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模板15篇)

时间:2023-12-03 09:26:51 作者:BW笔侠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写作作品的典型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其对于我国企业的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引领食品企业管理创新途径、顺应时代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3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指导性意义,以期为企业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1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也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管理的主体放在人身上,要顾及人员知识、技术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人员的能力,力求管理效率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力求满足员工发展的各种需求,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发展趋势的高效率、人性化的管理理论。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是生存发展的动力。在现代日新月异的科技的发展潮流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尊重需要、社会需要等多方面的需要,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贯彻好企业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尽可能肯定人的一些创造性想法,让人员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设立一种科学并且行之有效的选拔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转化成企业生存发展乃至竞争的源动力。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潮流中,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资源。知识更新的落后也就意味着生产效率的降低,这势必会大大的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率先引进国际上领先的知识技术,培养和尊重知识型员工,利用知识指导行动,才能避免落后被动的局面[1,2]。

2.1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有效方法解决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变更,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竞争压力,企业的运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市场管理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企业忽视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企业注重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但很多时候缺乏对消费者的需求调查,导致企业的产品并不一定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企业缺乏市场的管理意识,企业营销市场的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营,但许多中小型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使得企业迟滞不前,难以得到发展。再者有些企业缺乏市场管理目标,缺乏市场管理目标,必然会导致市场管理的盲目性,进而导致产品滞销等一系列问题,致使企业陷入困境。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这些问题。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市场的需求调查,企业应当采取市场调研等一系列相应的办法调查消费者最真实的需要情况,尊重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掌握好市场变更的主流方向。其次应改善企业的市场营销手段,落后的营销手段将被市场淘汰,先进的、领先的营销手段能够更好的突出产品的实用价值,促进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理解,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再者企业应当明确市场管理目标,企业应当了解市场环境,设立适当的市场管理目标,营销人员也要设立适当的营销额度,以促进工作积极性进而使企业达到预期的目标[3]。

2.2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绿色gdp”时代企业管理创新建设。

“绿色gdp”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被经济学家提出,也称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目前“绿色gdp”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因此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首先,自然资源有限,但是人的需求无限。时代在发展,企业的数量在增加,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自然资源消耗量急剧增大,人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威胁。其次,自然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森林面积不断减小,这些现象对人类来说是一种预警,人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威胁。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应力求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减少污染的排放量,向着“零排放”的目标前进,实现绿色生产经营,企业乃至社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4]。

2.3加强技术创新管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经贸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如何保持国际上的技术领先地位是困扰着我国企业的一大难题。因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企业管理存在着缺乏技术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短缺、资金管理不善、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管理。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以下措施。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要塑造企业精神。企业领导要不断学习创新知识,践行技术创新精神,起带头作用;企业要塑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有利于创新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企业要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贯彻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向着共同的目的前进。其次,企业要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员工素质。企业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求职,壮大企业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训,通过聘请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行集中授课,或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交流以提高员工素质,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再者,企业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应该配备法律方面专业人才,避免侵犯知识产权带来的高额赔偿,建立数据库系统,避免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最后,应当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企业资金储备充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加大对关键性技术的资金投入,确保企业资金流动正常[5]。

2.4加强财务管理,培养高素质财务人员。

目前,企业内外部竞争日益激烈,资金的流动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专业高效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以及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但是目前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部分企业注重企业盈利而没有建立明确的管理目标,使得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效果。其次,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在信息化十分普及的今天,还有一些企业没真正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使得财务管理的准确性降低,财务管理水平下降。再者,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不足。有些企业在投资时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缺乏安全评估,而忽略了其中的风险,盲目投资必然留下一定隐患。最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些企业中的财务人员的原专业并不是财务专业,并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管理专员的能力水平也难以适应。这就造成了财务管理中的专业性、系统性的不足,致使财务管理容易出现纰漏。为了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企业应当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念。企业应当将科学的管理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氛围,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各事项规范化、标准化。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现状,整合财务数据,设置奖惩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再者企业应当完善创新财务管理手段。应该详细分析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水平,采用适合企业经营体系的财务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和升级,同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和软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企业还应该做好财务管理风险的预防措施,且做好财务风险预案,进而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最后企业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引进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定期做好财务知识培训,扩大财务人员的知识层面,设置考核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6]。

