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通用18篇)

时间:2023-12-09 12:55:06 作者:纸韵

范文范本能够丰富我们的写作经验,拓宽我们的写作思路,让我们的文章更富有创意和个性。小编特别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

而今的教育课讲模式里,学生通常以听授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汲取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其大部分时候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失去了教育本身意义。德育工作本身开展艰巨,难以被学生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很难显现。德育工作人员总是不够重视教育方法的合理性,导致课堂气氛易陷入呆板沉闷,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交流少,整体教学趋于保守,落后,缺乏时代感。长期下去,德育工作的实施十分困难,难以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无法真正从其内心思想上传递政教精髓。

1.2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特殊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本不同,其具有独特性,而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却忽视了这种独特性。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建设上缺少创新与开拓,大部分时刻保持盲目照搬。这就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的工作缺少了针对性,教学效果很难有明显显示。要想真正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从高职本校的自身特殊性出发,研究开展的合理方式政策。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法。

2.1创新开拓,趣味性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高职学生来说,可能内容深沉繁重,难以被理解和认知。因此改变其教学方式十分重要,教师需要多创新与改革,来改善这一困境。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探索网络思想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相结合的新型途径。多媒体,互联网等资源的加入,很大程度能加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多开展实践活动也十分有成效,可以选取部分政教内容题材来进行编排,组织相关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尤其以社会热点问题建立选题,让其共同调研,通过社会实践相互合作,深入社会,与时俱进。这样对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都有益处。

2.2注重特殊性,针对教学。

学校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境况,实际出发,合理分析。面向不同的技术应用行业,其构成的特殊性不容忽视。学校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其特殊性有具体的认知与把控,制定出优越完善的特色教育制度。设计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方案,去贴近学生的心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重视政教,摆正态度。

当前的高职院校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缺失,对其精神思想的传递总是敷衍了事。并且学校与教师的努力也通常难以达到标准,难以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改变学校与学生的思想非常重要,让其摆正态度是首要任务。只有双方足够重视,并付出最大努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普及才能有效,才能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顺应学生思想规律的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严格检查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情况。可以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高职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用以作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及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学习要加强对教育工作者及教育设备设施的完善与投入。教育工作者要实行相关的指导管理制度和问责制度,有明确的工作和方向来约束学生从而顺利开展思想政教工作。

2.4完善教育指导。

教育观念,教学管理,高职的素质教育和教学研究等都是一个紧密的联系整体。高职院校要注重在这些方面的全面合作,要注重各个部分环节的相互配合,紧密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管理,要积极研究,依据现状灵活应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及时作出各种转化,真正将教育指导成果实现。

2.5实行三全育人。

单纯的理论知识不够,要多加实践才能更好地优化思想政治开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自身出发,努力充实自身知识体系,加强个体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了解,并且通过实践多层考察反思。在具体的工作里,采取生动形象的方式,实现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

3小结。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要坚持创新改革,要把握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完善健全的教学方案。不断地创新改革,借鉴优秀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变,让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心深处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所在,能够更加有活力地响应思政建设的号召,感受生命与生活的深度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湖南大学,.

[2]胡志刚.高职院校业余党校在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6):61.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文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对学生上课的状态的观察,以大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为案列,从激发大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入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课件的制作两个方面来来研究大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大学语文;激发兴趣;作品节选;教学课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央视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该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在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中《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递中国优秀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程的氛围中,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成了当今高职院校里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

二、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

我们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学校教师编写的一本大学语文教材。教材节选的作品量特别多,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课时是每周两节课程,这就意味着教材上的作品并非都能进行讲解完毕,这需要教师进行有挑选的讲解,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价值和学生的兴趣挑选一些便于学生接受的,也便于教师驾驭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我挑选的作者有庄子、屈原、李斯、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实甫等,我逃选的'文学作品有神话传说、诗经中《氓》、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庄子的《秋水》、《谏逐客书》、《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节选等。这些内容从学生的现场反映来看,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节选出适合学生且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是激发学生兴趣是重要的第一步。

三、精心制作课件,满足视觉需求。

学生对满屏文字的课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在大大下降。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文字的出现。现在是信息化社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学生对教学课件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师做出优美精致的教学课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每周我都要利用一天的时间来制作下周上课的教学课件。我制作教学课件的原则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同时穿插教学视频”。在课程导入时,我会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比如在讲解陶渊明时,我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当中的一道题进行导入。问题是:下列哪位诗人在当时不受关注,到后世“粉丝”众多?a选项是白居易,b选项是李白,c选项是陶渊明。这道题我对大赛的视频进行截图,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权威性,从而激发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之后在明确答案的环节,我把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的回答截图下来,从而导入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解作者时,首先要利用各种浏览器找到清晰度较高,视觉舒服的照片插入教学课件当中。除了清晰度高的照片的插图,还要思考怎么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把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在讲解文学作品的作者时,对于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作者,例如:孔子、屈原、陶渊明、王维等作者。我会把作者简介做成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来进行填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欲。在讲解接下来的内容时,我以和学生对话的形式进行讲解。我会分别提出以下问题:1.您了解陶渊明吗?能否用词语进行概括?2.我们学过陶渊明的那些诗文?《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3.陶诗的题材有哪些?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师生要进行充分互动,教师不做过多讲解以引导为主,学生的回答和参与是主要教学环节。按照课堂的学生表现,学生会积极主动去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从而引入对教材节选田园诗《和郭主簿二首其一》讲解。学生在大课堂上手机的使用情况很频繁,为了更好的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我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时间结束后,我来用问题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对于难点问题老师和学生进行探讨,进行探究性学习。高质量的教学课件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每个老师的讲课风格各不相同,对课件的使用习惯也各不相同。教师制作出适合自己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要求的课件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是重要的第二步。

四、穿插教学视频,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师可以适当在讲述的过程中加入影视作品的节选视频,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直观的感受。比如在讲述《长恨歌》时,可以截取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中杨玉环被唐玄宗赐死的片段,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来充分理解李杨的爱情故事;在讲述《西厢记》时可以把电视剧中崔莺莺和张生佛殿偶遇的过程以及红娘被打的过程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来赏析,以此来分析红娘的性格特点;在讲述诗人王维时,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来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屈原的《山鬼》时,因为文章不易理解加上生词较多,可以把山鬼的歌曲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音乐来弄懂字词,结合画面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五、增加知识储备量作为大学语文老师,对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要求很大,尤其是历史知识的了解。例如在讲述屈原的一生时,我需要结合史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内容进行讲解,需要了解秦国侵略楚国,楚王狼狈不堪地逃难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在讲解李斯的一生时,我需要了解“始皇帝在东巡至沙丘时突然驾崩,临终前他命赵高拟下遗诏,宣长子扶苏回咸阳登基。赵高找来丞相李斯和胡亥,并拿出遗诏,在赵高的巧言利诱下,三人终达成协定。三人决定秘不发丧,而是先对付扶苏,然后再拥皇子胡亥登基为帝。次日赵高再次找来李斯,他让李斯造假,写下命扶苏自尽以及解除蒙恬兵权的诏书。”的电视剧情来进行讲解;在讲解王维的一生转折点时,需要老师来了解安史之乱对其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按照朝代顺序进行排列的,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会对文学作品有所影响,所以好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老师讲好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尤为重要。总之,作为高职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学校的大学语文课大都是大课堂,在我校每节课人数都是250个人左右,大课堂不便于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加上学生的不重视,目前大学语文课堂处于一种尴尬状态,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方面学生不爱学,另一方面教师难教学,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上大课的新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了解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准备。《大学语文》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职业性等特征,是人文教育落实的最合适载体,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制作好课件,文学作品和历史相接轨,那么接下来教师的讲课过程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兴趣的激发也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杨玲.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8).

