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案(实用13篇)

时间:2023-11-10 20:50:39 作者:QJ墨客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和课堂组织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能力,我认为我们需要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体育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主题:小篮球教学。

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人体基本活动组成的综合性育活动。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提高儿童少年观察、判断、快速反应的能力,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通过小球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初步掌握所学球类项目的基本技术与技能。

3、全面发展身体、心里素质。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

1、基本术语的了解。

2、基本技术的学习。

3、简单战术的学习。

重难点的突破:

篮球教学关键在于球性的熟悉,球性在于基本功的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基本功练习,不过分要求动作的质量,培养兴趣为主。

组内教师讨论要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应与相应水平段相适合,依据学习规律,掌握安全的运动方法。

2、小学生球类运动处于启蒙阶段,熟悉球性,提高控球能力,培养对球类运动的兴趣更加重要。

3、教学中要精讲多练,多做示范,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高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促进身体和心里素质的全面提高。

备总结:

通过教研活动,明确了小篮球教学的目标与方法,并对主要问题进行了研讨,为今后的小篮球教学指出了方向。

小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保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制定川口乡中心小学集体备课制度。

一、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

1、教师要按照规定的时间,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不得迟到或缺席,教务员做好考勤记录,迟到、早退、缺勤按考勤制度执行。

2、集体备课期间,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情,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

3、各教研组要充分发挥研究功能,使备课与教研融为一体,在备课中渗透教研,通过教研来促进备课,使每一次备课活动都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活动。

4、教案作为备课结果的呈现方式之一,原则上没有形式的规定,但必要的内容不可少,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要重在实用。

5、对教师备课的检查还要与平常的听课(听课记录)相结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备好课和上好课。

五年级体育集体备课教案

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淡化枯燥的跳绳练习,能让学生主动式、探究式的学习,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目标,并从中学到一些简单的动作方法和活动技能。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快乐锻炼,使学生掌握一些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增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体会一绳多用的方法,培养协调能力。

2、通过学生在跳绳中主动设计、创造的练习,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的能力,并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

1、通过各种跳绳游戏的体验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

2、在练习中,能够掌握跳绳活动方法,做到自主学练和合作锻炼。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控制动作的繁简和速度的快慢而很容易地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不同的年龄和性别。本次课在学习掌握双脚快速跳和单脚交换跳的基础上,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创编出形式多样的跳绳方法来丰富我们的体育课堂。由于设备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容易开展,是小学体育教材中较好的内容。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等具有显著作用。同时还可促进少儿智力、身高的增长,增强少儿心肺功能和胃肠功能。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有着广泛的兴趣,自信心强,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的年龄特征:

1、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2、模仿能力强;

3、具备一定的探索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并乐于向同伴展示运动动作、她们都比较活泼,思维反应敏捷,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绝大部分同学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集体活动中与她们团结合作,完成活动任务、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认知规律,我选择了各种方式的跳绳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跳绳是一项对学生身体发展非常有价值的体育活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在各个环节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和实践,在相应的环节里面,通过学生的探索变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练习内容,使学生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享受成果。本课是以短绳为主线,把短绳、长绳有机地联系起来而设计的。使学生在实践和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学习一般规律和技能,为有能力的学生向更高的技术难度发展提供平台。并通过实践找到短绳与长绳结合,开发它们的练习方法,提高运动的趣味性和锻炼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合作、创新,提高体能和技能的目标。

本课是新授课,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解,集中时间短,易接受外界干扰等特点,课中采用“讲解法、直观法、学生创新方法、练习法、竞赛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

1课时。

1、组织上课,学生站成六排行队。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

4、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会编徒手操吗?下面我们一起编一套徒手操吧!以我们学过的各种跳绳动作为基础,编一套绳操。

生:学生分散,边创编边练习。

2、学生表演自编的绳操,一起练习几个有特点动作。

(设计意图:一反过去单调枯燥的慢跑。采用创编绳操,进入了角色。自由发挥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身心很快进入状态,达到热身的'目的。)。

(1)前摇并脚跳10—15次;要求:两腿伸直并拢。

(2)后摇并脚跳10—15次;要求:两腿伸直并拢。

(3)前摇两脚交换跳10—15次;要求:一摇一换脚。

(4)臂交叉跳绳。

a、向前摇绳臂交叉跳绳(并脚跳)。

(1)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并示范:两手握绳的两端,绳由体后前摇,当绳摇到前上方时,两臂迅速体前交叉,同时向后快速抖腕(前臂外旋),两脚立即跳起,绳通过再摇至头上方时交叉两臂还原,用同样方法连续跳。

(2)练习方法:分组练习。

b、向后摇绳臂交叉跳绳(并脚跳)。

(1)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并示范:

两手握绳的两端,绳由体前向后摇,两脚立即跳起,两臂由下向上在体前交叉,同时快速抖腕(前臂内旋),两脚立即跳起,绳通过两脚,交叉臂还原,用同样方法连续跳。

(2)练习方法:分组练习。

注意事项:教师应掌握学生练习的次数、速度、时间,每次练习后要有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做放松活动。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重点辅导一般学生,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超越自我,通过各种评价促进学生改进动作,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协调性和灵敏性,提高学生的心血管机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过度到下一个环节双人跳短绳。

(1)一人摇绳,两人同时跳。

a、教师讲解动作要领。

b、练习方法:两人一组,分散站在场地上练习。

(2)一人摇绳,一人钻。

a、教师讲解动作要领。

b、练习方法:两人一组,分散站在场地上练习。

(3)两人摇绳,一人并脚跳。

a、动作:两人摇绳,一人并脚跳。跳绳人左(右)手握绳,将绳放于体后,摇绳人面对跳绳人右(左)手握绳,其中一人喊:“预备一跳”后,两人同时摇绳,跳绳人立即并脚跳起,连续跳多次,摇绳人计数。按规定次数,跳完交换位置。

b、教师讲解并示范。

c、练习方法,两人一组,分散站在场地上,一人跳,另一人协助摇绳并计数,然后轮换。

重点:学生跑入时机,起跳时机。

难点:集体练习,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短绳跳法,那么长跳绳大家会吗?

