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大全(15篇)

时间:2023-12-01 22:33:09 作者:雁落霞

制定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对教师编写教学计划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创造一定帮助。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

1.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善于探究的品质。

2.理解并掌握本课“将信将疑、郑重其事、一声不吭、安然无恙、如释重负、自信不疑”等词汇。

3.理解课文,能表情朗读课文。

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几个感叹句。

难点:有关词句的理解。

投影、插图等。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指多名学生读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学生自学课文。

三、交流:

1.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句子:

走到近处,我才看清那花长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那“碗”底还滚动着夜里的露珠。多么新奇,多么有趣的花啊!

什么叫异样?你从哪儿感受到打碗碗花长得十分异样?

(色:好看,粉中透红;形:像碗,连在一起;趣:碗底露珠)。

指导朗读句子。

四、研究“将信将疑”和“自信不疑”部分。

什么叫将信将疑?什么叫自信不疑?小作者的态度为什么前后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1.研究“将信将疑”部分。

自由读课文,找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信的?从哪些地方看出小作者是疑的?可以圈圈划划,也可小声讨论。

2.研读以下句子:

(1)外婆急忙拉住我,连声说:“不能摘,不能摘,那是打碗碗花!”

(抓住“急忙、连声、拉和感叹号理解并朗读。)。

(2)“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

(3)外婆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

什么叫“郑重其事”?你能郑重其事地读读外婆说的话吗?

(4)花里头有好看和不怎么好看的,有鲜艳和不怎么鲜艳的,可我从来没听说有专门让人打破饭碗的。

(反复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将信将疑的'心理。)。

3.还有说明小作者“信”或“疑”的地方吗?

五、“自信不疑”部分。

研究“自信不疑”部分。(即实验部分)。

(抓住一声不吭、骤然、紧张等词理解)。

什么叫一声不吭?原因是——?

什么叫安然无恙?什么叫如释重负?你怎么知道的?

现在,让我们替小作者一起告诉大家:“打碗碗花,不打碗!”

(朗读指导)。

学到这儿,我们还留下什么问题没解决?

既然“打碗碗花,不打碗!”为什么给它起这个名?我们能不能给它改个名,证明它“不打碗”,或者为“打碗碗花”写个正名启示。

打碗?不打碗!

将信将疑自信不疑。

《背篼》教学设计之一

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1、猜谜导入。

(2)揭题。

(板书:背篼)后理解。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能干的尝试读流利。

(2)反馈。

(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

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

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会读书。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

(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4)谈谈听后的感想。

3、围绕美,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导入:

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

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随机点拨(板书):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个别说。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齐读。

(3)理解炊烟袅袅。

(4)感情朗读。

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

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齐读。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

4、小结。用你明亮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

5、作业。

(1)、尝试背诵。

(2)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3)反馈。

(4)《作业本》第4、6题。

板书:

生字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早》教学设计之一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所以。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背篼》教学设计之一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这句话显得更富有现实意义。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特别是语文教学,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广泛的”,可以直至孩子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而这一影响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引导孩子学习《背篼》这一课时,我力求于这一理念开展教学,教学中感触较多。

一、给孩子一份情感养料。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教师的激情来源于自身良好的心理素养,以及坚定的职业道德观念的驱动,来源于课前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身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合适的语言、恰当的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用以燃起孩子的激情。《背篼》一课,虽然情节简单,但情感真挚丰富,这正好是老师展示激情的最佳平台,教学前我就准备抓住读、演、悟等几个板块让学生体味文中情感。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学生a、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因为图上有许多的大山。

b、可能是生活在城里的,去山上玩。

c、不对,只有生活的山里的孩子才会背着这么重的东西脸上还露出笑容。

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经过一番讨论,我知道孩子们被山里的孩子那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形象感染了,学生已经有想了解主人公的需要了,于是我趁机问:“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你想了解有关他的那些情况?”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以朋友的身份来研究山里孩子的'品质,使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课文,缩短了与孩子的时空差距。阅读课文的情感基础也就有了。

