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桥随笔(精选12篇)

时间:2023-12-14 05:53:58 作者:字海

优秀作文是在作文写作中表现出色、观点独特、语言流畅、结构合理的作品。6.作者在这些优秀作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作文更有感染力。

家乡食物随笔

小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水果,就知道供销社有一分钱一块儿的水果糖,但想想也是垂诞欲滴。好不容易盼到过年,妈妈才买一点回家,再熬到大年初一才给我们姊妹几个分几块。装到新衣服的兜兜里不舍得马上吃,但心里和嘴里却是痒痒的。现在还想起来那时候的馋虫咋那么讨厌,在肚子里绕来绕去,实在仍不住了,就把糖的到嘴里,心里还记着妈妈的嘱咐:糖要呡着吃,不要着吃。可是谁能忍住啊?没有一秒钟,糖在孩子们的嘴里就响起了“嘎蹦蹦”的声音,那个香甜劲儿呀,伴着纯真无邪的笑声和简单的幸福一溜烟地跑到村里和小伙伴们玩去了。还有孩子们能吃上水果糖的时候呢:村里谁家娶媳妇聘闺女,孩子们挤在大人们之间慒懵懂懂不知道婚礼仪式上说啥,就等着最后一刻的主持人喜气洋洋地大声喊:“送入洞房……”这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们先是仰起头看“天上”的糖在哪儿,等反应过来了又立马看地上,小手手们七挠八抓地捡着糖,等地上一无所有了,然后就和小伙伴们炫耀着看看谁捡的多,再美滋滋地放到嘴里嘎蹦蹦地咬着吃。现在想起那个甜美劲儿呀,好像比人家结婚的小两口还幸福呢。

上初中了,才知道供销社有了苹果了。但想起来不如我们在班里的“水果”香甜又开心了。其实,冻萝卜哪是水果,但它却是我们小时候吃到的最好吃的水果了。至今想起,那是一段非常香甜和快乐的岁月啊。

田野家乡随笔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田野,因为这是我生长的.地方。

春天,田野披上了新的衣裳,麦苗从土里探出了头,小花在春风的吹动下绽开了美丽的花朵,小草一副睡眼朦胧的样子,远远望去,到处绿油油的。

夏天,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树木的枝叶长得特别茂盛,知了在上面叫个没完没了,麦子已经成熟了,大地披上了金黄的衣裳,在风的吹动下,像一层层的波浪向路边涌去。

秋天,玉米成熟了,农民伯伯开始收玉米了,黄澄澄的玉米铺满了一条条道路,像一条金黄的巨龙在村子里蜿蜒盘旋,夜晚,人们在门口聊着丰收的喜悦。

冬天,大雪纷纷落下,为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到处银装素裹,美丽极了。

我爱我家乡的田野。

田野家乡随笔

我的老家在新密市刘寨镇吕楼村。沿着水泥路走,向四周看去,到处都是田野,每个季节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春天,油菜花一串串一簇簇,金灿灿的,象铺了一地的金子,照得人眼花缭乱。我蹲下去,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油菜,咦!他多象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微风吹过来,她扭动着柔软的身子,那翠绿炫亮的裙子不时飘起,那金光闪闪的“花冠”左右摇摆。那绿油油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像一块块绿绿的大绒毯,偶尔有几簇油菜花,想在绿毯上绣的鲜花,让人百看不厌。

秋天,田野里有一株株一人多高的玉米,一尺多长牛角似地玉米棒子插在粗壮的杆上,露出金黄色的牙齿,一排排一行行,好看极了,还有那玉米的叶子上挂着晶莹剔透的水珠,多么像珍珠呀!