生:会。(集体回答)。

师:下面大家举行一场比赛吧!看哪个组跳的多。

生:分成六个小组,自主尝试练习,然后比赛。

师:总结评价各组的表现,下面请各小组研究新的跳法创编新的动作。

(1)、分组讨论:利用绳子还可以做哪些练习?

看一看哪一组长、短绳新跳法多,并且能介绍方法。

(2)、自由结伴分散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集体交流,请个别小组表演。

(4)、选择一个小组设计的动作分散模仿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调动学生的情绪,积极参与锻炼身体。

游戏名称:两人绑腿跑接力。

游戏要求: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取胜。

师:

1、结合前面的内容,充分利用教学器材———跳绳,组织学生进行二人三足跑接力游戏,距离为14m。

2、老师讲解游戏方法及规则、要求。

3、强调学生在绑跳绳的时候要把多出来的绳子处理好,以免产生不安全因素。

生:

1、学生自己动手绑好跳绳,可自己选择规定范围内比较合适的位置绑腿。

2、学生对所要进行的练习熟悉,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赛,看哪队获胜。

设计意图:

1、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不同的方法绑腿,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学生之间的配合可以增进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1、教师整理队伍。

2、放松活动:手和腿部尽量放松。

3、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4、布置收拾器材,宣布下课。

本课“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以团结协作、竞争欢乐为主题,以一根跳绳贯穿整课,以跳绳为主线,充分发挥器材的多元性功能,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练习形式,让学生的欢声笑语充满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重在兴趣培养,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解,集中时间短,易接受外界干扰等特点,课中采用“讲解法、直观法、练习法、竞赛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由于跳绳的方法很多,在安排课时,按照由单人——双人——多人—集体等顺序练习跳绳,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绳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跳绳练习。如:短绳的前摇、向后摇、臂交叉的单脚、并脚跳,以及双摇摆跳、双人跳、集体跳等,使学生的练习由简单逐步到复杂,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向新的目标挑战。然后让学生充分联想:用跳绳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展示自己喜欢的作品。

在教学中,我适当的参加各组的练习,加深了师生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并让学生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力争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学得活泼快乐、学得积极主动、学有所获、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思想品德集体备课教案

style="color:#125b86">《享受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是苦乐交织的一种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活动;认识到学习能不断认识和发现自我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无穷快乐,认识到学习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能力目标:提高自主学习、克服困难和辨证思维的能力,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学习苦中有乐,领会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能够喜欢学习;懂得良好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从而学会感激家庭、感激学校、感激社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任职内驱力,通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辨证得客观地看待学习中的苦与乐,并能够正确对待。

难点: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学习是一种快乐”。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展示:四季的美丽图片。

提问:为什么会有四季?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者是谁?出自哪里?

3.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

4.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

(简单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开始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

你们都是从哪里学到这些知识的呢?(课堂、电视、课外书……)。

无论是那种途径,都是通过学习学得的。我们从出生到现在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以后也将不断的学习下去。在我们这十几年的学习中,我们的同学一定对学习有着不同的感受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咏叹一下学习。

(二)新课。

1.咏叹学习。

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怎么样来咏叹学习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春天,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锄。

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舞明月霜天高。

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四时读书乐。

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你觉得我们的学习又是怎样的呢?

引出读书有苦有乐,到底是苦大于乐还是乐大于苦呢?

2.自由辩论:学习中苦大于乐vs学习中乐大于苦。

总结陈辞:是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是苦乐相伴,相互交融的;先苦后甜;苦中有乐。我们学习中的苦是暂时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克服,寻求解决的方法,困苦会烟消云散。

让我们一起喊出“快乐学习吧!”

3.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讨论着学习是乐还是苦的时候,在世界的另外一些地方却有人发出了“我要读书”的呐喊。

a.多媒体出示《我要读书》的图片资料(见课件)。

讨论:1.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同龄人失学或面临失学呢?

2.请同学们想象失学后生活的种种遭遇或以后可能出现的遗憾。

3.请大家谈谈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环境。

b.看相关链接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青少年的学习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第四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结合以上材料,你有什么启示?

c.看漫画:放牛娃的理想。

说说你的感受。

(三)作业:

根据图画和这节课所学的,结合实际,写一点心得体会。

五年级体育集体备课教案

2、徒手操和轻器械操。

1、跑。

快速起动跑、追拍跑、接力跑、攻克堡垒、障碍赛跑、不等距离的追逐跑。

案例:播种与收获、小小设计师、50米争先跑、寻找奔跑空间、齐心协力跑全程。

2、跳跃。

跳跃能力的练习:各种方式跳绳(单人、双人、三人、纵队跳绳)、跳竹竿(向前、连续左右、连续原地、并腿、分腿)、协同跳(双人协调跳、四人、小组)摸高跳(助跑跳起摸高、并腿跳起连续纵跳摸高)。

案例:提速火车、欢庆申奥成功。

跳高:跨跳练习(连续直线跨跳、米形跨跳)、助跑起跳、急行跳高。

案例:跳高组合练习。

跳远:立定跳远、青蛙跳荷叶、助跑几步,一脚跳双脚着地、急行跳远。

案例:团结一致跳过去。

3、投掷。

发展投掷能力的练习。

滚:正向、反向单、双手滚实心球比远、双人面对面双手互滚实心球。

掷:原地或自然上步掷轻物、垒球。

投:两人面对面互投、互接小沙包,对墙投小皮球,向地上投小皮球、攻防游戏。

推:原地双手、单手或自然跑几步向前推实心球、下蹲双手跪姿向前推实心球。

撇:穿重叠圈,打水漂。

案例:抛接球比赛。

发展掷远能力的练习。

原地、自然跑几步肩上投掷、原地、自然跑几步背后过肩投掷、推实心球过河。

案例:学习解放军奋力打敌人。

发展投准能力的练习。

固定目标投准、活动目标投准。

案例:多米诺骨牌、智过封锁线。

1、技巧。

各种滚动与滚翻动作:

发展滚动能力的练习:握踝前后滚动、抱球前后滚动、夹物前后滚动、抱(球)头直体(屈)体左右滚动。

发展前滚翻能力的练习。

发展后滚翻能力的练习。

案例: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接后滚翻起立。

各种简单的倒立动作。

肩肘倒立、脚蹬墙成手倒立、保护与帮助下做手倒立。

2、支撑跳跃。

发展支撑跳跃能力的练习、山羊分腿腾越。

案例:山羊分腿腾越为主的练习。

3、低单杠。

发展悬垂能力的练习、发展支撑能力的练习。

案例:单挂膝摆动上、一足蹬地翻身上成支撑。

4、实用性攀爬。

各种攀爬练习、手脚并用爬杆(绳)。

案例:攀爬综合练习。

1、小足球。

基本技术与游戏:颠球与游戏、运球与游戏。

踢球与游戏。

案例:学习脚背正面运球、学习脚背内侧踢球。

2、小篮球。

基本技术与游戏:耍球游戏、传球游戏、运球游戏、投篮游戏。

案例: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小篮球运、传球、投篮综合游戏。

3、羽毛球。

羽毛球基础知识:羽毛球场地、羽毛球基本规则(单打的发球方位和接发球方位,应按规则站在规定的发球区内、发球方得分为零或偶数时,站在发球区发球,将球发到对方的右发球区,反之则站在左发球区,斜球发到对方左发球区)、发球违例的几种情况(错区、短球、界外)。

基本技术与游戏:握拍法、耍球游戏低手击球游戏、高手击球游戏。

案例:羽毛球正手低手击球游戏。

4、乒乓球。

乒乓球基础知识:台面的区域、击球时间划分、握拍法、

基本技术与游戏:颠球游戏、挡球游戏、发球游戏、攻球游戏。

案例:挡球游戏。

1、跑的游戏:奔向2008、智取。

2、跳跃游戏:撑骆驼跳背、圆圈快快跳起来。

3、投掷游戏:投球过圈、轰炸碉堡。

4、球类游戏:迎面双传球、保龄球。

5、对抗游戏:拔河、看谁先拿到。

6、攀爬游戏:爬上顶峰、横渡铁索。

1、基本步型:并步、弓步、开立步、马步。

2、基本功串联:外摆腿、里合腿、弓步冲拳、蹬腿冲拳、扑步穿掌。

案例:跟我学。

案例:攻城。

案例:趣味韵律操、韵律姿态操。

案例:舞蹈组合、少儿舞蹈“雀尕飞”

五年级体育集体备课教案

2、游戏:通过障碍。

1、能记住动作名称和方法,熟悉动作攻防含义。

2、了解游戏方法,明白跑进线路及通过各障碍的有关动作要求。

3、能克服害怕心理,果断地进行游戏。

8分钟。

1、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

2、布置本课内容和要求。

3、队列、队形练习。

4、活动性游戏:学生自选游戏内容;在规定范围内自己组织;两人或四人为一组。

5、专门性练习:各关节绕环;韧带练习。

29分钟。

1、重点:

进一步熟练动作方法,做到方向、路线清楚,手型变化正确。

2、教法:

(1)讲明两个动作的攻防特点,即对付左右两处之"敌"。

(2)提问:两个进攻动作异同点和关系。

(3)采用集中讲解—提问—分组练习—集中讲评的方法进行教学。

(4)"未曾习武先明德",在进攻防练习时,更应注重武德教育。

3、学法:

(1)专心听讲,理解两个动作的攻防特点。

(2)思考教师提问,试着回答问题的要点。

(3)分组复习,注意展现本组特色。推荐本组做得好的代表(小组)参加汇报表演。

(4)认真接受武德教育。明白习武是健身的重要手段。

1、重点:

能合理地、有所创新地通过各种障碍。

2、教法:

(1)边讲解边示范沿路进路线逐个通过障碍点。

(2)组织学生分组慢走通过障碍,

(3)分组进行游戏。

(4)对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

3、学法:

(5)认真仔细地观察教师的每一示范动作。

(6)在组长带领下慢步走和慢跑通过障碍。

(7)积极参与游戏。

(8)热爱劳动,能协助教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分钟。

1、放松。

2、学生自评、互评。

3、教师总结,要求学生课后洗手。

3、布置课后练习:立卧撑10次。

4、布置还收器材。

以上就是五年级上学期体育教案《通过障碍》,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生物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备课组工作总结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本学期生物备课组在学校各领导的指导下,在教研组的直接领导下,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努力做好生物教学工作为目标,在生物组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研究课题教学共同努力下圆满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落实常规,规范教研工作模式。

落实了学校关于集体备课的若干规定。如定时上传每周的集体备课教案和课件,集体备课要做定时定点、定内容。

2、备课组内经过一年多的尝试与摸索,本期我们已大致形成组内的教学模式,即:温故知新------自学思考------释疑解惑-----拓展提升-------总结归纳------学以致用。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并不一定所有环节都具备,但总的构架模式已形成。各人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二、学研并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改革备课模式:由怎样备好一节教案转向怎样备好一节学案。

2、改革备课重心:由备这节课我要教什么转向备学生应该学什么;由这节课我怎么把学生教会转向我怎么让学生自己学会。

3、改革作业和考试的评价方式:由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4、改革听课和评课的重点:由听、评老师的上课状态转向听、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和学习状态。

三、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加强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学习,并将我校生物教学特点与初中生物课程网络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

2、通过听其他备课组优秀教师的课,吸取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四、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1、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对新课改的理论学习,加强备课组内听评课活动。

2、加强生物的实验教学:对于任何可操作实验要进实验室,对于实验设备不足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完成,能对实验进行分析。

3、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需克服:

因为教师个人的原因、课时内容的原因等,生物课堂的堂清有时候还不能落到实处,有时候自主学习、段清只是流于形式,教师讲授内容多。在不听课情况下教师还存在完全的灌输的方式上课。针对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严格杜绝。

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为了加速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教研组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作为生物备课组各成员教师,能积极的参与教研组定期开展的听、评课。在11月份本科组成立了《制作桃金娘果酒的探究》课题。

总之在即将过去的这个学期中,我们生物组精诚团结,在教育教学及学校其他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学案的设计和使用,集体备课的技术含量还需提高,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大力改进,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的生物教学成绩再接再厉。

集体备课教案

1、通过观赏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搜集资料,加大对花的了解的力度。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3、围绕有关花的内容写一段话。把这段话写清楚,写具体。培养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积累成语及名句。

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花的图片、花名、花的用途等资料。并提前布置下面内容:

1、要求学生观察家里、公园、街道上的花。完成表格的填写。

观察记录

花名

观察顺序总体印象局部印象

(样子、颜色、姿态、气味)赞美

(用途)

2、查找有关花的资料。

一、教师谈话: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鲜花盛开。无论走在繁华的街道还是僻静的小区;无论是在绿色的田野还是小小的花坛,都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让我们感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正悄然而至,它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二、交流预习内容:

1、你看到了什么花,请说说你的观察感受。

(要求学生介绍花名、花的姿态、形状、颜色、长势等)

2、还可以把有关花的花期、用途等资料做介绍。

三、出示图片,指导写文

1、出示图片:

迎春花桃花月季

樱花玉兰花

2、指导写文。怎么介绍这些花呢?