3、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背篼》这篇课文通过对山里孩子回家经过的叙述表现了山里孩子勤劳朴实以及关心邻居、热爱学习、体贴**的美好可贵品质。教学中,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山里的孩子体贴**的这一品质,我深情地说:“妈妈撩起围裙一角,想揩去的是儿子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更想揩去的是儿子劳动后的疲劳,妈妈多么想表达对自己孩子的喜欢呀!小小的一个“揩”字却显示出真挚的母子之情。山里的孩子多么想安慰妈妈,他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学生a.迫不急待地说:“妈,我打的柴够烧一阵子了吧!”

b.“妈,你看我多能干!”c.妈,我不累。d.不说话,什么话也没说,就是“抿着小嘴微笑”。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应该选d生说的有理,因为上山打柴禾对于山里的的孩子来说是经常做的事,无须都要说些什么,而且这样更体现了山里孩子特有的朴实性格。此时此刻,学生对“妈妈”的爱、对山里孩子的敬佩,对母子之情的感怀难于言表,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可见,教学中情感的体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作者、教师、学生的“三情”互溶共振,最终要达到开启学生感情闸门的作用。

二、给孩子一处开放的空间。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感悟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读、论、演等多种途径获得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教学的哪个环节,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教《背篼》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朋友之情、爷孙之情、母子之情”,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文这三段内容开展表演,扩写。把文中未写出的语句用自己的动作、语言表示出来。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纷纷显示出了独特的编导、表演、语言才能。在学生能力得到展示的同时,对课文的了解也更深入。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背篼》一课中,引导学生说说平时与朋友、家人相处的场景,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说起,进而感受自身与主人公的差距,从而起到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

三、给孩子一个感悟的天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大部分是情感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作用就在于,加深体验,有所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淀自身良好的情感素养。教学这一课时,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山里孩子”,如何让我们平原学生去体验山里孩子的情感呢?教学中我问:平时同学们在家会做什么家务活?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的劳动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在同山里孩子比较时,饱含着对自己无比的喜爱之情赞美着山里的孩子……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文本是例子,人生才是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在教学《背篼》一时,分析教材时我想:能否让一个文本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范本,真正起到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唯有教师创造性的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体验文中不同的情感,文中的“朋友之情、爷孙之情、母子之情”纷纷浮出文面,接着借助表演、联系生活等方法,让学生走出文本,升华感悟,形成认知,从而达到指导生活的目地。

《背篼》教学设计之一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学会13生字;理解19个新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全面理解课文重点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

教具:

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题,学习“篼”字。

3、《背篼》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充法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什么时候)、(谁)、(用“背篼”干什么)。

2、按三项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字词。(基础较差)。

(2)提出难读、难写、不理解的字词。

字音重点:梢、攒、渍、背、盛。

字形重点:篼、撩、揩。

检查词义:蜿蜒依依送别积攒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勤劳。

4、学习“学习提示”。

(1)投影出示: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找出课文重点句。

三、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读课文重点句,导入: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自由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同桌互说。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投影出示)。

(1)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2)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3)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比一比,体会表达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3、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理解“炊烟袅袅”。

4、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

5、听到妈妈的呼唤,孩子怎么做了?默读第4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动词很多:.拐、绕、走、跨、走、走)。

6、感情朗读,小结。

二、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导入: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2、朗读5――7自然段,谈谈读后的感受。

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他不但帮助家里打柴,还采集药材,积攒学费,同时不忘爱护邻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4、理解重点句:背篼里装的是什么?

比较句子:

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火。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这两句话有什么关联?作者用第2句话来赞扬这个孩子,好在哪里?(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一次”,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是“许多次”,是“习以为常”的,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火,点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义。)。

5、小结:山里的孩子,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柴、采药材,他是多么勤劳啊!