2.5以积极态度对待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回报员工的辛勤工作,定期发放员工工资、补贴,做好企业餐补、员工体检、法定节假日、五险一金、医疗保障等员工福利,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也应该投身公益事业,帮扶弱势群体、帮助困难学生、帮助孤寡老人、支扶贫困山区,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以积极的态度回馈社会[7]。

3顺应时代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

3.1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样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应当将信息化运用于企业管理中,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首先,应当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整合信息化组织工作,有针对性的实施集成化管理策略,加强管理工作的宣传,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其次,升级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子系统功能。企业应该通过更加高效准确的措施对子系统进行升级,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控系统,确保信息化管理的准确性。再者,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软件研发。企业应该对企业运行进行深度的分析建设一套适合企业体系的企业管理软件体系,确保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8]。

3.2培养全球化思维方式,推进跨国企业文化管理战略。

企业应当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大胆创新,借鉴外国企业成功的经验,学习外国企业的文化并作进一步比较,发现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整合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巩固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9]。

4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应当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财务管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战略,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3]包洋帆.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20xx(33):3-4.

[6]邱建飞.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xx(02):74.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科学发展观对各部门的工作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档案馆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实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落实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档案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1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一切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其他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保持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面有效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更科学地评价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业绩和管理水平,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依据。众所周知,档案记录了组织的发展史,通过档案信息可以得知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研读相关档案信息,可以了解组织的发展历史,以及所取得的业绩,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组织发展提供重要资料。也就是说,通过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为组织提供优质信息资源,可以让管理者依据信息总结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扬长避短,为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导向。并且还可以为社会、组织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更好地为组织的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档案管理工作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组织的其他工作相协调,对于组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对过往的信息进行记录与管理,由于人们对以往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在组织当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组织整个管理工作中通过被冷落,不被关心,处于边缘化的处境。由于在组织管理工作中得不到重视,也使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产生了对自身工作缺乏重视的问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工作开展得不及时,对于应该对哪些档案归档,哪些档案不需要归档,这些管理行为缺少相应制度的规范,因此便出现了组织各部门对于信息载体不能及时交接、流转,失挡、错档、误档、错档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缺乏新理念的指引,部分管理者不注重学习,对于新介质的档案不能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在档案管理的形式上、思想上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更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致使在管理中错误百出,甚至由于档案管理的错误影响到管理高层的决策的正确性。

3.1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模式。

档案管理工作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需要对各行业的重要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这些信息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人们对档案信息需求越来越高,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使档案管理从传统的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贯彻科学发展观,并将其贯穿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有效化。在此基础上,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意识,使档案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在档案管理中,要运用新的理念,采取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档案管理高效模式。当前时代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开放水平。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要切实强化发展意识,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管理的新途径、新技能、新方法,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展档案发展的领域与空间。

3.2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档案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及个人提供有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信息保障。这也说明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所以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体现,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密切协作,使档案管理工作为社会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提供服务信息。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途径,档案管理工作中特别要注重贯彻这一理念,把人的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最重要的是把档案管理的目标定位在满足人的需要上,以这个为核心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出档案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特点,推动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3.3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到理念上创新、技术上进步,充分利用信息环境给档案管理带来的更广阔的空间,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与持续发展。所谓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无论在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等方面都要有全面进步,而不要出现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发展的不均衡。目前档案管理中出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档案管理中实现了现代化的硬件建设,出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但是现代化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一些还处于沉睡状态。主要原因是档案管理部门与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还缺乏关注,档案管理理念还处于传统状态,跟不上当前技术的发展需求与档案现代化要求。另外档案管理的观念与技术没有及时跟进,思想意识与技术离现代化的操作要求还存在差距。档案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要有科学而长远的规划,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所以在对档案管理进行规划时,要根据科学的管理理论,进行档案工作的短期与长期规划,不但要有短期目标,还需要有长期目标,着眼于长期目标的实现做好工作,实现短期目标,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4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人的发展,档案管理者要掌握信息管理基础理论,树立科学的市场经济观念,提高价值观念、法制观念与大局观念,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加快档案信息市场化的进程,加速档案管理社会化步伐。二是学习新技术管理手段。通过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档案的检索水平,促进档案信息系统的网络连接,掌握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技能,促使档案管理系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三是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档案信息源于社会活动,又通过档案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范围,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息。四是要改变传统的服务状态,由传统的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不断推进档案的主动式服务进程,根据社会与部门的信息需求,主动推送档案服务信息,提高服务质量。