我喜欢我的家乡,我更喜欢家乡的田野。

随笔:家乡的端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随笔:家乡的端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知道端午节源自祭祀屈原是在初中,那时读了《离骚》,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知半解,而知道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捉鸭子是在大学――室友阿美是泸溪人,挨着大沅江,每年端午她会将盛况播报给我们,而丢丢是凤凰人,她们端午节会在沱江举行捉鸭子比赛。文学大师沈从文在《边城》中也有描写,翠翠在角楼上,看傩送二老捉鸭子。

家乡穷乡僻壤,异常缺水,旱得要命,而且地属高寒,也不长包粽子的叶子,所以打小,村里无一人包过粽子。对于端午节,我们和大汉族,基本没有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我们有自己的过法。

端午节是五月初五,按阳历阴历,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两个节日都过,以大端午为甚。时节到了五月,春耕已过,地里庄稼二到草基本薅完,对于刨食土地的农民来说可以歇上一歇。再者,五月也是阳气之端,也叫端阳,此时家种的桃李枇杷等时令果蔬,正是鲜美时节。所以,家乡端午节的习俗,便是嫁出去的女儿,必须要回娘家去。回娘家时,要带上鸡鸭酒肉、时令果蔬,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看看父母家里的农事完结了没有,是否需要女婿帮忙。

我小时候,父亲在外,母亲不能常去外婆家,便每每差我带着弟妹前去打端午节。五月的太阳已经很毒了,我带着弟妹,到镇上随意买点自己爱吃平常又吃不到的糖食果品,买点点猪肉,前去外婆家"打端午"。某次,我和弟冒着烈日,走了三个钟头都还没到,又累又渴,弟说,我们吃点东西咯,反正吃一点也看不出来。我说,好。于是一路走一路吃。待到外婆家,只剩点点猪肉了。外婆也没有怪罪。回来后,母亲问,外婆家秧插完了没?苞谷草薅完了没?肥料丢了没?我一一回答,我搞不清楚。母亲又问,屋后面三舅家那棵枇杷结了没?燕子姨家里的李子呢?我于是回答,我又偷了谁家的黄瓜。母亲照例数落我一顿。数十年如一日。

我在母亲的敦敦数落中,加深了对端午节的认识,也沉淀了这样的心理:家乡的端午节是感恩节,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个节日必须要回娘家去,去看看房前屋后的果木时蔬,去问问地里的庄稼农事,去感恩父母和族人。

前段网上流传端午是凶节,阴气重,因而不能祝福端午节快乐,我想,你们汉族,四大传统节日哪个不是凶节,起源都不好,过节意在避邪。幸亏我不是汉族,又生在穷乡辟壤,自小和你们没有共同的心理素质,去给父母打端午这种过法,远离屈原式的政治意味,也远离龙舟竞发,一丝家的脉脉温情,也很有意思。

家乡巨变随笔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金沙江畔的上江乡格兰村。以前,我们那儿只是一个小村庄,交通很不便利,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学校离我家还是算远的,所以早上要起早一些,冬天,天气很干燥,一路上都是满天飞舞的灰尘,特别是有车子经过时,那些灰尘就会扑面而来,让人感到视线模糊、呼吸困难;夏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这也并没有让我们好过,因为地上的坑坑洼洼会积很多水,地很滑,你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和大地来一个“优美的零距离接触”,所以我们都很怕冬天和夏天的到来。

然而,今天出现的景象与昔日截然不同,宽敞的柏油路已贯穿于乡村田野之间。春天,你可以欣赏到路旁金色的菜花;夏天,你可以看到一片又一片绿色的“玉米林”;秋天,你可以欣赏到“丰收的喜悦图”;冬天,你可以看到小麦与严寒的抗争。你也不用担心因不认真走路而被坑洼的路面绊倒,也不用担心那满天飞舞、肆无忌惮的灰尘来“袭击”你,你就尽管欣赏美景吧!

现在,新农村建设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推进。以前,我们那儿只有巴迪一、二队才是新农村试范点,走进巴迪队,你会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村容村貌整洁了,家家户户的房屋都是亮堂堂的,好似在与天上的白云比美呢!“养牛专业户”、“养猪专业户”等乡村能人正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之路,你也不用担心资金不足,因为建造牛圈或猪圈的钱大部分是国家补贴的,你尽管出力就行了!而今,新农村建设正在全村“普及”,这让全村的百姓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好!

