、脱俗。这两首小诗就如一卷卷白画只是用上了那点点朴素之色,描绘着真心实意。只有在局限中,才可以看到所描绘的世界。心的本色该是如此,即使生活只有清贫,但也要跟徐所一样,活得轻松、快乐,我喜欢徐侨清新的小诗,但我最欣赏的是徐侨那朴素、以贫为乐的本质。

读《诗》有感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一生中有千千万万个所谓的“今天”,可是,一转眼,它就将成了昨天,成了一个个回忆,成了一个个念想。无论是高兴的一天,还是难过的一天,他都将会从你的手指缝中消失、溜走。所以我们要把握好每一个今天,珍惜每一个今天,今天的事情今天做。

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在一生中都能把握好今天。当她在研究镭元素的时候,整整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没有走出过实验室的大门。一天又一天,一日又一日,坚持不懈地在里面熬着废渣,一锅又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实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当她通过无数天的努力换来成功时,她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但她也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变成了科学教科书里的代名词“放射线”,变成了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了一条条科学定律,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创造出生命最有价值的辉煌。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他的一生一共有1328种发明,平均每四天就发明一次,他的每一项发明都凝聚着他的无数心血,他的每一项发明都为人类的文明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想象,爱迪生有多少个今天和多少个夜晚,都在努力地工作着,他为人类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句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正在不断地激励我们。是啊!所有有成就的伟人,哪个不是靠好好地把握今天,才走向成功的呢?科学家们的坚强、刚毅、执着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翻开历史的一页页,都记载着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们“珍惜今天,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为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更何况我们这些小学生岂有浪费时间之道理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今天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为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诗》有感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不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写的《陶者》,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烧砖瓦的人挖尽了自家门前的'土,但自己家里的房上却没有一片瓦。而那些两手从不沾泥的大官和阔佬,却舒舒服服地住在高楼大厦里面。

这首诗揭露的是封建社会的一贯普遍现象,是芳动者终年辛苦却依旧一贫如洗,达官贵人从不劳动却住高楼吃鱼肉。不过我觉得这首诗也在批评着当今社会现象。

这现在的孩子都太幸福了,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父母都是捧在手里怕冻着,含在手里怕化了。于是。父母便拼命赚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得更好一些,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把所有好东西都让给儿女,恨不得把自己的心肝肺都掏出来,最终自己却一无所有。

父母难道不是诗中的陶者,儿女不是那些大官阔老吗?

读诗经有感

诗词歌赋中,最迷恋的是《诗经》。诗经,这个名字本身,就渗透着美的凝露。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来的甘汁还是那么有味道,无尽回味,透着沁人心脾的诗意。

读过诗经,她有一种古朴诚恳的美,像极了我见过的一种花——粉簌簌的流苏。我记得张晓风女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要我给那棵花树取一个名字,我就要叫它诗经,它有一树美丽的四言。”这棵花树就是流苏。流苏与诗经,诗经与流苏,如果要我给诗经起一个名字我就叫它流苏,它有满腔纤细的花香。

据说,那些关于诗经的故事,长达六百年之久。六百年,从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中叶,这一段漫长的过程中,那些还尚不识文明烟火的古人,就已经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优美的文字,来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自由奔放的情感。

那时的.人们是最淳朴的,天真的,用最平凡的文字诉说内心的感受。当一个人的身心,在某一个午后,完全进入一种恬静的状态。那些带有灵动气质的诗句进入心扉,带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神秘朦胧美,营造“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和谐宁静,送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震撼人心的爱情宣言,画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青涩爱恋。那是一场灵魂盛宴,是美的潜移默化。

读《诗》有感

假期里我读了好几本书,这其中让我印象深刻,也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本《鲜衣怒马少年时——唐宋诗人的诗酒江湖》。

一看这题目——诗酒江湖,我有点打退堂鼓,以为只是跟我们平时学习的唐诗宋词没有太大区别,但妈妈却说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我将信将疑地打开来,一幅《千里江山图》映入我的眼帘,一下子将我吸引住。再接着还有一份唐诗江湖关系谱,让我更想在书里找找能写出这么多优美诗句的诗人们都是怎么生活的。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些奇怪,介绍古代诗词的书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现代的词语,比如:奇葩,wifi,gdp——等等。我查完这些网络热词,再重读一遍文章才发现,原来把我们现代的词语结合在古代诗词故事里竟然也能如此和谐。看着看着,还发现了很多诙谐有趣的句子,“他跑进宫殿后,连安全帽都没带就躲进了井里”,我看了都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

平时,我爱看诗词大会,喜欢听老师们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所以书中那些诗词故事深深把我吸引住了。我学过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原来这句诗是李商隐的情诗;我学过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但才知道刘禹锡原来是诗豪;我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却发现李绅原来是个奢靡浪费的人。