迎春花:

(1)出示文字片在“迎春花”图片的下边。

(2)读描写迎春的例段。想想这段话是怎么介绍的?

(例段要求:从形、色、姿态几方面介绍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的。)

桃花:

(1)出示文字片在桃花图片下,读例段。

(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3)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桃花的?

(例段要求:花名传说、用途、生长地、生长期、花期)

月季:

(1)出示文字。读一读例段。

(2)这段话与刚才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例段要求:是从赞美花的精神、作用的角度写的。)

3、小结介绍花的角度:

(1)可以从花的颜色、形状、姿态、气味等几方面写。

(2)还可以从花的传说、花的学名、花的生长地、生长期、花期、用途等方面介绍。

(3)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

(4)赞美花:

可以从花的特点谈如耐旱等。从花的精神、花的用途、它带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赞美。

4、怎么写

(1)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又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安排的。

出示月季花文字片,读一读,研究写得好在哪儿?

(从运用修辞方法上;从运用好词佳句上;从表达情感上。)

(2)运用多种写法。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使人像看到了花一样,带着喜爱之情写,表达自己对花的喜爱之情。

四、提供资料

1、有关“花”的词语。

2、部分花的资料、例段

例段一

春天,满树粉红色的桃花可好看了。如果你仔细一看,每朵桃花四个瓣,花蕊是黄白色的,还有一股清香味,真是使人赏心悦目。我爱套话,不仅在于它美丽,而且在于它预示着未来的收获。

例段二

我家的前后左右都是鲜红的樱花,一树树、一簇簇,鲜艳欲滴。每一棵树干都戴着一顶美丽的王冠,花枝随风摇曳着,活像一群快乐的姑娘,做着各种婀娜的姿态。青绿的细枝被一个个精巧的花球儿,挂得弯了腰。我盘亘流连,爱心欲醉,忍不住攀了一枝细细端详,每个花球都是由几十朵樱花组成,软绒绒的,红彤彤,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盛开的花朵落落大方,异彩流光,花瓣一瓣挨着一瓣,托着芽黄的蕊,朵朵都像一个个小酒盅,那酒盅里宛如斟满了春天醉人的美酒。那欲开还未开的蕾口未启,就像熟睡的婴儿张开鲜红的小嘴,可爱极了。再看,在那鲜艳的花球底下,还有几个嫩绿的小叶芽,它们也探出尖尖的小脑袋,向人们报告春讯呢。

五、写一段话

1、围绕“花”写一段话。

2、写好后和同学交流。

3、班级评价。

六、修改后抄写在本上。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同课异构”是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课。不同的老师,所上课的结构、风格及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同,这就构成了相同内容不同教学形式的课。这种授课模式对比性强,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下面就几位教师就“动能和势能”及“空气的力量”两课的教学设计分别进行说课和剖析,共同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的教学特色,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的能力。

一、关于“动能和势能”的课例剖析。

关于“动能和势能”的课例剖析,首先是两位教师说课,然后请几位教师评议,说课教师再修改,大家再评议。一是为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就如何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供案例,二是为教师如何观课和议课提供样板。

1.“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

(1)赵逸庶老师对“动能和势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展示(简称a)。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能够解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及关于动能和势能相关因素的讨论,并且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学生在讨论动能和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他的理解容易发散,目标指向不够集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采用多媒体,用到速度传感器、小钢球、玻璃球、小纸盒和水槽以及细沙等教具。

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我通过一段视频引入课程,让学生看到飞翔的小鸟对行进中飞机的危害,同时对能量的含义进行简单介绍,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然后插入5张图片,第一张图片是子弹穿过物体,第二张图片是水墨画,第三张图片是跳台滑雪,第四张图片是打夯,第五张图片是撑杆跳高。继而让学生将这5张图片反映出来的能量,进行归类。我希望学生能够归纳出子弹和流水由于运动提供一个能量,跳台滑雪和打夯由于高度变化有能量,撑杆跳高是发生了弹性形变产生了能量,这个就是弹性势能,由此,导出运动产生了能量,引出动能的含义,告诉学生动能的单位。

其次,在学生知道运动产生能量以后,采用师生讨论的办法,讨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研究。在学生设计实验时,一要提醒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其他因素,只研究一个因素的改变来设计实验。二要让学生注意怎样改变质量,怎样获得速度,通过改变速度,让学生想到讨论目的是确定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怎样比较动能大小的因素。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我选择比较好的方案在讲台上完成这个实验。如我采用小球从斜面下滑,撞击纸盒的设计方案,随着距离增大,动能增加。由于初中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能量守恒的概念,当小球从不同高度落下时,获得的速度不一样。于是我让学生直观感觉到现象的差异:高处落下速度大,低处落下速度小。因为学生不能明确小球在同样高度下落时,产生一样的速度,所以我这里采用速度传感器来做补充。最后得出结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速度相同的时候,质量越大动能越大,质量相同的时候,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再次,对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的理解。以定义为出发点,然后是单位,随后讨论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由于已有前面的基础,所以这个讨论相对容易一些,当然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对重力势能的比较,同样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难点。我计划采取应用一个水槽和细沙的方式,为学生演示。物体落下以后,势能越大,沙子下陷的距离越大。对于弹性势能,学生只需要了解什么是弹性势能即可,因为《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与什么因素有关。但需要强调一下弹性形变,弹性形变是指产生形变的“力”消失之后,物体恢复原状。最后提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合称为势能。

