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防融合工作方案(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1 11:47:04 作者:BW笔侠

工作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是评价一个方案好坏的重要标准。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工作方案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产教融合工作方案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改革部署,在全国统筹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试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以制度创新为目标,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试点原则。

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形成各方协同共进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承载改革功能,以城市试点为基础,突出城企校联动,统筹开展行业、企业试点。

优化布局、区域协作。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综合考虑区域发展水平,重点支持有建设基础、改革意愿、带动效应的城市开展试点。承担试点任务的东部地区城市,要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展结对帮扶和对口支援,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

问题导向、改革先行。集中力量破除体制障碍、领域界限、政策壁垒,下力气打通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下好改革“先手棋”,健全制度供给和体制机制,重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实现全要素深度融合。

有序推进、力求实效。坚持实事求是、扶优扶强,根据条件成熟程度,分期开展建设试点,不搞平衡照顾,防止形成政策洼地。坚持因地因业制宜,促进建设试点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

通过试点,在产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上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借鉴的经验,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解决人才供需重大结构性矛盾,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服务贡献显著增强。

(一)产教融合型城市。从2019年起,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试点建设首批2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适时启动第二批试点,将改革向全国推开。试点城市应具有较强的经济产业基础支撑和相对集聚的教育人才资源,具有推进改革的强烈意愿,推出扎实有效的改革举措,发挥先行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如期实现试点目标。除计划单列市外,试点城市由省级政府推荐,直辖市推荐市辖区或国家级新区作为试点核心区。面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试点城市布局,中西部地区确定试点城市要适当考虑欠发达地区实际需求。

(二)产教融合型行业。省级政府在推动试点城市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基础上,依托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集群,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改革中的协调推动和公共服务职能,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改革的标杆行业。

(三)产教融合型企业。积极建设培育一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在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中,充分发挥试点城市承载、试点行业聚合、试点企业主体作用,结合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重点聚焦以下方面先行先试。

(一)完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健全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联动规划机制。在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开发、重大项目布局中,充分考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将产教融合发展作为基础性要求融入相关政策,同步提出可操作的支持方式、配套措施和项目安排。有条件的地方要以新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产教融合园区。大力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推进资源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开展东部对口西部、城市支援农村的职业教育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到城市优质职业院校就学。

(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生产性实训为关键环节,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深度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在技术类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重点推动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规范化的技术课程、实习实训和技能评价标准体系,提升承担专业技能教学和实习实训能力,提高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覆盖水平和质量,推动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实训制度化。推动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比例。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推动高等学校和企业面向产业技术重大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

(三)降低校企双方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重点解决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对接合作不顺畅、评价导向不一致等突出问题。探索建设区域性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校企各类需求精准对接。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各类产教对接活动,推动院校向企业购买技术课程和实训教学服务,建立产业导师特设岗位,推动院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锻炼制度化,促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推进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组建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集团(联盟),搭建行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教育服务平台,聚合带动各类中小企业参与。探索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科技园区、众创空间、中试基地,面向小微企业开放服务。建设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库。

(四)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模式,试点城市要按照统筹布局规划、校企共建共享原则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要更多依托企业建设,优先满足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家政、养老、健康、旅游、托育等社会服务产业人才需求。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点领域,推动“双一流”建设等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

(五)探索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高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完善现代学校和企业治理制度,积极推动双方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全方位融合。围绕生产性实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关键环节,推动校企依法合资、合作设立实体化机构,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各地可在指导开展城市试点基础上,结合实际对省域内推进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试点的具体任务做出规定,制定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具体措施。省级政府要统筹资源配置,将承担试点任务、推进改革成效作为项目布局和投资安排的重要因素,积极加大投入,形成激励试点的政策导向和改革推力。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的中央企业、全国性特大型民营企业,组织实施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一)落实组合投融资和财政等政策激励。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试点城市自主规划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先布局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对建设成效明显的省份和试点城市予以动态奖励。完善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债券融资、开发性金融等组合投融资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对重大项目跟进协调服务,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以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合作共建等方式,支持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或举办职业院校。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投资,按规定投资额30%的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试点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取得显著成效的,按规定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并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全面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可适用的各项财税、投资、金融、用地、价格优惠政策,形成清单向全社会发布。

(二)强化产业和教育政策牵引。鼓励制造业企业为新增先进产能和新上技术改造项目配套建设实训设施,加快培养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允许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校企共招、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完善“双一流”建设评价为先导探索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支持各类院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对成效明显的地方和高校在招生计划安排、建设项目投资、学位(专业)点设置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负责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的政策统筹、协调推进。省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区域内建设试点组织实施工作。试点城市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落实主体责任,将试点任务分解到位、落实到事、责任到人。

(二)健全协调机制。省级政府和试点城市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工作、及时解决问题。省级人才工作领导组将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纳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考核评价重要内容。试点城市要编制改革问题清单、政策清单,逐一落实。

(三)强化总结推广。试点城市通过深化改革探索出的经验办法,特别是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有效措施,应及时向省级政府有关部门报送,在省域内复制推广。具有重大示范效应的改革举措,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按程序报批,在全国复制推广。

党企融合工作计划方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v^^v^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直面经济新常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姿态谋求新作为,突出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这个主线,持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1、围绕中央精神。要深入学习^v^^v^系列讲话精神,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深入学习《党章》、《中国^v^党内监督条例》,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v^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确保精神上“不缺钙”。

2、结合工作实际。要重点学习中央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全面把握国家的政策方向和发展目的,要切实把学习成效落实到本职工作上,要培养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学用相长、学以致用。

1、规范选举工作。按照《中国^v^章程》和《中国^v^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有关规定,自下而上推进机关两级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针对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坚持宜专则专,宜兼责兼的原则,发挥兼职书记既抓生产经营、又抓党建工作的推动作用。针对企业党委换届选举工作,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原则作为主线,贯穿于换届选举工作的始终,确保换届选举工作方向正确、规范有序、发扬民主,维护党纪党规的尊严和权威,确保换届选举工作依法依规进行。

2、规范党务工作。规范党务工作台账建设,严格按规定程序开展各项工作,做好记录,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任务指导书台账、企业党委委员上党课台账、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台账等,使机关党建工作台账逐步形成内容充实、全面系统的整体。落实党务公开制度,对党费的收缴、使用、管理和干部选拔任用等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公示,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做到公正、公开、透明。

3、强化制度约束。建立健全基层党建领导责任制、过程管理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明确责任,落实重点任务,解决突出问题,形成上下贯通、衔接配套的责任体系。要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认真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支部主题党日等基本组织制度,真正将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到位,发挥好制度的应有作用。

1、持续进行领导班子建设。以“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要求持续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会等深入查摆问题、找准工作着力点,积极制定整改措施,逐步提升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能力、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能力,实现政治与业务素质双提高,为发展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

2、大力加强支部书记考核。创建党组织书记履职考评机制。践行“三级同述同评同考”原则,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工作;设定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考核指标及工作细则,并以此作为落实兼职党组织书记的考核依据。促使各党组织书记提高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3、突出抓好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以支部为单位制定年度党员学习计划,及时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重要会议精神,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规范党员发展流程,制定年度发展党员计划,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将党员发展的工作重心向一线工人和青年职工倾斜,严格过程管理和工作程序,建立条理明晰、资料完备的发展党员工作台账。

1、抓实主体责任。企业党委要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责任担当,企业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在党风廉政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制度设计、督促检查等方面要给予重视支持。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落实“一岗双责”,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上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深入基层调研,解决实际问题,时时处处做表率,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引向深入。

