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读后感初中(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2 12:37:40 作者:ZS文王

读后感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对书籍内容进行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涵和寓意。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孔子》读后感

孔子是把活到老学到老完美实践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最后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等各种名誉。从孔子学琴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了,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而且更好钻研,对于学问是孜孜不倦。

这故事历经几千年能保存在现在,可见这个故事影响了不知道多少人了,因为加入了咱们的团体才能够有机会来深入挖掘这个故事,也能理解这个故事。要是以往这个故事看了也就看了不留下任何记忆,更别说反思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几个方面:

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也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一辈子也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掌握,能真正的把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内容学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学习这块一定要抱有一颗谦卑的心,不然不能够找到你要学习的对象,只要是比你优秀的人都要去学习不管他是什么人。

这是句古语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大家都知道,通过今天课程我反思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要运用好三大思维模式,学习的内容不能一把抓,不然就是往大海里撒盐。

学习是要带着目的性的去学,一定是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模棱两可的,这个时候需要做深入的学习,对于有点基础的内容,只要运用好单点爆破,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定能学习很不错。对于必须掌握,还很陌生的内容就要真正的像孔子学琴一样。

所学的内容一定不能多,少就是多,只求学习一个掌握一个。

孔子学琴是把学习方法描述的淋漓尽致,对于所学的内容,要通过目标细分把,把学习的终极目标划分成每个小目标,每天就为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而努力,精益求精,少就是都,不求太多的内容,只追求学习的一个个小目标,学一个掌握一个。

纸上得来终觉浅啊,看在多的还是要落到实处,多实践几次,慢慢的锻炼,早入成为孔子的知音。这样就会养成各种好习惯了。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

读《孔子》之后,对孔子加深了了解,使我回顾,让我思考。历代封建统治者,“总是重新塑造孔子,使之成为维护礼治秩序的精神支柱。”“用种种给他来化妆。”还有后代的腐儒,在孔子的天空散布了暗云,这不能归罪于孔子,要打击的是这些对象,不应打击孔子本身。当然,圣人也不免有时代与阶级的限制,不能要求《论语》每一句话,都完全正确。过去有一种阶级分析,把孔子归属于奴隶主。爱人是爱奴隶主阶级,因此孔子便一无是处。这实在是一种教训,学术可以反正探索,但是不能不尊重科学。

另外是关于对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谁都明白要保持批判的眼光,不取国粹主义,也不取欧化主义现代化不等于欧化。所谓黄土色的土文化,不一定落后,蔚蓝色的海文化,不一定先进。要科学地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孔学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位置。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有它的潜力和活力。事实证明,它不是可以轻易打倒的。而需要重视它。我们不能摒弃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不能死守排除现代化的传统文化。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继承改造传统文化,在这基础与立场上,吸收、消化外国的优秀文化有机地融洽为一体,借以发扬中国特色的文化主体性。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

也许很少有哪一部电视剧像《孔子传》这样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孔子的形象,谦和敦厚而又聪敏睿智,如大地能承载一切,如天一般刚健进取,如水一般真诚明澈能照万物,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形容,只能如《中庸》上说“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大爱与小爱。

孔子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为了把孔子培养成一个人才,忍辱负重带少年孔子到曲阜求学,最终劳累而死。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人生却因为对母亲的爱而显得更加厚重和深沉。为了帮母亲分忧,孔子去作吹鼓手,靠为有丧事的人家吹奏哀乐挣一些干肉。看到这些,孔子的母亲却很担心,她怕孔子因此分心,动摇的学习的志向,耽误了学业,无法成为一个君子。她带孔子向当时鲁国非常有学问的左太史求学,左太史要孔子发誓立志于学,为了学习可以放下其他一切,包括挣干肉。孔子却放不下自己的母亲。“丘儿,拜师”母亲的声音充满关切而坚定,仅此一句话,孔子凭着对母亲无限的爱与信任,依左太史的要求发誓了。

君子,代表有德行、有学问又代表高贵,还代表丰满的人生,那时学问与生命还没有割裂。因此立志于学也就是立志修养自己的德行和学问并以之为天下苍生带来幸福。爱母亲还是爱天下,这是摆在少年孔子面前的艰难的抉择。如果没有母亲的爱与远见,孔子的一生能成为一个孝子,却无法成为一代圣贤、流传两千年多年的文明的塑造者。母亲的爱是成全。孔子的爱则是顺应了母亲的心,割舍了亲情的小爱,存养了对天地苍生的大爱和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

