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村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优秀15篇)

时间:2023-11-29 14:30:39 作者:雅蕊

调查报告是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的重要工具,对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有着重要的影响。请大家关注下面的调查报告范文,从中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当前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孩子五岁以前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今生,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不合拍,使我们产生了许多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为什么有的孩子说什么道理都好象知道但就是自控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整天口口声声说要珍惜父母血汗钱,但一进校门就大肆挥霍钱财糟蹋浪费衣物和饭菜呢?笔者结合长期观察,并翻阅大量资料进行实践研究,对此提出以下观点,以求教各位家长。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老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甚至难以抵制家长朋友的一句消极的话语呢。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从而不闻不问不管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保证,我们于3月份对我市农村小学开展了调查访问。调查组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发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查范围主要在两所小学的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和家长中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390份,收回有效卷371份(其中学生问卷195份,家长问卷176份)。学生和家长对问卷内容进行了逐项填写,先后三次召开座谈会。

二、调查目的。

目前,农村中很多家庭已相对地富了起来,家长们也能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他们只是一味地把孩子送家教班、特长班……把教育责任全权“委派”给老师,自己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有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为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引起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各种办法,协调好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使学生受到全面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调查步骤。

这次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和家访谈话法。对学生专项调查的要点是:你觉得父母对你的哪方面最关心?你觉得爸爸妈妈和自己是平等的`吗?对家长专项调查的要点是:你觉得爸爸妈妈说的话都是对的吗?你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通过回收调查表,研读家访、谈话纪录,综合起来分析,探求共性原因,完成调查报告。

四、调查对象。

1、家长的职业:农民占57.5%;干部和工人占38.8%;个体户占3.7%工人中大部分是在社区企业或从事临时建筑工,属农工兼顾,均居住农村。

2、家长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6.3%;中专文化占12.1%;初中占66%;小学文化占15.6%。家长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其中一部分未读初中。

3、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农业和农亲找工收入较低的占83.8%;收入较好的只占2.5%;经济困难的占12.5%;特别困难的占1.2%。

4、家庭组成情况:原婚的占91.2%;再婚的占2.5%;单亲家庭占6.3%。

5、家庭学习环境:参加问卷调查的家长,平进看书看报的占17.5%;畏导孩子学习的约占23.75%。农村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给孩子提供单独的学习场所、有桌椅、灯具、必须的学习用品及图书资料,并能在平时购买少量的课外书籍等占25%左右。这些并非全是家庭经济所限,大部分还是家长的认识和观念问题。

五、调查结果。

由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溺爱在本次调查中,家长“溺爱”孩子成为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有50%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有求必应。农村责任田的承包、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农村很多家庭的条件明显改善,他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又使农村独生子女剧增,从情感上他们愿意为孩子奉献一切。现今很大一部分家长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都曾承受过物质上的匮乏,他们今天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女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家长实质上并不懂得爱孩子,他们不知道爱孩子不仅仅是奉献和满足,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生存的能力,忽视了父母永远是“教育者”这一角色,忽视了他们对孩子应有的教导职责。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在课堂上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含义,无法理解“家贫出孝子、执绔出富家”的千年古训。将来走入社会,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挫伤。

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在当今社会一幕幕不该发生的悲剧依旧上演,这对教育产生了众多的负面影响,有良知有责任心的教育者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学校育人的困惑,“现在的娃儿不好教”,是我们的方法少还是能力差?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深思。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贪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空巢家庭”的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空白。

2、家长缺乏责任心。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

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表现差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4、新“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

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的说,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要负担十多万元,供不起。毕业出来即使找到了工作,微薄的工资在城市安家落户也很困难,因此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热情不高,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5、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取得一致性。

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不少家长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大多数家长即使与老师交流,也仅仅是局限于学业上。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这段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里,“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学生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有时学校5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常常被2天的家庭教育化为乌有,形成了现今特色的“5+2=0”现象。

6、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有些家长对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竞争的认识偏颇,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滋长了这部分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孩子代理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骄”、“娇”二气严重,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

二、对策及建议。

1、家长要正确引导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共性。如何让孩子在玩中开发智力,学到知识,得到提高?家长要善于引导和教育。这种引导和教育不仅口头上说说,还要落实在行动上。目前,孩子们课余或节假日时间,有的去游戏厅打游戏,有的骑自行车在马路上逛来逛去,有的打蛋子、画片,跳皮筋,跨步,捉迷藏,有时玩得入了迷忘记了做作业和吃饭。这时做家长的要善于引导,找孩子谈心,启发孩子把每天在校的所见所闻说给你听,然后再引导孩子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写下来,孩子在写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写不下去时,你可提醒孩子好好地回忆,认真探索,让孩子多想想。写好以后让孩子读给你听。当你发现读的不流畅时,建议孩子认真修改,直到孩子写得语句通畅,意思表达的清楚为止,这样就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的习惯。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开展有趣有益的活动,如教孩子读书、下棋、集邮、种花、美术、音乐、写字等。家长不但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要培养孩子善于思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心灵,以丰富的知识提高素质,以创造我们民族新的伟大时代。

2、重视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

家访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已渐渐淡漠,但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随着岁数的长大,知识的丰富,家长要不厌其烦地对孩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孩子今天没有完成的作业,经过批评教育改正了,过几天又可能重犯。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火冒三丈,厉声训斥或打骂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家长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孩子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要有针对性更细致、耐心地引导教育孩子,家长切不可把自己的孩子武断地视为“屡教不改”或“不可救药”。我们有些家长闲时对孩子的学习就过问一下,对孩子的过分行为也能管一管,教育一下,忙时就把孩子抛在一边。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就会和孩子谈谈心、鼓励他们学习,心情不好时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还有一些家长忙时闲时心情好时、坏时对孩子都不管,任其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是正确教育,引导,而是分散孩子的精力,引导孩子学不该学的东西,带着孩子去打麻将,甚至赌钱。家长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家长教育孩子应知此知彼,平等相处。

自己的孩子喜爱什么,不喜欢什么,性格是内向型的,还是外向型的,都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又存在哪些缺失,他的理想又是什么?做家长的应该清楚。譬如,孩子喜欢慈祥的爱,家长应该给予多关心爱护,以鼓励性为主,但不可宠爱;孩子需要严厉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时应该严肃认真,时刻谨慎小心,切不可轻率。一般的孩子是既需要慈仁的母爱教育,也需要严厉的父爱教育。既要表扬,又要批评,但要以表扬为主。对孩子既要爱,也要严。没有严就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必须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孩子只有在这样的情形鞭策下,才能努力地向前发展,不断进步。

5、重视开展家庭活动。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家长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以言传身教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在孩子的学习之余,家长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为了共同的目标,教师和家长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农村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正日益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

今年暑假在我的家乡甘肃临洮,许多小学中学都在补课,我的不少同学也纷纷加入补课大军,充当假期老师。8月6日在农村的党家墩小学,我对补课学生以及周边补习班学生总共100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对于学生来说,大家都很期待假期,可当假期真正到来时却又不得不奔波于各个补习班。有的是看见同学都去补课,有的是家长的个人意愿,有的是学校的强制要求,那么学生自愿去补课的有多少人呢?为此我做了一个关于补课的调查。

1、你的补课形式是?

a、学校统一70%。

b、校外补习班21%。

c、家教9%。

2、你每年都参加补习吗?

a、是65%。

b、否35%。

3、今年暑假补课是自己自愿的吗?

a、自愿20%。

b、学校要求60%。

c、家长要求10%。

d、看见大家都在补课自己也补10%。

4、补课的费用高吗?

a、高10%。

b、能接受90%。

5、你的补课时间是多长?

a、2个月0%。

b、1个月80%。

c、10—20天20%。

6、你认为补课有用或者有必要吗?

a、有93%。

b、没有7%。

a、支持52%。

b、不支持48%。

8、你认为农村就应该“笨鸟先飞”吗?

a、认为9%。

b、不认为91%。

9、针对现在的补课热潮,你有何看法?