2、加强廉政宣教。要倡导“廉洁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引导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骨干将廉洁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要完善教育体系,坚持经常教育和主题教育相结合、全员教育和重点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分类教育的新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正面典型教育、反面警示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从业意识,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为企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3、完善惩防体系。以围绕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为目标,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完善监察体系,引导纪检机构提升监察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围绕企业改制发展所需要的“保基础、强主业,调结构、促转型,走出去、拓市场”内在要求,紧密结合管理精细化要求,有效开展监察工作。要加大日常督查力度,企业企业党委要随时随机抽查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1、创^v^组织活动。联系基层党建工作实际,联系生产经营实际,联系支部党员实际,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开展富有党组织特色的党员活动。要注重新知识、新理论的教育和传播,实施组织活动动态分析管理,实时更新活动内容,让党员第一时间接触前沿理论,领会精神要义,把解决问题作为党建活动的重点,做到紧扣实际谋划实施,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所在地社区开展共建活动,组织党员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公益事业、帮贫扶困等,为所在社区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产教融合工作方案

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服务湖北高质量发展,依据《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统筹开展湖北省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试点,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视察湖北和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推动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

(二)试点原则。

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形成各方协同共进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试点城市综合承载改革功能和典型示范作用,以城市试点为基础,统筹开展行业企业试点。

优化布局、分层推进。根据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区域发展,重点支持有建设基础、有改革精神、有带动效应的城市开展试点。不具备综合试点的城市,可先行开展行业、企业试点,并逐步推进到城市综合试点。

问题导向、改革先行。集中力量破除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领域门槛、行业界限、政策壁垒,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不断强化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重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实现全要素深度融合。

因地制宜、力求实效。坚持因地因业制宜,建设试点内容要与产业结构布局、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实事求是、扶优扶强,不搞平衡照顾,真抓实干、力求实效,根据条件成熟程度,分期开展建设试点。

到2025年,通过5年的努力,试点布局建设3个左右湖北省产教融合型城市,打造形成5个左右特色鲜明的湖北省产教融合型行业,建设培育400个左右湖北省产教融合型企业,重点建设100个左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初步建立省级产教融合制度框架和激励政策体系。

通过试点,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服务贡献显著增强,打造产教融合“湖北样板”。

在产业、人口、教育资源相对集聚,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强、科教优势强、改革意愿强、带动效应和承载能力强的城市,试点建设3个左右湖北省产教融合型城市,形成以国家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为龙头牵引,省级试点城市为骨干支撑,向全省辐射示范作用明显的产教融合型城市体系,打造支撑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依托我省集成电路、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十大重点产业,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协调推动和公共服务,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点打造以芯片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产业、以激光和智能装备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以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等5个左右引领全省产教融合改革的湖北省产教融合标杆行业。

围绕支撑服务湖北十大重点产业发展,遴选建设培育400个左右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充分发挥试点城市承载、试点行业聚合、试点企业主体作用,重点聚焦以下方面先行先试。试点城市要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相适应,试点行业要强化行业协调指导、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对接服务,试点企业要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和职业培训。

(一)优化完善社会产教融合湖北布局。

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联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同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政策制定、要素支持、实施路径和重点项目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围绕湖北十大重点产业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体系,推进资源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

(二)打造人才产教合作培养湖北样板。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向社会开放。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以生产性实训为关键环节,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技术类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校企合作构建规范化的技术课程、实习实训和技能评价标准体系,提升专业技能教学和实习实训能力。推动大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明显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比例。

建立湖北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汇集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供求信息,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推动院校向企业购买技术课程和实训教学服务,建立产业导师特聘、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制度,促进校企双向交流。推进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组建实体化运作的湖北行业产教融合联盟,开展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教育服务,聚合带动各类中小企业参与。探索校企和校地共建产教融合科技园区、众创空间、中试基地,面向小微企业开放服务。

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高等学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开展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改革试点。允许企业以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与职业院校或高等学校共建产业学院或二级学院、实训基地和创新基地。鼓励企业加大开发投入力度,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联合,设立人才工作站,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推动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

(一)投融资和财政组合激励的牵引。

进入湖北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激励政策与企业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接纳教师岗位实践、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工作相挂钩。

1.结构性减税。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按15%的税率缴纳的税收优惠。

2.用地支持。支持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其教研及教学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对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的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或高等学校,按国家相应的政策供应土地。把产教融合谋划储备项目中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按程序纳入省重点项目,优先保障用地。试点城市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用地列入土地供应年度计划。

3.财政投入与抵免。优化政府投入,完善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成本的教育拨款机制。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投资,按规定投资额的30%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4.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持产教融合项目。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债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保险专门确定费率。

(二)产业和教育政策的牵引。

鼓励企业为新增先进产能和新上技术改造项目配套建设实训设施,加快培养大批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鼓励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学校共招、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完善“双一流”“双高计划”等项目建设评价为先导,探索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支持各类院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对成效明显的地方和院校在招生计划安排、建设项目投资、质量提升加大奖补资金额度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三)政府专项奖补资金的牵引。

充分发挥已有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专项引导资金的作用,对承担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尤其是开展育婴师、养老师、护理师培训的高职院校和应用型高等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性激励补贴。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推进。

省发改委、教育厅、经信厅、财政厅、人社厅、自然资源厅、国资委、税务局等负责全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的政策统筹、协调推进。各市州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试点城市应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积极做好域内建设试点组织实施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深化产教融合督促检查机制,完善企业投入统计调查制度,对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加大督查力度,强化事中监督管理和事后评估公告,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二)加强宣传引导,创新发展理念。

加大对产教融合政策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凝聚学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重视“投资于人”的普遍共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产教融合新局面。

(三)加强示范引领,彰显辐射带动。

试点城市通过深化改革探索出的经验办法,应积极向省政府有关部门报送。省政府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试点城市、行业、企业的改革动向,及时汇总、凝练改革典型经验和具有重大示范效应的改革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

糖尿病医防融合实施方案

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健康服务重心由后端的医疗向前端的预防转移,建立“一手做预防,一手开处方”制度,加快形成防、治、管紧密服务链条,制定本方案。

坚持预防为主方针,进一步推进健康三明建设,健全健康管护体系下的医防协同、融合发展,为群众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慢性病人群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筑牢群众生命健康的“上游筑坝”。

(一)完善医防融合运行新机制

1.健全服务项目融合机制。各地要建立医防融合项目清单,确定本辖区医防融合项目清单并签订服务协议,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妇女儿童保健、性病艾滋病防治、麻风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疾病相关监测等工作,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疾病防治服务。

2.健全医防资源融合机制。推动总医院(医联体)与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保健等资源融合发展,落实区域慢性病防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医养结合、免疫规划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筛查与体检平台、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与医疗资源一体化管理,提升实验室检查检测能力,推进实验室共享、检查检测结果互认。

3.健全医防融合工作机制。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业务融合的合作机制。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加强综合防控干预;切实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病例登记报告、危急重症病人诊疗工作,推动医疗资源、医疗及公共卫生人才、疾病病种“三下沉”,实施人群健康促进、高危人群发现和指导、患者干预和随访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推进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管融合发展。

(二)落实全天侯健康知识普及

强化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多样性、实效性和长效性,提高居民医疗保健常识和自我保健能力,让“每个人是自己健—48—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深入人心。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慢性病防治宣传教育;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共同组建健康科普讲师团,以基本医疗、妇幼保健、中医养生、心理健康、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等内容为核心,编制有关健康教育讲座课题清单,采取“你点我讲”菜单方式,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和健康需求,选择健康教育授课专家和授课内容;建设健康科普网络直播平台,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宣讲直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进一步提升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三)加快推进全覆盖健康筛查

以健康管理团队为主,采取“1+n”模式,融合公共卫生、街道社区等人员,采取网格化方式,全面摸排居民健康状况,建立规范的健康档案,健康筛查覆盖率达到100%,辖区内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建档率达100%;落实妇女“两癌”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妇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规范管理。