立志于学。

孔子幼年时就喜欢摆弄礼器,似乎显示出不凡的预兆,然而他真正明白学问的意义却是从了解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开始的。鲁国大夫专权,三桓把持朝政,已有四代。到孔子少年的时候,三桓逼昭公废掉中军,将兵权和赋税都交给三桓。国人议论纷纷,有人指责三桓,有人说三桓的能力强过鲁昭公,治理鲁国也很好,有人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要挽救这个局面恐怕只有圣人出世才行了。这种种的议论,少年的孔子全都记在心里,一颗悲悯天下苍生、向往真理和正义的心被残酷的现实所刺痛,他不知不觉也去思量拯救天下苍生的良方。他鼓起勇气,在国社找到左太史,问他“什么是圣人?”菩萨发心成佛,也是因为看到众生的悲苦而愿去寻求无上正觉,“为利众生愿成佛”即是成佛的种子。那么此时,一颗成为圣人的种子已在孔子心中发芽。

母亲的爱长养了孔子的发心,她带着孔子登门拜访左太史,左太史故意说不在家,她就带着病与孔子一起等着,良久,孔子说:“母亲,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要我一直等到左太史回来,不,是一直等到左太史收我为弟子。”母亲这才微笑着离开。母子之间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学有所成,六艺融贯于他的生命当中,他的神态始终谦恭而安详,他敞开的内心,仿佛始终在散发着一种鼓舞人的光明力量。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学,求学的目的,许多人是想脱离贫贱的生活,成为一个高贵的人。想要高贵,不管是物质上衣食丰足还是文化上的知书达礼,都不是坏事,都是人上进的动力。好的教育,能引导这种愿望,为生命找到提升和成长的出路。这么多的学生,对孔子是一种很大的磨练。在这些磨练和考验中,孔子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体悟人生的道理,学问和德行都在师徒切磋中提高。

有一次在大家在学习《关雎》这首诗,子路因打猎而迟到,加上他对《关雎》这首诗的理解对身为大夫而来求学的何忌观过,何忌当众说子路是贱民,不会理解这首诗的意蕴。子路闻后大怒,要找何忌拼命,何忌则说他一句话就可以杀死子路。孔子为了保护子路,呵斥子路出去,并请求何忌不要怪罪子路。子路就愤愤地离开学校。后来孔子向其他弟子了解情况,知道子路打猎是因为家里穷,双亲没有粮食吃,就专门带粮食送给子路的父母,并向子路道歉。孔子又教育何忌说,作为一个想要遵守礼仪的君子,应该学会宽容和克制。对人宽容,对己克制,这样才不会再行持礼仪时与别人冲突。领悟到这一点,孔子问弟子,《关雎》中的君子是不是也具备这种宽容与克制的人格。因为他内心的品格,故他的追求也不凡,那么他所追寻的窈窕淑女,也可以代表一切美好的事物,君子心中的理想,君子为了理想“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按照礼仪按照正道去追寻,最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来庆贺理想的实现。

从这之中,我们看到的,是孔子内心对真理的仰望与追寻,因为他有这样一颗纯粹而不断进取的心,故他能从一切境界中学习,能从《关雎》这首讲男女爱情的诗中看到君子之道。他的行为、他的教诲,都是这样一颗心的自然流露。这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因为自己所属的不同的阶级、族群,因为生命体验的差异而形成种种的隔膜、误解,其根源都是一“我慢”二字。而好的教育能消解这种隔膜。而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不断切磋琢磨,不断上进的心感染了弟子,因为他的生命有方向,弟子们也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孔子》读后感

读了《孔子学琴》,我从中感受到了孔子能沉浸在音乐中,为什么他能沉浸在音乐里呢?我想是因为孔子心静。我想起《三国演义》的空城计中,司马懿说的一句话:“心乱则音噪,心静则音纯,心慌则音误,心泰则音清。”我也是学琴的,我能体会到心静和心乱音色的不同,要能心静,就要心中有琴,琴人合一。

先不谈琴,因为除学琴外也要学习孔子的精神,兴趣是最基本条件,第二就是能静心。

外界给予自己讽刺挖苦之时会你会怎么做?坚持下来的大概没有一成吧?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不顾外界的看法,自己坚持学琴,生活中也要这样,不能遇到一点小挫折就退缩,更不能因厌倦而放弃,学而不厌,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能有了一点成绩就飘飘然,目中无人。

刚刚说的兴趣也是一大因素,但坚持自己的兴趣也是一种本领。孔子埋头苦练确实有点像现代人所说的“愣头青”,但怪不得他,古人所了解的太片面性,只是苦练,没有任何技巧性可言。但也并不是说此事就不对了,只是需要增加些技巧性而已。

孔子在曲中所投入的感情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埋头苦练只是一方面,感情在里面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首曲子若是没有感情,就只是一首曲子,你所付出多少感情,琴音就会回馈多少感情。

总而言之,孔子学琴中所存在的优点,都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膜拜、敬仰的对象。

《孔子》读后感

《孔子家语》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的古代传说汇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颜师古表示怀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语》”。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又说:“《家语》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孔安国撰定。”