三、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四人小组交流。

3、个别交流(评议)。

4、集体读。

五、回顾学习过程与方法,小结写作顺序。(课文按山里的孩子归来的顺序,先写大山的孩子,背着柴火回来;再写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里;最后作者赞扬了大山孩子的勤劳童年。)。

六、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5、6题。

第三课时。

一、边听课文录音边轻读课文,回顾:你喜欢这个山里的孩子吗?他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1、交流:勤劳、孝顺、爱学习、爱他人。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集体交流疑难点。

3、听写词语。

二、自读课文,欣赏语句。划下优美词句,试背。指名背诵部分语句。

三、背诵全文。

1、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课本剧表演。

5、集体背诵。

四、城市里的孩子与这些山村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仿写练习: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哦,城里的孩子,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个怎样的童年?围绕上面的重点句,写一段话。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3、4、7题。

3、补充练习:辨字组词。

延民()责()。

蜓()抿()渍()。

梢()赞()。

哨()攒()。

教学后记。

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启发学生想象课文第5-8节所描写的情景,然后用动作、语言表演出来,学生兴趣较浓,效果较好。

《背篼》教学设计之一

“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火,他背着五彩的彩霞归来了。”这便是《背篼》中的主人公――山里的孩子。作者曹雷将他刻画得如此普通,而我学完这篇文章后却再也不敢说他普通了。他小小年纪就为妈妈打柴,每天早出晚归。而我呢?虽然常常帮妈妈拖地,总是叫苦连天。这不,今天早上妈妈临走时让我把地拖干净,我全当作没听见,结果被批评了一顿。

他小小年纪已听见或看见妈妈在呼唤,他就会立马回来。而我呢?有时在楼下玩,妈妈叫我回家,交了三四遍都不会上来,必须她轻自下楼叫我,我才勉强回家。他小小年纪就会和邻家小弟弟们和睦相处。而我却为了一点小事儿吵翻了天。最严重的是小时候那一次,邻居把我的小火车给弄坏了,我怒气冲天,便和他打了起来,结果呢,还不是两败俱伤,我真恨那时候的我。

有人用“小皇帝”“小公主”来比喻我们这些独生子女也不过分。人生的道路,恐怕永远不会是笔直平坦的,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生活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早》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认识诗中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归心似箭、轻松愉快的心情。

4、默写古诗。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一、激趣揭题。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

二、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2.解决生字。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呢?

4.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中的重点字词。

6、.这首诗到底讲什么呢?同桌互相说说诗意。

7、.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

8、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

四、创设情境,想意境、悟诗情。

1.诗人写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内化情感。

五、拓展背诵,指导写字。

1.同桌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诗。全班交流背诵情况。

2.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呢?引导学生交流课外内容。

3.复习本课6个生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指导“诗”“帝”“岸”的书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默写《早发白帝城》。

2、收集李白创作的其他古诗。

七、课后反思。

绝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认识诗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读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与热爱。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2、指名复述古诗大意。

3、教师小结导入:李白归心似箭,两岸风景如画,他却无心欣赏,真是可惜。今天,老师要好好地与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个地方的春天美景。

4、板书课题:《绝句》。

二、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

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四、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五、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柳”“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

七、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八、识记生字,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背诵、默写《绝句》。

(3)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一首。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松、愉悦)。

绝句。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千秋雪万里船。

(迷人、壮观)。

《早》教学设计之一

3、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迈进后院,去欣赏那带来阵阵清香的蜡梅花吧!

二、赏花。

预设:2数量多(迈进后院,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a、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b、哪里最能看出多呢?

c、谁能让这满满的一树梅花开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出示图片)。

3颜色漂亮(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

a、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b、那里最能体现出梅花的美?

c、找找这段话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品一品,到底美在哪里?

d、谁能向我们描述一下这琥珀和玉石有什么特点啊?

e、课文中用到了哪个词语?(润泽透明)。

f、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能发现梅花的什么特点吗?(冰清玉洁)。

g、板书:冰清玉洁。

冰清玉洁就是像冰那样透明同,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看来,作者把梅花当成了人一样看待。

听了你们的介绍,教师忍不住想去看看那梅花究竟有多美,你们的心情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让我们用朗读来赞一赞它。

5特点早(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着春天的到来。二十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板书:开得最早。

a、从哪里能看出梅花的这个特点呢?

b、对于这句话,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花信风:花开时吹来的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而,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

c、一候:一年有二十四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2、让我们捧起书本,让这最早开放的梅花盛开在我们五(1)班的教室里。

三、悟早。

1、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你们最喜欢的是梅花的哪一个特点呢?

2、我们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也有着梅花这令人敬佩的品质,让我们读读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板书:鲁迅。

师:读读鲁迅的故事,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一会可以把你的体会和同学们一分享。

2、学生交流。

出示:从那以后,鲁迅上学以后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鲁迅为什么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鲁迅有没有解释迟到的原因?