我的家乡,以前的一个贫困的小村庄,而今是一个热闹的集市,这与国家的惠农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现在它正在向前飞奔,迈步走在奔小康的道路上!

家乡随笔

在这个远离都市,甚至距离三五万人的县城,也有上百公里的小镇,空气里理所应当似的,满是静谧、孤独、远离尘世的味道。在小镇的这个夜晚,我一个人,像一条鱼游进夜色中的河水。

一条石板路从旅馆门口经过,牵着两排房子往旅馆左右两边延伸。房子都是用青砖建造的老旧房子。

小镇上,没有花花绿绿的灯光,很少的吵闹,也没有太多匆匆的行色,多的是无所求的说笑,听天由命的目光,粗糙的大手和弯向大街的腰。路是悠长的路,坎坷不平的路,一块一块长石条,似乎按原样排列着,如有榫头把它们串在一起,把纵横交错的街道细致而牢固地连接起来,安放好。

在这小镇上,石板街道是通向街道和夜色深处的唯一途径。

街上房子青砖的灰和石板路石条的白,正逐渐接近,趋向日落之后的颜色。这个时候,鲜有人声的石板路上,固然显得有些落寂,但正这样的寂静使小镇的寂静更加完整。小镇似乎多年前就那样寂静,并不因为多几个人或者少几个人就显得热闹或者冷清。

大凡古镇、老街道都有自己的性格,大多能保持自己个性。在这样的独特个性中,间或有一个或者两三个身影从街道某处拐出来,悠悠而行,老电影、老诗词、前生前世的感觉就出来了。

在这个小镇走着走着,我就迷路了。

听说很多人都会迷路。这个小镇的房子和街道是按八卦,大致建于三百年前。整个小镇由一条作为主干的石板路引领,其间又细细长长有无数小巷子互相穿插着,四通八达。有时,拐过一个街角,又回到刚才走过的地方,让人便有了迷惑,有了感叹,有了不知所措和意外惊喜。

幸好,小镇上的人们似乎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了。他们把小镇的每一处房子都建得不雷同,让人即使很快回到起点也没有腻的感觉,只是又重新感受一次古朴和踏实。

不知道别人走进小镇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是慢慢获得了一种欣喜,细细的、缓缓的,流水漫过般的滋润。也是生于古镇的人,到了这个小镇,只是久别重逢。迷路就迷路吧,让那些微微不平的凸凹和不可预知的街口尽情迷惑,让那些木门、瓦片、石阶、石凳、戏台、墙角的枯草……像冬日里的棉被,覆盖我吧。

小镇之夜,那么安静。风绕着脚踝溜过,有点凉。鞋子和石板的摩擦声,“谷——谷——”,回荡在离头顶不远的地方。一些影子,时有时无、不规则地在前后左右晃动。石板路边的门板缝里,总会传出一些光线,昏黄、缥渺,是煤油灯的,也有灯泡的,但似乎没有日光灯那样雪亮的。

走着走着,会和一些大树和流水不期而遇,那就是来到小镇的边沿了。不用俯下身去都知道,水是清澈的。清澈的水,在大大小小的石块间流泻。那潺潺的流水声,纯粹又绵长,像很多人安静走过。

枝叶繁茂的大榕树下,还有人坐在树下的石凳上闲聊,有一搭没一搭的。从他们身边踱过,走过石桥,沿着流水转过几个弯,再拐过几个街角,抬头望望天,天已漆黑了。凭借着晃晃悠悠的灯光,发现自己竟然来到了小镇的进口。