但后代学者对其真伪却产生了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有的出版社就认定:该书系三国时王肃书目及《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小戴礼记》等书资料集合而成。王肃伪造此书,意在为《圣证论》提供根据以攻击郑玄之学。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云:“《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其书虽多疵,却非肃所作。”指出王肃有所依傍,并非凭空伪作。

到了清代中叶,孙志祖作《家语疏证》,范家相作《家语证伪》,逐篇逐章寻出作伪依据,并指出其割裂改窜的痕迹,似乎《孔子家语》是伪书这一桩公案就此判定了。顾颉刚对清人王柏所言“今之《家语》……意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之绪余,混乱精粗,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安国之名”十分赞同,认为“绝对正确”,并说:“故今之《家语》,大部分为编辑,小部分是创作。”又说:“《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实际的情况是,王肃获得了一个早期的本子,然后为了迎合他与对手的论辩,加入了自己的阐释。即便如此,《孔子家语》的编纂要追溯到更古老的传统。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竹简6000余枚,内容有《诗经》、《苍颉篇》等佚籍,都是现存最早的古本,同时出土的木牍文书中,许多语句在今本《孔子家语》中可以见到。李学勤据此认为:“早在汉初确已有《家语》的原型,《史记》世家、列传很可能参考过此书。刘向编集《说苑》,也收录了其中文字。王肃作解的今本《家语》,大约就是在简本的基础上经过几次扩充编纂形成的。”生也根据阜阳汉墓木牍和《说苑》简的材料讨论了《家语》的真伪及成书年代,结论为:

(1)从汉初就流传着一批记录孔子及门弟子言行和诸国故事的简书,这批简书应当就是后来编纂《孔子家语》、《说苑》、《新序》等书的基本素材。

(2)从汉文帝时汝阴侯墓简牍所见专记孔子言行的篇章,可以看到汉初孔子学说的发展与传播。《家语》的编纂,正是儒术发达以及孔子受到重视的产物,旧说孔安国编纂《家语》并作序,应当是可信的。

(3)长期以来,今本《家语》被认为是王肃伪作,细审各家所举“罪证”,按现在所知道的古籍编纂与整理的知识加以考察,证据并不充分。

关于《家语》在流传过程中,有亡佚、改易、增益等各种情形,皆属传世古籍所遭遇的普遍问题,不能据此论定其为伪书。这样就澄清了过去以为《孔子家语》是王肃作伪的说法,对于研究西汉初年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阜阳双古堆和定县八角廊汉简与今本比较,一简一繁,说明今本在竹简本的基础上有所增广补辑,这是古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常有的现象。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增广补辑部分将其视为伪作,也就是说,不能因其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否定《孔子家语》一书本身的价值。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买了一批战国楚竹书,其中《孔子诗论》中有孔子对《诗·召南·甘棠》的解说,将之与《孔子家语》相比较,两者基本接近,因此朱渊清确信:“《孔子诗论》是孔门弟子所记孔子《诗》说,《孔子家语》则很可能就是在《孔子诗论》之类原始本子的基础上钞撮编成。”

孔安国,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忠次子,孔子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详。西汉经学家。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尚书》多16篇,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今传《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传》,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既然是“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那么,为了追寻孔夫子的足迹,了解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体会他那万世师表的言行举止,感悟圣人情怀,哲人智慧,读《论语》后,《孔子家语》以也应在必读之列。

本人读《孔子家语》已经一月有余,只因文言文底子薄,知识储备也有限,悟性又差,所以迄今仍未读完。已经读过的章节,也没完全读懂。只是边读边记,有所感悟,信手涂鸦,连不成篇,自不是钻研之法。我总想,我们作为一般的精神文化的传承者,人类各种精神资源的利用者,只要能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有所感悟,就达到读书的目的了。

当然,这个感悟,是今天的,如果到了明天,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也许就有了新的感悟。而且,感悟不是实证,与科学或许无缘。请各位批评者明鉴。这里所列的,是《孔子家语》的一部分,而非全书。就权当是读书卡片吧,为了今后查找方便;也权当是求学作业,恭请各位老师批改指点。

初中生读后感: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绝不放弃。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这个人,就是孔子,我们的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有了孔子,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才能传承两千五百多年不中断,并且创造出辉煌的文化,创了儒家学派。

孔子十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创立了儒家道德思想,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心怀,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对弟子也是有教无类,并且因材施教。他谦逊好学,一生为了复兴周礼,周游列国,从不怕别人嘲笑,把心都放在老百姓身上,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文化核心,是全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根本依据。

《孟子》中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他德牟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涎万世。