抓住“一面……一面……”“天天奔走于”等关键词体会鲁迅迟到是迫不得已的。

鲁迅为什么不为自己解释呢?

扣住“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轻轻地刻”“从那以后”等词语体会:鲁迅从小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但他不为自己找任何借口,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为此奋斗了一生,我们也要像他一样。

相机板书: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3、课件出示:要珍惜清晨、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课件出示我们要学,要。

4、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学生自由发言,(梅花开得最早,而鲁迅时时早,事事早。)。

相机板书: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以花喻人。

(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早”字不仅写出了梅花的品质,也写出了鲁迅“时时早,事事虽,奋斗一生”的坚定信念。突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

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朋友,他满腔热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作品。老师推荐你们读读《朝花夕拾》这本文集。

四、作业设计。

2、推荐阅读《朝花夕拾》。

《灯光》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完美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完美憧憬。

一、介绍作者导入:

1、师:《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

2、介绍作者: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2、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此刻,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4、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资料,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研读往事部分资料。

1、学生默读这部分资料,找出描述“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随机出示学生讲的句子:

a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b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c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d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e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资料。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身边类似的故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

1、学习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致意思。

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意思。

一、揭示课题:

问:你想知道打碗碗花哪些事情?

二、学生初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以上四个问题的答案。

交流1时落实生字“荒”;

交流2时让学生在找到句子后反复朗读并把打碗碗花的样子画下来。

交流3明确因为传说要打破碗,所以叫打碗碗花;

三、再读课文,要求:

1、读一句你以为最难读的句子。

2、读一句你以为读得最棒的句子。

3、读出2—4个你认为最难理解的词语,写在白纸上。

4、读懂文章围绕打碗碗花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充分朗读后,逐个进行交流。

四、三读课文。

要求:快速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找得最快。

1、交流,并把这些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写在卡片上。(新奇、将信将疑、紧张、如释重负、自信不疑)。

2、能为能通过表演来说明你已理解了这些词语。

《早》教学设计之一

《早发白帝城》是二年级第四册《远行》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同时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课文是一首五言绝句,使用单纯而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而且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辞、陵、猿、帝、啼五个生字,能够根据词义选择“还、重、朝”三个多音字正确的读音,根据已有积累书写“舟”、学写“朝”交流“帝(啼)岸。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古诗、当堂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能够根据诗句想象三峡的景象。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自学生字词,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感受诗人的心境。

一、引入(单元整合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板书:远行。

在以前的课上我们学过了《远行靠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交通工具去远行呢?(复习旧知)(2名,注意声音洪亮、表达完整)。

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他也去远行,他是谁呢?(出示画像)。

谁来介绍介绍他(孩子们简单说说自己了解的李白)(出示李白的资料)(背诵两首关于李白的诗)(复习旧知)。

李白这次远行,他是靠什么交通工具去的?(检查预习)你从哪里知道?

出诗句。勾画“轻舟”一词,于是我们明白了“舟”就是小船,所以除了轻舟我们还可以说(小舟),舟可以做部首,我们一看到舟就知道(与船有关)那你能说出哪些带有舟的字呢?怎么才能把舟字写在田字格中间(写舟)。

二、指导自学。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跟着诗人乘着小舟,去远行,(齐读课题)。

你读懂了什么(时间早地点白帝城发出发)(课文里还有一个字跟他很像,说说怎么区别呢?写帝、啼)(写两字)。

(课件)。

1、自由读课文,把你觉得难的字多读两遍。

2、回忆认字四法。

3、把诗文读通顺读流利。

读诗文的时候,你有哪些字词觉得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呢?