[2]郭艺丁.浅谈如何激发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j].管理学家,.

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之思考论文

(一)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都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他们也能与岗位的具体要求相适应,而他们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坚实的理论知识,这样在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要想继续深造就十分困难了。因此,高职高专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培养实践素质较强并且理论知识丰富的学生,协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们都带有目的的去学习,这样不但能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也进一步发掘了学生的个人潜力。协助每一个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其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德才兼备。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社会,其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定期举办各类型的文体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品质,防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进入学校,使学生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真正发挥出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提升其心理素质。

(3)重点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的防治心理疾病。首先,应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测试。协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心理干预工作,避免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应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外聘心理专家进行心理讲座,尽量帮助每一名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疑问,从而改善其心理问题;最后,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健康协会。成立心理健康协会是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不但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发挥出了同辈心理咨询的优势。

二、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紧密的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不断的探索出科学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策略,加强思想教育和科学管理,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具体要求相适应,不断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复合型人才。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

摘要:分析了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以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特点;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高等职业院校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及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不刻苦,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违纪现象也日益突出。据对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10个班级的调查,有将近30%的学生是出现这种情况。现就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探讨如下。

1.1特点。

1.1.1绝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2年录取的新生中有85%的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住过校,从未离开过父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差,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1―2]。独生子女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个压力”现象。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奉献低的矛盾;三个压力就是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尤其是生活压力,除了部分特困生外,主要体现为一些长期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弱,面对挫折和新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不强[3]。这就使得原来比较直接的“理想目标”教育,对这代大学生难以发挥作用。

1.1.2文化基础较差,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求知欲不强。就读3年制高职的学生,基本上是被高考“筛”下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步入高职院校,相对中学所学的知识,学习的知识跨度大,难以跟上高职的学习步伐。另外,有不少同学不了解所学专业,面对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方式感到不知所措,完全不懂得如何去学习。久而久之,学习上没有劲头,沉迷网络而无法自拔,思想消极,生活堕落,乃至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

1.1.3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高职学生有时候能够打破思维定式,做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事情。作为老师,当发现学生有旷课等其他异常的行为时,要深入与学生沟通,使自已成为学生的朋友,更好地指导、帮助学生。

1.2思想现状。

1.2.1爱国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使命感、责任感。人生志向为祖国昌盛、民族振兴的学生占少数,大部分学生认为国家太抽象,国家的事离自己太远;为目前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不高扼腕叹息者多,而想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者少;盲目认为国外所有条件都优越,国内条件较差。这在思想上表现为缺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缺少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激情;他们很少想自己到学校里来学习的目标或是应该如何珍惜学习的机会,也很少考虑自己的学习给社会带来的发展后果等内容。

1.2.2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偏差。一部分同学信仰合理利己主义,艰苦朴素的作风淡化,一部分学生找各种借口请假,逃避军训;不爱劳动,教室、寝室卫生难以自觉打扫干净;生活上追求奢华,享乐主义人生观至上,同学之间也存在吃穿玩乐上的攀比现象[3]。

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之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应以市场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兼顾部分同学的升学需要转变办学理念,促进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会计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工作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已发生了变化,作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教育部门和会计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会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会计教育改革。

一、现行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间皿。

(一)会计教师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而在实务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课题。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大多数会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几乎没有社会实践的阅历,严重脱离实际。即使是双师型教师,既是讲师又是会计师,但由于会计师是通过职称考试而取得的,实质上仍然是具备理论知识而实践知识欠缺,在吸纳新知识方面,缺乏自觉性,造成教学内容陈旧,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程度低,教学方法呆板。

(二)会计课程设置欠合理。与会计相关的高职高专可谓“一哄而上”,而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基本上大同小异,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会计学、基础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交叉重复,如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税法与税务会计、基础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学等均存在此类问题。另外课程设置门类不完整,偏重于会计专业课程,而诚信教育及经济类基础课程比较薄弱。

(三)会计案例教学缺乏,仍然沿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忽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会计实训教学效果欠佳。模拟资料过于真实或过于简单。过于真实,纷繁复杂,使学生无从下手;过于简单,类似于作业,影响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实训偏重于手工记帐,与会计实务脱节。

二、加大会计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提高会计教学效果。

(一)会计教师要不断学习,勤于探索,重视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会计教师应随时把握会计制度新的改进,并将之灵活运用于教学;同时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资本运作原理、金融、经济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及财务管理的教学;熟悉初级会计电算化及有关财务会计软件的使用,掌握课件的制作与使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自觉地与实务界加强联系,定期到企业去锻炼,提高自己的会计实践水平。努力成为一个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二)在会计课程设置方面,不能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现有的会计课程设置模式,要根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以市场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兼顾部分同学的'升学需要,转变办学理念,建立新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教育体系。

1.公共课程的设置。公共课程的设置,应建立在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之上,应增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兼顾部分同学专转本升学需要,适当加大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及计算机课程的比重。

当前诚信危机、会计假帐盛行、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必须强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作为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上岗证是必不可少的从业资格,今后无论是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职称考试,没有会计上岗证是不能报名的。而会计上岗证,在校期间如果要获得,必须一年中通过三门课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如果是毕业后两年内取得,可免试两门课程: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仍然必须通过。所以在增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时,一定要教导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学习。2.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开设“基础会计、统计学原理、经济应用文写作、经济学”等课程,开展会计的通才教育。

3.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为突出专业技能培养,从“适度与够用”出发,应增加会计主干课程的设置与课时分配,加大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审计等课程课时,优化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税法与税务会计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交叉,开设会计电算化、商业会计等课程。

4.与会计相关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开设“公关与商务礼仪、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同时作为纺织院校学生,还要懂一些工艺,如纺纱工艺学、织造工艺学、染整工艺学、服装工艺学等,为今后的会计实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教材的选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电算化会计宜选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教材,尽量让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拿到会计上岗证。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宜选用中级会计师一考试用书,这样教材内容更新比较快,有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与深造。