天不降仲尼,万古如长夜。我们中华民族如果没有了孔子,就不会有这么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传承两千多年不衰败,这都是因为我们的中国有孔子。有这么多英雄志士,像岳飞、苏轼、文天祥,都有着一身的英雄豪气,忠孝持家。他们都是我们中国的脊梁,中国因为有他们而骄傲,我也为我时中国人而自豪!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

阳光明媚,水波温柔,于万千光辉之下,我手捧鲍鹏山先生所撰写的《孔子传》,细细品读其中所蕴藏的深意与道理。微弱的光影打在泛白的扉页上,洗刷过“十五志于学”的高远,“三十而立”的大道,“四十不惑”的开明,“五十知天命”的参悟……字里行间无一不是对人生是非的理解与通透,而如今我仅以少年的身份领略其中的奥秘,在心间留下最深印象便是那“十五志于学,少年方始终”的感悟。

在鲍鹏山先生的叙述中,孔子自小便聪慧过人,更是在颜母的教导下汲汲而学,掌握了礼乐等基本知识,那又为何称十五才志于学呢?原因有其三:

一为“志于学”即心之所向为大学之道。在《大学》中曾指出“大学之道”指的是我们要发现自己内心中本来已经被蒙昧了的德性,从而让自己成为君子,然后在达到真正的至善后止步。孔子十五志于学便是立足于至善的目标,从这一年起坚决而又明确地为学而不倦。

其二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清代经学大师刘宝楠曾谈及孔子是“生而知之者”,是圣人。然而孔子却常以“学而知之者”自居。因此孔子称自己“十五志于学”也是一种谦虚,是希望自己能够戒骄戒躁,初心前进。

其三则是由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他认为圣人并非真在十五志于学,因为圣人是天生聪慧的',并不需要像常人那样慢慢累积,但圣人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是圣人,因此孔子仍然称自己“志于学”是想以此来让后学者自我勉励,奋发前行。

读懂了为何“十五志于学”,我们便可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p岳飞矢志报国的慷慨p徐霞客志在远方的无畏……漫长历史中也还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昂……尽数其间,均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底气与信心,更激励着我们向先辈学习,志存高远,德才颖超。

岁月匆匆,转眼间,蹒跚学步的小儿也要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新时代青年。高考近在眼前,我们的征途也需要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与志向,奋勇向前,无畏险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孔子》读后感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他三岁失去父亲,十七岁失去母亲,因为父母失去的比较早,当时连个看家人都瞧不起他,最后他是怎么被国君欣赏的,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吧!

孔子十五岁,母亲就让他勤奋好学,把能看到的书籍全看了一遍,所以他知识渊博对以后的经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时国君的能力并不强大,主要的能力还是在三恒之中。孔子的姐妹众多,但他家因为父亲死后没有俸禄,家境贫穷,所以母亲带着他离开孔家,母子俩开始了相依为命的岁月。母亲死后,他在宋国迎接了自己的弱冠之年。

孔子三十岁时开始教书,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他教书是在温故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子才可以当合格的老师。孔子的学生有三千弟子,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多了。孔子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念,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孔子四十岁时,有人在挖土时挖出一只羊,他想问孔子并耍了个小心眼,使者过去问孔子说:“我主人挖井,挖出一只像狗的东西,那是什么动物?”孔子说是羊不是狗。大家很佩服他谁都骗不了孔子。

孔子还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子贡问孔子,人死后知还是不知,孔子不说。因为他说是或不是道德效果影响都很大。孔子到楚国时,一个父亲偷了一只羊,儿子坚决的告发了,孔子就说:“第一,儿子告发,羊回到了主人那儿,父子的感情就受到了损坏。第二,儿子不告发,父子感情得到了维护,损失也小。”孔子分析时说,法庭可以用其他方法破案,就是不能破坏的也只是一只羊,没有太大的损失。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孔子不但有知识更有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在感情的细节问题上得到维护。

孔子传讲了许多道德的问题也讲了孔子的一些生活,知道了谦让、礼仪…现在的时代丢失的一些品质。

初中生读后感: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这一本书,向我们阐述了伟大的孔子充满传奇的一生。他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孔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是极受尊重和推崇的。他是道德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文化核心。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在,他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灵密码。

孔子,一生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却四处遭到了拒绝与反对。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之路,他终于从一个普通的人,成为了万世师表。

有人说孔子是失败者。他做过官,而且很大,但后来却丢了。当他当大官是俸禄很高,不过后来却是穷困潦倒。

不过我认为孔子是古往今来最大的成功者!

他做人,很成功。一句话,他由一位社会下层的普通人,成为一名“万世师表”的“圣人”。这是古往今来,独他一人达到的境界!

