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切图形说课稿(汇总13篇)

时间:2023-11-27 21:38:31 作者:HT书生

教案模板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完整的教案模板,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图形周长》说课稿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较少,主要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如果是单一的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的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将知识进行分内容、分阶段学习,而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来说,我们应该看到知识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连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性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是定位在图形的周长上。

根据这一想法,于是改变教材的原有安排是在所难免的。我准备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各种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周长的概念,从而自然的获得求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难点就是我们用什么方式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选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认知目标:理解图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图形的周长,得出求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准备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长、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他们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板的方法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良好的铺垫。

(1)谈话:游泳是一项非常好的健身活动,但游泳池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保证人们的安全。所以工人们在池边装上了防滑地板。

(2)电脑演示动画:绕游泳池装一圈防滑地板。

思考:绕泳池一圈就是游泳池的什么?(周长)演示时指明从起点回到起点。

闭上眼睛,“圈一圈”。用手势表示一下。

(3)今天我们就研究图形的周长。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周长?

指名指一指,说一说。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通过和学生交谈体育活动和电脑演示的动画,以及让学生说说身边物体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图形的周长的概念,为下面学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所以这一部分我准备让学生利用一些测量工具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并在自主研究中再次深刻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得出图形周长计算的简便方法。分以下几个层次:

1、理解周长的概念。

(1)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提醒学生画的时候尽量从起点回到起点。体现周长一圈的概念。

通过描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使学生对图形的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理解。

(2)在我们身体的部位上有没有这样的周长呢?

活动:量自己的腰围,老师的腰围等。

这个活动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了图形的周长后又能关注身边的周长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测量工具度量刚才所描图形每条边线的长度(取整厘米数),并计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

首先测量前的思考:在测量线段时可以直接用尺量,但测量无线段的不规则图形怎么办呢?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线围出边线,在拉直测量。

最后交流计算各个图形周长的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

通过各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计算中感悟周长计算的简便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由前面图形周长的铺垫,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主要是要让学生弄清算理,理解简便算法。

先让学生自己求这些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再汇总把学生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最后交流讨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简便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有位教育家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学生在整个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学会并理解了图形的周长,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整个过程都处处以学生为主体。

巩固练习部分是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因此,需要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又具有教强的思考价值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练习中他的收获得到再一次飞跃。

1、我安排了一个拼图游戏——拼七巧板。让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并指出拼出的这个图形的周长。

在这一游戏中学生又拼又指,既需要动脑拼图形,又要准确指出其周长,巩固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同时在多种图形的拼凑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2、完成几个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集体交流时,质疑:你觉得怎样算简便?

目的是熟练学生对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并能说明简便方法的道理,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3、解决几个问题。

小组讨论后交流。

这一问题解决,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使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挥了合作学习的功效。

谈话:通过这节课对图形周长的研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谈收获,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同时在学生总结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运用现代化进行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再次主动质疑中,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因问题而精彩起来,延续下去!

以上是我对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图形周长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剪切图形说课稿

《文字的剪切和复制》这一课是科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实验教材《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下)的第四课,这一课分两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提高文字编辑效率的重点、建立电子小报的基础。根据教材的目的和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理解剪切和复制的方法。

2、理解剪切和复制的区别。

能力目标:

1、掌握对文本进行选取、移动和复制操作。

2、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学会自学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综合编辑的能力。

情感目标:

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本的移动与复制的操作技能。

难点:复制与剪切的区别。

二、说学生。

四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在学习本课之前,他们已学会输入文字、对菜单和工具栏进行操作、文字插入和删除操作。

三、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综合选用讲练结合、启发式教学、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把自主学习——尝试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信息技术学生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及时做相应的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在理解剪切和复制的区别时,我用动画课件来演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学生思考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小组合作来解决自己所碰到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他们积极参加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媒体。