(三)要重视会计案例教学。

会计案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进行会计案例教学时,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案例。在课。前敦促学生做好案例分析准备工作,熟悉,会计案例及相关背景资料,准备相关理论一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相应的一会计案例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直观而感性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能积极思考,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实践,多门课程通过会计案例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同时教师在会计案例教学中技能也得到提高。案例教学促使教师深入会计实务及理财实务,广泛进行调查研究,选编适于教学的会计案例。

(四)搞好会计实训教学。

1.应加强会计实验室建设。创造逼真的会计模拟实训环境。会计实验室包括电。

算化实验室和手工实验室两部分,电算化实验主要是在机房中使用会计教学软件,手工操作实验在手工实验室进行。手工实验室的建设强调仿真性。实验室布置、实验数据贴近实际,每人一套完整的财会人员办公用具、图章等。实验用凭证、帐簿、报表都应与企业财会部门使用的完全相同。

2.实训教材针对性强几要针对会计实训教学内容,编写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既不是现实会计实务的照搬,又不是书本知识的翻版,从而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

3.重视会计电算化实训。目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为了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胜任会计工作,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培训与实训,在开展手工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将凭证输人计算机,完成从凭证到报表的相关操作,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的操作,并与有关会计软件公司联手培训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得相关财会软件上岗证。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关键是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无论是会计课程设置、案例教学、会计实训建设,都离不开会计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会计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己在会计教育中的作用,自觉自主地关注会计改革,及时更新相关会计理论知识,同时注意拓宽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经常到企业单位参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以适应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的需要。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调查研究,对反映出的基本现状分析其形成的主观、客观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讨论如何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

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是终身教育,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高职院校是落实《决定》的主要阵地,也是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场所。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指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是进行高职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研究的意义所在。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

信仰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指导实践活动的一种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是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根据调查研究,高职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现状可概括为:一是宗教信仰不是高职学生信仰的主流,但信教人数比例高于本科院校,且有逐步增高的趋势;二是高职学生受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企业文化的影响较大,更加追求宗教信仰自由;三是高职学生信教主要为佛教和基督教,主要经家庭影响和亲朋好友介绍;四是从高职院校学生信仰组织来看,学生信教徒更倾向于淡化宗教仪式,较少参与正式的宗教团体,行为趋于理性,虔诚度较低(本段概括参考了徐治彬《高职生信仰宗教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五所高职院校为例》,学理论,21期,第64-67页。)。

根据高职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现状,可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来分析其形成原因:

2.1主观因素。

2.1.1高职学生个体的心理结构因素。

高职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逐渐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确立,自我认知程度不断加深的关键时期。另外,高职学生大多认为就读于高职院校纯属无奈之举,自我认同感较低,缺乏自信心,自律能力较弱,遇到挫折时心理调节能力不强,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和虚无感。面对社会竞争、人际关系等压力时,容易寻求一种信仰求得心灵慰藉。

高职学生对宗教的历史、文化、社会功能等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接触宗教、参与宗教活动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无法辩证地认知宗教。学生接触宗教后,一般存在着宗教好奇、宗教朦胧、宗教参与、宗教虔信、宗教执信等不同层次程度的区别。

高职学生在性格上追求独立自由,较为固执,在信仰上,更注重盲目追求宗教信仰自由和与众不同,这也促成了高职院校学生选择宗教。

2.2客观因素。

2.2.1社会环境因素。

近年来由于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一些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同时,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极易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失衡、政治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现象,表现在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功利主义与虚无主义倾向明显。

2.2.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影响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因素。以广东的'高职学生为例,大多家庭都信仰佛教、基督教或民间宗教,宗教信仰氛围较为浓重。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在没有完全认知宗教情况下,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宗教。

2.2.3学校及同伴的影响。

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教观教育重视不够,使学生无法深刻认识到宗教的本质。从高职院校的管理和服务来看,宗教信仰教育仍然十分欠缺,无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学生群体更易受同伴的影响,大部分高职学生都因熟悉的同学参加宗教活动而被吸引进宗教。

2.2.4宗教自身魅力的影响。

宗教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文化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宗教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具有净化心灵、教人弃恶从善的特点,与道德、价值观紧紧相连。宗教的教义常常有较深的哲理性、神秘性,寻求超越自我、自由的境界,更易引起高职学生的兴趣。

中国政法大学俞学明指出,“最适合高校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宗教认知的,莫过于加强高校的宗教学教育,使理性、科学地看待宗教信仰,成为学生的心理自觉。”[参见俞学明,高校宗教信仰问题与宗教学教育,中华民族报,.6(006).]对于宗教信仰问题尤为突出的高职院校,加强宗教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知水平更是首要任务。

3.1提高高职院校对宗教学教育的重视,加强党建工作,开展好思政课教育。

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在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方面起着特殊作用,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并让学生了解入党和宗教信仰相对立的现实问题:共产党员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唯物主义者,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应坚持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和掌握宗教自身规律。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思政课应采取更多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宗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在了解、比较和研究中提高对宗教的认知水平;带领学生研究一些宗教现象,加深对宗教与社会、个人关系的认识;禁止教师传播宗教,针对宗教信仰问题坚持价值中立,引导学生确立理性、科学的宗教观。加强对外籍教师的管理与引导工作,既尊重其宗教信仰,又要引导他们遵守我国的宗教法规,不允许外教在校园内从事宗教活动,密切关注有宗教渗透的外教动态,提高防范意识。

3.2坚持五个“鼓励”原则,做好学生的宗教学教育。

俞学明提出了宗教教育教学过程的“五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全面了解各宗教,对宗教形成一个深刻的认知。二是鼓励学生区分法律对宗教信仰和宗教组织活动的保护和限制;三是鼓励学生全面了解宗教的作用和可能影响;四是鼓励学生全面了解信仰选择的原因,对信仰选择有更清醒、理性的认识;五是鼓励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用科学和理性来把握和认知世界。

3.3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的儒家思想、诚信教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有着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职院校在致力于对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培养、塑造学生,实现学校的大学精神、文化的人文化成,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学生处理好心理问题。作为高职学生,在学习、顶岗实习、求职就业中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心理压力、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徐治彬.高职生信仰宗教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五所高职院校为例[j].学理论,2012.(2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俞学明.高校宗教信仰问题与宗教学教育[j].中华民族报,2012,(6).