第二,他做事,很成功。他做老师,很成功。古往今来,有哪位老师像他那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有哪位老师被学生看成父亲,死后学生为他服丧守墓三年,子贡更是六年?他做学者,很成功。他整理六经,传播文化,中国学术,就是在他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他做思想家,很成功。中华民族的民族道德,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气质,就是孔子塑造出来的。以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保证了一个民族在二千多年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历史。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一段文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真理,虽四处碰壁,却不放弃。经过艰辛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不信神,却敬仰一个人,就靠着这份敬仰,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历史的民族,并且在两千多年的时间,创造出辉煌的文化。这个人,就是孔子。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孔子,与日月同辉。中华民族,与山河同在。

初中孔子评传的读后感:孔子评传

作者用九页纸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方位的孔子,虽是草草几笔概括其一生,但却字字珠玑,注入了全新的情感,绘出了一个贫困却不失尊严,失败却不乏顽强的孔子形象。作者虽然没有将孔子形容得顶天立地,吹嘘得直上九天,但给予我的感觉却是孔子在精神境界上的伟大,那份无可比拟的魄力以及那种愈挫愈坚的顽强。这位伟人,在两千多年前留下的智慧如一盏不灭的明灯指引我们的社会走向更成熟的一面,走向更富有道德的一面。而每次阅读传记之后,我总觉得我们可以学的还有很多。

一、坚强。孔子是坚强的,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在不断碰壁的大背景下,他没有选择放弃,却是选择继续前进。他是愈挫愈勇。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他也绝不放弃。命运好似与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但孔子知道,只有不断地向前走,他才会是赢家,是最后真正的赢家。也许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笑着的,因为他看到的是自己不畏挫折的一生,即使短暂,也是划过苍穹最美丽的极光。也许他是含着泪的,因为他看到的是贪官污吏,是奸臣当道,是礼崩乐坏,是一个衰颓末了的世界,少了一个又一个日光倾城的日子,多的却是头上那些不散的阴霾。而我相信,他为此付出的是他的一生,是他的一切。无论命运如何折磨他,如何摧残他,他却始终屹立在人类的精神巅峰上。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暴风雨中昂首前进,走向未来成功的高塔。

二、仁爱。“仁”也许是孔子提及最多的字了,他用尽一生诠释“仁”的含义,十年,又一个十年,他用那颗不变的心面对老师,面对弟子,面对妻子,面对儿女。少年丧双亲的他没有一颗瓶装的心;次次碰壁的他没有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孤独寂寞,甚至被称为“丧家狗”的他没有一颗劣质草率的心。他只有一颗心,那就是他的仁爱之心。社会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残酷的现实,还有无尽的挑战,当我们抱怨这儿抱怨那儿的时候,一颗仁爱之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温暖,更多的,还有身后强大的力量。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山东曲阜拜祭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爸爸为了让我更多地了解孔子是多么了不起的人,就在孔庙给我买了一本介绍孔子生平的书――《孔子传》,可惜我的眼睛散了瞳,所以只能麻烦爸爸妈妈帮我念。这本书主要写了孔子一生不平凡的的经历,他在鲁国做过“委吏”、“乘田”这样的小官,还当过大司寇,最后被排挤,“礼乐治国”的抱负化为泡影,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是没有一个国君采用他的学说,迫不得已,他开了一个学堂,设教授徒,他有三千多个学生,其中七十二个很有名,比如颜回、子路、子贡等。孔子73岁去世,一生修订了《诗》、《书》、《礼》、《乐》,写了《春秋》等着作,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读这本书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孔子青年时向师襄子学琴的`故事,因为我也在学琴,孔子学琴让我感受到了孔子精益求精的求索精神。师襄子作为老师都夸赞孔子弹得很好了,孔子却说:“曲子我是弹熟了,但是指法、技巧还不纯熟,我还要接着练。”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领略到曲子的内在含义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可是孔子觉得自己还没领悟出曲子的作者和他的志向情操呢,又继续练起来。师襄子见孔子聪颖过人,这样高难度的曲调不仅能精熟弹奏,而且能领悟到它的精义,激动的说:“夫子真是当今的圣人啊!”读完这个故事,我很惭愧,因为我学琴时很不认真,总是糊弄,学了点儿皮毛,就沾沾自喜,觉得很了不起,其实太不怎么样了,今后,我要向孔子学习,做每一件事都要认认真真去做。这是我读《孔子传》最大的收获。

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时间过得真够快的,转眼间三月份已过了一多半了,古人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孔子读后感--李营营。

前者我感受过了,但琴艺书法我是半丝不会的,所以我用读书充实这段时光。

在这段时间,我阅读了《孔子》这部书。

虽然只是粗度,但这已让我受益不少,相信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就是这个原因吧。

下面我简略介绍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大略可分为儒释道三家,而佛教的兴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才是真正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中国古代人民自己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灵魂。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孔子》这部书主要是阐述儒家思想的著作。