抽生读全诗大家评价是否读准确了。

读准三个多音字“朝、还、重”(区别读音,说说你怎么知道课文中读这个音?(引导孩子通过了解字义来选择正确的读音)。

读准“陵、猿”等词语。

4、再读全文(读准字音)。

5、读、出节奏。

三、发挥想象,理解诗文,感受作者的心境。

出ppt师讲述(了解背景)。

范读诗文,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

彩云间——这是什么时候的彩云呢(早上,板书朝霞,你们见过朝霞吗?什么样的?彩云间的白帝城是什么样的?看图片,读出白帝城的美)在这样一个彩霞满天的早上,诗人静静地站在白帝城前,他要做什么?(理解辞字)。

离开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情怎么样,你们从哪句话体会到的?(抽生读)把哪个词读慢一点就更能突出这种心情呢?(再次强调“还”就是(要回家了)引读(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江陵)真的有一千里吗这里说明了路(很远)(读)。

一千里并不是真的一千里,李白写诗常常有这样非常夸张的手法,你还记得他的那首诗里还这样写到(生背诗)。

《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那么我们这首诗里还有这样的写法吗?(万重山,读,你有什么感受)。

对比读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轻舟已过万重山你有什么感受。

(轻舟能换成小舟)(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小舟顺江而下,一日千里,两岸的山上传来了(猿猴的啼叫)(你听过猴子叫吗,在哪里听到的)这里的猿猴叫声又是怎样的?来看看(出示水经注,老师读,找出描写猿猴叫声的句子,说说感受)。

猿猴声声啼叫,连绵不绝,声音如此的悲惨,可是诗人心情却(非常高兴),因为(引读)他马上就要(回家了)。

出门行千里,终必把家还,让我们再次跟随诗人李白告别彩云中的白帝城,回到家里去吧。

(配乐、读诵)。

背诵全诗。

四、认读词语,巩固新知。

(读词语)。

开火车)(猿声,辞别,白帝城,江陵城,朝阳,啼不住,一日还,轻舟,两岸)。

老师如果把这些生字放在新的诗句中,你们会读吗?(出示诗句:)。

五、写字。

《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本课的学习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设计理念。

我以“动态生成”和“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设计本课教学的。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从“形”中来,到“数”中去,从图形中找到分数,看到分数想到不同的事物,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动手“创造”分数,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

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认识1/2。

(1).分一分。

生: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2个。

生:两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分,每人分1瓶。

师: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多少?一人分得蛋糕的一半,那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请会写的同学上黑板来写,引出分数),为了准确在表示出这半个苹果,在数学上我们就是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

师:习惯的写法是:(让学生用手指书空)先写——,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再写下面的2,表示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生跟读。

师:谁来说说这个二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边说边用手进行比划,之前教师先作示范动作)。

师:对了,每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它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谁再来说说这个蛋糕。

所表示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是用半个蛋糕来表示的。

二分之一,想一想,能用你们准备的纸片折出一个二分之一吗?

(设计意图:“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分食品的情境,把生硬的数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效果演示出来,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

(2)折一折。

师:那就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步骤来做:想、折、涂、写。(师把这4个步骤板书于黑板)。

师:(皱眉,故做疑惑)为什么这些纸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一半都可以用。

来表示呢?

师:(指着第一张纸片)这是谁的作品,请你自己来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3)练一练。

师:这涂色的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请判断(课件展示图形)。

(课件出示:把一个圆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师:有的同学认为是对的,有的认为是错的,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渗透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学法指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不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二动手操作深入学习。

1、学习1/4。

师:刚才我们同学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折出了二分之一。

来,你能不能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折出四分之一呢?请大家自己创作出一个四分之一来。

(生操作,师选择学生的作品3份以上用正方形折的四分之一,并贴在黑板上。)。

师:大家帮忙来看看,他们都做得对吗?都可以用。

四分之一来表示吗?再选择其中的一张纸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

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刚才认识二分之一,创造了四分之一。

你知道这些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吗?请大家打开书本自学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分数中间这根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下面的2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上面的1叫做——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

3、试一试。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确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的意义。你还能说出几个像二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吗?并动手折出它们吗?(学生活动,任意折几分之一。)。

师: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小结: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了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三、面向全体。

分层练习。

1、做一做。

利用课本“做一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

2、找一找。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出了那么多的分数。现在有一个学校的同学们正在郊游,他们的活动中有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呢?请同学们帮他们找一找。(课件出示课本情景图)。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利用多媒体送给全班学生一句名言:“天才是1/100的灵感加上99/100的汗水”,既表达了我对孩子们的深深祝福,又体验了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早》教学设计之一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所以。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紧抓主线,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关联词语对课文的概括训练,又有鲁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一线串珠,直奔主题。