(四)推进全过程健康干预

1.加强健康筛查、健康体检和健康问卷等结果运用,进行健康分类、风险分级,对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等分类制定健康管理方案。开展对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干预指导、定期回访,实施合理饮食、科学运动、中医养生保健、体质辨识等咨询措施,降低高危人群比例。

2.推广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加快预防接种门诊数字化建设,改善接种环境。鼓励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接种成本效益较好的肺炎、流感、手足口病等非免疫规划疫苗,适时推广适龄女性hpv疫苗接种,降低疾病发病率。在知情自愿接种的前提下,推进非免疫规划疫苗(流感、肺炎等)总量逐年提升,其中流感疫苗全人群接种率达到2.8%,肺炎疫苗60岁以上人群和3岁以下人群接种率不低于1.2%。

3.加强妇儿保健全程管理服务,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推进儿童早期发展促进服务;阻断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以科学备孕、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为重点,降低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

4.强化医校协作,贯彻零级预防理念,设立校园健康讲堂,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营养均衡、口腔保健、视力保护、肥胖、龋齿等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将健康宣教和疾病预防融入学生实践培训活动中,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

5.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搭建基层服务平台,落实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等管理措施,强化对重点人群科学、规范服务,积极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降低心理相关疾病发生。

6.加快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构建一个集信息收集、综合健康评估和健康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医防数据共享、慢性病数据互联、疫情监测数据互通,提高医防信息利用率和对各类疾病发病趋势的预警监控能力。

(五)强化全人群健康管控

1.打好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攻坚战,完善“分区、分级、分类、分标”和“积分制”慢性病管理,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成立公共卫生人员与医疗人员组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增加与居民面对面服务时间,加强主动随访、健康检测、健康档案的管理和居民健康信息的收集,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化水平,保障和增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人群发病风险。

2.实施“一病多方”制度,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同病异治原则,开展风险评估,使用相对应的处方(即用药、疫苗、运动、饮食、心理等处方),进行个性化的综合治疗和健康指导,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和减少慢性病并发症发生。

3.建立集预防、治疗、康复等综合健康服务为一体的标准化示范门诊(高血压、糖尿病等),配备必要设施、设备,通过标准化的诊疗规范和技术指标,提高患者区域内就诊率和疾病控制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4.深化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模式,推进疾控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预防、治疗、康复等“三位一体”防治服务融合,实现早发现并全程规范治疗。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达到50%以上,成功治疗率达90%以上;新病原学阳性肺结核耐药筛查率不低于80%;耐多药肺结核高危人群耐药筛查率达95%以上;降低肺结核传播蔓延风险,减少全人群感染率。

5.加快重点疾病课题研究,推进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防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对全市疾病谱前几位的'病种及其危险因素筛查进行课题研究,掌握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6.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制定慢性病病种中医健康干预方案与服务项目。大力推广传统养生健身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周期中医健康服务。

(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按照国家要求和省里的部署,及时调整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适时挂牌成立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局。完善全市疾控机构综合改革,落实疾控机构实施“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推进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装备,加快市疾控中心迁址建设。推进市皮肤病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台江医院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薪酬制度改革,实施院长目标年薪制;完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业务融合的工作机制,激发内生活力,增强工作动力,助推医防融合。

(一)强化人员保障。由各总医院(医联体)牵头,当地疾控中心派驻人员,共同设立“医防融合办公室”,统一调度总医院(医联体)及各基层分院和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精神卫生等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协同推进医防融合。

(二)强化工作融合。各总医院(医联体)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公共卫生机构共同制定服务清单,并开展相关医防融合工作,购买服务的经费从总医院(医联体)结余资金中列支。

(三)强化经费支持。将医保基金与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整体打包,由总医院(医联体)统筹使用。各总医院(医联体)按参保人数每人每年10元预留,年终由市医改领导小组组织考核后确定,由各级卫健行政部门作为绩效工资增量拨付给各级公共卫生机构。

党企融合工作计划方案

^v^^v^指出,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是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象征,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期待。“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已沉淀为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作为身处基层的选派干部,更加应当把将群众冷暖常记在心中、把尽责为民的担子扛在肩上,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续写人民事业的时代华章。

“一枝一叶总关情”,选派干部要厚植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做助力乡村振兴的“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一位革命家的理想,更是我们新时代基层干部的目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各项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作为选派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百姓难题、增进百姓福祉。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之事无小事,只有将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以无私奉献为工作抓手,以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肩膀担负民意,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搞好统筹谋划,加强工作指导,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把乡村振兴工作抓具体、抓深入、抓扎实。用自己的“辛苦感”换来群众的“幸福感”,做助力乡村振兴的“孺子牛”。

“千磨万击还坚劲”,选派干部要发扬敢战能胜的拼搏精神,做拉动乡村振兴的“拓荒牛”。

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面对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繁重的工作任务,要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担当作为、敢闯敢试,在矛盾面前,要敢抓敢管、敢作敢为。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的新活力,以点带面,抓好致富产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以人才建设为抓手,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契机,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当以坚定理想信念补精神之钙,不断学习续能力之电,勇于担当弄改革之潮;锐意进取则拓时代之荒;在前进道路上,与时俱进、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争做乡村振兴的“拓荒牛”。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选派干部要锤炼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做服务乡村振兴的“老黄牛”。

^v^^v^曾多次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这是^v^对全体党员干部的嘱托和要求,培养实干精神,做到勤政务实更是对选派干部的要求,勤政不仅是党的领导之基,更是基层干部的务实之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乡村振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做群众的实干的“老黄牛”,就要安心扎根基层,永葆工作热情,把真干作为本分,把实干作为责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勤政为民心坦荡。

清风两袖守清廉,我相信,当每一位选派干部都能像老黄牛一样将“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的奋斗姿态投入到工作中,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必能绘就更新更美的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

产教融合工作方案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与以往相比,本次《方案》改革力度颇大,直面问题要害,并针对职业教育内外部改革的关键问题提出战略性解决方案。《方案》仍然延续了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问题的关注,并且在几个关键领域提出实质性的改革策略。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学校职业教育的出现。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传统学徒制逐渐趋于瓦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学校职业教育与学徒制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现代职业教育实际上是沿着两条主线发展的:一条是学校职业教育,另一条则是职业培训。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究竟应该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还是应该以职业培训为主,在二战后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前者以巴洛夫为代表,他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应该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学校可以根据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和长期性的人力资源预测,通过职业化的学校课程培养一定数量训练有素的后备人力资源。相反,福斯特提出著名的“职业学校谬误说”,强调现代职业教育应该以职业培训为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职业化的.学校课程不能决定学生的职业志愿,也不能解决失业问题,简单的人力资源规划不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依据。

实际上,两种理念孰优孰劣,很难做出绝对判断,世界各国根据本国需要,逐渐形成学校本位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此而言,我国是典型的学校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即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新世纪以来,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学校—企业”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受到青睐,尤其强调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重要主体作用。

对此《方案》提出,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探索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校企双元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要求是,借鉴德国“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

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对此,《方案》强调,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将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融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其一,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健全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强化地方引导本区域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的职责,原则上每5年修订1次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每年调整1次专业。其二,校企联合开发,并定期更新教材与信息化资源。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其三,将企业最新技术融入教育教学。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专学校多由行业部门举办,技工学校多由国有企业举办。通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组织内部就可以解决。而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为了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方面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即将原来隶属行业部门管理的学校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另一方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减轻国有企业负担,去除包括教育在内的企业非生产性功能。