1、学习材料和资源:绕口令、flash课件。

2、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投影仪。

五、说设计。

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三)解决学生质疑、突破难点。

(四)练习巩固、体验乐趣。

《剪贴图形》说课稿

我是7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剪贴图形》。

《剪贴图形》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它是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复制、粘帖和旋转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图形的形状,为电脑绘画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图形的复制、粘贴的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同学的互助和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教学中,启发、诱导、互助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室。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领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在计算机上也来一个七十二变。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将一朵花变成了许多花。(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就只能是盲目尝试。所以本环节对14课画出一个月亮进行回顾,演示月亮的“复制”、“粘贴”的过程。指出“旋转”命令在“图像”菜单中。以此来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基础,使教学难点降低了坡度。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教师出示本课的第一个任务是画一个大风车,在此利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因为这个操作的具体方法在课本中已经有了具体的步骤讲解,而且,刚才在对月亮的回顾当中,老师将几个主要命令已经做了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主要提示他们通过这样的渠道来解决:1、阅读教材;2、同学之间的帮助;3、举手请教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难点也就得以突破。)。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选择画出不同效果的同学的作品,让师生进行评价。这一步主要通过对好的进行表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指导,使他的练习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机会。

(四)、创作绘画,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法,他们就有一种创作的*。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有坡度的循序渐进,我让他们先在书后的练习中选择一幅图形进行练习。这时候书上没有了具体的指导,靠刚才学到的方法的积累。接下来再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创作出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这一个步骤,不仅仅是计算机绘画方法的运用,还有一个就是美术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3、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通过“放”,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通过互帮互助,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剪切图形说课稿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说课的题目是《剪切图形》,《剪切图形》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的“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其他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更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复制、粘帖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形状图形,为创作绘画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掌握图形剪贴,复制的技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和态度)在同学的互助下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命重难点的使用。

教学难点: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

(理论和指导思想)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通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的设计时准备以学生“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过程,分别说出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在说每一个环节的同时说“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也就来在计算机上让它变一变。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所以本对画出一个月亮,“月亮”、“复制”、“粘贴”的过程。指出“旋转”命令在“修改”菜单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完成任务提供基础。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对1、教材的阅读,2、同学之间的帮助,3、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

四、创作绘画,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一定技法,就有一种创作欲望。这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创作一幅作品,充分利用本节课学习内容,创作出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然后教师引导同学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评。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教师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2、结果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

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出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结果多样化。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在我们信息技术所致力求的目标。

(突出说课中的亮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1、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教师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2、协作学习,交流的方式只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学,3、创造学习,即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贴近生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教学目标:

1.文件的打开。

2.学会颜料桶的使用。

3.工具箱、颜料盒的隐藏与恢复。

教学过程:

一、文件的打开:

上节课,我们把画好的画保存下来,我们怎样把它打开呢?教师可演示打开上次保存文件的方法。打开保存的文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我们能不能给图画涂上漂亮的颜色”很自然转到颜色的填充这一环节。

二、油漆桶的运用。

教学颜料桶时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在进行填色时,封闭图形与未封闭图形有什么不同。在讲清楚封闭图形的涂色后,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文例图,自己尝试对色块的更改(换衣服)。

如果要将图画中的某一特定颜色a改成另一特定颜色b,即颜色a-b,可以使用彩色橡皮,具体方法如下:

1、将前景色设为颜色a;

2、将背景色设为颜色b;

3、选择橡皮;

4、按住鼠标右键,在需要修改的地方拖动鼠标。

(彩色橡皮的使用有一定难度,教材中没有介绍,但这个功能比较常用,可根据情况作为补充知识介绍。)。

工具箱、颜料盒的隐藏与恢复在平常学生使用画图软件时经常要碰到工具箱或颜料盒没有出现的情况,所出学生从心理上就比较想了解工具箱与颜料盒的隐藏与恢复,在这里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暗箱,让学生碰到问题,自己去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再从总体上给全体学生一个明确的方法。本课时讲这一内容为学生以后操作标准菜单的工具栏服务。如果学生把工具箱或颜料盒拖到桌面外时,可采用更改屏幕的分辨率来找到工具箱、颜料盒。

应该让学生把涂好颜色的图画保存下来。

8、画线。

教学目标:

学会曲线工具的使用。

教学过程:

曲线工具作为一个工具单独拿出来用一个课时来讲,可见其使用的难处,所以在讲解曲线时一定要把它的几个过程清楚的呈现出来。教师演示好曲线的画法后让学生尝试着画曲线。教师注意巡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指正。