我记得在进口处是有一块石碑的,然后就找,果真找到了。

石碑上面刻着小镇的名字:黄姚。

我的家乡随笔

春天是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农民们开始了收麦子的打算,孩子们也开始了新一学期的奋斗。春天,百花齐放,就连小草们,也从地下伸出了好奇的小脑袋,田地里,绿色的草丛肆无忌惮地生长着,微风一吹,草儿们随风摇摆,是隐藏在草丛里的不知名的野花“暴露”在人们眼前,小草晃来晃去,小花若隐若现,好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太阳当空照,炎炎的夏日伴着荷花的盛开开始了。夏天是炎热的,走在大街上都会感觉汗流浃背,如果这时在河里洗个澡,那可就太舒服了。房前的河流里长满了又大又红的荷花,绿绿的荷叶衬托着荷花,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好一幅千红万紫的夏景图!!!

不知不觉,秋风告诉人们秋天来了。秋天最是惬意,坐在那树下,被微风吹拂着,时不时还会有几片树叶掉落在你的身上。这一片片树叶像一枚枚邮票,告诉人们秋天来了。遥望远处,枯萎了的树叶像金黄的橙子挂在树上,风儿一吹,小橙子们就摇晃起来,好像快要成熟落地了。远处的山上,有各种颜色的花朵,可谓: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伴着雪花的飘落,迷人的冬天来了,外面房子、树、地上全都铺面了厚厚的雪层,瞬间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雪还在不断的下,伸手一接,雪花便立刻被手上的温度所融化了。树枝上堆满了沉甸甸的雪球,柳枝上挂满了亮晶晶的银条。雪花落在人们的衣服上,帽子上,稍一抖身,雪花就会像羽毛一样飞舞下来。好一幅粉妆玉砌的冬景图!

这就是我家乡的一年四季,春天百花齐放,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我的家乡像是在东方的一颗明珠,闪耀万分。我爱我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随笔

我的家乡在风景优美的南平,那里有一片小竹林,一年四季都是绿的。

竹叶是狭长的尾部有点儿尖,小的叶子大概有10厘米长,大的约有20厘米长。它们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儿缝隙。风来了,竹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像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

竹子的竹节上有一圈圈的纹,像皮带,又像裙子上的丝带美丽极了。竹子一丛一丛的,像一家人围在一起谈天说地。

夏天来了,一个个胖娃娃破土而出,它就是竹笋了。竹笋穿上许多件厚厚的衣服。都靠在妈妈的身上好像在听妈妈讲故事。

我的家乡的竹林是多么的美呀!我爱这片小竹林啊!

我的家乡随笔

古冶,我的家乡,一个不大的地方,且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农耕文明。

据资料记载:商代属于孤竹国,春秋为山戎地。战国时属燕国,三国时属于曹魏辽西海阳县。唐朝属于河北道平州,宋朝时为契丹、滦州辖地。解放后为滦县第七区,1955年成立东矿区,1995年更名为古冶区至今。

古冶区,唐山东部的一个行政区,北高南低,北部是燕山山脉的支脉,以长山、万山较为有名;南部是平原,以农耕为主。煤炭、钢铁、水泥、石矿等为主导产业。旅游景点不多,有多宝佛塔(金代建)、北寺公园、北山公园等。著名人物亦不多见,古有鲜卑仲吉,今古冶区卑家店村人,元朝时曾任滦州节度使,掌管滦州(今滦县),后升任蒙古汗国兵马都元帅,其人体恤民情,受人爱戴。近代有著名中医岳美中(小岳各庄人),数学家张广厚(林西人)、抗日英雄节振国(赵各庄人)等。

境内有两条河流经,一条名曰:石榴河,发源于境内水峪的丘陵,平时水量一般,夏季水量很大,几十年前,发洪水淹过几个村庄,河中鱼虾蚌蟹丰富,芦苇蒲草丛生;河边野草青青,好不繁荣。水闸的南侧有一条横沟,约有一二十米宽,两三米深,是灌溉的水渠,夏季是大人和孩童游戏的乐园;中午和傍晚成了洗澡和游泳的天地,非常热闹。听老人讲,起先叫响水河,夜里躺在炕上,就能听到河水哗啦啦的响声。不知是哪个年月,南蛮子憋宝,憋走两只金鸽。从此,夜里就听不到河水的响声。后因开滦煤矿的建成,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注入,再没人敢下河游泳,至于为什么改名“石榴河”就不得而知了。另一条河名曰:沙河,发源于迁安,经滦县、古冶、丰南、流入陡河,汇入大海。