上述一系列改革,使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失去稳固的组织基础。自此以后,企业变成完全的经济实体,不再承担教育责任,因此,校企合作的意愿并不强烈。而职业学校由于人才培养需要,只能依靠私人关系、政府牵线等方式,去市场中寻求校企合作企业。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重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体系的构建,不仅极为复杂,而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应该明确认识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完全的市场行为,这是我们必须尊重的事实。在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要改变传统的“拉郎配”方式,尝试构建一种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对此,《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改革举措。一是拓宽合作领域,寻找利益结合点,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二是通过改革绩效工资制度,调动学校内部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方案》提出,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

三是通过经济手段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四是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发展历史很短,其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意识与文化也需要较长的培育过程。

产教融合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国家层面统一推进产教融合难以有效落实到行动层面。而从学校层面力量又相当有限与薄弱。因此,从区域层面着手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则一种更具操作性与可行性的方式。从我国现有产业发展来看,省域产业发展特征较为明显,地市或县域产业发展更为单一、集中,对于产教融合的深度展开更为有利。

目前来看,区域层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学校而言,产教融合的需求在于加强区域统筹,促进省域或地市域职业院校(包括应用型本科)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建立区域产业需求清单与院校专业供给清单,推进区域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专业水平与产业水平对接。对企业而言,产教融合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培训两个方面。对社会大众而言,产教融合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等方面。也就是说,在综合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时,必须考虑到不同群体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需求差异,探索功能更为多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

为了深化区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力度,《方案》提出打造功能更为多元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即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当然,实训基地在功能发挥上也有侧重点,其最主要的功能仍旧是服务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面向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统筹多种资源,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方案》也提出要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指导各地各校借鉴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经验,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提高实训基地规划、管理水平,为社会公众、职业院校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要想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与普通教育教师相比,职业教育教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师型”。“双师型”主要体现在对其能力结构的复杂要求,即不仅需要职业教育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职业教育教师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目前来看,我国“双师型”教师的短缺问题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长期以来,“双师型”教师无论是引进,还是培养,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引进环节,主要的障碍是招聘制度与薪酬待遇等。由于学历限制,不少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无法进入职业院校任教。由于薪酬待遇的差距,不少高技能人才即便进入了职业院校也很难留住。在培养环节,我国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职教教师通过普通师范以及其他理工和综合类高校培养,即在相关院校接受师范类或专业类的课程培养,到岗后再进行一定的培训。优点在于,有一批研究生学历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职校教师队伍,提高了职教师资队伍的层次;缺点在于,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文化课教师职校教学不适应,实践课教师职场经验缺乏。另一种是通过独立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优点是学生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较有优势;缺点是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学生就业前景堪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优势不明显。

为了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制度,《方案》提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举措。一方面是职业教育教师招聘制度的改革,重点在于打破学历限制,提高教师待遇。《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在职业院校实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式的改革,重点在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具体举措如下: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引导一批高水平工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追求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一体化逐渐成为全球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股新趋势,最具典型代表的无疑是现代学徒制的复兴。

回顾历史,由于管理体制上的二元分离,职业教育与培训一直未能整合成完整的职教体系。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招生、培养、就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均涉及教育行政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然而,教育行政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现象仍较为严重。职前阶段,育人的教育体系与用人的劳动体系分离,时常导致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职后阶段,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主要归劳动体系管理,教育体系对此参与不足。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国会出现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并存的尴尬局面。当务之急是,消除管理体制的障碍,对相关管理机构有机整合,制定统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规划,统筹管理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

基于上述背景,《方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举措。一方面,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职责范围,提高二者分工协作的水平。如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分别负责管理监督考核院校外、院校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制定职业标准,教育行政部门依照职业标准牵头组织开发教学等相关标准。另一方面,完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农业农村、国资、税务、扶贫等单位组成,国务院分管教育工作的副总理担任召集人。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重大问题,听取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等方面的意见建议,部署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重大事项,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各成员单位就有关工作情况向联席会议报告。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各成员单位做好相关政策配套衔接,在国家和区域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安排、经费投入、企业办学、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

党企融合工作计划方案

xx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公司集种鸡繁育、肉鸡孵化、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饲料生产、有机肥制造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党支部成立于2016年10月,现有党员11名。公司党支部高度重视企业党建工作,坚持以“为企业图发展,为员工谋福利,为党旗添光彩”为宗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推进“五强五提升”,实现了企业党建和生产经营同步发展。

入年度工作目标,新员工入职,由办公室、安环部及所在部门对员工进行厂纪厂规、安全生产、岗位操作等业务培训。每年定期派出党员参加教育培训班,接受红色教育,提高党员职工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整体素质,有效增强了企业竞争实力。

2.强化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执行力。公司党支部在参与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积极帮助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了党员职工行为规范准则,以“敬业爱国,共创卓越”为经营理念,以“品质、热情、能力”为员工三要素。制定夜间值班制度,对语言、行为举止、工作作风等进行规范的同时,坚决杜绝生产事故。严格执行党务公开、党组织议事原则,公司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积极听取支部意见,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让党员极大程度的参与企业的发展。制定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对全员实行个人自评、员工互评及上级评定考核机制,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员工给与一定奖励,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促进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增强了企业的执行力。

体活动及爱心慈善事业,积极参加农场举办的乒乓球、篮球等比赛,并以xx实业冠名赞助比赛奖品价值万元。塑造了企业形象,推进了党建、企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4.。

强化组织建设,增强企业向心力。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制度。针对公司党员人数较少,流动性大的特点,党支部对调出、调入党员及时办理组织转移手续,确保流动党员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坚持“十六字”方针,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20xx年-2021年间,xx实业党支部接收了两名^v^员并为其举行入党仪式,在入党仪式上为^v^员佩戴党徽、新老党员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共同重温入党誓词,庄严宣誓,全体党员接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教育。强化组织领导职能,明确规定各厂厂长、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列席公司的领导班子会,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增强群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向心力。

360万元,为xx县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向乡村振兴转变作出了积极贡献。公司董事长xx被推选为20xx年“xx县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3月公司荣获省工商联颁发的“百企帮百村联万户,精准扶贫优秀民营企业”荣誉称号。

2.助推企业发展更加明显。公司上下呈现出“党群连心促和谐,凝聚合力谋发展”的良好势头,党支部的党建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二者得到了有机结合,做到了企业需要、领导支持、员工欢迎、党员拥护、组织满意,开创了企业党建和生产经营齐头并进的新局面。20xx年,公司安排就业1900余人,带动贫困户3602人,人均增收933元。先后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强势企业”“黑龙江省饲料工业协会优秀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产教融合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服务需求、优化结构、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原则,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构建我市“4+4”现代产业格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创新时代现代省会、经济强市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通过10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基本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行,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一)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将产教融合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强市战略,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分工负责)。

(二)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及优化,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加快市职教园区建设,将其打造成现代职业教育集聚区,实现全市职业教育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依托重点园区,与京津共建一批产学研创一体化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服务基地。鼓励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重点县初中毕业生到市区优质公办学校接受免费职业教育,在各学校招生计划方面予以倾斜。(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分工负责)。

(三)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市属高校整合各类资源、平台、要素,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新创业型企业建立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发挥对石保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的服务作用,增强创新中心人才集聚和牵引产业升级能力。把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教育、教师科研及其成果转化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学科创新竞赛活动,加快高等学校众创空间建设,每所高等学校至少创办一个众创空间。(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分工负责)。

(四)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专业群。围绕我市构建“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旅游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8个领域急需紧缺学科专业,推进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分工负责)。

(五)强化人才培养需求导向。加快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发挥市场机制配置非基本公共教育资源作用,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有效调节。开展以行业、企业和劳动者需求为基础的技能培训与岗位需求对接调查工作,定期发布我市年度技能人才供需信息、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和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等,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学科专业发展就业状况,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分工负责)。