[4]王锡金.高职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宁波为例[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6]邹忠.高职院校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2,(09).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论文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美是无所不在的,和其他事物一样,有着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美学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世界各国都在倡导素质教育。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仅靠传统的德、智、体教育显然是不够,难以胜任的。他们必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理性观念与艺术精神的和谐统一、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

一、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必然性。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新时代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强调:“对一个人来说,还有一个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或说使人的知识、能力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这就是素质。”

(一)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美育的地位向来不高,不受重视。目前国内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度强调高技能而本文由收集整理相对轻视高素质培养的倾向。w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贯彻落实,在高职院校加强推行素质教育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相邻学科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重视不够,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其次,高职教育界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低下,艺术修养不够,在他们看来,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事实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再次,学生的美学精神相对缺乏,很多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此感到精神压抑、思想消极、情绪消沉。他们爱美、追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他们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去适应社会。当然出现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教育方面的缺失所造成学生美学精神的缺乏,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虽说现在我国国力在日益强大,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是面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

“美学”的英文aesthetics,德文aesthetik,源自于希腊的cncotrnos,是关于感觉性的学问的意思。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内容就是研究人类美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分析,以探索“自然”和“艺术品”的真美为中心,以建立美的原理为目的,以设定创造艺术的法则为应用。

美学教育就是研究怎么样使美的感觉深入到平民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广义上说,是泛指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在高职院校中,美学教育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去教育、美化学生的身心。如今,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美学教育也得到了国家和学校一定的重视。

美学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全面开展美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过程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想象思维,它们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和美学可以开发人脑的创新思维,较大地活跃人的右脑,激发大脑潜意识的创造灵感,它使左右脑的沟通快捷有效。协同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美学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它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功利性特征。它在陶冶人的心灵上有着以形悦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作用。美学教育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它可以给学生前进的动力,是学生丰富自己生活的源泉,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因此,美学教育成为必要,它在人天生美感的基础上,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的使命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看到美、习得美;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这样的教育,其本身也才是美丽的。美是对象,美是能源,美是养料。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改变在高职院校中重视技术的教育而忽视人的精神和价值形成的观念。在高职院校中因技术化的倾向而导致了人才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严重滑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素质教育力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财经类高职高专学生顶岗实习的思考教育论文高职财经类专业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餐饮服务管理人才已达到相当规模,呈现年轻化、专业化趋势餐饮服务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一是管理人员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一是年平均流失率达到了较高的比例具有较高素质的一线服务人员紧缺现象始终在困扰着企业当前高职院校本着以市场为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办学宗旨,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模式,即在高年级学生当中实施企业顶岗实习教学活动,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不仅有深厚的专业基础,还有着实践操作技能,更有着低成本高素质和可塑性的特点,这种合作形式愈来愈受到企业青睐作为培养餐饮服务人员的培训机构_应做好餐饮服务专业实习指导工作。

1餐饮服务企业接纳专业顶岗实习生动机。

1.1一线高素质服务人员的暖乏。

1.2顶岗实习生能为企业带来的益处。

2餐饮服务业顶岗实习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硬性安排工作岗位,人员留用采用统一管理模式。

2.2部门人际关系紧张,缺少和谐愉快工作氛围。

2.3工作给顶岗实习生带来较大心理压力。

2.4实习费用过低,心理产生不平衡感。

3针对指导顶岗实习生工作的措施。

3.1餐饮企业应建立自选岗位或定期轮换岗位机制。

3.2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3.3各部门加强对顶岗实习生个案训练工作。

3.4实习生补贴费应实行动态管理。

为调动实习生工作积极性,提高餐饮企业产品质量,人力资源部对实习生补贴费应实行动态管理:视实习生表现适当增减劳动报酬随着学生工作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步提高待遇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可增强实习生满意度,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组织绩效。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思考

[1]王仁宏,数值逼近(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服务自动协商机制研究(博士论文).北京邮电大学..

[3]程昱.面向自治计算的自动服务协商研究(博士论文).浙江大学..

[7]张林兰,电子市场中的双边同步自动协商研宄(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

[9]徐明.蔡鸿明.姜丽红.基于加速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协商策略研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4):1-3.

[12]孙天昊.电子商务中一对多协商研宄(博士论文).重庆大学.2008.

[13]吴国全.基于模式的复合服务监管关键技术研宄(博士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15]于卫红.基于jade平台的多agent系统开发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

[16]甘健侯,姜跃,夏幼明,本体方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11.

高职院校大学生骨干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思考的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培训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它既要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生存和发展技能,又要以其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发展学生的多无职业智能。专门职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共同构成高职大学生的多元职业智能。“企业内学校”视阁下的师生一师徒制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养成大学生的多元职业智能。

[论文关键词]专门职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德技兼备职业智能。

职业智能是一个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和能力在内的综合体,学生主体必须经由不断的学习、训练和实践,才能养成多元职业智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职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发展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专门职业技能作为大学生多元职业智能建构的基础,当是大学生需要养成的基本职业能力。

一、专门职业技能是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专门职业技能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指个体掌握特定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运用专门知识和技能胜任特定职业工作的能力,在熟练操作的情况下,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和特定的生产项目等,因此,掌握专门职业技能能够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培养学生专门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j35号)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这为高职教育进行高层次专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向。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相对独立的、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力。至今所确定的有八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自知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专门职业技能则包含着上述智力中的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等多种智力,因此,专门职业技能培养应当成为提高个体多元智力的重要一环。

“专门职业技能是高职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存和发展前提”这一命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和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专门技能型的人才,而不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或创新型的人才;其次,高职大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一线从事具体工作,在专门职业技能缺乏的情况下,其职业生存将会面临严重挑战。因此,能够掌握关键职业技术技能,并且比较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复杂的工作,当是高职大学生职业成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专门职业技能方面却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即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地胜任岗位需要,但是,许多刚毕业的高职大学生并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因为有些院校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基于学科论逻辑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种与企业生产实际和具体工作情景相脱离的知识和技能。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许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吸收、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与嘉维化工有限公司合办了两个校企一体化视阙下的教学班,以继续推进专门职业技能培养方式的教学改革。合作教学班为学生提供了“企业内学校”的教学环境,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师生n徒制教学组织方式,这种项目导向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门职业技能。所谓师生制是指由理论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操作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所谓师徒制是指由实训指导教师或能工巧匠进行现场实际操作演示和指导,这种教学组织方式能够协调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技能。

对于认知、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研究专家认为:“掌握理论知识与形成实践能力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理论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因其具体内容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种能力也更多的是并列关系,而非等级关系、演绎关系。”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摒弃学科导向的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育理念,着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就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专门职业技能培养而言,首先从职业分析人手,在借鉴德国kmk学习领域课程合理经验的基础上,对该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技能进行解构,细化各项职业应用技能和岗位工作技能,制订合理的专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合作办学班设在企业内部的优势条件,将课堂的学习、训练和课堂外的生产性实践岗位有机地衔接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制教学组织方式培养学生认知方面的专门职业技能,以师徒制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实际工作所需的'专门职业技能。为了提高技能训练效果,教学活动需要设计项目导向的面向机电一体化岗位的训练内容,将数控加工机床及其配套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作为重要的专门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并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进行演示、训练和操作。在此过程中,对学习和训练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以指导,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动作技能和沟通能力。例如,就平面铣削任务中的铣削用量训练任务而言,由于涉及铣削深度、每齿进给量、铣削速度及主轴转速和给进的速度等诸多方面的操作技能,许多学生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操作,如果教师及时地给予针对性的指点和示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和训练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专门职业技能,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实际工作所需的专门职业能力。然而,面对工作岗位变化频繁和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高职学生还必须发展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综合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养成多元化职业智能的标志。