最后,关于知识点的运用。我先是让学生讨论车辆限速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对车辆进行限速。然后讨论为什么在同一路段上,不同的车辆行驶的速度不同,目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动能的大小与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接着根据教材中列出的一些常见物体的动能,让学生思考速度和质量哪一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更大。如教材中的第1题,馒头可以伤人,这说明一个质量较轻的物体,只要在行进过程中达到一定速度,就可以造成伤害。又如高空坠物,这个例子在生活中比较常见。随后小结,我让学生自己回顾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你们学习到哪些方法,对你们的日常行为有什么启示。最后,教师布置作业,教材中的2题、3题和4题。

(2)张勇老师对“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设计(简称b)。

教学内容:四川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八年级第九章第六节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解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对动能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实验、举例、合作讨论的方式呈现对动能的探究。

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让学生观察关于海啸的录像,我直接指明海水具有能量,从而引导学生把自己关于动能的思维认识全部讲出。通过课前展示的海水撞翻汽车,归纳出物体能对外做功,具有能量。在学生列举出动能事例后,我设计一个小实验。请三个学生来台前展示:第一个学生举起铁球,第二个学生拉开一张弓,第三个学生不断地用铁球撞击矿泉水瓶。随后让学生分析以上三种情形是否具有能量,各具什么特征。在学生讨论后,我们先对滚动的小球加以研究,讨论结论是小球因为运动击倒了瓶子,也说明刚才的海水同样因为运动冲走汽车和房子,两者的动能有大小之分。然后进一步讨论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结合刚才的视频让学生提出猜想,我将学生的猜想罗列到黑板上,追问学生验证猜想的方法。因此,学生逐步明确教材上的探究方案。

其次,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探究方案,为什么从高处放下小球,为什么选用大小不同的铁球,或者为什么要选用木球和铁球等。我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阅读教材第174页的内容,明确实验顺序及注意事项,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先对动能产生感性的认识,同时能够让学生对势能和动能转化有一个初步的感悟。通过总结,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第一,不同质量的铁球与木球沿斜面滑下,会发生什么现象。第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铁球沿斜面滑下,会发生什么现象。第三,相同质量的铁球沿斜面滑下,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大致区分出所设想方案的不同。大部分学生喜欢选用教材上的方案,但也不排除学生选用的其他方案,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在学生实验时我来回巡视,必要时我会做一些简单的指导。

再次,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74页的练习,我继续追问,质量与速度这两个因素哪个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如何通过实验来求证。我在这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希望学生通过对书本上探究方案的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随后,我让三位学生上台,仍然重复刚才的实验。学生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在张弓搭箭与举高铁球时都没有移动,是否具有“能”。我顺其自然,形象描述出他们具有的“能”叫势能,再让学生区分两个势能的不同:一个举高,一个拉弓,让学生对二者进行细化分类。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得出一个近似、粗浅的概念。学生会提出其中一个与重力有关,另一个因为变形。我再次追问,重力是否具有势能,变形是否具有势能,再次通过师生讨论明确观点。在这里,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例如把一个物体放在桌子上,另一个物体举高掉下来,让学生了解到重力势能不仅需要重力,还要举高。又如用铁丝缠绕弹簧,拉开铁丝后,弹簧变形无法恢复到原状,这个弹簧不再具有弹性势能。

最后,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分组谈一谈收获。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不是特别难,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思想的感悟和研究过程中的设想。然后,我布置作业并提出问题,怎样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能否设计出与教材上不同的方案。由此为下节课铺垫。

2.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剖析。

赵老师和张老师分别展示了他们对动能和势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下面,对这节“同课异构”课进行剖析。

邓老师:两位教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方面,用相似的实验来进行教学,说明他们在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上是比较一致的,都在全面认识课程之后,得出总体结论。新课程标准实施十年以来,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逐渐熟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应再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的流程设置进行说课,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出三维目标的要求。两位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地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如赵老师,在他的练习题中,让学生说出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方法,应该有一点过程与方法的含义,不过我觉得是不是真正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也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两位教师在课程目标中,都提出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与物体做功相关,因此,从能量到动能再到势能,应该有一定的协调和过渡。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更强调用做功的多少来反映物体具有的能量,然后进行迁移。这里还需要一个前提,即明确能量和做功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多和少的对比。我们也看到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升华了探究的过程,在比较动能时不仅借助于实验器材,还提出相关问题。赵老师教学设计的课程导入,能够一目了然地让学生感觉到教学重点,但它涉及到相对速度等问题,会不会导致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产生迷惑,这个问题有必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两位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要求。两位教师都设计了较好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但教学进程有些繁杂,不够简明和精炼。课程的设计不在于求多,而在于求精,有一两个比较好的、能真正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便可。教学设计一定要精练,让学生觉得教师有明确的逻辑顺序,这样能被学生所接受,繁杂的设计会干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在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做了一些拓展提高的内容,这有可能干扰学生的理解,干扰他们对基础探究方法的掌握。例如,教学实验里涉及的体积问题,可能会干扰基本教学。教师的拓展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适度。此外,还要考虑教材资源的利用和取舍。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时间不足,造成不足的重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取舍教材资源。在这方面,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做得很好,特别提到了如何利用教材资源,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有效的活动以及引导上。

贺老师:如今教师对初中新课程标准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知道探究过程的重要,知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但在列举实例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对于举例,教师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有利于教学。由此可见,两位教师列举的实例都比较单薄。张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例子相对较好,对于海啸等灾难性的例子,虽说不人道,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海啸的视频,再播放一段平静海面的视频,让学生自然感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再如呼啸的龙卷风对比平静的白云,让学生自然感到有速度就有能量。相比之下,a教学设计中小鸟与飞机的实例,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学生知道小鸟的速度小,飞机的速度大,实际上是相对速度大,这就牵扯到参考系数转换及动能的相对性,如果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便不易解释。另外关于弹性势能的实验,有必要将弓箭在学生面前射出,学生会自然感觉到它在恢复的过程中产生了能量,发生了形变。此外,两个教学设计的最后实验都由教师亲自演示,我们可否考虑一下在条件合适的时候让学生来演示,可以利用手边的器材达到这个效果。还有一点,在赵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所采用的速度传感器,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利用必要,不需要做出很严格的解释,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后面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上。