(一)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进办学准入条件和审批环节,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有序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设备、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企业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参与公办职业学校办学。鼓励骨干企业联合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注重发挥市属国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各县市区政府分工负责)。

(二)推进“引企入教”改革。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共建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名师工作坊(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申报新专业原则上应有行业或企业参与。(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分工负责)。

(三)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校企共同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合理安排实习实训内容和岗位。采取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合作方式,推动职业学校把实习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支持市职教园区和技师学院建设行业或区域性实训基地,带动中小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落实税收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更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保障学生享有获得合理报酬等合法权益。(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分工负责)。

(四)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和技术研发平台。充分发挥石家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平台的积极作用,畅通产教之间的对接渠道、提高对接效率。利用我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节能环保产业基金和创新创业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支持高等学校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产业化。积极完善高等学校科研后评价体制机制,把应用型研究项目的成果转化作为项目和人才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投资促进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分工负责)。

(五)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建立政府和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经费的共担机制,企业应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建立联合督查机制,加强对企业使用职教经费的监督检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支持企业向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服务。积极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转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分工负责)。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托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学校,面对本市中小学生开展生产实践体验等活动。依托“省会大工匠”推选宣传,组织实施工匠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系列职业体验、职业生涯规划、通用技术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深化普职融通改革,推进65所普职融通试点学校之间互联互通,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多元化人才成长“立交桥”。(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分工负责)。

(二)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新型学徒制,持续抓好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和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的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在全市职业院校推广。支持石家庄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引导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安排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接职业学校,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不少于企业技术工种岗位或服务、业务、管理等岗位总数10%的岗位。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分工负责)。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技术人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面向企业聘用高层次专业人员、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落实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在编制内自主录用教师制度,按照人社部门核准后的公开招聘计划和方案,自主选人用人;经人社部门核准,可将15%的编制员额按有关规定用于聘请兼职教师,财政按编制内人员拨款标准拨付经费。全面落实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或服务岗实践每五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分工负责)。

(四)落实招生考试配套改革。执行高等职业学校分类招考,按专业划分为不同的考试类,开展院校联合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注重对考生职业技能的考核。健全“中高职衔接”、专升本等培养模式。逐步提高高等学校招收有工作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市教育局负责)。

(五)深化学校治理结构改革。建立健全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理事会制度,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推动学校优化内部治理,充分体现一线教学科研机构自主权,积极发展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分工负责)。

(六)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发挥各职业院校资源优势,面向一线劳动者,广泛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各类培训。打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推行“互联网+培训”模式。支持有条件的社会组织整合校企资源,开发立体化、可选择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探索高等学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允许和鼓励高等学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积极向国家争取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每年支持1个国家级、2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分工负责)。

(一)强化行业协调指导。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积极支持行业组织制定深化产教融合工作计划,促进校企合作对接,指导“双师型”教师培养,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制定,预测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发布行业就业状况,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行业协会分工负责)。

(二)规范发展市场服务组织。鼓励各县(市、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院校通过购买服务、合作设立等方式,培育产教融合服务组织(企业)。支持利用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提供专业化服务,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紧密联结。(各县市区政府,行业协会分工负责)。

(三)打造信息服务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依托省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立“校企通”平台,逐步建设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平台,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强化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企业实践库建设,推进校企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分工负责)。

(一)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加快市高级技工学校和鹿泉区职教中心实训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其他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库的中职学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改善基本教学型技能实训设施条件。支持中高职优质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技术技能实训设施,共建骨干(特色)专业、名师团队、精品课程,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市属高校加强产教融合实训环境、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强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分工负责)。

(二)落实财税政策。优化政府投入,完善体现职业学校、应用型高等学校和行业特色类专业办学特点和成本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拨款机制。严格执行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对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超过500万元的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对于企业举办的技工院校,各有关部门可通过政府购买成果的方式,落实向企业办技工院校的投入,支持企业办技工院校发展。企业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以及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分工负责)。

(三)强化金融支持。落实国家、省、市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持产教融合项目。积极争取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支持我市产教融合项目。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开发适合产教融合项目特点的多元化融资品种,做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配套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加快发展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保险专门确定费率。(市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分工负责)。

(四)落实土地人事政策。落实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房屋拆迁管理费和河道管理费等相关规费减免政策。依法落实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免征耕地占用税政策。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的建设用地,按教育用地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要求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企业自愿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土地。全日制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分别参照中专、大专、本科毕业学历,在升学、初次薪资确定、征兵入伍、职称评聘、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市国土资源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分工负责)。

(五)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支持有较强代表性、影响力和改革意愿的县(市)区、行业、企业争取纳入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搭建以城市为节点、以行业为支点、以企业为重点的政、产、教、研创新模式,发挥试点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实现产教融合整体深入推进。(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分工负责)。

(六)加强交流合作。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与京津冀等地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经济社会效益好、示范效应显著的优质产教融合合作项目。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符合国情、省情、市情的校企合作和协同创新模式。(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分工负责)。

(一)强化工作协调。建立市发展改革、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密切配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协调联动,推进工作落实。

(二)营造良好环境。做好宣传动员和舆论引导,引导形成学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重视“投资于人”的普遍共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党企融合工作计划方案

摘要:党建工作始终是国企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应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而国企党建优势能否得以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建工作能否与企业业务工作实现深度融合,两者不能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要坚定不移推进“深度融合”工作向纵深发展、落地、落实。基于此,本文将对新时代国有企业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的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有效对策。

1国企党建融入业务工作的重要性。

在国有企业中,党建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推进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工作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党建质量,突出党建实效,同时也提升了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有利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建工作与企业业务工作的有效结合,可以拓展党建工作的形式和载体,丰富内容,丰富形式,不断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领导。党建融入业务工作,可以借助中心工作管理手段,运用iso质量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创^v^建工作管理模式,形成完善的党建工作体系,先进的党建信息化系统,提高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第二,有利于突出党的建设的有效性。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融入企业工作,实现目标、过程、成果的统一,可以使党建工作与企业工作方向一致、同步推进、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充分利用中心工作为党建工作提供的平台和支撑,发挥党建工作在企业业务工作中强“根”铸“魂”、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提高企业凝聚力、战斗力、竞争力,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第三,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的各个环节,把党组织嵌入企业治理结构,可以使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具体化,组织化,制度化,在实践中凸显党的建设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效能治理,使企业发展紧跟^v^最新要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新时代国有企业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的对策。

注重健全责任机制,强化干事创业执行力。

落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强化党建与企业工作相结合的责任。组织召开直属公司基层党建工作报告及评估会,听取直属公司党委书记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报告,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纳入重要评估内容。指导直属公司逐级全面开展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强化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的职责。要推动国企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持续发挥作用,把守初心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把担使命落实到工作职责上。

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委在公司治理中的领导作用。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路径和方法,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在重大决策问题上,做到党委统领全局与董事会重大决策有机融合;在经营管理上,做到党委推进重大决策与经理层贯彻落实有机融合;在监督保障上,做到党委定向把关与监事会依法监督有机融合。

二是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经营活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落实党的决策、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领导生产经营、促进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着力打造国企党建特色品牌,构建“一企业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的格局,使党建特色品牌建设成为推动业务工作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带群建、党建带团建,促使广大职工和团员青年在各自业务领域建功立业。

亮职责、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使党员在生产经营、技术革新、项目攻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推动党员干事创业。

工作理念深度融合。

坚持观念第一,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做改革、发展、创新的有力推动者和积极实践者。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企业党组织要围绕企业业务工作任务开展工作,促进重点领域工作是“抓好党建”的结果反映;抓好生产经营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构建体系保障。

完善领导机制,将党的领导纳入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修改章程,把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与依法管理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党委工作规则和议事办法,党委前置,科学决策,保证党的领导在决策层、监督层、执行层有效发挥作用。健全工作体系,制定“党建目标考核”等制度,规范工作机制,完善责任体系压实党建责任。