4结语。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有效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要充分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快速地实现档案管理的学科化、现代化,推动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立足于学习、研究有关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着眼于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实现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是坚持以认识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认识这一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实践总结,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尽管我们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不科学、不符合发展、影响和制约我们进步的理念和行为。从全国大范围来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以付出环境、能源和生态的高昂代价,走高能耗、高投入、粗放式、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尚未完全突破,而且在某些地方,在不正确的政绩观的诱导下,还有盲目上演的苗头;从发展理念看,全局和长远的发展眼光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盲目冒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还大量存在;当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也日益凸显,社会管理的压力增大,维护稳定、实现和谐还任重道远。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得到有效解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就学习讲学习而不讲解决实际问题、就学习谈不足而不谈谋划发展举措,其核心目标是提高主观认识,集中精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解决问题,是在求索的过程中发现病情、诊断病因的前提下开出药方、驱除病情,是用实质性举措来革旧出新的攻坚过程,是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来抓落实、抓深化、看效果、看收获的过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观不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是哄人骗人的“花拳绣腿”,更不是口若悬河、纸上谈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受教育”,但不是需要唱工好的干部,而是需要真学实干的“练家子”。只喊学而不动手改、不敢触及矛盾的根本甚至主动漠视、回避、掩盖矛盾,这样的学习实践无异于因循守旧,遵规蹈矩的守旧主义,与求一时相安无事,图一时“盛世”安详,本分地做晨钟暮鼓的“和尚”并无差别。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敢于在矛盾的要害处下、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症结位置上寻求突破口。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改革每深入一步,触动的是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更多社会群体的利益,若不能有效地对这些潜在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加以解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流于形式的秀场,而是养虎为患,遗患长远的严重问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拖延和掩盖不仅不会使问题消失,而且还使矛盾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积累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性质激化。不在、不敢于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只在表面上动小手术,无疑于讳疾忌医,最终必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以学习指导实践,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眼下,在金融危机寒潮的影响下,促就业、扩内需、保发展等一系列难题使我们在原有面临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基础上雪上加霜,只有下大力度解决矛盾,将其从阴暗的角落中晾晒在阳光之下,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整改,消除其阻碍发展的负面影响,使之成为一种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才能实现将科学认识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以科学发展理念指导实际工作的初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科学发展观从书面、口头上落在实处,使学习调研、分析检查的问题不至于成为形式主义代名词,使落实整改从“方案”变为行动。无论从大的国家改革还是小的单位改革,在每一次改革风暴后,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中总有一些角落死灰复燃,究其原因就是当时也摸清了病灶要害,做出了手术方案,拿起了手术刀,然而就是在一环一环、一步一步的“救治”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漠视了矛盾主体的存在,忽略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真”功夫,致使“落实”一词在时间的流逝中转移出了人们的注意力,被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只是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跳出隔靴搔痒、就活动搞活动的误区;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做到着眼于利泽长远;才能求得一剂使之不再旧病复发的良方根治形式主义这颗“毒瘤”,为今后发展构建服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中,在实际工作中使科学发展观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是学习实践的关键所在。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发展成果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实绩、结出硕果。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学习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了制度创新,出台科学决策,建立完善规制,从而形成有力于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增强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促进学习实践活动的深远影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打破因眼前短期的既得利益而迟迟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的僵局;才能打破因既得利益群体的顽固阻隔而兴叹不已窘境;才能真正树立起政府“吃螃蟹”、做舵手、经世济民的信心;才能让人民看到政府功立千秋,不求名利,甘为孺子牛的平常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触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我们宁愿听今天改革之痛带来的“骂声”,不听明天群众疾贫疾苦的“哭声”。

总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坚持“学”字当头,重在实践,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既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重要任务。

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首先要潜心学习、用心思考,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越深刻,贯彻落实的行动就越自觉、越坚定。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把学习领会当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切实抓好。应当看到,当前在我们一些同志的头脑中,依然存在着不少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要破除这些思想观念,就必须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入地学、系统地学、扎实地学,真正学深吃透、学懂弄通。要通过再学习,进行再思考、再认识,使科学发展观入脑入心。