廖老师:通过两位教师的展示,发现他们都将实验的侧重点放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上面。教师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不断推进教案设计的完善程度。无论是关于导入,还是关于后续的控制变量,都应该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由浅到深。如教学设计a的飞鸟案例导入,很可能让后续的内容变得复杂。导入的案例,要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不能由此产生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二是教师的逻辑要流畅,思路要清晰,并不是拓展越多,效果越好,相反很可能让学生更困惑。总体来讲,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做调整。二是所选取的联系生活的素材要简单,不要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三是教学设计的线条要清楚,明确那些内容要精简,留下宽裕的时间来把握更核心的内容。

3.两位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再改进。

(1)赵逸庶老师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简称a)。

首先,我在不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改进课程的引入部分。删除小鸟和飞机相撞的事例,替换为杭州最美丽妈妈的事例,妈妈用手接住从楼上掉下来的孩子,导致妈妈的手臂骨折,但孩子得以幸存。我通过这个事例从重力势能的角度来进入教学,随后简要介绍能量的问题,即物体能够做功就是有能量。然后我问学生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从而提炼出四种形式的能量,子弹打击物体、水磨、高空跳伞滑雪以及打夯,我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归类。跳伞滑雪和打夯由于被举高而具有能量,而子弹打击物体和水磨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能量,进而引出动能和势能。接着对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进行讨论,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讨论上,而不是放在具体的实验上。讨论花费的时间更多一些,包括提醒学生在讨论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我让学生注意怎样改变质量、速度,以及怎样比较动能的大小,动能的大小决定了它能够对外做功的多少。

其次,通过实验,我让学生发现小球落下后推动纸盒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大,动能越大。考虑学生没有形成机械能转化的概念,所以我采用速度传感器来测量小球在水平面上,碰到纸盒之前的速度。让学生观察小球在质量不同、速度相同状态下的运动,方便学生理解,得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让学生自主完成讨论,实验由我和学生在讲台上共同完成。

在讲完重力势能之后提出弹性势能,因为弹性势能的内容比较复杂,而且《课程标准》对它的影响因素不做要求,所以我只是简单地提出。由此,我总结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合称为势能。随后是应用设计,包括车辆限速问题涉及的动能。课后的探究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的形式来进行判断,判断质量和速度究竟哪一个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接下来是小结,最后是练习。通过馒头伤人、高空坠物这两个例子,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2)张勇老师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简称b)。

在教学分析上我不做太大的改动,我只做进一步的说明。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导入环节激趣;第二,能量概念的建立;第三,动能概念的建立。接下来,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在完成探究之后,如果时间充足,那么我进一步对势能进行阐述。在引入阶段做出如下改动。首先我展示一个平静、优美的海面,再通过海啸录像来展示出潮水冲走汽车与房屋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物体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从“能”的角度说明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具有能量,继而我再通过板书来引出这节课的标题和能量单位。

接下来我通过铁球撞击矿泉水的实验,导入动能的定义与影响动能的因素,再沿用教材上的探究实验,分别让不同质量的小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上静止滑下。在这个地方,学生可能会遇到困惑,如小球由不同的高度落下,速度是否一样。此处我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阅读《伽利略传》的内容来排除疑问。另外《伽利略传》的内容还提供了新的实例,即如果小球把木块撞得比较远,就表明小球的动能比较大。经过这个试验得出结论,即在速度一样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动能越大。

既然影响动能的因素还有速度,那么我们继续来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我引导学生用质量、体积一样的两个小球,在斜面的不同高度滑下,来击打斜面上的木块。通过木块移动的远近,进一步得出结论,对于质量相同但速度不同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接下来我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一个拉弓,一个是举高铁球。在这里,沿用原有的设计引出关于势能的问题。然后我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收获,并进一步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意识到影响动能因素的问题,即质量和速度哪个因素更能明显地影响动能,随后提出势能。最后我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下节课的探究内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4.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再解析。

贺老师:重新设计后,两位教师的思路非常流畅,重点与难点更加突出,都体现出新课程探究合作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更多依托于研究教材。对于新课程,除了要改变教学方法,还应该改变一些评价方式的内容。教师提出的一些在拓展方面的题目,呈现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两位教师应该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此外,两位教师的修改意见也都很好,有两点值得肯定。第一点,列举的事例更清晰,直指本课的课题,做到为课题服务,而且鲜活生动,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第二点,科学探究的思路更清晰,有效地为课题服务,学生对控制变量方法的领会更深,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帮助很大。但还有不足之处,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方面入手,进一步明确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将两者的关系体现出来。

蒋老师:通过这两位老师的教学说明,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没有所谓固定的教学方式,两位教师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改进,让思路更加清晰,更加条理化。说明教学是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多做一些预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此外,也说明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以逐步改进常规课的教学。对于“同课异构”,可以有多种讲法,都是通过比较找出异同,这样才能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还有进一步调整提高的空间。

廖老师:两位教师具体授课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改进后赵老师的教学设计,更侧重对概念的学习与深入理解。而改进后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探究实验来建构概念,在能力情感方面全面推进。二是两种知识点的落实方式,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关于高空坠物,美丽妈妈的案例引入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同时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张老师还可以在讲完动能、势能或二者的转化之后,再将这个案例提出,来作前后呼应,这样就有利于整个课程的全面推进。特别需要指出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改进后,更加清晰。这在开始就应该抓住两个量,其一,相同质量,不同速度,其二,相同速度,不同质量。但这里有一个默认内容,即如何知道速度会导致动能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事先介绍高度和速度的关系,即高度越高,速度越大。另外,还有一个需要认可的内容,小球撞击木块时,怎样表明它的动能更大,这里有一个事先的认定,即滑行越远,动能更大。如果时间充足,教师还可以拓展体积方面的内容。教师将重力势能的探究放在课外,这是比较灵活的设计,非常不错。

总之,通过这两轮不断的讨论和展示,我们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知识的学习,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最终实现自己教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而努力。

本话题拟通过一名教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和另三名教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部分教学视频片段,进行“同课异构”的剖析。

1.唐乐老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展示。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沪教版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关于大气压强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展示。