a、正常25%。

b、也许是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9%。

c、或许是竞争激烈63%。

d、没什么必要3%。

10、你认为暑期补课盛行的原因是?

a、社会原因17%。

b、家庭原因6%。

c、综合原因77%。

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不是自愿的,而是学校硬性规定的,而且每年如此。当然学校假期都是有偿补课,至于费用大多数农村学生都能接受。补课的时间一般都是一个月,也给学生留了半个月的休息放松时间。对于补课的实际操作,学生很大一部分是迷迷糊糊上学,稀里糊涂放学,要么就是老师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或者更有甚者,老师和家长稍有疏忽就溜之大吉。

通过对上述结果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暑期补课都很反感。分析原因有以下两点:

1、学校补课,表面上说是自愿,但实质还是使学生不得不选择补课。老师一般都对学生说:“暑期补课进度直接与下学期连接,不补课的学生老师不再讲解暑期补课内容。”这样理由很是冠冕堂皇,学生只有老实参加补课。如果我们进一步对学校分析,学校不为了赶教学进度,就不会有假期补课一说。当然老师也就不会有额外的奖励(从学生的补课费用中扣取),老师是愿意,而学生只有为了自己的未来无条件服从。如果再进一步深层次分析,学校要不是为了图教学业绩,希望在升学考试中(小升初或中考)能多有几个学生进重点,来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从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财政拨款(要知道农村学校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师资都很缺乏,足够的财政能解决很多问题),学校也不会如此大张旗鼓的违背教育局的规定假期补课。更进一步分析,就要涉及中国的教育体制。教育部每年巨额的教育资金大部分拨给城市重点中学,忽视农村的师资及基础建设,农村学校想获得财政上的补助就不得不提高教学质量。如今中小学补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教育部有规定节假日不能补课,为什么学校还是要补呢?是因为国家没有真正实施规定,学校当然视之不管。

2、农村家长教育意识不完善,只注重文化成绩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课外兴趣的培养。很多农村家长和城市家长一样,希望孩子有好的成绩,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是一味的强调“知识改变命运”而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去补习班。我认为这样做抹杀掉了孩子的天赋,只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最后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补课剥夺了孩子们放松休闲的时间,放假比上学还累,孩子们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当然会受不了。如果彻底一点对农村家长分析,会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是家长文化程度低,没有科学的教育意识。他们通常看问题比较肤浅,其中90%的家长以务农为主,对子女的未来抱有太多的期许,对孩子的学习过于不恰当的关心,从而导致了农村孩子太多的心理压力。

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农村教育现状还不能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针对教育财政资金问题,建议政府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将经费投入到农村学校,使农村的教育硬件设施更加完善,为农村学生提供最基础的学习环境。

2、针对教育部门的政策实施问题,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联合起来把国家的假期规定(如节假日不能补课)真正落实到位。

3、针对农村学校师资问题,建议教育部门应尽可能的给长期在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更多的优惠政策,如提高老师工资等,政策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

4、针对农村教育体制问题,建议教育部门分配更多的年轻优秀师范毕业生去农村学校,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帮村农村老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带动农村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5、针对农村学校自身的管理问题,建议学校在假期布置一些社会实践的活动任务,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一些帮助。可依拓展知识面,也可以提前接触社会,积累一些社会实践,对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会有益处。

6、针对农村家长的教育问题,即建议学校定期开展家长会,一方面告诉家长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宣传一些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提高农村家长整体素质,让农村孩子们尽早从补课大军中解放出来,还孩子们一个金色的童年。

今年暑假很高兴能有机会进行这次调查,在对《农村教育现状调查》课题中,我通过对家乡当地一所小学的调查问卷作出了上述报告。本次社会实践是一次对社会的深入了解,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历练,很期待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社会,充实自己。

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

开展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是做好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先导。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丰县妇联在全县14个镇30多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探讨当前我县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以便进一步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推进全县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农村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县大部分农村家长还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的责任,不能很好地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现在大多农村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而也会导致出现“严而无爱”或者“爱而不教”的极端教育。此外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现在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以及大学生找工作难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家长的观念有一定的改变,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导致对子女的教育有一些错误的行为。

1、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农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文化底蕴差,大多数农村家庭很少看得见纸笔和书籍,大部分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家长闲时不看书读报,而是沉湎于喝酒、搓麻将、打扑克,给子女学习、成长带来了较为消极的影响。

2、家长期望值过高。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希望孩子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与此相对应,农村家长都舍得投入,他们节衣缩食,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尤其是物质上的要求。

3、家庭教育方法简单。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经常打骂、惩罚孩子,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则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习则很少过问。

4、过分依赖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5、家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的观念不统一。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有的农村家庭是父母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此外,由于农村家长外出打工较多,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

6、家长的就业观和人才观还较为片面。有的认为孩子升高中、考大学,将来当工人、干部才有出息。有的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无所谓,只要有力气、肯钻营就可以“成才”。还有的认为不管孩子将来干什么,只要能赚钱就是人才。

1、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2、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形成科学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教育环境,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此外,学校也要向家长介绍、讲解一些实实在在的家教知识、家教理论。

3、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要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沟通,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

4、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要向农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两份有益智,力的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增强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要尽力为孩子创造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配置书桌、书架,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家长要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全方位的引导,在孩子面前要不赌博酗酒,不讲粗话,不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的事情。

5、改变家长传统的就业观和人才观。要着力改变家长片面的就业观和人才观,让家长拥有长远眼光,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孩子德、智、体等各方面的素质。

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五年来,在xxx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妇联、市教育局、市人口与计生局、市卫生局、市关工委等部门相互配合,紧紧围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为目标,以提高家长素质为主线,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全面深入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全面普及科学家庭教育知识。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使全市0—18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到xxx0年达到98%。

2、家庭教育的阵地数量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各类家长学校建设,以村区、村屯、中(小)学校、幼儿园为依托,大力发展多元化、多类型、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家长学校。目前,我市现有各类家长学校290所。其中,中(小)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82所,建设率达到100%;社区家长学校48所,建设率达到90.6%;村屯家长学校160所,建设率达到60.2%。

3、重视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工作。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单亲贫困家庭儿童、春蕾女童等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目前,我市共建立“留守儿童之家”93个,其中,杨家满族乡中心小学和得利寺镇中心小学被评为xxx市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赵屯乡河洼村“留守儿童之家”被评为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

4、发挥示范带动的辐射作用。大力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加大对家长学校的评选和表彰力度,发挥优秀家长学校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立xxx市社区、村屯优秀家长学校26所,推广家长学校成功经验。市教育局、老虎屯小学、太阳中心校、义勇小学、四初中、十六初中、幼儿园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家庭教育研究实验基地”。xxx市第四初级中学、xxx市太阳中心校、义勇小学、xxx市老虎屯小学和29中被评为首批“xxx市中小学示范性家长学校”

5、加强家庭教育队伍建设。整合社会人才资源,先后组建了由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妇联干部和热心家教工作的志愿者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6支。全市共有家庭教育工作专兼职工作者、志愿者共135名,参加过业务培训的95名。

6、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联合教育局、卫生局、关工委等有关部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当前家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调研掌握真实情况,提炼正确结论,征集家庭教育论文50余篇,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通过案例揭示家庭教育的内涵、方法和规律,共整理出20大类型、500多个家教案例,并出版《xxx市家庭教育经典案例选》,使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目前,我市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3篇,在市级刊物发表7篇。

家庭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共同实践。五年来,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相继成立家庭教育组织领导机构,把家庭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我市精神主明建设和儿童发展规划,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妇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为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条件,提供了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妇儿工委办公室设在妇联的优势,把家庭教育与妇联业务紧密结合,将《规划》的实施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评估,整体推进,在妇联内部形成了工作合力。市妇联、市教育局负责共同牵头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主动与市卫生局、市关工委等成员单位联系沟通,密切合作,互相支持,有力地推进了家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在巩固、完善中小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的基础上,大力创建社区(村屯)家长学校、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早教中心等家教阵地,制定家长学校管理制度,探索个性化、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不断扩大家庭教育覆盖面,推动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市妇联坚持把社区(村屯)家长学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市卫生局、市人口与计生局还发展新婚夫妇学校、孕妇学校、人口学校,举办胎教知识、早期教育等培训,开设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切实从源头做好家教工作。共开设各类讲座50余场,接待新婚孕前教育7万多人,发放预防出生缺陷、致全市青年一封信等资料20万余份,10万多人次受益。