小时候,大人常带我去沙河玩耍,不是雨季,河水清清的、浅浅的,清澈透底,甘甜可口,人们常常直接饮用;河底的细沙泛白,踩上去软软的,好不惬意。河中鱼虾游弋,蒲草芦苇丛生,鸟儿常在蒲草上搭窝絮巢,繁衍后代,不时就有鸟儿飞向蓝天,叽喳声不断,犹如音乐天堂;河两侧的浅沼生有莲藕、菱角、地栗等水生鲜果;河中甲鱼、螃蟹、河蚌、嘎鱼、黑鱼、鲶鱼、鲫鱼、鲤鱼、草鱼等品种众多,河边野草青青,野花绽放,每到春季,人们到河边采荠菜、苦菜、蒲公英等食用,好一幅美的画卷,尽收眼底。夏季洪水肆虐,水势磅礴,气势如虹,大有淹灭一切之势。现在的河水仍是浅浅的,却不再清澈透底,浑水奔流不息,苲草众多,芦苇蒲草依旧丛生,水却不能再喝了,儿时记忆的景象,已消失的毫无影踪。

古冶小镇,自古就有,古代有“千斤冶”的称号,集市五天一集;做买的、做买的,生意兴隆,商铺众多,最有名的商铺是“双道城”,解放后改为古冶百货商店。旧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隆重举办一次古冶铁匠会庙会,南来北往的商客,打把式卖艺的艺人,云集古冶,东西三里多长的道旁摆满各式各样的商品,各地的土特产,时令蔬果,河鱼海鲜,衣服布匹,应有尽有;以各式铁器最多,锹镐锄耙、耠子犁铧、刀具最为有名,生意红火,叫卖声震天;皮影、落子、乐亭大鼓、京东大鼓、京韵大鼓、评书相声、杂耍洋片,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彩旗高挂,热闹非凡;提笼架鸟的、赶集上店的,闲游的,好热闹的人流,人山人海,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堵塞交通,成为当时滦州乃至唐山周边最热闹的铁器庙会,促进了当时古冶冶铁行业的发展,古冶由此闻名。

后来清政府修建了林西、赵各庄等煤矿的缘故,在距离古冶街里东南约二三里的地方,修建了古冶火车站,运送煤炭,解放后,客运、货运繁忙,开滦煤矿和古冶火车站名噪一时,很多外地人、外国人来古冶参观考察。直到上世纪,古冶街里还挺繁荣兴旺,后由于客运改线北迁走丰润,古冶火车站客运站破败了,废弃了,只留下候车室和北侧一片小广场,空空的人影稀疏。

古冶区因林西、赵各庄、唐家庄,吕家坨、范各庄五座开滦煤矿的先后建成而兴,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当了矿工,接来家属,兴建了几座生活区,发展起了商业;现在林西商业街最繁华,超市商场林立,现代气息浓厚,促进了古冶的发展,其他几处商业街较林西次之,最近几年开发了古冶金山小区,构成了今天这座重工业城镇的繁荣。

古冶区这座小城也曾遭受过1976唐山大地震的苦难和失去亲人的悲痛,让那一个时刻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那短短的23秒,成了唐山人永远挥之不去的痛;震后余震不断,没有吓破唐山人的胆,古冶人的魂,人们擦干眼泪,用双手扒开废墟,重建家园,一座新城浴火重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就是我的家乡。