在执教伊始我紧抓课题“早”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叙述的重点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然后直奔重点段落深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这样贯穿全课,一珠串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梅花的“早”时我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态,再出示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对照图片,结合课文文字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补充梅花的诗句,加深认识,逐步深入。

三、语言训练,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在梅花环节,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梅花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眼中的梅花与文章中的梅花相对应,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研读鲁迅“早”的故事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相机出示三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填空,让学生在辩与不辨中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鲁迅辩与不辨背后的深意,从而理解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着出示鲁迅的成就介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格。

在学习了梅花的“早”与鲁迅的“早”之后,我抛出文章为什么要写他们的“早”,引导学生寻找相似之处,从而理解作者用意,升华文章主题,水到渠成。

当然,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是,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几分之一的分数表示。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勤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情况下,其中的一份才能用分数来表示。

教学难点:把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2张长方形的纸片和一张圆形纸片,水彩笔和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同学们想不想早点去春游呢?

师:好!让我们看一段录相,一起感受一下春游那热闹的场面吧!(播放春游录相)。

师:在同学们喜欢的春游活动中,其实还蕴涵着许多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分蛋糕,认识二分之一。

(电脑出示两个小朋友和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的主题图。)。

师:小明和小丽带了哪些好吃的?

师:(电脑突出4个苹果并出示后面的问题)把4个苹果分给小明和小丽2人,怎么分?(还可以怎么分?)(每人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谁来解释:为什么要平均分?)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2个。(板书:2)。

师:(电脑突出2瓶矿泉水并出示后面的问题)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几瓶?(板书:1)。

师:(电脑突出1个蛋糕并出示后面的问题)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个?(出示分蛋糕的过程)(半个)半个也就是二分之一个。(板书:1/2)。

师:谁能结合分蛋糕的过程说说你怎样理解1/2?(几名学生说完整后,电脑出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师边说边板书:写作:1/2,读作:二分之一。)(电脑闪动另一份)那么,这一份也是这个蛋糕的1/2。

2.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一个蛋糕,找到了它的1/2,下面我们通过平均分一张长方形纸,找到它1/2。(电脑出示:试一试: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再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活动。

师:谁来说说看,这个长方形纸的1/2指的是什么?(学生演示,电脑交互出示三种情况。)。

师: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

(二)小组合作,认识其他分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并标出分数。(电脑出示情境和问题)。

小组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电脑交互出示分数1/3、1/4、1/5。说完分数的意义后,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写法和读法。)。

(在学生说到1/4时,让生判断)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里画“  ”(书96页,第2题)。

师:还能不能表示出其他的分数?

(电脑出示例4线段图)。

师:这条线段上的每一份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电脑出示意义,并板书:1/10,十分之一)。

(三)小结分数和各部分的名称。

师:(指到板书说)像1/2、1/3、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课题:几分之一)。

师:认识并板书1/2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能说出黑板上其他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是什么吗?

(四)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请刚才在长方形纸上找几分之一的同学坐到左边两组,在圆形纸上找几分之一的同学坐到右边两组。

1.重点比较一组分数。

2.比较用长方形纸表示出的分数和用圆形纸表示出的分数。

师:请每个同学在你所在的大组中找一个同学,一起比较你们表示出的分数。(请几组好朋友汇报。)。

小组活动后,请几组同学上台汇报怎么比的。

师:所以比较分数也要在同一标准下进行。

三、练习。

书上习题4、5。

《早》教学设计之一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紧抓主线,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关联词语对课文的概括训练,又有鲁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一线串珠,直奔主题。

在执教伊始我紧抓课题“早”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叙述的重点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然后直奔重点段落深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这样贯穿全课,一珠串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梅花的“早”时我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态,再出示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对照图片,结合课文文字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补充梅花的诗句,加深认识,逐步深入。

三、语言训练,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在梅花环节,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梅花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眼中的梅花与文章中的梅花相对应,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研读鲁迅“早”的故事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相机出示三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填空,让学生在辩与不辨中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鲁迅辩与不辨背后的深意,从而理解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着出示鲁迅的成就介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格。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