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还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学以为耕,文以为获”,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科学发展观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科学思路。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学习活动中,自始至终结合自身的实际,把学习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转化为提高工作能力的自觉行动。我市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还有不少,如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如何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如何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都要通过学习找准问题的症结,形成新的发展理念,把握新的发展规律,寻找新的发展方式。检验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深不深,学习的效果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针对性、指导性强不强。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其实也是切实把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是一个扎扎实实的过程。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我市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经做了具体安排。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抓实,把每一个细节抓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成为加快推进郑州跨越式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功能配套能力不够强;二是规划建设水平不够高;三是人才支撑能力不够强;四是行政服务水平不够优。针对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定发展新定位,主动转变思路,谋求抢占先机,继续为**市的大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加快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对开发区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加快修订和完善产业规划,明确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在原有三大支柱产业基础上,加快完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启动一批科技平台和创新项目建设,努力推动区域总部建设工作。加快转变规划和土地利用工作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来调整规划和指导土地利用工作。

第二,不断提高硬环境承载能力。以突出开发区的城区功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效益,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为企业营造高效率、低成本的商务和生活环境。

第三,切实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土地使用要由注重确定开发项目为主逐步过渡到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以促进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企业正常用地要求的基础上,坚决避免多占或滥占土地现象,使进区企业达到用地指标上的最小化,实现配置资源与效益产出的最佳组合。从大量建设单层厂房逐步过渡到多层厂房,降低开发区的运行成本。在进区项目的选择上,改变“饥不择食”和“良莠不分”的做法,立足好大高外,严把项目进区关,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对企业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实施跟踪监控,并定期进行清理。

第四,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合芜蚌自住创新试验区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切实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增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加大高级人才、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全力打造一流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企业服务工作,加强协调,积极沟通,主动服务、超前服务,深入、全面了解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行政服务需求,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潜在的问题。加快投资服务中心建设,从项目接洽、落地到建设、投产,强化部门之间各项工作的无缝隙对接,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复杂事物内部存在很多矛盾,根据各种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力的不同,矛盾又有主次之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目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正是着重抓主要矛盾原理的体现。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解除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位党员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素质、增强党性修养的迫切需要。在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宏观发展形势下,战斗在财政监督一线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在“四真”上下功夫,为推动财政监督事业科学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一,学真理,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重点从“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方面系统揭示出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实质,是财政监督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实践已充分证明,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愈深刻,贯彻落实的行动就愈自觉、愈坚定。一是要勤奋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各种矛盾,针对当前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客观情况,只有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才能坚定信念辨是非,坚定立场明方向;才能立足现实看长远,拓宽视野长才干,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领导,准确把握新时期财政监督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进而全面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二是要勤于思考,重要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财政监督工作既要系统地总结过去,又要客观地评析现在,更要通过完善制度和创新机制科学把握未来的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依法行政、科学监管的理念和方式,确保发展的模式达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定位科学,发展的进程达到运行有序、措施有效、保障有力,进而全面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驾驭能力。三是要着力提升,就是要紧密结合财政监督工作实际,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对科学发展观理性认识和感性升华,进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全面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持续不断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练真功,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实践是培养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一课堂,也是将科学发展观付诸实施的基本途径。对于财政监督干部而言,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服务改革、促进管理中拼搏进取,在破解难题、勇闯新路中增长才干。一是要着力优化发展思路,重点是要按照部党组提出的“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的指示精神,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积极构建财政监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在健全财政政策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税制改革、推进依法理财等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全面提升财政监督功效。

二是着力优化监督理念,重点是按照部党组提出的财政监督“三个贯穿于”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积极促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紧密衔接且相互制衡的财政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在推进财政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进程中,实现财政监督从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行等方面,全方位融入财政管理,内化为财政管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着力提升综合成效,重点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管,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内部管理,深化队伍建设,整体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四是着力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投身财政监督工作之中,主动承担艰巨复杂的工作任务,在实践中迎接考验,在锻炼中提升能力。不仅要坚持自我扬弃,即对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对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进行总结剖析,积极积累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而且要充分发扬民主,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智慧,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增强团队意识与和谐氛围,在提高领导能力的同时营造团结向上的发展态势。

第三,办真事,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基本准则。“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工作,既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觉悟和品格,也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行为准则。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突出强调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求真务实,整体推进。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功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更好地贯彻和运用到财政监督工作的始终,真抓实干,讲求成效。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突出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财政监督工作要更加重视民生财政建设,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是要通过财政监督,确保三农、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各项利民惠民财税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促进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二是坚持整体推进,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着力抓好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确保财政监督业务工作、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建立健全科学有序的长效发展机制。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财政监督工作的阶段性特征,认真剖析收入监管、支出监管、金融监管和会计监督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系统规划,科学部署,以点带面突破难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稳健发展。