二是实施“现代家长教育工程”。启动“家庭教育大讲堂”公益讲座,组建家教讲师团,有计划的组织他们深入社区、村屯、机关、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围绕家庭教育、儿童成长中突出的问题进行宣讲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和新知识,帮助广大家长解疑释惑,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妇联还成立家教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活动。

三是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宣传阵地,开设“家庭教育”专栏,为广大家长提供科学的家教方法,推进家庭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抓住节日契机,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开展咨询活动,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手册上万份。市教育局在学校的网站开辟“家庭教育绿色通道”,开通“教师博客”,家长可以通过与“教师博客”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和解决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一是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以“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为契机,举办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怎样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等为主题的家教讲座。开展“十大孝子”和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我爱我家征文绘画活动、家庭教育音乐会、亲子运动会等实践活动,确立了以人为本,家长孩子共同参与,亲子互动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家庭教育新理念,帮助孩子们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理想。今年5月11日,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还举行了xxx市家庭教育音乐会暨示范性家长学校颁奖仪式,整场演出家长与子女同台,艺术与教育共伴,形式与内涵互融,深受领导赞兴誉与观众一致好评。

二是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立足家庭,面向社区,把家庭教育与“五好十星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节约环保型家庭”、“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使得家庭教育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妇儒皆知。开展“知善恶、明荣辱”教育活动,促使人们明确道德的实践方向;开展争创“品德高、十星户”活动,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促使人们形成对善的执着追求精神;开展“事不关己,我该怎么办”研讨活动,培养人们的道德意志,锤炼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坚持善良正义,形成高尚的品德。开展“家家议”、“家家评”、“家家学”、“家家乐”活动,使家庭与家庭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开展“每日读一篇文章、每周读一本刊物、每月读一部经典、每年撰写一篇读书心得”“四个一”读书活动,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关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以“爱心献春蕾”为主题,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设“爱心桥”栏目,开设募捐热线电话,成立志愿者队伍,在全市开展“代理父母助春蕾”、“情系春蕾、真诚献爱心”、“手拉手共筑爱心桥”等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救助特困女童工作中去。成立xxx市优秀“春蕾女童”奖学金,为特殊困境家庭女童提供了有效救助,使“春蕾助学”工作向社会化、项目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为阵地,贯彻实施“共享蓝天”活动,为留守流动儿童配备法律、医疗保健、心理等志愿者,帮助留守儿童辅导功课,为他们讲授未成年人的伦理、心理和生理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减轻他们心理压力,使他们把一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遏止住,有效维护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加大对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工作力度,开设了形势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疏导等知识系列讲座,为监护人和家长解答关于家庭教育、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处理、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困惑,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监护人和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解决了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改善残疾儿童生活和学习条件,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1、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对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建议由上至下出台文件,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培训、研究、宣传普及等。

2、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家庭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加强改善农村家长学校办学条件,建议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加大对农村家长学校硬件设施投入,缩小城乡差距,否则,农村家长学校发展很难。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设,增强家庭教育的服务能力。目前,家庭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仍处于弱势状态,主要表现为:缺少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缺少系统的理论培训、缺少制度保障和教材支撑、指导队伍年龄偏大且观念陈旧,不能满足高层次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需求,等等。对此,建议进一步打造专兼结合、具有较高素质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并对新时期的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加强专题培训,实行规范管理,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家庭教育队伍。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

目前,我国对于教育私人成本、家庭的教育负担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中国――儿基会合作的项目“中国农村地区初等教育成本与财政研究”是迄今为止对于贫困地区初等教育成本、学生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以及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等问题进行的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该论文即是在此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1.基本概念。

教育成本包含培养每名学生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在我国,教育拨款是构成各级教育成本的主要部分,但它并不是教育成本的全部,学生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是教育成本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教育私人成本是全额成本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与学校支出的机构成本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学生及其家庭为一个学生所支付的全部教育费用,包括学杂费、书费、练习簿文具等学习用品费、书报费、住宿费和其它费用。家庭教育支出是指农民家庭中全年用于支付所有上学孩子的全部费用以及教育捐集资。

2.研究假设。

(1)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收入和支出均为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收入部分包括货币和实物两部分,支出包括货币支出和自给性支出。农村贫困地区商品经济不发达,处于半自然经济形态,收入与支出中,实物收入和自给性消费占有相当的份额。

(2)同其它经济成本一样,教育私人成本也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考虑到为初等教育阶段,这里只涉及直接私人成本部分。

3.抽样以及抽样调查。

根据多阶段、分层和随机抽样等多种抽样方法相结合的抽样框架,选取了江西、贵州、安徽、甘肃、四川五省作为样本省,每省分别抽取6到9个县,每县抽3到4个乡,每个样本乡80户至少有一个在读小学生的农民家庭进行95年家庭教育支出的问卷调查(本文所涉及到的数据除特别指出外,均为1995年数据)。本次抽样样本容量近10000户,共涉及5个省、34个县、136个乡。

农户问卷回收9020份,回收率达94%。在数据分析前,对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进行了一些常规审核,共剔除不合理和不完整的问卷640余份,有效问卷为8379份。

表1样本分布。

地区。

县数。

乡数。

[1][2][3][4][5][6][7][8][9][10]。

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掌握实际情况,有助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树立先进典型,批判错误的倾向,使我们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下面是关于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欢迎参阅!

五年来,在xxxxx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妇联、市教育局、市人口与计生局、市卫生局、市关工委等部门相互配合,紧紧围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为目标,以提高家长素质为主线,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全面深入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全面普及科学家庭教育知识。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使全市0-18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到2010年达到98%。

2、家庭教育的阵地数量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各类家长学校建设,以村区、村屯、中(小)学校、幼儿园为依托,大力发展多元化、多类型、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家长学校。目前,我市现有各类家长学校290所。其中,中(小)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82所,建设率达到100%;社区家长学校48所,建设率达到90.6%;村屯家长学校160所,建设率达到60.2%。

3、重视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工作。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单亲贫困家庭儿童、春蕾女童等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目前,我市共建立“留守儿童之家”93个,其中,杨家满族乡中心小学和得利寺镇中心小学被评为xxxxx市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赵屯乡河洼村“留守儿童之家”被评为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

4、发挥示范带动的辐射作用。大力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加大对家长学校的评选和表彰力度,发挥优秀家长学校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立xxxxx店市社区、村屯优秀家长学校26所,推广家长学校成功经验。市教育局、老虎屯小学、太阳中心校、义勇小学、四初中、十六初中、幼儿园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家庭教育研究实验基地”。xxxxx店市xxxxx初级中学、xxxxx店市太阳中心校、义勇小学、xxxxx店市老虎屯小学和29中被评为首批“xxxxx市中小学示范性家长学校”

5、加强家庭教育队伍建设。整合社会人才资源,先后组建了由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妇联干部和热心家教工作的志愿者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6支。全市共有家庭教育工作专兼职工作者、志愿者共135名,参加过业务培训的95名。

6、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联合教育局、卫生局、关工委等有关部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当前家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调研掌握真实情况,提炼正确结论,征集家庭教育论文50余篇,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通过案例揭示家庭教育的内涵、方法和规律,共整理出20大类型、500多个家教案例,并出版《xxxxx店市家庭教育经典案例选》,使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目前,我市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3篇,在市级刊物发表7篇。