我们现代的人区分年龄阶段,常用80后、90后等词语。

其实这应该是年龄段的一种新说法,而比较正统的说法应该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或四十多岁等。

而这种说法的来源是什么呢?它又有怎样的含义呢?孔子曾经曰过: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也就是说,孔子的意思是不同的年龄段的人,会做不同的事情,拥有不同的心态。

当然我们应该变通的理解,这里的年龄并非时间节点的,而是指一段时期,读后感《孔子读后感--李营营》。

而且从一个年龄段到另一个年龄段,人的思维方式,思想境界都会有所不同,所做的事情也在逐渐改变。

在这里,我可以看到,孔子是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指出,人应随着环境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做着不同的调解与改变,以适应事物的不断发展。

我认为知道两千年后的今天,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同时,孔子给出了不同年龄段大体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十五岁时人应该立志专注于学习;到三十岁时应该能够在家庭事业等方面独立,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定位;到四十岁时个人应该已经定型,不会再有太大改变,不会在对未来感到傍徨;到五十岁时应该能从心底接受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无规律;到六十岁人们要达到一个接受天命,认识天命的最佳效果,此时,不会再怨天尤人,大千世界,众说纷纭,都欣然接受了;到七十岁,人老了,死亡之期将近,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此时人的思想就渐渐趋于善了,能够达到一个与世无争,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物我两忘,无意名利,心若止水,不计得失,慈悲为怀,飘然世外的境界。

《孔子》一书讲到了仁的概念,孝的含义,礼的作用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现实。

而我所说的仅仅是孔子对人在不同年龄段该做的不同事情与不同心态的划分。

当然《孔子》一书博大精深,区区千字必是言之不尽,所以我只选择了其中一部分述说。

由于本次阅读略显仓促,且文言文字言简意深,我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孔子》一书,不过经过多次阅读,我相信我会更好的理解它的。

孔子读后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想必许多的人都懂吧,而这句至理名言就出自我国一位著名的大思想家,孔子。

孔子,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逝世,享年73岁。一直以来,他都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治国,充分的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26日那天,我们观看了电影《孔子》,再一次领略了这位伟人的一生,在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感人的场面,无不让我们为之所动,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孔子受到鲁定公的赏识,从一个普通的人不断晋升,这使他的理想抱负得以实现,可是,世事却没有那么顺利,独霸朝纲,一心想要谋权篡位的三桓认为他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便处处与他对着干,最后终于被赶走了,鲁国举行郊祭那天,窗外下着大雨,当他一直靠在窗口,等待着给自己送祭肉时,祭肉却久久不来,也就意味着,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于是,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周游列国的漫漫长途,尽管他离开了鲁国,可心里却是时刻刻都在想着自己的国家,当知道鲁国遭遇危难时,他毫不犹豫,就让自己的弟子冉求回去了,冉求终于不负众望,成功的平定了叛乱,平定以后,他一心想着要把自己的师傅接回鲁国,终于在孔子68岁时,把他迎回了鲁国,但一直到他去世,也始终没有再被重用,最后只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的弟子身上。

在这部影片中,有许许多多的场景都让人很感动,尤其是孔子强烈的爱国之心和他的弟子们对他和儒学的忠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颜回,他是孔子的一面镜子,能客观的说出他的好与不好,只是,可惜的是,他还很年轻却与世长辞了,那天,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到达一片冰川时,孔子和众弟子坐在前面的马车上,颜回拉了一车的竹木简紧跟在后面,突然,冰裂了开来,有人马上大喊一声:“快走啊。”众人都加快了速度,总算逃离了危险,可是,颜回还在后面,他没来得及逃走,便与一车的书一起落入了水中,大家都很着急,在上面不停的喊着他的名字,正在大家都以为他已经去世的时候,他突然从水中冒了出来,手里还抱着几本书,孔子见了欣喜若狂,急忙喊着:“回,你快上来。”可是,颜回却把手里的竹木简丢到了地上,自己又一次潜下水去,孔子撕心裂肺的吼叫起来:“回,你快回来啊!”终于,颜回又一次潜了上来,:“回,快,上来吧!”“不行,夫子,下面还有好多书呢!那都是你毕生的心血,怎么能丢了呢?我再去捡上来。”说完又不见了踪影,“不,回,那些书我不要了,你上来吧!”在水中,颜回不断的寻找着书籍,紧紧的抱在怀里,岸上的人还在继续呼喊,可是,他再也没有力气了,他沉入了水中,无论大家再怎么呼喊,他也没有再上岸。孔子在岸上悲痛欲绝,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失去了,可是,他的精神实在令每一个人敬佩,他爱学术胜过爱自己的生命,他是伟大的。还有他的弟子子路也是一位真正的大英雄,他为了救卫国幼小的皇子而丧失了性命可即使到了生命的垂死关头,他也还是要做一个君子,他坚定的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整理好了自己的衣冠,英勇就义,他同样也让人敬佩。

这部电影,真的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尽管孔子到最后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用心,他的仁爱。并且,他的主张是十分正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思想后来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原因。

我们将永远的记得这位圣人!