第四,用真情,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爱因斯坦曾经讲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黑格尔也曾强调“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热爱和热情都是真情的流露,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发展”具有可持续特性,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断地分析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及薄弱环节,不断地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完善,从而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情对待工作不仅仅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拼搏向上的工作态度和饱满旺盛的工作激情,始终清醒地认识财政监督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特征,不为传统思路和方式方法所局限,主动适应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更新发展观念,主动拓宽发展视野,深入扎实地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始终清醒地认识本单位和本人在现阶段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常怀忧患意识,常思进取之策,不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始终清醒地认识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将来的困难所困惑,而是要坚定信心,按照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勤于实践,善于创新,敢于突破,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更高水准和更高层次上积极推动财政监督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艺术教育首先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然后才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教育和训练,逐步形成大学生全面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逐步实现众多艺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加大对社会各界的影响,进而提高国民素质。

艺术人才教育的发展,从全国来讲参差不齐,老校老专业教学条件比较好,基础宽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比较高;新校新专业包括非专业院校的艺术类教育的教学条件比较薄弱,毕业的学生就业率比较低;从生源来讲艺术类生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加上扩招工作不断走向饱和,教学设施投入较少,使艺术人才教育的教学条件不足而不断增加教学的难度。随着全国各高校的不同程度不断的地发展,落后地区高校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就业的衡量条件却相同,特别是来自边穷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特别是艺术类人才教育费用较高,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绪如学费、学习材料费用,设计类的专业还必须有电脑等学习条件,才能适应学习需求,这些都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开支高得多。为了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贷款、勤工助学的事务很多,无型中牵动着教育管理者的很多精力,在落后地区高校工作的教育教学管理者的工作难度增加太多,导致落后地区的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无法与发达地区学生的素质教育相比。此外,长期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养成了比较散漫的习气,在落后地区高校学习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再没有紧迫感,再不尽快使他们成才,面对竞争就更难以就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校更多的是重视利用特长生开展课外活动,轻视课程建设,轻视全体普通学生主要是通过艺术素质课程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能力,这将会影响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来衡量如何改变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普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才效率,努力弥补不足。就业竞争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竞争,而素质教育既是人类教育改革的自身需要,也是人们对21世纪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迫切愿望。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过程,客观现实中,好的作用因素必然带来好的结果,坏的作用因素必然带来不良的后果,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由不全面到全面、由落后到先进的认识过程。从落后走向先进是一个质量互变的规律,对艺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各项管理工作有别于其它专业大学生,特别是艺术实践能力训练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时刻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坚持实践出真知,做好理论上、思想上的引导工作。在这方面的工作,从大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对大一学生全面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让每名大学生学会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断规划调节自己的艺术人生路;对大二的学生要全面进行跟踪了解,充分让他们学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要肯定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充分让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理论课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校园内外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健康活动,让学生逐步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中得到陶冶情操,特别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利用假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归校后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班主任特别是教师要全面加以指导;对大三的学生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着重进行能力训练,凡是有机会都组织他们制作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的比赛活动,在参赛活动中开阔视野,查找自己的不足,增加紧迫感;对大四的学生要全面引导他们进行毕业设计、毕业创作的规划实施,特别是加强毕业后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让大四的毕业生尽快提前就业,尽而实现先实践先真知。

二是坚持培养好学生干部,点面结合,先进带后进,后进变先进。选好、培养好、用好各个工作岗位的学生干部,实现在校生中的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联的自主管理,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相处、和谐发展,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一切工作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培养人才这个中心,培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人才,需要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仅是学校各个工作岗位的领导和教师的问题,大量的工作还要依靠学生来完成,这就需要每年选好、培养好、用好各年级各班级的学生干部。

三是坚持培养优秀分子入党,评优、表彰先进,严格把好利益关口,全面树立良好的学风,使他们在学生群体中起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实践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中使人的感性的本质得以生成和实现的活动,也就是人的感性的本质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活动。人们每次的成功实践都是来至于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知识做指导,从知识走向实践,培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艺术人才,必须以艺术文化为核心,这就只有重视大学生的艺术综合知识的学习教育,我们才能把培养科学家和艺术人才不再对立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优秀素质的艺术人才,通过以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感性教育对综合素质的形成将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人才的教育引导学生从知识走向实践:

一是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渗透,促进学生行为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艺术形式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生动活泼的,而且能从意识层面进入无意识层面,学生的作品在不同级别参展中获奖率较高,让学生在成功面前烙印深刻、终身不忘,增强信心,追求健康,追求先进。

二是坚持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感性教育,学生的感觉活动也会丰富学生的智力认知素质。在进行频繁的艺术教育活动中,不仅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加强他们的记忆能力,尤其是情绪记忆力,形象记忆力与动作记忆力,从而有力地推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是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自然性、整体性,促进艺术训练的加强与深入。艺术活动是全身心活动,不仅动脑,而且动手以及全身。就脑的活动来说,它是左右脑的交替运动,因此,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魄,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自然素质的形成,诸如,脑的灵活性、视野的灵活性、手的灵活性。促进视觉型、动觉型、听觉型、触觉型等的发展。

四是实施艺术文化素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促使学生创造新意识能力的形成。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均有创新特色,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创作可以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艺术活动还能在无意识的层面上推动学生的艺术兴趣、审美需要、自我社会实现需要的发展,不断丰富学生情绪与情感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五是坚持科学教育的艺术教育,会促进学生理性素质的形成。在这类重要的素质系统中,不仅包括学生的逻辑记忆力、逻辑思维力,还包括高层次的需要与情感品质以及他们的审美人生观与价值观。并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积淀性与意涵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使低层次的感性素质系统与高层次的理性素质系统产生不可分割的互补性。

艺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与技巧,而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掌握首先是从个体开始的,这种个体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掌握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个体适应社会的需要影响着群体的发展,不断转变为提高全体国民的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国民整体素质是每个国民素质的集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每个国民的文化艺术素养,从而提高每个国民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说,文化艺术教育在培养多种素质方面特别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方面,显示出多样的价值与功能。

[1]陈曦主编。《寻求未来的足迹》,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次印刷。

[3]刘华山主编。《大学教育心理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3次印刷。

[4]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次印刷。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1、在文化思想观念上,表现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通过文化同质论、文化异质论和文化建构论对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的影响的系统分析,指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矛盾是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之间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抗拒与涵化的内外张力,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交锋、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作者梳理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演变,创造性地提出并评价了保守主义的文化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文化民族主义、激进主义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三大救国理路,这对分析当下的文化思潮同样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作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文化不是某一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而是源于西方,又通过交流整合而不断被各国共同创新与接受的世界性文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需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以开放的姿态推陈出新,在发展消费性文化的同时要重视文化精神的建设,在推进现代化的建设中尤其要推进人自身的现代化。

2、在文化生产形态上,表现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矛盾,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语言文字文化与视觉图像文化的矛盾。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由来已久,该书从发展本体论上、思想缘由上、方法论层面上、发展理念上分析了二者发生分裂的原因,并指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现实表现在经济活动与文化建设的相背离,主要是经济活动与核心价值观的分裂,经济活动与先进文化的分裂,经济活动与人文关怀的分裂,人文文化的滞后性制约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精英文化是主流文化,它关注社会现实、崇尚人本主义、偏重社会效益,它是高雅的,只属于少数人。大众文化是流行文化,它追求感性化、市场化、娱乐化和时尚化,它是通俗的,属于多数人。由于二者的受众对象不同,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具有天然的矛盾性。作者认为,在消费主义占主导的社会,其矛盾具体体现在大众文化的暴力与精英文化的式微,从深层次上讲,它反映的是价值一元性与价值多元性的矛盾,公共理性与私人理性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传承创新与推广普及的矛盾。对语言文字文化和视觉图像文化的划分在学术界不多见,这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思考。该著指出,语言文字文化是传统文化、理性文化及精英文化的综合,视觉图像文化是后现代文化、科技文化及产业文化的统一。视觉图像文化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对世界的看法,并对语言文字文化构成极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在:视觉图像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构,如任意曲解传统文化精品,扼杀了传统文化的审美向度;视觉图像文化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摧毁;视觉图像文化对消费者进行了欺骗。

3、在文化实践方式上,表现为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矛盾,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矛盾,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总是失衡的,既有总量的失衡,也有结构的失衡。从根本上来讲,这种失衡反映的是文化生产的有限性与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有限供给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无限需求;过分考虑文化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生产的社会效益,致使文化消费的高雅与通俗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重视文化生产的技术作用,而忽视了技术对文化消费造成的负面影响,技术使文化消费失去平衡点;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不平衡成为制约我国文化生活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划分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二者的发展是非均衡性的。作者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特性与发展动力机制出发,指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补性不强,二是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的绝对对立,三是“事业”与“产业”认识上的极端偏颇,四是“两手抓”、“两加强”在规模、速度等方面的非均衡性等。文化遗产具有文化性、价值性、传承性和稀缺性,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教育启迪价值和产业经济价值。