教学难点:明确大气压强的概念。

教学重点:对于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大气压强的计算与变化。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虽然对物理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分析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大气压强这一抽象的概念。

教法与学法:主要运用实验探究和分析的方法,先从复习提问液体压强的特点引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教学过程如下。

(1)大气压强概念。我先做演示实验,拟通过“覆杯实验”和“吞蛋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大气压强的概念。接着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这个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猜想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然后我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先让学生计算教室空气的质量,接着我引导学生明白,空气也受到重力,空气跟液体一样也具有流动性。由液体压强引出大气压强的定义,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内容。

(2)测量大气压强。通过提问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我先对其进行简单介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我对托里拆利实验进行讲解。由于水银有毒,所以采用视频讲解的方式,讲解过程如下。其一,我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演示托里拆利实验,继而分析计算。其二,我引导学生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与等效法得出大气压强等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最后我引导学生利用液体压强公式,利用等效法得出大气压强的特点,再强调大气压强,可以支撑760毫米的水银柱。

(3)巩固与拓展。第一,我提出两个思考问题。其一是长度为1米的真空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会发生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强调与托里拆利实验的不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托里拆利实验,并且让学生知道大气压强可以支持760毫米水银柱。其二是如果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会发生怎样的现象,让学生充分猜想。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用等效法与液体压强的公式计算此时水柱的高度。在学生完成计算以后,我通过视频中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量得出的水柱高度,来验证学生的计算结果。我让学生回答,如果水中的量筒往上提,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并且让学生用等效法以及液体压强公式计算,计算出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的酒精柱的高度。通过这些问题和学生的计算思考,更能加深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的认识,继而计算出大气压强。第二,介绍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即气压计的种类。主要介绍气压计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日常生活中利用较多的气压计种类。第三,明确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液体沸点的关系。其一,我是通过阅读课本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标准定义的,让学生了解到在3000米内,海拔每上升10米,大气压强减小100帕。其二,我是通过在西藏煮饭难以煮熟,需要用高压锅才能煮熟的事例,得到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4)课堂小结与问题提出。我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加深理解大气压强的定义、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强的计算,以及大气压强的变换。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5)布置作业。我的目的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预习后一章的知识,继而巩固前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

(6)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确、准确。

2.对唐乐老师关于“空气的力量”说课的剖析。

蒋教师:刚才唐老师讲述的是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内容,我感觉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唐老师应用到的实验都非常经典,如“覆杯实验”、“吞蛋实验”,以及托里拆利的水银柱实验。而且唐老师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通过视频展示托里拆利实验,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本节课是属于科学探究方面的课程,一般来说科学探究的课都有一个问题驱动,一个主要的问题,或者叫作任务驱动,可能是因为刚才说课的时候,唐老师在这一块的连贯度,让我没有感觉到科学探究很突出的那些特色,例如提出问题、增加感受、制订计划等,虽然不需要按部就班,但应该具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考。其次,唐老师的引入充满趣味性,通过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让学生领悟到我们生活在这个大气压的包围之中,就像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液体的压强一样。但在唐老师的教学进程中,我没有感觉到那种让学生很明确的知识迁移的一个过程,事实上这是知识的一个迁移,通过这样的迁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第三,“覆杯实验”和“吞蛋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思维的冲突。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但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完善,如有些实验可以考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做,例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可叫两个学生上来拉,让学生感觉一下它到底有多大。还有一点,我感觉唐教师忽略了关于大气压强在方向上的教学,例如可以通过覆杯实验,让学生感觉到气体压到地面就是向下压,也说明大气压强可以向上延伸,还可以把杯子稍微倾斜一下,可以说明它四面八方都是有压强的。最后一点,对于大气压强值随着高度的不同产生变化,可以让学生猜想,也可以让学生事先查阅资料,将问题带入课堂。

贺老师:从唐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丰富,它的课题题目叫作空气的“力量”,这力量两个字打上了引号,所以,从三维目标上讲,知识目标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大气压那个值是多大,然后有几个相关的,比如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的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沸点变化之类,所以,唐老师在知识点的落实上是非常到位。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应用物理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各方面的应用。因此,教师在物理知识应用方面的教学,还不到位。此外,唐老师还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入手,充分利用课上的有限时间,培养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高度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关注空气的力量,空气的力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天天都离不开这个大气,大气与我们关系密切,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种力量为我们所用,这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李教师:我非常同意贺老师的意见,《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所以教材上的小吸盘及我们用高压锅煮饭等相关的一些内容,特别是知道大气与我们身边密切相关的内容,应让学生有极大的空间去体验,这对以后学生的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唐老师以复习前面的内容来导入新课,再通过“吞蛋实验”与“覆杯实验”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唐老师采用多重导入的方式来引入新课。前面两个实验主要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随后教师采用部分导入、部分讲解的方式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由此引出大气压强。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丰富,而且有趣,但要注意教学设计在教学时间上的分配,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彩之处都呈现出来,要注重时效性。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三个实验,让学生隐约感受到大气压强的概念,当学生做完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后,教师选择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从而正式引出大气压强的定义。在这里建议教师选取一条线索来推进,这条线索到位之后,再让它发散开来。总之,唐老师的教学设计有独到之处,但还需要做如下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方面,要力求做到精练、集中;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之更开阔。

3.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分析。

(1)教学视频a。

蒋老师:首先,从教学导入的角度来分析这段教学视频。这位教师同样选取“吞蛋实验”作为教学的导入,而且设计了悬念。最初教师没有展示如何将鸡蛋放进瓶中,而是提供一些器材,让学生想办法将鸡蛋放进瓶中。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组不太成功,单纯依靠人工的力量,很难完成任务。第二组改进了实验方法,让鸡蛋很顺利地进入到烧瓶中。就实验来观察,很多教师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即尽管实验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无法解决在教学时间上的不足。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可能以为能够很顺利地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想到第一组实验会失败。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课堂上会经常发生意外,在设计时全面考虑将要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可能会经历失败,只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就一定会获得收获。这位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分析一下哪组会失败,哪组可能成功,这样就可以节约一部分时间。教师要尽量预设到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无论学生自己来操作还是教师操作,都要在时间驾驭上和效果驾驭上,给予充分考虑。那组实验失败的学生,很可能在多年之后还记忆犹新,这个实验真正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印象尤其深刻。