家庭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共同实践。五年来,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相继成立家庭教育组织领导机构,把家庭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我市精神主明建设和儿童发展规划,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妇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为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条件,提供了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妇儿工委办公室设在妇联的优势,把家庭教育与妇联业务紧密结合,将《规划》的实施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评估,整体推进,在妇联内部形成了工作合力。市妇联、市教育局负责共同牵头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主动与市卫生局、市关工委等成员单位联系沟通,密切合作,互相支持,有力地推进了家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在巩固、完善中小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的基础上,大力创建社区(村屯)家长学校、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早教中心等家教阵地,制定家长学校管理制度,探索个性化、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不断扩大家庭教育覆盖面,推动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市妇联坚持把社区(村屯)家长学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市卫生局、市人口与计生局还发展新婚夫妇学校、孕妇学校、人口学校,举办胎教知识、早期教育等培训,开设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切实从源头做好家教工作。共开设各类讲座 50余场,接待新婚孕前教育7万多人,发放预防出生缺陷、致全市青年一封信等资料20万余份,10万多人次受益。

二是实施“现代家长教育工程”。 启动“家庭教育大讲堂”公益讲座,组建家教讲师团,有计划的组织他们深入社区、村屯、机关、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围绕家庭教育、儿童成长中突出的问题进行宣讲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和新知识,帮助广大家长解疑释惑,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妇联还成立家教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活动。

三是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宣传阵地,开设“家庭教育”专栏,为广大家长提供科学的家教方法,推进家庭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抓住节日契机,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开展咨询活动,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手册上万份。市教育局在学校的网站开辟“家庭教育绿色通道”,开通“教师博客”,家长可以通过与“教师博客”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和解决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一是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以“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为契机,举办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怎样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等为主题的`家教讲座。开展“十大孝子”和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我爱我家征文绘画活动、家庭教育音乐会、亲子运动会等实践活动,确立了以人为本,家长孩子共同参与,亲子互动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家庭教育新理念,帮助孩子们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理想。今年5月11日,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还举行了xxxxx市家庭教育音乐会暨示范性家长学校颁奖仪式,整场演出家长与子女同台,艺术与教育共伴,形式与内涵互融,深受领导赞兴誉与观众一致好评。

二是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立足家庭,面向社区,把家庭教育与“五好十星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节约环保型家庭”、“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使得家庭教育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妇儒皆知。开展“知善恶、明荣辱”教育活动,促使人们明确道德的实践方向;开展争创“品德高、十星户”活动,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促使人们形成对善的执着追求精神;开展“事不关己,我该怎么办”研讨活动,培养人们的道德意志,锤炼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坚持善良正义,形成高尚的品德。开展 “家家议”、“家家评”、“家家学”、“家家乐”活动,使家庭与家庭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开展“每日读一篇文章、每周读一本刊物、每月读一部经典、每年撰写一篇读书心得”“四个一”读书活动,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关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以“爱心献春蕾”为主题,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设“爱心桥”栏目,开设募捐热线电话,成立志愿者队伍,在全市开展“代理父母助春蕾”、“情系春蕾、真诚献爱心”、“手拉手共筑爱心桥”等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救助特困女童工作中去。成立xxxxx店市优秀“春蕾女童”奖学金,为特殊困境家庭女童提供了有效救助,使“春蕾助学”工作向社会化、项目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为阵地,贯彻实施“共享蓝天”活动,为留守流动儿童配备法律、医疗保健、心理等志愿者,帮助留守儿童辅导功课,为他们讲授未成年人的伦理、心理和生理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减轻他们心理压力,使他们把一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遏止住,有效维护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加大对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工作力度,开设了形势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疏导等知识系列讲座,为监护人和家长解答关于家庭教育、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处理、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困惑,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监护人和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解决了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改善残疾儿童生活和学习条件,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1、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对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建议由上至下出台文件,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培训、研究、宣传普及等。

2、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家庭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加强改善农村家长学校办学条件,建议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加大对农村家长学校硬件设施投入,缩小城乡差距,否则,农村家长学校发展很难。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设,增强家庭教育的服务能力。目前,家庭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仍处于弱势状态,主要表现为:缺少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缺少系统的理论培训、缺少制度保障和教材支撑、指导队伍年龄偏大且观念陈旧,不能满足高层次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需求,等等。对此,建议进一步打造专兼结合、具有较高素质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并对新时期的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加强专题培训,实行规范管理,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家庭教育队伍。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县妇联最新调查显示,全县有农村留守儿童6005人,全县学龄儿童34675人,占17.3%,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011年颁发了《岐山县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近年来,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发挥优势,深化调查研究,组织关爱活动,健全关爱网络,强化家教指导,为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1年以来,共组织“六一”慰问、“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金”、“维权救助”等项目活动共计58.8万元,县妇联把留守儿童相对突出的京当镇和故郡镇作为试点镇。目前,我县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正在逐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逐步优化。

在总结几年来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县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从工作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健全关爱服务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近期,县妇联开展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专题调研”活动,初步提出关爱服务机制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及组织保障等,推进关爱服务机制建设的科学化、常态化、长效化、实效化,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构成要素。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是指针对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围绕关爱服务,在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责任主体和社会参与,所提供的补偿性措施和全方位的社会支持。基本原则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儿童优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的工作模式,坚持多措并举、关爱服务的相应措施。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的责任主体是: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一是关爱机制:包括领导小组、责任分工、政策支持、考核评估等。

二是关爱网络:构建政府保障、学校教育、家庭监护、社会帮扶、亲情关护相结合的关爱网络。

三是关爱阵地:学校、家庭和镇村组(社区)是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的重要阵地。学校是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的主阵地,建在镇村组(社区)的妇女儿童之家、校外辅导站、青少年活动中心、托管机构等是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依托。家庭是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重要基础。

四是关爱队伍:主要由精通、作风扎实的专业工作队伍;教师、心理、法律组成的专业队伍;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志愿者队伍组成。

五是关爱活动:针对留守儿童实际需求,设计和开展专职亲情抚慰、结对帮扶、扶贫助困、心理疏导、家教指导、技能培训、安全保护等多种形式、富有实效的活动。

三、运行模式。

一是注重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利主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承担着主要责任和义务。政府应牵头整合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政策、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社会福利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注重以学校为重点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弱化,对留守儿童负有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通过建立补偿机制来弥补和完善。鼓励教师担任“代理家长”,在寄宿制学校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配备专职人员,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注重以镇村组(社区)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要以村级农家书屋、活动中心为基础,通过“代理家长”和“邻里帮扶”,采取托管的形式,就近解决留守儿童家庭课外的作业难题。以乡规民约形式推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监督制度,建立安全保护预警和应急机制,配合学校和家庭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和安全管护。

四是注重以家庭为核心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推行监护人监控制度,强化留守儿童家长责任意识;明确约束规定,建立有效的留守儿童家长自律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倡导、鼓励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时尽量留一人在家抚养和教育子女,或返乡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促进留守儿童减量化。

五是以社会参与为支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通过全社会的文化建设、媒体宣传引导等,构建留守儿童的精神支柱;发动社会各界和志愿者提供实质性的关爱和帮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关爱资源的不足,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动态信息。以准确、全面、共享为原则,定期监测、层层建档、及时汇总、深入分析、准确评估和共同使用留守儿童信息库,为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提供详实可靠依据。

二是法律政策。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深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优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根据实际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义务教育等有关制度,强化和支持家长履行对子女的监护教养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三是监督考核。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进行专项考核,将其纳入县、镇、村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纳入基层考核,纳入义务教育检测指标体系和教师考评考核,切实保证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的各项措施发挥实效。

四是统筹机制。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专项经费、建立关爱基金,多渠道开展社会筹资等方式,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中专职人员队伍、阵地建设、专项活动、家庭教育指导等经费的落实。形成教育牵头,妇联、综治、团委和关工委、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推广典型经验,解决突出问题,合力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

范文二。

“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据全国老龄委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10%,2014年将达到2亿。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夫妇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随之产生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情感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儿童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3月中旬,为了仔细了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和生存状况,该镇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驻镇政协委员对全镇37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进行调研,对彭王、长王两村进行重点调查,以寻求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保障的良策。