综合职业能力是个体职业能力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个体所应追求的职业能力理想。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都需要大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首先,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其养成综合职业能力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为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是高职教育和社会上技能培训机构的本质区别。其次,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单位基本上是中、小企业,这些单位所提供的工作岗位通常是一种复合岗位,因为它没有实力聘请生产所需的各类人才,这要求在该单位工作的员工必须具有跨岗位、跨专业的能力。

最后,社会发展和个体求变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现实依据。当代社会,产业革命不断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朝阳产业,也不断淘汰着一批又一批的落后产业,这使得人们不太可能终其职业生涯于某一特定岗位。只有具备了综合职业能力,“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政治发生变动的时候,个体不会因为原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而是在变化了的环境里解决寻求自己新的坐标起点,进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学生个体必须养成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等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

理论分析与现实当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当是所有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愿望。为了继续推进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的教学改革,我们合作办学班的课程设置、教学环境优化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开发,都进行了项目导向下的改革,从而提供了有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样本。在课程设置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由教师主导所制定的三段式课程模式,采用以项目课程为主导的课程模式,在此理念下,由教育研究专家、教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合作拟定项目导向下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导向的教学组织活动。在教学环境优化方面,合作办学班为学生提供了“企业内学校”的教学环境,学生将在设在企业内部的教育教学场所中完成三年的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提供了良好的认知与训练条件。例如,就《内孔加工》项目的教学活动而言,首先,教学活动由理论课教师所主导的师生制教学组织开始,教师重点对项目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点、工作任务、步骤和注意事项、实践操作,做出详细的介绍和解释,让学生对项目的任务有一个认知层次的把握,此过程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其次,教学活动进展到技能实训阶段,也就是师徒制教学活动所主导的阶段。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只能领会技能操作的一部分,难以把握整个项目的操作要领,此时,需要教师或能工巧匠用语言或者示范动作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帮助其顺利完成课堂训练任务。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达到以技能实训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目标。

职业转换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中的高级职业能力,是学生的可持续职业能力,具备该项能力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换。这种能力对于高职大学生尤其重要,因为许多高职大学生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转换意识。校企一体化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最佳平台,根据现有的成功经验,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和手段对合作办学班的学生进行职业转换能力教育:首先,利用“企业内学校”的优越条件,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生产一线参观,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企业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岗位群,帮助学生树立岗位可能发生变化的意识。其次,有计划地带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操作和维护数控设备,参与模具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对他们进行简单的电子仪器设备的调试、维护和管理训练等,以培养学生的复合技能。在此过程中,其职业转换能力逐渐得以初步形成。职业转换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标志着学生具备了综合职业能力。当然,高校德育课程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多元职业智能的核心要素。

高校的教育具有系统性,它一方面传授知识和帮助大学生养成技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促发展。对此,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有关德育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多元职业智能是一种互促发展的关系,南于高校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所以,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经由高校德育教育而渐次形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以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论述了高职院校开设德育课程的必要性,加涅学习结果所包含的态度内容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之间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因此,态度学习及其所内含的德育就理应成为学生多元智能教育和发展的一部分。著名职业教育学家yelon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技能形成和迁移的教学模式,“即mas模式,他认为影响技能迁移的因素有四个,即动机。意识、技能和支持。”上述理论通过动机和意识论述了德育在学生技能形成中的作用,从而为我们以德育促进学生技能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在实际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认为(有部分高校教师也认同此观点),他们来到学校是为了学习实用的工作技能,德育课程由于不能促进技能的形成,显得没有一点实用价值。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这些现象与高校德育的缺失或“不在场”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以上高职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树立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念,避免单纯枯燥的理论说教,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与具体的情景结合起来,将德育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结合起来。

在理论课德育中,其内容主要侧重于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想、信念、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容的认知教育,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认知,对于道德品质在帮助个体顺利融入社会中的作用,弗洛伊德以超我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作为人的社会化的最高阶段,“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上述理论认为,超我实现的前提是个体必须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而德育的主要作用即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学生实现超我的过程中,德育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技能实训课的德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全程伴随着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岗位转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并以合格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从而实现以德育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以技能训练促进学生认知、态度、能力和思想品德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智能总目标。

总之,在多元智能观指导下,通过实施项目导向下的师生一师徒制教学组织形式,并以“企业内学校”为多元智能的实践平台和实现载体,当学生个体历经多次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活动,随着其专门职业技能、核心职业能力、岗位转换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渐次形成,高职大学生的多元职业智能最终得以养成。从而在以德促技、以技培德的良性循环下,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具备多元智能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和谐个体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做出高职教育应有的贡献。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问题的思考的论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在自我认知、社会价值、伦理道德、就业交友等方面的压力和冲突日益显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危机特点与类型,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己成为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

现代危机干预理论之父caplan认为,当个体面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和供给发生改变,而他原有处理方法及惯常手段已不能应对当前困难情境时,他就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由此可见,心理危机是个体的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内心世界的一种严重失衡,这种失衡让个体感到沮丧、焦虑、紧张和压迫。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由于其所处的校园环境、特定身份、年龄特征,在交友、求学、成长等一系列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面对心理失衡,调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可运用的方法来积极帮助个体改变困难情境,使个体身心达到危机前的健康水平,就是心理危机干预。

(二)心理危机类型。

1.成长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一系列连续成长时期发展的急剧转变使其处于行为和情绪的混乱无序状态。如新生刚入学时心理上的不适感等。成长性危机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与克服的,是可以预期的,通常也称内源性危机。

2.环境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心理上的.失调,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

3.存在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在思考人生价值、人生目标以及其他道德性问题时产生的心理挣扎。存在性危机既可以是现实性的,也可以是追悔性的,还可以是持续性的。

1.时间特定性。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一般集中在新生入学初;寒暑假放假前和开学后;考试复习前后一个星期;家庭、情感发生变化;就业、择业前后等特殊时间段内。

2.人群特殊性。根据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心理危机容易产生在以下群体中:性格自卑、极端内向群体,人际交往困惑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学校困难群体,网瘾成性群体以及新生、毕业生群体。

3.方式、方法过激性。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人格尚未塑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经历困难无助时更容易采取极端、毁灭性的手段。近几年频发的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事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近年来,高校己成为心理问题发生、发展的集中地。以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退学、体学、降级人数共17人,其中因心理问题退、体、降的共有8人,占总数的47.06%。通过对电气学院级本科生676人进行心理普测的数据显示,有34人存在重度心理问题,占学生总数的0.os%有自杀倾向的学生4人。这一数据较之于级要高出0.01%。

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心理危机己成为高校学生状况、困扰频发的主要问题源,成为高校及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健全组织机构,组建心理危机三层六级干预防护网。