学生在使用曲线工具时,很容易在画板上单击,把曲线的起点与终点确立在同一个地方,而他们还以会才确定了曲线的起点,然后他们把鼠标移向终点处,这时,是会出现一条直线,而实际上也经确定好曲线的第一个控制点。当他们对曲线进行确定二个控制点时,会出现在确定第一个控制点时,实际上是第二个控制点,确立第二个控制点时而实际上又在画第二条曲线。本课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课文中加入了“小水珠”的试一试。

在学生完全掌握曲线工具的使用后,教师可出示一些例图让学生仿画。

剪切图形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中的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下面我简单的说一说这节课我们的备课思路。

总复习就是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巩固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本节课是在平面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上课之前,我们先布置学生自己复习整理,完成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树,并出一道自认为有价值的习题。在整理过程中,不但要知道各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还要知道这些公式的来历。为了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之间的理解,我们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也没有让学生看教材。结果知识树做完之后,发现孩子们的知识树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按照图形分为6个板块,每个板块中又分为周长和面积;一种是按周长和面积分成两大板块,面积部分是一一罗列的,还有一种也是分为两个板块,但面积部分是按图形间的联系来整理的,但这样的知识树较少。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交流汇报环节想先展示没按联系整理的知识树,在这一层次中解决各种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次再展示按照他们关系进行整理的知识树,旨在建立这些图形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练习老师没有提前设计,而是想利用学生自己出的题,穿插于整理复习过程中及整理复习之后,根据时间完成。课前把学生出的题看了看,有部分同学出的题还是比较有价值的,都已经给学生做了标记。

这次教研活动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教师适时地引导与帮助。因为是整理复习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创造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自己想办法给大家讲明白,可以做,可以做教具,只要学生能力独立或合作完成的,都有学生来完成,使学生自主的经历回忆、梳理、建构过程。教师则是在重点、难点的地方加以点拨和引导。首先我们预设了一下几个地方: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处、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处、圆的面积推导处等加以引导。其次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加以引导,最后结合学生出的题,看看能否通过改变条件、改变数据等方法使学生出的题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利用学生的资源生成新的资源。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节课的一些设想,一会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结合课堂上的情况提出宝贵意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几何图形说课稿

1、知识与能力:(1)在教学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能力。(2)会画立方体及其组合体等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何画好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数学活动中,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增强数学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全面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进行人文教育,渗透辨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教材第四章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首次接触几何图形,是一个由“数”到“形”的过渡章节,本章的内容是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学习来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生活情景导入,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活动过程,学会画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让学生在获得感知经验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广泛性、实用性、重要性、趣味性,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重点: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难点:会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认知难点的突破方法是:(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2)用课件动画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视图。

关键:抓住实例,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三、教法、学法。

教法: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活动——观察发现得到概念——引导自主、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归纳小结、巩固延伸”的教学模式。

学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目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增知、益智、染情,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此节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画图质疑引出概念。

3、亲身感受体验新知。

4、实例探究培养能力。

5、小组探究动手操作。

6、归纳小结巩固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方式。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投影出。

《题西林壁》的诗词和图片。

2、设置问题:

哪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

(引出课题、板书)。

1、学生齐读《题西林壁》这首诗。

2、思考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

3、积极回答问题,由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4、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1、媒体显示庐山远近景图片。

2、学习方式:个别学习,独立思考。

通过不同角度的庐山图片展示,在欣赏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苏轼的诗把同学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中提炼所含的数学知识,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环节二、画图质疑引出概念。

1、对于一些立体图形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例如:这是一个工件的立体图,设计师常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形来表示它。

2、要求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出来,并设置问题:(1)画出来的图形有什么问题?(2)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3)明确、引导学生学习三视图的概念。强调:在正面面对物体的情况下,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正视图(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叫侧视图。

1、学生观察、思考、并尝试画图。

2、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画出自己所得到的图形。

3、对画出来的图形进行思考、讨论。

4、先独立思考问题(2),然后讨论解决方法,由几名同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由一名学生上讲台前画出自己的方案或图形。

1、工件三视图展示。

2、学习方式: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同伴交流。

通过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使学生体会到他们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画出的结果也不同,但画的实际物体是一样的。突出这一矛盾,激发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兴趣,引出三视图。