孔子读后感

这几天认真的翻阅了下《跟孔子学当老师》,感觉这篇文章有点天马行空,很多地方不是很理解,既然领导推荐这本书,应该自有他的道理,或者说书中肯定有作为老师的我学习和深思的地方,依着这一想法,努力的将其看完。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有的,孔子没有”我们有一份工作和薪水以及保卫这份工作于薪水的国家法律,我们靠这份工作于薪水养活了一家人,并因此能与家人一起享受朝夕相处的天伦之乐,而这些都是孔子没有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懂得知足,不要整天怨这怨那,事情多,应尽心的去做好本职工作。

再如,“学第一,教第二”,一直以来教育界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做是针对学生学习而言的,其实,对于教师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要时长反思自我、反思课堂,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还有孔子一生能“诲人不倦”,用心于他的教育事业,其主要因为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作为新教师的我们只有认识到事业的重要性,才能积极投身于这一事业,才能主动积极的去应对各项事情,才能尽力去做好本职工作。目前,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被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也将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开学初,根据学校的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进度表,提前两三天备好课,写好教案。力求吃透教材、克服重难点。比如在备教材:做到多琢磨教材,多参考相应书籍分析教材,使得自己对教材的编排、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备学生:分析各班学生特点、知识基础,对不同的'班级进行针对性教学。在备教法:上网查找优秀教案,进行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

做好课前准备,比如1、检查电脑的状态,及时进行维修;2、将本课中的素材以文件夹形式发到学生机上;3、上课时认真讲课,做到语言生动活泼,点评新颖;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得知识点能更好的落实。由于我校的外来学生占的比例很重,而这些学生相对来说比本地学生“弱”,再加上我校硬件设备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形成了二个学生合用一台电脑,甚至是三个学生合用一台电脑的局面。及大的影响了信息技术完整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我采取了,将有的一课时内容分为两课时,尽量从学生的实情水平出发来设计整课的教学,在同时我还采用了分小组,形成班级互帮互助的好习惯,遇到问题尽量自己来解决,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有时也会采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听课,评课中我都非常认真的在做听课笔记,经常在反思:“他的这个环节用的真好,我可否用到我的教学中,为什么我在上课时,没有这样的效果,信息技术相对来说课堂记录不是很好把握,我能用怎样的方法来应对呢,作为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我应该怎样去培养他们的习惯,作为三四五年级的学生我又能用怎样的语调,方法来有效控制整个课堂—————。”期间加上开学的检查课,各为领导的精细点评下,我坚持每天做简短的教学反思,每月教育反思一篇;一年内完成新教材、新课标的研读,对三到五年级教材的知识体系有完整、系统的把握;两学期开校级公开课一节,争取1到2年内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孔子》读后感

客师歌“三问”较好地解决了人生意义在哲学高度的重大问题:人存在于天地间的意义是什么?时间之于人的意义是什么?为何有时间的存在?“三问”以客师与韘述先田猎迷路这件事为背景,通过一问一答一层一层解析先觉、先知、先机、后觉之间的关系;时间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人和万物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

“三问”前四句交待了这次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第一问韘述先以客师明天地为由,诘问此时为何迷于田、困于岵、又冷又饿的境地。客师以诗经“衡门”开头,这也尊循了古人把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作为说话的依据,逐层逐次地解析“先觉”“先知”“先机”“后觉”,提出“先觉何必求先知,先机有时从后觉”极具智慧性的观点。这里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很多人都具有先知的能力,先知在任何时候只有极少部分人才有的能力,既使有这种能力的人,也不必非得用这种能力去处理事情。且事物发展的先机,有时也在后觉中产生。这二句话解决了有先知能力的人价值问题:人的价值并不在于要运用自已先知的能力去证明自已,或者获取利益,而是要顺从事物演化中的轨迹,不参杂人为的因素去干扰、改变它的结果。特别是从事易学研究或爱好者,当具备一些先知的能力,在运用这些能力的时候,有时能断人的生死、有时能改变人生的轨迹时,怎样做到慎言?先圣有“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客师特意写下“三言”告诫子孙要“三言两语”。

“智者只需明辩机,子时不问明朝疑”,有智慧的人只须辩明事物演化的规律和机会,从规律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决定自己的言和行。子时不问明朝疑,是不须动用先知的能力来决定明天的所为。