拓展工作思路。

面对工作任务:通过召开部门小组会议,分析现阶段的重点、难点工作,找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向,提出行政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使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统一规划。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或者职工大会,进行形势任务动员、宣贯工作计划,统一思想行动。行政工作重点在考核、管控、绩效奖惩等硬管理上。党建与行政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党建工作重点抓好干部管理、督促率先垂范,开展党员先锋岗争创等活动促进任务,开展评先评优、宣传激励、理顺情绪、关爱职工等软管理工作,调动积极性,提升精气神。

推动文化融合,深化工作理念。

文化凝聚人心、影响人心,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品牌文化育人,始终坚持“正直豁达智慧精微”的品牌文化,把握好正直这个为人的标准,豁达这个处事的态度,智慧这个做实的方法,精微这个工作的标准,为全员构建做人做事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以品牌文化凝心聚力、提振精神、促进发展。创新文化强企,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由党员带头,带动全员主动投身创新创效活动。建设党员摘牌项目管理机制,以党建和中心工作存在问题为导向定位项目需求点,党员牵头组队攻关,以多方联动、全员参与、渐进提高的项目管理方式,使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以业务工作成果反映党建工作成效。

一是强化专业化,将党建工作作为思想的武器,与业务工作任务紧密结合。

二是强化聚焦化,高度聚焦阶段性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党员主题活动、劳动竞赛、主题实践等专项工作。

三是强化可量化,在单位关键绩效指标中加入党建工作具体要求和权重。要避免一种倾向:以任务完成好直接代替党支部工作好。除了看任务完成指标,还要看是否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因为完成好任务需要依靠有战斗力的队伍,而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则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

3结束语。

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是响应^v^号召,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办法。作为国有企业,要创新方式方法,把握好党的领导和经济发展规律,持续推动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在责任、组织、载体、文化、机制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激发党建工作生命力,提升党建工作质效,不断增强企业内生活力、抗风险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为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加强医防融合工作计划

(一)试点筹备阶段(2021年6月下旬-7月中旬)。

制定全县实施方案,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附件3),完成“三高中心”“三高基地”“三高之家”的规划设置,确定纳入首批试点的单位与服务对象范围,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责任人与联系人,做好开展试点所需的房屋调配、设备购置、标识设计与信息化模块安装,以及承办全市试点启动仪式等各项准备工作。

1、“三高中心”(县人民医院)。

(3)牵头成立高青县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医防融合协同诊疗专家组,专家组要以心血管科、内分泌科医生团队为核心团队,以脑血管科、肾内科、眼科、血管科、中医科为协作团队,并配备相关专业医生及相关亚专科和相应的高级专科技术人员。

(5)受县卫生健康局委托,做好全县三高共管相关业务性工作的协调与管理,制定实施“三高中心”“三高基地”“三高之家”统一工作标准、诊治规范和质量控制,建立诊疗管理制度、质控制度、例会制度、培训制度、周调度会议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信息上报制度。组织专家对“三高基地”“三高之家”进行业务培训。

2、“三高基地”(各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严格按照上级标准,加快建设健康驿站,配齐配全相关信息化设备;

(2)在“三高之家”设备设施基础上,设置符合标准的“三高基地”候诊室、健康宣教室、诊室及并发症筛查室,具备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心电图机、心血管超声、生化检验,要求配备128hz音叉、10g尼龙单丝、叩诊锤、基于人工智能的免散瞳眼底相机、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仪等设备,或者在第三方支持下,能开展所需的检验检测及影像检查项目。

加强医防融合工作计划

副组长:孔翠英县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疾控中心主任。

李树慧县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副科级干部。

王绍奎县人民医院院长。

成员:张仁光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刘玉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刘喆县卫生健康局医政科科长。

秘娟娟县卫生健康局基妇科科长。

刘宪海县卫生健康局中医科科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仁光、秘娟娟兼任办公室主任,牵头负责试点筹备及具体实施工作,并协调相关单位和局相关科室,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抓好任务落实。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党支部“三基本”建设与“三基”工作融合方案

《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推进基层党建“三基本”建设与“三基”工作有机融合实施细则(试行)》,目的就是围绕中心工作,提升基层战斗力、凝聚力、执行力,定标准、建机制、抓考核,推动基层党建“三基本”建设与“三基”工作有机融合制度化、体系化。综合管理党支部的行政科室即党的工作部门,科室的中心业务即党的建设工作,综合管理党支部确立了“项目化引领,清单化推进,一体化落实”的融合方案。

二、具体方案。

1、开展“揭榜挂帅”党建项目化管理。按照活动要求“年初立项、季度跟踪、年末验收”等方式,通过项目锻炼团队、解决难题、收获经验、树立品牌。

揭榜两个项目:一是加强新员工培养,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挂帅党员:王丽,联系领导:刘元兵;二是突出重点难点痛点堵点开展监督检查,推进党员干部队伍作风持续好转。挂帅党员:佟莹,联系领导:李燕。

2、“一体化岗位责任清单”整体推进。结合每一党员的党建责任清单、岗位责任清单、安全环保履职清单、岗位廉洁风险防控表,形成“一体化岗位责任清单”,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实现岗位责任制规范化、有形化、标准化。

发挥党员在落实岗位责任制上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全员岗位责任心,开展岗位讲述活动,实现在经营上精打细算、在生产上精耕细作、在管理上精雕细刻、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过程受控制、工作高标准的目标。制定党员目标管理考核表,对主要职责履行情况、党建完成情况、安全环保履职情况,廉洁风险防控完成情况均体现在党员目标管理考核中。

3、一体化落实。通过思想政治融入,把党性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组织融入,通过党支部议事决策清单,结合各层级的监督检查、巡察、审计等各项行政管理方面的监督,形成容错纠错机制,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载体融合,通过各类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等等一系列工作平台及载体,开展党员岗位实践载体融合。考核融合,主要就党建考核和经营业绩考核相融合,传导压力。通过“四融合一提升”一体落实党建“三基本”建设与“三基”工作融合。

三基建设心得体会。

三基建设自查报告。

加强医防融合工作计划

河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各设区市卫生局,华北石油管理局卫生处,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卫生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尽快组织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完善对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治疗与管理机制,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

》及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和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实施意见》(冀卫疾控〔2009〕63号)。

等文件要求,我们组织制定了《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

二o一o年六月八日。

(信息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主题词: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通知河北省卫生厅办公室。

2010年6月8日印。

(共印20份)。

附件:

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2009〕70号)。

《河北省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实施意见》(冀卫疾控〔2009〕63号)。

《河北省卫生厅关于落实“河北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冀卫农基〔2009〕41号)。

等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一)。

融合工作方案模板范文

2010年,我们苹乐面粉机械集团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吴军永总经理的带领下,狠抓质量,减少库存,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工作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我们两化融合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工作。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发展的潮流,两者融合,互为依托,才能从根本促进企业的发展。今年是我们企业运用erp系统的第六个年头了,可以说,我们抓住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实现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两化融合工作真真正正的受益者。2010年年初,公司总经理吴军永同志主持召开了两化融合工作办公会议,部署两化融合工作计划,明确了完善erp系统,加强erp生产计划的指导,平衡生产,降低库存,提高效率,加强协作,是本年度两化工作重点。总经理在会上指出:我们要紧紧把握党的xxx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的要求,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工作,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实现企业的改造和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重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未能在当天录入系统,时有丢单、漏单和重复录入现象发生。造成基础数据不准确。为了保证物料清单的准确性我们正在建立物料表会审制度,要求生产和技术部门共同参与,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优化物料清单参数;我们加强统计员的教育和培训,配套相关奖罚措施,重点提高系统中出入库的及时性,保证当天单据当天录入系统,使基础数据逐渐精确,从而确保erp运行的有效性。