就在河北,就在唐山,就在古冶,欢迎您来走一走,看一看,我的家乡,我热爱的地方。

我的家乡随笔

在我很小的时候,青岛还只是一座小城市。和北京、上海比起来,它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它在全国的地图上,仅仅只是一颗圆点。即使在山东,它也只是三角形拼图当中的一小块。

但那个时候的我,根本不觉得它小。我只知道,它是一座盛产海鲜的城市。

虽然说,海滨城市几乎没有不产海鲜的。但青岛的海鲜似乎特别有名,不仅是在山东,更是在全国。我上学的时候,学校的食堂里似乎从来没断过鱼,隔三差五就会来上一顿红烧鲅鱼,或者红烧刀鱼。

只可惜,这两样东西都和小时候的我没关系。由于严重的过敏,小时候的我总是不能吃海鲜。啤酒更是不用说了。

小时候的我,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到海边去看海。

虽然说,我学游泳比较慢,但我似乎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当看到碧蓝的海面,我总会感到很舒服,心情总是能够平静下来。

青岛的海面,向来是风平浪静的。每当天晴之时,东海路沿岸的海面总让人看不够。海面蓝得通透,蓝得澄澈,几乎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波浪。游人站在海滩上,看着大片白花花的浪花反复冲刷浅黄色的沙滩。黑的发亮的礁石隐约冒出头来,乳白色的贝壳和暗绿色的苔藓融为一体。眺望远方,目力所及之处,只见海天一色,不见海之尽头。

每到旅游的季节,青岛的海滩总是人山人海。海水浴场更是人满为患。一整片沙滩上,满满当当的全是人,尽是一片片白花花的肉。很多人都说,夏天的青岛海水浴场,简直就是下饺子用的大锅。

但是,我也没有想到。很多年后,我的家乡却以另外一种方式,扬名全国。

一群无辜的游客,只是想踏踏实实地吃顿好饭,却不幸碰上了一家黑店。

黑店使用的坑人骗术,实在是低级到不能再低级的地步。不良老板在账单上做个手脚,把一道菜的价格旁边的单位改了,由“盘”改成“只”。游客自然不甘心被宰,选择报警解决。

然而,这件事瞬间由网络传遍全国。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果然不假。

一夜之间,我的家乡变成了广大网友嘲笑、调侃的对象。人们编出各种各样的段子来讽刺它。许多人都笑着打哈哈:什么是土豪?就是要吃得起青岛大虾。

我没有去辩解什么。一只老鼠坏一锅汤的道理,我懂。解释的话永远不如段子受欢迎,我也懂。

这座被称作黄海明珠的城市,因为一家不良商贩的可耻行为,蒙上了一层难以洗净的灰尘。

时至今日,我想为我的家乡说几句话。

也许我的话很无力,很苍白,没有几个人愿意听。但我还是要说。

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青岛的名片,不是天价大虾。

旧时代的青岛,有古朴的老城区,有德国殖民时代留下的德式建筑群。

现代的青岛,有五四广场,有“五月的风”雕塑,有八大关风景区。

未来的青岛,有西海岸新区,有蓝色硅谷。

热爱行走的人,可以沿着海滨木栈道漫步,用自己的双脚丈量青岛东海岸的每一处风景;也可以穿行于八大关建筑群之中,欣赏一栋又一栋风格各异的园林别墅。

热爱美食的人,可以去劈柴院品尝最地道的青岛风味小吃,也可以去台东步行街大快朵颐。

热爱风景的人,可以去崂山风景区领略自然之美,更可以开车畅行滨海大道。

青岛是一座古今交融的城市,也是一座贯通中西的城市。

它既有遗世独立的太清宫,也有庄严肃穆的天主教堂。

它有简单朴素的海滨木栈道,也有包罗万象的动漫产业园。

它有全球闻名的国际啤酒节,更有世界园艺博览会。

它的生长和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它原本的郊区建立起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正在一点点地构建起来。

在未来的十几年之内,它还将继续生长,逐渐完成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转变。届时,它将成长为一颗真正的黄海明珠。