从学生自己探索中发现画图中存在的问题,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图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我是一年级数学老师岳银,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经验,感受分类思想。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明确这些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本节课难点确定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儿童年龄、心理及认知规律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我采用了引导观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引导学生展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探究,并在操作活动中加深认识,发展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让他们在观察,发现,交流,操作中,亲身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联系生活———分图形。

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思想,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2、交流对比———认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体现生本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方法指引,合作探究,反馈辨析这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方法指引。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学具,先看一看它的形状,再摸一摸面的特点,最后滚一滚,看是否能滚动,从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究立体图形特点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继续研究其他立体图形的特征,再次体会探究的方法,积累经验。

第三个层次:反馈辨析。通过学生的反馈,质疑,补充,总结,加深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特点辨析,巩固理解。

3、游戏巩固————辨图形。

本环节设计的猜物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再次巩固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最后落脚到特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析上,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不是正方体,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总结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4、联系生活—————找图形。

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建筑的展示,让学生根据形状特点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以致用—————用图形。

本环节通过“为什么不把足球设计成正方体形状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关注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中我将通过各种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板书以教学内容为主,力求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预设,具体实施过程将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适当调整。

对称图形评课稿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数学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因此,这节课老师从孩子们喜爱的话题入手——讲故事.挖掘故事中的对称物体,感知对称物体的对称的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从生活走向数学;后面的巩固练习(如判断交通标志),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把数学融入了生活。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金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展示各种建筑及舞蹈的图片,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后面的美丽的轴对称物体的欣赏,都为学生乐学、好学创设了丰富的情境。而让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把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也当作重点来上是不是太难,以致时间很匆忙,结束草草了事。

平面图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寺前小学的邵秀华。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明确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同时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六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主动学习、自学思考的能力。他们能够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有能力将尚不清晰的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基于以上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节课我采用动手实践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总结归纳法进行教学。

并运用希沃白板五、希沃授课助手和班级优化大师等信息技术,让学生切实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实现真正的高效、有序、互动的课堂。

接下来我将分这样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环节一:趣味猜图,游戏导入。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请一个同学背对着大屏幕,其他同学根据屏幕上出现的图形用自己的方式去描述出来,让台上的同学根据描述猜出图形名称。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简单有趣,直奔主题,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对每种图形的特点进行了回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动手实践,旧知再现。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小组交流公式推导过程。再让学生利用白板的克隆功能和随意拖拽等功能,再现每种图形公式的推导过程。随后,我利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抽选学生进入一个公式配对的游戏,操作完成后,系统会快速地检查答案,及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亲手实践,让公式复习便捷、灵活又有趣。

环节三:合作梳理,形成网络。

首先让学生小组整理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白:图形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棵知识树,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是树根,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是通过它转化来的。

接着打开数学画板,让学生动手拖一拖,寻找图形之间的其他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整理和数学画板的演绎,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环节四:趣味分层,梯度提升。

这一环节,我共设置了这样四个习题。

1、第一题,我让学生说一说要想求面积,还要测量哪条线段。接着让学生用希沃白板5中的尺规工具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我还运用希沃授课助手上传学生的多幅作品进行比较。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加分,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肯定。

设计意图:希沃白板5中尺规工具的运用,不仅可以展示学生规范的作图,更能灵活展示学生的生成。

2、有了上面的测量数据作铺垫,我设计了一个超级分类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公式的运用。

3、接下来是一道判断对错的课堂活动,趣味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班级优化大师自定义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这里我让学生三角板加上辅助线,可以展示学生规范的作图。

设计意图:希沃白板5中的尺规工具和自由裁剪功能的运用,可以展示学生的多种解题思路。学生计算后用希沃视频展台展示学生每种思路作答情况。

5、课件出示一个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视频展台展示学生的解题思路。之后出示两个相似的图,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环节五:导图再现,拓展延伸。

本环节我利用了希沃白板的思维导图功能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再现,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本节课,我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合作提高的空间,使学生人人参与,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学习能力。回顾全课,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这样的硬件设施升华了我的课堂;是班级优化大师、希沃授课助手、课堂活动等软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轻而易举地突破了传统课堂很难突破的难点,让我的课堂真正实现了高效、有序和互动。这就是信息技术融合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梳理,感谢您的聆听!