还有一点,假设只强调导入的功能,而不是强调任务的完成。当第一组学生遇到鸡蛋压不下去、拔不出来的状况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这种状况已经最有效地展示出空气的力量。而后续这一组的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重复,尽管他已经成功地把鸡蛋放进去,但是如果遇到课时不够的情况,教师可以随机应变,删去这一组的实验活动。

(2)教学视频b。

邓老师:同样是空气力量的课程,另外一个教师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导入的内容也不同。用“覆杯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强,很适合这节课的教学。在教师覆杯之后,向学生提问这个纸片是否会落下,有些学生说会,有些学生说不会,这与教师希望得到的结论不完全符合,学生的想法远远超出教师的想法,他们认为水有粘着的作用,会与纸片粘在了一起,他们认为纸片不会掉下。因此建议教师做两次实验,一次实验装半杯水,一次装满杯,通过这样的对比产生更强烈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冲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置,逐步完成实验。

第一个实验应以学生为主做演示,而这个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演示,他们会暴露更多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建议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做。对于这个实验,很多教师都是采取教师演示的方式进行,主要担心学生成功率低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到充分全面的预设,即尽量考虑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要发生的情况。如刚才的“吞蛋实验”,教师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预设不足。所以说,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多数教师没有让学生演示“覆杯实验”,是因为对课堂秩序的担心,肯定有大部分学生会将杯中的水洒落,这样可能对课堂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的实验很好,因为教师做了一个对比,即第一杯没有水,第二杯有水,从而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教师可以继续深入进行。第一个纸片落下,因为上面存在空气,下面也存在空气;第二个没有落下,因为下面存在空气,上面是水。这就说明在实验中,空气有力量,而水没有力量。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重新分析实验,因为学生在潜意识里可能还有一点疑问,即为什么水向下的压力没把它压下,教师还可以继续深入引导,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教师对细节的考虑也相当重要,特别是中学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的每一个操作都应该具有意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选择最有效的器材来展示出实验的效果。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不要有多余的动作,要做到步骤清晰,不能给学生造成误导。而且教学态度要严谨,不能随意。

(3)教学视频c。

贺老师:同样是关于空气力量的课程,教师不仅采用常见的图片来做展示,还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展示实物。教师展示的实物是“阴阳壶”,只有一个壶嘴,从这个壶嘴里可以倒出毒酒来,也可以倒出美酒来。随后教师联系历史故事,向学生演示一个现象:壶嘴倒出红色的液体,同样的壶嘴又倒出白色的液体。这便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通过进一步展示,引申出空气的力量。

蒋老师:这个实验新奇大胆,最大的好处是避免学生因为自身的经验而事先知道实验的结果,而这个实验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见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带着好奇去思考、认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让他们的记忆更深刻。这样的器材不容易找到,但教师完全可以尝试着制作一个类似的器材。

(六)中,我们通过动能、势能以及空气的力量这两个课例,展示出“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是一种被经常采用的教学研究活动,即同一个内容通过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能让教师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改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同课异构”的形式,通过对常规课程逐步完善的过程,向教师们展示出相关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做进一步的参考。

`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教学。

水平,开阔教师教学思路的极好途径。最终就是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从旧知识中自然迁移,自主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这项工作,不仅可以准备出一节内容丰富、教法新颖的好课,而且可以使备课人各抒己见,互相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下面我把这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首先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确定了每周的主备课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集体备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二、渗透法制教育。

充分挖掘数学科中的教育因素,点点滴滴,把握时机,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三、

确定任务,搜集材料。

集体备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由主备课人选定课题,主备课人的任务是首先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书写教案初稿,并作好充分准备发表全面观点。同时预先通知各个成员,每个参加者本着积极参与的精神,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并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各种有用信息,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发言作好充分准备。

四、共同探讨,各抒己见。

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各参加人集聚一堂,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大纲要求,集大家的智慧与一体,分析出一种既不脱离书本又使学生通俗易懂的教法和学法。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讨论,参与者普遍认可通过双自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选材、教法、教学用具的分析与研究。选材方面,一定要突出新、特、优。教法方面,一定要突破政治教材枯燥无味的局限性,争取作到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相统一。

五、主备课人进行记录、总结。

当所有备课人讨论完毕后,主备课人负责整理和总结,并按照备课要求形成文字、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六、我们组各位教师都身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量很大,但都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大家都获益非浅,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教案

(九。

年级组)。

课题。

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授课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3、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但是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纯净的氧气,如何获得呢?

新课讲解:

一、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向上述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1)木条不复燃。

(2)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

1、过氧化氢水+氧气。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

讨论:

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次使用?

备注(补充)。

[实验2]。

向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以上实验可重复多次,好象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如果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你会发现它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把它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

小结1、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有关催化剂:

1、催化剂的本质:“一变两不变”

2、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改变。

3、催化剂可使反应速度加快,也可使之变慢。

4、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5、离开化学反应就不存在催化剂。

三、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1、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起催化作用。

二氧化锰。

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观察高锰酸钾是什么颜色?当它加热时能否产生氧气?

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讨论]上述三个制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四、分解反应的概念。

分解反应就是一变多的反应。

a

b

+

c

四、总结反思。

利用高锰酸钾加热和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应注意它们间的异同点,记住各物质的化学符号。另外通过比较,得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二氧化锰。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催化剂概念:一变两不变。

二、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二氧化锰。

1、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加热。

2、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三、分解反应。

1、概念:

2、形式:

a

b+c。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新课标对我们的备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学法、学法及练习的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教案系统。同时要提高集备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一、备学生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备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三、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慨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彖,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慨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备物理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五、注重德育渗透。

物理教学必须结合有关内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述物理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树立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2018.9。

找春天集体备课教案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出示古诗《早春》,老师范读或由会读的同学朗读,再说说早春的特点。

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自读或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四、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教师与学生一起的'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课文。

1、交流自已课后找春天的情况。

2、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再带着这个问题读“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体会作者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

3、你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4、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5、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二、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习“找找说说”

1、重点指导“溪、摇、躲、解”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2、采取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三、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兔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3、练习背诵课文。

四、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1、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句话。

2、齐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在想象中结束教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