(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空巢老人对现在生活状况比较满意。有81%的农村空巢老人依靠子女或自己劳动进行自养。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以满足基本生活要求。如:彭王四组98高龄的老奶奶王明珍,53岁时老伴去世。1984年,子孙因工作需要迁居襄樊后,她一直独守空巢,开垦2亩荒地,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养。她说:儿孙买房、上学需要花大钱,我自己能过,不愿给子孙找麻烦。随着经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因为吃喝问题而发愁。多数老人期待与儿女一起生活,他们认为和家人一起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比较低。但由于住房、代沟或者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等种种原因未能够与子女一起生活。加上老人与子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个别子女具备所需的物质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大多因了子外出打工或女儿出嫁,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管理责任田,养家护院,或抚养孙儿。因此,孤独是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极大隐患。部分老人感觉到自己步入老年后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社会认同感不能得到满足。他们都盼望子女能回来看望自己,因缺乏亲情倍感孤独。同时,身体状况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晚年后,由于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及四肢麻木等疾病所困扰,有的老人看不起病,有的甚至担心子孙购房、上学及日常生活开支大,怕给子女拖累而拒绝接受治疗。“老有所乐”也是空巢老人所追求的。46%的老人认为,只要心境好,能够有自己比较满意的生活方式、娱乐休闲方式就可以了,快乐才是关键的。有的老人以种地拾柴、放牧养禽为乐,有的老人喜欢聚集一起谈古论今,有的则喜欢打麻将、看京剧。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还普遍面临看病就医、农业生产投入、人情往来等经济压力,同时子女外出务工还导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担农业生产、人情往来等责任,加重了经济负担。

但70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们在吃饭、穿衣、入厕、上床、洗澡、走动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难,尤其是两位老人同时得病,或一位老人独居更为困难。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来自家庭成员的上门探视、打电话问安等形式,他们渴求的探视频率要求在一周或一月一次。他们渴求向配偶、子女或亲友倾诉烦恼。

通过调查,黄集镇总人口为8.5万人,14岁以下儿童16820人,其中留守儿童达5712人,占儿童总数的34%。通过对彭王、长王两村的178名留守儿童抽查,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107人,占60%;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的71人,占40%;留守儿童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64人,占35%;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监护的7人,占4%。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状况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燥、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通过对该镇秦家学区走访调查发现: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和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据调查,有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19%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觉得自己受岐视,9%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习,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了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造成严重后果。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中,监护人、家长、老师、村(镇)干部等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监护人、家长和老师与留守儿童接触时间较长,更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督促他们健康成长。

四川省统计局民调中心开展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主要是照顾其日常生活,而对其学习、思想、能力培养和生理方面的指导还较为欠缺。然而在家庭教育方面能够起到作用的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父母在对留守儿童关爱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家庭教育比较缺乏。另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受到欺负或者是遇到困难,主要选择向“老师”求助或倾诉。

父母外出务工后,家里的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是叔伯姑舅姨等亲戚,而监护人能够起到的监护作用,主要是“照顾日常生活”(93.2%)、“负责人身安全”(69.2%);选择“督促辅导学习”、“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比例均在33.1%—40.3%之间;而选择“进行生理卫生指导”的选择比例为19.8%。结果显示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孩子主要起到了照顾日常生活的作用,而对于学习、思想、能力培养和生理卫生指导方面比较欠缺。详见图1。(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1监护人起到的监护作用。

当问及目前负责日常生活学习的监护人对自己的关爱程度如何时,71.6%的受访儿童表示“非常关心爱护”,表示“比较关心爱护”的占23.0%,表示“基本上关心爱护”的占4.2%,表示“不太关心爱护”的占0.9%,表示“很冷淡没有关爱”的占0.2%,另外0.1%的受访儿童表示“独自生活无监护人”。

二、有24.6%的留守儿童表示在外务工的父母不太关心自己。

调查结果显示,75.4%的在外务工父母会“经常”打电话或写信回来关心受访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20.9%的父母“偶尔”关心,2.5%的“一般不会”关心,另外1.2%的父母“从来不会”关心。数据表明占24.6%的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在家孩子的生活学习不太关心。

三、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关心爱护得到留守儿童的认可,但与监护人的沟通交流还有待加强。

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的肯定,59.8%的受访儿童表示学校的教学质量“非常好”,表示“比较好”的占35.8%,两者相加为95.6%;表示“一般”的占4.2%,选择“较差”和“很差”的仅占0.2%。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老师关心爱护留守儿童,表示“非常关心爱护”的占52.0%,表示“比较关心爱护”的占40.0%,表示“基本上关心爱护”的占7.3%,仅有0.6%的受访儿童表示“不太关心爱护”,0.1%的受访儿童表示“存在歧视,没有关爱”。

当问及留守儿童,学校老师是否经常与自己的监护人交流沟通时,剔除选择“不清楚”的选项,表示“经常交流沟通”的.占40.6%,表示“偶尔交流沟通”的占54.8%,还有4.5%的受访儿童表示“从不交流沟通”,另外0.1%的受访儿童表示“自己独立生活没监护人”。

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受到欺负或是遇到困难,主要选择向“老师”求助。

如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受到欺负或者是遇到困难,61.6%的受访儿童表示主要向“老师”求助或倾诉,主要向“监护人”求助或倾诉的占43.3%,向“朋友”或“同学”求助或倾诉的选择比例相近,分别为27.5%和24.2%。详见图2。(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受到欺负或者是遇到困难,主要选择向“老师”求助或倾诉,反映出留守儿童对于老师的信任和依赖程度较高;鉴于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在这方面的作用相对薄弱一些。值得注意的是,还有7.3%的留守儿童选择“自己独自承受解决”。

图2在生活中受到欺负或是遇到困难主要向谁求助或倾诉。

五、留守儿童表示91.6%的当地村(乡镇)干部关心爱护自己。

本次调查了解了留守儿童对所在村(乡镇)干部关爱留守儿童情况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认为村(乡镇)干部对他们“非常关心爱护”的占25.6%,“比较关心爱护”的占50.0%,“基本关心爱护”的占16.0%,“不太关心爱护”的占6.3%,“很冷淡没有关爱”的占2.2%。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这么多年,留守儿童总是我们心中最深的痛。近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关注和重视。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调查在全国范围内抽取28个区县的112所城乡学校、438个班级、19487名初中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在这19487名被调查的初中阶段儿童中,有8800名为城市儿童,占45.2%。而在农村儿童中,有2227人随父母一起迁移到了城市,占11.4%;有5961人留在农村且父母都在身边,占30.6%,为完全家庭儿童;余下的2499人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为留守儿童,占12.8%;而在这2499名留守儿童中有1294人父母双方都离家外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1.8%。

身高与体重是反映儿童身体发育水平的最直接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这一批14-16岁年龄组的儿童,无论是就身高还是体重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水平都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儿童。

从男生的身高看,城市儿童的平均身高最高,为166.1厘米;其次为随迁儿童,为163.6厘米;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平均身高与随迁儿童没有差异,同样为163.6厘米;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则明显偏低,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降到了162.1厘米,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则更是降到了160.3厘米。从女生的身高上看,城市儿童的平均身高仍是最高,为159.7厘米;其次为随迁儿童,为158.4厘米;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身高相比稍微偏低,为158.1厘米;而农村留守儿童的身高出现了明显下降,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为156.9厘米,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则只有156.5厘米。

从男生的体重上看,城市儿童的平均体重最大,为109.2斤;其次为随迁儿童,为102.9斤;再次为农村完全家庭儿童,为101.6斤;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则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降到了97.7斤,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则只有96.1斤。从女生的体重上看,城市儿童的平均体重最大,为96.2斤;其次为农村完全家庭儿童,为93.4斤;再次为随迁儿童,为92.8斤;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又呈现明显下降,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与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分别为91.3斤和91.2斤。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无法得到父母的有效照料,再加上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要差,所以在身体发育的各方面都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

需要注意到的是,这种不利的因素在男生身上的影响要比在女生身上明显得多,无论是身高还是体重,男性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差距都要显著大于女性留守儿童。