三、加强学习,加强培训。

随着企业的发展加快,我们公司不断有新的员工进厂,对新进入厂的员工,尤其是库房统计和财务人员,亟需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erp-u8系统中出入库流程,我们一方面组织新员工进行集中培训,一方面又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由老员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手把手的教,使新员工提高了计算机应用水平,学到了erp的系统知识。同时我们对所有信息化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培训,组织员工集中学习了erp的规范操作使用方法。

四、2011年工作安排。

新产品;此次推广使用caxa图文档管理系统预计投资万余元,已经投资万元与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前期合作,购买了caxa图文档管理系统。此外我们又为使用caxa图文档管理系统,达到系统运行要求,投资了10万余元购置了电脑等办公用品。

我们是两化融合的受益者,但受到现有erp系统的影响,我们在计划管理、车间管理、工艺管理等方面自动化程度还不够高,所以我们打算在2011年完善升级erp系统;此次系统升级投资预算为50万元,预计系统完成升级使用用友集团提供的erp-u9系统后,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助推企业两化融合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体来说,我们的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遇到的困难,不断巩固和提高信息化工作成果,进一步做好信息化工作,使之更好地公司的发展服务。

河北苹乐面粉机集团有限公司。

党建与业务融合工作方案范文

近年来,xxx调查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到做好机关党建工作的政治意义和时代意义,突出政治统领,联系调查实际,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全体党员干部工作活力,促进调查业务健康快速发展,达到党建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和同步发展,推动xxx调查队机关党建和调查业务工作实现同频共振,持续提质升级。

一、“党建+业务”同步布置任务落实责任。

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观念,真正把党建工作抓细、抓常。以周例会、月台账、季讲评的形式,常态化研究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为形成抓党建、促党建的良好氛围,我们将党建工作责任细化落实到人,设立专职支部副书记、配齐配强支部委员,协助党组做好党建工作,将“党办主任搞党建”转变为“党组书记抓党建,支委分工负责搞党建”,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同时,国调队党组还深刻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做好机关党建工作的政治意义和时代意义,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持续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持续深化政治建设,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持续深化作风转变,加快建设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调查机关。

二、“党建+业务”同步开展教育提升素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拓展思想政治学习,以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一是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充分利用平台全面、丰富的信息库功能,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党员干部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和保持理论学习的持久动力。二是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系统培训、地方参训、网络视听等形式,既注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中央、省、市重大会议、重要文件精神学习,又注重对统计法律法规、中央领导同志对统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及国家局、调查总队工作要求的落实,开展具有统计调查工作特色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以“四个导向”在xx国家调查队系统开展讲“微党课”活动,党员干部“人人上讲台”,谈学习体会、谈学习心得,推动全系统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的理论和业务知识结合起来,既讲理论又讲故事,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党建工作增添活力。三是在党建及各项业务工作会、培训会上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好“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经常开展领导讲党课、形势政策教育、专业讲业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轮流选派党员参加各类培训,有效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组织党员干部静下心、坐下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运用各领域攻坚克难的典型案例开展学习,增强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三、“党建+业务”同步丰富载体增强活力。

随着党建工作载体日渐丰富,并与调查业务有机融合,党员干部的参与度和认可度日益增强。一是积极开展“亮承诺表决心为党旗增光添彩”“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做表率”“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全队干部凝聚力,党建与业务工作齐头并进。二是邀请统计调查系统老同志围绕“重温共和国统计史,牢记初心使命”主题,就“实事求是是统计的灵魂”作专题讲座,使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有更深入理解,进一步增强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党员干部铭记初心,不负时代重托,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统计调查工作使命。三是组织全体党员集中收看先进典型张富清、杜富国、黄文秀、黄大年等先进事迹和《警钟长鸣》《沉沦》等廉政警示教育片,激励党员干部以先进人物为榜样,自觉对照看齐,查找差距不足,争作先锋模范。以反面案例为警醒,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知敬畏、存戒惧,自觉维护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四是拓展道德领域研习,以道德风尚塑造干部队伍好形象。每双月召开道德大讲堂,科室轮流牵头组织开展,围绕团队合作、提高数据真实性等紧密结合统计调查工作和生活实际的职业道德主题开展活动,学习先进,传播正能量,提升党员干部职业道德水平。五是精心培育涵养调查文化。打造书香机关建设品牌,坚持每周五集中读书学习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精神文明活动,弘扬社会新风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评选“五好家庭”等,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大力弘扬“脚穿百姓鞋,走实调查路,搞准调查数”调查作风,广泛传播调查精神、调查文化,树立敢于坚持原则的正气,养成勤学习、重积累、善思考的习惯,提高务实创新、精准落实的能力。

学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各级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建教育强区、办品牌教育”进程,建设全国一流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xx教育实际,现就落实“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六全路径、五育并举、知行合一”,以“六全路径”为实践载体,以“五育并举”为育人导向,以“知行合一”为价值追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各领域,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营造人人为育人之人、时时为育人之机、处处为育人之地的浓厚氛围,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紧密衔接的协同育人链,推动学校育人“独角戏”向全员育人“大合唱”转变,构建具有特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贡献教育力量。

(一)实施“全德育”行动计划。

1.工作目标。

坚持以德为先,强化党建引领,树立“人人做德育、事事皆德育、时时有德育”的全德育观,建设德育意识强、观念正、方法好的多元化德育队伍,形成“党组织主导、校(园)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

2.具体措施。

(1)构画德育工作“组织图”。加强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建+群团”两轮同轴、同向发力,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少代会、家委会、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建立xx区中小学校思政工作指导中心(中小学思政中心),抓好“人人思政”与“思政人人”两条线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教师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学校党组织定期研究德育工作机制,健全常态化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坚持每月1次教职工政治学习。

(2)培育学校德育“引路人”。学校党组织书记或专职副校级干部抓学校德育工作,建设一支德育意识强、观念正、方法好的德育队伍。实施“全德育·引路人”计划,利用3-5年时间,培养一批金牛“全德育导师”“书记领航人”“德育教育之星”,广泛开展“书记进课堂”“书记思政课”“党员示范课”等活动。建设学科育人机制,强化学科教师德育责任,推动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及心理咨询室建设。

内容和形式,拓宽家校沟通渠道,促进家校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组建名师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团,开展专题讲座、家教名师校园行、家长教育沙龙等活动。推进“家长义工制”,探索家长义工活动的多元途径和方法,组织开展家长志愿者进课堂、进校园等活动。

(4)打造社会德育“共同体”。整合统战、企事业、关工委、共青团、文明办、妇联等资源,注重发挥民主党派人士、“五老”人员、社会学者、“能工巧匠”的作用,依托政府和社会资源搭建育人平台,创设德育载体,助力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整合区域内先进党员家长、优秀社区干部、道德模范、专家学者、博士人才等资源,打造校外思政导师团,采取区域“巡回讲堂”“全域云端思政课”等形式,广泛开展“全德育·思政大课堂”活动。

(二)实施“全课程”行动计划。

1.工作目标。

构建“行政推动、专业引领、基层实践、全员参与”的“全课程”建设管理体系,健全基础类、发展类、服务类课程体系,建设贯通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阶段,服务教师、学生、家长、市民等多元需求的“课程集群”,打造“品牌学科”,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先行区。

2.具体措施。

着力转变教学方式,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等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加强语文、思想政治、历史三门统编教材学科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建设发展类品牌课程。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自主开发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

幼儿园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开发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化、园本化课程。推广《幼儿园课程资源区域整合的策略与联动研究》等成果,依托省级重大课题《幼儿园游戏质量的管理研究》,推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落实。