看完这本书,我温习了以前学过的诗句,也知道了一些新的诗词和诗词背后的故事。但最有意思的'还是从这本书中,我仿佛看见了唐宋二朝诗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有的是“夜店小王子”——杜牧;有的如高适,不停地为自己争取,取得皇上的信任,做上了大官;有的则如李白,虽然他没见过大人物,但一直在进步,在努力,所以他就变成了我的偶像;还有的像李贺,留下一条“朋友圈”,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在书中,我能感受到古时候强烈的竞争感,但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体会不到杜甫的悲壮,感受不到王维经历过风起云涌后的云淡风轻。我能看到古代诗人们的才华,感受到精彩诗句带给我的美好意境。也在这本书中,我与李白、杜甫畅游诗海,与薛涛一起看她是如何与元稹分手,与骆宾王一起做了个大愤青。

读完整本书,回味时,我好似第一回占领诗海,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会诗词的魅力,也仿佛看到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生活,这让我更加喜欢古诗词,也对诗人和诗词背后的故事充满敬佩之情。

读诗经有感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诗经》是古代的歌词,一是作为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于社会政治的看法。后来,这本书成为了贵族人士的文化素养。它易于记诵、士人熟悉,很多人都喜爱此书。

古人有古人的诗,我们有我们的教材。古人之所以用诗歌教学,是因为它们真实也不失优美,描绘出了当时的情景。而《诗经》一书从千万本古文中被精挑细选后成为了贵族教材,想必有多么优美。

古代的诗文真是精彩。如《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写出了水草上结满了白霜;《满江红》中“壮怀激烈”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悲壮情怀。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们如果多读古文,自然会出口成章。

读《诗》有感

清明时节,垂柳依依。纸灰飞作白蝴蝶,糜雨化作泪绵绵。

遍野的怀念与追思,缀满青柳的枝头。阴冷的春风,萧萧瑟瑟,凄凄摇落久远的记忆;薄凉的扉雨,淅淅沥沥,裹挟着厚重而不老的情丝,迷乱了行人的脚步。荒郊野外,但闻幽怨的艾香,不见桃杏的吐花。

擎一颗虔诚的心,向长眠的先人,顶礼膜拜。捧一锹潮湿的黄土,覆一层亲人的哀思;栽一丛嫩绿的.新枝,植一腔后辈的缅怀。滴滴泪珠向青冢,点点旧事萦脑海。过往中,断断续续的零碎花絮,在这个特殊的时节,各种情结纷至沓来,缤纷着升腾的冥纸烟火。曾经的拥有和离弃,翩然远遁;曾经的贵胄与卑微,烟消云散。发黄变脆的往昔,寸寸抽离,徒留若干斑驳难辨的字迹。直面人生的尽头,此时此刻,新愁与旧爱,陡显几分苍白,红尘中的欲望和贪恋,瞬间被击成碎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阴阳两界,此处被无情的冷漠隔开,冰到极致,痛到无言。

天若有情天也老,苍天无情,独掌乾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苍生,终究为情所困,自是躲不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阴阳的界线,如此清晰可辨,自然的准则,无法逃避。流光婉转,岁月轻拂。身边总有一些人,不经意间悄然香消玉殒。或老死,或病死,或死于天灾。死法有千万种,殊遇同归,从此阴阳相隔,徒留后人空悲切。只是,死的意义千差万别。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或,名垂青史,或,臭名昭著。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人,终将驾鹤西去。然而,有人创造的一种思想,有人秉承的一种精神,普照天下苍生,却敢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在,永垂不朽。

花开有时,花落无形。人,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死。选择了终老的方式,等于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人生的涵义就会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也许会为此,付出艰辛,受尽磨难。然而,一句不枉此生,将是走上奈何桥前,可以坦然面对先人的慰言。有所作为,更将为后人所敬仰,受千万人的膜拜。

逝者已已,可以安息。生者,仍将负重前行,为自己,也为别人。掸落红尘,拨开浮华的虚幻,看清这个复杂而多彩的世界,静守岁月的美好,且行且惜。

清明,几人能清?几人能明?也许清明自在人心。

写于20xx-4-420:15。

读诗经有感

在《诗经》中情感之事总是特别美好,少年的难开之口,少女的矜持缓步以及艳若桃花的容颜,都弥漫着潮润的雾气与悸动的'氛围。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愿,那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新,那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艳难收。不过是在某个时间有过一面之缘的铭记,便从此日思夜想困顿不已。这美好的情愫也随着冷黄纸页与口口传唱而新鲜如昨。

当然,若《诗经》中仅有爱情,纵是最浪漫的诗篇,多了,也会觉得轻浮。《诗经》中,也不乏战乱流离、忧国忧民的诗篇。

激荡了故国的热土,沉重的伤怀和悲怆的呐喊响彻天地。但《诗经》中却将这种情感化为叹息。不但如此,即便故国成为废墟,宗庙毁于炮火兵戈,多么激愤的感情到了《诗经》之中都会转化为轻轻几句的哀叹“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欲坠之躯步经昔日繁华的宫殿与宗庙,所有生长的禾苗都在祭奠着盛世的荒芜,见证着王朝的复辟与衰败。

一卷一卷风、雅、颂,重读似叹息,轻读犹如耳语。没有撕心裂肺的喊叫与哭泣,有的只是年复一年回环往复的叹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