同样是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照料以及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相对落后,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水平也低于其他类型的儿童。

以一年内因受伤或生病而住院作为考察身体健康水平的指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随迁儿童的一年内伤病住院率最低,为6.8%。但这并不意味着随迁儿童所处的环境对其健康最有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在决定是否带孩子一起外出时,孩子是否足够健康是一个重要条件。城市儿童的一年内伤病住院率次低,为7.7%;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进一步升高,达8.6%;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则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儿童,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高达10.3%,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也有9.5%。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低于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并不一定意味着其平均身体健康水平要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料,即使是生了病也很少被送去医院。即使如此,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也位居第二。

以5分制对健康自我评价的水平进行打分,1分代表非常不健康,逐步上升至5分代表非常健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儿童和随迁儿童的健康自我评价水平一样高,平均分都为4.1分;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健康自我评价水平则下降至4.0分;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自我评价水平最低,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分只有3.8分,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则为3.9分。

数据显示,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时间在外,使得儿童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不够。用5分制来计算儿童与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1分代表不亲密,5分代表非常亲密,可以看出,儿童与母亲关系的亲密程度要高过与父亲关系的亲密程度。无论是与父亲或母亲的关系,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亲密程度都是最高的,居第二位的都是城市儿童,第三位是随迁儿童,而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更低,其中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最低。在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不够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还存在情感性与工具性支持缺乏程度最高的问题。当儿童有想与人聊天谈心的情感性支持需求时却无人可找比例最高的是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达5.8%;其次为随迁儿童,为5.0%;再次为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只稍低一点,为4.9%;城市儿童又次之,为4.2%;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比例最低,只有3.3%。而在儿童需要向人求助而出现工具性支持需求时,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无人可找的比例最高,为4.1%;其次为随迁儿童,为3.7%;再次是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都为3.5%;而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比例最低,只有2.6%。

正是由于与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够,情感性支持与工具性支持严重缺乏,加上其他的相关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通过对儿童心理抑郁程度进行测量,以100分作为最高分,其中城市儿童的心理抑郁程度得分最低,为47.1分;其次为农村完全家庭儿童,只稍高一点,为47.3分;再次为随迁儿童,为48.3分;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抑郁程度得分最高,都超过了50分,其中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为51.0分,而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抑郁程度得分更是高达53.5分。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以及家庭与学校的配合,从而违反学校的各项纪律的情况最严重。在迟到、旷课、因违纪被老师批评这三项上,除了在上课迟到这一项上城市儿童的发生率最高,达6.3%以外,其余两项都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发生最高。其中旷课的发生率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和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都为2.9%;而因违纪被老师批评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发生率最高,为9.8%,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次之,为9.3%;而在迟到这一项上,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发生率也只是稍低于城市儿童,为6.2%,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紧随其后,为5.5%。而且城市儿童上课迟到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由于城市交通的原因,而不是出于主观原因。有意思的是,在各项违纪行为的发生率中,随迁儿童的发生率都是最低的,迟到、旷课、因违纪被老师批评的发生率分别为5.1%、1.8%、7.3%。作为来自农村的学生,随父母迁入城市后在遵守学校纪律上做得最好,这一点应充分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数据显示,在学习成绩上,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的成绩标准化为以100分为满分计算平均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得分都要明显低于其他儿童,其中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分数最低,为46.8分;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分数次低,为48.8分;接下来农村完全家庭儿童、随迁儿童、城市儿童分别为50.7、50.8、54.7分。而从语言能力、计算与逻辑能力、空间与图形能力这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儿童的认知能力,以100分为满分计算,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分数最低,为41.7分;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分数次低,为43.4分;接下来农村完全家庭儿童、随迁儿童、城市儿童分别为46.0、47.9、54.9分。无论是从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上看,城市儿童都占据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农村留守儿童则都是表现最差的。

更多。

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留守妇女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棘手的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为解决留守妇女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我县妇联组织人员深入到**乡、**镇、别古庄镇等劳务输出大乡(镇)开展了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调查。

统计了60户农村留守妇女状况,从调查统计的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妇女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农村留守妇女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对技术性强、有更多更广发展机会的工作追求不太高。

从调查情况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7.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2.5%;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0%。

在调查中,多数留守妇女在丈夫在外打工期间,妻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主力军,她们不仅要赡养老人、照顾子女,还要承担农村的各项生产和生活的责任。调查显示:需要赡养老人两人以上、照顾子女两人以上的占67.2%。

调查中发现:有70%的被调查者认为丈夫打工忙等原因很少与自己交心、谈心,除了遇到子女、老人的问题才与丈夫沟通外,而丈夫也很少过问家里事。她们的丈夫外出打工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河南、安徽、山东等省份,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修理、加工、服务等行业。由于路远,一般一年回家一趟,有的甚至两年回一次。另外,由于丈夫长时间在外打工,平时交流机会少,造成夫妻关系不稳定的有8人,这成为部分留守妇女婚姻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1、农村留守妇女因劳动、生活负担过重,对老人和孩子关心少。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忙于农活,农闲时忙于做零工和家庭养殖等,非常辛苦。无精力无时间在子女的教育及老人的.赡养上关心,造成老人心理孤独,对子女的学习和性格养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留守妇女心理压力大,心理负担重。

大多留守妇女因不能及时和丈夫进行思想沟通,生活缺乏关爱,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有些丈夫出门时间久,有外心,甚至不给家里寄钱,留守妇女却一方面忍受着精神压力,另一方面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和劳作。

3、思想观念相对保守。

由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处于弱势地位,受自身的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信心不足,缺乏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勇气,生活仅限于家庭,安于现状。

4、发展生产缺资金和技术。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留守妇女除了种完自己田地外,对养殖、营销等方面也比较感兴趣,但苦于没有资金投入,或因缺技术、对市场营销等方面缺乏了解不敢投入。

解决留守妇女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人文关爱环境,营造一个充满人间亲情、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服务于留守妇女的经济发展。

银行、信用社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发展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小额贷款方面,减少贷款手续,放宽限制,降低利率,有利于留守妇女的自主创业。

2、加强培训,提高留守妇女思想意识。

农业、科技、法律等部门利用农闲时间,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文化素质、法律常识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组织科技下乡、文化下乡、法律下乡等活动,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前参加培训。

3、组织引导,解决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各类难题。

通过开展岗村共建、巾帼互动和县直相关单位支农结对等活动解决留守妇女农忙时劳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民政、教育等单位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解决贫困留守妇女在住房、赡养老人、大病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4、畅通渠道,及时维护留守妇女权益。

公、检、法、司等部门和妇联坚持互通信息,及时收集关注相关留守妇女的权益案件。各级党政组织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妇联干部要经常深入留守妇女群众之中交心谈心,及时了解她们的疾苦,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5、丰富文化活动,深化文明活动内涵。

鼓励乡村自行组织健康向上的农村自娱自乐文化节目,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同时,开展“好邻居”、“好婆媳”等评选活动不断赋予“五好文明家庭”新内容。通过活动的开展,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新风尚。

6、开展健康体检活动,关注留守妇女的身体状况。

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妇女健康体检和健康讲座活动,对贫困留守妇女实行医疗减免政策。

7、建立社会关护网络,服务农村留守群体。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群众服务体系,公安政法及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坚持开展多种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指导留守妇女教育好留守儿童,为留守老人创造关爱空间。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仍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别最突出的是意外伤害。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1.4和2.7个百分点,教师反映的差距更大。

2.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较差,学习兴趣较弱。

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九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他们学习态度和状态上的差异,既与学校教育的大背景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情况有关。一方面,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3.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学习辅导。

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非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帮助和监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儿童则是老师。接受访谈的留守小学生认为,父亲外出后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遇到难题没人问了。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监护人较多,他们学历偏低,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

(三)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父母和同学朋友是农村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52.92%)、父亲(43.02%)和同学朋友(34%),留守儿童则是是母亲(41.54%)、同学朋友(34.92%)和父亲(30.38%),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虽然留守儿童获得祖辈的支持(17.02%)高于非留守儿童(10.9%),但远不及同学朋友。