学院现在运行的是三层六级心理危机干预防护网络模式。第一层是以学生为基础,分为一、二级预警。一级预警是以宿舍为单位,宿舍长为责任人,负责关注本寝室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二级预警是以班级为单位,班级心理委员和秘密联络员为负责人,负责关注本班级同学的心理异常情况。第二层是以学院为核心,分为三、四级预警。三级预警由专职辅导员负责,四级预警由学院专职心理模块辅导员负责。辅导员通过日常的走访以及一、二级学生的上报获取信息,并将信息反映到专职心理辅导员处,由专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危机评估和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第三层是以学校为龙头,分为五、六级预警。五级预警由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六级预警由校心理危机领导小组负责。该层次主要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其他级别成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并进一步评估危机的严重程度,选择心理危机具体的干预手段。

(二)建立系列预警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

依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的“预防为主”原则,学院建立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做到尽早摸清情况,及时介入、排查,准确预判评估和及时咨询、治疗。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制。学院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学期初的心理普测,根据测试结果建立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学院心理危机学生特殊关注档案。

2.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匿名汇报制。学院每月安排辅导员老师在班委中进行匿名的心理状态排查。

3.学生心理异常学期初上报制。学院专职心理辅导员在每学期初了解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填写更新《心理危机学生档案》。

4.骨干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训制。每学期聘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为从事心理工作的学生骨干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讲解和培训。

(三)寻找策略方法,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

1.建立心理危机评估制。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根据危机等级程度,有选择地上报学院学生工作书记及学校相关部门,并选择危机干预方案。

2.建立心理危机及时救助制。院校相关部门要制订应对心理危机的多项预案,保障救助的及时性。

3.建立心理危机信息屏蔽制。危机事件发生后,院校应进行适时的心理危机信息和刺激物的阻控。

4.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及监控制。对于有自残、自杀倾向的学生,辅导员应立即将其送往专门医院进行救治,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联系家长,做好危机后的安全保护工作。

(四)开展特色活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培训机制。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分析,增强自我认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加强沟通联络,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系统。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高校不能一味地单独作战,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医院以及朋辈关系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学校、家长、医院互动的危机干预系统。

学院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运行至今,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和效果,在三层六级危机干预防护网络下,全体通力合作,将一些潜在的心理危机事件扼杀在摇篮中,使一些棘手的危机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干预。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问题的思考的论文

摘要:高中生心理情感危机已经成为高级中学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对高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把握准高中生出现心理情感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他们的心理危机,帮助他们渡过情感危机的难关,才能让高中生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高中教育要实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让学生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尽量减少和防止情感危机的发生。高中生心理情感危机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其受到思想因素的干预,同时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干预。通过分析高中生心理情感危机,探讨解决高中生心理情感问题的措施,促进高中生健康发展。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创新思考论文

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企业输送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担,在财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培养有会计核算能力、实际操作技能、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形势的严峻也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对财务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断要求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还要具备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希望招聘的人才是综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就要改变传统落后教学模式,积极寻求教学创新和实施,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

一、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围绕重点理论知识反复讲解,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学生产生厌倦和反感,既浪费教学时间又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时教师忽略了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和沟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也不清楚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一些都在盲目跟风中进行着,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培养很不利。

(一)教学内容创新。

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之前,应该对会计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和了解,掌握会计专业发展动态,明确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会计专业知识,然后根据教材基础,调整教学内容,并在教学活动中增加社会实例,让学生对会计行业有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认识。

(二)课程体系创新。

在财务会计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还要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等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对当前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出纳、工资核算、往来账务结算、财务成果核算、稽核、内部审计、财务分析管理、税务会计、档案管理、资产和宿舍那以及财产物资核算等工作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知。

(三)实践活动创新。

当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教师应该结合理论知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保证学生在校内学到知识与社会工作要求保持一致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锻炼,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专业训练,增强自身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和水平。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积极组织适合学生能力要求的社会实习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机会,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提高自身社会交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学习与实习双管齐下的仿真工作岗位。

在财务会计教学创新模式实施中,应该设置学习和实习的双重工作岗位,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机会,培养他们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以根据社会中某一案例为蓝本,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体验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与提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能力培养需求,借助模拟会计软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独立进行财务会计工作训练,教师对其训练过程要给予及时指导和点拨,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会计人员所做工作。同时校方要积极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师来校为学生开设演讲活动,让学生掌握更多实践操作技巧,学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提出令自己困惑的实践问题,提高每一位学生专业素质。

(三)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校方要想综合提高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经验地积累、财务会计工作能力的提升。校方借助企业实习机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企业通过与校方合作,可以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类型,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人才条件,对于学生来说,经过学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的实践学习能够有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素养,对今后参加工作具有很明显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

四、小结。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要求也逐渐严格,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要立足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脚步要跟上时代发展地变化,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和缺陷,除上述文中总结的创新之法和实施之道,教师还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学生自身能力发展,制定适合学生成长的改革方案,以提升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作者:尹丽娟单位: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论文

21世纪,随着全新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人力资源的独特性及其优势使其成为高校最为关键和核心的技能。随着高校改革不断的深入,许多高校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高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能否管好人、用好人是高校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保证高等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对高校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其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决定着该校的知识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因而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之一。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人力资源是教育资源中的第一要素,它是活的和能动的资源。高校人力资源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六大特点。

1、高校人力资源的智力性。高校人力资源的智力性是指高校人力资源在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时有较强的能力。高校人力资源的智力性非常明显。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主要表现为:第一,高校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的三大职能,决定了其智力要达到一定的质和量;第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人力资源必须不断更新,积累新经验,认识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第三,高校要进行智力投资,并使之转化为智力资本以便长期受益。

2、高校人力资源的能动性。高校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是指高校人力资源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中起着主动和导向作用。高校人力资源既是单位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和客体,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的动力和主体。其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我意识强烈,能主动地寻找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如进修、读博等;二是自主选择专业,能够主动、有目的、有方向地与受教育者相结合,培养优秀人才;三是能够创造性地、积极地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活动。在高校里面,教学科研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是人力资源的几个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教师,他们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主体。学校要发展,首先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在其他社会资源一定的前提下,高校只有拥有高质量的教师人力资源,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为学校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高校人力资源的连续性。高校人力资源的连续性是指高校人力资源在投入使用以后能够继续开发,使用过程亦即开发过程。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高校人力资源在开发后,必须继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沿着“适应―不适应―开发―再适应―再不适应―再开发―再适应……”的这样一条轨迹进行,形成一个适应、不适应与再开发的环环相扣的连续链条,引领着高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

4、高校人力资源的时效性。高校人力资源是一种有生命的资源,它的形成、开发和利用都受时间限制。研究表明,一位大学生在毕业后4~5年内,工作处于探索阶段,学习期间所获得的知识不足以应付实践的需要,应该进行再学习,接受继续教育。4~5年以后,工作已经进入主动状态,能够独立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并且提高较快。30~55岁是一个人的最佳时期和最佳年龄段,这一时期的人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55岁后,创造性有所减弱,但教育、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工作更加成熟。由此可见,重视高校人力资源的时效特征,应该抓住关键时期,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争取取得良好的培训和开发效果。