4、在区域文化发展上,表现为城市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矛盾,区域间文化发展的矛盾。

作者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城市与农村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同步、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不均等、文化消费的不可比导致了二者的差距相距甚远。作者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区域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了文化建设的不平衡,区域间文化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区域间人均文化消费不均衡。

1、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必须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包括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探索文化企事业单位高效运行机制、夯实文化发展的资本力量等;二是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汉语语言文字的影响力和传承力的提升、健康和谐的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的打造等;三是正确处理“中西古今”关系,包括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个性、如何在传承中发展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并合理开发各类文化资源等。

2、保持文化均衡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幸福中国。

保持文化均衡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现实要求,也是建设幸福中国的本质规定。要实现文化的均衡发展,就必须使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良性对接而互通互融;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扩大文化内需,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增强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促进区域间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等。

3、加强文化自觉自信,驱动文化全面创新。

文化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追求,要实现文化创新,首要前提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其次要在全社会营造宽松的文化环境、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作者认为,文化创新包括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科技的创新、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的创新以及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等内容。为此,必须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文化品牌消费能力;实施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双向同步战略;创新教育观念,集聚文化专门人才。

科学发展观的毛概论文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明确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回顾马克思如何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说,马克思首先发现的是历来为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说明什么呢?那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关心和重视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力量的劳动者的需要及其满足,要求一切社会历史活动必须在根本上造福于广大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利于人民群众作为“人”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及其才能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谈到理想的生产时认为“这种生产,是以满足社会以及每一成员的需要为目的的”;“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造福于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及其满足。不断创造日益富裕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实现这一人文关怀所必需的条件。二是人的精神生活潜能及其需要。三是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本体现,人的社会性在人类本质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人类本质得以形成和实现的必备条件。要满足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就必须自觉地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及其制度安排,适时进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所以,搞好人类的制度文明或广义的“政治文明”建设,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是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而存在。作为主体的同作为客体的人的统一,或者说,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人的完整性。在唯物史观中,一方面,人是一个客体化了的主体,也就是说,当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着社会历史的进程时,他们是受着客观制约的,因为他们是一个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规定性的主体,他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这种客观规定性的范围内或前提下进行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因而他们的活动才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另一方面来看,人又是一个主体性的客体。

马克思研究完整的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它“将使它的社会成员能够充分发挥他的各方面的才能。”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生产发展本身要求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客观趋势”。当今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物质生产力的限制,取决于物质生产对于个人的完整发展的关系”,“在这个转变中,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础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人文关怀思想的极大提升,也是马克思人文关怀经济思想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指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必须把“好想法”与“好办法”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推动落实、促进发展。

一是坚持把推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永远是硬道理。惟有发展,才能切实增强综合竞争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二是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科学发展观以“创造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为指归,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又好又快发展,既关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涌流,也注重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既关注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也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均衡发展;既关注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也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发展实践中,我们不仅要看项目投入数和经济增长率,还要看社会满意度和群众幸福感。

三是坚持把构建和谐作为不懈追求。当前,我们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改革成本和风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就业规模受到产业升级牵制、社会管理协调机制相对滞后等矛盾。只有坚持和谐共生的理念,把发展本身作为充满活力的系统来对待,既立足现实又前瞻未来,既顾及全面又善抓重点,既尊重科学又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要有长远眼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将现实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联系,既充分把握有利条件,又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扎实抓好人才培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工程。

二要有全局意识。必须透彻地了解大势、把握趋势,从而更好地发挥优势、构筑强势。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眼“一盘棋”全局,下好协调推进、竞相发展的每一着棋;学会“弹钢琴”手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抓好“牛鼻子”工程,以重点环节突破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且统筹考虑社会、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

三要有求实态度。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品格。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伟业皆成于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实践特色,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力戒虚、伪、浮、空,扎扎实实地抓好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