某些跳梁小丑,永远不能代表所有人。

真正的青岛人民,是热情的,是好客的,更是善良的。

青岛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一座拥有广阔未来和美好明天的美丽城市。

青岛欢迎你们。

我的家乡随笔

我的家乡邵东,是鱼米之乡、蜜桔之乡,也有繁华的城市。虽然邵东不大,但我爱邵东。

我爱家乡的水库。有一次,我们去岩洞玩,飘过一个水库,一望无际的水面泛着碧蓝的波涛,此起彼伏。青青的山护着清清的水。水鸟们像是接到了大自然的邀请,匆匆赶到水库上方跳起舞来,真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我爱家乡的田野。深秋时节,满园的桔树上,挂着一个个小灯笼,走近一看,这哪里是灯笼,明明是闪闪发光的蜜桔呀!在一条条小河里,三五成群的鱼儿在嬉戏,草鱼像矜持的绅士,逍遥自在地在深水里游着;鲤鱼像淘气的孩子,比赛跳高。白天,田野里稻浪滚滚,人们在庄稼地里耕作;傍晚,人们拿着鱼竿坐在河边悠然自得地钓鱼。

我爱家乡的城市。幼时,城里到处都是垃圾,晴天是灰,雨天是泥,真让人难受。此刻,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能够坐电梯到顶层;繁华的步行街和热闹的超市里,到处可见涌动的人群;中心游乐园的大树下,有一排排给人休息的长椅,长椅旁边有许多小巧的健身器材;而一个个小小的单位庭院,院子里都有花坛、亭台、粉墙,墙上爬满了爬山虎和野草闲花,更觉娇嫩依人。

邵东是我美丽的家乡,我爱家乡邵东。

我的家乡随笔

我的家乡是福建闽北山区的一个小山村,群山环绕,所以交通不方便。谈不上美丽,这样的村子在闽北很多很多。

一条小河从村子中央流过,河上面有两座桥:一座厝桥,一座独木桥。

老人特别喜欢在这厝桥上乘凉,里面的木头凳被磨得乌黑发亮,想必桥有些许历史吧。发大水的时候,小孩子喜欢坐在桥上望下去,感觉桥在移动,特别有趣。

独木桥是我上下学的必经之路,走在上面,摇摇晃晃。遇到那天得罪哪个调皮鬼,那就惨了。报复的方法就是在你走过桥的时候,用力的荡起,被吓破胆子的我只好趴倒在桥上——须不知这样的结果更加可怕,由于频率不同,差不多都被荡进河里。

在我的尖叫和歇斯底里的哭声中引来了大人,终于得救。

大人们告诉我:别怕,你和他一起荡起,那么就没事。可是危险来临,什么都忘记了。

家乡有许许多多的山:熬山,红岩岗,灵山,半坑,……更有许多不知名的。

春天里,我们可以采铁莎梨花,蕨菜。

夏天里,可以采蘑菇,红菇,碳菇,梨姑,奶渍菇,牛肝菇……我们也要帮助大人双枪,砍柴火也是免不了的。

秋天到了,山上的甜珠,苦珠,板栗,酸枣,还有许多不知道洋名字的果实。

冬天,一片霜打,一片片落叶,群山似乎一夜之间秃了头。这时候,就是男孩子用竹罐子扑捉山老鼠的好机会。老鼠逮着,大人们给它剥了皮,放在米糠上烤,直到流出油,香喷喷的,是下酒的好菜。

可是爸爸告诉我们:好好读书,离开这个偏僻的地方。

书读越多,我离家乡就越远。

后来,在异地他乡,我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白发。

在钢筋水泥的笼子里,在不清爽的空气中我开始慢慢怀念家乡了。

我想坐在厝桥上慢慢变老,我想尝尝家乡的野果,我更想爬上熬山砍些柴火熬一锅鲜美蘑菇汤。

可是,我还回得去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