5、高校人力资源的'两重性。高校人力资源的两重性指的是高校人力资源一方面培养人力资本,通过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人力资本,成为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人力资源又是人力资本的消费者,用已经获得的人力资本去培养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也就是说高校人力资源既是人力资本的创造者,又是人力资本的消费者,具有两重性。

6、高校人力资源的再生性。高校人力资源的再生性指的是高校人力资源在运用过程中出现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问题。然而,高校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本耗费―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再次耗费―人力资本再次投资”的这样一条运行规律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再生。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各地方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高校之间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充分认识到目前高校人才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认清形势,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理念。普遍学校没有建立甚至不知如何建立统一的、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粗放、随意、意识淡薄。近年来,随着生源竞争和学生就业对口率低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许多高校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快速直接地解决招生、就业等宏观问题,以及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硬条件,而忽视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等“软实力”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2、绩效考评指标比较模糊。

绩效考评已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全面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绩效考评能够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人尽其才和人尽其用。但从体制上来说,高校与企业有很大区别,因此不能用企业的考核要求与标准来作为高校的考核要求和标准。所以,高校绩效考评中存在考核标准无法确定、优良绩效无法评估等问题。高校的考核指标体系中也缺少了关键性的业绩指标,比如,缺少较高的教学质量,缺乏优秀的管理人员等。对于考核内容来说,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每年都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变化。

3、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

当前,一些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存在着诸如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等问题,盲目追求高学历或高职称人才的引进人才,缺少从区域特色、行业特点和学校发展规划等方面与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力量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引进的人才类型、层次、素质标准等方面进行细致地分析和合理地论证,导致人才引进工作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表现出重视职称、学历,轻视实际能力,重视学术、轻视道德,重视引进人才、轻视人才培养等状况。

4、人事制度改革进程落后。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推向深入,涉及教学、科研和管理各个方面。但是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却显得十分滞后,这其中有事关利益得失的原因,导致改革不深入、不彻底,改革也遇到了较强的阻力。目前部分高校的人事管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其对高校的各项工作的影响也日渐突出,导致难以有效调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开发出高校师资队伍所具备的能力。

四、改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为提升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除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外,还应该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做长远规划,加大培训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并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实现有效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着手:

1、实施“以人为本”的选拔及聘用机制。

我国高校一著名校长曾说过:“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的关键之处不在大楼,不在占地面积有多大,而在与境界之高,思想之大,高等教育是一个创造性很强的教育,教学与研究与基础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等级观念淡化,在人格上双方是平等、独立的。所以加强沟通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领导与员工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可以有设立校长接待日、设立校长信箱等,让教职工可以知道领导的决策有哪些,这样做的出发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同样还要经常组织人事部门深入基层,了解大家的所想、所做以及有什么难题需要解决等,并且公开的进行办理,让教职工参与到决策中去,唤起他们的集体意识,以此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人才的选拔,竞聘上岗的管理,学校对双向选择的方针坚持的前提下,应该还需要注意的是应聘者与学校之间相互需求的吻合程度。竞聘者必须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上形成和学校一样的观点。同样,学校应充分考虑竞聘者的发展和实现其价值的高层次的需求,力求为学校教职工提供好的发展机会与条件,营造激励人才干事业、干好事业的环境和氛围。

2、对人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统筹兼顾,树立全面的人才观。

学校的发展既需要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以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需要一批德能兼备,善于管理的政、教辅人员以及工勤技能人员,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能顺利、规范、高效地运作。高校的发展,不仅需要享誉全国的大师,同样也需要能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和服务教师的各类管理人员全方位的服务。所以,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的要求,把人性化管理思想融入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注重人的差异性、层次性,强调人的不同需求,突出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充分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合理使用,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推进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统筹兼顾各类各层次人才,使他们各司其职,人尽其才。

3、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充分有效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采用“量化管理”,无论是对业务水平还是对教学、科研能力的考核,除了教学课时、发表论文以及项目课题等硬性指标外,大多缺乏其他行之有效的评估手段,评价模式单一,过分强调奖惩性,忽视发展性。部分高校对教师质量评估不区分学科均沿用统一的标准,对教师的评价局限于业务水平上,缺乏对其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缺乏科学性的考核标准体系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高校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而影响到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在具体的实践中,应遵循以下步骤:确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合理设置考核机构――全盘考虑考核内容――严格把关考核程序――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同时考核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以绩效为中心,要转变目前只注重“量”而不注重“质”的考核方法,特别注重教学和科研的创新性。其次,由于不同学科在科研工作的内容、性质以及特点上具有较大差异,成果的表现形式多样,因此制定考核标准时不可“一刀切”。再次,由于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术研究自身的规律,考核周期的制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再者,考核全过程应向全校教职员工公开,以保证考核过程的公平、公正以及结果的客观、有效。最后,考核结果最好量化,不要出现比较模糊的考核结果,比如,“不称职”、“基本称职”、“称职”以及“优秀”等。

4、注重人才潜能开发,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发挥教职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的原则,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搞活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分配上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建立重贡献、重实绩,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制度,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

总之21世纪是一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其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者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寻找正确的创新路径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之路,既要务实,又要敢于大胆创。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论文

高职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竞争严峻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将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优厚的师资力量,与企业相互合作,减轻了中国高职院校生的就业压力。同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也为社会培养出高级技术型人才,提升了国家的竞争力。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来看,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设置为相同的比例,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生的社会实践时间要多得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着重培养高职院校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教育以“实践――理论――实践”为认知方式,灵活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使创业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1]第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占优势。与普通高校的情况不同,“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社会和教育界共同呼吁高职院校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与教授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素养,又具备深厚的职业理论实践能力。“双师型”的教学队伍能更直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教学,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第三,校企合作优良的创业氛围。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一种注重培养教学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更具有优势性。在实施创业教育时普通高校是以科研学术为主,与企业行业只是在表面上合作,不注重教育的实践性。而高职院校生能进入企业参与工作实践,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职业技能,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促进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同时也扩充了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在企校合作中,企业专家也能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并帮助学校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进行深入改革。

四、结束语。

由于中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较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人们更应该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完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3]李秀超,陈国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研究[j].时代教育,2013,13(10):7-8.