四要有创新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自然离不开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如果没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抓落实就失去了基础。要坚持用新理论谋划新思路、指导新实践,自觉革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落后意识,敢于打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机制和制度束缚,善于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勇担责任、甘冒风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要转变增长方式,强化内涵发展。围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总要求,以“调优、调高、调轻”为取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税收调节和考核约束,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改造优化传统产业,实行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大幅度提升产业层次;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加快构建技术公共服务、科技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公共平台,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倒逼三大机制,全面实施减排治污、节能改造、循环经济示范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幅度降低资源环境成本。

二要统筹城镇乡村,推进协调发展。实施以城带乡战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格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与现代城市产业相融互补的机制,以现代农业提升第一产业,以特色经济增强农村实力,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双赢;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对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流向、流量实行统一调控和优化安排,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开掘潜力,激发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社会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建设富庶、文明、田园秀美的城镇化新农村,让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要关注民生生态,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民生为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起。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3、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xx年12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4、《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20xx年6月15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毛概论文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南。

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发展观是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水平。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引导和推动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因此,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发展观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既考虑当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一句话就是以人为本,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定义、发展的本质所做的进一步深入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吸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的内涵、创新发展的观念、开拓发展的思路、破解发展的难题提出的重要理论,其内容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升华基础上的重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对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妥善应对我国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党和政府机关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这些关于中国发展的战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品格,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峰上日益显现出他伟大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五”计划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上大都把经济的增长,特别是gdp的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尺度,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经济发展不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在发展中显现出来。显然,这是与发展理念的偏差有很大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但又不拘泥个别问题而论,主要是带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是理论结合实际,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加广阔,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面对这些问题更要注重统筹兼顾,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首先是要抓住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的科学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发展、全人类进步体现出的负责任的态度。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必将对全世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个“人”主要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本”主要是指国家全部生活的主旨。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充分实现,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主要手段。在经济领域重大发展的前提下,才可能在这一经济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具体权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各种权益越来越得到充分的保障。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的性质。马克思说,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应当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而且还是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是指现实的人,客体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底下,人类受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客体成为主客体关系的重心,人们对自然界只能是盲目崇拜与屈从。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又错误地认为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总结历史经验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包括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它又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要在今后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就必须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速度。抓住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法。全面、协调是空间的结构优化,可持续是时间上的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还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乃至政治、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只有不断地塑造我国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关键要做到统筹兼顾,正确地处理各种复杂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它是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学习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掌握它体现出来的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毛概论文

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大会修改了党章,在新党章中正式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在这30年里我们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这30年里,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的增长速度令世人瞩目。而且我们从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了现在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到处工厂林立,工业水平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中型城市数量日益增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只注重gdp的增长。因为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很少考虑到社会、环境和资源等因素。但我认为这是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必经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对于一个经济、技术都很落后的国家而言,要做到经济和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只有首先把经济建设好了,才有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更好的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是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因此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城乡发展越来越不平衡,“三农”问题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重;社会风气、道德变坏,精神文明建设落后。党中央及时认识到了问题,提出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更是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这次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我党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城市里也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怎样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只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

但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又是摆在我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首先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中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因为目前我国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就很难实现。

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中国新《劳动法》的颁布,我们制造的产品成本上升,在国内外市场上价格优势越来越小,而且现在是信息社会,是科技社会,只有拥有高技术才能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且现在是绿色时代,我们的产品要讲究环保,健康。因此,一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毛概论文

摘要:本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刻把握其理论贡献使我们能够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的信念,肩负起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责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这些重大理论和一系列战略思想,是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趋成熟。

(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不可能完全解决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问题,但它为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基本理论,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新的成就。

(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认真总结我国的发展经验。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但是在发展中我们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概括地讲,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这就迫使我们调整传统的发展观念、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精辟概括。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文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表述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集中反映了当代发展理论的精华所在。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我们所说的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是构成社会、国家的基本元素,只有当人的生存权等基本权利得到了保证,人才能有所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们之所以要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因为: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把全体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强调,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前提和基础,并进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把代表和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在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上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度统一的,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上是相互契合的。科学发展观就其本身内容而言,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世界等方方面面,这些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其内容。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

2005年2月,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要求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的实践,我们正在使社会主义固有的本质规定得到具体实施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和新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

(三)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新世纪,我们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党领导全体人民努力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通过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政通人和的执政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课题。

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并且阐明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崭新课题。要求我们严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严治党,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根本,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时转变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党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五)提出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我们党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坚持发展”和“维护和平”这两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显著特色。中国21世纪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要求我国全体人民及时把握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站在21世纪新的起点上,整合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概括,体现了高举旗帜、坚持道路与理论体系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