认识图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会用鼠标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型、平面图形的学具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过程:1、出示五种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2、在认识新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设计过程:1、创设拼图宝宝情境,请同学们找一找,再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整合点: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设计过程: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

2、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长方形吗?

3、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其他平面图形吗?

4、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整合点: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设计过程: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教学评价及效果: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找朋友。

设计过程: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2、找出交通标志牌上的平面图形。

整合点: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结合学生生性好玩的特点,我用游戏的形式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一分饼干。

整合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图形的辨别能力。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根据分图形的情况,准确掌握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到教学反馈。

练习二火眼金睛。

整合点:象这种图形套着图形的题,学生找全是个难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会出现图形重合的现象,学生看得也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练习三小小设计师。

整合点:比起传统教学的拼图设计,这个练习让学生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拼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效果及评价:三个游戏练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强化了教学重点:即正确辨认四种图形。这种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小结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习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和合作精神。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师评。

2.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发挥学习的激励作用,因材施教,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有更大进步。

1、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合理恰当的整合在一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习效。

率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知识,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多媒体资料的引用。文字、图片、影音和动画练习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教学方式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聆听,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认识图形》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年级倪老师的一节课《认识图形》,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开始,通过观摩,领悟到了倪老师的很多教学理念,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用书后的关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本节课中,倪老师就是以此为依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极大地方便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进行建模,提高了课堂实效。

2、练习设计富有童趣,学生积极性较高。

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在经历了新知学习之后对接下来的练习活动感到疲倦。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学生的疲倦,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热情,这与倪老师巧妙的练习活动设计是分不开的。

商榷之处:本节课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本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意识还不够强,我认为还要更多的从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让学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画面上的立体图形与现实中的立体图形在学生感知上我觉得还是有差别的,这样也便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称图形》评课稿

今天第五节课我们二年级组的数学教师听了组长李xx老师上的《对称》一课,感受很深。她是通过“折一折,看一看,欣一欣,剪一剪”等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既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又反映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本节课中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断:

1、让学生折一折。李老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给展示的图形分类,再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操作的方法,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2、让学生赏一赏。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李老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各种对称图。如,飞机、汽车、建筑物等,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对称不仅为了美观,而且是为了平衡作用,凸现了对称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3、让学生剪一剪。在折、分、赏之后,李老师再让学生去创造对称图形。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剪一剪,在剪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使学生对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4、李老师还让学生做轴对称图形,不仅使本节课重点得到升华,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亲切、精炼,教学流程清晰明了,层次清楚,很值得我学习。

平面图形说课稿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20xx、20xx两年的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手册上,都把应用题列为考试要点,而且,事实上近几年中考都考到了这一点。

但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大部分学生都不善于甚至不会作运动后的图形,对解动点的综合性题目更摸不着头脑,造成盲目答题的后果。分析其原因大致有这样二点:(一)因为学生用运动的观念,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二)因为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训练,特别是序列训练。基于这两个原因,并借助这次课堂评优活动,我就上了“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这堂专题复习课,作为尝试。

现对于这节课的安排,我作个简单的说明。本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导入、例题赏析、小结、布置作业。

在“导入”部分,我问学生今天是几号,还问在做数学练习卷时你们最怕哪些题目。我的目的是能让学生紧张起来,明确我们现在是做中考复习,为中考做准备。另一方面,引出本堂课的课题,然后由学生上讲台用肢体语言来复习图形的几种运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例题赏析”这一环节,我出了一个图形提了三个问题,问题1是图形的翻折运动;问题2是图形的平移运动,由于符合条件的情况不唯一,要进行分类讨论;问题3是图形的旋转运动,这个问题能力要求较高,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作出图形,然后让学生回家花一点时间去完成。作出运动后的图形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只有有了图形,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正确答题。问题2要进行分类讨论,学生不全面。所以,我尽量在引导他们。

在“小结”这一环节,我问了一个好同学,通过这堂课你的收获?希望他回家完成问题3,给他信心。

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我就把剩下问题3作为家作,以达到对这堂专题课的提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