财经类高职高专学生顶岗实习的思考教育论文高职财经类专业

摘要:

本文从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财经类顶岗实习的模式中来分析其顶岗实习模式的选择、思想的认识、企业的管理、考核的方式等存在的问题对实习的质量影响,结合实际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顶岗实习;思想认识;建议;考核。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一)集中统一。

财经类高职高专学生顶岗实习由于受工作岗位性质和单位的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采用的顶岗实习模式主要有三种:集中统一、自主联系、分散实习,其中后两种模式采用较多。一般很多校企合作单位由于公司的规模和财经类岗位工作内容的特殊性等原因,所以每次接受顶岗实习的数量都较少。因此采用集中统一的形式实习难度较大,只有将一些酒店宾馆、连锁企业作为实习单位时才能提高顶岗实习的岗位数,较适宜采用集中统一的顶岗实习模式。

(二)自主联系。

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拥有顶岗实习的机会,很多财经类高职高专院校在面对合作企业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数和学生数产生矛盾时,就采取学生自主联系顶岗实习的方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的意义上的确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与一家企业所能够提供的岗位数之间的矛盾。

(三)分散实习。

分散实习是针对学校面对一个合作企业所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数和学生数矛盾而提出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把需要顶岗实习的学生相对的集中分散到几个合作企业中去完成顶岗实习教学。

二、现有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顶岗实习方式选择复杂。

尽管有三种顶岗实习的模式可供学校选择,但由于财经类管理岗位的特殊性和企业的规模及性质等原因,导致财经类高职高专院校在选择顶岗实习方式时还是存在较大的困难,很难有较好的企业适合满足所有需要顶岗实习的学生。所以很多时候,只能是采用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模式来平衡这一矛盾。

(二)学生思想认识狭隘。

由于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很少吃苦,所以很多学生都是不愿意顶岗实习怕苦怕累。也有一些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只是一个形式对专业学习作用不大,还有学生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认为自己是大学生面对顶岗实习的岗位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工作报酬又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等狭隘的思想认识。

(三)学校教育管理存在不足。

有的学校由于办学理念和实习单位不足,很多时候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是“缺斤少两”的。主要表现在实习时间缩短、实习内容与专业紧密性不强等,甚至还有学生没有实习开具虚假实习证明。在学生顶岗实习的思想认识教育上缺乏力度,管理上缺乏约束和激励制度或者缺乏执行力。

(四)实习成绩难以鉴定。

实习模式难以统一,很多不是集中实习,学校在管理上难以对每一个学生实习地都指派实习指导教师,而有一些实习单位有没有专门的人员来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或者是有些单位在对待学生顶岗实习上又不够重视,在学生实习成绩的鉴定上只是应付而已不能客观公正的去对待。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鉴定只是根据学生最后所提交的实习总结报告进行鉴定,对实习过程很难了解。

(一)思想认识是根本。

要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将其真正落实下去。思想认识是根本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那么顶岗实习这项工作就没有办法开展。所以,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四方主体都要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首先从学校领导来看,应该有专门的分管教学的领导直接抓该项工作,要认识到高职高专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就是在顶岗实习中提高,对于顶岗实习来说是每一个学生都必修的;其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学生的平常教学和管理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不能因为可能顶岗实习会对自己工作带来一定不便性就不顶岗实习。主要是有些学院没有专门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所以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求专业课老师和辅导员去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去指导和管理学生,有些老师就觉得不方便就会有抵触情绪。

(二)经费制度保障是关键。

把顶岗实习工作做好,从激励管理中来看,学校在顶岗实习经费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上要保证。首先在专业指导教师和实训管理教师上要有经费投入,要确保老师在外指导学生经费补贴充足投入,指导的有成果的教师还要有奖励,形成经费保障激励制度;其次,在学生顶岗管理中要有制度来规范老师、学生、企业的各种行为,可以出台一系列可操作的规定细则而不是方向性的框架规定。

(三)企业管理要落实。

在顶岗实习中,特别是分散的顶岗实习模式中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管理指导积极性。避免出现企业只对自己想实习后留任的学生管理指导,表现不好的学生采用放任。所以要做到将企业管理落实,一方面和合作企业签署一些文件来督促企业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伙伴时,尽可能选择一些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四)实习任务要明确。

为真正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有收获,学生在离校进行顶岗实习之前要明确学生本次实习的任务。所以每个专业要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实习企业情况等制定可行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进行顶岗实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高,实习的抵触情绪将会减少,顶岗实习工作就容易开展效果也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高琳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财经类高职高专学生顶岗实习的思考教育论文高职财经类专业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的关键点在于校企双方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处于主动地位,是合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建议学校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论文关键词]合作教育实践实训应用型人才。

1引言。

在我国,校企合作教育开展较多的是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得比较好,采取的教育模式也较为丰富,如师徒方式、订单方式等,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高等院校,相对开展校企合作比较多的是工科专业,由于专业特点的要求,学生较早地就开始进入企业实习,进行专业操作训练。而文科、商科专业则较少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面向社会、面对市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高等教育学校的办学方针。财经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许多高校都在探索,积极采取实践实训方式,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建立综合实验室进行实战模拟训练,结合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开展调研,建立培训基地、学生社会服务平台,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推进与企业合作教育的尝试也逐步开展。

客观上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一个符合经济发展和时代潮流的选择。校企合作的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建立为企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学校和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保持一致;向企业和社会输送更实用、更全面的人才,加快人才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在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中普遍存在一些困境,开展得并不顺利。

2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如下。

2.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2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方式简单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3合作的稳定性较弱,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类型方面可以较为随意,随机性较大,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而临时联系一些企业,客观上表现为合作的稳定性较弱,没有深入的联系和接触。在以后的合作中往往会由于一定的事情,如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问题或者组织人员等原因而搁置,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

3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双赢,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自愿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一个关键角色,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校企合作开展的主动者,只有积极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才能建立起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议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

3.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离不开对合作内涵的研究。要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共创育人条件、共建育人平台、共管育人过程的运行机制,研究在课程、教学、科研层面上如何开展合作教育。

财经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这些改革中,应当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来发挥作用,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性因素。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3.1.1向企业高度开放,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训和课程设计。

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情况、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解决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的有效措施。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邀请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听取意见与建议,确保开设课程定位的准确性。

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有很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出来的,主观设想很好,但是实践性不强,缺乏实践体系的连贯性,财经类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往往引入一些模拟软硬件,但是由于不了解它对实际生产经营的作用,缺乏背景数据资料,使得实验室的使用仅仅是表象上的模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邀请企业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采取传帮带或按订单方式培养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

3.1.2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

企业家进校园、上讲台,所传递的社会信息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新鲜的社会气息,如同身临其境,比教师的演讲更有说服性,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能从企业家身上梦想自己的将来。学校应该创造机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传播企业信息,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3.1.3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实体,在校企合作中,只有实现双赢,才能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关注企业利益,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了解企业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以自身科研力量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益处,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3.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中更多的是处于自发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稳定发展的有效条件。

3.2.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联谊沟通。

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灵活的,如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校企联合会等,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有较为固定的机构定期通报校企合作发展情况,了解双方发展,获得双方需求信息。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性联络,增进感情,推进校企合作教育。

3.2.2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

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外聘工程师和兼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在合作中,学校要把企业作为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3.2.3合理利用企业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得实惠。

积极了解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等机构对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及优惠措施,是否有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费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教育事业等措施,并充分利用这些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教育事业的动力。学校也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研究能力,参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解决企业难题,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企业以实际的帮助。

3.3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制度,这些评价制度较多的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也应积极建立评价机制,这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开展。

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对课程适用性的评价、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评价结果可用于对教学课程的分析,课程体系的改进,修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各种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4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方主体,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角、动力源泉、决定性因素。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张春玲.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8.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