普通中小学在心理健康、眼健康、校园足球、安全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科技创新、综合实践(创业教育)、媒介素养、国际理解教育、大学先修课程等方面创新品牌校本课程。

中职学校以适应产业需求和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具有金牛特色的职教课程体系。

加强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根据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抓好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和教研支撑,通过教师培养计划等项目,广泛开设多元能力等提升类型课程。

(3)建设服务类品牌课程。坚持全生命周期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以服务家庭、社区、社会为导向,开发家庭教育、社区教育、0-3岁早期教育、老年教育等品牌课程。

(4)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依托xx区学生未来发展联盟等平台,鼓励学校引进高校、校外培训机构等提供的优质公益课程。健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挖掘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各方面资源,因校制宜拓展课程资源,建设一批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

1.工作目标。

坚持“全生命教学、全维度育人、全项目布局、全资源整合”原则,创新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打造“阳光体育升级版”,培育一批明星体育社团、特色项目和赛事品牌,凝练一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和成果。实施全运动“十百千万”工程,到20xx年底创建xx所体育特色示范学校,培育xxx名教师“运动达人”,建设xxxx个活力健康家庭,引领全区xx万余名学生,促进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推动形成师生家长全员运动的良好氛围。

2.具体措施。

平台,构建智慧体育模式。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健康运动特色课程,开设亲子课堂,引导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

(2)打造“阳光体育升级版”。加强教体合作,探索场地、培训、竞赛体系等资源融合利用的有效办法,广泛开展xx区学生“阳光体育”系列活动,丰富运动项目,大力培育孵化各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促进每位学生掌握更多运动技能,提高竞技水平,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睡眠时间。借力“大运会”及凤凰山体育公园建设等契机,探索构建区校班纵向贯通、家校社横向拓展的竞赛体系。

(3)培育运动项目品牌。依托全国体育项目特色学校和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加强足球、篮球、排球、棒球、武术、田径、啦啦操、乒乓球等运动项目布局,构建1所示范项目学校+n所成员学校的“1+n”特色体育项目发展联盟。

(4)孵化明星社团。加强与体育团体、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联系,大力孵化学校体育明星社团,积极开展奥运会竞赛、民族传统、新兴时尚三大类体育项目,打造人人参与、彰显个性、充满活力的体育明星社团。

年华系列活动。整合社会资源,聘请教练、裁判、退役运动员、在校专业大学生等担任兼职体育教师,通过现职提升、转岗培训、新增递补等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四)实施“全尚美”行动计划。

1.工作目标。

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将美育融入教育全过程、贯穿中小幼全学段、渗透家校社各方面,构建“中小幼全衔接、课内外全结合、家校社全参与”的美育模式,形成“师生崇尚美、学校提升美、家庭重视美、社会倡导美”的大美育格局,努力让每位学生学会1-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打造美育特色项目和品牌,构建具有金牛特色的新时代美育体系,形成“建设尚美校园、塑造慧美教师、培养绽美学生、争做和美家长”的良好氛围。

2.具体措施。

(1)加强美育师资培养。多渠道引进美育师资,多形式配齐配足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教师,吸引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及社会艺术教育专业人士等兼职,鼓励采取对口帮扶、跨校“走课”、跨学段任教等方式加强美育师资共享。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艺术社团、美育教研、艺术展演等活动,提高美育教师专业水平,培养美育名师。

助学生艺术社团、兴趣小组活动、课后延时服务等载体,广泛开展儿童歌舞剧、美术创作等艺术活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打造“一校一美、各美其美”的美育特色品牌。结合校园艺术节、儿童节、教师节等开展文艺汇演,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3)加强“四美”文化建设。推进尚美环境文化、慧美教师文化、绽美学生文化、和美家长文化“四美”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最美学校”“五美教师”(思想美、品行美、风范美、艺术美、教学美)和“五美学生”(品行善、学思勤、穿戴洁、举止雅、身心健)评选,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推动家校和美共育。

(五)实施“全劳动”行动计划。

1.工作目标。

深化“一核引领、双向贯通、三轨同步、四轮驱动”的“全劳动”教育模式,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幼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丰富“全区域推进、全课程融入、全主体参与、全路径实施、全过程评价”的“五全”劳动教育内涵。实施全劳动“双百工程”,到20xx年底培育xxx名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劳动教育指导师),建设xxx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新增培育x所劳动教育星级学校,引领带动师生家长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构建整体联动、融合共生的“全劳动”教育生态,努力建设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区。

2.具体措施。

(1)建立全区域推进的工作机制。依托xx市“学校劳动教育创新发展联盟”,建好区劳动教育联盟和学生劳动教育中心,成立区劳动教育教研中心组,完善“市区教育联盟+区劳动教育中心+学校部门”工作机制。创建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示范学校,加强区级劳动教育星级学校建设,形成“学校主导、联盟协同、科研驱动、示范引领”的区域推进机制。

(2)构建全学科融入的课程体系。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时,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通过设立劳动周(日)、推行劳动家庭作业等方式,明确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加强劳动教育学科渗透,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开设劳动教育兴趣社团,健全“必修+选修”“普及+提高”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3)拓宽全路径实施的实践空间。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落实好校园劳动、宿舍劳动和班级劳动等常态化劳动实践活动,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分学段编写家庭劳动教育清单、指导手册,增强家长指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的意识和能力,记录评价学生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情况,促进学生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2-4项生活技能。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城市社区、公园绿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拓宽劳动教育全路径空间。

(4)营造全主体参与的劳动氛围。根据劳动教育需要,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定期开展教师劳动实践、专项培训和技能展示活动,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工作的良好风尚。结合农民丰收节、劳动节、植树节等时间节点,创新设计劳动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固定党日、班队会日等活动,举办“劳模大讲堂”“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发挥榜样作用,讲好劳动故事。依托各级家长学校,加强家庭劳动教育指导。

(5)创新全过程呈现的评价机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护照+考评+勋章”评价体系,升级“云端劳动护照”,提高“劳动护照”普及率。推行“劳动勋章”荣誉评价机制,健全多主体参与的校本评价机制,打通区、校、班三级考评互认通道,积极评选“劳动能手”“劳动标兵”“劳动达人”,广泛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

(六)实施“全阅读”行动计划。

1.工作目标。

坚持全员阅读,注重在阅读中求知、在“五育”中促行,推动“知”“行”融合统一,构建具有特色的儿童阅读、亲子阅读、社区阅读、早教阅读、特殊儿童阅读等课程体系,通过学段融通、课程融合、环境融洽、人员融汇等方式,创新“阅读模式”,打造“阅读品牌”,使阅读成为师生家长的生活方式,成为家校社会的良好风气,建设“西部儿童阅读高地”。

2.具体措施。

(1)完善“全阅读”推进机制。坚持“行政推动、专业引领、自主实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和区域推进阅读工作机制。成立阅读名师工作室,结合教师培养等计划,通过实读、研读、共读、笔会、荐书、沙龙等形式,培养阅读种子教师和指导师,打造阅读名师。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等,加强阅读专业指导,以师生阅读引领和带动家庭阅读、社区阅读。

(2)加强阅读课程建设。坚持以阅读为主线推进学科教学融合、以学科教学为主线深化阅读融合,着力抓好儿童、教师、亲子、社区等阅读课程建设,加强阅读校本课程建设,完善具有特色的区域儿童阅读课程体系。广泛开展教师阅读,加强阅读高阶思维能力研究,完善阅读教学模式。

(3)建设高品质阅读联盟学区。依托xx省首个阅读联盟和学前亲子阅读联盟,共育阅读种子、共享阅读资源、共办阅读活动、共构阅读生态,打通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阅读通道,着力培养阅读名教师、名学生、名家长。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