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朋辈性倾向明显,易受不良团伙影响。

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同辈成为留守儿童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有30.5%的留守儿童认为在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有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

3.教师的情感支持不明显。

有47.8%的四年级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主要求助于老师,显著高于第二位的同学朋友(36.6%)。在青少年时期,父母与教师是儿童的两个“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的留守儿童,当父母远离时,教师就成了情感依恋对象。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你和谁最亲近等情况中,老师在留守儿童身边的人群中排位都靠后。

有17.5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22.6%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国内外诸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本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留守儿童消极情绪较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5.7、5.7、1.5和1.1个百分点。这些消极体验降低了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有23.2%的留守儿童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意,比非留守儿童高6.4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在给留守儿童提供各种支持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持的存在,而且要帮助留守儿童学会有效地利用这些支持,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四)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在留守群体中,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显然低于男童,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

在留守群体中,有外显性攻击行为和内隐性攻击性情绪的女童比例都高于男童,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在留守群体中,36.4%的女童在家经常干活,比男童高9个百分点。有63.2%的留守女童要洗衣,35.2%要照顾弟妹,比留守男童高25.9和14.7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农村贫困状况调查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自1993年建地设市以来,2020市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特别是2004年以来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各项惠农政策密集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5501人、农村养老保险6628人、享受农村低保3606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96.9%、14.1%和7.7%。

(二)调查户收入状况。调查的40个社有农村常住户1247户、5389人。

20**年常住户农民人均纯收入379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325元、家庭经营纯收入1293元、财产性收入13元、转移性收入167元,分别占61.2%、34.0%、和0.4%和4.4%,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从农民收入分组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274元以下的182户、738人,1275―1500元的89户、349人,1500元以上的976户、4302人。

(三)调查户贫困程度。国家统计局对贫困标准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即维持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存的标准。1986年国家确定的最低生活标准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4元,1995年调整为530元,20**年调整为1196元,20**年调整为1274元,今年拟实行1500元的新标准。按照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贫困标准计算,调查户的贫困发生率为13.7%,线下贫困户的人均收入为1068元,仅为总平均收入3799元的28.1%。按照今年国家拟实行的1500元新标准计算,调查户的贫困发生率为20.2%,线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218元,为总平均收入3799元的32.1%,这也反映出巴中作为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的现实市情。

还有因智力低下致贫的,如2020县沙河五郎村沈勇全家3人,本人智弱,妻子有精神病,既没种地也没打工,仅靠政策补贴和低保收入生活。四是天灾人祸致贫返贫型。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特大旱灾、暴雨洪灾、山地灾害等,如2020县镇龙镇真武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零星、十年九旱,去年大春就出现严重干旱导致水稻大幅减产。还有工伤、交通事故等都可能导致一个家庭深陷贫困之中。

三次产业结构为29.1:33.8:37.1,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比全省、全国高14.4个和18.9个百分点,仍然处于低层次的农业经济阶段。二是以城带乡能力弱。由于巴中远离大中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位优势缺乏,城市化水平低,不能形成汇集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高地,城市都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阶段,对农村扶贫开发的带动力更显缺乏。20**年2020市城镇化率为29.3%,比全省40.2%、全国49.7%分别低10.9和20.4个百分点。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无力。由于企业自身实力不够、资金紧缺,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消化更多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合同定单的履约率低,导致企业对其失去信任。致使农业产业链条难以有效延伸,以工促农的作用难以发挥。

多数塘堰已拍卖给个人,抗旱救灾用水得不到保障,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

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化经营难以与大市场接轨,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市场风险频发,比较效益低下,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三)农村青壮劳力短缺,生产投入增长缓慢。一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据20**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20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2.6%,初中占45.2%,小学占31.2%,文盲半文盲占11.0%,其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仅占19.4%。二是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留守劳力年龄结构老化,从事农业生产和公益建设等均存在劳力短缺的问题。目前农村本地雇工工资高达每天80―100元,技术工人在120元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业粗放经营。三是乡村债务沉重,化解艰难。据20**年乡镇信息资料显示:2020市乡镇债务余额达9.7亿元,村级债务余额5.8亿元。

还有基层农技单位事业经费不足,面向农村服务收费困难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科技兴农”职能的发挥。二是农村融资渠道不畅,信用社贷款额度低、期限短,一般最高额度2万,最长期限1年,难以解决规模发展的需要,且银行、信用社限于行业利益,往往贷富不贷穷,对贫困户的资金支持不够到位。三是多数乡镇没有信息中介组织,乡镇政府主要依靠广播、板报等发布少量信息,造成农民对市场信息反应不灵,用订单指导生产更是稀少。四是农业保险的险种、险期设置不科学,理赔手续繁琐,农民的自觉接受程度较差,农业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农村办学条件虽有改善,但教学质量仍然不高;

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达标率低,自来水通村率仅为35.3%;

农村卫生状况和医疗保障较差,一些农民反映新农合报销手续烦琐,报销标准低。由于农村“四难”问题未得到根本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感。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弱,且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增加投入和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按整村推进“修路治水、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会事业”等项目来安排,按每村需500万元计算,共需扶贫资金118.7亿元,相当于过去**年财政性扶贫资金的14.9倍,这不仅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且每村500万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二是一些乡村反映项目争取程序繁锁,资金到位迟缓,而且难以整合部门之间的扶贫资金,形不成资金的集聚效应。如:2020县泥溪乡柏垭口村是去年的重点扶贫村,也是该乡7年来唯一享受了5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的村,但该村系距乡政府7.8公里的高山村,本身基础条件极差,50万元扶贫款加上人平投劳80个,也只解决了4个社的饮水和毛坯路建设问题,一年的扶贫结束了,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一旦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现有的成果将很快恢复原状,更难以巩固提高。

搞好巴中扶贫开发工作,应认真落实市委“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决策部署,抓住国家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黄金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新村建设为载体,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农户能力提升和公共服务完善等重点,进一步完善村级扶贫规划,搞好规划的纵横对接,扩大开放合作,创新扶贫机制,抓两头带中间,拓展点、线、面,扎实打好整村、全域、可持续扶贫开发大会战,力争“十二五”打基础,“十三五”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

高度重视城乡二元结构的解决问题,从政策上营造统筹城乡发展的良好氛围;

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办好农村公益事业,推进农村乡风文明,为搞好农村扶贫开发保驾护航。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继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按照统一规划、整合项目、群众主体、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序推进新村聚居点建设,集中解决道路硬化、生活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配套等问题,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把集中建房农民的原有宅基地整理还耕,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

以名优特新农产品品牌创建为依托,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三是建设和改造各类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城乡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推行新型营销方式,发展会展促销、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多渠道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顺畅流通。四是注重加工配套,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既培育引进带动区域产业长远发展的龙头企业,又对农产品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只有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与现代化的龙头企业对接,进行精深加工,从而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区域重点产业。

(四)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一是涉农部门主动为农民搞好技术服务,大力抓好农技培训,针对目前农村留守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等现实状况,培训工作也应因材施教,培训更多的农村科技明白人,与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专业协会联合推广农业新技术。二是全力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庄稼医院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的有机结合。三是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方式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专业协会的市场信息优势,尽力把握市场行情,有效指导生产,推动“订单”农业有序发展。四是金融部门立足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实惠的金融服务,重点解决农贷中长期存在的贷富不贷贫的问题,让贫困户能优先得到一些低息贷款,搞一些低成本的新项目,增强贫困农户的造血功能。

落实优抚政策,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开展农村养老试点,建设农村养老敬老院,确保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困难群体救助体系,逐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困难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的问题。

(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自主脱贫能力。一是积极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广辟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渠道,切实降低农业人口比重。二是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整合各种培训项目和资源,继续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重点解决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力争通过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更容易找到工作,要靠知识和技能来增加就业收入,改变个人及家庭贫困状况。三是培养农民自主脱贫意识。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主脱贫的意识,鼓励贫困农民不等不靠、自强不息、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坚决克服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项目实施中高度重视贫困群众的参与,维护村民的民主权利,真正体现贫困农户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四是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对重点贫困户、贫困人口实行台账式管理,因人因户制定增收措施,采取项目扶持、个别帮助等多种措施,促进贫困农户全面增收,夯实脱贫致富基础。