二问,韘述先提出“一朝夕”的问题,客师针对“一朝夕”这个问题,论述在不同层次的人理解也不大一样。有人说人生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蒙童、妇人、老妪是属于看山是山的境界。偶人、在雷火中论长短的人、在芥子上竟雌雄的人是看山不是山的境界。智者属于看山还是山的境界。

“朝夕之内大玄机,一物一换有分离。皆道天地一盈虚,吾道虚虚一朝夕”,每个人在自己的一朝夕中,都是用有别于其他人的唯一,换得自己的一朝夕,肯定与其他人有区别,映证后面的痴人、愚妇的一朝夕。世上万物(动物、植物)在这个大玄机中均有区别于其他万物的一朝夕。世人都说天地像风箱一样有盈有虚,而我的道却只有虚虚的一朝夕。

“天地不过一狎子,只布朝夕困人兹。”真正困人兹的并不是这个狎子,天地自有天地之道,而是人类自己不明白朝夕的道理,不懂得时间的内核而困于朝夕之中。

“海枯石烂光移影,千万人行将其定。痴人愚妇谋万年,自误今岁他年连。”在时间的这根长轴中留下一段一段的影像是千万人的人生轨迹共同形成的。痴人、愚妇谋划着万年大计,憧景着今年、明年以及年年岁岁。但在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是谁也不敢保证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人生的悲欢离合、妻离子散、突发的事故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只有真人能破得这个大迷津,抱着不争朝夕只在今的人生观,去感悟世界。

三问,以韘述先经历的战争中生死之间的事诘问客师:生命为何如此短暂且无可奈何,朝夕也好,只在今也罢,生命只存在短短的一瞬即灭。替众人也替天地间的万物问出生命的终极问题:为何来到这个世界?每一个生物来到世上不管存在的时间长短,都会面对死亡、毁灭。天地万物演化最终都逃不过死亡,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意义何在?客师以弓和箭的取用进而论述是否得情。人和万物来到世上,得情与否是人和万物存在的决定意义,来到世上得其情,就是人和万物最终的意义所在。不得情,那怕岁岁连连却只能空活一生。客师写到这里,悟出了人生真谛。

凡夫俗子的我们虽然境界不高,但只要找到正确的道路,努力修“四正”,处迷茫而不惑,在顺境而不娇。暂时无法达到“得情”的境界,即使智者、真人境界我们也还在修行的路上,但只要认准目标,不断修心、修身、修已,向智者学习明辩机遇,通过学习、领悟天罡遁的奥秘达到人生目标。

孔子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叫《孔子游春》。它描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赏春,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全文分为赏春、论水和言志三部分。

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孔子的心情却不平静,浩荡的泗水撩起他飞扬的思绪,在弟子们疑惑的目光里,在他们好奇的探询下,便有了孔子一段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宏论。他凝望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这也是孔子遇水必观的道理。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带领弟子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让一树一木开口,让一山一水育理,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

“水好像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好像善施教化……水是真君子。”水的这些特性也正是真君子所具备的素养。孔子借论水实为教育弟子,其实也在教育后人。为人也应像水一样,具备水的品行,胸怀志向,百折不回,求真求善求美,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做生活中的真君子。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绝不放弃。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这个人,就是孔子,我们的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有了孔子,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才能传承两千五百多年不中断,并且创造出辉煌的文化,创了儒家学派。

孔子十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创立了儒家道德思想,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心怀,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对弟子也是有教无类,并且因材施教。他谦逊好学,一生为了复兴周礼,周游列国,从不怕别人嘲笑,把心都放在老百姓身上,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文化核心,是全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根本依据。

《孟子》中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他德牟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涎万世。

天不降仲尼,万古如长夜。我们中华民族如果没有了孔子,就不会有这么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传承两千多年不衰败,这都是因为我们的中国有孔子。有这么多英雄志士,像岳飞、苏轼、文天祥,都有着一身的英雄豪气,忠孝持家。他们都是我们中国的脊梁,中国因为有他们而骄傲,我也为我时中国人而自豪!

孔子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读了《画说孔子》,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我知道了东方也有圣诞节,每年的9月28日为孔子的诞辰日。到了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人们把这天叫做孔夫子圣诞或是孔子圣诞节。

我还知道了为什么孔子圣诞节能延续了上千年?这是因为孔子是举世公认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之一。

孔子的一生,办学传道四十多年,先后教授弟子三千多人,精通六艺的有72人,他悉心册编《诗》《书》,审定《礼》《乐》,修撰《春秋》,研读《周易》,作《易传》等,总结数十年的学术心得,传承历史文化堪称不遗余力。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被尊为创始人。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了占正统地位的政治思想。至此,各个朝代的帝王都会给孔子封尊号。1658年,康熙皇帝御笔万世师表匾额高悬于孔庙的大成殿上。孔子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孔子不愧为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他的思想和精神,遇到困难仍然要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实现梦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