农村养老状况情况调查报告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养老问题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与关注,而老年人群体中,“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在研究老龄问题时,常常把无子女或有子女但与父母分开居住,只剩父母单独生活的这类老人喻为“空巢老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这类老年人已超过老年人总数的50%。伴随城镇化的加快,农村中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的人数愈来愈多,促使“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给社会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对于如何更加关心“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进行了实地落户调研,并形成了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屈洞村总人口4310人,常住人口约3000人,留守农村的老人约800人、妇女约100人、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共约130人。为准确了解屈洞村“空巢老人”的情况,重点调研了这类老人的家庭生活状况,主要是老人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医疗保障、精神生活、权益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出“空巢老人”如何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二、调查对象、内容、时间与方法。

在2020年9月10日至2020年9月30日,对屈洞村800名老人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收集等方法,分别在年龄、住房情况、经济情况、医疗保障情况、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

调查结果:

(一)年龄情况。

屈洞村“空巢老人”总户数519户,总人数802人。按年龄分类:60—69周岁400人,70—79周岁312,80—89周岁65人,90周岁以上25人;按性别分类:男386人,女416人;按有无子女分类:无子女老人3户,子女未住一起514户;按经济状况分类:低保户5户,低保边缘户19户。

(二)经济状况。

总体看来,屈洞村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耕种养殖收入。有121户(年龄60—75岁之间)自己种了田,还有养了鸡、鸭、鹅等。占上户调查总户数的36.8%,说明农村“空巢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必须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存。

二是子女给付赡养费。有529户子女每年能按时付给老人赡养费,给付金额每年500—2000元不等,占上户调查总户数中有子女户数的79.2%。尚有40.8%的户数子女不能按期给付赡养费,究其原因,90%为自身经济条件差,无赡养能力,并非不孝顺。数字说明,农村有能力赡养父母的子女基本上能尽赡养义务。

三是来自政策性收入。屈洞村全部老人都领取了国家发给农村老人的基础养老金,占100%,另有24户享受了农村低保低收待遇,占4.6%。

其中,认为家庭总收入能够保障自己基本生活的有50户,占87.7%。总体看来,除少数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户外,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尚可。

(三)医疗保障。

一是身体状况。生活基本能完全自理、身体健康的221人,占37%;经常有点病的320人,占35%;体弱多病如身体较差或患有慢性病等的261人,占28%。总体看来,老人虽然生活能自理,但部分老人身体状况偏差,其劳动能力、自理能力的延续性令人担忧。

二是医疗保障。屈洞村全部老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认为就医比较方便的有349户,占67%;认为就医不太方便的有8户,占1%。而认为生病了有人护理的有38户,占7%;生病了无人护理的有19户,占3%。数字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生病就医和护理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四)精神生活。

一是子女关心程度。在514户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由于子女在外工作生活,经常回家探望老人不大现实,一般除传统的年节外,子女都很少回家,而子女对父母的关怀大都通过电话问候。保持一个月内问候一次的有315户,占61.4%;一季度内问候一次的有4户,占0.7%;半年问候一次的有2户,占0.2%;从不问候的有1户,占0.1%。数字说明,绝大多数子女都关心家中的老人。

二是文体活动情况。屈洞村设有老年协会,但老年协会开展活动不经常,大都一年开展1-2次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参加活动不积极,组织活动不容易;老年人参加活动情况,调查的57户中,喜欢并参加文体活动的仅12人,占21%。同时,询问57户空巢老人,认为有孤独、寂寞感觉的有27户,占47.4%;认为没有孤独、寂寞感觉的有30户,占52.6%。由此可见,一方面受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制约,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普遍较贫乏,感到孤独,寂寞的占比过半,与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相距较远,也表明农村文体娱乐设施亟待加强。

四、调查结果分析。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既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模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仍然是农村老年人当前普遍的养老模式,但随着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不但需要衣食住行,还需要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因此,随着“空巢老人”队伍不断扩大,带来了一系列养老困难和问题,屈洞村的主要表现:。

(一)经济收入低下,生活质量普遍较差。

人过中年后,人的体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在城镇,老年人一般到了退休年龄就可以领取退休费或社保金,不需承担重体力劳动。而农村则不同,目前该县农村“空巢老人”除了五保户、低保户可以享受国家补贴外,绝大部分没有养老保障,还必须通过承担重体力劳动赚取生活费。部分老人家还种了田,而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有75岁。且种田的经济效益偏低,一年下来赚不到几个钱,仅能维持日常低消费。因此,在农村“空巢老人”中,子女不能定期给付赡养费,则老人的生活质量就比较困难。

(二)年老体弱多病,健康与医疗问题还很明显。

从上户调查情况看,虽然屈洞村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就医条件有较大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对于仍靠体力劳动维持生存的“空巢老人”来说,普遍存在“生不起病,买不起药”的情况,“小病抗、大病拖”已成为这些老人的一种无奈。

(三)精神慰藉缺乏,多数感觉较孤单寂寞。

老年人面对“空巢”会觉得在感情上失去支撑和依靠。古有“天伦之乐”一说,所为“天伦之乐”就是儿女常在身边,儿女不在身边就无所谓“乐”。同时,由于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的配套设施比较欠缺,加上村内老年人居住分散,老年人想聚集活动也确实不易,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为此而普遍存在。

(四)饮食起居无人照料,安全隐患比较多。

空巢老人不仅要忍受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和寂寞,生活上的照料也是一大问题。我们在该县双峰林场库前村了解到有一孤寡老人,且有残疾,她有时一天就吃两顿饭,还常常是做一顿饭要吃几天。据了解,这种现象并非个例,特别是老人在自己身体状况不好时,更为常有。同时,由于老人身体状况差,安全意识淡薄,冬天用火、用电稍不注意就容易发生灾害。

(五)老人处于弱势,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屈洞村各户老人中,大都与子女邻里关系较好,仅一户认为不好。在询问是否发生过子女、邻里的侵权行为时,回答却都是“没有”。但还是有些子女不能按期给付赡养费,原因是子女也没有经济能力,为此我们不能排除这里面有的子女有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情况,如果有,就该属侵权行为。对于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应通过各级组织对其子女进行说服教育,必要时应进行法律援助。

五、改进措施。

一、开拓就业渠道,推广全民创业、当地扶持,加大加强第三产业服务链。

二、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宣传,多种手段共同树立“尊老敬老”的尽孝新风气。一方面,宣传紧跟时代,尽孝更要尽心,自上而下树立典型,形成良好强大的传统道德指向与舆-论风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使老人一不受饥寒之苦,二不蒙寒心孝顺;另一方面,对农村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群体进行多种手段养老。补贴不妨加大点,渠道不妨放宽点——养老院、祠堂等场所都可以作为政府养老的试点场所,使老人心有所属,话有可说,人有相伴,老有所依,从而及人之老。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鼓励青年扎根基层,提高基层政府行政力与透明度,三农补贴持续加大。所谓“基层不稳,社会不安;基层不力,政权不定”,加强基层政府战斗力,有助于政府良好形象,有助于政权坚固扎实,有助于社会长治久安。针对基层政府、村委会,积极对人才标准,引进制度等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将热心帮扶群众,积极为村办事的热心人吸纳到组织中来,将待业在家的大学生予以帮扶,推进试点工作,加大制度创新,使民众积极投身于村事村务建设中来,形成“一人有难全村帮,一家有老全村养”的良好局面。充分吸纳当地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让其在干中学,服务家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才干,增加自己的经验与阅历。如此,农村养老将不再成为问题。

“空巢老人”现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关爱。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得这一问题日益凸显。通过这次调研,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发现了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困扰与问题,我们希望农村“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帮助,能够将尊老爱老的美德传承下去,让农村“空巢老人”晚年幸福安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